10月30日下午,“2025世界华文媒体社长总编辑深圳行”代表团来到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参观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这座位于白石龙老村1号的纪念馆,是目前岭南地区收藏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及文物最多的专题纪念馆,也是深圳市唯一的主题性纪念馆。
感受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
纪念馆占地面积286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保留着当年作为营救“中转站”的天主教堂原址。馆内设有“胜利大营救”雕塑、展览厅、大型浮雕背景墙等设施。

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大批文化民主人士滞留港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东抗日游击队和深圳当地群众紧密配合,历时近200天,成功营救出茅盾、邹韬奋、戈宝权、于伶等800多名文化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同时还营救出英、美、印籍国际友人100余人。这场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历史事件,在此得到了全面展示。
澳门商报国际传媒集团总裁兼《澳门商报》编委会主任田小青在参观后坦言,此前对这段历史了解有限。“来之前我还真的没有听说过这段历史,这次参观让我感受很深,没想到港澳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她认为,这段历史对当下澳门青年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现在的澳门年轻人都非常爱国爱澳,我相信了解这段历史后,他们对国家的认同会更加深刻,更能理解今日的来之不易。”

参观过程中,华文媒体代表们仔细观看了馆内陈列的历史文物和史料,详细了解大营救的具体过程和历史背景。他们表示,将通过各自的媒体平台,向海外读者客观报道这段历史,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媒体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并进行传播,让真实的历史事件不被埋没。”田小青强调,“媒体与文化的结合非常重要,这是我们传承历史、弘扬正气的重要途径。”
据悉,该馆已被授予“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广东省统一战线基地”等多个称号。2020年9月,纪念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22年9月,又入选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此外,它还是深圳市首批红色旅游景区、党史教育基地、家风家教实践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
(记者 蔡易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