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搜罗网 -
9月24日晚,2025年尧文化旅游节在临汾市尧都区九州广场开幕,诚邀四海宾朋相聚古都平阳,共赴一场跨越4300年的文明之约。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志川,山西省政协副主席闫晨曦,临汾市委书记李云峰,临汾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延峰,山西省政协秘书长毛益民,山西省侨联副主席、秘书长陈蕾,山西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李焕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吴雪陶,临汾市领导袁振旭、郝忠祥、张潞萍、王金珍、王云、任耀文、李俊平出席。临汾市委常委、秘书长张润泽主持开幕式并致辞。张润泽说,临汾古称平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形胜、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临汾5年成功申办了3个5A景区,12大古建筑群对外开放,临汾市博物馆、晋国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落成开馆,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挂牌。其间,临汾连续六年举办尧都文化旅游节,推动文化交流、赋能经济发展、传播临汾声音,这一活动已成为集中展示临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品质的“靓丽名片”。本届尧文化旅游节进一步统筹整合了全市尧文化资源,优势更集中、成本更节约、影响更加广泛,必将为四方嘉宾和临汾市民带来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继承与创新相得益彰的文化盛宴;必将为临汾搭建文化展示、产业对接、文旅融合的优质平台,吸引更多资源汇聚;必将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临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本届尧文化旅游节在巩固和延续前六届活动丰硕成果的基础上,首次由尧都区、蒲县、襄汾县三地联合主办,有效串联起帝尧“诞生之地”“访贤之地”“建都之地”的文化脉络,完整呈现尧文化从源起、发展到兴盛的全过程,既是一次文化节庆组织形式的创新,更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尧文化的时代价值。本届尧文化旅游节精心策划并推出了十大主题活动,分别由三个县(区)依托各自的文化定位具体组织,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尧王杯”围棋公开展演、尧文化进校园、2025年蒲剧艺术周、“尧风大讲堂”专家讲学、“尧之颂——让世界倾听临汾”经典诵读大会、“尧风传颂”、“击鼓寻根”特色锣鼓艺术展演、尧文化“鼓乐之源”交流会等活动,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节庆活动将持续至国庆中秋假期。开幕式上,与会嘉宾共同观看了文艺晚会。整场晚会以尧文化传承为核心,以“光被四表·德耀千秋”为主题,以“光”为灵魂主线,精心构建“光启八荒·鼓乐传响”“和光同尘·万物生长”“光织华梦·文明传承”“光照千秋·协和万邦”四大篇章,形成清晰、宏大、连贯的历史与精神叙事脉络,为观众打造了一场穿越五千年的文化之旅。
搜罗网 -
23日,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在山西运城启动。来自海峡两岸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的关庙代表、关氏后裔、信众等齐聚“关公故里”,参加乙巳年社会各界民间团体祭拜关公大典。 运城是东汉末年名将关羽的故乡,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中国现存始建最早、占地面积最大的宫殿式关帝建筑群——解州关帝庙,它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的信徒和关氏后裔前来。关公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经过1800多年的传承发展,其“忠义仁勇”的核心理念影响极其深远,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成为增强全球华人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关公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精神符号。在海外华人社团中,关公文化是一种精神纽带,也能够凝聚乡情。”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表示,来到“关公故里”,体会到关公文化根源的厚重,也直观感受到其在民众心中的地位。西班牙《欧洲侨声报》记者贺乙凌表示,关公文化中的“忠义仁勇”既是海外华人立身处世、商场打拼的道德准则,也是守望相助的精神纽带。来到“关公故里”祭拜关公是一种文化寻根,希望通过讲述关公故事、解读关公精神,让更多海内外友人了解并认同这一文化瑰宝。(完)
搜罗网 -
9月23日,山西运城,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启动。来自海峡两岸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的关庙代表、关氏后裔、信众等齐聚“关公故里”,参加乙巳年社会各界民间团体祭拜关公大典。运城是东汉末年名将关羽的故乡,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关公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经过1800多年的传承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成为增强全球华人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记者 李庭耀 张立程)
“弘扬关公文化 聚力文商融合”山西运城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启动
搜罗网 -
【搜罗运城9月23日讯】山西运城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在运城解州关圣文化广场启动。 本届关公文化旅游节以“弘扬关公文化 聚力文商融合”为主题,于9月23日至25日举行。其间将举行“忠义千秋”海峡两岸关公文化书画摄影展、“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新质领航山西实践”专题活动、“忠义天下”关公文化网络国际传播活动、文旅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关公文化与民间信仰”讲议会等系列活动。 节庆前后,运城还推出“我有拿手戏”和文艺精品剧目展演、山西省第十二届跤坛争霸赛分站赛暨“武圣杯”第十五届跤王争霸赛、河东美食荟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 运城是武圣关公故里,是山西的人口大市、农业强市和新兴工业城市。这里孕育了黄河文化、根祖文化、关公文化、德孝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关公文化历经1800多年传承与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成为增强全球华人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 运城市委书记储祥好表示,运城全力打造全省文商旅游热点门户,把弘扬关公文化、做强关公文旅品牌作为重要切入点,在悉心保护中坚守历史文脉,在宣传阐释中彰显时代价值,在人文交流中构筑精神家园,为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届关公文化旅游节首次向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外宣纪录片《何以关公》,首次在关帝庙设立“关公文化展示中心”,首次发布歌曲《关圣神话》《好运之城好运来》,推动关公文化绽放出时代光芒。 “关公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精神符号。在海外华人社团中,关公文化是一种精神纽带,也能够凝聚乡情。”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表示,来到“关公故里”,体会到关公文化根源的厚重,也直观感受到其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西班牙《欧洲侨声报》记者贺乙凌表示,关公文化中的“忠义仁勇”既是海外华人立身处世、商场打拼的道德准则,也是守望相助的精神纽带。来到“关公故里”祭拜关公是一种文化寻根,希望通过讲述关公故事、解读关公精神,让更多海内外友人了解并认同这一文化瑰宝。(完)
搜罗网 -
漫步山西晋城司徒小镇,打卡文创集市、品尝特色小吃、观看民俗表演,感受六尺巷活色生香的烟火气。夜幕降临时,欣赏非遗绝技“打铁花”,铁树银花与古建筑交相辉映,恍若穿越盛世。“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期间,来自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司徒小镇,解码这里的共富密码。司徒小镇是司徒村集体斥资10亿元打造的一个集农业观光、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体验教育、文化创意、演绎传媒、康养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园区。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废矿井和垃圾山。曾经的司徒村因“地下无资源”陷入发展困境,如何带领全村发展,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难题。“把有限的土地流转起来,盘活农村经济之水,打造一个集农业观光、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生态产业园区”,在不断地学习考察中,该村找到答案。近年来,司徒小镇探索出一条农、林、文、旅、康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路径,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创新链的形成。多年来,“无中生有”的司徒小镇已建成三座山西民俗体验馆,同时还建有六尺巷、驿后古街、非遗民俗街等文化特色街区,以及动物园、儿童乐园等休闲娱乐设施,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全产业链,闻名三晋大地。同时,2020年初,司徒小镇正式启动《乡村文旅项目与乡村振兴标杆投资计划》,以司徒小镇品牌输出、乡村文旅产业盘活、乡村文旅托管运营的模式,与全国其他市县洽谈合作,共创乡村振兴。而真正让司徒小镇“出圈”的,是非遗绝技“打铁花”。“打铁花”是流传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2017年,司徒铁花技艺入选第五批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出中,1600多摄氏度的铁水在匠人们的手中,被千锤百炼的技艺挥洒向夜空,刹那间,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滚烫的铁水在空中迸散成璀璨光雨,如星河倾泻,似火凤翔舞,让人为之震撼。据介绍,2015年,该村召集36名村民,开始在司徒小镇表演打铁花。2017年春节,司徒小镇打铁花以《千年铁魂》大型山水实景剧呈现,而在之后的每一年,不断加入神话传说、民间童谣、舞台特效等新元素。2024年4月20日,司徒小镇108位打铁匠人成功创造“最大规模的打铁花表演”吉尼斯世界纪录。今年4月19日,司徒小镇再创“最大规模打铁花实景剧表演”世界纪录。从旭日东升时的民俗表演,到夜幕降临时的光影盛宴;从古街古巷的欢笑连连,到《千年铁魂》的“火树银花”,司徒小镇正以它最绚烂的姿态打造一个非遗活化、文旅融合、村民参与的共富模式。(摄影:陈林)
搜罗网 -
古城堡依山面水、古城墙绵延起伏、古建筑鳞次栉比、藏兵洞一字排开、古院落中西合璧……一座完整的北方民居古建筑群落,沉淀岁月的时光,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便是“固若金汤”400余年的湘峪古堡。“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27日正在举行。来自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秘“中国北方明代第一古城堡”。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是明代后期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居,是孙氏家族为抵御流寇土匪所建。古堡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历时20年修建完成。湘峪古堡景区负责人赵东东介绍,湘峪古堡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其总占地面积约3.25万平方米,采用中国古典城池的“内城外郭”模式建造,内部街道、巷道分布有序,明代建筑遗留34处,清代建筑遗留8处。湘峪古堡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和高层建筑以及军事防御体系为特色,被誉为“中国北方明代第一古城堡”。同时,千余米长的城墙,将村落包裹得严严实实,城墙与城内房屋上的拱形窗孔,密密麻麻,犹如蜂窝,被当地人称为“蜂窝城”。湘峪古堡既有门楼高耸、厅堂奢丽的深宅大院,也有屋舍古朴的农家小院。“双插花院”是最独特的一处,其外形不仅与欧洲中世纪的教堂相似,也与中国古代两端插花的官帽相似,这种中西合璧的“双插花院”全国罕见。湘峪古堡最为玄妙的,是其军事防御功能。古堡的南城墙上,蜂窝状的藏兵洞面向护城河一字排开。洞内设计精巧,宛若迷宫,集“串珠式”和“走廊式”于一体,平时屯粮、战时驻兵,拱形窗口能瞭望防御,向城外望去,周遭风貌尽收眼底。古建筑专家表示,藏兵洞在中国古建筑中独一无二,极富创造力的设计与优良的建筑质量,使其成为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更是民间军事工程的巅峰之作。据介绍,曾经有900多口人居住在古堡内,多年前,为发展旅游,湘峪村对古堡房屋进行产权置换,村民迁出古堡,为湘峪古堡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奠定基础。2013年,湘峪古堡被国家文物局选取为“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在中央资金支持下,当地修缮了古堡内官宅、帅府、延秀院、天绘图院等重要院落。 近年来,随着当地加强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和康养业的发展,这座沉睡400余年的古堡焕发勃勃生机。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让湘峪古堡的文化游览价值不断被挖掘。如今,随着湘皇旅游公路的贯通以及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和太行一号示范带的推进,古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当地通过企地合作,深挖文化底蕴,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旅游体验,联合开发湘峪古堡景区。(摄影:陈林)
搜罗网 -
“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期间,30余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砥洎城,倾听这“铜墙铁壁”御敌于外的历史故事,感受这“坩埚城堡”护佑下的岁月静好。砥洎城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三面环水,宛如一只俯卧在磐石之上的金龟。这座古城以沁河为天然屏障,整体呈椭圆缓坡形,就像沁河中的一块中流砥柱,沁河古称洎水,故名曰“砥洎城”。城内街巷纵横,多呈“丁”字或“7”字布局,院院暗门相通,巷巷过街楼相连。地下暗道蜿蜒如脉,与地上街巷、空中楼阁相互交织,构筑起地下、地上、空中三维一体的立体防御网络。同时,城内亭台楼阁,庙观府院罗列,既有宋金元痕迹,更显明代特色,极具有江南水乡风格。砥洎城景区负责人上官向东介绍,最令人称奇的当属坩埚城墙,它熔铸金元遗韵与明代风骨于一体,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孤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砥洎城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人文景观,被游客盛赞为 “东方最美的古堡”,被古建筑专家鉴定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墙。进入城门后,左手边看到城墙高处的蜂窝状东西就是坩埚(即炼铁时铁水熔化倒出后废弃的铁筒)。古代,当地冶铁铸造业非常发达,仅在阳城、泽州出产的铁就占全国百分之七八十。上官向东说,砥洎城坚如磐石,固若金汤,四道防线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这铁壁蜂窝城墙就是其中一道,尽显古人智慧。小小一座砥洎城历史上走出5位进士和17位举人,尤其是清代数学家张敦仁,可见砥洎城真是自古文风鼎盛,历代人才辈出。砥洎城从形体规格、建筑用料到实用价值等方面十分讲究。民居摆布井然有序,高低错落,巷深墙高,道路显得尤为狭窄。民居大多为单进式二进院,每坊之中院与院连为一体,相互连接,四通八达。近年来,当地对古堡周边环境和部分院落进行整治和修缮,将古堡活化与文化旅游相结合,逐渐形成古堡旅游经济新燃点。同时,砥洎城景区还建了润湖公园,集自然河道、古堡景区、湖面景观等为一体,是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先行区核心地块、阳城生态综合治理和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窗口。“目前,润湖公园全新升级,打造多元文旅新业态。”上官向东说,多元玩法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需求,为古堡注入满满活力。此外,砥洎城景区推出大型沉浸式古堡实景剧《砥洎风华》,跨越砥洎城的千年历史时空,以沉浸式互动展现方式,将民众拉入时空幻境当中,深刻且立体地感受砥洎城的魅力。(摄影:陈林)
搜罗网 -
黄墙黛瓦、依山而建,走进由外城和内城组成的皇城相府,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明代建筑与清代建筑巧妙结合,形成了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院宗祠、书院学堂、防御工事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27日,“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正在进行。来自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访皇城相府。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地处太行山南麓。300多年前,这里走出了清朝重臣陈廷敬。作为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名相,陈廷敬居住的家宅皇城相府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内城系明代遗构,外城系清代所建,为依山而建的双城堡建筑群。独特建筑风格加之典雅别致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装饰和大量皇家御赐牌匾、物件之遗存,使其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皇城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也是“中国十佳小康村”,全村370多户、970多人。20世纪80年代开始,拥有优质煤矿资源的皇城村以煤炭立村,兴办村级煤矿企业,从穷山沟变为“金窝窝”。1997年,因煤而富的皇城村,将目光锁定在一代名相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实施“旅游兴村”,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从挖煤炭到挖文化,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转变。皇城相府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介绍,2024年,皇城相府景区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亿多元。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带动皇城村及周边村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及商户300多个,解决村民就业3000余人,并带动蜂蜜酒、小米、核桃、老陈醋等农副产品、土特产的销售。近年来,皇城相府景区打造了大型开城仪式《迎圣驾》演出、全国首部明清院落实景融入演出《再回相府》,还推出非遗展示、研学等新项目,使皇城村这座古村焕发新的光彩,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摄影:陈林)
【视频】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中国非遗打铁花大型实景表演—《千年铁魂》
搜罗网 -
山西晋城司徒小镇打造的《千年铁魂》是中国首个打铁花大型室外实景表演,以山西千年铁文化为主题,融合晋东南民俗、民间艺术、现代歌舞表演等内容。演出以国家级非遗打铁花技艺为核心,108位匠人同时击打,将炽热铁水击向天空,铁花在空中飞溅,近看如天女散花,遥望似金蛇狂舞。同时运用3D立体成像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以及炫彩灯光,营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视听盛宴,带领观众穿越千年煤铁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磅礴力量。2024年4月20日,司徒小镇打铁花表演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点位最多、用铁量最多的打铁花表演。打铁花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当时的冶炼工业同步兴起,最初是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的祭祀活动。北宋时期,成为祭祀天地神灵、祖宗及太上老君、火神的仪式,后随人口迁移在全国流传,明清达到鼎盛。
搜罗网 -
26日,“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活动采访团登上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王莽岭,一片清凉,犹如巨大的天然氧吧。悬崖峭壁间,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新生代“四世同堂”的地质遗迹,实属罕见。王莽岭景区位于太行山南端主峰部位,自然风光雄奇险秀,因西汉王莽追赶刘秀到此地安营扎寨而得名。其地处太行山脉与中州平原断裂带之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500多个山峰组成,最高海拔1700余米,最低处跌落至河南辉县境内,海拔仅300米左右。王莽岭景区工作人员介绍,王莽岭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挂壁公路、红岩大峡谷、立体瀑布,形成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素有“太行至尊”“清凉胜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之美誉。堪称挂壁公路“鼻祖”的锡崖沟挂壁公路是王莽岭景区的重要景观。这条挂壁公路是南太行山区开工时间最早、方法最原始、工具最简陋、施工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挂壁公路。工作人员介绍,锡崖沟挂壁公路是锡崖沟村民三代人历经30年,用钢钎、铁锤等落后工具在头上壁立千仞、脚下万丈深渊的绝壁上凿出的一条高差达600米、长7.5公里的挂壁公路,这条呈“之”字形攀上山顶的路也创造了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一大奇迹。翻过王莽岭,经行悬崖之上的挂壁公路,采访团走进紧邻王莽岭景区的太行锡崖沟旅游度假区,透过公路一侧一个个“崖眼眼”,俯瞰“太行水镇”锡崖沟,一幅江南水乡图景映入眼帘。该旅游度假区是集避暑度假、四季康养、户外运动、原址体验、主题研学、住宿餐饮、会议团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多年来,这里一直秉承着守“生态线”、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同时,当地推出悬崖水镇、太行一号公路自驾、南太行生态徒步、高品质民宿集群等旅游度假项目,建成锡崖沟精神展厅、乡村书屋、地质博物馆和非遗展馆等公共文化产品,创造性建设挂壁奇迹研学探索、悬崖酒店、山泉药浴等特色度假产品。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不断提升,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大幅提升,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作用日益显现,有效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让村民挣上“文化钱”、吃上“旅游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高度融合。截至目前,旅游度假区累计解决就业290余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1300余人,有效拉动景区内村集体年增收近500万元,带动周边农家乐年收入8000余万元。特别是锡崖沟村,村民通过租赁经营性住房,年均增收近600万元,户均增收近7万元。(摄影: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