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 Tourism
搜罗网 -
甘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0个藏族自治州和30个民族自治州之一,隶属于甘肃省,在祖国的西北部,处于甘青川三省结合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游牧文明与农耕文化交汇区,在这片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藏、回、土等35个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21年以来实施了200多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不折不扣的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深入的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截至目前,全州已经建成自然保护区20个,占国土面积的34.12%。黄河甘南段的径流量较10年前增加了18.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97.143%河一江流域水质实现了二类目标,pm2.5持续保持在19微克每立方米以内,雪豹、金雕、黑颈鹤、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现。无论是当地群众还是外地游客,都赞誉甘南蔚蓝的天空,青翠的山峦,碧绿的湖水,称赞甘南的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好,人与自然越来越和谐。近5年全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1%和8%,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未来5年预计年均分别增长6.5%和7.5%以上。回望新时代甘南发展历程,从生态绿洲的定位确立实施到环境革命催生的蝶变效应。从建成覆盖全州接近90%自然村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到推动构建文旅主导,三产融合、多元共生的现代产业格局。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甘南生态功能定位,自然资源禀赋和民族文化优势,高倍聚焦文化旅游首位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多条精品旅游风情线和生态景观廊道,加快建设交通道路、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旅游服务管理运营水平,持续擦亮香巴拉旅游艺术节、藏地传奇、自行车赛、赛马节等节庆赛事品牌。迭部县扎尕那,夏河县甘加秘境,玛曲县阿万仓、碌曲县则岔石林,卓尼县大峪沟、舟曲县拉嘎山,合作市当周草原等40处A级景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临潭县冶力关成功创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中国拉卜楞世界藏学府,天下黄河第一湾,最美江迭路等景区景点,成为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可及可近的旅游热点。甘南是以绿为底,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是返璞归真,尽享惬意的诗和远方,是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和谐家园,是充满生机未来可期的发展热土。仰望甘南的蓝天白云,梦想的翅膀就会自由飞翔。漫步甘南的绿水青山,生命的真谛就会幡然醒悟,沉浸甘蓝的民俗风情,远方的眷恋就会泛起波澜。甘南的沧海桑田,盛世的缩影就会惊艳青睐,热情好客的甘南人民,热忱期盼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地的朋友们相约胜景甘南,共享心灵之旅。
搜罗网 -
年轻观众通过一场表演开始成为传统戏曲的‘迷弟’‘迷妹’,这增加了我们的创新信心,科技融合这条路走对了。”正在长沙举行的湖南省两会上,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学院院长蔡霞带来了青年与传统戏曲“破壁”的好消息。 在一场“爱上花鼓·爱上长沙”情景音乐会上,花鼓戏《刘海砍樵》中的“刘海哥”“穿越”到长沙的网红景点,喝茶颜悦色、尝现代美食;运用AI技术复原的已故老艺术家杨冬冬,与现场的歌唱家进行跨时空对话;即兴邀请外国留学生上台学习花鼓戏的“打花舌”……蔡霞说,这些创新之举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很多观众说“这样的刘海还是第一次见”“花鼓戏原来这么好玩”。 湖南省人大代表、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冠军,也在湖南省两会上分享了沉浸式演出《恰同学少年》的创新实践。剧场里,观众与百年前的“新青年”一同沉浸式学习,跨时空对话。“为让这场‘穿越’更加真实,我们通过精确的音频处理和声场模拟系统,无论是哪种场景,都让观众宛如置身其中,思绪随之跌宕起伏。”他介绍说。 “《恰同学少年》已演出超过1000场,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很多观众都是二刷、三刷,有一位在香港读大学的年轻观众,已经五刷了。”傅冠军说,科技创新文化表达的这条路,他们也走对了。 湖南是文化大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如何借助科技力量,让湖湘文化进一步“活”起来、“火”起来,代表委员不仅有成功实践,也有真知灼见。如何守正创新传承好传统文化?蔡霞表示,加下来会继续走科技融合的道路,重点打造跨界音乐剧《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等项目,打造湖湘文化品牌,让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生根发芽。 融合裸眼3D等技术的花鼓戏《新刘海砍樵》、马王堆动态复原展“一念·辛追梦”等剧目,让湖南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副主席叶红感受到“文化+科技”的魅力。她建议,要支持戏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借助VR、AR、AI等前沿技术,开发沉浸式、互动式文旅融合项目,全力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场景,构建文旅元宇宙品牌。“让游客在虚拟与现实中,享受丰富的文旅体验,深刻感受湖南文旅的魅力。” “要让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文联副主席赵双午建议,以科技手段扩展文化的海量存储,通过建设“最亮眼的湖南数字博物馆”“湖南数字非遗馆”“湖南版本数字馆”,聚力开发“祝融神话”“雷小锋传奇”等湖南叙事的爆款游戏,让“锦绣潇湘”内容更丰厚。 2025年是“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发现30周年。为讲好中国简牍故事,湖南省政协委员易鹰、汪涵建议,探索数字科技运用,建设简牍数字基因库,探索智慧博物馆建设,提取简牍中历史故事、趣味话题等,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同时,开发智慧导览系统,打造长沙简牍元宇宙体验空间。 湖南省政协委员、湘西自治州政协主席李平谈及提升里耶秦简保护研究利用水平时,也建议以数字科技复原考古现场、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让文物“活”起来;用故事化、场景化、沉浸式体验空间,打造里耶秦简数字小镇,让里耶秦简“火”起来。 科技赋能,还让文化新业态加速“破圈”。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已聚集5家文化类上市公司,186家规上企业,6万余名音视频产业人才,在视频、数字文博、动漫游戏、数智出版、数字文化交易等领域催生出很多新业态。“要进一步发挥马栏山‘试验田’作用,打造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发展生态。”湖南省政协委员刘岳建议,支持马栏山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的建设,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与人工智能、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乡村振兴、城市景观等相关领域融合的项目储备清单,推动新思维、新技术、新产品在文创行业的创新性应用,打造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的示范效应。
搜罗网 -
新担当、新进展、新突破、新提升,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新型消费,新赛道、新业态、新优势……1月14日,湖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长沙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既有亮眼数据和成绩,也有一连串充满新意和深意的新词,还有部署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新举措。这些关键词,或可窥见新的一年中部省份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密钥与行动。 过去的2024年,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可圈可点: 经济发展贡献新担当。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5.3万亿元左右,地方收入、消费、规模工业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培育取得新进展。湖南旅游业总收入迈上万亿新台阶,全省万亿级产业达到6个;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产值增长19%、突破8500亿元。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全球领先、国内唯一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试运行;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新增研发机构1178家;涌现了“江海号”最大直径盾构机、全球最大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等一批国际领先技术成果。 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十大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14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居中部第1位。 翻阅政府工作报告,记者发现,开放与创新亦是过去一年内陆省份湖南破题发展的重要落脚点。 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的永久落户地,湖南以开放平台拓展开放空间。2024年,中非经贸合作先行区获国务院批复,对非贸易额居中西部第1位;湖南自贸试验区2项创新成果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中国—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联合实验室挂牌运行;新结对国际友好城市4对、总数达110对;中欧班列、湘粤非铁海联运、怀化东盟班列开行量均超千列,岳阳城陵矶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6.6%。 致力于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湖南2024年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3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达3家、居全国第2位;“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突破核心技术20项,创新“首台首套首创”产品18个,大型民机起落架交付量产、国内首台智能重载电力机车上轨运行;国家级科技人才突破1000人。 这些数据和成绩正印证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湖南“形成了高质量发展能快则快的最大共识,各方纷纷看好湖南、投资湖南、发展湖南”。 依托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与基础,湖南部署今年工作紧扣“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的奋斗方向,坚持高质量发展能快则快不动摇,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梳理政府工作报告,新的一年,新举措、新部署、新提法跃然纸上。这些带着“新”意与深意的关键词,清晰折射出湖南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和民众翘首期盼的新蓝图。 壮大新型消费,湖南将推动康养、绿色、文旅等消费扩量提质,加大高质量体育赛事、文化演出供给,支持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发展,培育更多有“烟火气、湖南味、国际范”的消费新场景;支持长沙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壮大新兴产业,湖南将在新赛道上培育新优势,推动航空航天、北斗规模应用、低空经济、智能衡器计量、智能网联汽车、磁浮智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保持快速增长。 布局未来产业,湖南着眼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制高点,发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前沿材料、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等前景无限的未来产业,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拓展新平台、新通道,湖南支持长沙申报建设中欧班列国家集结中心,推进怀化国际陆港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度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耕欧盟等传统市场,拓展非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推动工程机械、矿业开发、输变电装备等领域优势企业“走出去”;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及海外仓建设,务实推进“中赤几”产业园区规划和建设。 深化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湖南将推进马栏山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促进音视频内容和装备、数字文博等产业加速向湖南聚集。2025年,湖南力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湖南将补充配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电脑30万台,新增省属本科高校学生宿舍床位6万个;组织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23万人次,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个,培训乡村医生5000名……当现代化新湖南把一个个“新”词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实质性举措和目标,我们有理由期待,湖南必将抓住开拓创新这个跨越周期的动力源、赢得未来的胜负手,以敢闯敢干的新气象打开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搜罗网 -
湖南省政府新闻办在长沙召开促进湖南入境旅游发展新闻发布会,宣布把2025年定位为湖南入境旅游发展年。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18个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促进湖南入境旅游发展的十二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着力提升入境游的效率、便捷性以及产品品质。 2024年,湖南旅游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省第4个万亿产业;全年接待入境游客322.4万人次,同比增长187.7%。长沙上榜“2024全球100目的地”。2024年,张家界航空口岸入境外国游客超50万人次,领跑全国非省会地级城市。 《措施》自1月10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主要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强化签证和通关服务保障、推进入境证件便利化应用等12个方面发力,推动湖南省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广大入境游客带来优质体验。 在签证通关方面,符合条件的入境团队旅游签证2人即可成团,推动张家界、长沙备案旅行社两地互通互认。提高签证办理效率,实现自收取电子材料起“1个工作日出证”。实施进境托运行李“先期机检”改革,推动入境旅客通关速度较传统模式提升20%,整体入境航班通关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部分窗口甚至可以做到30分钟快速通关。 湖南多部门在长沙黄花机场、张家界荷花机场建设“境外人士综合服务中心”,游客落地以后,可以享受到本币兑换、电话卡购买、交通换乘和旅游信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针对以往入境游客在湘转机只能在机场停留、体验感差的问题,湖南推出了“空空中转”旅客“四免五享”服务,即免费住宿、餐食、寄存、休闲,享受便捷办理值机、紧急中转引导、一次安检、首乘无忧、跨航司行李直挂等5项服务。同时,专门打造“空铁联运”产品,让境外游客可以实现飞机、高铁无缝换乘。 入境证件便利化应用方面,入境游客可以持护照、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来往内地(大陆)通行证等便捷办理住宿登记、交通出行、电信业务、金融服务、生活消费、文旅场所等线上线下个人事务。《措施》还明确支持张家界武陵源-天门山旅游区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岳阳洞庭湖旅游度假区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湖南博物院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培育一批世界级旅游品牌。深入实施并优化完善“引客入湘”入境旅游奖励有关规定。鼓励各地出台支持入境游客招徕和境外营销奖励政策。(完)
搜罗网 -
美国旅行保险公司 Berkshire Hathaway Travel Protection 公布 2024 年最安全旅游国家名单,加拿大荣登榜首。根据该公司的报告指出,加拿大因为天气寒冷以及人口密度低,而在榜单中名列前茅,旅客比较需要注意的是野火问题,该国大量的森林因为野火焚烧而减少,这使得当地大多数城市的空气品质不佳,可能导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旅客感到不适;此外,该国的低犯罪率与枪枝氾滥程度,也是其能够名列前段班的主因。Berkshire Hathaway Travel Protection 表示,这项排名涉及哪些国家「基本上没有恐怖行动」、「没有疾病爆发」,以及哪些地方允许「各类人士自由活动,不受歧视或骚扰」等现代问题。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查阅下方的 2024 年最安全旅游国家名单。15 Safest Countries To Travel to in 2024CanadaSwitzerlandNorwayIrelandNetherlandsUnited KingdomPortugalDenmarkIcelandAustraliaNew ZealandJapanFranceSpainBrazil
搜罗网 -
近年来,江苏扬州高品质推动小剧场建设。如今,52座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小剧场已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为民惠民乐民的文化新空间。“小剧场”做出“大文章”,当早茶文化与小剧场相遇,能给游客怎样的新场景、新体验呢?清晨,冶春茶社的戏曲舞台前聚集了众多排队用餐的外地游客,扬剧《珍珠塔》、扬州评话、二胡独奏……从传统器乐演奏到扬州非遗扬剧表演,让游客赞不绝口。苏州游客陈迎庆告诉记者,这种饮食和文化结合,从外地游客角度来讲是很新奇的体验,在休闲吃饭的同时,能感受扬州的文化以及扬州的慢生活。每天上午8点到10点,冶春小剧场载歌载舞,好戏连台,以扬剧、扬州评话、二胡独奏为主,黄梅戏、越剧穿插其中,为游客打造沉浸式人文美食新体验。同样,趣园茶社小剧场也是精彩连连,外地游客喝彩声不断。为了让游客感受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趣园茶社将中国传统的园林文化、早茶文化、曲艺文化等进行创新融合,并专门成立了文艺社团,每天在小剧场定期演出。扬州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服务管理运营部总监罗颖告诉记者,文艺社团有5到6名演员,有清曲、弹词、古筝等,能将更多元的曲目带到城市东南西北的餐饮酒店中,通过住一栋楼了解一座城,通过吃一次早餐了解一座城。创新探索“早茶文化+小剧场”消费新模式,如今,“景中看戏、戏中赏景”“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沉浸式旅游体验已经成为扬州市文旅经济的新增长点。作者:祁蕴元 陈雨濛 高明芳作者单位:扬州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责任编辑:王燕 周晶 翟玉佳总平台审核编辑:武楠
搜罗网 -
【搜罗网扬州5月22日讯】扬州东关街上,出现了来了来自美国、加拿大、阿根廷、葡萄牙等10多个国家的20多位媒体人,他们所到之处,都用相机记录下每一个点位的故事,向海外讲述东关街的故事。东关街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扬州就赢得了“东南第一商埠”的美誉,有天下“扬一益二”之称,而东关古渡是当时扬州最繁华的交通要冲。有了码头就有街市,舟楫的便利和漕运的繁忙,催化出一条商贸密集、人气兴旺的繁华古街——东关街。经过千年积淀,街内留下丰厚的历史遗存和人文古迹,堪称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业古街。截至目前,东关街仍是扬州的商业重地,是传统色彩浓厚的手工艺、特色小吃和商业老字号集中地,包括多家传统商业老字号,如四美酱园、谢馥春香粉店、大麒麟阁等。扬州刺绣、漆器、玉雕、剪纸、葫芦刻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得以传承。街区还打造了冬荣园茶社、芍药园子书场、皮五书场等特色小剧场集群,定期上演扬剧、清曲、评话等传统非遗曲艺。东关街内现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这种“河、城、街”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空间格局,体现了江南运河城市的独有风韵。美食在东关街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在这条长达1122米的街道上,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扬州美食,从早到晚、从主食到点心,从素菜到荤菜,应有尽有。即使是平常的日子里,街上游人也是往来不断,可见人气和吸引力之高。走过千年,东关街依然以其独特的方式串起文化古迹,保留市井风情,闪耀着比往昔更加璀璨的光芒。
搜罗网 -
【搜罗网扬州5月21日讯】来自美国、加拿大、阿根廷、葡萄牙等10多个国家的20多位媒体人来到了扬州市,深度参访并体验了这座美丽的城市。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商贸港口旅游城市。现辖1县(宝应)、2市(高邮、仪征)、3区(江都、邗江、广陵)和3个功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科技新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辖区土地面积65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8.5万人。扬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始,迄今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扬州曾铸就了两汉、隋唐、清康乾年间三次大的辉煌,留下了李白、杜牧、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郑板桥、朱自清等历代大批名人雅士的足迹,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29处。扬州学派、扬州八怪、扬州戏曲、扬州工艺、扬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扬美食等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异彩纷呈。古琴、剪纸、雕版印刷、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等4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弹词、漆器、玉雕等20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扬州牵头申报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扬州旅游资源禀赋丰富,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杰出代表,个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何园被誉为中国晚清第一名园。近年来,扬州持之以恒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先后荣获“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称号,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据悉,采访团将走访扬州非遗珍宝馆、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运河三湾风景区、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以及瘦西湖等地。
搜罗网 -
中新网湖南新闻4月9日电(向一鹏)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峰会暨第二届中国(长沙)新消费城市峰会上,主办方为2023年长沙市夜间经济系列示范评选、首批“长沙老字号”授牌,助力长沙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中,位于长沙开福区的开福万达广场、世界之窗、北城三角洲大悦城、玉楼东(北正街旗舰店)等多地入选。 近年来,长沙持续推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以打造“24小时城市”为目标,培育夜经济载体,建设夜经济场景。作为长沙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福区夜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涌现了多个不同场景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喧嚣的长沙城迎来浓浓的“烟火气”。沿着青石板路,走进入夜的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古朴与时尚交相辉映。据了解,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处集文化、旅游、商业、居住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街区,这里业态丰富,网红小吃、风情酒吧、文创小店、老字号餐饮等各类店铺琳琅满目,将老长沙特色和时代元素有机融合。 目前,该街区已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还被评为长沙市十佳夜经济集聚区和长沙市夜经济示范街区;街区夜间经营门店超过70家、从业人员近400人,全天营业不断档,年均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一年前,创业者萧琴在潮宗街开了一家甜品店。“作为网红城市,长沙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能够让城市的文旅品牌与商家的消费品牌实现双向奔赴,我很喜欢这里的氛围。”萧琴介绍,在创业过程中,街道社区为店面办证等提供了帮助,让她在这座城市做生意感觉很幸福。 每天夜晚,紧邻繁华的三一大道,居民楼林立的开福区四方商贸城夜市就成了长沙城北最热闹的聚集地。湘式麻辣烫、成都冷串串、东北烤冷面、贵州蛋包洋芋……在这条美食长巷中,全国各地的代表小吃几乎都能找得到,八方来客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经常在该夜市消费的长沙市民刘飞告诉记者,四方商贸城夜市的人气一直不错,他和朋友经常约在此逛吃。“这里的小吃品种多,消费也不贵,是非常值得推荐的长沙夜市。” 从下午5时开始,到凌晨2时结束,四方商贸城夜市灯火辉煌。不到500米的美食长巷中,聚集商业店铺600多家,带动相关从业人员2600多人,日常人流量5万多人次,节假日人流量突破10万人次。为了管理好商贸城,街道、社区及管理公司多方联动,统一管理摊位卫生、消防,检查商家食品来源;同时,引进网红打卡点,制定夜市摊位进驻流程图,落实食品安全监督和门前三包责任制,助力夜经济不断绽放活力。 青年潮流生活地标、文化生活引领者、网红城市打卡地……临近湘江,具备独特的滨水资源,长沙北辰三角洲大悦城自亮相起就头顶光环。开业两年多,它已然在长沙商业市场脱颖而出,打造了众多标签印记,凭借高颜值和强实力“火爆出圈”。 依托江畔美景,大悦城打造的江畔悦酌主题区以七大场景结合沉浸式灯光投影为民众营造了独特的夜景风光,汇聚十余家江景露台餐酒吧、沉浸式环境戏剧、KTV、影院等业态,将夜间的氛围感拉满,商户的销售额也得到显著提升。 作为一个集世界名胜古迹、民族风情、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大型主题乐园,长沙世界之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不同于白天,其夜场票可体验别样的“世界之旅”。在夜晚的美丽景色和灯光下,游客不仅可欣赏世界名胜古迹、游玩各种项目,还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表演和活动,如激光秀、焰火表演、艺人表演等。此外,还有各种特色美食和购物体验。 据了解,开福区十分重视夜经济的发展。早在2019年,该区就出台振兴夜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打造“24小时城市”为目标,将传统商圈和创意经济结合,发展嘉年华、节会、直播、演艺项目,以线上带动线下。近年来,该区一方面挖掘辖区内的湖南博物院、“三馆一厅”、开福寺等特色文化场所内涵,将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等地发展为夜间城市文化的活跃因子;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江滨美食街、四方商贸城等人气旺盛的夜市统一标牌标识,完善公共配套,优化“夜行”服务,打造出以“寻味开福”为主题的品牌形象,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打卡“夜开福”。 目前,开福区打造了万达广场、湘江世纪城、北辰三角洲、富兴金融世界等9个区域性商业中心,以及四方商贸城美食街、江滨美食街等十多条特色商业街,开福夜经济正朝着立体式、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迸发出无穷活力,为长沙夜经济繁荣贡献愈发重要的力量。(完)
搜罗网 -
【搜罗传媒唐明涛菏泽报道】菏泽古称曹州,自古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菏泽牡丹历史悠久,栽培始于隋、兴于唐、盛于明,至清代菏泽成为中国牡丹的栽培中心,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品类繁盛,观赏牡丹拥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280个品种,培育新品种数量占国内总量的80%。影响广泛,对全国牡丹种植苗木的支持率达85%以上,苗木出口率占全国的90%,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药食两用,牡丹花、蕊、茎、叶、根等都有很高的保健价值,牡丹籽油已发现的营养成分更是超过60种,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以上,其中α-亚麻酸42.4%,是橄榄油的60倍,被誉为“血液营养素”“植物脑黄金”。产业完善,全市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达到120余家,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和牡丹生物医药类产品240余种,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实现总产值90多亿元。情怀深厚,菏泽牡丹文化源远流长,牡丹情结根深蒂固,已深深地融入到菏泽人民的血液之中。老一辈牡丹农技师择一事、终一生,不计报酬、不为名利,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育种培植工作;新一代牡丹工作者传承创新牡丹事业,牡丹产品层出不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富贵之花”已经变成“产业之花”“富民之花”。“天下更无花胜此”。又到春天,菏泽市各大牡丹园内花香四溢,二乔、墨紫、大红袍、玉板白等品种,吸引不少外地游客。有人说,花与城市是一对最好的CP。丁香之于哈尔滨,梅花之于南京,白玉兰之于上海,樱花之于武汉……城市自带花香,不仅是多了一种“景观”,更反映着其长久以来逐步积淀而成的文化和气质。菏泽与牡丹也是如此。菏泽古称曹州,自古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菏泽种植牡丹历史悠久,始于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已有1400余年历史。2012年,中国花卉协会将菏泽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如今,牡丹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符号。牡丹元素,也成为菏泽这座城市成长如影随形的基因。牡丹是文化之花。2018年6月,巨幅牡丹工笔画《花开盛世》亮相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这幅画作出自菏泽巨野的农民之手。5位农民画家联袂主创,绘制了218朵牡丹。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期间,100余盆反季节催花牡丹亮相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受到冬奥会组委会以及运动员的喜爱。花形饱满,色彩艳丽,雍容华贵,最能体现盛世气度,是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象征。尤其是由农民画家亲笔画就的工笔画,更代表了群众对祖国的美好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实际上,翻遍与牡丹有关的诗词,“曹州”频频出现。菏泽致力讲好牡丹故事。牡丹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与牡丹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保护单位定在菏泽市牡丹区文化馆。牡丹刻瓷、牡丹剪纸、牡丹木雕、牡丹丝绸,牡丹文化盛开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尖;“云赏牡丹”“互联网+”,亿万人次在云端赏花游春;“牡丹文化艺术大展”通过VR云展厅将艺术展搬进云空间,牡丹花“贯四季而不衰,历时光而益固”……牡丹是致富之花。前文提到,工笔画出自巨野,这里是“中国农民绘画之乡”。把培育壮大书画产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巨野县建设了书画示范基地,招募学员时主要以留守妇女和残疾人等为重点对象,助其通过培训成为职业画工,让其增收致富。一朵花也有自己的产业链。菏泽打造牡丹产业链,推动牡丹产业“接二连三”转型,即从单一种植观赏向精深加工、花卉及产品交易、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态跨越。难以想到,餐桌上也能出现牡丹的身影。由牡丹籽提取的牡丹籽油,色泽金黄,其营养成分丰富而独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2%以上。在菏泽人眼中,牡丹全身都是宝。面膜、鲜花饼、牙膏、酒、咖啡……看似没有关联的东西,实际上都由牡丹为原料制作而成。菏泽的牡丹产业已经从单一种植向医药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加工、营养保健、畜牧养殖、工艺美术、旅游观光、食用菌、新型材料等领域不断延伸。产业链拉长的背后饱含科技力量。菏泽拥有牡丹科研机构20个、专利200余项,制定产业标准60余项,菏泽牡丹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其中,“彩色油用牡丹”“鲜切花牡丹技术研究”两项新技术填补国际空白。做好牡丹特色产业发展大文章,用一朵花成就一座城。如今,美丽牡丹花已成为开启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菏泽牡丹种植面积达12万多亩,相继开发260多个牡丹相关产品,2022年实现总产值102亿元。盛世牡丹花,成为万千黄河儿女的致富花。牡丹是友好之花。牡丹亦是和平友谊的象征。一株株牡丹,带着美好寓意、凝结着诸多祝福,绽放海外。20世纪60年代,菏泽牡丹充当友谊使者,出口多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日本、泰国、美国、法国、荷兰、德国等,引种菏泽牡丹,建立牡丹园……今天的菏泽已经成为国内外最大的牡丹种苗交易中心,牡丹种苗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每年出口牡丹种苗200多万株。继续著好花文章,4月8日至10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和菏泽市政府共同承办的2023世界牡丹大会举行,以“创新、合作、发展、共享”为主题,在菏泽设置主会场,同时还在荷兰南荷兰省、重庆垫江设分会场。同时还举办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以挖掘菏泽牡丹国际传播价值,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菏泽。以花为媒,以花会友,厚植人民友好情谊,正是开遍世界万水千山的牡丹所承载的美好。菏泽牡丹用美连接起不同地域的文化,给了生活更多可能与惊喜。这是牡丹的绽放,也是时代的绽放。乘着春风,菏泽牡丹将走得更远,越开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