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 C
Toronto
星期六, 14 9 月, 2024

专辑:云南行

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遇见多元和谐之美

由云南省侨办主办、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承办的“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近日走进昆明、楚雄、大理多地。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等17个国家的20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行走中追忆历史、触摸经济、感知文化,遇见多元和谐之美。在行走中追忆历史  云南虽地处中国西南一隅,但历史文化悠久。迄今为止发现的亚洲最早人类元谋人、世界著名航海家郑和、南方丝绸之路、抗战大动脉滇缅公路、南侨机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者聂耳……都与云南有关。  此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用脚步丈量历史。他们先到滇池东岸的郑和故里、滇文化发祥地晋宁,追寻郑和足迹、了解古滇文化;又前往昆明西山,向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聂耳墓敬献鲜花;随后,走进“东方人类故乡”元谋县、茶马古道上的著名侨村东莲花,触摸史前文明及马帮历史。在晋宁,人们以郑和公园、郑和纪念馆、郑和研究会、郑和文化旅游节等多种方式,传承着“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郑和精神。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坚持“共享太平之福”“敦睦邦交”“强不凌弱”的原则,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技术,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也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受到拥戴。这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联想到:郑和到访过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至今仍保有“三宝山”“三宝庙”“三宝井”等众多纪念郑和的文化遗迹。他们将这段古老历史的现代延续,写进报道里。在东莲花村,马帮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吸引八方游客。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和游客一道,走进古道古村,追寻马帮记忆,打卡古民居建筑群……村内最具代表性的马如骥大院里的“诚一不二”四个大字和《上海街景》彩绘,引起秘鲁《秘华商报》总编辑谢允亭的注意,他说“这彰显了马帮商人的诚信理念和开阔眼界。”在行走中触摸经济  云南有着“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等美誉,物产丰富。茶叶、鲜切花、野生食用菌、中药材、核桃、咖啡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前列。连日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走进有着“亚洲花都”之称的斗南花卉市场、“中国野生菌之乡”南华县、“冬早蔬菜之乡”元谋县等前沿市场,感受云南经济脉动。置身花的海洋——斗南花市,爱尔兰《华人报》副社长周瑞琮难掩激动之情。这里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鲜切花交易市场,聚集超8万花商,每天有数千万枝鲜花连夜发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鲜花拍卖、零售交易外,还有鲜花直播、鲜花快递业务等多种经济形态。“花海人潮涌动活力。”周瑞琮注意到,这活力的背后,有着众多支撑。先进的智慧农业,让鲜花花期精准可控;完善的冷链物流,让千里之外的消费者48小时内就能收到花束;不断提升的自主研发能力,让越来越多花卉新品种出现在斗南……在楚雄州南华、元谋等县,农业物联网技术、大数据、5G等信息化技术,也被运用到野生菌、蔬果等产业中。集农业大数据采集、数据交换、预处理、数据分析与应用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大数据平台,给产业发展带来助力,让菲律宾《商报》编辑陈埏卫忍不住点赞。陈埏卫表示,东南亚国家读者特别关注中国产业发展新动态。他将用自己的笔和镜头,将云南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故事,展现给读者。在行走中感知文化  云南,是中国世居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生活着26个世居民族。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此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体验火把狂欢,近距离感受彝族服饰、彝族歌舞、彝医彝药的魅力;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打卡大理古城、巍山古城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体验白族扎染,品尝“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和面片、牛干巴等众多民族美食;主打丰富多元。在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龙丽华看来,踏足云南,就像踏入一个多元文化宝库。其虽已多次到访云南,但“每次都有新发现”。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时,龙丽华走进中缅边境腾冲、瑞丽等地,感受景颇族、傣族、佤族风情。这一次,她又近距离了解彝族、白族、回族等民族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它们又在云南和谐共处。”龙丽华称,“云南的美,是多元的美,更是和谐的美。”此行,海外华文媒体已刊发多角度报道云南的文、图、视频、新媒体稿件百余篇。众多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还许下“N刷云南”的愿望。正如加拿大搜罗传媒总经理陈林所说,“云南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一次怎够?!”

云南大理:游客深度体验白族扎染 “非遗+旅游”成文旅热点

正值暑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迎来大批海内外游客。在一栋栋青瓦白墙的特色民居中,游客们饶有兴致地聆听白族扎染历史文化,亲身体验扎染技艺。“非遗+旅游”成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热点。白族扎染技艺是大理地区传统手工印染工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2006年,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周城村,目前有300多名扎染艺人,从事扎染加工的有16户,扎染销售的有286户,是远近闻名的“白族扎染之乡”。“鼎盛时期,周城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白族扎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树坤称,随着产业快速发展,白族扎染也面临着诸多困局,如扎花工人老龄化加剧,传统图案渐渐消失等。“要先确保核心技艺能够得到传承,再谋市场和产品的发展和创新。”近年来,段树坤和妻子段银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经常性地举办扎染技艺培训。截至目前,已培训来自省内外从业人员超6000人次。2015年,夫妻二人将家庭式扎染作坊升级为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并率先推出白族扎染活态体验项目。随着大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通过“非遗+旅游”的创新模式,打造了一个集扎染生产性保护、扎染文化展示教育、扎染技艺体验制作、扎染旅游商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走出了扎染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走进该博物馆,白族四合院在扎染的装饰点缀下,充满浓郁的扎染文化氛围,琳琅满目的展品散发着白族扎染的独特魅力。游客参观完博物馆后,可以在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的教学指导下,在制作体验区学习扎花染色,体验白族扎染的全流程。段树坤介绍,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目前每天接待旅游团队30个左右,最多可达60个,年接待游客约18万人次,初步走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文化是旅游的载体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展示方式和传播交流渠道。”段树坤认为,只有正确处理好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始终保持白族扎染的文化特质,才能让白族扎染一直具有生命力。

海外华文媒体云南楚雄寻访彝乡“红火密码”

恰逢火把节,有着“中国彝乡 滇中翡翠”美誉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一片火红景象。来自17个国家的20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汇入人海,体验火把狂欢;并近距离了解彝绣、野生菌等特色产业,寻访彝乡“红火密码”。  楚雄是中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拥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4张世界级名片。同时也是热情开放的“中国火城”、传承创新的“彝绣之都”、美美与共的“赛装圣地”,火把节、赛装节、野生菌美食节等节庆活动精彩纷呈。  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前来。刚刚举行的中国·楚雄2024年彝族火把节,设置祭火大典、万人左脚舞撒火把狂欢、非遗展示、彝绣动态展、拳王争霸赛、彝族摔跤表演、爬油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邀游客在“清凉一夏”中感受“火热”。单日最高接待游客量超34万人次。置身活动现场,加拿大搜罗传媒总经理陈林被火与舞的海洋所震撼。“熊熊燃烧的火把,打跳不断的人群,展现彝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陈林称。在楚雄,和火把一样夺目的还有当地的彝绣。楚雄彝绣拥有1700多年历史,具有文化深厚、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浓郁的独特风格。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楚雄彝绣实现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再到“指尖产业”的转变,成长为亿元级产业,登上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等国内、国际舞台。楚雄州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俣介绍,为助推彝绣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楚雄州成立工作专班,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政策体系,构建品牌化、产品化、标准化、数字化、普惠化、人才化的产业体系,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2023年,当地彝绣产业产值达10亿元;培育绣娘5.7万名,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菲律宾《商报》编辑陈埏卫注意到,和彝绣产业一样,楚雄野生菌产业、果蔬产业也实现产品线上交易、可视化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在有着“中国野生菌之乡”美誉的楚雄州南华县,野生菌产业大数据平台不仅能呈现主要菌类价格区间、成交量、交易额等数据,还实现重点产区环境监测等功能。2023年,该县菌产业综合产值已达61.7亿元,带动12万民众人均增收2800元。在“冬早蔬菜之乡”“南繁育种天堂”楚雄州元谋县,建有集农业大数据采集、数据交换、预处理、数据分析与应用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引领当地智慧农业发展。“大数据的运用,有效提升产业链的整体运营效果。”陈埏卫表示,乐见当地特色农业取得更好发展。(完)

神奇彝州云南楚雄:多彩民族文化吸引八方游客

近期正值火把节,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纷纷来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与当地民众一起点燃火把,共度佳节。与此同时,楚雄州绚丽的彝族服饰、动人的彝族歌舞、神奇的彝医彝药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吸引着八方游客在当地展开深度体验。楚雄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拥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4张世界级名片。楚雄还是热情开放的“中国火城”、传承创新的“彝绣之都”、美美与共的“赛装圣地”。彝人古镇唱响彝乡恋歌在充满彝族风情的彝人古镇,极具特色的建筑和风味独特的美食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在古镇中的云南鲜花会客厅,用鲜切花、永生花等做成的巨大鲜花景观引来不少游客驻足。彝人古镇景区是楚雄州十大文化旅游项目之一,集彝族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为一体,有彝乡恋歌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有集中展示彝族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彝族风情、彝族特色文化商品的主题街区和文化景观节点。彝人古镇通过举办火把节、彝族年等节庆活动,形成古镇“日日有活动,月月有节庆”的文化形象,成为游客体验彝族文化风情的首选地。据统计,2023年,彝人古镇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撬动上下游产业投资约100亿人民币,已成为依托文化旅游拉动楚雄当地产业发展、创造居民就业的重要引擎。千年彝绣展现最美民族风在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琳琅满目的彝绣产品和精彩的彝绣秀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观。楚雄彝绣拥有1700多年历史,是彝族民众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心灵花朵”,具有文化深厚、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浓郁的独特风格。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楚雄彝族绣娘“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用一针一剪一丝一线,赓续绵延不绝的传统技艺。2023年9月,继走进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舞台后,楚雄彝绣走进米兰时装周。这个发源于西南山区的古老技艺与国际时尚的碰撞、拥抱,成为推动彝绣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3年8月,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使用,是面向全国服务绣企、绣娘,连接生产端和市场端,集数据统计分析、交易、展示、严选为一体的数字赋能彝绣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该中心完成楚雄绣娘、残疾人绣工和彝绣传统纹样数据库建设。彝绣秀、绣艺学堂程序投入使用,实现彝绣产品线上交易、产品订单集中派送及回购、绣娘线上培训。完成全州10县市产品销售数据,企业、绣纺、车间、合作社、产业园区数量,12个楚雄彝绣团体标准及彝绣产品用工指导价、市场指导价等可视化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显示,2023年,楚雄州5.7万名绣娘人均年增收3570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6%,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2.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5%,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古老彝医药传承健康良方彝医药探源、古法制药展示区、特色诊疗体验……走进位于楚雄州楚雄市的中国彝医药博览馆,从矿物药、动植物药标本,到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滇南本草等珍贵医药书籍,一系列珍贵展品让游客们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彝医药博览馆是全国第一个系统展示彝医药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和发展成果的综合性展馆,集文化、科普与产业于一体,让游客感受彝族民众的智慧结晶。彝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雄州是彝医药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区。彝医药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以前的《支呷啊鲁》。楚雄州先后发掘整理了《老五斗彝医书》等彝医药典籍几十部,其中成书最早的《齐苏书》比《本草纲目》还早12年。目前,楚雄州已基本形成以中药、化学药为主导,以中彝医药为特色,集生物医药研发、生产、服务、流通、医药教育为一体的产业体系。2023年,全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87.23 亿元人民币、增长5.7%。 

海外华文媒体探访云南昆明 感受春城独特气质

7月28日至29日,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活动走进云南省省会昆明市。来自17个国家的20家华文媒体代表登西山、品云茶、访斗南,感受厚重、包容、奋进的春城气质。登西山 寻访华侨印迹昆明西山地处滇池西岸,是国内著名旅游风景名胜区,海内外游客长年不断。除拥有龙门、华亭寺、玉兰园等景点外,西山之中还矗立着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聂耳墓、聂耳纪念馆等抗战纪念标志。细雨中,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前往西山拜谒聂耳墓。聂耳出生、成长于昆明,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金蛇狂舞》等具有历史价值的不朽之作。他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参观聂耳纪念馆后,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龙丽华感慨良多。她介绍,1935年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海边不幸溺亡后,当地为他修建聂耳纪念碑,并每年举办纪念活动。“这样的纪念活动一直持续,这说明中日民间友好交流从未中断。”龙丽华说。随后,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前敬献鲜花,以此表达对南侨机工的追思缅怀。1939年,来自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的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远涉重洋回到中国,在滇缅公路投入抗日战争运输工作。从1939年到1945年,南侨机工共抢运约50万吨军需物资,他们中有1000余人献出了生命。“抗日战争期间,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段历史应该被铭记。”菲律宾《商报》编辑陈埏卫说。品云茶 感受云南包容开放走进云茶品鉴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下称“云茶品鉴院”),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立刻被品类丰富的云茶收藏、身着特色服饰的茶艺师、茶叶闻香系统等牢牢抓住目光。随后,茶艺师身着唐代、宋代服饰,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带来唐代煎茶、宋代点茶等古典茶艺表演。在品鉴布朗族烤茶时,云茶品鉴院院长刘莎介绍,自公元10世纪以来,世居云南普洱的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并与傣族等民族一起,探索“林下茶”种植,历经千年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她表示,云南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茶方式和茶文化。这些文化的交融使得云茶拥有多元化的特点,展现了云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近年来,作为茶的故乡、普洱茶的发源地和中国茶叶主产区的云南,积极以茶为媒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我们与世界共享茶文化,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各国的茶文化交流碰撞。”刘莎说。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没有饮茶习惯,但在参访云茶品鉴院后,她对云茶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比如烤茶就是布朗族人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智慧,体现在文化传承、实用技巧、健康理念等方面。”朱新娥认为,这样的茶文化就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动体现,值得传承和发扬。访斗南 见证昆明奋进发展夜幕降临,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有着“亚洲花都”之称的斗南花卉市场。夜晚的斗南花市依旧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批发商在此买花、赏花、品花、食花。夜游斗南成为昆明的旅游新热点。斗南花卉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宋柯樵介绍,历经40余年发展,斗南已拥有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和世界第二大的花卉拍卖中心。每天有117个大类、1600多个品种的鲜切花在这里完成交易,从昆明销往中国各地及新加坡、越南、泰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让鲜花香飘世界。据显示,2023年,斗南花市实现花卉交易量135.4亿枝、交易额135.7亿元,连续25年鲜切花交易量、交易额、现金量、交易人次和出口额居全国第一。“斗南花市如此之大的规模,和夜间的热闹程度让我非常吃惊。”爱尔兰《华人报》副社长周瑞琮说,他在斗南花市看到的是商机无限,是昆明的蓬勃发展。“我希望能够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的优势,让海外华侨华人看到一个美丽宜居、高速发展的昆明。”周瑞琮说。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活动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承办。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将走进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三地,探寻华侨历史、马帮印迹,触摸鲜切花、野生菌等特色经济脉络,体验彝族火把节、白族扎染、白族三道茶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完)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云南晋宁: 追寻郑和足迹 共话丝路传承

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造访了当时亚洲和非洲东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来海上丝绸之路最为繁盛的时代。600多年后的今天,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来自17个国家20家媒体的代表们,走进郑和故里云南晋宁,追寻郑和精神,共话丝路传承。郑和,原名马和,回族,1371年生于今昆明市晋宁区。后被明军虏至北京,受到朱棣赏识赐姓为“郑”,率队完成了当时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不仅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也为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友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昆明南去约60公里就到了位于滇池南岸的郑和故里晋宁。这里辟有郑和公园、郑和纪念馆,成立郑和研究会,每年举办昆明郑和文化旅游节,以多种方式传承着“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郑和精神。同时,这里也是滇文化的发祥地,出土"滇王之印"等重要文物。郑和公园内矗立着高8.5米的郑和全身像,对望烟波浩渺的滇池;且设有三宝楼、郑和碑林、马哈只墓等纪念设施。其中,郑和父亲马哈只墓的墓志铭,明确郑和家世出身等重要信息,是研究郑和生平的珍贵文物。占地7.19亩的郑和纪念馆也位于园内,通过大量实物、史料和声光场景,充分展示晋宁从远古恐龙时代到滇国灿烂的青铜文化,再现郑和波澜壮阔的远航壮举。纪念馆展示的郑和率队七下西洋的历程尤为引人注目。从1405年的初次开洋,到1433年最后返国,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远涉印度洋,跨过波斯湾,穿越红海,最远曾抵达赤道以南的东非沿岸各国。海域之辽远,航程之漫长,船队之壮观,在那个时代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壮举。更引人注目的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坚持“共享太平之福”“敦睦邦交”“强不凌弱”的原则,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技术,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也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受到了拥戴。参访现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热议:郑和到访过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仍保有“三宝山”“三宝庙”“三宝井”等众多纪念郑和的文化遗迹。当地人至今仍亲切地唤郑和为“三宝公”。 

昆明斗南:璀璨夜经济绽放“亚洲花都”魅力

7月28日22时,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斗南花卉市场依旧人声鼎沸,花海和人海交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批发商在此买花、赏花、品花、食花,繁荣的夜经济,让这座“亚洲花都”在深夜同样魅力非凡。斗南是中国花卉产业发源地之一,历经40余年发展,已成为云南一张靓丽的产业“名片”,拥有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和世界第二大的花卉拍卖中心。每天有117个大类、1600多个品种的鲜切花在这里完成交易,从昆明销往中国各地及新加坡、越南、泰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让鲜花香飘世界。斗南花卉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宋柯樵介绍,20世纪80年代起,斗南大部分村民依靠双手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把菜地改为花田,开启了鲜切花商品化种植和交易的道路。当时,在斗南的主路上,成捆、成筐的鲜花摆在街边售卖,形成了“以路为市”的斗南花街。经过40余年发展,斗南的“花街”发展为“花都”,形成了全国花卉交易中心、花卉旅游会展中心、花卉物流中心、花卉金融中心、花卉大数据信息中心五大花卉产业中心,成为全国乃至亚洲鲜切花交易的核心。“目前,云南省80%以上的鲜切花和来自周边省份、东南亚国家的花卉在斗南进行交易。”宋柯樵说,2023年,斗南花市实现花卉交易量135.4亿枝、交易额135.7亿元,连续25年鲜切花交易量、交易额、现金量、交易人次和出口额居全国第一。据了解,斗南花市的交易盛况从每天8时持续至深夜,以夜间为主的交易时间能有效缩短中间环节,确保鲜花的品质。近年来,斗南花市依托夜间交易及人流量的特点,大力发展以花卉消费体验、旅游体验、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夜间经济,衍生出了鲜花直播间、鲜花特色产品店、鲜花快递业务等多种经济形态。夜幕降临,斗南花市灯火通明。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发商、零售商在此询价交易,游客们头戴花环在此拍照打卡,选购花卉及其衍生产品。随着夜间经济不断发展,夜游斗南逐渐成为昆明的旅游新热点。“未来,斗南会不断培育花卉新品种,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力争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宋柯樵说。(完)

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启动

7月28日,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活动在昆明启动。来自17个国家的20家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彩云之南”,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本次活动由云南省侨务办公室主办,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承办。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将走进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三地,探寻华侨历史、马帮印迹,触摸鲜切花、野生菌等特色经济脉络,体验彝族火把节、白族扎染、白族三道茶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云南省侨务办公室主任何长松在启动仪式上致辞称,云南是中国第五大侨乡省,是中国世居民族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旅游大省”“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和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门户。希望海外华文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客观全面地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工作成效和发展前景。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作为此行华文媒体代表在致辞中表示:云南不仅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且是多民族聚居区和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值得深入挖掘。海外华文媒体拥有自己的平台,对所在区域了解,应发挥自身特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当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世界著名航海家郑和的故里——昆明市晋宁区,参观郑和纪念馆、晋宁博物馆,了解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和古滇文明,开启云南之旅。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