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C
Toronto
星期二, 21 1 月, 2025

专辑:河南行

“海外华文媒体”探寻“中华第一枣乡” 沉浸式体验枣文化(视频)

10月26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素有“中华第一枣乡”之称的新郑,在以“枣”为主线的红枣博物馆,沉浸式体验“枣文化”,探寻一颗枣的“前世今生”。据介绍,该馆共占地15000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早在1978年,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枚碳化枣核,印证了新郑8000年的种枣历史。据该馆讲解员介绍,因独特定位,慕名而来的游客量,每年约有30万人次。

共鉴中原科技新风貌

10月26日,参加“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的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在郑州持续探访,共鉴中原大地科技创新的勃勃生机与崭新面貌。当日,在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新郑红枣博物馆内,一场红枣文化之旅被开启。从红枣的古老起源追溯,到现代红枣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技术创新,红枣的多元价值得以全方位诠释。近年来,“好想你”凭借产业链整合和技术创新,巧妙地将红枣产业的各个链条紧密联结,其产品不仅在中国市场稳占一席,更扬帆出海,远销海外。随后,海外华文媒体人士来到郑州航空港区。近年来,郑州航空港区凭借卓越的区位与政策优势,传统产业稳步升级,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已跃升为内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与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在中原医学科学城,生物医药、先进医疗器材、医学检验检测、合成生物以及数字健康这五大产业格外引人注目。目前,中原医学科学城推进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产业链“五链”深度融合,已初步形成了集“医研、医教、医疗、医工、医药”于一体的“五医”循环发展模式。在龙芯中科中原总部,前沿科技的非凡力量被充分展现。作为国内CPU行业的领航者,龙芯中科凭借其在芯片研发领域的杰出贡献,收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2023年11月,龙芯中科中原总部盛大揭牌,这不仅为“河南芯”在新科技浪潮中的奋勇争先增添了强大驱动力,更为其稳健前行铺设了坚实的基石与支撑。在郑州国际陆港,现代化的物流设施蔚为壮观。据介绍,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国际内陆大港要求,到2024年底,郑州国际陆港规划将建成核心功能区,具备国际班列开行能力;到2025年,将实现关铁融合、区港一体、资源集聚,支撑保障国际班列开行量达到5000班次,建成后将具备中欧班列年发运“万列千万吨”的承载能力。 

黄帝故里拜轩辕:老家河南,我们来了!

“老家河南,我们来了!”10月26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新郑黄帝故里,共同拜谒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相传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他的功绩为中华民族的绵延永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后世尊为中华人文始祖。郑州新郑,是黄帝出生、建都、创业之地。文献记载:“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时至今日这里仍能找到许多与黄帝有关的文化遗存:始祖山、黄帝故里祠、轩辕故里碑、轩辕桥……几千年来黄帝文化滋养着这片土地,炎黄子孙也用袅袅香火铭记着他。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球炎黄子孙于中国农历“三月三”在河南新郑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自2006年以来,吸引数以万计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

探访新郑黄帝故里  拜谒中华人文始祖

深秋时节,中原大地景色宜人。10月26日,参加“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新郑黄帝故里景区,拜谒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据古籍记载,新郑古称有熊国,曾是黄帝的都城。黄帝在此地接受封地,居住在轩辕丘,因此得名轩辕,并成为后世敬仰的尊号。时至今日,新郑依然保留着众多与黄帝紧密相连的文化遗迹,如始祖山、黄帝故里祠、轩辕故里碑、轩辕桥等。黄帝故里景区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汉代便已建有祠堂,历经沧桑,至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得以修葺,并在祠前修建了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令许朝柱更是在祠前立下“轩辕故里”碑,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始祖。如今,景区从北至南依次分“天、地、人”三大板块,整体布局突出“中华民族之根”的主题。其中,拜祖区有轩辕丘、黄帝纪念馆、黄帝像、中华文明圣火台、文化长廊、拜祖广场等景观;黄帝故里祠区供奉有轩辕黄帝及黄帝妃嫘祖、嫫母塑像,祠前有轩辕桥、青石坊、指南车、日晷、汉阙;中华姓氏广场区设有镌刻3000多个姓氏的中华姓氏墙和黄帝宝鼎坛等景观。“三月三、拜轩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自春秋时期便已开始,并绵延至今。2008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帝故里已经成为中华儿女共祭先祖,弘扬黄帝文化、根亲文化、拜祖文化,凝聚海外华侨华人的心灵故乡。

“走进手机里的画面” 探秘“千年古刹”少林寺

“在手机上刷到那么多少林寺的图片,终于在这里见到实物了!”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位于河南郑州的中国嵩山少林寺,切身感受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在少林功夫展演现场,少林八段锦、硬气功、兵器等招式行云流水,武僧们刚柔并济,展示了中国少林功夫的独特魅力,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受触动。中国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禅武合一理念,孕育了多种独特的武术形式,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符号。据不完全统计,少林寺共有少林弟子、少林文化爱好者、习练少林功夫者约1亿人,仅海外就约有6000万人。

探访独一无二的中国千年古塔——嵩岳寺塔

中国唯一的十二边形塔、南北朝唯一现存古塔、中国现存最早的塔……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古都郑州,探访位于嵩山南麓的千年古塔——嵩岳寺塔。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该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塔身中空,呈筒状,外为十二边形密檐式塔,内为八边形阁楼式塔。其塔高约40米,周长33.28米,壁厚2.50米,塔室底层东、西、南、北四面均辟有入口,直接进入塔心内室。各塔层之间均有壸门、棂窗、雕兽等。登封市文物局工作人员李志强介绍,该塔因其“外十二边形、内八边形”的独特建筑布局以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被誉为“华夏第一塔”。2010年8月1日,包含嵩岳寺塔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探访中岳少室阙 倾听石头诉说千年故事

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河南登封嵩山,探访“中岳汉三阙”之一的少室阙,感受这座历经千年的古代建筑瑰宝所蕴含的历史韵味。少室阙,坐落于登封市区西6公里的少室山下,始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是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它与太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是中国地面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阙”类建筑之一。据工作人员介绍,少室阙以青石垒砌,保存较为完整,建筑构造和太室阙大致相同。其东西两阙间距7.60米,相对而立,宛如一扇象征性的大门,引领着人们进入少室山庙的神秘世界。阙身前后的石块上,图案丰富多样,包括赛马、蹴鞠、斗鸡、马戏等60余幅图案,这些图案生动地再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其中,马戏图上两匹骏马腾空飞驰,前一匹马鞍上有一名挽双丫髻的少女,身着紧身衣裤,倒立在马背上;后一匹马上则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飘扬,人体自然后倾,这些表现手法充分展示了骏马飞奔时的壮观景象和马戏的高超技艺。少室阙作为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见证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宗教信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1961年,少室阙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搜罗传媒王睿琳)

行走少林 感受中原“武林风”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嵩山少林寺,切身感受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在少林寺内,武僧们身姿矫健,一招一式行云流水,拳脚交错间刚柔并济,充满力量与美感,展示了中国功夫的独特魅力,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受触动。少林寺武僧团,其前身是威名赫赫的少林寺僧兵。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到明代抗倭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少林僧兵以其精湛武艺赢得广泛赞誉。1987年,少林寺成立少林武术队,并于1989年正式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一直以来,少林功夫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而风靡世界。截至目前,少林寺武僧团已先后出访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探访嵩岳寺塔:何以为“塔王”?

中国现存最早的塔、中国唯一的十二边形塔、南北朝唯一现存古塔、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古都郑州,探访位于嵩山南麓的“塔王”——嵩岳寺塔。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该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上下浑砖砌就,塔身中空,呈筒状,外为十二边形密檐式塔,内为八边形阁楼式塔。其塔高约40米,周长33.28米,壁厚2.50米,塔室底层东、西、南、北四面均辟有入口,直接进入塔心内室。各塔层之间均有壸门、棂窗、雕兽等,外形刚健而秀丽。作为北魏佛教鼎盛时期的遗物,嵩岳寺塔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从建筑布局到整体造型,再到细部雕饰,嵩岳寺塔具有极大的开创性,西安唐代小雁塔、陕西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塔。因其独树一帜的建筑结构、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嵩岳寺塔被誉为“华夏第一塔”。2010年8月1日,包含嵩岳寺塔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图片:搜罗传媒王睿琳)

“桥摞桥”河摞河”探秘开封“城下之谜”(视频)

10月24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采访团走进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探秘开封的“城下之谜”。据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霍蕾介绍,州桥修建于唐朝,历史上因战乱和黄河泛滥,多次被泥沙掩埋。如今,开封城下埋藏着自战国以来的6座古城,形成了“城摞城、桥摞桥、路摞路、河摞河、年代摞年代”的立体叠压型城市奇观。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