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C
Toronto
星期六, 13 9 月, 2025

追梦中华系列

走进五指山感受笔墨绘雨林,丹心话振兴

【搜罗海南8月28日讯】28日当晨雾为五指山的群峰披上轻纱,当黎家的山歌随着山风在山谷间回荡,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踏上了这片被誉为“海南屋脊”的热土。从云雾缭绕的热带雨林到瓜果飘香的黎族村寨,从传承千年的织锦技艺到茶香四溢的侨资茶园,他们用镜头捕捉山水灵韵,用文字记录发展脉动,在五指山的青山绿水间,探寻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魅力,见证这座山城在新时代的振兴之路。位于五指山脚下的毛纳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一座座黎族风格的船型屋错落有致,屋前屋后的三角梅开得热烈,村口的古榕树枝繁叶茂,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这个仅有34户135人的黎族村落,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五椰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先后摘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按照“一心、两轴、三区、多点”的规划,毛纳村打造了综合服务区、雨林漫步区、船屋民俗体验区等五大功能区,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黎族织锦、学唱黎歌、参与采茶炒茶,沉浸式感受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村民阿姨的织机上,彩色的棉线在往复的穿梭,一幅描绘雨林风光的织锦即将完工。这门手艺传了几百年,现在不仅能自己做自己用,还可以卖给游客。在村中的文化广场上,一场热闹的黎族歌舞表演正在进行。身着传统服饰的黎族姑娘小伙们跳起了《竹竿舞》,清脆的竹竿敲击声与欢快的歌声相映成趣,采访团成员也忍不住加入其中,在欢声笑语中感受黎族同胞的热情与淳朴。采访团的脚步停在了“和茹茶坊”前,这里正是总书记曾考察过的地方。茶坊主人王柏和与妻子王菊茹热情地迎接大家,回忆起当时总书记参与炒茶、买下两袋茶叶,并勉励他们“把茶叶经营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的场景,夫妻俩依然难掩激动。“现在我们的茶叶不仅卖给游客,还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各地!”炒茶技艺,铁锅与茶叶碰撞的沙沙声中,茶香四溢。海外记者们围在灶台旁,仔细记录着炒茶的每一个步骤,纷纷表示要把毛纳村的故事传播到海外,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离开毛纳村,采访团来到了五指山椰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茶园基地。站在海拔800多米的茶园里,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茶树顺着山坡铺展开来,与远处的五指山遥相呼应。作为五指山市重点侨资企业,这家公司的背后,是一段跨越国界的家国情怀故事。“我母亲1953年从马来西亚回到祖国,一辈子都在为农业发展奔波。”公司总经理郑丽娟向采访团讲述道。她的母亲肖玉芳,当年放弃了海外的生活,落户万宁兴隆农场,投身胡椒、橡胶、咖啡种植;1974年来到五指山后,又在退休后创办企业,于2001年投资400万元建立野生水满茶基地。如今,在郑丽娟的带领下,公司已发展成为集茶种选育、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不仅带动了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还将五指山茶叶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作为国家级茶叶审评师,郑丽娟现场为大家冲泡了一杯水满茶,茶汤清澈明亮,入口醇厚回甘。“五指山的海拔、气候、土壤,孕育了水满茶的独特品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山的味道’传承下去。”郑丽娟说,公司还打造了茶园观光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自采茶、制茶,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采访团成员们纷纷带上采茶装备奔向茶园,亲身体验茶农的平常工作,虽是第一次采茶,但大家都非常认真的去学习体验,忙的不亦乐乎。刚踏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抬头望去,主峰如巨人手指般刺破云霄,终年不散的祥云缠绕其间,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作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这里不仅是海南岛的象征,更是全球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岛屿型热带雨林核心区。沿着雨林栈道深入,参天古木的枝干在空中交错,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向导指着一棵有着百年树龄的鸡毛松介绍:“这片21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雨林里,藏着3万多种生物,从珍稀的海南长臂猿到极小种群的海南黄花梨,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基因库’。”采访团成员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附生植物在树干上绽放的奇特花朵,捕捉林间鸟儿掠过的灵动身影。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7000-8000个/m³,最高时更是突破120000个/m³,每一次呼吸都是与自然的深度对话。“五指山不仅有颜值,更有‘担当’。”公园负责人向采访团详解道,作为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江河的发源地,五指山的生态状况直接关系着海南岛的水系稳定与生态安全。如今,通过生态修复、巡护监测等一系列举措,这片雨林的生态系统愈发完整,植被垂直带谱清晰可见,从山脚的热带季雨林到山顶的灌丛草甸,一步一景间尽显生物多样性的神奇。海外记者们纷纷表示,要把这片“海南岛之肺”的生态故事讲给世界,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在生态保护上的坚定决心与显著成效。当采访团即将离开时,五指山的云雾再次升起,仿佛为他们送别。这场跨越山海的探访,不仅是一次文化与情感的交流,更是一次对发展与传承的记录。而五指山,这座承载着自然馈赠与人文底蕴的城市,也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书写着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等待着更多人前来探寻它的美好。

海南保亭嬉水节“七夕”开幕 各地游客现场“浇”朋友

海南保亭8月29日电 (记者 王晓斌)8月29日农历七夕佳节,2025年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隆重开幕。虽然清晨一场阵雨不期而至,但现场气氛依旧火热,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涌入主会场,在水花四溅中欢笑嬉戏。他们以水为媒,以“浇”会友,共同体验这场别开生面的七夕盛宴。  上午十时许,随着嬉水狂欢活动正式开始,整个保亭县城变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人们手持水枪、水盆等各式工具,不分彼此地互相泼水祝福。许多结伴而来的朋友团队在水中追逐嬉闹,而更多原本素不相识的游客,也通过一场突如其来的“水战”迅速拉近距离。  “刚走进会场就被泼了个透心凉,回头一看是个陌生朋友笑着对我招手,我就立马‘反击’回去了。”来自广东湛江的李女士笑着说,她特意为这次活动升级了装备,购买了储水量更多的背袋式水枪,“对视一眼就能成为‘浇友’,我要大‘浇’四方”。  今年的嬉水节恰逢七夕,赋予了“浇朋友”特殊的意义。组织者巧妙地将传统七夕文化融入现代节庆活动中,现场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年轻人,通过泼水互动相识。一个自发组织的“保亭搭子朋友群”早在活动前就吸引了超过200人加入,大家相约在嬉水节中一起尽情玩耍。  来自台湾的何慧玲是第一次参加嬉水节,她兴奋地表示,接到邀请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现场大家互相泼水祝福,在炎炎夏日感到特别凉爽。“很多人都说来保亭‘浇’个朋友,我觉得这个创意特别好,通过泼水相识的方式既特别又难忘。”  据悉,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成为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之一。本届嬉水节在传承经典活动的基础上,新增了“河灯祈福”、“仙女下凡”夜间巡游等特色项目。此外,保亭还设计了“嬉水+欢乐”主题旅游专线,让来访游客乐享嬉水狂欢·沁爽奇遇之旅、黎苗风情·非遗研学之旅、雨林谧境·消夏避暑之旅。(完)

海外华媒海南行:在海归小镇看见人才创新创业“梦想栖息地”

海南陵水8月28日电 (刘益伶 张月和)“在海归小镇里,企业每3个月至6个月,就能开发出一款小游戏。”海南陵水国际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张皪彦说,去年,一家企业开发的《每日数独》小游戏服务了5600多万名用户,是陵水游戏产业赛道的代表案例之一。张皪彦口中的“海归小镇”,是欧美同学会在中国布局的第六个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陵水·数字文创)。“追梦中华·扬帆自贸港”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采访行27日走进陵水,实地参访这个为人才创新创业打造的“梦想栖息地”。  自今年2月揭牌以来,陵水海归小镇已形成影视短剧、游戏动漫、品牌出海三大产业赛道。作为海归小镇运营方的海南数智陵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秦燕表示,这些赛道既能各自领域成长,又能互相借力,推动数字文创产业在陵水集聚发展。  海南灵智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批落地陵水海归小镇的企业之一。公司创始人谢迪早年留学荷兰和英国,2024年5月来到陵水。他表示,海南自贸港政策和海归小镇的创新创业氛围,为科技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尤其在企业出海方面有独特优势。  “我们来海归小镇主要做三件事:把创意设计和AI技术引入小镇;带来40多家企业和合作伙伴,共同在陵水形成一个产业小生态;在海南打造新的应用场景,推动优质内容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谢迪说。  如何让企业在海归小镇扎根?秦燕说,小镇的中部、南部都规划了一站式服务中心、产业孵化大楼、人才房等设施,并在海南自贸港通用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各产业赛道出台专项激励措施,“符合产业赛道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还可获得相应奖励”。  “这里很适合有意向回国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发展。”加拿大搜罗传媒副总经理唐明涛参访后说,海南自贸港和海归小镇的优惠政策,叠加较完整的产业生态和服务体系,可以让海外学子更快地从“学习者”“工作者”转变为“企业运营者”。  尼日利亚《西非统一商报》副社长王淑华表示,将把陵水海归小镇的发展经验和故事带回非洲,为更多城市提供可参考、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海归小镇面向海归人才,但不限于海归人才。我们希望吸引更多企业借力自贸港的东风走向国际,把中国的故事和文化带到全世界。”秦燕说。(完)

探寻兴隆归侨记忆,品味南洋风情与生态醇香

【搜罗海南8月27日讯】27日,来自加拿大、法国、尼日利亚、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等10个国家的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海南省万宁市,开启了一场兼具历史厚度与自然生机的采风之旅。从承载着归侨奋斗史的兴隆巴厘村,到弥漫着醇厚香气的兴隆咖啡谷,每一处景致、每一段故事,都让人深刻感受到万宁兴隆独特的人文底蕴与生态魅力,也为向世界讲述中国归侨故事、海南发展故事积累了鲜活素材。踏入兴隆巴厘村,仿佛瞬间穿越到充满南洋风情的异域天地,而这里更珍贵的,是沉淀在时光里的归侨记忆——每一位健在的老华侨,都是一部“活的历史书”,他们口中的岁月故事,串联起兴隆华侨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奋斗征程。在巴厘村“胡椒”是绕不开的关键词,它与金椰、咖啡一道,被南洋归侨们视作献给新生兴隆华侨农场的“三件见面礼”,而胡椒的故事,更堪称归侨们扎根祖国、艰苦创业的生动缩影。小小的胡椒,不仅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料、香料,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承担起重要的创汇使命,为国家经济建设注入了“兴隆力量”。走进巴厘村的太阳河舞台,现场欣赏了兴隆特色的东南亚歌舞表演。悠扬的歌声、欢快的舞步,将南洋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无需走出国门,便能沉浸式感受异国文化的魅力。不少海外媒体朋友更是被现场氛围感染,主动走上舞台,与演员们载歌载舞,在互动中拉近了与兴隆文化的距离,也亲身感受到归侨文化的包容性与感染力。离开巴厘村,又来到兴隆咖啡谷,开启了一场与“醇香”有关的生态之旅。不同于巴厘村的历史厚重,咖啡谷更多展现的是兴隆在新时代践行生态发展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探索与成果。兴隆咖啡的名气,早已随着归侨故事传遍四方,而兴隆咖啡谷生态农场的诞生,正是对这一特色产业的“保护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农场自成立以来,始终遵循“自然、健康、环保、绿色”的经营理念,深知兴隆咖啡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口感,更在于其背后的原产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在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咖啡谷更致力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与综合性发展。如今的咖啡谷,已不再是单一的咖啡种植基地,而是集咖啡种植、加工、品鉴、研学、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体。走进咖啡加工车间,能近距离观察咖啡豆从晾晒、烘焙到研磨的全过程,了解兴隆咖啡独特的加工工艺;在咖啡品鉴区,一杯杯现煮的兴隆咖啡端上桌,入口醇厚绵柔,带着独特的焦香与果香,让人回味无穷。从巴厘村的归侨故事里,看到了一代人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从咖啡谷的生态实践中,感受到了万宁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的坚定步伐。未来,这些饱含温度与深度的故事,将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传播,跨越国界,让更多海外华人华侨及国际社会了解兴隆、了解万宁、了解海南,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汇聚更多关注与力量。(图/文:唐明涛)

传承与创新:“将陵水酸粉推向世界”

8月27日,“追梦中华·扬帆自贸港”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采访行活动走进“中国酸粉美食之乡”陵水黎族自治县,陵水酸粉协会会长胡仕光将陵水酸粉带到了10个国家的华文媒体代表面前,进行现场演示烹制,并让他们品尝了地道的陵水酸粉。  “将陵水酸粉推向世界”,胡仕光始终以此为己任,秉承“传承与创新”理念,稳步推进品牌建设,推动陵水酸粉“走出去、引进来”。  百年传承  陵水酸粉传承发展到当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蕴含着陵水人的人文、文化、习俗和情怀。胡仕光告诉记者,在这个历史长河中,陵水酸粉的演变是祖辈们挑着担子从一个村庄传播出去的。  据传,陵水酸粉最早由安马村胡姓家发明,后传至其他人而逐渐在全村传开。村里大部分人在学会酸粉制作后,开始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酸粉。至此,陵水酸粉开始流传到全县,被其他外村人接受。  陵水酸粉在陵水一带非常有市场,老少皆宜,既可以作为风味小吃零食,也可以作为宴席主菜。无论哪家办喜事或是祈福,大大小小宴席都会准备酸粉。陵水酸粉形较细长,色泽光亮洁白,经蒸煮后,嫩滑且有嚼劲,也为外来食客所钟爱。  海南“非遗”  现今,陵水酸粉在当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陵水酸粉传制作技艺被列入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万人同吃陵水酸粉”曾成功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经过多年发展,陵水酸粉更是成为海南省著名产品。  身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仕光对于陵水酸粉制作技艺可谓耳熟能详。  在现场演示中,胡仕光向海外华媒代表们详细讲解了陵水酸粉的制作。他说,制粉方法与“海南粉”略同,要用时7天把大米反复浸泡、反复发酵、反复搓洗成米粉状,然后控干水后揉成米团放在锅里煮至七分熟,捞出放进舂皿将其杵成糊状,再放冷水兑成米浆过滤取所挤粉液,最后倒入特制粉筒挤压入滚水制成圆状粉条。  随后,是酸粉汁的制作。胡仕光讲道,将牛肉切成块放入滚水锅煮约两分钟,捞起控干水分,热油炸至熟透,捞出切片待用;分别将花生米、鱼饼、沙虫干慢炸熟脆捞起待用;再热锅加生油将蒜泥爆香,捞出蒜泥渣、熟生油盛起待用;原锅留底油爆香姜汁,倒到冷开水中,加入蒜泥渣、生抽王、蒜荜酱、精盐、白糖、米醋、芝麻油一起混合搅和,即为酸粉汁。  制好粉和酸粉汤,胡仕光接着说,清汤煮开后,加入南乳酱、老抽王、蚝油搅匀,再将面粉与生粉混合成的水淀粉,徐徐加入,不断搅拌,成熟后即为粉糊。  吃时,先抓适量净粉于碗中,再依次放入牛肉干、鱼饼片、脆花生米、韭菜(用汤滚熟后切短短)、酸粉汁、粉糊、蒜香油、香菜、辣椒酱、搅拌,即可吃用。  在胡仕光看来,陵水酸粉有着酸、甜、香、辣四个显著的特点。顾名思义,陵水酸粉就是酸,所以醋是少不了的,后期还加入了本地酸栀汁以及酸梅汁等,让其中的酸更加丰富。  除了酸以外,陵水酸粉的甜味来自粉糊。而陵水酸粉配料里加入通心菜、韭菜、香菜等,还有用油煎过的花生、牛肉干等,于是又多了一份香味。  如果喜欢辣,吃陵水酸粉也可以自己加进陵水的另一种特产——黄灯笼辣椒。黄灯笼辣椒辣度达十五万辣度单位,在世界辣椒之中位居第二位,果实味辛辣并有奇香,加入陵水酸粉搭配,堪称完美。  产业化发展  陵水酸粉是陵水人儿时的记忆,有着陵水人的情怀,更见证了陵水人祖辈艰苦奋斗的精神。  如今,陵水酸粉不仅是陵水独具特色的一道地方美食,也是当地餐饮文化的一张响亮名片。近年来,陵水县政府非常重视对陵水酸粉的传承保护与发扬,全力打造和推介陵水酸粉这个地方特色美食品牌。  胡仕光陵水酸粉是陵水一家远近闻名的海南老字号认定企业,已开设七家直营门店。胡仕光家族四代传承陵水酸粉制作技艺,尤其胡仕光陵水酸粉品牌创建至今,长期为陵水酸粉产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技术指导。  胡仕光告诉记者,胡仕光陵水酸粉已组织二十余场技能培训和多次技能竞赛,参与制定《海南地标美食名店、名宴、名菜、名小吃、食材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制定《陵水酸粉》、《疍家海鲜粥》等专项开发,筑牢标准化、品牌化,推动连锁化、产业化发展。多年来,陵水酸粉频频走出去,亮相海南省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中国国际美食博览会、俄罗斯莫斯科国际食品展、中国米粉节、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境内外节庆展活动,持续扩大陵水酸粉知名度和美誉度。陵水酸粉协会也顺势而生,推动陵水酸粉产业化发展。作者 张月和

全球侨商与海外华文媒体聚琼海 共探自贸港“医会旅”融合发展新机遇

【搜罗海南8月26日讯】2025年8月26日,中国侨商投资(海南)大会“世界侨商海南行(三)”与“追梦中华·扬帆自贸港”2025海外华文媒体采访行琼海活动同步启幕。全球侨商代表、海外华文媒体记者齐聚琼海,实地考察海南自贸港建设成效,重点聚焦琼海在产业升级、医疗创新、健康文旅领域的发展潜力。本次活动由中国侨联指导,海南省侨联主办,中新社海南分社承办,琼海市委、市政府全程提供支持。琼海市招商局副局长吴继恒在活动中介绍,琼海核心发展优势集中在“医会旅”融合产业集群,关键在于激活两大“金字招牌”的势能——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与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通过两大平台的品牌影响力与辐射力,琼海正大力培育“医工转化”“医疗健康全产业链”“全时全域会展”“全域旅游”等新业态,目标是建成兼具“国际范+田园风”的国际医疗健康产业新高地与国际旅游会展产业目的地。作为海南自贸港13个重点园区之一,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已成为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政策高地”:目前已引进国内外顶级医疗机构36家,引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及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许药械502种,成为全球创新药械进入中国市场的“快速通道”。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的平台优势,琼海设立省级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作为承接自贸港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据统计,2024年琼海市累计举办会议会展524场,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会展经济活力持续释放。旅游领域,琼海同样亮点突出。作为“中国温泉之乡”,其拥有世界罕见的官塘大型热矿泉,富含氟、硅、锂、锶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同时汇聚飞拉达攀岩、风筝冲浪、海上跳伞等多元业态,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推出的20余款医疗旅游产品,已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新名片”。在产业配套领域,琼海富海产业园的几大重点项目成为侨商与媒体关注的焦点,为“医会旅”产业提供坚实支撑:如 明鑫制药固体制剂生产基地:项目核心建设口服药品GMP标准生产车间,目前已与博鳌乐城先行区多家医院建立供应合作,直接推动国际创新药械的本土化生产,缩短药械从“引进”到“应用”的周期。海南物流集团东部物流园:作为省级重大项目,园区重点建设冷链仓储与分拨中心,计划于2026年正式投运。投运后将全面覆盖海南东部市县的物流需求,尤其为医疗物资、热带农产品的运输提供高效保障。作为全国唯一的“医疗特区”,博鳌乐城先行区依托“四个特许”政策(特许医疗、特许研究、特许经营、特许国际交流),已累计引进490种国际创新药械,其中450种为中国或亚洲首用,实现“全球新药械,中国同步用”。馆内的“永不落幕”国际创新药械展,集中展示来自18个国家的近千种前沿展品,包括全球首款JAK抑制剂白癜风治疗药物芦可替尼乳膏、EVO+ ICL(V5)近视矫正晶体等“明星产品”。2025年实施的“零关税”进口药械政策,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同时,乐城正试点“特许药械跨境使用”,未来患者可通过远程诊疗获取国际药械,真正实现“不出国门,同步全球医疗”。作为首批入驻乐城先行区的三级综合医疗机构,博鳌一龄生命养护中心已连续6年服务博鳌亚洲论坛,占地56亩的园区内设有九大功能中心,可提供精准检测、慢病管理、干细胞治疗、中医康养等全链条健康服务,并配备Revolution Apex Expert CT、SIGNA Hero 3.0T磁共振等国际尖端医疗设备。活动中,侨商与媒体代表重点参观了中心的服务。基因与细胞治疗:已获批8项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转化项目,涵盖基因编辑治疗遗传性疾病、间充质干细胞抗衰老等领域,其中5项为2025年新增项目; 中医特色疗法:国医堂推出沉香古方疗法、九五平衡汗方等传统疗法,并结合现代科技打造“共享智慧中药房”,实现中药饮片标准化配送;智慧健康管理: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每位用户生成专属“健康数字身份证”,整合全球医疗资源,提供跨国转诊、远程会诊等服务。琼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剑华在活动中表示,琼海诚挚希望与全球侨商在医疗、康养、会展经济等领域深化合作——将以最开放的姿态、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为侨商投资兴业提供全流程保障;同时期待海外华文媒体朋友们发挥桥梁作用,讲好琼海发展故事,向世界展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琼海样板”。

探访海口:缅怀侨界先烈,见证新区发展

【搜罗海南8月25日讯】25日,来自加拿大、法国、尼日利亚、瑞典、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的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海口,开启了一场兼具历史缅怀与发展观察的采访之旅,在追忆侨界先辈峥嵘岁月的同时,实地感受椰城高质量发展的蓬勃脉动。采访活动伊始,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便与省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省侨联、海口市侨联全体党员干部,以及部分南侨机工后人一道,来到南侨机工和琼侨归国服务团雕像前,共同向雕像敬献鲜花。洁白的鲜花寄托着对侨界先烈的深切缅怀,也传递着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敬意。雕像创作者——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学博老师,为在场人员深情讲述了南侨机工与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的抗战事迹。在他的讲述中,当年华侨子弟跨越重洋、投身祖国抗战,或驾驶军车运送物资,或深入琼崖参与抗日服务的场景仿佛重现,让采访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侨胞“为国纾难、舍家奉献”的赤子情怀。此外,南侨机工后人也结合家族记忆,向记者轻声口述先辈们的历史细节,朴实的话语中满是对先辈的崇敬,更让这段历史显得鲜活而厚重。缅怀历史之后,采访团将目光转向海口的发展新篇,首先走进江东新区展示中心,近距离了解这一“海口未来城市新中心”的建设图景。据介绍,海口江东新区位于海口东海岸区域,东起东寨港,西至南渡江,北临东海岸线,南至绕城高速二期和212省道,总面积达298平方公里。新区规划清晰,整体划分为两大功能区:东部生态功能区,面积约106平方公里,其中包含33平方公里的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凸显“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西部产城融合区,面积约192平方公里,规划构建“一港双心四组团”格局——以美兰国际空港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搭配滨海生态总部聚集中心、滨江国际活力中心,以及文化交往、综合服务、离岸创新创业、高教科研四大组团,全面打造多功能、高品质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在展示中心,富德集团总经理陈捷先生还向采访团介绍了企业在海南的产业布局情况,以及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当地政府招商政策的落实成效。他表示,海南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诚挚欢迎全球华人华侨前来投资兴业,共享发展机遇。离开江东新区,采访团一行又来到海口金棕榈热带植物种质资源科技产业园。这里聚焦热带水果“新奇特优”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各类造型独特、风味鲜美的水果让采访团成员眼前一亮。海南金棕榈控股负责人张少华先生,以“如数家珍”的热情向大家逐一介绍水果的品种、外观特征、产地环境及口感特点。黄晶果、木鳖果、巧克力果、杨桃南瓜、花生奶油果、牛奶木瓜等等从形态别致的小众品种到风味浓郁的改良新品,每一款水果都引发成员们的浓厚兴趣。在现场品尝环节,清甜多汁的口感更是获得一致好评,不少成员忍不住询问“这些水果何时能上市”,足见其受欢迎程度。此次海口之行,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既触摸到了侨界先烈的精神丰碑,也见证了海口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亮眼成果。采访团成员纷纷表示,将通过海外华文媒体平台,把海口的历史故事与发展活力传递给更多海外华人华侨,为海口与全球侨界的交流合作搭建桥梁。

追梦中华·扬帆自贸港: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采访行启动

8月25日电 (张茜翼 刘益伶 潘越韩)“追梦中华·扬帆自贸港”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采访行活动25日在海口启动。来自法国、尼日利亚、瑞典、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的华文媒体代表将在海南开展为期6天的实地参访,以多元视角深度感知海南自贸港的发展脉动。  中国侨联副主席,海南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梁谋在启动仪式上致辞时说,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将于今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这不仅是海南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里程碑,更是海内外侨胞共同参与国家发展、共享发展红利的重大机遇。  海外华文媒体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友谊的促进者。梁谋表示,希望媒体代表通过此行,深入理解海南自贸港封关后的税收、金融、贸易等核心政策,通过报道让更多海外侨胞看清机遇、找准方向;用国际化的视野与人文情怀,记录侨企扎根海南的奋斗历程,展现自贸港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取得的平衡;借助各自的传播平台,引导侨界资本、技术、人才向自贸港汇聚,推动海南与世界各国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深度交融。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表示,海南自贸港建设对吸引国际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华文媒体将用镜头记录自贸港建设的美好图景,用笔墨书写自贸港发展过程中的感人故事,积极向海外传播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成就、优秀传统文化和生动实践。  启动仪式后,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信息宣传部部长段勇兵开展自贸港政策专题宣介,就封关运作、政策红利、投资机遇等媒体关切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当天上午,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还来到海南青少年科技公园广场,瞻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和《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雕像,深切缅怀侨界先辈回国支持抗战。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会长陈学博现场动情讲述南侨机工投身抗战的峥嵘岁月和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的感人往事,带领大家重温那段热血澎湃的历史记忆。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将赴海口、琼海、万宁、陵水、五指山、三亚等地,实地探访海口江东新区、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万宁正大咖啡产业园、陵水海归小镇等,深入报道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进展与发展新貌。(完)

走进芷江:镌刻在岁月里的中外和平篇章

【搜罗湖南7月29日讯】29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怀化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的青石板路泛着白光,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气息。80年前,正是在这样的时节,这片土地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时刻——中国与盟国并肩作战的成果在此凝结,和平的曙光穿透硝烟,照亮了东方。受降堂内,长桌两侧的席位静默矗立,仿佛仍在等候那场决定历史走向的会面。展柜中,泛黄的《受降备忘录》字迹清晰,“无条件投降”的条款不仅是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见证,更印刻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意志。当年,来自美国等盟国的代表与中国军民一道,在此见证侵略者低头的瞬间,不同语言的宣告声交织成和平的序曲,跨越国界的信念在这一刻达成共鸣。后院的纪念坊在烈日下透着青灰色的庄严,“克敌受降威加万里”的石刻历经风雨依旧苍劲。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丰碑,更是世界正义力量携手前行的见证——那些远道而来的盟国战士,与中国军民在战壕里共饮一瓢水,在阵地上同守一寸土,用鲜血浇灌出的和平之花,早已超越了地域与种族的界限。沿舞水河向西,飞虎队纪念馆的蓝白屋顶如展翅的和平之翼。P-40机头上的鲨鱼嘴纹路里,藏着中美将士协同作战的故事。墙上的老照片里,美国飞行员与中国地勤人员在战机旁比划着手势交流战术,中国村民用担架护送受伤的美国飞行员穿越山林,机场跑道上,中外士兵合力检修战机的身影被阳光拉得很长。这些画面无声诉说着:当和平成为共同目标,语言的隔阂便挡不住并肩前行的脚步。展柜中的物件承载着跨越国界的情谊:陈纳德将军的飞行日志里,夹着中国农民手绘的日军据点地图,笔触虽简却藏着守护家园的赤诚;中国士兵的铜制烟盒上,“FRIEND”的英文字样被摩挲得发亮,见证着战火中结下的战友情。夕阳为天际镀上金边,芷江机场的民用客机掠过天际,与当年飞虎队战机翱翔的轨迹在时空里交汇。受降纪念坊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在无声诉说:和平从不是孤军奋战的成果,而是世界各国心手相牵的结晶。那些中外军民并肩守护和平的故事,早已刻进芷江的山河,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图文:唐明淘)

走进怀化:陆港引擎+非遗DNA:怀化箱包如何缝制世界级产业蓝图

【搜罗湖南7月29日讯】29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怀化鹤城。踏入怀化国际陆港,仿佛进入了一个繁忙而有序的物流世界。这里,是怀化走向世界的起点,一列列满载货物的班列从这里出发,沿着纵横交错的铁路线,驶向东南亚、欧洲等地。怀化国际陆港的建设,让这座原本地处内陆的城市,拥有了连接世界的便捷通道。它整合了公路、铁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实现了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曾经,从怀化运输货物到沿海港口,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如今,借助国际陆港,货物可以直接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运输时间大幅缩短,成本也显著降低。在五溪非遗园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踏入园区,裸眼3D大屏率先展开五溪文明的瑰丽画卷:侗族织锦的几何纹样如星河般流淌,苗族银饰的錾刻纹路在光影中闪烁,辰河高腔的婉转曲调化作流动的音浪,瞬间将我带入虚实交织的文化场域。五溪非遗园以“非遗 + 科技”为核心,通过42个沉浸式互动展项,让侗族大歌、苗族银饰、辰河高腔等740项非遗瑰宝穿越时空,在现代都市中绽放独特魅力。数字化体验区内,科技与非遗的互动充满趣味——“电子织布机”前,指尖轻点屏幕,靛蓝与绛红的侗锦纹样便在虚拟织机上穿梭成型,传统女红的智慧化作可触摸的数字肌理;“电子泥巴”装置中,记者们揉捏的土陶罐轮廓被实时投射,泥土的质朴与数字的灵动在掌心完美共生。园区还突破传统展陈模式,借助动态捕捉、VR技术等构建“可触摸、可体验”的交互空间。在VR弓弩竞技区,我佩戴设备化身“古代猎手”,在虚拟山林中体验苗族狩猎文化;体感空间内,“赛博龙舟”竞技让传统民俗与现代运动激情碰撞。五溪非遗园内,花瑶挑花AR体验、沅州石雕数字展厅、芷江白蜡互动装置等展项,全方位展示着五溪文化的独特魅力。暮色渐浓,非遗园内灯火璀璨,全息投影中的侗族大歌仍在袅袅回荡,AR技术构建的古寨场景里,游客们流连忘返。这座“可触摸的非遗博物馆”,正让五溪大地的传统文化走出历史典籍,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刻进城市肌理的文化基因,向世界展示着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怀化样本”。离开五溪非遗园,我来到了怀化国际箱包皮具展示厅,怀化箱包皮具产业正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也在持续完善。当地政府还积极推动箱包产业与电商、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箱包展示交易中心、研发设计中心、检测认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平台,不断增强产业辐射力与影响力。怀化,正以它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