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Featured
搜罗网 -
【搜罗拉萨7月22日讯】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系列活动之走进西藏代表团,深度走访西藏日报社、西藏博物馆及西藏广播电视台,深入了解西藏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传播格局。西藏日报社作为西藏和平解放后创办的第一家日报,西藏日报社见证了自治区的发展变迁,如今已成功实现从传统报业向融媒体矩阵的转型,形成了“七报一刊两网两端十三微”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代表团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参观了新闻采访中心、对外传播中心等核心部门,亲身感受报社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曾经的油印简报已发展成为以藏语汉语双语出版的《西藏日报》为核心,联动多平台、多语种、多终端的全媒体生态系统,这让代表们深刻体会到西藏新闻人的创新与担当。在座谈环节,西藏日报社对外传播中心主任李成业介绍了报社的国际传播战略,通过构建“自主平台+海外社交媒体+个人账号”的三位一体传播矩阵,“ixizang”账号正不断扩大海外受众群体。西藏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张韬则表示,自中心成立以来,已策划推出多个国际传播产品,并计划于8月底推出首个面向海外用户的多语种APP。双方还围绕“文明互鉴、融媒共创”主题,就内容互通、品牌共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西藏博物馆这座位于拉萨市南郊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自1999年开馆以来,已成为展示西藏历史文化的核心窗口。媒体团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了“史前西藏”“吐蕃王朝”等多个常设展厅,了解了西藏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的文明演进历程。博物馆内丰富的藏品让代表们驻足凝视,一尊唐卡里的观音、一柄吐蕃时期的铁剑等文物,不仅是西藏历史的见证,也体现了中华文明一体多元的格局。讲解员介绍,博物馆藏品总量超过5万件,涵盖多个类别,串联起西藏与周边地区的古代交流轨迹。海外媒体代表对博物馆的专业性与国际化表达给予了高度评价。西藏广播电视台作为西藏自治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机构之一,西藏广播电视台承担着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重职能,是覆盖西藏城乡、辐射南亚区域的重要舆论平台。代表团参观了新闻演播大厅、融媒体制作中心等区域,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节目制作流程,让代表们对西藏媒体的技术跃升有了直观认识。藏语频道主编介绍,藏语新闻联播已覆盖自治区90%以上的村落,同时电视台还承担着多项公益职能。此外,电视台近年来在国际传播领域也不断探索,通过多语字幕处理和海外账号,努力实现与国际观众的“同频共振”。海外华文媒体人对电视台的能力表示赞赏,并希望在联合节目制作等方面展开合作。此次海外华文媒体的深度走访,从媒体融合到历史文化,再到现代传播,全方位、立体式地感知了西藏的魅力与活力。在“共鉴华夏、同传五洲”的主旨下,这场高原之上的交流活动,将汇聚更多力量,讲好中国西藏故事,推动西藏文化走向世界。(图文:陈林)
搜罗网 -
7月21日,中国记协台港澳工作部在西藏拉萨举办“记者沙龙”,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为主题,邀请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主任坦妮娅,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陈朴,西藏社科院当代所助理研究员陈锋,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教授赵君,分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作了专题介绍,并就华文媒体人士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互动交流。中东绿洲传媒、奋韩网、世界侨报,柬华日报,日本东方新报、中文导报,非洲时报、西非统一商报,加拿大搜罗传媒、七天传媒,美国华尔街先驱报,巴西华人网,澳大利亚澳视传媒、澳洲亿忆网、塔州华人报,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新侨报,斐济日报,新西兰乡音报、中文电视台、BNE佳讯全媒体集团,英国欧华第一时间,捷克布拉格时报,罗马尼亚欧洲侨报,意大利欧洲华人报,荷兰联合报,葡萄牙葡华报、葡新国际文化传媒,奥地利欧洲时报等近30家华文媒体人士参加活动。(文字来源: 中国记协网)
“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系列活动之走进西藏活动启动
搜罗网 -
【搜罗拉萨7月21日讯】由中国记协与西藏自治区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系列活动之走进西藏今日在拉萨正式启动。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8个国家的27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此次代表团将以为期一周的行程,通过文字与镜头探寻、了解并传播西藏的发展与文化,共同见证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江海洲,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记协主席张先群,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新闻办主任坦妮娅,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田玉红,中国记协台港澳工作部主任沈毅兵出席启动仪式,全体海外媒体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张先群在致辞中指出,60年来,西藏实现了从封闭贫困到开放繁荣的巨变,“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他鼓励媒体代表用笔墨与镜头记录并传播当代西藏的真实面貌——这里的和谐、发展与希望。田玉红强调,海外华文媒体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她表示,此次西藏之行是一次跨文化交流,旨在“打破刻板印象、揭示真相、增进理解”,帮助国际社会更准确、全面地认识西藏的发展成就与文化底蕴。奥地利《欧洲时报》中东欧版总经理宣绚作为海外媒体代表发言时指出,西方对西藏的叙述往往存在偏见。“我们亲临此地,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西藏,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西藏的故事。”她表示,“唯有真相能促进理解,唯有对话能达成共识。”她还回顾了2023年西藏文化代表团访问欧洲时的积极反响,称文化交流是“消除偏见、深化互信的最有效方式”。随着启动按钮被按下,为期一周的采访行程正式启动。接下来,采访团将前往拉萨、林芝及周边地区,围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民生改善等方面展开采访。代表们表示,将秉持专业态度与国际视角,力求展现一个充满活力、真实立体的当代西藏。
聚焦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 感受不屈精神与重生力量
搜罗网 -
【搜罗甘南7月14日讯】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活动盛大举行。来自法国、加拿大、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8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入甘南,探寻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成就,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成为行程中的重要一站。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坐落于舟曲县“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情最为严重的三眼峪冲击口与白龙江堰塞湖交汇处。2010年8月8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让舟曲遭受重创。为铭记这段历史,弘扬伟大的抢险救灾精神,舟曲县委、县政府遵循“原真保护、艺术再现、尊重逝者、鼓舞后人”的建设思路,建成了这座特殊的纪念馆。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踏入纪念馆,占地面积6535平方米的馆区庄严肃穆。馆内建筑面积2074平方米,布展面积1800平米,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 ,20个展览区域和12个外景点,借助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地重现了从抢险救援到灾后重建的艰辛历程。馆内122件(套)馆藏实物资料及展品、25010张图片资料,以及1116件音频、书籍、文字、视频等资料和其他收藏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记忆,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直观感受到灾难的无情与人类的顽强抗争。作为全国唯一以泥石流灾害及抢险救援为主题的红色纪念馆,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地。2011年,纪念馆被特批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此后还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等多项国家和省州县级称号。在参观过程中,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纷纷用镜头记录下馆内的珍贵展品和感人瞬间。他们表示,通过这次参观,深刻了解到中国在面对重大灾害时的强大凝聚力和救援能力,以及灾后重建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此次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活动,通过国际传播视角,将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所承载的精神与故事传递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在灾害应对、民族团结、精神传承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进一步提升了甘南州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搜罗网 -
【搜罗甘南7月13日讯】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境内,全长137公里的“簪花之路”黄金旅游线正以独特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这条北接扎尕那(相距78公里)、南连九寨沟(相距69公里)的风景道,不仅是甘川两省旅游联动的重要纽带,更以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淳朴浓郁的民风,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簪花之路”以舟曲县立节镇为“0”公里起点,一路串联起拉尕山4A级景区、三国摩崖石洞、羊布雪山、“三生三世”爱情秘境、沙滩国家森林公园、“鬼门关”峡谷等众多景观,最终抵达博峪镇吉也诺村。沿途21个古村落散落其间,村民们保留着世代相传的热情好客——无论走进哪家藏寨,都会有酥油茶的醇香扑鼻而来,老人会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讲述村落的故事,孩童们则带着纯真的笑容邀你分享山野里的野果。3条非遗廊道更是集中展现了博峪采花节、巴藏朝水节等独特民俗,让人沉浸式感受藏族群众的质朴与热忱。生态之美是“簪花之路”的底色。线路穿越海拔3456米的博铁梁,涵盖雪山冰川、森林湖泊、激流峡谷等多样地貌,8大生态秘境中,百年古木与清澈溪流相映成趣,达玛花谷的花海与云海交织成画,沙滩国家森林公园负氧离子浓度常年居高,堪称“天然氧吧”。车行其间,时而与林间飞鸟相遇,时而邂逅溪边饮水的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随处可见。这条线路由九大功能区组成,既是自驾游、探险者的乐园,更因民风与生态的双重魅力,成为集浪漫自由、民俗体验、生态康养、心灵净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胜地,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寻得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搜罗网 -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青山绿水间,迭部县正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书写着产业发展的故事。这里没有高大上的工业厂房,却有着飘香的青稞酒、鲜美的蕨麻猪、营养丰富的沙棘果——这些藏区特有的物产,正在生态经济产业园区里实现华丽转身。因地制宜:让特产变商品走进园区,最忙碌的要数特色产业加工区。在这里,世世代代藏族群众熟悉的青稞正在变成精酿啤酒,山野间的沙棘果被制成酸甜可口的果汁,珍贵的蕨麻猪肉经过深加工后身价倍增。"我们不做大而全,只做小而精。"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就是把祖祖辈辈都熟悉的东西,用现代工艺做得更好。"如今,园区生产的青稞啤酒已走出迭部,沙棘果汁更是成为当地特色伴手礼。小步快跑:民族地区的产业探索作为民族地区,迭部发展产业面临诸多挑战。园区没有盲目追求规模,而是选择了一条稳扎稳打的路子。"我们厂房不大,但设备很精。"一家入驻企业负责人说。园区引进的现代化生产线,让传统特产焕发新生。野生菌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分拣刚收购的羊肚菌。"以前这些山货卖不上价,现在经过加工包装,价格翻了好几番。"家门口的就业:让年轻人留下来最让当地人高兴的是,园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24岁的藏族姑娘卓玛在沙棘果汁厂工作,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比去外地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家里。"她说。东西协作:借力但不依赖借助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园区与天津企业开展合作,但始终坚持自主发展。"我们学习先进技术,但产品必须保持迭部特色。"园区负责人强调。在天津技术支持下,蕨麻猪肉制品保质期显著延长,这让产品能够走向更远市场。但配方和原料,依然保持着最地道的迭部风味。未来可期:走稳特色路眼下,园区正在申报更多特色产品的地理标志认证,同时完善电商销售渠道。"我们不求做得最大,但求做得最精。"园区管委会主任表示,"让每一份迭部特产都能体现我们的用心。"在这个群山环抱的小城,产业发展的故事正在以特有的节奏书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是一步步让家乡特产走出大山的坚持。或许,这正是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务实之道。
搜罗网 -
【搜罗甘南7月12日讯】7月12日,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扎尕那大景区,在这座藏语意为"石匣子"的天然石城中,领略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的地质奇观,感受农耕与游牧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沉浸式体验这片"世界户外天堂"的生态之美。扎尕那大景区位于迭部县西北30余公里的益哇乡,总面积38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迭山主脊光盖山石峰如巨型宫殿般巍峨矗立,三面秀峰环拱成天然城墙,将东哇村、桑拉寺院等"四村一寺"环抱其中,构成一座完整的"石城"。采访团沿着洮叠古道走进石城"后门"——一道由石山断裂形成的狭道,只见百米长的峡谷内,两面岩壁垂直挺拔,小溪悬泻而下声响如雷,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为世界级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扎尕那的生态多样性令人称奇。这里地处高寒草原、温带草原与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气候带交汇处,植被覆盖率高达87%,林地占比58%,牧草地占30%,耕地仅占8%,垂直梯度景观与水平地带景观交相辉映。随行向导介绍,景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18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0种(包括大熊猫、羚牛),Ⅱ级保护动物30种(如蓝马鸡、绿尾虹雉),中国特有动物22种,是青藏高原边缘的"生物基因库"。在仙女滩草甸,茵茵绿草如毯铺展至山脚下,藏式踏板房聚落点缀其间,炊烟与云雾交织成画。当地村民介绍,这种将山、林、草、地、水与民居完美融合的布局,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共生的结晶。而在那黑卡牧场,成群的牦牛在坡地觅食,远处的洛克之路蜿蜒伸向天际——这条因美国探险家洛克百年前探访而闻名的路线,如今已成为户外爱好者的必打卡地。扎尕那既是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也被美国权威旅游杂志评为"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还荣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在讲述故事,每一片草原都在延续文明。当夕阳为光盖山石峰镀上金边,采访团结束了当天的探访。这座集自然奇观、文化遗产与乡村风情于一体的秘境,正以其独特的"石匣子"生态,向世界展示着青藏高原边缘的生命力与文化韧性。
搜罗网 -
【搜罗甘南7月12日讯】7月12日,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继续在玛曲县的探访之行,实地见证黄河上游湿地生态保护的成果,感受这片"中华水塔"的永续活力。阿万仓湿地水草丰美,黄河支流在此蜿蜒形成网状水系,宛如大地镶嵌的蓝色绸缎。作为黄河上游核心水源涵养区,这片湿地每年为黄河源区补给总径流量的58.7%,是维系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在湿地生态监测点,工作人员向媒体介绍了近年来的保护成果。针对曾长达200公里的沿黄沙化带,当地创新采用"整地+植灌+草方格+人工种草"的综合治理模式,种植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等本土植物,2022至2023年间已修复河岸沙化带2.11万亩。2023年实施的G345沿线生态修复工程,更让1.1万多亩植被重焕生机,6万米围栏有效阻断了人为破坏。"以前这里沙子能埋到膝盖,现在连鼠兔都少了。"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专业捕鼠队生物防治与人工捕杀结合(日均灭鼠800只),以及9条支流专职河长的常态化巡河,阿万仓湿地已从局部退化转向整体复苏,水质常年保持优良,成为黑颈鹤、斑头雁等水鸟的乐园。在治理示范区,曾经的流动沙丘已被整齐的草方格固定,方格内种植的沙生植物抽出新绿,与远处悠闲觅食的河曲马群牛群构成和谐画面。从阿万仓湿地的网状水系到河曲马场的绿毯草原,采访团一路见证着玛曲作为"黄河蓄水池"的生态密码。这片藏语意为"黄河"的土地,正以系统治理与全民参与的模式,让"中华水塔"永续东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着生动范本。(图文:陈林)
搜罗网 -
【搜罗甘南7月11日讯】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走进甘肃省玛曲县河曲马场,实地探访这座承载着格萨尔王史诗记忆的“黄河明珠”,近距离感受“中国三大名马”之一河曲马的独特文化魅力。河曲马场距玛曲县城仅12公里,是离城市最近的湿地草原,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藏语名为“玛麦玉龙松多”,曾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少年时期的活动中心,千年传奇故事在此代代流传。在河曲马场综合科科长杨永明的带领下,媒体代表们近距离观察了河曲马群。这些曾随格萨尔王统一岭国的“战神之驹”,如今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专属保种繁育基地焕发新生。“河曲马是中国唯一获得国家专项保护的马种,从四类提升到二类保护历经数十年科研攻关。”杨永明介绍,通过科学改良,河曲马现存种群数量与体质均实现历史性突破。采访过程中,不少媒体代表还体验了射箭、骑马等特色活动,亲身感受“天马行空”的草原豪情,沉浸式领略马背上的文化韵味。这片地处黄河与黑河交汇处的湿地草原,不仅坐拥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更孕育着多彩的藏民族文化。作为川甘两省交界的生态屏障,河曲马场正以“湿地+文化”的双重魅力,成为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图文:陈林)
搜罗网 -
【搜罗甘南7月11日讯】 7月11日,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开启碌曲县的行程。夜宿则岔石林、共舞篝火晚会,晨访尕海湖探秘生态密码,午后徜徉郎木寺触摸文化根脉,一日行程串联起高原的自然奇景与人文瑰宝。则岔石林夜色中的则岔石林,是一片星空与灯火交织的秘境。山谷中的星空屋,以透明穹顶设计将高原夜空引入室内,躺在床上便可仰望银河横贯天际,耳畔则是则岔河穿石而过的潺潺水声。夜幕降临后,一场充满藏乡风情的篝火晚会在景区广场举行,当地藏族群众身着传统服饰,与游客手拉手围成圆圈,随着欢快的锅庄舞曲翩翩起舞。火光映照下,“羚羊家园”的石峰轮廓更显神秘,格萨尔王劈山开石的传说仿佛在夜色中缓缓铺展。作为集森林、草原、石林于一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岔石林近年来通过“三权分离”管理模式与“党建+旅游”发展路径,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2023年重新开放后,新建的8公里石板路、5公里木栈道串联起“一线天”“灵猿望月”等奇景,19辆电瓶车与观光小火车让游客得以轻松探秘这片硅灰岩石奇观。数据显示,2025年5月以来,景区已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带动当地群众通过民宿经营、特产销售实现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4.2万元。尕海湖清晨的尕海湖,薄雾如纱笼罩着湖面,黑颈鹤舒展翅膀掠过水草,构成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作为甘肃省首块国际重要湿地,这片58150公顷的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塔”,蓄水量达5000万立方米的尕海湖,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环湖漫步时,采访团看到监测人员正在记录水鸟数量,据介绍,这里每年稳定栖息着约3万只水鸟,其中黑颈鹤数量保持在80只左右,黑鹳约150只,成为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蓝色的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我们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它。”当地环保工作者的话,道出了尕海湿地保护的初心。这片湿地不仅滋养着374种植物、94种湿地动物,更通过泥炭资源储存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远处的草原上,牧民们自发组成的巡护队正在巡逻,他们与专业监测人员共同构筑起湿地保护的防线。郎木寺午后的郎木寺,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赛赤寺院的金顶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这座位于甘青川交界的小镇,既是地名也是寺名,藏语意为“兜率论修白莲解脱洲”的赛赤寺院,历经260余年风雨,拥有5座经堂、27座佛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院。沿着转经长廊行走,手持转经筒的信众与举着相机的游客擦肩而过,构成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画面。在小镇的街巷中,独特的多语言环境令人印象深刻。当地商户能用英语、法语与外国游客流畅交流,藏语、汉语、四川方言交织耳畔,彰显着这座“中国魅力名镇”的国际化气质。登上猛虎山远眺,四面环山的峡谷盆地中,青松与野花相映成趣,溪水潺潺间,偶尔可见外国游客写生作画。这座海拔3480米的小镇,已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纽带,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探寻“香巴拉净土”的秘境。从则岔石林的星空到尕海湖的晨雾,从篝火晚会的欢歌到郎木寺的经声,碌曲县用一天的行程,向海外华文媒体展现了青藏高原东端的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正如当地谚语所言:“洮河水滋养土地,信仰守护心灵。”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故事。(图文: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