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C
Toronto
星期日, 16 11 月, 2025
语速:

专题 | Featured

第十五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黄山开幕

第十五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15日在黄山市开幕,吸引了多国驻华使节、国际旅游机构负责人、国内外重点旅行商与投资商,以及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等约800名嘉宾参加。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已成为该省文化旅游领域对外交流合作、聚集创新要素的重要平台,展示安徽形象、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窗口。本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包括入境旅游大会、科技赋能文旅发展要素对接大会、文旅产业链对接大会、2025海外华文媒体走读安徽活动等系列活动,致力于打造一场具有国际视野、彰显安徽特色、扩大开放合作的文化旅游盛会。开幕式上,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多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同时,16个文旅产业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总投资额124亿元人民币,涵盖度假、康养、文创等业态。韩国为本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主宾国。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金英俊在致辞时说,安徽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大省之一。随着未来韩中关系在经贸、文化等多个领域进一步走深走实,两国企业和民众之间的交流也将愈加密切、活跃。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安徽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2.9%、53.6%。当晚举办的沉浸式演出是本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之一。该演出艺术化、情景化展现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采用“实景+数字影像”技术,实现“古今对话”与“时空交织”,通过经典IP的创新演绎和科技手段的融入,打造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气息的高水平艺术盛宴。(作者:张强)

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读安徽 探寻文化根脉见证发展活力

安徽黄山11月15日电 (赵强)“我们要把安徽文化的厚重、科技创新的活力,把安徽人民的热情与奋进,真实、生动地传递给海外的读者和观众。”韩国《世界侨报》社长曹明权15日在黄山说。  当天,2025海外华文媒体走读安徽活动在黄山启动。来自亚洲、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将在为期7天的时间里走进黄山、宣城等地,探寻安徽文化根脉、见证发展活力,向世界传递安徽的独特魅力。曹明权是首次来到安徽。他说:“作为海外华文媒体人,我将在未来的几天,用文字、图片、视频去记录安徽的发展与变迁。此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走访,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与传播之旅。”“这里是生态宝库,更是文明典籍。”媒体代表期待通过此次走访,向全球华侨华人传递家乡的发展变迁,吸引更多国际友人探寻安徽魅力。  未来几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将走进黄山市、宣城市等地,深入感受徽州文化底蕴,实地见证安徽在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产业转型等方面的成就。(完)

海外华媒海南行:“千艇之城”迈向“亚太游艇之都”

海南三亚11月15日电 (张月和)“新西兰拥有‘千帆之都’,这次来到三亚这座‘千艇之城’,我为这里发展之快感到惊喜。”参观过三亚国际游艇中心后,新西兰澳纽网总裁陈洪灿说,三亚气候宜人,海南自贸港封关后将会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14日来到三亚中央商务区,从园区游艇产业发展窥探海南自贸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成效。  2020年6月1日发布实施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设立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近年来,三亚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游艇旅游消费中心、国际知名的游艇展示交易中心、全球领先的游艇创新服务中心,游艇产业规模逐年攀升。  据了解,截至2024年末,三亚登记游艇总量超1400艘,拥有游艇泊位超1000个,拟再新建约460个泊位及游艇加油站。从游艇旅游消费情况看,今年前10个月,三亚租赁游艇出海约13.04万艘次,同比增长20%;接待游客80.78万人次,同比增长4.7%。  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邮轮游艇部部长崔玉敏告诉记者,为促进游艇产业发展,海南陆续发布并落地系列政策及试点,诸如《海南自由贸易港游艇产业促进条例》首次明确进口游艇船龄从1年限制放宽至5年;《海南自由贸易港游艇技术和检验特别规则(暂行)》将游艇乘员定额放宽至26人;《三亚中央商务区促进邮轮游艇游船产业发展办法》推动游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鼓励新能源游艇销售等。  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三亚正加快从“千艇之城”向“亚太游艇之都”迈进。在今年4月15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三亚国际游艇展区启航仪式上,《游艇产业三亚倡议》发布,呼吁全球游艇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以三亚为支点,共建开放、创新、可持续的游艇产业生态圈,探索中国游艇产业国际化发展新路径,为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与此同时,三亚加快向国际邮轮母港发展,着力建设邮轮旅游试验区,吸引国际邮轮注册。  目前,三亚正新建1个10万吨级邮轮泊位,项目总投资5亿元,预计2027年建成。  “新建码头年设计通关能力42万人次,建成后将进一步释放自贸港政策红利,促进邮轮经济发展,助力海南自贸港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崔玉敏说。(完)

海外华媒海南行:亚龙湾畔热带雨林好风光

海南三亚11月15日电 (王子谦)“真没想到,在椰风海韵的亚龙湾边,竟藏着这样一片美丽的热带雨林!”14日,漫步于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旅游区,韩国《世界侨报》副社长隋兴国频频驻足,用手机记录下由绿树、鲜花与藤蔓交织而成的雨林秘境。当天,参加“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的20家境外华媒走进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旅游区,深入感受热带雨林的盎然生机与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  作为海南省首座集热带滨海山地生态观光兼生态度假于一体的景区,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旅游区融合了自然景观、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与休闲度假等多重功能。穿行其间,林木葱郁、藤萝缠绕、溪流淙淙,虫鸣鸟语不绝于耳,尽显野趣。  海南岛是中国唯一地处热带的省份,拥有中国最完美和种类最丰富的原始热带森林。该旅游区负责人向华媒代表介绍,自2009年正式运营以来,旅游区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环境第一”的理念,依托独特的热带雨林资源,致力于打造特色康养与生态旅游品牌。  据了解,规划建设之初,旅游区就遵循森林旅游文化的生态理念,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观光区和休闲度假区三大功能区;在建设过程中,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植被与地形地貌,采用生态建材与天然材料构建度假设施,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在运营管理方面,旅游区同样恪守环保理念,不仅悉心维护热带雨林景观资源,还通过建设污水处理站、利用太阳能与空气动能、推行无纸化办公等方式,全面践行绿色运营。  近年来,凭借独特的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优势,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旅游区成为热带兰花及国家Ⅱ级稀有濒危植物“海南假韶子”树苗野外回归的理想之地。旅游区与林业部门合作共建科研基地,推动野外回归,为恢复野生兰花种群、保护稀有濒危植物、维护雨林生态平衡注入了动力。“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景区对珍惜树种进行科学标识与严格管护,细致程度令我印象深刻。”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副总编王延松表示,海南在推动文旅产业国际化进程中,将绿色生态视为独特的发展优势,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这不仅提升了旅游体验,也为海南自贸港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目前,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森林植被类型为热带常绿性雨林和热带半落叶季雨林,生物多样性丰富,不仅有空中花篮、老茎生花、藤本攀附、高板根、根包石等雨林奇观,还栖息着众多野生动物。  此外,旅游区内的过江龙索桥、雨林飞漂、雨林魔幻影院、兰花谷等景点,也吸引游人络绎不绝来打卡。(完)

海外华媒海南行:“南繁硅谷”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蓬勃发展

海南三亚11月14日电 (张月和)“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这里汇聚开展种业研究,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迅速。”巴西华人网副主编杜宇遥参访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简称“崖州湾科技城”)后说。参加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的20家境外华媒,13日走进崖州湾科技城,参观科研机构和服务机构,感受中国南繁种业的蓬勃发展。  现代种业集群效应日渐显现  海南拥有发展南繁种业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分布在三亚、陵水和乐东的南繁基地年平均气温23~24℃,光热充足,能满足农作物周年生长的温度需要,是育制种的天然大温室和加速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南每年集聚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的800多家科研机构、8000多名科研人员在此开展农作物品种选育、亲本繁育、种植鉴定和种子生产等南繁活动。全国已经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经过了南繁基地的培育。  2022年9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揭牌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种子集团、国投种业等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先后入驻,现代种业产业集群效应日渐显现。  当前,以崖州湾科技城为承载核心,南繁种业基地正经历向“南繁硅谷”的蜕变:通过打造“一城、两地、三园”(即南繁科技城、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以及作物、畜禽、水产三大种业产业园),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根据规划,南繁科技城是“南繁硅谷”创新创业核心载体。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重点建设海口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等项目,加快建成安全有序、进出便利、利用高效的国际种质资源创新合作枢纽。  科技成果惠及世界  “巴西和中国同为农业大国,希望‘南繁硅谷’促进巴西与中国尤其是和海南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杜宇遥说。  南繁种业科技发展成果正从中国惠及世界。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副院长李慧慧说,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领域专家学者前来该研究院学习作物育种、智慧农业相关知识和技术。  目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研究、学习的外国专家学者达50人,分别来自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南非、贝宁等国家。  尼日利亚奥巴费米·阿沃洛沃大学讲师班科莱·奥卢瓦塞伊·奥耶瓦莱(Bankole Oluwaseyi Oyewale)正在崖州湾科技城参加为期一年的农业深度培训项目。他告诉记者,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农业新技术以提升大豆产量,“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中国减少大豆进口量,也将为尼日利亚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大保障”。  布局建设南繁服务体系  为便利专家学者在三亚开展南繁研究,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联合当地政府规划布局南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提升软硬件设施建设,为国内外专家提供农机作业、技术劳务、种子加工与物流、田间生活、农业大数据、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  崖州湾科技城南繁服务站(坡田洋)运营方三亚崖州湾创新发展中心有限公司的基地运营专员卢帅说,该服务站覆盖周边2000余亩育种基地,让专家可以在服务站进行简单的考种、检测等工作;通过智慧南繁CRO综合服务平台,今年已提供技术劳务服务约2000人次。  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点园区,崖州湾科技城正全力抢抓有利时机,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已入驻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辐射和撬动效应,聚焦高新技术领域,加快打造教育科研、公共科技研发服务和创新创业孵化转化平台,努力建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策源地。(完)

海外华媒海南行:“巨无霸”风机叶片海南造

海南东方11月14日电 (王子谦)这么长的叶片,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在海南省东方市郊,随风舞动的风车和场地内摆放的巨大风机叶片引得境外华媒惊叹连连。  参加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的境外华媒,13日走进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海南东方智能制造基地(简称“明阳东方基地”),实地参观风电设备的生产。明阳东方基地内,巨大的风机叶片一排排整齐摆放,而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进行风电主机制造。  作为海南省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龙头企业,明阳东方基地项目2021年12月拿地即开工,总投资20亿元,建设200亩的大型海上风电主机和叶片制造中心。2022年11月底,项目一期主机厂竣工,两台风机顺利下线。  明阳东方基地副总经理魏磊说,明阳东方基地是海南全省唯一具备整机制造能力的风电生产制造基地,“2024年生产出了当时全球最长的风机叶片”。  据介绍,风机叶片代号为MySE292,是用于海上风力发电机的超大型叶片,长度达到143米。  “单只叶片143米,加上中间的轮毂后,风轮总直径达到292米。”魏磊向记者形象比喻,这意味着风机总高度达到中央电视塔塔身的高度,叶片扫风面积超过6.6万平方米,相当于9.4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在双碳目标带动下,能够就近消纳、成本极具竞争力的海上风电成为清洁能源发展方向。据最新数据,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连续4年(2021-2024年)位居全球第一,新增装机容量连续7年(2018-2024年)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底累计并网容量达4127万千瓦,占全球累计容量的49.6%。  随着中国海上风电逐渐走向深远海,更大容量的海上风电机组频频面世。魏磊说,明阳东方基地2023年已开始批量生产10兆瓦风力发电机,目前主要生产8-16MW超级紧凑混合驱动大型抗台风型海上风电主机、叶片及其关键部件,设计产能为200万千瓦/年。  海南正在大力建设清洁能源岛,海上风电日渐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海南在临高、儋州、东方等沿海市县建设了多个海上风电场,建设规模超过1200万千瓦。  面对重大发展机遇,明阳集团在海南谋划全产业链的投资:在三亚,布局深远海能源技术研究院和国际业务总部;在临高,布局国家级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检测试验基地;在东方,布局大型海洋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海洋能源立体化融合开发应用示范基地以及百万吨级绿色电氢氨醇实证项目基地。  “我们从研发、制造、测试以及后期的海风消纳进行全产业链的能源多级转化。”魏磊表示,明阳东方基地致力于构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的绿色能源全产业链模式,助力海南打造海上的绿色能源岛。(完)

海外华媒海南行:莺歌踏浪驿站,风景这边独好

海南乐东11月14日电 (记者 王子谦)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珍珠项链般串起滨海美景。在中国最南端的大型盐场——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盐场畔,一座造型别致的驿站令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副总编王延松格外钟情,“漫步其中,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体验着一场自然美景与盐文化深度融合的独特旅程”。  参加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的境外华媒人,13日走进海南环岛旅游公路莺歌踏浪驿站,领略碧海银滩与万年盐田的相遇、现代文旅与传统黎韵的交融,感受“风景这边独好”。  作为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首批8个重点驿站之一和全岛40个旅游驿站中规划面积最大、开工最早的驿站,莺歌踏浪驿站是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上首个建成的超大型综合旅游服务设施,占地195亩,总投资8亿元,由海南控股旗下海南海控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投资运营。  该驿站以盐文化、黎文化、渔文化为主题,以“人工自然复合景观(盐田+坑塘)”为主要资源,力争打造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标志项目和海南环岛全域旅游的传世之作。  如今,这个驿站不仅是一处旅行的中转站,更是文化交流与体验的新平台。驿站坐落于山海之间,背靠壮丽的海南尖峰岭,面朝辽阔的大海。游客到此,或结伴参观莺歌海老盐制晒技艺,或登高远望欣赏盐田“天空之境”美景。  海南控股旗下莺歌踏浪旅游驿站运营总监赵磊说,该驿站集文创打卡、创意展陈、游客集散与服务、盐文化体验及研学、自驾游客补给、户外体验六大功能于一体。  在建筑设计上,驿站以天然盐堆为造型设计了银山礼堂,以一塔一台的船型组合设计了游客服务中心,还建有盐文化中心、国际房车营地、综合能源补给站等,让游客有多种游玩体验。  目前,驿站全方位满足沿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旅行的游客,以及周边乡镇居民的打卡、游览、饮食、住宿、加油等基本需求。为持续提升可玩度,驿站进一步打造了公共阅读书屋、艺术展览、婚庆礼堂等多种业态,成为当地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莺歌踏浪驿站开业后,迅速成为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上的热门旅游景点,是游客的必打卡地。正在此游玩的外地游客刘先生说,驿站造型独特、富有诗意,“尤其是早晚,可以看到日出尖峰、日落银山的壮丽景色”。  赵磊告诉记者,莺歌踏浪驿站自2023年12月18日开业以来至今年年中,累计吸引游客60余万人次,“驿站不仅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娱乐等产业发展,还与乐东尖峰岭雨林风光、黎族非遗技艺、莺歌海跳伞基地等旅游资源组合成民俗一日游、盐场精品一日游等精品线路,带动全域旅游协同发展。”  据介绍,海南控股将继续整合系统内外优质资源,把握自贸港封关机遇和市场趋势,持续推进二期项目投资及盐场开发建设,全力将莺歌踏浪驿站打造成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成为探访海南历史文化、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带动交旅融合发展的展示窗口。(完)

海外华媒海南行:访台商探新渔路

海南乐东11月14日电 (张月和)“再过一个来月,海南自贸港就要启动全岛封关运作了。”台商洪宜展正加紧抢抓自贸港新机遇,“我要借此契机,让鱼苗像当年从台湾‘游’到海南一样,从海南‘游’向海外”。参加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的20家境外华媒,13日来到海南东方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观洪宜展的水产养殖基地,深入了解他深耕海南海洋渔业的故事。  对东南亚出口强劲开局  自今年8月7日正式启动出口业务以来,海南东方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凭借优质的水产苗种和高效的物流体系,在一个月内实现对东南亚市场出口的强劲开局。  截至9月7日,该公司累计完成45批次空运出口,成功向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出口金鲳苗、东星斑苗及红瓜子斑苗共计177.1万条。  为扩大乐东县水产种业出口规模、乐东县农业农村局将海南东方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纳入水产苗种出口备案基地,为其拓展海外市场提供政策支持。  在洪宜展看来,出口的突破性进展主要得益于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和高效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服务。  “未来,公司将持续扩大对东南亚市场的出口规模,并进一步加强在苗种繁育、疫病防控等关键领域的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洪宜展说。  洪宜展将目光投向“出海”,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都是其鱼苗出口的目的地,“最近我们还在突破中东市场”。  随着海南自贸港开放大门越开越大、航线开通越来越多、出口审批手续办理越来越简便,洪宜展表示,可以预见海南鱼苗出口业务将会迎来国际大市场。  扎根海南28年  1998年,看到大陆改革开放的蓬勃生机和市场潜力,洪宜展带着家族的养殖技术,来到与屏东气候相似、人文相近的海南岛,成为最早一批在海南发展石斑鱼苗孵化及养殖的台商。  迄今,洪宜展已在海南深耕海水鱼养殖27年。他将台湾精致农业理念与海南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把几十亩鱼塘发展成了现代化渔业基地。而且,他从台湾屏东带来的水产养殖技术,在海南获得了更多科技赋能。  “养殖扩大到一定规模后就要考虑鱼苗繁育的问题。”2020年,洪宜展成立海南东方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其打造成一家集石斑鱼种繁育、孵化、养成与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海洋渔业企业,并建有完善的育苗与养殖体系。  目前,该公司已向市场推出30种海产品,其中不乏东星斑、锦绣龙虾、龙胆石斑、苏眉鱼等名贵品种。  打造海洋种业重要窗口  洪宜展看重科技赋能企业发展,与大陆多个科研机构及水产专家长期紧密合作,在海水鱼尤其是名贵鱼种、珍稀海产的人工繁育、工厂化养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海南东方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因此成为海南省石斑鱼产业技术体系的依托单位。  2023年,洪宜展的公司团队成功突破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波纹唇鱼(苏眉鱼)的人工繁育技术难题,实现了6.3万尾规模化育苗。这对濒危鱼类保护、种质资源开发及海水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海南海洋渔业“向岸上走、向高端走”提供了典范。  洪宜展告诉记者,他正加快推进“海南海洋南繁种质现代科技产业园”建设,计划以“科研创新+产业孵化+科普研学”为核心,构建从名贵鱼类种质保存、苗种繁育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打造海南自贸港海洋种业的重要窗口。  “洪宜展的创业故事会带给台商更多信心。”台湾自媒体人刘轩诚在参观养殖基地后,立刻请洪宜展一起拍摄短视频,“希望通过更接地气的形式传递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积极信号”。(完)

封关倒计时!海外华媒走访洋浦,解锁自贸港开放新图景

儋州11月13日电 (王子谦)“开放新海南·活力自贸港——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12日走进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境外华媒实地感受了海南自贸港的发展速度。洋浦经济开发区:中国开放窗口  1992年获批设立的洋浦经济开发区,从乱石滩上崛起,已成长为临港工业新城和中国开放窗口。这是中国首个外商成片开发的开发区,融入自贸港建设,优惠政策叠加。  海南自贸港开启建设后,这里独有“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内外贸同船保税油加注等五项自贸港政策,先行先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结算便利化试点、境外投资便利化综合试点等三项自贸港政策,着力打造自贸港建设先行区、示范区。首艘入籍“中国洋浦港”的国际航行船舶“中远海运兴旺轮”,海南自贸港首条洲际越洋航线洋浦—南太—澳洲航线开通运营,海南自贸港—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专列成功首发……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实施以来,一系列首艘、首个、首单见证了洋浦的开放开发。“自成为享受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政策的首家石化企业以来,我们已累计免征关税800余万元。”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海南炼化”)计划经营部经营管理岗高级主管马洪波向记者介绍,企业借助政策,打造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体系。  海南炼化码头上,刚刚产出的聚乙烯正在装船,运往岛外市场。近年来,海南炼化产业链不断延伸,已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进口原油加工基地、成品油出口基地和芳烃生产基地。马洪波说,随着封关临近,企业将继续争取园区内企业点对点免税加工、成品油出口“三定”等政策试点。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洋浦探索出了多项可复制的经验,不但为即将启动的全岛封关运作奠定基础,也直接转化为企业发展的蓬勃动力。产业布局:抢抓自贸港新机遇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大潮中,洋浦的石化新材料、航运物流、海上风电等产业快速壮大。从2006年海南炼化800万吨炼油为始,洋浦石化产业每六七年上一个新台阶,现已基本形成以炼油、芳烃、烯烃三路并行的产业链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了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原料的吃干榨净、产品的迭代升级。“中国洋浦港”船籍港政策是海南自贸港“运输来往自由便利”的核心内容,持续吸引全球航运要素集聚。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航运发展促进处处长葛丽巧介绍,截至目前,“中国洋浦港”已登记船舶65艘,数量和规模稳居全国自贸港(区)首位。在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近日刚刚投用的扩建工程岸桥伸缩,吊装即将运往海外的集装箱货柜。海南港航国际港务有限公司生产操作中心副总经理杜成财说,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今年已投产1个15万吨级和2个20万吨级泊位,可满足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舶靠泊作业。  目前,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累计开通58条内外贸航线,2025年前三季度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3.4%。第四季度,该码头将继续加密航线、班次,为封关后枢纽功能升级夯实基础。  在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一个规划年产16万吨特种纸的厂房正在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封关后,将叠加中国-东盟自贸区3.0升级的产业机遇,成为中国与东盟市场双向通联的枢纽。”金海浆纸总经理孟祥岩表示,企业正加快进行技术变革和延长产业链,在国际市场增强产品竞争力。  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将启动全岛封关,将释放出更大的开放红利。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准时机,在洋浦进行布局。  儋州洋浦跨境电商产业园总经理王帅鑫,这段时间正在加紧筹划园区年底动工事宜。该园区定位“海外品牌入华+本土企业出海”双向服务枢纽,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能够容纳3000家企业开展业务,年贸易额预计将超过20亿元。  为何要将跨境电商产业园落地洋浦?王帅鑫分析,海南自贸港封关后“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进出口管理制度与加工增值政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相叠加,洋浦是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又是中国首个“数字保税区”。“这些叠加优势将为跨境电商带来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更完善的供应链支撑,助力企业开拓东南亚市场。”  海南全岛封关后,洋浦将继续承担自贸港“样板间”的重任。相关人士表示,洋浦将以政策红利推动主导产业优化升级,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4条产业新赛道,招引储备与政策深度衔接的优质产业项目;升级“双向双枢纽港”(中国国内南北航线的南枢纽港,东南亚地区至北美东行的东西航线东枢纽港)能级,持续擦亮“中国洋浦港”金字招牌。(完)

海外华媒海南行:探寻千亿产业之路

海南澄迈11月13日电 (张月和)“数字经济是未来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澳大利亚ABC传媒集团总经理袁祖文参观海南生态软件园后如是感叹道。  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12日走进海南生态软件园,参加活动的袁祖文和其他境外华媒人一起探寻千亿产业之路。约1.6万家企业入园  海南生态软件园是海南发展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这个园区定位于数字贸易策源地、数字金融创新地、中高端人才聚集地,已吸引包括百度、腾讯、美团等国内头部企业在内的约1.6万家企业入园,年营收规模超过2000亿元。  “园区不仅为入驻企业提供物理空间,更为企业之间在线上平台产生‘化学反应’创造条件。”海南生态软件园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会清说,园区创新“场景+基金+政策”产业培育模式,以场景为牵引、以基金为纽带、以政策为支撑,全方位赋能企业发展。  海南生态软件园里,满眼绿树青葱,小桥流水式的花园办公环境让人直观认识到“在公园里工作,在生活中创新”已从愿景变为现实。这一集工作、居住、教育、医疗、商务、运动、休闲等于一体的15分钟“微城市”,已聚集各类人才约3万人。创建国家区块链试验区  海南生态软件园着力创建国家区块链试验区。刘会清说,园区自2018年起布局区块链技术研发,已聚集一批国内外顶尖人才,多项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基础应用方面也已开展试点工作。  他表示,未来,园区将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为抓手,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探索丰富应用场景,促进相关产业规模的增长。  2025年3月,海南发布《关于支持海南生态软件园改革创新打造“新标杆”行动的意见》,以海南生态软件园作为构建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支持园区在新技术、新模式、新动能、新要素的催生和推动上走在前列,推动园区发展转型迈向新台阶,由“政策驱动”向“创新驱动”和“应用驱动”转变。  入驻园区的云海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架构师周胜平,向前来参访的境外华媒展示了数字经济在医疗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通过建立个人健康数字资产账户,患者在多家医院就诊时就不必短时间内做相同的检查项目,由医院直接调取数据即可。”他说,医师数字资产账户、机构数字资产账户体系等,都可以在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基于数据要素底座平台流动起来。加快“数字出海”  目前,海南生态软件园聚集了一批海外企业,也有不少数字产品由此走向海外。在刘会清看来,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将为数字产品出海提供更多机会。  刘会清表示,海南自贸港支持推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园区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布局相关业务。“可以预见,封关后在来数加工、离岸数据服务等方面,园区企业的业务将实现爆发式增长。”  以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为契机,海南生态软件园正重点发展数字健康产业集群、数字文娱产业集群、共享平台经济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自主计算产业国际生态基地、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基地以及数字金融创新中心。  “园区将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核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标杆地。”刘会清说。(完)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