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C
Toronto
星期一, 30 6 月, 2025

专题 | Featured

“矿渣山”变“网红村” 山西晋城司徒小镇的共富密码

 漫步山西晋城司徒小镇,打卡文创集市、品尝特色小吃、观看民俗表演,感受六尺巷活色生香的烟火气。夜幕降临时,欣赏非遗绝技“打铁花”,铁树银花与古建筑交相辉映,恍若穿越盛世。“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期间,来自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司徒小镇,解码这里的共富密码。司徒小镇是司徒村集体斥资10亿元打造的一个集农业观光、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体验教育、文化创意、演绎传媒、康养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园区。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废矿井和垃圾山。曾经的司徒村因“地下无资源”陷入发展困境,如何带领全村发展,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难题。“把有限的土地流转起来,盘活农村经济之水,打造一个集农业观光、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生态产业园区”,在不断地学习考察中,该村找到答案。近年来,司徒小镇探索出一条农、林、文、旅、康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路径,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创新链的形成。多年来,“无中生有”的司徒小镇已建成三座山西民俗体验馆,同时还建有六尺巷、驿后古街、非遗民俗街等文化特色街区,以及动物园、儿童乐园等休闲娱乐设施,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全产业链,闻名三晋大地。同时,2020年初,司徒小镇正式启动《乡村文旅项目与乡村振兴标杆投资计划》,以司徒小镇品牌输出、乡村文旅产业盘活、乡村文旅托管运营的模式,与全国其他市县洽谈合作,共创乡村振兴。而真正让司徒小镇“出圈”的,是非遗绝技“打铁花”。“打铁花”是流传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2017年,司徒铁花技艺入选第五批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出中,1600多摄氏度的铁水在匠人们的手中,被千锤百炼的技艺挥洒向夜空,刹那间,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滚烫的铁水在空中迸散成璀璨光雨,如星河倾泻,似火凤翔舞,让人为之震撼。据介绍,2015年,该村召集36名村民,开始在司徒小镇表演打铁花。2017年春节,司徒小镇打铁花以《千年铁魂》大型山水实景剧呈现,而在之后的每一年,不断加入神话传说、民间童谣、舞台特效等新元素。2024年4月20日,司徒小镇108位打铁匠人成功创造“最大规模的打铁花表演”吉尼斯世界纪录。今年4月19日,司徒小镇再创“最大规模打铁花实景剧表演”世界纪录。从旭日东升时的民俗表演,到夜幕降临时的光影盛宴;从古街古巷的欢笑连连,到《千年铁魂》的“火树银花”,司徒小镇正以它最绚烂的姿态打造一个非遗活化、文旅融合、村民参与的共富模式。(摄影:陈林)

山西晋城湘峪古堡:400余年防御式古堡解锁文旅“新密码”

古城堡依山面水、古城墙绵延起伏、古建筑鳞次栉比、藏兵洞一字排开、古院落中西合璧……一座完整的北方民居古建筑群落,沉淀岁月的时光,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便是“固若金汤”400余年的湘峪古堡。“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27日正在举行。来自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秘“中国北方明代第一古城堡”。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是明代后期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居,是孙氏家族为抵御流寇土匪所建。古堡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历时20年修建完成。湘峪古堡景区负责人赵东东介绍,湘峪古堡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其总占地面积约3.25万平方米,采用中国古典城池的“内城外郭”模式建造,内部街道、巷道分布有序,明代建筑遗留34处,清代建筑遗留8处。湘峪古堡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和高层建筑以及军事防御体系为特色,被誉为“中国北方明代第一古城堡”。同时,千余米长的城墙,将村落包裹得严严实实,城墙与城内房屋上的拱形窗孔,密密麻麻,犹如蜂窝,被当地人称为“蜂窝城”。湘峪古堡既有门楼高耸、厅堂奢丽的深宅大院,也有屋舍古朴的农家小院。“双插花院”是最独特的一处,其外形不仅与欧洲中世纪的教堂相似,也与中国古代两端插花的官帽相似,这种中西合璧的“双插花院”全国罕见。湘峪古堡最为玄妙的,是其军事防御功能。古堡的南城墙上,蜂窝状的藏兵洞面向护城河一字排开。洞内设计精巧,宛若迷宫,集“串珠式”和“走廊式”于一体,平时屯粮、战时驻兵,拱形窗口能瞭望防御,向城外望去,周遭风貌尽收眼底。古建筑专家表示,藏兵洞在中国古建筑中独一无二,极富创造力的设计与优良的建筑质量,使其成为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更是民间军事工程的巅峰之作。据介绍,曾经有900多口人居住在古堡内,多年前,为发展旅游,湘峪村对古堡房屋进行产权置换,村民迁出古堡,为湘峪古堡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奠定基础。2013年,湘峪古堡被国家文物局选取为“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在中央资金支持下,当地修缮了古堡内官宅、帅府、延秀院、天绘图院等重要院落。  近年来,随着当地加强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和康养业的发展,这座沉睡400余年的古堡焕发勃勃生机。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让湘峪古堡的文化游览价值不断被挖掘。如今,随着湘皇旅游公路的贯通以及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和太行一号示范带的推进,古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当地通过企地合作,深挖文化底蕴,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旅游体验,联合开发湘峪古堡景区。(摄影:陈林) 

走进砥洎城触摸“铜墙铁壁”

“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期间,30余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砥洎城,倾听这“铜墙铁壁”御敌于外的历史故事,感受这“坩埚城堡”护佑下的岁月静好。砥洎城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三面环水,宛如一只俯卧在磐石之上的金龟。这座古城以沁河为天然屏障,整体呈椭圆缓坡形,就像沁河中的一块中流砥柱,沁河古称洎水,故名曰“砥洎城”。城内街巷纵横,多呈“丁”字或“7”字布局,院院暗门相通,巷巷过街楼相连。地下暗道蜿蜒如脉,与地上街巷、空中楼阁相互交织,构筑起地下、地上、空中三维一体的立体防御网络。同时,城内亭台楼阁,庙观府院罗列,既有宋金元痕迹,更显明代特色,极具有江南水乡风格。砥洎城景区负责人上官向东介绍,最令人称奇的当属坩埚城墙,它熔铸金元遗韵与明代风骨于一体,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孤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砥洎城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人文景观,被游客盛赞为 “东方最美的古堡”,被古建筑专家鉴定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墙。进入城门后,左手边看到城墙高处的蜂窝状东西就是坩埚(即炼铁时铁水熔化倒出后废弃的铁筒)。古代,当地冶铁铸造业非常发达,仅在阳城、泽州出产的铁就占全国百分之七八十。上官向东说,砥洎城坚如磐石,固若金汤,四道防线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这铁壁蜂窝城墙就是其中一道,尽显古人智慧。小小一座砥洎城历史上走出5位进士和17位举人,尤其是清代数学家张敦仁,可见砥洎城真是自古文风鼎盛,历代人才辈出。砥洎城从形体规格、建筑用料到实用价值等方面十分讲究。民居摆布井然有序,高低错落,巷深墙高,道路显得尤为狭窄。民居大多为单进式二进院,每坊之中院与院连为一体,相互连接,四通八达。近年来,当地对古堡周边环境和部分院落进行整治和修缮,将古堡活化与文化旅游相结合,逐渐形成古堡旅游经济新燃点。同时,砥洎城景区还建了润湖公园,集自然河道、古堡景区、湖面景观等为一体,是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先行区核心地块、阳城生态综合治理和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窗口。“目前,润湖公园全新升级,打造多元文旅新业态。”上官向东说,多元玩法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需求,为古堡注入满满活力。此外,砥洎城景区推出大型沉浸式古堡实景剧《砥洎风华》,跨越砥洎城的千年历史时空,以沉浸式互动展现方式,将民众拉入时空幻境当中,深刻且立体地感受砥洎城的魅力。(摄影:陈林)

走进皇城相府 触摸“东方第一双城古堡”建筑群

 黄墙黛瓦、依山而建,走进由外城和内城组成的皇城相府,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明代建筑与清代建筑巧妙结合,形成了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院宗祠、书院学堂、防御工事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27日,“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正在进行。来自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访皇城相府。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地处太行山南麓。300多年前,这里走出了清朝重臣陈廷敬。作为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名相,陈廷敬居住的家宅皇城相府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内城系明代遗构,外城系清代所建,为依山而建的双城堡建筑群。独特建筑风格加之典雅别致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装饰和大量皇家御赐牌匾、物件之遗存,使其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皇城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也是“中国十佳小康村”,全村370多户、970多人。20世纪80年代开始,拥有优质煤矿资源的皇城村以煤炭立村,兴办村级煤矿企业,从穷山沟变为“金窝窝”。1997年,因煤而富的皇城村,将目光锁定在一代名相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实施“旅游兴村”,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从挖煤炭到挖文化,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转变。皇城相府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介绍,2024年,皇城相府景区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亿多元。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带动皇城村及周边村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及商户300多个,解决村民就业3000余人,并带动蜂蜜酒、小米、核桃、老陈醋等农副产品、土特产的销售。近年来,皇城相府景区打造了大型开城仪式《迎圣驾》演出、全国首部明清院落实景融入演出《再回相府》,还推出非遗展示、研学等新项目,使皇城村这座古村焕发新的光彩,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摄影:陈林)

【视频】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中国非遗打铁花大型实景表演—《千年铁魂》

山西晋城司徒小镇打造的《千年铁魂》是中国首个打铁花大型室外实景表演,以山西千年铁文化为主题,融合晋东南民俗、民间艺术、现代歌舞表演等内容。演出以国家级非遗打铁花技艺为核心,108位匠人同时击打,将炽热铁水击向天空,铁花在空中飞溅,近看如天女散花,遥望似金蛇狂舞。同时运用3D立体成像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以及炫彩灯光,营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视听盛宴,带领观众穿越千年煤铁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磅礴力量。2024年4月20日,司徒小镇打铁花表演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点位最多、用铁量最多的打铁花表演。打铁花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当时的冶炼工业同步兴起,最初是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的祭祀活动。北宋时期,成为祭祀天地神灵、祖宗及太上老君、火神的仪式,后随人口迁移在全国流传,明清达到鼎盛。

从“穷山沟”到“太行水镇” 太行山村崭新变化

26日,“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活动采访团登上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王莽岭,一片清凉,犹如巨大的天然氧吧。悬崖峭壁间,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新生代“四世同堂”的地质遗迹,实属罕见。王莽岭景区位于太行山南端主峰部位,自然风光雄奇险秀,因西汉王莽追赶刘秀到此地安营扎寨而得名。其地处太行山脉与中州平原断裂带之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500多个山峰组成,最高海拔1700余米,最低处跌落至河南辉县境内,海拔仅300米左右。王莽岭景区工作人员介绍,王莽岭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挂壁公路、红岩大峡谷、立体瀑布,形成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素有“太行至尊”“清凉胜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之美誉。堪称挂壁公路“鼻祖”的锡崖沟挂壁公路是王莽岭景区的重要景观。这条挂壁公路是南太行山区开工时间最早、方法最原始、工具最简陋、施工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挂壁公路。工作人员介绍,锡崖沟挂壁公路是锡崖沟村民三代人历经30年,用钢钎、铁锤等落后工具在头上壁立千仞、脚下万丈深渊的绝壁上凿出的一条高差达600米、长7.5公里的挂壁公路,这条呈“之”字形攀上山顶的路也创造了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一大奇迹。翻过王莽岭,经行悬崖之上的挂壁公路,采访团走进紧邻王莽岭景区的太行锡崖沟旅游度假区,透过公路一侧一个个“崖眼眼”,俯瞰“太行水镇”锡崖沟,一幅江南水乡图景映入眼帘。该旅游度假区是集避暑度假、四季康养、户外运动、原址体验、主题研学、住宿餐饮、会议团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多年来,这里一直秉承着守“生态线”、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同时,当地推出悬崖水镇、太行一号公路自驾、南太行生态徒步、高品质民宿集群等旅游度假项目,建成锡崖沟精神展厅、乡村书屋、地质博物馆和非遗展馆等公共文化产品,创造性建设挂壁奇迹研学探索、悬崖酒店、山泉药浴等特色度假产品。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不断提升,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大幅提升,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作用日益显现,有效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让村民挣上“文化钱”、吃上“旅游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高度融合。截至目前,旅游度假区累计解决就业290余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1300余人,有效拉动景区内村集体年增收近500万元,带动周边农家乐年收入8000余万元。特别是锡崖沟村,村民通过租赁经营性住房,年均增收近600万元,户均增收近7万元。(摄影:陈林) 

山西高平釜山精品康养片区:文旅康养助六村“抱团”振兴

 26日,“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正在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山西高平釜山精品康养片区,感受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带来的乡村振兴活力。炎炎夏日,漫步在釜山村,仍能感受到一丝清凉。釜山村依山傍水、风光旖旎,这里四面环山,村西泫水湖碧波荡漾,300年历史的千株老梨树自成特色,棋盘六院、宣圣庙等古建群落聚集。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空心村。守着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釜山村还要面临人口外流、村庄衰败的景象。变化发生在4年前,2021年7月,釜山村被确定为山西省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先行示范村。借助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环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契机,釜山村依托村企联建模式,按照“保护、建设、运营”生态协同共进的原则,挖掘“绿水青山、红色工业、古建筑群”等特色资源。通过改善村容村貌,修建赏花小道、观景平台和休闲露营地,打造以古梨树种植为主题的生态公园,引入游船、水秀、浮桥等水上设施,提升旅游公路、环湖等配套设施,釜山村焕然一新。釜山村以古村旧时光休闲旅游环线为中心,修缮了棋盘六院、宣圣庙等文物古建,对原有蔬菜大棚改造升级,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智慧农业科技园,并建起钱币博物馆,改造供销社,推出地方特色演出,打造颇具年代感的步行古街。同时,釜山精品康养片区整合釜山村周边的回沟村、芦家峪村、李家河村、高良村、贾村,连片开发,使六村协同发展又各具特色,让乡村环境、乡村业态、乡村生活发生蝶变。络绎不绝的游人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最多时我们村1天要接待1万多名游客。”釜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文才告诉记者,该村有十几户村民开起了民宿,一到节假日生意非常火爆,有的村民当了保安、保洁,有的村民干起了餐饮、销售,村里的农产品销售也被带动起来。通过股份合作、设施租赁、配套服务三种方式,釜山精品康养片区累计为村集体增收150万元;通过要素租赁、就近劳务、创业经营三种方式,带动村民增收1700万元,人均增收1.5万元。(摄影:陈林)  

300年绝技重现 山西高平亲历珐华技艺“重生”

当日,“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正在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记者编辑走进高平,被珐华艺术深深震撼。珐华是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它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审美取向,饱含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世界陶瓷史上的东方瑰宝。高平珐华艺术馆内陈列的珐华造像吸引了海外华文媒体记者的眼光。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三晋工匠、“山西三宝·高平珐华”创始人、高平市珐华艺术研究院院长张勇勇介绍,高达1.85米的《文殊菩萨乘青狮》造像,其悬空式烧制技术突破了古代珐华造像技艺的最高境界。珐华萌芽于宋、金,兴盛于元,明,上承唐宋三彩余韵,庄严华美,釉色绚烂。在历史的长河中,珐华器物和烧造技艺经历了明代的繁华盛大,后因其烧造技艺复杂、审美观念更迭等原因,由盛及衰,至清雍正基本断烧。2009年,张勇勇开始探索恢复珐华制作技艺。为了攻克复烧难题,他四处奔波,从形体设计、塑形、调配釉料、结构处理到烧窑,历经无数次试验,终于重燃珐华窑火,成功复烧失传300年的珐华。与此同时,高平市动员全市能工巧匠,组织专业团队开启复烧珐华之路,从古文典籍中寻找珐华彩的出处,通过科学方法从残片痕迹中推演烧制工艺,最终让珐华烧制技艺得以重现。 张勇勇介绍,珐华器胎体全部是手拉坯,然后采用彩画技艺中的沥粉方法,在陶胎上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再分别用黄、绿、紫釉料添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全程纯手工制作,悬空式作品还需要根据力学原理提前进行塑形和构造。 为让珐华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张勇勇将传统珐华工艺与文创、文旅、文博产业有机结合,打造了高平珐华田园综合体。这里的珐华艺术馆、高平非遗馆等陈列展馆,为珐华文化的弘扬传承搭建了重要平台,也成为高平靓丽的文化名片。同时,还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帐篷露营地、果蔬采摘园、休闲垂钓园、烧烤餐饮等新业态,形成集旅游度假、户外露营、田园采摘、美食品尝、研学交流、团建拓展于一体的农文旅项目。目前,高平珐华器已形成五大类产品体系,涵盖传统艺术、炎帝文化、现代文创等方向,年产量突破1万件,带动就业超百人,年产值达2亿元左右。这些器形既有艺术价值又具实用性,让珐华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摄影:陈林)

如何成就“甜蜜人生” 海外华媒聚焦山西高平“甜蜜工厂”

 26日,走进山西晋城高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三甲工业园区一企业的生产车间,一阵浓郁的奶香味扑鼻而来。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全速运转,工人们或制作甜品蛋糕,或进行装盘塑封。一款款精美诱人的甜品经包装、质检等工序后下线装车,准备运往全国各地的甜品店。“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正在举行。其间,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位于三甲工业园区的山西众禾壹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了解高平的“甜蜜产业”。山西众禾壹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邹宝华介绍,半熟芝士销量去年已经突破1亿粒,马卡龙销量今年也将突破1亿粒,猫山王榴莲千层蛋糕日产15万块仍不够卖。2024年,上述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打造的全球共享甜品超级工厂正式投产,引进11条全自动化生产线,配备智能数字化生产车间和10万级洁净车间,可实现日产300万块冷冻甜品,带动1300余人就业。近年来,该企业通过“冻转鲜”技术进行创新,打造圣口乐、知是、斯慕源等百余款品牌产品,目前已在全国454个城市建立经销商渠道,与超3万家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邹宝华表示,“这一技术不仅突破传统甜品在仓储和运输上的难题,更确保每一块蛋糕都能以最上乘的口感送达消费者手中。”多年来,山西众禾壹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势头强劲,依托这一“链主”企业,当地“甜品小镇”积极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日产300吨干果食品加工”“英尼食品水果制品”“佳禾精品纸盒包装”“君高食品奶油制品”等一批产业链项目陆续落地。其中,上游围绕小麦、玉米、水果、蔬菜、奶牛、鸡蛋等形成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中游吸引更多冷冻、常温、烘烤类等细分领域的甜品企业入驻;下游打造集展览展示、主题商业、酒店、智能仓储、研发办公、检验检测、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甜蜜世界综合服务中心。 目前,高平正围绕“占地1000亩、产值200亿元、带动就业1万人、带动蛋鸡养殖2000万羽”的“1212”发展目标,打造产业链条齐备、竞争力强的“甜品小镇”,并探索集成“甜品+”发展模式,共同构建更强大的供应链和营销体系。如今,一条完整的甜蜜产业链正在高平成型,“甜品+”发展模式将成为当地撬动产业升级的有力杠杆。(摄影:陈林)

山西高平戏曲课堂上党梆子“圈粉”国际观众

26日,走进山西晋城高平市中等专业学校,宛转悠扬的唱腔穿透夏日热浪。一群特殊访客——30余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正被戏曲班学生表演的上党梆子经典选段深深吸引。学生们身着华服,唱腔婉转,用经典剧目《盗库银》《卖水》和基本功展示,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展示上党梆子文化的独特魅力。当学生们展示出神入化的表演技巧时,记者们纷纷举起摄像机、手机,记录下这古老艺术的当代传承瞬间。《卖水》的表演者冯庭玉今年16岁,学习戏曲已有四五年了,在2024年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获得“小梅花”称号。舞台上的她一招一式尽显风采,“家里有长辈是从事这一行业的,耳濡目染之下,我也爱上了戏曲。我会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上党梆子。”当日,“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团走进高平,探寻这座被称为“上党梆子之乡”的城市如何守护古老艺术瑰宝。上党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因其产生和主要流布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起源于明末清初。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平市中等专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学校探索构建“学生—学校—剧团”全链条、学徒制戏曲人才培养模式,与“陈素琴劳模创新工作室”合作办学,让上党梆子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生机。“陈素琴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陈素琴介绍,目前的学生中最小的9岁,最大的17岁,戏曲人才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一往无前才能让上党梆子薪火相传。上党梆子在晋城的传承不仅限于校园。这座几乎“村村有戏台、人人会梆子”的城市,正以创新思维破解传统艺术传承难题。同时,晋城持续开展“戏曲进课堂”活动。这些创新实践使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上党梆子焕发时代光彩,吸引年轻观众回归剧场。上党梆子在当代的复兴非一日之功。近年来,晋城高度重视上党梆子的传承与发展,构建起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多层次政策支持为年轻传承者铺就从校园到舞台的职业发展道路。过去与未来在此刻相遇,一如老艺人传授年轻学员的那个身段——转身回眸间,三百年梨园风华尽收眼底。(摄影:陈林)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