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 C
Toronto
星期六, 18 10 月, 2025

专辑:酒泉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

西汉酒泉胜迹:一杯汉酒流淌千年的丝路记忆

在酒泉市区东郊,有一处古木参天的园林静静矗立,这便是承载西汉丝路文明的 “西汉酒泉胜迹”。它因 “酒泉” 得名,更因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 “倾酒入泉,与将士共饮” 的典故广为人知,如今已是河西走廊上珍贵的历史文化地标,将两千多年的故事封存在园内的亭台泉池之间。步入胜迹,核心景观 “古酒泉”最是引人入胜 。这处天然泉眼自汉代起便持续喷涌,水质清冽,常年不涸。即便是秋冬时节,泉面也从不结冰,唯有清晨时会浮着一层薄薄的水汽,朦胧中更显古朴。泉边立着一座古朴的 “西汉酒泉胜迹” 碑,碑体虽因年代久远略显斑驳,边角处还沾着些许秋霜的痕迹,但风骨依旧,仿佛仍在诉说当年的豪情往事。据记载,公元前 121 年,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汉武帝特意赐御酒嘉奖。当时将士众多,酒液不足以人人分到,霍去病便将整坛御酒倒入泉中,让全军共同饮用,“酒泉” 之名自此流传下来,这片土地也因此留下了 “汉武雄风” 的精神印记。泉池周围,亭台楼阁错落分布,尽显古典园林之美。“月洞金珠” 是园内标志性建筑之一,饮之令人寿的风趣话语,引得来往游客无限遐想;秋冬时节水面平静,池边泛黄的柳枝倒映水中,与承载城市文脉的酒泉碑林相互映照,宛如一幅素雅的水墨画;“酒泉公园” 牌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即便历经风霜,牌坊上的题字仍苍劲有力,风穿过牌坊檐角时,还会带着些许落叶的沙沙声,仿佛能引领游人穿越时空,回到丝路初通、旌旗猎猎的汉代与故土新归、收复新疆的晚清。园内还散落着多座碑刻,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也有对霍去病事迹的记载,秋冬时节少了枝叶遮挡,碑刻上的文字更易辨认,每一笔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除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园内的自然风光同样引人入胜。百年古柳环绕泉池生长,秋冬时节叶片已染成金黄,微风拂过,金黄的柳叶便悠悠飘落,有的落在泉面随波轻晃,有的铺在青石板路上,踩上去软软的。若遇初雪,枝头便会积上一层薄雪,银装素裹间,更显园林的静谧雅致。漫步在园内的青石板路上,能听到泉水潺潺的声响,闻到草木入秋后特有的清冽气息,仿佛暂时脱离了城市的喧嚣,得以与两千年前的丝路风华隔空对话。如今的西汉酒泉胜迹,早已不只是单纯的历史遗址。它既是酒泉市的 “城市客厅”,也是传承丝路文化的重要载体 —— 即便到了秋冬,节假日里仍有各地游客来此凭吊古迹、拍照留念,裹着厚外套的孩子们围着碑刻听家长讲霍去病的故事;学生们会在这里开展研学活动,踩着落叶聆听汉代历史与丝路故事;本地居民则喜欢在园内散步、休憩,老人们坐在泉边石凳上晒太阳,让千年泉脉默默滋养着日常生活。一杯汉酒入泉,流淌出千年文明。西汉酒泉胜迹不只是一处景观,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它见证过丝路的繁华,承载着民族的精神,无论春夏还是秋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向每一位到访者讲述着属于河西走廊的传奇,值得每一个向往历史与文化的人前来探访。

肃州种业园:让“金种子”长出幸福新模样

在祁连山下的肃州大地上,藏着一个神奇的“种子王国”——肃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作为2020年认定的全国唯一以蔬菜花卉制种为主的国家级产业园,这里不仅孕育着万千种子的生命,更承载着乡亲们的致富希望。走进园区,“一轴一园两区十基地”的布局清晰有序,研发、生产、加工等十大功能在这里无缝衔接。如今,150余家家种子企业扎堆落户,45万亩制种基地里,玉米、蔬菜、花卉等作物长势喜人,年产种子1.5亿公斤,产值突破30亿元以上。难怪这里能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花卉制种基地,连国外的订单都源源不断地飞来。种业的活力,藏在科技里。这几年,借着国家种业振兴的东风,园区建起了蓝翔园艺花卉、荃银高科玉米、同庆向日葵、华美蔬菜等6个研发试验基地,还请来庆和、华美等12家知名种企,联合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们攻克育种难题。国家级标准的科研中心里,分子育种、种子检验等4个分中心忙个不停,1200多份辣椒、番茄组培苗在这里培育,200多份种子样本经过层层检测,确保每一粒都足够优质。园区的变化,乡亲们看得最真切。20公里新修的道路通到田边,1.6万平方米的步行道方便了田间管理,4000平方米的绿化让园区成了风景线。百亩蔬菜、花卉展示区里,新品种看得人眼花缭乱;1000亩农田用上了智慧水肥系统,手机就能管灌溉,省了不少力。更让人开心的是,拐坝桥村、佘新村的6000亩土地流转后,光租金就给大家带来480万元收入,订单制种更是让不少农户腰包鼓了起来。如今的园区,还是个热门打卡地。种子文化主题的标识牌随处可见,种业智慧展示中心里,480种种子组成的发光墙引得游客驻足。去年接待了1万多游客,带动周边消费超100万元,连孩子们的研学活动也选在这里,亲手体验农耕的乐趣。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一个兴旺的产业,再到乡亲们脸上的笑容。肃州这个“国字号”种业园,正用满满的活力,让每一粒“金种子”都长出幸福的新模样。

金塔县博物馆:戈壁上的文明史诗

在酒泉金塔的新城区文化广场旁,金塔县博物馆如一座文明灯塔,静静矗立在戈壁绿洲间。这座2019年建成开放的国家二级博物馆,以7300平方米的场馆空间,藏着跨越千年的历史密码,更续写着古今交融的文化篇章。步入馆内,四大常设展览构成了文明探索的主线。《会水长歌》展厅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汉代的陶鸡与毛刷静静陈列,它们与馆内5件一级文物、38件二级文物共同勾勒出金塔从远古到近代的生存图景。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东汉具鞍铜立马,这尊高35厘米的青铜珍品四肢粗壮、双耳直立,马鞍可灵活拆卸,其造型与大宛汗血宝马极为相似,堪称汉代铸铜技艺的巅峰之作。《汉风简韵》展厅则铺展开丝路文明的长卷。作为居延塞防的重要遗存,肩水金关汉简的复制品上,小篆、古隶等多种书体清晰可辨,既是汉字演变的活化石,更记录着汉代屯垦戍边的军事与民生细节。不远处的汉白虎画像砖上,奔走的白虎怒目圆睁,背刻乳钉纹,尽显汉代工匠的艺术巧思。穿越千年时光,展厅画风陡然一转。《金塔问天》展览中,航天模型与互动装置讲述着这座戈壁小城与中国航天的不解之缘,而《塔韵生辉》则通过塔院寺古塔等文物,诠释了“金塔”之名的文化渊源。魏晋伏羲女娲棺木画更是惊艳,沙枣木棺盖上的人首蛇身画像线条流畅,伏羲托日持矩、女娲托月持规,日月星辰环绕其间,展现着古人对宇宙的想象。这里早已超越文物陈列的范畴。作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推出的“小小刀笔吏”“航天梦想”等研学活动,已吸引8万余名青少年参与。观众可租赁语音讲解器深入了解展品,团队预约讲解则能解锁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从汉代烽燧的残垣到航天火箭的轨迹,金塔县博物馆用近7000件藏品证明:戈壁深处的文明从未断流,而是在古今碰撞中愈发璀璨。

金塔县博物馆:戈壁上的文明史诗

在酒泉金塔的新城区文化广场旁,金塔县博物馆如一座文明灯塔,静静矗立在戈壁绿洲间。这座2019年建成开放的国家二级博物馆,以7300平方米的场馆空间,藏着跨越千年的历史密码,更续写着古今交融的文化篇章。步入馆内,四大常设展览构成了文明探索的主线。《会水长歌》展厅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汉代的陶鸡与毛刷静静陈列,它们与馆内5件一级文物、38件二级文物共同勾勒出金塔从远古到近代的生存图景。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东汉具鞍铜立马,这尊高35厘米的青铜珍品四肢粗壮、双耳直立,马鞍可灵活拆卸,其造型与大宛汗血宝马极为相似,堪称汉代铸铜技艺的巅峰之作。《汉风简韵》展厅则铺展开丝路文明的长卷。作为居延塞防的重要遗存,肩水金关汉简的复制品上,小篆、古隶等多种书体清晰可辨,既是汉字演变的活化石,更记录着汉代屯垦戍边的军事与民生细节。不远处的汉白虎画像砖上,奔走的白虎怒目圆睁,背刻乳钉纹,尽显汉代工匠的艺术巧思。穿越千年时光,展厅画风陡然一转。《金塔问天》展览中,航天模型与互动装置讲述着这座戈壁小城与中国航天的不解之缘,而《塔韵生辉》则通过塔院寺古塔等文物,诠释了“金塔”之名的文化渊源。魏晋伏羲女娲棺木画更是惊艳,沙枣木棺盖上的人首蛇身画像线条流畅,伏羲托日持矩、女娲托月持规,日月星辰环绕其间,展现着古人对宇宙的想象。这里早已超越文物陈列的范畴。作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推出的“小小刀笔吏”“航天梦想”等研学活动,已吸引8万余名青少年参与。观众可租赁语音讲解器深入了解展品,团队预约讲解则能解锁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从汉代烽燧的残垣到航天火箭的轨迹,金塔县博物馆用近7000件藏品证明:戈壁深处的文明从未断流,而是在古今碰撞中愈发璀璨。

金塔沙漠胡杨林:大漠里的金色史诗

在甘肃酒泉的茫茫戈壁中,藏着一片颠覆认知的“沙漠童话”——金塔沙漠胡杨林。它不像额济纳胡杨那般带着岁月的沧桑,而是以人工培育的鲜活姿态,在荒漠里织就了一场盛大的金色梦境。每年9月底至10月中旬,是这片胡杨林最美的时节。当秋风掠过沙丘,万亩胡杨仿佛被上帝打翻了调色盘,从墨绿渐变为金黄,最后定格成耀眼的金红。阳光穿过枝叶,在林间洒下斑驳的光影,脚下的栈道被落叶铺成柔软的“金毯”,每一步都像踩在流动的光芒里。这里的胡杨与水相映成趣,是独有的灵动景致。澄澈的金波湖环绕着胡杨林,湛蓝的天空、金黄的树木、洁白的云朵一同倒映在水中,形成“水映胡杨,树在水中”的绝美画面。微风拂过,湖面泛起涟漪,水中的“金色世界”随之晃动,分不清是现实还是幻境。偶尔有候鸟掠过湖面,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为这片静谧的金黄增添了几分生机。金塔胡杨是20世纪50年代为防风固沙而栽种的“生态卫士”。如今,它们不仅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更用绚烂的色彩回报着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若想沉浸式感受这份美好,不妨在清晨或傍晚前往。清晨的胡杨林裹着薄雾,带着几分朦胧的诗意;傍晚的夕阳为胡杨镀上一层暖橙,随手一拍都是能刷爆朋友圈的大片。走累了,还能在湖边的木椅上静坐,看光影流转,听风声低语,让心灵在这片金色秘境中得到彻底的放松。

瓜州锁阳城:戈壁之上,丝路之间的千年坐标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戈壁中,一座黄土夯筑的古城静静矗立,它便是有着“丝路咽喉,中华锁钥”之称的锁阳城。这座始建于汉代、兴盛于唐代的古城,不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丝绸之路上留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遗址之一,藏着千年风沙也吹不散的文明印记。锁阳城的“锁”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它的战略地位。作为古代瓜州的治所,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军事重镇。漫步遗址,周长近10公里的城墙虽已斑驳,却仍能看出当年的雄伟——残高最高处达10米,夯土层清晰可辨,仿佛还能听见戍边将士的号角声在城垣间回荡。城内街道、官署、寺庙、民居的遗迹依稀可寻,尤其是西北角的“塔尔寺”遗址,残存的佛塔基座与壁画残片,印证着这里曾是丝路沿线的佛教文化中心,玄奘西行时也曾在此驻足。除了军事与宗教价值,锁阳城还藏着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城东南的“唐瓜州水利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完整的唐代农田水利系统之一。古人利用疏勒河支流,修建了干支斗渠,将戈壁改造成万亩良田,如今遗址内的渠道痕迹仍清晰可见。这种“因势利导”的水利技术,不仅支撑了锁阳城的繁荣,更成为丝路沿线农业文明的典范,难怪这里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锁阳城不再是金戈铁马的战场,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地标。夕阳下,黄土城墙被染成金红色,与远处的戈壁、雪山构成一幅苍凉而壮美的画卷。在这里,每一粒黄沙都在诉说着丝路商队的驼铃声,每一块城砖都记录着中原与西域的文明交融。它像一把“锁”,锁住了千年的历史;更像一把“钥匙”,让我们得以打开丝路文明的厚重篇章。

戈壁上的古今对话:瓜州雕塑长廊的艺术回响

乘车行驶在榆林大道上,戈壁瀚海间的雕塑群渐次铺展,这处2024年新晋的国家4A级景区,正以荒野艺术之名,诉说着丝路大地的千年故事。自2016年首座雕塑落成以来,这里年均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成为跨越古今的文化地标。被誉为“镇廊之宝”的《大地之子》最为动人。这尊由董书兵创作的红砂岩巨婴,以15米长的身躯蜷缩于戈壁,酣睡的面容与苍茫荒野形成强烈对比。它既是对“人法地,地法天”古老哲思的诠释,也暗含着对生命与自然共生的敬畏,让每一位驻足者心底涌起温情与感慨。不远处的《无界》则勾勒出虚实交织的梦境。60米长的白色钢管以榆林窟盛唐建筑为蓝本,搭建出漂浮于戈壁的宫殿轮廓,日出日落时光影流转,宛如海市蜃楼。它打破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恰似丝路文明跨越时空的延续与对话。风过之处,《风语者》便奏响自然的旋律。128组钢管构成外方内圆的空间,呼应“天圆地方”的智慧,风拂过时碰撞出的清脆声响,在旷野中久久回荡。这尊融合视觉与听觉的雕塑,让风成为历史的诉说者,娓娓道来丝路过往。《汉武雄风》则尽显豪迈气魄。汉武帝胸像以祁连为躯,目光如炬,脚下石块诉说着“列四郡据两关”的功绩,金戈铁马的历史风云仿佛在眼前展开。而《跨越祁连》的卡通造型活力满满,象征着张骞、霍去病等先辈开拓丝路的无畏精神。旷野深处,《戈壁方舟》宛如从时空裂隙中驶来的秘境载体。金属与混凝土构筑的船身线条粗粝,斑驳肌理似被风沙镌刻过千年痕迹,船头朝向丝路古道的远方,既像在承载着历史记忆破浪前行,又似在守护着戈壁的寂静与辽阔。它将“丝路即舟楫”的隐喻具象化,让旅人驻足时,仿佛能触摸到古代商队穿越沙漠的坚韧,也能感受到现代艺术对丝路精神的全新注解。如今,智慧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日渐完善,星空摄影、骆驼骑行等体验让艺术之旅更添乐趣。在这片丝路咽喉之地,雕塑与戈壁共生,历史与现代交融,每一尊作品都是跨越千年的对话,等待旅人聆听与共鸣。

阿尔金山下的时光废墟:博罗转井的重生密码

阿克塞县南边近三十公里的戈壁深处,阿尔金山的风终年掠过3.2平方公里的"青色墩台"——这是"博罗转井"的原意,如今它以影视基地的身份重获新生。从热闹的自治县老城到废弃的废墟秘境,再到国家4A级景区,这座小镇藏着戈壁与时光的双重密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博罗转井因成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县城而兴起。居民在此建起学校、医院、俱乐部,红砖墙上的标语勾勒出戈壁新城的轮廓,鼎盛时被称作"戈壁小香港"。但高海拔的严寒终让这座城在1998年迎来整体搬迁,只留下空荡的街巷与沉默的建筑。2015年,电影《九层妖塔》的取景让废墟重获关注。如今踏入基地,锈蚀的钻井架仍保持着挺立姿态,输油管道上"石油工人一声吼"的褪色标语,依稀可见当年的热血。最惊艳的是那些"被风吻过的房子":含铜矿物氧化出的湖蓝墙面,风蚀成油画质感的红褐屋体,在戈壁背景下像打翻的调色盘。倒插的公交车、残破的坦克模型等影视道具,与原生废墟交织成奇幻场景。背靠雅丹地貌的小镇,有着天然的科幻滤镜。日落时分,夕阳将雅丹染成金红,钻井架的影子在地面拉成巨型十字架,宛如外星片场。夜晚无光污染的星空下,银河清晰地铺在废墟上空,让人恍惚置身"地球最后的废土"。入口处的石油食堂里,手擀面与羊肉垫卷子的香气,为苍凉增添了烟火气。从生存之地到影视秘境,博罗转井的每道裂痕都藏着故事。当无人机掠过"井"字形街巷,红砖墙与彩色废墟在戈壁上铺展,昔日的生活痕迹与今日的影视传奇在此重叠。这座阿尔金山下的废墟,早已超越了景点的意义,成为时光与风沙共同创作的永恒作品。

沙峡金波:多坝沟胡杨的生命史诗

在阿克塞的沙海深处,多坝沟胡杨峡如一幅被时光雕琢的油画,将沙漠的苍茫与绿洲的灵动熔铸为西北大地的独特印记。这条西接库木塔格沙漠、北邻敦煌湿地的峡谷,7公里长的沟壑间藏着戈壁最动人的生命奇迹。秋日的胡杨峡是色彩的盛宴。野生胡杨沿峡谷错落分布,或扎根谷底溪流边,或挺立沙崖峭壁上,叶片由绿转黄再染金红,层层叠叠如燃烧的火焰。红柳的嫣红、芦苇的苍劲与梭梭的深绿点缀其间,与松软的沙丘、坚硬的戈壁构成鲜明对比,阳光穿透枝叶洒在溪流上,光影跳跃如碎金闪烁。登高望去,蜿蜒的峡谷如金色长廊,胡杨在秋风中摇曳,宛如守护绿洲的卫士。这片土地藏着岁月的密码。古丝绸之路的驼铃曾在此回荡,明清戍边的瞭望墩残垣依稀可辨,哈萨克族牧民的毡房与骏马为峡谷添了生机。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风吹石头跑"的荒芜之地,经二十余年治理,才演变为溪流、胡杨、沙山共存的生态系统。更令人唏嘘的是,峡谷曾见证过鸦片种植的黑暗,如今那些残垣断壁已成为历史的警钟。胡杨峡的魅力更在其反差之美。《东宫》等影视作品曾在此取景,丹蚩王帐的遗迹让这里成为影迷心中的"西洲故土"。驱车穿行峡谷,时而遇峭壁如削,时而见湖水如镜,骆驼在沙坡漫步,沙蜥在石缝穿梭,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景触手可及。溪水叮咚与叶声簌簌交织,奏响荒漠的生命乐章。暮色中的胡杨峡最是动人。夕阳为胡杨镀上金边,沙丘的阴影渐次拉长,湖面倒映着天空的霞光。这金黄的林海不仅是风景,更是精神的象征——生而不死千年,死而不倒千年,恰如这片土地上坚韧生长的希望。从丝路古道到生态秘境,多坝沟胡杨峡用三千年的守望,书写着西北大地的生命传奇。

体验中心里的非遗盛宴:阿克塞的活态文化课堂

走进阿克塞哈萨克民族文化体验中心,1100平方米的空间里,哈萨克族的非遗智慧在指尖流转、在舌尖绽放。这里设有6处非遗展区和1处非遗展台,6位非遗传承人常驻于此,将95项各级非遗项目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体验。指尖技艺是体验中心的核心风景。国家级非遗哈萨克族刺绣展台前,“陇原巧手”巴迪哈带领社员们飞针走线,羊角纹、鹰纹等源自自然的纹样在布帛上舒展,每平方厘米26针的细密走线,藏着草原美学的密码。这些刺绣作品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母辈对女儿的祝福——许多床帷、挂毯都是母亲为女儿准备的嫁妆。不远处,毡房制作传承人哈哈尔曼正讲解桦木顶圈的搭建技巧,网状木杆与芨芨草帘的组合,再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智慧,他带出的近10名徒弟,正让这项省级非遗技艺延续活力。金属加工台前,匠人錾刻的银器纹路清晰,皮革工艺展区的皮具光泽温润,每样作品都镌刻着时光的痕迹。舌尖上的非遗更具烟火气。奶制品加工区里,阿娜尔汉大姐手把手教游客制作酸奶疙瘩:将牛奶发酵成酸奶酪,切块晒干,过程中满是草原的记忆。游客们亲手参与的不仅是美食制作,更是对游牧生活“方便携带、营养充足”生存智慧的理解。一旁的文创区里,刺绣纹样转化为挂件,毡房元素融入文创杯,六大类百余件文创商品,让非遗从体验品变成了可带走的记忆。文化的传承更在互动中深化。小舞台上,哈萨克族青年的歌舞展演灵动热烈;研学课堂里,“遇见岩画”“阿克塞之鹰”等课程让青少年在实践中读懂非遗。从刺绣的针脚到毡房的结构,从酸奶疙瘩的酸甜到冬不拉的琴声,体验中心让非遗走出博物馆,成为可感知的生活文化。在这里,每一项体验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位传承人都是文化的桥梁。阿克塞的非遗正因这份沉浸式传承,在戈壁草原上永葆生机。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