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速:
湖南
搜罗网 -
——专访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柳肃11月4日是2025“岳阳楼日”。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未迁移重建的纯木构建筑,屹立在洞庭湖畔的湖南岳阳楼见证着中国建筑“土木的史诗”,更因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千古绝唱,成为东方士大夫精神的立体图腾。近日,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柳肃接受专访,围绕岳阳楼的建筑风格、保护理念及其承载的人文精神等进行系统解读。记者:岳阳楼前身为三国东吴将领鲁肃所建的“阅军楼”,历经近2000年的沧桑岁月里,它的建筑形态和用途发生了哪些演变? 柳肃:据历史记载,岳阳楼最初由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所建,主要作为在洞庭湖操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使用,随后因水军作用减弱而废弃。北宋时期,滕子京主持重修岳阳楼,并邀请好友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岳阳楼从此声名大振。 由于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易受战火影响,此后,岳阳楼历经元、明、清多次损毁与重建,其建筑形态在历史上经历了至少四至五次有文献可考的改变,如层数、歇山顶或盔顶等屋顶形式,这在中国古诗词、古画中均有明确记载与表现。 从功能上看,除了鲁肃建阅军楼时的军事用途,岳阳楼历代重建主要集中于建筑形制的调整,其作为景观建筑的核心功能一直未变,在文化及观赏方面的功能则一脉相承。记者:岳阳楼没有使用一颗钉子或铆钉,全凭精密榫卯支撑三重盔顶。这种“以柔克刚”的木构建筑蕴含了哪些中国古代智慧与美学因素? 柳肃:榫卯结构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卓越的工匠智慧。该结构体系不依赖铁构件与钉铆,完全通过木构件间的精密咬合实现稳固连接,形成了独特的“以柔克刚”力学特性。 这种设计充分考虑了木结构材料的韧性,使建筑在面对地震、风雨等自然力时,能通过微小形变、晃动消解能量,从而维持整体结构的稳定。这与玻璃等硬度高却无法承受一点形变的刚性材料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古代匠人基于材料本性而生的构造智慧,不仅确保了建筑的耐久性,更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中科学与美学的完美统一。记者:岳阳楼近年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建立“数字孪生体”,但修复仍严格采用古法。这种“科技监测+传统工艺”的保护模式,为以木结构建筑为代表的东方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哪些经验? 柳肃:岳阳楼采用的“科技监测+传统工艺”双轨保护模式,核心在于将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工艺精髓有机融合。BIM技术、三维扫描、遥感监测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可建立起精准的文物档案和实时监测系统,如能持续追踪建筑结构的微观变化,实现对裂缝位移、材料变形等隐患的精准识别和及时修复,有效弥补人工监测的局限性。 不过,科技手段仅作为诊断工具,古建筑修复工作必须严格遵循文物保护的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等原则。在修复过程中,绝不能使用现代金属材料等非传统构件,以确保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与材料真实性得以完整传承。记者: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在岳阳楼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文如何促使岳阳楼逐渐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柳肃: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不同类型的建筑承载着各异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如宫殿建筑体现政治等级秩序,宗教建筑传达信仰体系,景观建筑则集中展现了审美追求与艺术精神。 岳阳楼作为中国历史名楼的代表,其独特价值在于建筑与文学艺术的高度融合。这类景观建筑往往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动,形成相得益彰的文化共生关系。正是岳阳楼这一实体建筑的存在,催生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范仲淹的传世之作,又使得岳阳楼声名远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面对浩渺烟波的洞庭湖,范仲淹抒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其他文人墨客也通过登临题咏,表达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种借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抱负、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价值追求的文化传统,正是岳阳楼等历史名楼能够超越物质实体,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根本原因。记者:在全球化语境下,您认为我们应如何向世界讲述岳阳楼的故事,才能超越其作为物理建筑的存在? 柳肃:中国景观建筑与文学艺术相融合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这种借景抒情、通过艺术化文学语言传达思想理念的表达方式,区别于西方文明直白的理论论述,也构成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世界讲述岳阳楼的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关键在于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体系。这种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更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让世界认识一个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中华民族,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作者 傅煜 徐志雄 张雪盈)
逾500件作品跨洋而来 海外华裔青少年创意展现“妈妈的故乡”
搜罗网 -
长沙10月19日电 “秦淮河最迷人的永远是夜晚的光影。”由湖南省海外联谊会主办的“妈妈的故乡”创意作品大赛中,来自加拿大的10岁华裔青少年袁法祯在征文中如此描写妈妈的故乡南京:“这些光影,不仅仅是景色,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它们承载着南京的过去,也承载着妈妈的童年。”今年中秋节前夕,袁法祯将多伦多的璀璨灯火与南京秦淮河的光影落笔成章:“多伦多有我现在的光,而秦淮河有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影子”,“正是这些光和影,让我这个生活在海外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纸短情长间满是对妈妈故乡的眷恋。 记者19日从大赛组委会获悉,这场面向全球6至18周岁具有华侨华人身份的青少年征集创意作品的赛事,自6月23日正式启动以来,持续引发海外华校及华裔青少年的热烈响应。截至目前,大赛已收到来自泰国、韩国、加拿大、美国、意大利、阿联酋等多个国家的500余篇作品,涵盖征文、绘画、剪纸、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华裔新生代对祖(籍)国的深厚情感与文化传承。 12岁的麦祖娜出生在韩国,今年暑假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了妈妈的故乡新疆。“这是我第一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感到新奇又震撼。”她用短视频记录了在赛里木湖边骑马、在餐馆享用新疆美食、和朋友一起唱歌跳舞的美好瞬间;并化身宣传小大使,邀请大家一定要去新疆看看,“这里的风景真的很美,人也非常热情”。 现居泰国的15岁女孩张国琴从未去过妈妈的故乡云南德宏,但母亲从小的言传身教让她对德宏的记忆清晰而深刻。“妈妈是拉祜族,她从小教我‘仁义礼智信’,也教我‘拉祜族的歌要唱得有魂’。”受母亲的影响,张国琴成为身边拉祜族小朋友的“中文老师”,教他们写“家”“梦”,“为什么要学,因为这是我们的根”。赛事热度仍在持续延伸,大赛组委会现已收到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韩国中韩子女教育协会、泰北华人村华文教师联谊会、非洲华文教育基金会中文学校、美国明德书院、加拿大魁北克中文学校协会、柬埔寨公立端华学校、菲律宾华教中心、迪拜长城书院等华文教育组织和学校“组团”参赛的反馈,征集到的作品通过家乡美食、节日习俗、山水风光等载体,诠释着“妈妈的故乡”的丰富内涵。 在柬埔寨,15岁的章梦雨用文字描绘了和妈妈一起“复刻”家乡美食安徽池州小粑的温馨过程,“虽不如记忆中的完美,但那滋味,确实是故乡的味道”;来自泰国清迈育英中学的胡文慧用画笔展现妈妈故乡云南的风土人情,火把节、石林、大观楼、过桥米线等元素跃然纸上。 来自韩国的金渡员和来自加拿大的王宣翔、王淮加用视频带大家“云游”妈妈的故乡。视频中,金渡员穿梭于辽宁铁岭早市,品尝地道美食;王宣翔、王淮加两兄弟力荐湖南湘江畔的浏阳烟花秀,在他们眼中,“这比任何自然奇景都绚烂,是独属长沙的浪漫”。 大赛组委会透露,后续将成立评审委员会,秉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评选出优秀作品奖和优秀组织奖,所有获奖者将获颁证书及专属奖牌。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9日讯】29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怀化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的青石板路泛着白光,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气息。80年前,正是在这样的时节,这片土地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时刻——中国与盟国并肩作战的成果在此凝结,和平的曙光穿透硝烟,照亮了东方。受降堂内,长桌两侧的席位静默矗立,仿佛仍在等候那场决定历史走向的会面。展柜中,泛黄的《受降备忘录》字迹清晰,“无条件投降”的条款不仅是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见证,更印刻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意志。当年,来自美国等盟国的代表与中国军民一道,在此见证侵略者低头的瞬间,不同语言的宣告声交织成和平的序曲,跨越国界的信念在这一刻达成共鸣。后院的纪念坊在烈日下透着青灰色的庄严,“克敌受降威加万里”的石刻历经风雨依旧苍劲。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丰碑,更是世界正义力量携手前行的见证——那些远道而来的盟国战士,与中国军民在战壕里共饮一瓢水,在阵地上同守一寸土,用鲜血浇灌出的和平之花,早已超越了地域与种族的界限。沿舞水河向西,飞虎队纪念馆的蓝白屋顶如展翅的和平之翼。P-40机头上的鲨鱼嘴纹路里,藏着中美将士协同作战的故事。墙上的老照片里,美国飞行员与中国地勤人员在战机旁比划着手势交流战术,中国村民用担架护送受伤的美国飞行员穿越山林,机场跑道上,中外士兵合力检修战机的身影被阳光拉得很长。这些画面无声诉说着:当和平成为共同目标,语言的隔阂便挡不住并肩前行的脚步。展柜中的物件承载着跨越国界的情谊:陈纳德将军的飞行日志里,夹着中国农民手绘的日军据点地图,笔触虽简却藏着守护家园的赤诚;中国士兵的铜制烟盒上,“FRIEND”的英文字样被摩挲得发亮,见证着战火中结下的战友情。夕阳为天际镀上金边,芷江机场的民用客机掠过天际,与当年飞虎队战机翱翔的轨迹在时空里交汇。受降纪念坊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在无声诉说:和平从不是孤军奋战的成果,而是世界各国心手相牵的结晶。那些中外军民并肩守护和平的故事,早已刻进芷江的山河,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图文:唐明淘)
走进怀化:陆港引擎+非遗DNA:怀化箱包如何缝制世界级产业蓝图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9日讯】29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怀化鹤城。踏入怀化国际陆港,仿佛进入了一个繁忙而有序的物流世界。这里,是怀化走向世界的起点,一列列满载货物的班列从这里出发,沿着纵横交错的铁路线,驶向东南亚、欧洲等地。怀化国际陆港的建设,让这座原本地处内陆的城市,拥有了连接世界的便捷通道。它整合了公路、铁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实现了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曾经,从怀化运输货物到沿海港口,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如今,借助国际陆港,货物可以直接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运输时间大幅缩短,成本也显著降低。在五溪非遗园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踏入园区,裸眼3D大屏率先展开五溪文明的瑰丽画卷:侗族织锦的几何纹样如星河般流淌,苗族银饰的錾刻纹路在光影中闪烁,辰河高腔的婉转曲调化作流动的音浪,瞬间将我带入虚实交织的文化场域。五溪非遗园以“非遗 + 科技”为核心,通过42个沉浸式互动展项,让侗族大歌、苗族银饰、辰河高腔等740项非遗瑰宝穿越时空,在现代都市中绽放独特魅力。数字化体验区内,科技与非遗的互动充满趣味——“电子织布机”前,指尖轻点屏幕,靛蓝与绛红的侗锦纹样便在虚拟织机上穿梭成型,传统女红的智慧化作可触摸的数字肌理;“电子泥巴”装置中,记者们揉捏的土陶罐轮廓被实时投射,泥土的质朴与数字的灵动在掌心完美共生。园区还突破传统展陈模式,借助动态捕捉、VR技术等构建“可触摸、可体验”的交互空间。在VR弓弩竞技区,我佩戴设备化身“古代猎手”,在虚拟山林中体验苗族狩猎文化;体感空间内,“赛博龙舟”竞技让传统民俗与现代运动激情碰撞。五溪非遗园内,花瑶挑花AR体验、沅州石雕数字展厅、芷江白蜡互动装置等展项,全方位展示着五溪文化的独特魅力。暮色渐浓,非遗园内灯火璀璨,全息投影中的侗族大歌仍在袅袅回荡,AR技术构建的古寨场景里,游客们流连忘返。这座“可触摸的非遗博物馆”,正让五溪大地的传统文化走出历史典籍,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刻进城市肌理的文化基因,向世界展示着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怀化样本”。离开五溪非遗园,我来到了怀化国际箱包皮具展示厅,怀化箱包皮具产业正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也在持续完善。当地政府还积极推动箱包产业与电商、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箱包展示交易中心、研发设计中心、检测认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平台,不断增强产业辐射力与影响力。怀化,正以它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8日讯】28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怀化洪江。刚踏进洪江古商城的服务大厅,目光便被一面墙的《洪江1915》牢牢吸住。这幅由怀化籍旅美画家周孜孜与钟诚老师等人数载研磨的油画,用9米长、4米高的恢弘尺幅,将清末民初的洪江盛景铺展得淋漓尽致。创作者们踏遍古街寻访老人回忆,埋首史料梳理商脉轨迹,再融入当年的建设规划细节,耗时3年才让这幅"会讲故事的油画"落地——画中1915个鲜活人物穿梭往来,比《清明上河图》还多出272个,每个人的眉眼、动作里都藏着考据的较真。推开服务大厅的木门,油画里的盛景便从画布走进了现实,青石板路被百年脚步磨得发亮。洪商文化博物馆的展柜里,一本泛黄的账簿,有毛笔写的收字,钢笔标着付款,两种笔迹在泛黄纸页上交错,恰似画中算盘与钢笔同框的画面。复原的商号内堂里,恍惚间能看见画中穿长袍的掌柜与着西装的商人,正围着这张桌子讨价还价。厘金局的税则碑前总围着不少人,汉文"桐油每担税银五分"旁的英文翻译,盛丰钱庄的铜锁与密码盘,守着"汇通天下"的承诺,兑换票上红印与钢印的重叠,恰似画中中外商人击掌的瞬间;忠义镖局的镖旗在风里猎猎,让人想起油画里镖师护送洋商队伍的画面,藏着"护货更护情"的担当。暮色漫上古街时,灯笼次第亮起,给油画里的故事镀上了暖光。站在十字街口回望,《洪江1915》的恢弘与门楣上的斑驳、博物馆的旧物、报馆的墨迹渐渐交融——原来这幅画从不是定格的历史,而是古商城的"基因图谱",那些画笔勾勒的商脉与人情,早已顺着青石板的纹路,流进了洪江的每一缕风里。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8日讯】28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怀化安江。在湖南怀化的安江镇,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安江农校纪念园。踏入这里,时光仿佛倒退回那个充满探索与希望的年代,袁隆平院士在这里埋下了一粒梦想的种子,而后它生根发芽,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参天大树,用满树的硕果诠释着湖南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的东方智慧。走进安江农校纪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袁隆平院士曾经居住过的旧居。这座朴素的房子,在岁月的洗礼下散发着宁静的气息。屋内陈设简单,木质的桌椅、陈旧的书架,每一件物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却又充满激情的科研岁月。从1964年到1983年,袁隆平院士一家在此生活,他的三个儿子先后诞生于此,而杂交水稻研究从立项到三系配套成功并推向全国的关键时期,也基本是在这座房子里度过。在这里,袁隆平院士无数次挑灯夜战,在书籍和资料中寻找灵感;在这里,他与家人分享着科研的点滴,在亲情的温暖中汲取力量。走出故居,不远处便是那片孕育奇迹的试验田。微风拂过,稻浪轻轻翻滚,每一株稻穗都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力量。1961年7月,31岁的袁隆平在这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它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仿佛是命运特意安排的一次邂逅,为袁隆平开启了杂交水稻科研的大门。此后,这片试验田便成了袁隆平的战场,他每日穿梭在稻田中,仔细观察每一株水稻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无数的数据。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都无法阻挡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在这里,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但也正是这些挫折,让他更加坚定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决心。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馆,是一座记录着杂交水稻发展历程的宝库。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震撼人心的数据:50多年来,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90亿亩,增产稻谷超8000亿公斤。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些数据背后,是袁隆平院士和无数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馆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资料。1966年,他发表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篇论文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科研条件艰苦的年代,袁隆平院士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在杂交水稻领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在馆内的一个角落里,还展示了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地推广的图片和资料。从亚洲到非洲,从美洲到欧洲,杂交水稻的身影遍布全球。它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上许多饱受饥饿困扰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希望。看着这些图片,仿佛能够看到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安江农校纪念园则用它独特的方式,将这段历史和精神传承下去。它是湖南的骄傲,更是世界的财富。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梦想,每一次收获都凝聚着智慧,而杂交水稻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全球粮食安全而努力奋斗。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7日讯】27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益阳安化县。在湖南益阳安化,有两处独特的地方,一处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安化羽毛球运动学校,另一处是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安化茶厂。这两个地方,一个代表着体育的热血与激情,一个象征着传统技艺与国际贸易的奇妙融合,共同谱写着幸福湖南的动人故事。踏入安化羽毛球运动学校,训练馆里的氛围热烈得如同燃烧的火焰。墙上,龚智超等冠军们的巨幅海报熠熠生辉,仿佛在向小球员们诉说着荣耀的故事,激励着他们追逐梦想。球场在灯光的照耀下格外敞亮,成为了孩子们逐梦的舞台。10分钟统一热身,不同的孩子同样的热身方法。热身结束不同年龄的孩子投入到不同项目的训练中,小小的身影充满着大大的能量。刚接触羽毛球不久的孩子,专注地进行着网前步伐、举拍等基础练习,每一个动作都认真而执着。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怀揣着对羽毛球的热爱,每一次挥拍、每一次击球,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梦想。尽管训练艰苦,固定技术练习枯燥,但孩子们依然坚持着,为了心中的冠军梦而努力拼搏。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憧憬,对胜利的渴望。离开羽毛球运动学校,走进安化茶厂,仿佛踏入了一个历史的长河。空气中弥漫着黑茶独特的香气,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在这里,千年黑茶从山间鲜叶蜕变为跨洋商品,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传奇的故事。安化黑茶的制作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采摘、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到干燥,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茶人的智慧与匠心。渥堆发酵是黑茶制作的关键环节,茶工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掌控着发酵的温度和湿度,让茶叶在时间的催化下发生奇妙的变化,形成黑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安化黑茶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魅力。我们从中国黑茶博物馆了解到,曾经,它沿着万里茶道,从资江出发,经洞庭入长江,再辗转到恰克图,最终抵达圣彼得堡,开启了丝绸之路后横跨亚欧的又一次商业传奇。如今,安化黑茶通过现代化的贸易渠道,远销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来自中国湖南的独特韵味。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文化的使者,传递着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安化羽毛球运动学校里孩子们的拼搏精神,与安化茶厂里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都是幸福湖南的生动写照。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体育与文化共融,共同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幸福画卷 ,向世人展示着湖南安化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活力。(图文:唐明涛)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6日讯】26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益阳,实地探访这座湘北名城的历史文脉与发展新貌。采访团首站来到益阳国基学校及张国基纪念馆。在资阳区新桥河镇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汤光华的讲解中,“华侨教育家”张国基的生平脉络清晰展现。这位从益阳走出的侨界先驱,秉持“教育救国”理念,海外奔波期间始终心系故土,晚年归乡后全力投身办学兴教。馆内珍藏的书信、教案等实物,见证着游子与家国的深厚联结,而校园内琅琅书声与活跃的教学场景,则生动诠释了“院士之乡”“文学之乡”文脉的传承延续。在被誉为“山乡巨变第一村”的清溪村,采访团感受到传统村落的现代蜕变。这里是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说的创作原型地,青瓦白墙的民居、生机盎然的田园仍保留着浓郁乡土气息。贾平凹清溪书屋、人民文学出版社清溪书屋的入驻,为古村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漫步村中,既有《山乡巨变》中乡村变革的历史回响,更能看到当代振兴图景:民宿里游客体验农耕文化,特色茶品营养解暑引得一众媒体记者赞不绝口。文学IP与乡村资源的融合,正让"山乡巨变"在新时代焕发新篇。从历史人文到自然生态,从传统底蕴到发展新貌,益阳以山水为纸、人文为墨,书写着"三高四新"蓝图下的新篇章,以“益山益水·益美益阳”的独特气质,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图文:唐明涛)
搜罗网 -
湖南日报7月25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晗 见习记者 张爔文 通讯员 刘为)25日,由中国侨联指导、湖南省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5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行在长沙启动。来自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记者参加启动仪式。26日至29日,采访行将走进益阳、怀化,深入学校、村庄、纪念馆、博物馆、古商城等地,开展采访采风活动。“海外华文媒体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孙民生致欢迎辞时表示,长期以来,大家扎根海外、心系桑梓,用独特的视角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讲述湖南的动人故事,为增进中外理解、促进侨胞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此次采访行,希望大家多走走、多看看,亲身感受湖南的发展活力、文化魅力和生态美丽。期待大家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把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湖南呈现给世界,让更多海外朋友了解湖南、关注湖南、投资湖南。“海外华媒是湖南故事的世界信使。”印尼《鹿见寰宇》新媒体社长章维佳表示,湖南所蕴藏的文化瑰宝,是湘江奔涌的千年文脉,是群山巍峨的坚韧风骨,更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炽热表达。此次参加2025“追梦中华·幸福湖南”海外华文媒体湖南行活动,将围绕湖南新发展阶段的新定位,讲好湖南新故事,让世界真正听懂这方水土的壮阔交响。加拿大搜罗传媒副总经理唐明涛说,作为海外华文媒体,要做的是用好立体化传播的“组合拳”,结合所在国的特点,用图片定格细节、用文字深挖内涵、用短视频传递鲜活,让湖南故事通过多维度的表达触及更多人,让世界看见一个真实、立体、温暖的“幸福湖南”!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