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中国
搜罗网 -
7月30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系列活动之走进西藏顺利收官。在为期9天的活动中,来自五大洲18个国家近30家华文媒体中高层人士,走进自治区、市、区(县)媒体机构,探讨媒体融合,商讨交流合作;参加主题“记者沙龙”听取情况介绍,实地探访博物馆、生态保护区、美丽乡村、藏药公司、科技企业,深入了解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民生改善、产业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围绕共建全球华文媒体“记者之家”深入交流商讨,话共识,提举措,谈愿景,为下一步建立海外华文媒体常态化联络合作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海外华文媒体人士纷纷谈到,参加中国记协举办的这次西藏行活动很有意义、很有收获。通过交流互动、实地探访、亲身体验,看到了西藏“短短60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性进步和高质量发展,感受到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西藏篇章的丰硕成果和光明前景。看到伟大祖国发展进步、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内心感到由衷自信和自豪,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让全世界更加全面了解新时代的真实西藏。海外华文媒体人士一致表示,中国记协作为联系海内外新闻界的桥梁纽带,倡导建立海外华文媒体常态化联络合作机制,非常有必要,有助于提升各大洲华文媒体的被认同感,有助于团结推动海内外媒体加强交流合作,壮大声音力量,形成传播矩阵,携手同心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远;海外华文媒体将积极响应中国记协倡议,为中华民族新闻界“亲友圈”做出最大努力。来源: 中国记协网
搜罗网 -
【搜罗西藏7月28日讯】来自五大洲的华文媒体代表走进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岗乡自然保护区,在海拔近3000米的原始密林深处,实地考察中国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感受这座“天然基因库”的独特魅力。岗乡自然保护区位于扎木镇以西22公里,总面积46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是西藏温带湿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自1985年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以来,这里便作为国家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原始云杉林及羚牛、豹、白唇鹿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核心使命。据林芝市宣传部介绍,保护区内的云杉林以“全国之最”闻名:单株最高达80米,胸径超2米,单位林木蓄积量达每公顷3000立方米,是中国单位蓄积量最高的原始云杉林,被誉为“中国云杉之王”的栖息地。该生态系统在碳汇、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代表团在当地宣传部领导带领下,沿林间栈道进入核心缓冲区。漫步于参天古木间,地面厚厚的腐殖层与苔藓花草相映,林风轻拂中尽显原始生态的静谧。林中留存的羚牛足迹、豹的巡行痕迹及濒危鸟类巢穴,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让代表们直观感受到中国西南地区高标准生态保护的成效。值得关注的是,岗乡保护区并非封闭的“观光样板”,而是西藏生态共治共建理念的生动实践。周边村庄通过参与“森林巡护”“林下资源保护”等项目,借助“生态岗位补贴”政策,逐步从依赖砍伐转向参与保护,50%以上的生态岗位由本地居民担任,形成“保护促就业、生态惠民生”的良性循环。这一模式也折射出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的转型——从封闭静态保护向“科学分区、动态管理、全民参与”升级。此次探访不仅是一次对原始森林的考察,更成为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在全球气候变暖与物种灭绝的背景下,岗乡自然保护区以其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有效的治理模式,为世界高原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践参考。
搜罗网 -
7月27日,中国记协台港澳工作部在西藏波密举办共建全球华文媒体“记者之家”交流商讨活动,组织参加“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系列活动之走进西藏的五大洲18个国家近30家华文媒体中高层人士,共叙中华民族同胞亲情,共话加强团结合作模式路径,共商建设新时代全球华文媒体“记者之家”的思路举措。2025年7月27日,中国记协台港澳工作部在西藏波密举办共建全球华文媒体“记者之家”交流商讨活动。2025年7月27日,中国记协台港澳工作部在西藏波密举办共建全球华文媒体“记者之家”交流商讨活动。座谈中,海外华文媒体人士纷纷谈到,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记协组织全球海外华文媒体西藏行活动很有意义,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美丽幸福、生机勃勃的新时代西藏,海外华文媒体将通过各自平台向世界展示推介真实的西藏;让大家充分感受到祖国对海外华文媒体的重视和关心,感受到家的温情,海外华文媒体将发挥各自优势,携手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共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大家赞同中国记协倡导建立海外华文媒体常态化联络合作机制、壮大声音力量,并围绕机制名称、成员构成、目标导向、推进步骤等提出了意见建议。(文章来源;中国记协网)
搜罗网 -
【搜罗西藏7月27日讯】当大多数人对西藏的想象还停留在苍茫戈壁与雪域圣山时,林芝正以另一番姿态颠覆着这份认知。近日,“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走进这片被誉为“雪域江南”的土地,在嘎拉与鲁朗的行走中,触摸到西藏最温润的肌理。嘎拉:从桃花绚烂到四季长歌藏语里意为“美丽的地方”,嘎拉村的魅力从不止于三月。彼时万亩桃花漫山遍野,如绯云落满山谷,让这里赢得“中国最美春天起点”的美誉;而七月的嘎拉,褪去了花的喧嚣,露出了生活本真的模样——尼洋河支流穿村而过,藏式民居的飞檐在绿树间若隐若现,青稞田铺展成绿色的波浪,偶有野花点缀其间,构成一幅无需修饰的田园画。这份美早已转化为发展的动能。依托“桃花经济”,嘎拉村不再是季节性的打卡地:民宿里飘出藏餐的香气,手工作坊里传来纺锤转动的声响,游客可以跟着村民学织氆氇,也能在田间体验农耕。从“一时的流量”到“长久的留量”,这个小村庄用生态与文化的融合,书写着西藏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鲁朗:云端小镇的慢活哲学车行至鲁朗,画风骤变。海拔3700米的“龙王谷”被念青唐古拉山的余脉环抱,云杉与冷杉织就的林海直抵天际,雪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空气中弥漫着松脂与青草的混合气息——这里被称作“西藏小瑞士”,却比瑞士多了几分藏地的神秘。作为国家生态旅游标杆,鲁朗的智慧在于“不打扰”。小镇建筑沿用藏式石木架构,却配备着现代化的舒适设施;温泉理疗中心引入藏医药理念,让游客在放松中感受高原康养的独特;而那口用天然矿石打造的石锅,将走地鸡与藏药材慢火炖成的鲜美,成了味觉上的“高原记忆”。在这里,“慢”不是懒惰,而是与自然共生的哲学。从嘎拉的烟火气到鲁朗的仙境感,林芝用“生态优先”的坚持,证明了高原也能有“江南”的灵秀。这里的每寸土地都在说,西藏的故事,远比想象中丰富。(图文:陈林)
搜罗网 -
【搜罗西藏7月26日讯】“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代表团一行,从拉萨出发,历经五小时车程,跨越米拉山口后,抵达林芝市工布江达县的国家5A级景区——巴松措,开启了一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探访之旅。藏语中意为“绿色的水”的巴松措,素有“西藏的瑞士”“西藏的江南”之称。它坐落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的峡谷深处,海拔约3480米,湖面面积超27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20米。作为一座高山堰塞湖,其湖水澄澈如玉、温润如镜。车行至山路间,峰回路转处,阳光穿透云隙洒在湖面,翠绿清透的湖水与岸边的杉林构成一幅静谧的高原油画,清新的空气与适宜的气温,让这里宛如世外桃源。受林芝高原湿润气候影响,巴松措的美与拉萨截然不同,给人“误入江南”的错觉,成为中国自然地理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湖心的“扎西岛”是巴松措最引人向往之处。这座面积不足千平方米的小岛浮于湖心,形如莲花,故又称“湖中圣莲”。岛上的错宗工巴寺始建于唐朝晚期,相传由莲花生大师亲自选址,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重要道场之一。这座千年古寺虽规模不大,但结构古朴,香火绵延。殿内佛像庄严,壁画斑斓,尽显岁月的沧桑与安宁。绕寺一周仅需五分钟,却仿佛让人穿越千年时光。岛上古柏与湖边青松交相辉映,映衬着朝拜者宁静的面庞,令人不禁放慢脚步,沉淀心灵。游人可通过一座木桥步行上岛,登岛后360度无死角的视野令人震撼:四面雪峰环抱,湖水在脚下低语,完美融合了大自然的壮美与人文信仰的厚重。巴松措集雪山、森林、湖泊、宗教、历史于一体,是西藏少数兼具“自然奇观+人文古迹”的综合型旅游胜地。近年来,随着西藏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的推进,这里已成为国际游客向往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景区配套完善,设有生态木屋、湖边茶舍、藏式客栈,适合摄影、徒步、冥想、科考等多样化体验,是休闲度假与深度文化游的理想之选。站在扎西岛的木桥上,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媒体代表们纷纷表示,此次巴松措之行的意义已远超新闻报道本身,更像是一次身心的洗礼,一场文化认同的重塑,以及对自然与信仰的致敬。
搜罗网 -
没走进光明港琼甜茶馆,就先听见了里头的动静——铜壶碰撞的脆响、藏语的闲聊声、偶尔夹杂的欢笑声,像一首没谱的市井小调,隔着门板都能感受到那股子热乎气。听满世界跑的冠伦说这里是拉萨最大、人最多的甜茶馆,亲身体验才知所言非虚:不到下午5点的屋里,百余号人把长条木桌挤得满满当当,连过道都得侧着身子挪,听说早晨几百人更是站得密不透风,空气里飘着的甜香,热闹得像过年。这里的规矩带着股子老派的默契。把一元现金压在玻璃杯下,不用招呼,穿白大褂的阿佳就提着锃亮的铜壶走过来,手腕一倾,琥珀色的茶汤“哗啦”注满杯子,顺手收走钱。喝完了再垫一元,又会有人续上,一杯接一杯,像流水般自然。邻座的几位本地人,是茶馆里最常见的风景。他们说自己每天下午三四点准到,平时靠卖藏饰过活,此刻却只是并排坐着,不怎么说话,偶尔端起杯子抿一口,我瞅着屋里明明挺热,他们却坐得安稳,忍不住问缘由,几人相视而笑,答案简单得像杯底的茶渍:“茶好喝,喜欢。”这茶确实担得起“喜欢”二字。入口是温润的甜,竟和港式奶茶有几分神似,后来才知道,这甜味里藏着段跨文化的故事。甜茶并非西藏原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印度、尼泊尔商人涌入拉萨,他们带来了用英国红茶、牛奶、白糖熬茶的法子。这香甜柔和的口味,和传统酥油茶的咸香浓郁截然不同,慢慢在拉萨扎了根,成了男女老少都离不开的味道。至于为何这里的人偏爱甜茶而非传统酥油茶?其实并非不喝,只是场景各有不同。酥油茶更浓、热量更高,是牧民在高寒地带御寒的“能量包”;而甜茶口感轻盈,带着恰到好处的甜,更适合在温暖的茶馆里消磨时光,尤其受城市居民待见。就像邻座的藏胞,捧着甜茶坐一下午,喝的或许不只是味道,更是那份不用急着赶路的松弛。配茶的小吃也带着实在的诚意。5元一份的薯条,是本地土豆切块现炸的,外焦里绵,撒上辣椒面竟辣得通透;饿了来碗7元的藏面,浇上喜马拉雅辣酱,辛辣混着面的筋道,再就一口甜茶,冷热酸甜在舌尖打转,舒坦得很。坐在这人声鼎沸的茶馆里,看着人们慢悠悠续茶、静静发呆,忽然懂了拉萨的慢。这里的时间不按钟表走,而是跟着铜壶里的茶汤一点点淌。不用急着说什么,不用忙着做什么,一杯甜茶就能泡软大半天。就像那位本地人说的“喜欢”,或许正是这份不慌不忙的日子,最让人贪恋吧。(图文:陈林)
搜罗网 -
【搜罗西藏7月25日讯】”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活动走进西藏,深入探访了甘露藏香、西藏乙宙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西藏尚厨炊具科技有限公司,在古老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科技的创新中,感受西藏发展的多元活力。甘露藏香:三百年医香传承的守正创新拉萨药王山脚下,甘露藏香的工坊里弥漫着清醇悠远的香气,这缕香气已在雪域高原飘荡300余年。作为藏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甘露藏香历史可追溯至1696年,由当时门孜康(今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钦饶罗布依据《四部医典》等经典研制,精选柏木、藏红花等数十种天然藏药材,经20余道传统工序制成,凝结着"医香同源"的智慧。作为藏香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单位,甘露藏药主导起草了2014年西藏传统藏香工艺标准。现代生产中,既保留牛角研钵手工研磨等传统技法,又引入无菌车间、智能温控晾晒系统保障品质。如今已发展出意乐藏香、安心藏香等10余个系列,年销量突破50万盒,远销印度、尼泊尔等地。2024年,藏香业务随甘露股份上市整合至集团旗下甘露资源公司,迎来新发展。企业在林芝建成500亩藏药材种植基地,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村落年增收近200万元,既保障原料纯净,又让千年医香焕发民生价值。乙宙智能:高原低空经济的开拓者与实践者拉萨柳梧新区的乙宙智能研发中心内,工程师们正调试适应高原环境的无人机。这家2016年成立的企业,已成为西藏低空经济"领头雁",2024年营收8000万元,研发团队占比25%,23项专利中"高原无人机抗寒续航技术"填补行业空白。在柳梧高新区500平米厂房内,两条生产线正组装高原专用无人机。"通过改装电机、优化电池,设备能在零下20℃、风速10级环境稳定作业。"技术总监介绍,为森林消防定制的机型可携20公斤物资飞行50公里,已参与那曲草原火灾救援、林芝冰川搜救等10余次任务。作为西藏首家无人机低空经济运营商,业务覆盖多领域:年为500千伏电网巡检3000余公里,发现隐患200余处;与边检总站合作的"智能巡边系统"实现边境24小时监测;今年4月南北山绿化中,无人机吊运树苗15万株,效率为人工8倍。企业联合西藏大学建成研发实验室,与技师学院开设定向班,2024年接收的17名应届生已成长为技术骨干;建成西藏首个无人机维保中心,实现"当日报修、三日修复"。"要让无人机成为高原发展的'空中毛细血管'。"公司负责人说。尚厨炊具:科技炊具里的高原生活温度拉萨经开区的尚厨炊具车间内,藏式纹样的炊具正改变着雪域百姓生活。2022年成立的这家企业成果显著:10条生产线年产100万只产品,7大类30余种覆盖全场景,2024年销售额4.1亿元,"雪莲花"品牌市场占有率超60%。针对高原低沸点难题,研发团队开发"双阀控压"技术,让压力锅15分钟炖烂羊肉,效率提升一倍;专利"防溢锅盖"解决汤汁外溢问题,成为明星功能。细节处彰显关怀:食品级304不锈钢保障安全;藏式纹样、藏汉双语面板呼应文化;2公斤重的"户外便携套装"适合游牧,去年在那曲、阿里销量超5万套。116名员工中藏族占比65%,38名本地大学生经培训成长为骨干,工资高出当地平均30%。弹性排班、藏式食堂、节日锅庄舞等让员工感受温暖。"我们的锅具要煮出酥油茶的香,更要熬出高原生活的甜。"负责人说。从藏香余韵到无人机身影,再到炊具烟火:西藏正以传统为基、科技为翼,书写新时代篇章。
搜罗网 -
【搜罗西藏7月24讯】"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活动走进西藏,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代表们踏上了一段涤荡心灵的高原之旅。从圣城拉萨到羊卓雍措,从卡若拉冰川到雪线边缘,在海拔数千米的天地间,感受着自然与信仰交织的独特力量。清晨驶离拉萨,318国道旁的风光随海拔攀升渐次铺展。布达拉宫的金顶在晨雾中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雪山与草原。尽管高原反应带来些许不适,但媒体代表们眼中的兴奋丝毫未减——每一次呼吸的急促,都像是与这片土地进行着深度对话。羊卓雍措的出现打破了旅途的喧嚣。当这片被藏人视为"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的湖泊映入眼帘时,所有人都停下了脚步。幽蓝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岸边金黄的油菜花田如油画般铺展,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玛尼堆上的石块承载着千年的祈愿。在这里,自然的壮美与信仰的力量交融,让每一位来访者都心生敬畏。向海拔更高处行进,卡若拉冰川的冰蓝身影刺破云层。这座西藏最易抵达的冰川,以其磅礴气势震撼着众人:冰舌从雪峰倾泻而下,如凝固的瀑布悬于山岩之间,阳光照射下的冰晶闪烁着清冷的光。短暂的云雾散去后,冰川全貌展露眼前,那耀眼的白与山体的褐形成强烈对比,既展现着自然的伟力,也留下了气候变迁的印记——冰川末端裸露的岩石,无声诉说着环境的变化。一路行来,媒体代表们在高原的低氧环境中感受着身体的极限,更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触摸到心灵的原乡。西藏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是地理上的世界屋脊,更在于它用纯净的风光与厚重的信仰,为每一个到访者提供了一处安放心灵的所在。在这里,语言是多余的,唯有内心的感动在不断生长。
搜罗网 -
【搜罗拉萨7月23日讯】拉萨的晨光刚漫过红山,“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走进西藏”活动已踏入第三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人亲身感受到布达拉宫的历史年轮、大昭寺的信仰温度,而《文成公主》实景剧更展示了西藏文化的渊源流淌。红山之上:宫堡里的文明对话清晨的布达拉宫,红白墙在雾气与阳光下泛着历史的厚重光泽。这座矗立于红山之巅的宫堡,7世纪由松赞干布肇建时,原是藏汉和亲的见证;17世纪五世达赖重修后,成为藏汉建筑技艺碰撞的巅峰之作。白宫的回廊里,唐卡上的藏文与汉文题记并排陈列;红宫的佛殿中,中原工匠锻造的金册与吐蕃时期的玉印共诉往事。走进布达拉宫内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立体的文明史。在壁画前,可以看到画中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剪影,正与远处雪山构成跨越千年的呼应。讲解员指尖划过的每一处雕饰,都藏着汉地斗拱与藏式碉楼的对话——这是西藏与中原血脉相连的最好证明。八廓街旁:信仰里的文化根系午后的大昭寺,八廓街的转经筒声从未停歇。磕长头的朝圣者额头沾着尘土,转寺的老人手中经筒转动,而寺内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前,酥油灯长明不熄。这尊由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佛像,早已成为藏汉信仰交融的精神图腾。“近年来,国家给寺里装了智能安防,还帮我们把壁画做成了数字档案。”大昭寺僧人指着殿角的监测设备说。在经堂的梁柱上,汉地的彩绘纹样与藏式浮雕浑然一体,就像千年来在这里生长的文化根系,早已盘根错节,密不可分。拉萨河畔:舞台上的千年和合夜幕降临时,拉萨河畔的实景剧场亮起灯光。400余名演员踏着月光起舞,《文成公主》的剧情在山水间铺展:《文成公主》以自然山川为背景,采用3D环绕音效与360°星空实景光影技术,将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故事生动呈现。全剧分为五幕,从繁华长安到漫漫征途,再到高原婚礼,展现了文成公主的传奇一生。800余名演职人员身着华丽服饰,用精湛的舞蹈和动人的音乐,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场真实的牛羊马群参与演出,带来了战马奔腾、万民欢庆的震撼场景。自2013年首演以来,《文成公主》已累计演出超2200场,接待观众和游客超3200万人次,成为西藏文旅融合的典范之作。该剧不仅丰富了拉萨的夜间文化生活,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一位观众激动地表示:“这场演出太震撼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民族融合的伟大力量。”未来,《文成公主》将继续创新升级,以更精彩的演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搜罗网 -
【搜罗拉萨7月22日讯】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系列活动之走进西藏代表团,深度走访西藏日报社、西藏博物馆及西藏广播电视台,深入了解西藏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传播格局。西藏日报社作为西藏和平解放后创办的第一家日报,西藏日报社见证了自治区的发展变迁,如今已成功实现从传统报业向融媒体矩阵的转型,形成了“七报一刊两网两端十三微”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代表团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参观了新闻采访中心、对外传播中心等核心部门,亲身感受报社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曾经的油印简报已发展成为以藏语汉语双语出版的《西藏日报》为核心,联动多平台、多语种、多终端的全媒体生态系统,这让代表们深刻体会到西藏新闻人的创新与担当。在座谈环节,西藏日报社对外传播中心主任李成业介绍了报社的国际传播战略,通过构建“自主平台+海外社交媒体+个人账号”的三位一体传播矩阵,“ixizang”账号正不断扩大海外受众群体。西藏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张韬则表示,自中心成立以来,已策划推出多个国际传播产品,并计划于8月底推出首个面向海外用户的多语种APP。双方还围绕“文明互鉴、融媒共创”主题,就内容互通、品牌共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西藏博物馆这座位于拉萨市南郊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自1999年开馆以来,已成为展示西藏历史文化的核心窗口。媒体团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了“史前西藏”“吐蕃王朝”等多个常设展厅,了解了西藏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的文明演进历程。博物馆内丰富的藏品让代表们驻足凝视,一尊唐卡里的观音、一柄吐蕃时期的铁剑等文物,不仅是西藏历史的见证,也体现了中华文明一体多元的格局。讲解员介绍,博物馆藏品总量超过5万件,涵盖多个类别,串联起西藏与周边地区的古代交流轨迹。海外媒体代表对博物馆的专业性与国际化表达给予了高度评价。西藏广播电视台作为西藏自治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机构之一,西藏广播电视台承担着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重职能,是覆盖西藏城乡、辐射南亚区域的重要舆论平台。代表团参观了新闻演播大厅、融媒体制作中心等区域,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节目制作流程,让代表们对西藏媒体的技术跃升有了直观认识。藏语频道主编介绍,藏语新闻联播已覆盖自治区90%以上的村落,同时电视台还承担着多项公益职能。此外,电视台近年来在国际传播领域也不断探索,通过多语字幕处理和海外账号,努力实现与国际观众的“同频共振”。海外华文媒体人对电视台的能力表示赞赏,并希望在联合节目制作等方面展开合作。此次海外华文媒体的深度走访,从媒体融合到历史文化,再到现代传播,全方位、立体式地感知了西藏的魅力与活力。在“共鉴华夏、同传五洲”的主旨下,这场高原之上的交流活动,将汇聚更多力量,讲好中国西藏故事,推动西藏文化走向世界。(图文: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