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C
Toronto
星期二, 19 11 月, 2024

搜罗中国

打卡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体验长沙多彩文化

聆听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琅琅书声、与“东方睡美人”辛追来一场亲密“邂逅”、赴湖南第一师范“追寻文脉”、在天心阁下与“魁星”互动、乘坐游轮夜游湘江……10月28日-11月1日,“机遇中国‘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在长沙举行,16家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代表除深入了解长沙对非经贸合作的亮点与成效外,还通过实地走访体验深入感知湖湘文化魅力。“千年学府”孕育湖湘文脉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一座历经3000年城址不变、城心依旧的古城,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这里历史文化丰富,马王堆汉墓、走马楼三国简牍、岳麓书院、铜官窑等文化遗存闻名中外;名人辈出,凝练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兼收并蓄、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  湘江西岸,岳麓山下,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坐落在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的掩映之中。岳麓书院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又称“千年学府”。如今已成为湖南大学一部分的岳麓书院,或是国内唯一延续了传统书院之名的大学二级学院。  穿行于书院之中,院内书声依旧,同学少年三三两两不时从身边经过。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字迹斑驳的石碑石刻、悠久的学院历史等,都让人印象深刻。岳麓书院核心部分——讲堂,是讲学的主要场所,三面围墙,一面敞开,不设门,传递对外“开门办学”理念。讲堂外悬有“实事求是”匾,书院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人物,湖湘文化精髓也在此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长沙还有一座书院也孕育了湖湘文脉。它就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开启湖南现代师范教育先河,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前身是长沙城南书院,由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办。张栻是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在城南书院居家论道、著书立说、会友讲学前后共九个春秋。1903年,书院改为湖南师范馆,举办现代师范教育;后几经改名,2008年升格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继续书写湖湘大地的教育故事。建校百廿年来,湖南一师培养的优秀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成为湖南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学校还致力于为农村小学定向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优秀教师,近十余年培养了2万余名乡村公费师范生。 古今艺术彰显城市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近年来,长沙紧扣“建设国家创新创意中心、打造国际文化名城”目标,以文立城、创业兴文,先后跻身公共文化标准化示范、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扩大文化消费试点、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并获得“东亚文化之都”和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称号。  中国八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博物院是长沙一大文化地标,现有院藏文物57万余件(套),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为使这些文物瑰宝得到充分展示,湘博精心打造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和青铜、陶瓷、书画、工艺4个专题展馆,向外展示与传播湖湘文化。  如今,在湖南博物院,既可参观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想象奇特的T形帛画、商代青铜皿方罍等珍贵文物,还可穿汉服、食汉宴、享汉乐、购汉礼,沉浸式体验“汉生活”。  欣赏完古代艺术,可移步湖南湘江新区,逛一逛现代艺术场馆。在长沙湘府路大桥西侧,毗邻洋湖湿地公园的草地上,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李自健美术馆,2017年被英国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认证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家个人美术馆”,由著名画家李自健、丹慧夫妇个人出资建造,对公众免费开放。2017年11月,李自健夫妇将美术馆附义务赠予湖南湘江新区,其公益性质不变。  李自健美术馆长期陈列展出李自健油画常设展、星云大师书法展,开馆8年来还举办过超80场临时艺术展,如德国当代大师“基弗艺术大展”、齐白石真迹珍品展、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真迹展、中国水彩名家邀请展、俄罗斯功勋艺术家戈留塔油画展等。其中,2021年举行的“湖南省少儿美术作品双年展”创造了超百万人观展的纪录。  与李自健美术馆比邻而居的,是中国首个博物馆级的影像艺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该馆集影像收藏、展览、学术研究和交流等为一体,致力于成为传播中国影像艺术的重要窗口,推动中国影像艺术发展。其建筑用白色清水混凝土一次性浇筑而成,旨在通过建筑本身来感受影像艺术,回归建筑与艺术本质。如今,这两座长沙文化地标凭借高颜值的外观和丰富的艺术展览,成为海内外游客打卡看展的“网红”之地。周边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气息更是不少美术爱好者写生的首选。 璀璨“夜色”焕新文化活力  在光影变幻中赏湘剧名段、在光影隧道中“穿越光年”、漫步“萤光满园”的西厢公园……夜幕降临,刚刚“上新”不久的长沙天心阁光影公园流光溢彩,古城地标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让人惊叹。  位于长沙市中心的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与之相关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后重修于清乾隆时期,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建。主阁旧时曾为观测星象、祭祀天神之所,阁中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答天心”,天心阁一名由此而来。  今年恰逢天心阁景区建园一百周年,景区全新打造“夜游天心阁”项目,围绕“文化+科技”“文化+旅游”两个融合,重点建设天心阁光影公园,对园林景观、阁楼陈展、夜景光影、演绎节目等进行全方位改造,以“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为主线,讲述长沙三千年历史文化故事。夜游让百年公园恢复了人气,天心阁再次站上“C位”。长沙夜经济全国闻名。从夜游湘江看一江两岸的繁华,到感受酒吧一条街的绚丽霓虹,再到赴深夜食堂挑动味蕾、感受不一样的市井烟火……“夜游”“夜娱”“夜市”“夜宿”等夜间文旅生态日益丰富多元,活跃的夜经济元素,让长沙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璀璨“夜色”,成为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向往长沙的理由;频频上新的新“夜”态、新场景,也正不断释放长沙夜间消费的新动能。

深耕非洲市场 山河智能在非销售设备累计超千台

今年6月,20台山河智能大型挖掘机整装列阵,通过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从长沙前往非洲。这些型号为SWE950E-3H的设备,是非洲客户上亿元矿挖成套装备采购订单中的首批产品,它们不仅在技术和性能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更是针对大型矿山定制化开发设计,能够高效应对矿产开采中的高难度任务。10月31日,参加“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的媒体代表走进山河智能,探寻这家长沙工程机械企业逐梦非洲的故事。近年来,长沙与非洲的经贸往来驶入快车道。凭借高性能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山河智能在非洲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各类产品销售额累计近8亿元(人民币,下同),累计有超千台设备在非洲大地奔忙作业,主要以矿用型大型挖掘机、矿山凿岩设备、矿用宽体车及桩工设备为主。非洲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基础设施薄弱,山河智能是钻、挖、运、选、冶成套设备供应商,为非洲开矿、采选、建厂、修路、造桥、筑坝等需求提供成套和差异化设备。早在2008年,山河智能就与中国海外工程承包企业走进非洲,为尼日利亚提供多套设备。目前,山河智能已在南非及尼日利亚相继成立了本地化运营的子公司,在非洲十多个重点国家开发了代理商渠道及行业标杆客户,提供全面的销售服务。“相比欧美品牌的工程机械产品,中国产品的性价比更高,质量和服务都很到位。”山河智能国际营销公司及挖掘机事业部业务负责人肖智海介绍,企业还在非洲做适应性的本地性开发,根据客户意愿改进产品,同时推出保姆式服务,提供人员培训、售后维修等。多年来,山河智能在非洲市场成果丰硕。其旋挖钻机、挖掘机等工程设备广泛参与了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项目、肯尼亚蒙内铁路和内马铁路、坦桑尼亚中央标轨铁路、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跨海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凿岩钻机等矿山设备也大量服役于南非、纳米比亚、刚果(金)等矿业国家。据了解,下一步,山河智能将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国家及重点产品,进一步加强非洲区本地化子公司建设、海外仓建设,加大服务保障网点前置及国际化人才投入,持续推进本地化深耕运营,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一深耕非洲市场:从“卖产品”到“交朋友”

今年5月,2024年中非经贸博览会走进非洲首个专场活动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吸引200余家企业参展。位于长沙经开区的三一集团多款明星产品亮相,促成约2000万元人民币的成交额。三一是最早一批进入非洲市场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2002年,三一首批出口的液压平地机便是销往非洲的摩洛哥。截至今年7月,三一在非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200亿元人民币、设备保有量超过23000台,位列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产品出口非洲的首位。10月31日,参加“机遇中国‘非长’精彩——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的媒体代表走进三一,深入了解三一深耕非洲市场的故事。非洲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对工程机械的需求很大。但过去非洲市场主要是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的天下,中国企业只能在小型、低利润产品上分一杯羹。  最初,非洲市场对“中国制造”比较陌生,最担忧售后和配件供应问题。“大块头”闯非洲,需要“懂”非洲、拼服务。为此,三一开始在非洲市场建立庞大的服务营销网络,开展“服务万里行”巡检活动,推出“定制版”产品。非洲有的地方气温高,发动机容易“开锅”,于是更换大容量散热器;有的地方柴油品质较差,就增加滤芯配置。“比如,出口到南非的三一汽车起重机、正面吊等设备均需通过南非本地的载荷测试,在矿上使用的挖机也加装了自润滑系统。”三一集团海外经营总部副总监唐建国说。 过硬的产品品质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赢得客户信任。进入非洲市场后,三一设备遍及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非洲重大项目建设。“10年前,三一在非洲主要销售泵车和路面机械,现在很多产品均打开了市场。突围的方法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三一重工总裁助理、肯尼亚直营子公司总经理刘国胜说。他举例说,三一挖机相比一些国际品牌的能耗降低10%至12%,这意味着一台挖机每年节省的油费高达三四万美元,再加上品质可靠、效率更高,自然能赢得客户青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程机械累计出口额34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从企业公布的数据来看,海外市场的拓展是工程机械企业2023年业绩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业内人士称,工程机械本土化是海外市场上扬的关键因素,包括在各地建制造基地,设研发中心、创新实验,以及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和获取更多技术、人才。三一亦不例外。截至目前,三一在非洲拥有15家子公司,在30多个非洲国家设有常驻分支机构,员工本地化率超过50%,拥有13家优质代理商,设备遍及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本地化率已超过50%。2023年,三一南非总部基地在约翰内斯堡破土动工,项目投资3亿兰特(约合1.15亿元人民币),定位为区域制造中心、物流中心和人才中心,规划产能年生产3000台挖掘机和其他设备,服务整个非洲区域。“三一等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非洲投资建厂,帮助培养本地技术工人,提高非洲装备制造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刘国胜说,非洲大部分国家基础设施等建设方兴未艾,中非双边经贸合作持续向好,给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开拓非洲市场带来了很多机会。目前,三一集团正将非洲作为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市场。三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表示,三一过去的“国际化”战略是简单地将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到海外,现在的“全球化”战略则是将产品出口变成产业出口,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研发、制造等资源,进一步推动本土化,更好地满足全球客户需求。(完)

世界最长公路水下隧道盾构机在长沙下线

10月31日,一台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在湖南长沙下线,将应用于目前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施工。这是中国迄今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上述盾构机整机长约145米,总重量约5000吨,由中国铁建重工集团、中铁十四局集团联合打造。“江海号”是以海太长江隧道工程跨越长江、毗邻大海两个意向融合命名,其刀盘涂装有向前进击的蔚蓝色巨浪,寓意着盾构机将聚力潜行、通达江海。  海太长江隧道位于江苏省长江入海口区域,北起南通海门区,南至苏州太仓市。工程线路全长39.07公里,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其中盾构隧道段长9315米,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沿线需穿越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与粉细砂复合地层等复杂地质带,最大埋深约75米,最高水压达7.5巴,具有超长距离、超大直径、超高水压、超大埋深、复杂工况等特点。  “针对项目施工风险和难点,研制团队通过创新攻关,在刀盘刀具、主驱动等关键部件上采取针对性设计,配置具有常压换刀功能的软土刀盘和合金大、硬度高、覆盖广、耐磨强的切削刀具,主驱动配置伸缩功能,有效避免特殊情况下刀盘异常受力造成的主轴承过载,方便换刀作业、辅助刀盘脱困;并配置主驱动状态监测系统,对主驱动运行状态进行连续监控。”铁建重工掘进机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范瑞强介绍,同时,团队因地制宜设计盾体外形尺寸、结构厚度,增大油缸规格,优化泥浆环流系统和注浆系统等,强化整机性能,配置管片连接构件智能拼装系统,以满足工程施工需求。  据了解,业界通常把14米及以上直径盾构机称为超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是继直径16.07米“京华号”下线并应用后,中国企业自主研制的又一超大直径盾构机。它的成功下线,标志着中国在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研制和应用领域实现新跨越,已形成超大直径盾构机全产业链产业化发展能力。

跨境电商成中非合作新业态 “云端丝路”助中非好物双向奔赴

在非洲,想要购买正宗的“中国制造”,仅仅只需两步:打开非洲知名电商平台Kilimall,再选择心仪商品下单。Kilimall品牌总监廖峥嵘说,Kilimall不仅为非洲用户提供了即日可达的中国商品,还改变了他们的购物方式与消费选择。走进长沙非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Kilimall),工作人员正为筹备一年一度的“黑五大促”上下奔忙。Kilimall黑五大促项目负责人任美静说,据初步预计,今年的黑五大促狂欢节带来的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可达50-60%。Kilimall于2014年在东非肯尼亚创办,是中国首家进入非洲、在非设立海外仓、在非实现物流当日达与次日达,并在非完成100%线上支付的电子商务公司。目前,已有8000名商家在Kilimall开设了12000家店铺,为千万注册用户提供百万种商品。对于热衷网购的25岁肯尼亚女孩蕾切尔而言,该平台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过去,我总是货比三家,但近几年,我几乎只在Kilimall上选购。”她说,该平台不仅能提供各式各样的商品,还兼具了运费最低、配送最快等优势,不少商品下单后24小时即可送达。倘若站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近郊的Kilimall仓库,便会看见如下场景:数米高的货架摆满了来自中国及其他国家琳琅满目的商品,穿着统一的非洲员工穿梭于一排排货架间,忙而有序地清点货物、扫码、打包装箱,以便在最短时间内交付货品,保证客户的消费体验。Kilimall的极速送达能力,在于其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配送团队与电商线下网点。廖峥嵘介绍,Kilimall拥有两万平海外仓,不仅实现了99.9%以上的服务库存准确率、48小时入库率和24小时出库率,还在非洲建立了1600多家线下社区自提点,为当地带来上万个工作岗位。Kilimall也为非洲青年的创业就业提供舞台。“我们注重本土化运营,越来越多的非洲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廖峥嵘说,Kilimall还计划与中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建立合作,开辟在线招聘渠道,赋能更多非洲青年。当下,电商已成为中非经贸合作增长迅速的重要板块。南非的红酒、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卢旺达的辣椒酱等“非洲好物”正通过跨境电商,走进中国千家万户。Kilimall是其中关键一环。据了解,该平台除利用非洲本地商家、供应链的优势深入对接到非洲当地零售商、批发商、国际贸易商群体外,还对接了高桥大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等销售渠道,聚焦中国义乌产业带、珠三角、长三角产业带,河北箱包产业带、湖南对非适配产品产业集群等,助力商家出海走向非洲,实现中非经贸双循环。“未来,Kilimall还将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在东非主要国家设立海外仓,将其打造成公共海外仓,在服务非洲消费者的同时,为中国企业、湖南企业出海非洲提供一站式的仓储、物流等服务。”廖峥嵘说。

一站式配套服务助力中非青年在“湘”创业无忧  

10月30日,参加“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的媒体代表来到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与非洲青年交流互动,感受一站式配套服务如何助力中非青年在“湘”创业无忧。该基地由湖南湘江新区牵头打造,拥有吸引中非人才创新创业、促进创新项目海内外预孵化和成果转化、对中非人才给予专业服务保障三大核心功能,助力中非创新创业青年的成长、交流与合作。基地运营方、湖南驻外之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亭介绍,基地面积2000平方米,免费为中国和非洲商协会、青年创新创业代表提供办公场地,同时为青年创业者们提供完善的物业、商务、资源对接、创业指导等一站式配套服务。来自非洲国家马里的孔特(Aboubacar Garba KONTE)最近忙着与湖南奕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沟通,打算携手在马里推动以巴马科工业园为起点的一个大型太阳能系统项目,解决当地电力缺乏问题。出生于1984年的孔特在中国留学多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结合在中国太阳能电动车工厂参观的经历,孔特萌生用太阳能电动车缓解非洲环境污染的想法,并下定决心要将相关生产技术带到非洲。孔特在2023年6月举办的中非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上提交了太阳能摩托车项目,并因此入驻基地。自入驻基地以来,孔特不仅成为该基地马里项目孵化站主要负责人,还顺利走访了长沙十余家企业,并对接马里当地商会尤其是Malistartup商协会等机构和数十家企业,成功推动马里摩托车配件、芝麻、服装、拖拉机、医疗设备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基地还为我们申请了专家公寓,并帮忙解决小孩上学的问题。”孔特妻子Demou SOUMBOUNOU说,基地的贴心服务让他们在湖南生活无忧,放心创业。目前,基地已与50余个非洲国家的超200家政府机构、商协会、企业建立联系,引进了埃塞俄比亚、马里、卢旺达、刚果金、埃及、阿尔及利亚6个非洲国家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站,已服务10余名非洲籍专家及人才入驻湘江新区。2024年,基地已组织30余批次对接考察,积极服务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如陪同埃塞俄比亚青年企业家协会代表赴多家湖南企业拜访,推动无人机出口至马里已达成样品订单;协助马里项目孵化站达成服装、假发采购订单;进口埃塞俄比亚咖啡豆、卢旺达干辣椒等非洲非资源性产品,成交金额达数百万美元等。雷亭说,基地正在重点跟进马里童装采购、埃塞俄比亚制砖机采购、埃塞俄比亚雪纺印花布料采购、尼日利亚木薯相关设备采购、赞比亚假发采购等30余个商机项目。

从走进非洲到扎根非洲 中联重科与非洲共赢共成长

中国出口非洲最大吨位塔机、非洲地区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非洲产能最大的混凝土搅拌站……近两年,一批批中联重科工程机械设备在非洲交付不断,并创造多项对非出口纪录。2024年上半年,中联重科非洲市场整体实现翻倍增长。从非洲第一高楼埃及标志塔,到坦桑尼亚最大的水利工程朱利叶斯·尼雷尔水电站,再到非洲沙漠的乍得恩贾梅纳体育场,非洲各大建设现场,随处活跃着中国工程机械的身影,堪称“工地明星”,其中就有超过10000台来自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中联重科。10月30日,参加“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的媒体代表走进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参观行业首家全流程挖掘机智能制造工厂,感受中国科技智造的新高度,寻找中国工程机械走俏非洲的答案。 硬核实力塑造可靠口碑从长沙市中心一路往西,来到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中联智慧产业城,穿梭于土方机械、智能高机、混凝土泵送机械以及起重机械等主机园区间,一幢幢高级灰、一体化设计的厂房映入眼帘,直入云霄的臂架、霸气十足的超大吨位矿山挖掘机……中联重科“极光绿”让人目不暇接。走进土方机械园,全流程智能化的生产车间、会跳舞能穿针的工程机械设备,更让人叹为观止。这个中联智慧产业城的首开园区,占地面积1300亩,涵盖了下料、焊接、机加、涂装、装配、调试6大全流程生产工序,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全流程挖掘机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在这里,通过智能排产、工业AI、数字孪生、全流程智能物流等数字化技术与制造深度融合,平均每6分钟可下线一台挖掘机。一批大吨位挖掘机刚从这里下线,正整装待发发往非洲等海外市场。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批新近出口非洲的挖掘机和吊车等产品,将服务于坦桑尼亚中石油管道局项目,助力打通东非大陆之印度洋的能源输送管道。“这批出口产品机型丰富,产品性能稳、油耗低、操作便捷、养护维护简单,在非洲市场十分受欢迎。”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副总经理伍伟恒介绍,产品质量过硬,企业针对非洲特殊气候、复杂地形等应用场景进行的定制化改造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等,让中联重科在非洲市场赢得了好口碑。“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政治环境催生不同的市场需求,也培育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技术专长。”伍伟恒介绍,针对非洲的高温天气、复杂地形、特殊场景,中联重科提供定制化产品,提升产品施工效率。例如,在非洲第一高楼的建设上,中联重科推出适应当地多风沙、高温等气候条件的系列高性能塔机;在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两国共建的罗索大桥上,中联重科为保护当地环境特别研发全回转加护筒成孔工法,通过履带吊快放取土成孔,避免了使用化学泥浆护壁,也规避了细沙土壤施工的塌方风险,客户竖起大拇指点赞:机器有劲,施工稳定,护筒下得深,完全符合预期!农业机械也是中联重科为非洲发展提供的又一大助力。中联重科农业机械从2011年起布局非洲,产品畅销南非、埃及、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包括轮式拖拉机、收割机、打捆机等,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主要环节。 中联重科2007年走进非洲,是中国装备制造行业中最早进入非洲的企业之一,耕耘十余载,目前已成为非洲最主要的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出口厂商之一,常年稳居中国对非出口行业前三。 本土思维厚植可持续发展优势从走进非洲到深耕非洲,性价比和适用性是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在非洲走俏的突出优势。“本土化”也被中联重科视为最具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路。“在国际化进程中,要长远扎根一方市场,要学会融入当地商业习惯与标准规范,还要重视当地及对方文化传统与商业习惯。”伍伟恒介绍,走进非洲之时中联重科就开始了本土化布局,截至2024上半年,中联重科依托4个一级子公司,在非洲共铺设网点22个,一个可以为客户提供销售、服务、技术及融资等一条龙服务链条已在非洲成型。 为保证本地化的“孪生力”,中联重科还积极参与非洲国家的装备制造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工作。今年以来,中联重科在尼日利亚等国相继开展农机技术专场培训,还与尼日利亚艾哈迈杜·贝洛大学正式确立校企合作关系,设置农业机械远程教育课程、农业奖学金、专家讲座等内容。8月,中联重科海外学院正式揭牌,并启动全球员工轮训计划,让各国员工实现信息无缝对接与共享,在交流中共同精进业务。本地化员工是中联重科在非洲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越来越多的非洲本地员工成长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骨干力量。截至2024年8月,中联重科非洲区域员工总数超过200人,其中本地员工占比超过90%。“非洲已成为中联重科海外业务增长的新动力。”伍伟恒介绍,随着非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加之湖南是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多重因素叠加将为长沙工程机械孕育一个极具前景的市场。中联重科将加速推进非洲本土化布局,预计到今年年底,中联重科在非洲将实现超25个国家业务覆盖、40多个网点布局。

咖啡豆里的生意经“非长”精彩

在湖南长沙高桥大市场一家名为“小咖主”的咖啡店,咖啡师手冲出一杯杯埃塞俄比亚咖啡,热咖啡的香味瞬间弥漫整个店铺。“20多个非洲国家的咖啡豆被我们打造成几十款饮品,目前已经有近50家连锁店,完成1亿元(人民币,下同)A轮融资。”从事咖啡行业24年的“小咖主”创始人景建华说。10月29日,参加“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的媒体代表,来到高桥大市场实地感受长沙与非洲经贸合作的澎湃活力。地处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雨花区块的高桥大市场,通过发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以及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核心区之叠加优势,深入对接中非经贸博览会,高标准建设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现已成为中非贸易“商港”。构建非洲非资源性产品交易中心、中非经贸企业孵化中心、中非经贸综合服务中心、中非金融服务平台等“三中心、一平台”,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打造了完善的产业促进、经贸服务、政务服务体系及中非经贸的总部中心。目前,示范园一、二期共计24万平方米已建成开业,引进各类中非经贸主体1000多家,2023年园区企业实现对非贸易额50亿元,同比增长59%。非洲是全球重要的咖啡豆产区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海拔高度,让非洲咖啡豆备受市场青睐。然而,中非相隔万里,过去大多需要通过中间商做贸易,采购周期长,价格不实惠,咖啡豆货源品质还不够稳定,这些现实困难往往让不少人望而却步。随着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长沙、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这些困难迎刃而解。“与五年前相比,非洲咖啡豆进入中国市场更加顺畅,大大节省了运输时间,也减少了很多沟通成本。”景建华说,目前,高桥大市场已形成一条集非洲咖啡采购、研发生产、品牌孵化、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非洲咖啡整体成本降低30%。                  在高桥大市场里,还有一座总面积达一万平方米的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被称为“永不落幕的中非经贸博览会”。50多个风格各异的非洲国家展馆,展示最具当地特色的商品,让南非的葡萄酒、马达加斯加的精油、几内亚的非洲鼓、科特迪瓦的可可等“非洲好物”走进中国市场。南非东方文化街管委会主席、全球湘商总会非洲联络办主任于洋在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中,长期运营南非、博茨瓦纳、莱索托等国家馆,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展销非洲特产,为中非贸易商提供如物流、海外仓、商旅等配套服务。2009年,于洋在非洲创立女神之星集团,2019年因参展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来到湖南。在湖南做非洲生意,于洋看上的是湖南的独特优势。“湖南对中非经贸合作非常重视,比如中非贸易项目的孵化,给了很多配套支持。”他介绍,更重要的是,湖南的中非合作思路很特别,以产业链的思路去做贸易,从原产地以项目的形式做成增量。据了解,依托非洲非资源性产品的销售基础,高桥大市场重点推动非洲坚果、咖啡、农副产品、中药材等产品形成非洲直采、仓储物流、营销推广、交易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目前,已打造非洲咖啡、坚果及农产品三大交易中心,初步形成咖啡、腰果、夏威夷果、可可、干辣椒、芝麻等六条产业链。在高桥大市场经营了20多年坚果生意的李海丽说,受益于市场为商户提供的“保姆式”服务,其非洲坚果销售量已占到坚果总销量的30%以上。(完)

走进杂交水稻发源地湖南:探寻“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力量

10月28日,参加“机遇中国‘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代表走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隆平水稻博物馆,了解中国杂交水稻攻坚克难的历程,探寻“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力量。湖南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位于长沙马坡岭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及以其为依托成立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海内外第一家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发的科研机构,创始人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该中心以杂交水稻育种为重点,进行杂交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的选育及各类配套应用技术研究和杂交水稻示范推广等。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经典遗传学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美国、日本等都认为不仅杂种优势不强且制种是无解难题,进而放弃了研究,杂交水稻成为谁都不敢轻易触碰的世界难题。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中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十多年来,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分别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目标。2021年10月18日,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刷新纪录达到1603.9公斤。“当时的袁隆平只是一名普通青年教师,却以敢为人先、敢于‘碰硬’的勇气发起向经典遗传学的挑战。”来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师黄大辉表示,如今杂交水稻已在中国国内推广100多亿亩,增产10亿吨,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在国际上,联合国粮农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将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自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起,杂交水稻现已在70多个国家试种和推广,10个国家实现商业化应用,年均推广面积1.2亿亩以上。地处长沙的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与全球多个国家开展杂交水稻业务合作。在非洲,他们以马达加斯加为中心,拓展尼日利亚、安哥拉、几内亚、肯尼亚等国,形成了杂交水稻全产业链,推动中国农业技术和品种在非洲的本地化,为非洲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从2008年开始在非洲进行试验示范,如今已经累计推广面积达到8万公顷,平均产量超过7.5吨每公顷。”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国际部、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艳萍介绍,中国杂交水稻在大部分非洲国家都体现了耐淹、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高产的优势。目前,他们已与多家马达加斯加企业进行合作经营,也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来调动当地农民种植杂交水稻的积极性。  同样地处长沙的隆平高科,自1999年成立以来就积极参与杂交水稻技术援外培训,推动农业技术人才本土化。隆平高科国际培训学院副院长刘法谋表示,公司已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的100多个国家(地区)培训10000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才,为各国保障本国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袁隆平毕生追求的梦想,湖南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者们继承袁隆平院士的遗志,用实际行动将“全球稻香”的梦想变为现实。从长沙上空俯瞰,地处浏阳河东岸的隆平水稻博物馆宛若秋天里一串饱满的稻穗。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稻博物馆,拥有8000多件藏品、6000平方米陈列区,将中国千年的稻作文化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娓娓道来。隆平水稻博物馆馆长盘敏表示,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是当代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希望该馆能成为让更多人了解袁隆平孜孜以求、执着探索精神,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稻作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一个窗口。(完)

“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启动

10月28日,“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在长沙启动。未来几天,来自南非、埃及、马达加斯加、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代表将通过实地走访,对外讲述中国对非合作的长沙之为和精彩故事。  长沙在中非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非洲的交流源远流长。42年前,长沙与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牵手”结好,成为中非第一对正式缔约的友好城市。1998年,5万件长沙窑瓷器从唐朝“黑石号”沉船中打捞而出,揭开一千多年前长沙与非洲经贸交往的古老往事。  进入新时代,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长期举办地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承载地,长沙不断探索对非深度合作新路径、新机制,与非洲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近3年,长沙对非贸易累计完成600亿元,年均增长37%,已全部覆盖到非洲的53个国家和地区。  活动期间,海外华媒代表将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以及中国装备制造行业出海非洲的代表性企业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地参访交流,深入了解和感受长沙对非经贸合作的亮点与成效,探寻当地加快打造对非深度合作示范高地、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长沙机遇”。  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澎在启动仪式上致辞并为采访团授旗。陈澎表示,中新社是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方面军,海外华文媒体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期待通过大家的镜头和笔头,全方位向海内外讲好长沙对非交流合作的精彩故事,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和企业家关注长沙、创业长沙、投资长沙。中国新闻社编委唐伟杰说,长沙作为湖南省会,正与非洲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探索对非合作新模式新路径。中新社将携手海外华文媒体,创新话语体系,拓展传播渠道,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中非合作的长沙故事。为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深化与世界各地联系,多年来,中国新闻社持续定期组织海外华媒高层来中国大陆进行实地采访报道。自2012年以来,已有10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记者受邀来到湖南各市州采访考察。本次活动由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主办,长沙国际传播中心、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承办。(完)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