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C
Toronto
星期一, 14 7 月, 2025

搜罗中国

聚焦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 感受不屈精神与重生力量

【搜罗甘南7月14日讯】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活动盛大举行。来自法国、加拿大、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8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入甘南,探寻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成就,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成为行程中的重要一站。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坐落于舟曲县“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情最为严重的三眼峪冲击口与白龙江堰塞湖交汇处。2010年8月8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让舟曲遭受重创。为铭记这段历史,弘扬伟大的抢险救灾精神,舟曲县委、县政府遵循“原真保护、艺术再现、尊重逝者、鼓舞后人”的建设思路,建成了这座特殊的纪念馆。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踏入纪念馆,占地面积6535平方米的馆区庄严肃穆。馆内建筑面积2074平方米,布展面积1800平米,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 ,20个展览区域和12个外景点,借助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地重现了从抢险救援到灾后重建的艰辛历程。馆内122件(套)馆藏实物资料及展品、25010张图片资料,以及1116件音频、书籍、文字、视频等资料和其他收藏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记忆,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直观感受到灾难的无情与人类的顽强抗争。作为全国唯一以泥石流灾害及抢险救援为主题的红色纪念馆,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地。2011年,纪念馆被特批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此后还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等多项国家和省州县级称号。在参观过程中,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纷纷用镜头记录下馆内的珍贵展品和感人瞬间。他们表示,通过这次参观,深刻了解到中国在面对重大灾害时的强大凝聚力和救援能力,以及灾后重建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此次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活动,通过国际传播视角,将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所承载的精神与故事传递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在灾害应对、民族团结、精神传承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进一步提升了甘南州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甘肃舟曲“簪花之路”:生态画卷与淳朴民风交织的黄金旅游线

【搜罗甘南7月13日讯】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境内,全长137公里的“簪花之路”黄金旅游线正以独特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这条北接扎尕那(相距78公里)、南连九寨沟(相距69公里)的风景道,不仅是甘川两省旅游联动的重要纽带,更以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淳朴浓郁的民风,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簪花之路”以舟曲县立节镇为“0”公里起点,一路串联起拉尕山4A级景区、三国摩崖石洞、羊布雪山、“三生三世”爱情秘境、沙滩国家森林公园、“鬼门关”峡谷等众多景观,最终抵达博峪镇吉也诺村。沿途21个古村落散落其间,村民们保留着世代相传的热情好客——无论走进哪家藏寨,都会有酥油茶的醇香扑鼻而来,老人会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讲述村落的故事,孩童们则带着纯真的笑容邀你分享山野里的野果。3条非遗廊道更是集中展现了博峪采花节、巴藏朝水节等独特民俗,让人沉浸式感受藏族群众的质朴与热忱。生态之美是“簪花之路”的底色。线路穿越海拔3456米的博铁梁,涵盖雪山冰川、森林湖泊、激流峡谷等多样地貌,8大生态秘境中,百年古木与清澈溪流相映成趣,达玛花谷的花海与云海交织成画,沙滩国家森林公园负氧离子浓度常年居高,堪称“天然氧吧”。车行其间,时而与林间飞鸟相遇,时而邂逅溪边饮水的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随处可见。这条线路由九大功能区组成,既是自驾游、探险者的乐园,更因民风与生态的双重魅力,成为集浪漫自由、民俗体验、生态康养、心灵净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胜地,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寻得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小城大产业:迭部县生态经济产业园走出特色发展路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青山绿水间,迭部县正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书写着产业发展的故事。这里没有高大上的工业厂房,却有着飘香的青稞酒、鲜美的蕨麻猪、营养丰富的沙棘果——这些藏区特有的物产,正在生态经济产业园区里实现华丽转身。因地制宜:让特产变商品走进园区,最忙碌的要数特色产业加工区。在这里,世世代代藏族群众熟悉的青稞正在变成精酿啤酒,山野间的沙棘果被制成酸甜可口的果汁,珍贵的蕨麻猪肉经过深加工后身价倍增。"我们不做大而全,只做小而精。"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就是把祖祖辈辈都熟悉的东西,用现代工艺做得更好。"如今,园区生产的青稞啤酒已走出迭部,沙棘果汁更是成为当地特色伴手礼。小步快跑:民族地区的产业探索作为民族地区,迭部发展产业面临诸多挑战。园区没有盲目追求规模,而是选择了一条稳扎稳打的路子。"我们厂房不大,但设备很精。"一家入驻企业负责人说。园区引进的现代化生产线,让传统特产焕发新生。野生菌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分拣刚收购的羊肚菌。"以前这些山货卖不上价,现在经过加工包装,价格翻了好几番。"家门口的就业:让年轻人留下来最让当地人高兴的是,园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24岁的藏族姑娘卓玛在沙棘果汁厂工作,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比去外地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家里。"她说。东西协作:借力但不依赖借助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园区与天津企业开展合作,但始终坚持自主发展。"我们学习先进技术,但产品必须保持迭部特色。"园区负责人强调。在天津技术支持下,蕨麻猪肉制品保质期显著延长,这让产品能够走向更远市场。但配方和原料,依然保持着最地道的迭部风味。未来可期:走稳特色路眼下,园区正在申报更多特色产品的地理标志认证,同时完善电商销售渠道。"我们不求做得最大,但求做得最精。"园区管委会主任表示,"让每一份迭部特产都能体现我们的用心。"在这个群山环抱的小城,产业发展的故事正在以特有的节奏书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是一步步让家乡特产走出大山的坚持。或许,这正是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务实之道。

世界的扎尕那 邂逅”石匣子”里的人间秘境

【搜罗甘南7月12日讯】7月12日,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扎尕那大景区,在这座藏语意为"石匣子"的天然石城中,领略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的地质奇观,感受农耕与游牧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沉浸式体验这片"世界户外天堂"的生态之美。扎尕那大景区位于迭部县西北30余公里的益哇乡,总面积38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迭山主脊光盖山石峰如巨型宫殿般巍峨矗立,三面秀峰环拱成天然城墙,将东哇村、桑拉寺院等"四村一寺"环抱其中,构成一座完整的"石城"。采访团沿着洮叠古道走进石城"后门"——一道由石山断裂形成的狭道,只见百米长的峡谷内,两面岩壁垂直挺拔,小溪悬泻而下声响如雷,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为世界级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扎尕那的生态多样性令人称奇。这里地处高寒草原、温带草原与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气候带交汇处,植被覆盖率高达87%,林地占比58%,牧草地占30%,耕地仅占8%,垂直梯度景观与水平地带景观交相辉映。随行向导介绍,景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18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0种(包括大熊猫、羚牛),Ⅱ级保护动物30种(如蓝马鸡、绿尾虹雉),中国特有动物22种,是青藏高原边缘的"生物基因库"。在仙女滩草甸,茵茵绿草如毯铺展至山脚下,藏式踏板房聚落点缀其间,炊烟与云雾交织成画。当地村民介绍,这种将山、林、草、地、水与民居完美融合的布局,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共生的结晶。而在那黑卡牧场,成群的牦牛在坡地觅食,远处的洛克之路蜿蜒伸向天际——这条因美国探险家洛克百年前探访而闻名的路线,如今已成为户外爱好者的必打卡地。扎尕那既是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也被美国权威旅游杂志评为"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还荣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在讲述故事,每一片草原都在延续文明。当夕阳为光盖山石峰镀上金边,采访团结束了当天的探访。这座集自然奇观、文化遗产与乡村风情于一体的秘境,正以其独特的"石匣子"生态,向世界展示着青藏高原边缘的生命力与文化韧性。

走进玛曲:守护黄河上游湿地 见证草原生态复苏

【搜罗甘南7月12日讯】7月12日,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继续在玛曲县的探访之行,实地见证黄河上游湿地生态保护的成果,感受这片"中华水塔"的永续活力。阿万仓湿地水草丰美,黄河支流在此蜿蜒形成网状水系,宛如大地镶嵌的蓝色绸缎。作为黄河上游核心水源涵养区,这片湿地每年为黄河源区补给总径流量的58.7%,是维系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在湿地生态监测点,工作人员向媒体介绍了近年来的保护成果。针对曾长达200公里的沿黄沙化带,当地创新采用"整地+植灌+草方格+人工种草"的综合治理模式,种植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等本土植物,2022至2023年间已修复河岸沙化带2.11万亩。2023年实施的G345沿线生态修复工程,更让1.1万多亩植被重焕生机,6万米围栏有效阻断了人为破坏。"以前这里沙子能埋到膝盖,现在连鼠兔都少了。"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专业捕鼠队生物防治与人工捕杀结合(日均灭鼠800只),以及9条支流专职河长的常态化巡河,阿万仓湿地已从局部退化转向整体复苏,水质常年保持优良,成为黑颈鹤、斑头雁等水鸟的乐园。在治理示范区,曾经的流动沙丘已被整齐的草方格固定,方格内种植的沙生植物抽出新绿,与远处悠闲觅食的河曲马群牛群构成和谐画面。从阿万仓湿地的网状水系到河曲马场的绿毯草原,采访团一路见证着玛曲作为"黄河蓄水池"的生态密码。这片藏语意为"黄河"的土地,正以系统治理与全民参与的模式,让"中华水塔"永续东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着生动范本。(图文:陈林)

玛曲河曲马场 感受”中国三大名马”文化魅力

【搜罗甘南7月11日讯】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走进甘肃省玛曲县河曲马场,实地探访这座承载着格萨尔王史诗记忆的“黄河明珠”,近距离感受“中国三大名马”之一河曲马的独特文化魅力。河曲马场距玛曲县城仅12公里,是离城市最近的湿地草原,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藏语名为“玛麦玉龙松多”,曾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少年时期的活动中心,千年传奇故事在此代代流传。在河曲马场综合科科长杨永明的带领下,媒体代表们近距离观察了河曲马群。这些曾随格萨尔王统一岭国的“战神之驹”,如今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专属保种繁育基地焕发新生。“河曲马是中国唯一获得国家专项保护的马种,从四类提升到二类保护历经数十年科研攻关。”杨永明介绍,通过科学改良,河曲马现存种群数量与体质均实现历史性突破。采访过程中,不少媒体代表还体验了射箭、骑马等特色活动,亲身感受“天马行空”的草原豪情,沉浸式领略马背上的文化韵味。这片地处黄河与黑河交汇处的湿地草原,不仅坐拥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更孕育着多彩的藏民族文化。作为川甘两省交界的生态屏障,河曲马场正以“湿地+文化”的双重魅力,成为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图文:陈林)

探访碌曲:从石林星空到湿地佛国 感受高原魅力

【搜罗甘南7月11日讯】 7月11日,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开启碌曲县的行程。夜宿则岔石林、共舞篝火晚会,晨访尕海湖探秘生态密码,午后徜徉郎木寺触摸文化根脉,一日行程串联起高原的自然奇景与人文瑰宝。则岔石林夜色中的则岔石林,是一片星空与灯火交织的秘境。山谷中的星空屋,以透明穹顶设计将高原夜空引入室内,躺在床上便可仰望银河横贯天际,耳畔则是则岔河穿石而过的潺潺水声。夜幕降临后,一场充满藏乡风情的篝火晚会在景区广场举行,当地藏族群众身着传统服饰,与游客手拉手围成圆圈,随着欢快的锅庄舞曲翩翩起舞。火光映照下,“羚羊家园”的石峰轮廓更显神秘,格萨尔王劈山开石的传说仿佛在夜色中缓缓铺展。作为集森林、草原、石林于一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岔石林近年来通过“三权分离”管理模式与“党建+旅游”发展路径,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2023年重新开放后,新建的8公里石板路、5公里木栈道串联起“一线天”“灵猿望月”等奇景,19辆电瓶车与观光小火车让游客得以轻松探秘这片硅灰岩石奇观。数据显示,2025年5月以来,景区已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带动当地群众通过民宿经营、特产销售实现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4.2万元。尕海湖清晨的尕海湖,薄雾如纱笼罩着湖面,黑颈鹤舒展翅膀掠过水草,构成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作为甘肃省首块国际重要湿地,这片58150公顷的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塔”,蓄水量达5000万立方米的尕海湖,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环湖漫步时,采访团看到监测人员正在记录水鸟数量,据介绍,这里每年稳定栖息着约3万只水鸟,其中黑颈鹤数量保持在80只左右,黑鹳约150只,成为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蓝色的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我们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它。”当地环保工作者的话,道出了尕海湿地保护的初心。这片湿地不仅滋养着374种植物、94种湿地动物,更通过泥炭资源储存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远处的草原上,牧民们自发组成的巡护队正在巡逻,他们与专业监测人员共同构筑起湿地保护的防线。郎木寺午后的郎木寺,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赛赤寺院的金顶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这座位于甘青川交界的小镇,既是地名也是寺名,藏语意为“兜率论修白莲解脱洲”的赛赤寺院,历经260余年风雨,拥有5座经堂、27座佛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院。沿着转经长廊行走,手持转经筒的信众与举着相机的游客擦肩而过,构成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画面。在小镇的街巷中,独特的多语言环境令人印象深刻。当地商户能用英语、法语与外国游客流畅交流,藏语、汉语、四川方言交织耳畔,彰显着这座“中国魅力名镇”的国际化气质。登上猛虎山远眺,四面环山的峡谷盆地中,青松与野花相映成趣,溪水潺潺间,偶尔可见外国游客写生作画。这座海拔3480米的小镇,已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纽带,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探寻“香巴拉净土”的秘境。从则岔石林的星空到尕海湖的晨雾,从篝火晚会的欢歌到郎木寺的经声,碌曲县用一天的行程,向海外华文媒体展现了青藏高原东端的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正如当地谚语所言:“洮河水滋养土地,信仰守护心灵。”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故事。(图文:陈林)

走进卓尼 感受非遗魅力与自然奇观

【搜罗甘南7月10日讯】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在一天的行程中,先后领略了觉乃藏族“三格毛”服饰的独特韵味、巴郎鼓舞的原始活力,探访了风光旖旎的大峪沟,沉浸式体验了卓尼的人文底蕴与自然之美。非遗展演展现觉乃藏族文化精髓清晨的参访以一场精彩的非遗展演拉开序幕。身着“三格毛”服饰的卓尼女子,以三根粗长的辫子和色彩艳丽的装扮惊艳全场。这种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服饰,保留了全藏区最完整的古代服饰特征,由长袍和“库多”马夹两部分组成,妇女与少女的配色各有讲究——妇女偏爱蓝、深绿长袍配紫红或大红色库多,少女则多选择深绿或粉红长袍配紫红色库多,腰间丝绸腰带与大红裤子、绣花鞋相得益彰。在觉乃藏族的文化语境中,服饰色彩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蓝色象征天空,绿色代表大地,展现出“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其头饰更是精美繁复,珊瑚斑嘛帽、沙茹帽等四种帽子各具特色,尤以年轻女子节庆时佩戴的珊瑚帽最为夺目,小珊瑚串联而成的梯形帽身搭配丝带,尽显华贵。辫子上镶嵌的阿珑银钱,印有十二生肖或藏八宝图案,20余块银钱从发根到发梢依次排列,寄托着平安顺遂的祈愿。随后登场的巴郎鼓舞,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这种藏语称为“莎姆舞”的民间歌舞,源自吐蕃古老宗教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者手持双面羊皮鼓,随着沉稳雄浑的五声徵调式乐曲起舞,四度、五度甚至七度的旋律大跳,展现出原始而热烈的生命力。作为古羌人祭祀仪式的遗存,巴郎鼓舞至今仍遵循着“正月初五始、十五歇”的传统,成为卓尼藏族文化活态传承的见证。大峪沟探秘生态与人文交融之美午后,采访团前往距县城28公里的大峪沟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片总面积270平方公里的区域,既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洮河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蕴藏着19科31属100余种乔灌木、140余种药用植物,以及岩羊、雪豹等20余种保护动物,生态多样性令人惊叹。沿沟而行,旗布寺的经声与阿迦·善巴说唱艺术的韵律交织,800多年的藏传佛教文化与非遗艺术在这里共生。已开发的旗布沟、阿角沟内,一线天的险峻、三角石的奇特、月亮门的秀美,将“山雄石奇,水丽林秀”的美誉诠释得淋漓尽致。据介绍,卓尼县正推进大峪沟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未来将成为甘南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到自然景观的雄奇秀美,卓尼县以多元魅力为海外华文媒体展现了甘南藏区的独特风情,也让更多海外读者有机会透过文字与镜头,感知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力。(图文:陈林)

探访临潭 见证高原文旅融合新图景

【搜罗甘南7月9日讯】7月9日,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深入甘肃临潭,踏访特色村落,探寻自然胜景,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这片土地上,解码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实践,感受千年洮州的独特魅力。走进庙沟村,白墙黛瓦的江淮风格建筑与古朴的高原民居相映成趣。作为临潭乡村旅游的示范窗口,该村依托毗邻冶力关景区的区位优势,将农耕文化体验与民俗展示有机融合。村民自营的农家乐里,热气腾腾的牛羊肉暖锅与精致的江淮面点同台亮相,原生态的山野食材经巧手烹制,成为“草原深处江淮人家”饮食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这种“民宿+民俗”的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乡村的本真风貌,又为村民开辟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展现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鲜活样本。沿山路前行,牙扎村的生态产业画卷渐次展开。这座高寒半山村落立足丰富的草山和林地资源,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的机制,培育起当归、羌活等中药材种植基地与生态养殖示范区。标准化种植田里,连片的药材长势喜人;生态养殖区内,散养的牛羊膘肥体健。村干部介绍,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村民实现了“守护生态”与“促进增收”的双赢,昔日贫瘠的山地正蜕变为绿色产业的高地。庙花山村的转型实践,堪称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这个与天池冶海及冶力关风景区相邻的村落,借助700万元对口支援资金实施旅游标杆村提升改造项目,创新推出“花庐”精品民宿集群。17户民宿以“一户一特色”的理念打造,传统院落中嵌入的木雕、刺绣等非遗元素,生动演绎着江淮遗风与高原文化的碰撞融合。数据显示,全村75户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旅游收入已成为村民增收的核心支柱,先后斩获的“省级旅游文明乡村”“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印证了其发展模式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来到冶海北岸,天池冶海的壮美风光令人沉醉。这片海拔2610米的高山堰塞湖,藏语名为“阿玛周措”,意为母亲圣湖,湖水澄澈如镜,水位大旱不减、大涝不溢,周边山峦叠翠,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生态画卷。作为冶力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景观,其冬季“冶海冰图”的奇观与夏季的倒影云海,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更彰显着临潭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登上兰家山观景台,临潭文旅发展的立体格局尽收眼底。远眺可见冶力关景区的丹霞地貌与森林草甸交相辉映,近观能赏池沟村的错落民居与田园风光和谐共生,天池冶海如一块蓝宝石镶嵌其间,构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直观呈现。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一观景平台的打造,是临潭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的点睛之笔,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的有机串联。池沟村,依托冶力关景区的辐射效应,培育起“旅游+生态农业”的特色产业体系。村内的青脚麻鸡养殖、土蜂蜜加工等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形成“观赏—体验—消费”的完整链条,昔日的脱贫村已蜕变为产业特色鲜明的和美乡村范本。从村落的蝶变到生态的赋能,从文化的传承到产业的创新,海外华文媒体在临潭的走访中,清晰捕捉到这座千年古城以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的生动轨迹。作为“青藏之窗·甘南之眼”,临潭正以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创新实践,书写着高原地区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向世界展现着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独特魅力。(图文:陈林)

探访临潭 见证高原文旅融合新图景

【搜罗甘南7月9日讯】7月9日,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深入甘肃临潭,踏访特色村落,探寻自然胜景,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这片土地上,解码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实践,感受千年洮州的独特魅力。走进庙沟村,白墙黛瓦的江淮风格建筑与古朴的高原民居相映成趣。作为临潭乡村旅游的示范窗口,该村依托毗邻冶力关景区的区位优势,将农耕文化体验与民俗展示有机融合。村民自营的农家乐里,热气腾腾的牛羊肉暖锅与精致的江淮面点同台亮相,原生态的山野食材经巧手烹制,成为“草原深处江淮人家”饮食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这种“民宿+民俗”的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乡村的本真风貌,又为村民开辟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展现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鲜活样本。沿山路前行,牙扎村的生态产业画卷渐次展开。这座高寒半山村落立足丰富的草山和林地资源,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的机制,培育起当归、羌活等中药材种植基地与生态养殖示范区。标准化种植田里,连片的药材长势喜人;生态养殖区内,散养的牛羊膘肥体健。村干部介绍,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村民实现了“守护生态”与“促进增收”的双赢,昔日贫瘠的山地正蜕变为绿色产业的高地。庙花山村的转型实践,堪称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这个与天池冶海及冶力关风景区相邻的村落,借助700万元对口支援资金实施旅游标杆村提升改造项目,创新推出“花庐”精品民宿集群。17户民宿以“一户一特色”的理念打造,传统院落中嵌入的木雕、刺绣等非遗元素,生动演绎着江淮遗风与高原文化的碰撞融合。数据显示,全村75户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旅游收入已成为村民增收的核心支柱,先后斩获的“省级旅游文明乡村”“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印证了其发展模式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来到冶海北岸,天池冶海的壮美风光令人沉醉。这片海拔2610米的高山堰塞湖,藏语名为“阿玛周措”,意为母亲圣湖,湖水澄澈如镜,水位大旱不减、大涝不溢,周边山峦叠翠,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生态画卷。作为冶力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景观,其冬季“冶海冰图”的奇观与夏季的倒影云海,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更彰显着临潭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登上兰家山观景台,临潭文旅发展的立体格局尽收眼底。远眺可见冶力关景区的丹霞地貌与森林草甸交相辉映,近观能赏池沟村的错落民居与田园风光和谐共生,天池冶海如一块蓝宝石镶嵌其间,构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直观呈现。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一观景平台的打造,是临潭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的点睛之笔,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的有机串联。池沟村,依托冶力关景区的辐射效应,培育起“旅游+生态农业”的特色产业体系。村内的青脚麻鸡养殖、土蜂蜜加工等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形成“观赏—体验—消费”的完整链条,昔日的脱贫村已蜕变为产业特色鲜明的和美乡村范本。从村落的蝶变到生态的赋能,从文化的传承到产业的创新,海外华文媒体在临潭的走访中,清晰捕捉到这座千年古城以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的生动轨迹。作为“青藏之窗·甘南之眼”,临潭正以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创新实践,书写着高原地区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向世界展现着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独特魅力。(图文:陈林)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