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C
Toronto
星期三, 12 11 月, 2025
语速:

搜罗华风®️

50%国际业务占比!海南自贸港成全球飞机维修“优选地”

“在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我看到全球各地的飞机正在‘体检’,不仅机库爆满,停机坪上还有飞机在排队待检。”《澳大利亚时报》高级记者张园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这让她切实感受到海南自贸港临空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开放新海南·活力自贸港——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11日走进位于海口的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境外华媒通过了解这座“飞机医院”的成长历程,见证了“自贸港速度”及其开放新活力。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是海南自贸港核心引擎临空经济区的重要示范项目,2022年4月起投运。其位于空港综合保税区内、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东侧,大修与喷漆机库直接连通机场跑道。海口空港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海烨说,这极大便利了飞机进行维护维修。吸引全球飞机来此维修的,还在于:这里拥有18个国家和地区及OEM(原始设备制造商)颁发的22张航空维修许可证和OEM授权资质;累计拥有2235项航空部附件维修能力认证;第五、第七航权,零关税等自贸港税收政策利好……王海烨举例说,依托海南自贸港零关税、“双15%”所得税等特有税收制度利好,可为企业节省约10%至15%的飞机维修成本,降本的同时还做到了增效。“目前基地的喷漆效率已位列全球第一,窄体机6天即可完成整机喷漆,宽体机则能控制在12天至15天内完成。”王海烨说。投运三年多来,该基地在境外业务发展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机体维修业务量翻6倍多;保税航材进出口值翻近1倍;境外客户数量翻近3倍;航空喷涂业务量翻1倍多,国际业务占比从最初的13%猛增至50%。“境外市场成为产业裂变式增长新引擎。”在王海烨看来,形成发展闭环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地要依托自贸港制度集成优势,聚焦全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飞机维修产业能级,战略布局航空高端制造再制造产业及航材资产管理体系,着力构建“维修+制造+资产管理”三位一体的航空产业生态。再过一个多月,海南自贸港将启动全岛封关运作。王海烨表示,基地将依托更开放、更便利、更优惠的自贸港政策,引进强临空指向性企业、集聚高端专业技术人才,打通飞机维修全产业链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打造面向太平洋、印度洋,辐射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新引擎”,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逐步形成服务于全球市场的高水平、智能化的一站式飞机维修平台,打造全球飞机维修枢纽。(完)

渔歌新唱!海口荣山寮:从400年渔港到滨海文旅网红地

 傍晚,在海口西海岸的百年小渔村荣山寮,渔民身披夕阳满载而归,刚被打捞上岸的鱼虾蟹被倾倒在海边沙滩上,供人选购。“荣山寮的鱼市太热闹了,鱼虾都活蹦乱跳,看着就新鲜。”来自河北的游客赵正看中了一盆小黄鱼。“以前主要是本地人来买鱼,现在外地游客占多数,打捞的鱼不等天黑就卖完了。”村民宋海娇一边将渔获挑拣归类,一边招呼着往来的客人。荣山寮鱼市这一延续400年的渔村传统,伴随着文旅业的发展正唱起新“渔歌”。11月11日,参加“开放新海南·活力自贸港——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的20家境外华媒走进荣山寮,了解其从古老渔村到海口滨海乡村旅游新地标的蜕变故事。唯美壮丽的海边落日是荣山寮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新生的“密码”。海口市秀英区城乡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邓灿芳说,一侧是面向正西大海绵延4公里的海岸线,一侧是厚重质朴的黑色火山石屋村落,“吹着咸湿的海风看夕阳,符合了大多数人对滨海渔村闲适生活的想象”。越来越多的游客寻景而来,逐渐催生民宿、餐饮、露营、水上运动等多种业态在此落地生根。2023年起,当地政府开始系统规划荣山寮文旅产业发展路径,引入海口市秀英区城乡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运营。目前,55家各类商业主体已入驻荣山寮。样式精巧的海洋元素商品买手集合店、将新型社交空间与创意融合餐饮结合的花园小店……如今,风格多样、装潢新潮的大小商铺、民宿面朝大海,成为荣山寮吸引年轻客群纷至沓来的关键。一年前来到荣山寮,李强被这里原生态的渔村生活吸引,“让我想起儿时在外婆家无忧无虑的日子,自此萌生打造一个乡村生活‘乌托邦’的想法”。身为设计师,李强将当地的生态景观与人文特色融合,结合当下年轻人的新型社交方式和拍照打卡需求,打造“寮里的花园”,这家餐厅不久前开门迎客。邓灿芳说,目前荣山寮共有主题民宿16家,餐饮企业17家,客房超150间,“节假日入住率能达到90%以上”。今年前6个月,荣山寮接待游客量已超去年全年的总和。与此同时,丰富的业态也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还增加民宅出租收入超500万元。“荣山寮发展较晚,但成长速度非常快,它契合了当下人们对于文旅体验的精神新需求。”邓灿芳说,荣山寮文旅产业发展生机勃勃,如何将外来业态与当地渔村生活紧密结合,达到规范有序、互利共赢发展是下一步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她表示,面向未来,荣山寮有广阔的海洋资源和百年传承的渔村文化作依托,将乘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打造滨海文旅新目的地,希望最终实现村民共富,让小渔村迈向大世界。

海外华媒海南行:在海口国家高新区感受自贸港蓬勃活力

海口11月12日电 (王子谦 张月和)参加“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的海外华媒代表,当天走进海口国家高新区,实地感受这一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的建设风貌与发展蓝图。  海口国家高新区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总规划面积85.42平方公里,是海南自贸港唯一涵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的重点园区,截至目前企业注册数量超过了1.8万家。  海口国家高新区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产业发展经理刘南汐告诉记者,园区在高新技术产业上,重点发展“3+X”产业,“3”即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高端食品加工、节能环保产业,“X”即先进制造业等产业;旅游业方面,重点发展“旅游+影视演艺、免税购物、商务休闲、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金融服务、高端专业服务等。  园区内,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展现出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统计显示,2024年海口国家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514.7亿元,同比增长4.1%;营业总收入751.3亿元,同比增长0.6%;税收收入60.16亿元,同比增长3.6%,展现出“开放新脉动”。  企业的茁壮成长是园区生命力的最佳注脚。海南华研胶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小分子胶原蛋白肽研发生产,其商务部总经理鲍瑞说:“入驻园区,不仅可以就近获取优质海产资源,更让企业享受到双15%税收优惠、加工增值30%免关税等自贸港政策红利。”他预计,全岛封关后,进口原材料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企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看好海南自贸港发展前景,武汉东湖高新集团与海口国家高新区共同出资打造东湖高新海口生物城项目。海南经济特区东湖高新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玉华介绍,该项目占地222亩,致力于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与零碳园区。  “项目一期已建成约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目前入驻企业160余家,其中30余家正在装修,部分已投产。”郑玉华说,园区重点招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检测及干细胞企业,旨在打造专业化产业集群。郑玉华表示,在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的带动下,东湖高新海口生物城将成为企业享受自贸港加工增值、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等优惠政策的窗口,还将为海外入琼企业和海南本土企业提供与内地科技交流合作的平台。  立足自贸港开放使命,海口国家高新区正全力打造区域合作示范高地。在这里,广东海南先进制造业合作产业园规划面积近17平方公里,自2024年1月启动建设以来,已引进企业330家,落地产业项目47个。同时,园区深化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协作,与上海张江集团共建“双向孵化器”,推动复旦大学药学院与企业共建的研发中心落地生根。实地走访让海外华媒对海口国家高新区的多元发展与开放潜力有了深刻认知。

海外华媒海南行:“二线口岸”看“管住”

海口11月11日电 (陈英清 张月和)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在即,届时将实施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其中设置运行海口新海港、海口南港等10个“二线口岸”,对进入内地的货物创新采用海关监管货物查验功能。  封关后,货物如何在“二线口岸”高效通关?11日,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走进海口的多个“二线口岸”,探访如何通过智慧监管,实现货物的便利通关。  作为海南自贸港“对外开放口岸”“二线口岸”功能兼具的空港口岸,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下称“美兰机场”)“二线口岸”封关运作项目已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目前整体建设和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美兰机场物流发展部助理经理王海燕说,为进一步便利货物快速通关,美兰机场在查验场地、设备和“单一窗口”等信息系统实现全流程数据的交互共享。  “封关后,美兰机场‘二线口岸’货物通关流程,由过去的纸质化模式升级为数字化高效模式。”王海燕说,此前,货物到港后,企业通关需跑5趟,获取5张纸质单据;如今,企业只需在线上的“单一窗口”,申报并取得被称为“二线口岸”身份证的核放单车次码,申报数据便会同步推送至所有系统,无需人工流转纸质单据。  “5分钟即可完成货站信息填报工作,整体通关效率提升30%,也不会出现高峰期时排队的情况。”王海燕说。  海口新海港和南港“二线口岸”(货运)集中查验场(简称“集中查验场”)是全国唯一集约共享的货车集中查验场,也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核心基础设施。  海口市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海口市恒港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雷说,封关后,集中查验场可承担海南全省80%以上的货运及邮快件通关查验任务,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高效通关模式。  按现阶段制度设计,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后,海关将按照“智慧监管、信用监管、顺势监管、协同监管”的思路,对“零关税”、放宽贸易管理措施、加工增值免关税等“三类货物”实行监管,其他货物及人员、交通运输工具出岛仍按现行规定管理。  记者在集中查验场了解到,监管方面,海关智慧监管平台已与海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联通。海关监管货物在“单一窗口”申报后,依托大数据池和智慧风控模型的风险分析研判,对所有出岛货物进行数据分析,快速审批,低风险货物正常安检需1分钟左右即可通关;高风险货物则下达布控指令,在查验区接受进一步查验。  为确保封关运作平稳有序,海南各口岸持续进行高压力、高负荷的综合压力测试。王海燕告诉记者,美兰机场已组织16次“二线口岸”试运行,“我们将全力做好封关运作的各项准备”。11月11日,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走进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看“二线口岸”如何“管住”。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自贸港封关运作后,可预见会有更多的生产要素、企业集聚海南,届时从此发往国内其他地区的货物愈发增多。”《澳大利亚时报》高级记者张园说,从美兰机场口岸到集中查验场,海南整体封关配套不断完善,“这充分展现了海南应对封关后发展变化的能力,让人对其未来发展更有信心”。(完)责任编辑:李岩

海外华媒海南行:为何而来?

海口11月11日电 (张茜翼 张月和)再过一个来月,12月18日,作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港,海南自贸港将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  值此海南自贸港封关在即之际,行进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10日晚在海口启动。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境外华媒,远道而来,实地感受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新脉动。“海南自贸港建设一直备受海外侨胞关注。”参加活动的多位境外华媒人这样说。  这五年:四个显著性突破  2020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实施以来,海南自贸港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菲律宾《世界日报》社长助理吴朝晖说,这是大家想知道的。  对此,海南官方以“四个显著性突破”,诠释了海南自贸港即将全岛封关背后的坚实支撑:  一是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性突破。2020年6月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一系列开放政策持续释放活力,海南自贸港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933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近2800亿元,连续跨越了两个千亿级的重大关口,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年均增长超30%。现在176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南投资,86个国家可以免签入境海南。  二是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连续3年位列全国第一,国家级科创平台基地数量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接近翻番,国家科学技术奖实现重大突破。“十四五”以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累计获批2168项。  三是重点改革取得显著性突破。海南累计培育形成制度集成创新案例173项,成立全国首个省级营商环境建设厅,“一码通全岛”“土地超市”“机器管招投标”“监督一张网”等政策创新获国家肯定。  四是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性突破。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一流,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9.4%,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99.87%,博鳌零碳示范区降碳达99%,清洁能源发电量和装机占比分别超过70%和8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60%、在全国排第一。  目前,海南自贸港初步构建起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及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主要特征的政策制度体系,并以国家立法形式将主要政策制度固化下来,为高水平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五”:高标准建设海南自贸港  封关后,海南自贸港将带来哪些红利?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的“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如何推进?海外华媒也期待通过参加此次活动寻找答案。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是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标志性举措。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宣良表示,海南自贸港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将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一个标志性跨越,海南将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封关不是封岛,而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海南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康拜英说,届时,将实施更加优惠的货物“零关税”政策、更加宽松的贸易管理措施、更加便利的通行措施和更加高效精准的监管模式。“封关之后,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进出海南将更加顺畅,为全球要素集聚、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产业是海南自贸港发展的根基。下一个五年,高标准建设海南自贸港,要着力打造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海南正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四大主导产业补链延链、优化升级,明确“五向图强”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做好离岛免税、医疗、教育“三篇消费文章”,建设人才荟萃之岛、技术创新之岛。走进海南、聆听海南、看见海南,参加活动的海外华媒相信全岛封关运作后的海南将成为全球要素资源的“引力场”,为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创业者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启动

海口11月10日电 (张茜翼 张月和)“开放新海南·活力自贸港——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10日晚在海口启动。来自菲律宾、韩国、罗马尼亚、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境外媒体,在海南展开为期6天的实地参访,以多元视角深度感知海南自贸港的发展脉动。海南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康拜英在启动仪式上致辞时说,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将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封关之后,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进出海南将更加顺畅,为全球要素集聚、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长期以来,广大海外侨胞和海外华文媒体一直是推动海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康拜英表示,希望媒体代表深入实地考察采访,充分发挥沟通中外的桥梁作用,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笔触、精彩的镜头,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富机遇的海南。  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宣良表示,期盼华文媒体深入重点园区、企业、社区,以自己的亲历见闻讲好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故事、企业发展的故事、民众幸福生活的故事,传递海南发展的活力与温度;用海外受众能听懂、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讲述海南自贸港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发挥媒体的网络优势,引导全球资源向海南汇聚,共享中国开放机遇。  菲律宾《世界日报》社长助理吴朝晖表示,海南自贸港建设一直备受海外侨胞关注。华文媒体此行将扮演好三个角色:一是做好海南自贸港政策的“解说员”,对外宣传介绍海南自贸港的独特政策优势;二是做好“海南故事”的“讲述者”,向广大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生动展现海南自贸港蓬勃发展的活力;三是做好中外交流合作的“推动者”,结合海外华媒的资源网络,搭建合作桥梁,推动更多国际人才与项目落地海南。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境外华文媒体将赴海口、澄迈、洋浦、东方、乐东、三亚等地,实地探访海口国家高新区、澄迈生态软件园、洋浦经济开发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等,深入报道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进展与发展新貌。(完)

海外博主看中国第二集:中国AI加速度:从超级工厂到全球市场

中国AI科技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从精密组装到智能互联,从智能出行到智能家居,AI正在重塑传统行业,也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跟海外博主刘正曦一起,探访小米超级汽车工厂,见证中国AI的迅猛发展,探索智能生活的未来图景!近年来,中国各领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越来越多的国外专家学者、民众开始关注中国新兴领域的发展,并对中国经济前景抱有积极期待。华语中心新媒体部围绕中国经济、社会、文化、民生涌现的新亮点,进一步提升《海外博主看中国》品牌效应,聚焦中国新经济、新消费、新科技、新文化、新生活方式等多个领域的新变化,推出融媒体节目《海外博主看中国》,以国际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全面呈现中国各领域成就。以海外博主视角观察中国各领取发展变化,主打“探访+体验”形式,通过多元化表达使节目内容更丰富。【搜罗杂志十周年 | 搜罗华风系列展播】本次展播特辑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授权,我们将陆续播出很多精彩的节目,欢迎大家关注solomag.ca网站、以及我们的Facebook(账号solobook)、Youtube(canadasolomedia)、Instagram(canadasolomedia)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我们将不定时更近精彩节目!

【视频】侨连五洲赴进博之约,共抓中国发展新机遇

连日来,第八届进博会热闹非凡,“侨连五洲·沪上进博——与中国机遇同行”主题活动在上海进行。活动由中国侨联主办,上海市政府侨办、市侨联承办,中国侨联副主席高峰、上海市委常委陈通出席致辞,向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侨领、华商发出邀约,共探“十五五”规划下的合作新机。主题活动凝聚共识,专题对接精准牵手;侨胞们走进进博会展馆打卡全球新科技,深入上海城区感受城市活力;共赴世界会客厅、北外滩新侨驿站,在参访座谈中碰撞合作火花。从数字经济到低空产业,从文化交流到青年共创,侨胞们以桥为媒,在进博舞台上解锁发展新可能,让中外合作共赢的纽带越牵越紧!

携手创未来 海外侨青相聚上海“解锁”发展新可能

上海11月8日电(范宇斌)“侨连五洲·沪上进博”——携手创未来·海外侨青交流分享荟7日在上海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侨联青年委员会、上海市侨联主办,汇聚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侨青代表,共叙侨界新生代的回归、传承与跨越,以及海外侨青在维系侨社传承、弘扬中华文化、融入主流社会等方面的使命、担当与作为。  “最近我们持续开展考察调研,我们看到中国经济逐渐转向技术突破驱动,这为海外侨青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侨联青年委员会副会长施学理表示,其所在集团最大的技术投入始终扎根中国,未来将持续把中国的先进技术与成果推向国际,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马来西亚沙巴马中联谊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廖志国表示,海外侨社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灯塔”与情感纽带。其协会已与中国15个省市建立姐妹省市合作关系,在文化互访、教育合作等领域成效显著。在他看来,新时代侨青既要传承中华文脉,也要深度融入当地社会,在多领域积极作为,搭起中外交流桥梁。  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常务副秘书长唐志华表示:“我们凝聚具有国际视野的侨青,策划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等多元活动。此前组织的侨界青年大湾区体验团,带领侨青参观大湾区的无人机企业,让侨青实地感受国家科技的飞速发展。”  上海市侨青会副会长卢霄介绍,上海市侨青会已完成“90后”侨青群组、专家人才群组和企业家群组建设,实现上海16个区侨青会组织全覆盖,并深化“走出去、请进来”双向交流,未来将加强与高校海外社团的联系,在科研交流、产业对接、青年成长等方面拓展合作空间。在自由交流环节,来自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侨青代表踊跃发言,分享回国发展感悟,围绕科技合作、文化传播、产业对接等话题深入互动。侨青们表示,上海市侨联搭建的平台让海内外侨青找到归属感,将充分发挥自身桥梁优势,推动中外资源互补与务实合作。当晚,“侨青之夜”联谊活动同步举办。上海市侨青会会长姚珩表示,上海市侨青会始终与进博会同心同行。“近年来,我们不断拓展海外友好社团网络,感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侨青希望借助进博会开拓中国市场。同时,海外社团积极打造侨青交流平台品牌,展现侨界薪火相传、携手共进的强大力量。为此,在上海市侨联的支持下,我们举办‘侨青之夜’,旨在为侨青搭建更直接的交流平台,助力侨界新生代凝聚发展合力。”

让黄河之声唱响大江南北 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全国巡演盛大启幕

11月6日,备受瞩目的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在杭州临平大剧院演出,全国巡演征程也随之正式开启。这部历经三年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承载着黄河文化的千年底蕴与非遗艺术的现代风采,将走进华东五市的主流剧院,为全国观众献上一场跨越时空的非遗盛宴。《大河长歌》根植于晋陕蒙交界的黄河文化沃土,将河曲民歌的高亢婉转、二人台的活泼生动、河灯会的庄重神秘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融合。剧目以1979年至2019年四十年时光为轴,讲述了“民歌之王”何长歌与女儿何娟娟两代人对河曲民歌二人台的执着守护与创新传承,展现了一部荡气回肠的黄河儿女奋斗史诗。该剧由著名导演郎昆担任总导演,2001年央视春晚的总导演王冼平出任执行导演,汇聚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国家一、二级演员的精彩演绎。创作团队经过数十次的深入研讨与精心打磨,巧妙地将数十首经典民歌与现代音乐剧相融合,成功实现了非遗与现代舞台艺术的创新性结合。在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此次全国巡演将覆盖华东地区五大文化重镇,11月6日在杭州临平大剧院演出,11月9日在诸暨西施大剧院演出,11月12日在慈溪大剧院演出,11月15日在衢州保利大剧院演出,11月18日在上海保利大剧院演出。《大河长歌》自河曲启程,先后在忻州、太原、北京等地上演,获得了业界专家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认可与赞誉,文化品牌已日臻成熟,具备进军更广阔舞台的实力与魅力。目前,演出票务已在各大平台同步上线。(来源:河曲新闻网)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