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C
Toronto
星期日, 19 10 月, 2025

搜罗华风®️

西汉酒泉胜迹:一杯汉酒流淌千年的丝路记忆

在酒泉市区东郊,有一处古木参天的园林静静矗立,这便是承载西汉丝路文明的 “西汉酒泉胜迹”。它因 “酒泉” 得名,更因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 “倾酒入泉,与将士共饮” 的典故广为人知,如今已是河西走廊上珍贵的历史文化地标,将两千多年的故事封存在园内的亭台泉池之间。步入胜迹,核心景观 “古酒泉”最是引人入胜 。这处天然泉眼自汉代起便持续喷涌,水质清冽,常年不涸。即便是秋冬时节,泉面也从不结冰,唯有清晨时会浮着一层薄薄的水汽,朦胧中更显古朴。泉边立着一座古朴的 “西汉酒泉胜迹” 碑,碑体虽因年代久远略显斑驳,边角处还沾着些许秋霜的痕迹,但风骨依旧,仿佛仍在诉说当年的豪情往事。据记载,公元前 121 年,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汉武帝特意赐御酒嘉奖。当时将士众多,酒液不足以人人分到,霍去病便将整坛御酒倒入泉中,让全军共同饮用,“酒泉” 之名自此流传下来,这片土地也因此留下了 “汉武雄风” 的精神印记。泉池周围,亭台楼阁错落分布,尽显古典园林之美。“月洞金珠” 是园内标志性建筑之一,饮之令人寿的风趣话语,引得来往游客无限遐想;秋冬时节水面平静,池边泛黄的柳枝倒映水中,与承载城市文脉的酒泉碑林相互映照,宛如一幅素雅的水墨画;“酒泉公园” 牌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即便历经风霜,牌坊上的题字仍苍劲有力,风穿过牌坊檐角时,还会带着些许落叶的沙沙声,仿佛能引领游人穿越时空,回到丝路初通、旌旗猎猎的汉代与故土新归、收复新疆的晚清。园内还散落着多座碑刻,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也有对霍去病事迹的记载,秋冬时节少了枝叶遮挡,碑刻上的文字更易辨认,每一笔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除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园内的自然风光同样引人入胜。百年古柳环绕泉池生长,秋冬时节叶片已染成金黄,微风拂过,金黄的柳叶便悠悠飘落,有的落在泉面随波轻晃,有的铺在青石板路上,踩上去软软的。若遇初雪,枝头便会积上一层薄雪,银装素裹间,更显园林的静谧雅致。漫步在园内的青石板路上,能听到泉水潺潺的声响,闻到草木入秋后特有的清冽气息,仿佛暂时脱离了城市的喧嚣,得以与两千年前的丝路风华隔空对话。如今的西汉酒泉胜迹,早已不只是单纯的历史遗址。它既是酒泉市的 “城市客厅”,也是传承丝路文化的重要载体 —— 即便到了秋冬,节假日里仍有各地游客来此凭吊古迹、拍照留念,裹着厚外套的孩子们围着碑刻听家长讲霍去病的故事;学生们会在这里开展研学活动,踩着落叶聆听汉代历史与丝路故事;本地居民则喜欢在园内散步、休憩,老人们坐在泉边石凳上晒太阳,让千年泉脉默默滋养着日常生活。一杯汉酒入泉,流淌出千年文明。西汉酒泉胜迹不只是一处景观,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它见证过丝路的繁华,承载着民族的精神,无论春夏还是秋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向每一位到访者讲述着属于河西走廊的传奇,值得每一个向往历史与文化的人前来探访。

肃州种业园:让“金种子”长出幸福新模样

在祁连山下的肃州大地上,藏着一个神奇的“种子王国”——肃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作为2020年认定的全国唯一以蔬菜花卉制种为主的国家级产业园,这里不仅孕育着万千种子的生命,更承载着乡亲们的致富希望。走进园区,“一轴一园两区十基地”的布局清晰有序,研发、生产、加工等十大功能在这里无缝衔接。如今,150余家家种子企业扎堆落户,45万亩制种基地里,玉米、蔬菜、花卉等作物长势喜人,年产种子1.5亿公斤,产值突破30亿元以上。难怪这里能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花卉制种基地,连国外的订单都源源不断地飞来。种业的活力,藏在科技里。这几年,借着国家种业振兴的东风,园区建起了蓝翔园艺花卉、荃银高科玉米、同庆向日葵、华美蔬菜等6个研发试验基地,还请来庆和、华美等12家知名种企,联合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们攻克育种难题。国家级标准的科研中心里,分子育种、种子检验等4个分中心忙个不停,1200多份辣椒、番茄组培苗在这里培育,200多份种子样本经过层层检测,确保每一粒都足够优质。园区的变化,乡亲们看得最真切。20公里新修的道路通到田边,1.6万平方米的步行道方便了田间管理,4000平方米的绿化让园区成了风景线。百亩蔬菜、花卉展示区里,新品种看得人眼花缭乱;1000亩农田用上了智慧水肥系统,手机就能管灌溉,省了不少力。更让人开心的是,拐坝桥村、佘新村的6000亩土地流转后,光租金就给大家带来480万元收入,订单制种更是让不少农户腰包鼓了起来。如今的园区,还是个热门打卡地。种子文化主题的标识牌随处可见,种业智慧展示中心里,480种种子组成的发光墙引得游客驻足。去年接待了1万多游客,带动周边消费超100万元,连孩子们的研学活动也选在这里,亲手体验农耕的乐趣。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一个兴旺的产业,再到乡亲们脸上的笑容。肃州这个“国字号”种业园,正用满满的活力,让每一粒“金种子”都长出幸福的新模样。

海丝华媒福建行走进莆田:解码智造文创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图景

【搜罗莆田10月17日讯】“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暨华媒福建行”采访团走进莆田,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丝路华文媒体代表,先后深入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莆田优品城市展厅及涵江区双福村。透过绿色智造的产业实践、文化文创的创新表达、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全深刻感受这座海丝名城的发展活力与人文底蕴。三棵树:绿色智造铸就民族品牌硬核实力作为2002年扎根莆田的民族涂料龙头,三棵树已在全国布局13个生产及在建基地,其中莆田、四川两大生态工业园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不仅稳居建筑工程涂料全国第一、仿石涂料连续四年市占率第一,更曾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涂料独家供应商,让中国民族品牌亮相国际舞台。在绿色发展领域,企业构建覆盖采购、研发、生产到交付的全链条绿色体系,制定高于国际标准的“健康+”企业标准,超300款产品斩获“中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通过技术创新,外墙涂料碳排放较传统产品降低65%以上,累计1.8亿平方米的涂刷实践,生动诠释“绿色焕新”理念。科技创新层面,三棵树汇聚1000余名科研人员组建60多个创新团队,邀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杰马里·莱恩教授担任首席技术顾问,累计拥有700余件授权专利,参与103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其“城市焕新”战略下的“七位一体”产品体系,以无机涂料、工程艺术漆等“四大金刚爆品”精准破解墙面顽疾,“马上住”服务更成为绿色生活的贴心注脚。值得关注的是,企业从《道德经》中汲取东方智慧,确立“以用户为中心,与合作者共赢,与奋斗者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将故宫传统色融入现代涂料研发,推出特色故宫系列产品,在“美好生活体验馆—文创中心”,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涂料产品与美学设计,让代表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制造”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莆田优品展厅:文化文创激活地方特色产业活力近3000平方米的莆田优品城市展厅,是莆田市委市政府落实品牌战略、政企联动打造的城市公共品牌,集中展示150多家代表性企业的1200多种产品,涵盖鞋服、工艺品、非遗文创、四大名果等十大品类,彻底打破传统特色产品“散、乱、小”的单打独斗局面,形成极具规模的特色产品矩阵,直观呈现“莆田制造”向“莆田创造”的转型跨越。展厅内,文创产品成为彰显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暗藏微雕妈祖画像的五行手绳、以湄洲妈祖祖庙香灰为芯的特色香囊,将传统信仰符号转化为时尚消费品,设计巧思获代表们连连称赞;融合状元文化密码的木雕典藏礼品、承载“莆田甜”记忆的四大名果果脯,让“文献名邦”的千年文脉可触可感;获评中国消费名品的“莆田鞋”,则凭借过硬品质成为“莆田制造”实力的最佳见证。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展厅通过“实体展销+文化体验+城市推介”模式构建稳定优质供应链,自运营以来已通过线下直营店、移动销售车及线上平台带动销售额近6亿元,仅去年11月底至今年5月销售额便突破300万元。未来,展厅还将在湄洲岛布局直营店,同步上线京东、抖音等线上展馆,打造“楼上就餐—楼下购物”的文旅消费新模式,推动更多莆田特色产品融入海丝贸易,走向海内外市场。涵江双福村:联营模式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聚居着90%回族居民的涵江区双福村,作为中国传统村落,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的联营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赋能乡村、文化激活乡愁”的振兴之路,这一实践与莆田“水上巴士”航线串联历史村落、激活城市绿心价值的理念一脉相承,为传统村落焕新提供了生动样本。在双福村,古建资源得到高效盘活:“欢喜稻田咖啡馆”“隐舍茶院”等网红打卡点应运而生,汉服体验、水上游船、露营煮茶等多元业态丰富村民生活、吸引游客到访;村内700年树龄的古荔枝树枝繁叶茂,既是村落历史的“活化石”,也成为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连续举办的荔枝文化节结合电商直播,让清甜荔枝年收益超30万元,切实带动村民增收。按照运营规划,该村计划二十年内实现村财年收入达300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共享发展成果。自央视《山水间的家》报道后,双福村更成为同城微度假的首选地,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看着村落里错落有致的民居、悠闲惬意的村民、欢声笑语的游客,采访团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民生温度与发展活力,也看到了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无限可能。此次参访完整勾勒出莆田从产业升级到文化活化、再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脉络。代表们纷纷表示,将把这些融合海丝基因与现代创新的莆田故事,传递给海外更多受众,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县域发展的蓬勃生机与独特魅力。

金塔县博物馆:戈壁上的文明史诗

在酒泉金塔的新城区文化广场旁,金塔县博物馆如一座文明灯塔,静静矗立在戈壁绿洲间。这座2019年建成开放的国家二级博物馆,以7300平方米的场馆空间,藏着跨越千年的历史密码,更续写着古今交融的文化篇章。步入馆内,四大常设展览构成了文明探索的主线。《会水长歌》展厅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汉代的陶鸡与毛刷静静陈列,它们与馆内5件一级文物、38件二级文物共同勾勒出金塔从远古到近代的生存图景。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东汉具鞍铜立马,这尊高35厘米的青铜珍品四肢粗壮、双耳直立,马鞍可灵活拆卸,其造型与大宛汗血宝马极为相似,堪称汉代铸铜技艺的巅峰之作。《汉风简韵》展厅则铺展开丝路文明的长卷。作为居延塞防的重要遗存,肩水金关汉简的复制品上,小篆、古隶等多种书体清晰可辨,既是汉字演变的活化石,更记录着汉代屯垦戍边的军事与民生细节。不远处的汉白虎画像砖上,奔走的白虎怒目圆睁,背刻乳钉纹,尽显汉代工匠的艺术巧思。穿越千年时光,展厅画风陡然一转。《金塔问天》展览中,航天模型与互动装置讲述着这座戈壁小城与中国航天的不解之缘,而《塔韵生辉》则通过塔院寺古塔等文物,诠释了“金塔”之名的文化渊源。魏晋伏羲女娲棺木画更是惊艳,沙枣木棺盖上的人首蛇身画像线条流畅,伏羲托日持矩、女娲托月持规,日月星辰环绕其间,展现着古人对宇宙的想象。这里早已超越文物陈列的范畴。作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推出的“小小刀笔吏”“航天梦想”等研学活动,已吸引8万余名青少年参与。观众可租赁语音讲解器深入了解展品,团队预约讲解则能解锁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从汉代烽燧的残垣到航天火箭的轨迹,金塔县博物馆用近7000件藏品证明:戈壁深处的文明从未断流,而是在古今碰撞中愈发璀璨。

金塔县博物馆:戈壁上的文明史诗

在酒泉金塔的新城区文化广场旁,金塔县博物馆如一座文明灯塔,静静矗立在戈壁绿洲间。这座2019年建成开放的国家二级博物馆,以7300平方米的场馆空间,藏着跨越千年的历史密码,更续写着古今交融的文化篇章。步入馆内,四大常设展览构成了文明探索的主线。《会水长歌》展厅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汉代的陶鸡与毛刷静静陈列,它们与馆内5件一级文物、38件二级文物共同勾勒出金塔从远古到近代的生存图景。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东汉具鞍铜立马,这尊高35厘米的青铜珍品四肢粗壮、双耳直立,马鞍可灵活拆卸,其造型与大宛汗血宝马极为相似,堪称汉代铸铜技艺的巅峰之作。《汉风简韵》展厅则铺展开丝路文明的长卷。作为居延塞防的重要遗存,肩水金关汉简的复制品上,小篆、古隶等多种书体清晰可辨,既是汉字演变的活化石,更记录着汉代屯垦戍边的军事与民生细节。不远处的汉白虎画像砖上,奔走的白虎怒目圆睁,背刻乳钉纹,尽显汉代工匠的艺术巧思。穿越千年时光,展厅画风陡然一转。《金塔问天》展览中,航天模型与互动装置讲述着这座戈壁小城与中国航天的不解之缘,而《塔韵生辉》则通过塔院寺古塔等文物,诠释了“金塔”之名的文化渊源。魏晋伏羲女娲棺木画更是惊艳,沙枣木棺盖上的人首蛇身画像线条流畅,伏羲托日持矩、女娲托月持规,日月星辰环绕其间,展现着古人对宇宙的想象。这里早已超越文物陈列的范畴。作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推出的“小小刀笔吏”“航天梦想”等研学活动,已吸引8万余名青少年参与。观众可租赁语音讲解器深入了解展品,团队预约讲解则能解锁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从汉代烽燧的残垣到航天火箭的轨迹,金塔县博物馆用近7000件藏品证明:戈壁深处的文明从未断流,而是在古今碰撞中愈发璀璨。

金塔沙漠胡杨林:大漠里的金色史诗

在甘肃酒泉的茫茫戈壁中,藏着一片颠覆认知的“沙漠童话”——金塔沙漠胡杨林。它不像额济纳胡杨那般带着岁月的沧桑,而是以人工培育的鲜活姿态,在荒漠里织就了一场盛大的金色梦境。每年9月底至10月中旬,是这片胡杨林最美的时节。当秋风掠过沙丘,万亩胡杨仿佛被上帝打翻了调色盘,从墨绿渐变为金黄,最后定格成耀眼的金红。阳光穿过枝叶,在林间洒下斑驳的光影,脚下的栈道被落叶铺成柔软的“金毯”,每一步都像踩在流动的光芒里。这里的胡杨与水相映成趣,是独有的灵动景致。澄澈的金波湖环绕着胡杨林,湛蓝的天空、金黄的树木、洁白的云朵一同倒映在水中,形成“水映胡杨,树在水中”的绝美画面。微风拂过,湖面泛起涟漪,水中的“金色世界”随之晃动,分不清是现实还是幻境。偶尔有候鸟掠过湖面,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为这片静谧的金黄增添了几分生机。金塔胡杨是20世纪50年代为防风固沙而栽种的“生态卫士”。如今,它们不仅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更用绚烂的色彩回报着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若想沉浸式感受这份美好,不妨在清晨或傍晚前往。清晨的胡杨林裹着薄雾,带着几分朦胧的诗意;傍晚的夕阳为胡杨镀上一层暖橙,随手一拍都是能刷爆朋友圈的大片。走累了,还能在湖边的木椅上静坐,看光影流转,听风声低语,让心灵在这片金色秘境中得到彻底的放松。

莆田兴化府:文旅融合绘新卷 非遗活化焕生机

【搜罗网10月16日讯】夜幕下的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灯火璀璨,烟火氤氲。往来游人穿梭于飞檐翘角间,在古街的市井气息里感受文化脉动,在非遗的独特魅力中体悟历史传承——这片承载千年记忆的土地,正以文旅融合为笔,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发展新图景。作为莆田跻身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载体,兴化府街区底蕴深厚。其历史可追溯至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子城谯楼+十字街”的格局是国内宋代子城的珍贵遗存,6条古街总长约1326米,540余坎清代及近代风格店面,完整保留着传统商业的繁华风貌。街区内,20处不可移动文物与20处历史建筑错落分布,自宋元至民国的官宅府邸连片而立,更走出过260余名进士与14位三品以上官员,每一块青石板都沉淀着厚重的人文底蕴,堪称一座“活态历史博物馆”。近年来,兴化府街区以“文化+旅游+传承”为发展定位,深耕非遗活化与文旅融合,全力打造全省首个“非遗一条街”。目前,县巷已成功引入18个非遗项目与3个校企合作项目,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非遗艺术中心等4个展馆相继落成,10项国家级非遗通过实物陈列、视频展演等形式直观呈现,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曾在此取景,《焦点2025访谈》亦将其作为古街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正面典型深度报道,通过多元视角展现其“宋韵闽风 烟火莆田”的独特魅力,助力文化遗产传播。如今的兴化府街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古宅前高悬的大红囍字与红绸灯笼相映成趣,衙后街“兴化酒肆”等沉浸式业态重现宋代市井风情;夜晚霓虹闪烁中,“莆田”二字明亮醒目,吸引着八方游客邂逅独属于这里的“小确幸”。从守护历史文脉到激活当代价值,兴化府街区以“保护+活化”的实践,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火”在民间。未来,这片千年古街必将持续释放文旅融合新动能,为莆田乃至福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丝路华媒莆田探访:赏木雕运河风华 品木兰陂千年智慧

【搜罗网莆田10月16日讯 】连日深耕莆田文化探访的50余家丝路华媒代表,先后走进莆田市美术馆百米木雕《京杭大运河》创作现场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在指尖匠心与千年水利智慧中,感受莆田文化的厚重底蕴与独特魅力。在莆田市美术馆内,百米木雕《京杭大运河》创作现场一派忙碌而专注的景象。数十位木雕匠人围站在超长木料旁,手持刻刀、凿具细致雕琢,木屑轻扬间,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城池、桥梁、市井、航运等场景已初现轮廓——既有江南水乡的乌篷船摇曳,也有北方码头的商旅往来,人物神态、建筑细节皆力求还原历史风貌。据现场负责人介绍,这件作品选用优质硬木,集结“仙作”木雕技艺骨干力量,耗时已超两年,旨在以立体木雕形式呈现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价值。走近细看,匠人指尖下的船帆纹路清晰可辨,市井人物的衣袂褶皱富有动感,运河两岸的树木枝叶层次分明,传统榫卯与浮雕、透雕技法的融合,让静态木雕仿佛涌动着运河的千年水运活力,令人直观感受到“仙作”工艺的精湛与中华大地的人文脉动。离开美术馆,华媒代表们前往莆田木兰陂,探访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站在陂首远眺,石筑堤坝横卧木兰溪上,将溪水巧妙分流,滋养着沿岸万亩农田。据随行讲解员介绍,木兰陂始建于北宋,由李宏主持修建,采用“筏型基础”等独特工艺,历经千年洪水冲刷仍稳固如初,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供水等综合效益,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典范。木兰溪,作为福建省“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发源于戴云山脉,横贯莆田中南部,流经仙游县、城厢区等多地后注入兴化湾,105公里的干流与1732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滋养着莆田这片土地。而位于木兰溪距入海口25.8公里处的木兰陂,如一架横卧溪面的“钢琴”,以200多米的长度,成为流域内最耀眼的水利印记。沿着陂岸漫步,可见堤坝上的石刻纪年与碑记,记载着历代修缮与保护的历程;周边的引水渠系纵横交错,稻田绿意盎然,生动展现着“水利兴则农业兴”的千年智慧。俯身触摸斑驳的石体,能清晰感受到岁月留下的痕迹,而水流过陂闸的潺潺声,更似在诉说着这座水利工程滋养一方百姓、见证莆田农业发展的悠久故事。从百米木雕再现的运河文明,到千年木兰陂承载的水利智慧,当日的莆田探访让丝路华媒代表们深切体会到地方文化的多元与深厚。

品木作之韵 闻沉香之雅 解码中华传统文化

【搜罗网莆田10月16日讯 】参加“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暨华媒福建行活动的50余家丝路华媒代表,走进仙游县,先后参访三福博物馆与中国仙游沉香博物馆,在红木家具的古典匠心与沉香的千年韵味中,沉浸式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与当代活力。三福博物馆6000多平方米的展馆以“起源、发展、传承”等五个篇章为框架,以红木为核心载体,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结合全息投影技术,立体呈现中国家具文化的千年脉络。馆内既有复刻的明式家具十六品——尽显王世襄先生所誉“简练、淳朴、典雅”等经典特质,也有融入现代设计的创新作品;既有传统榫卯结构的直观展示,也有区块链溯源系统的技术演示,全方位展现“仙作”工艺的守正与突破。作为“仙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馆内藏品还承载着文化外交使命:三福集团的红木家具多次作为国礼赠予俄罗斯、新西兰、埃及等多国元首,2014年赠塔吉克斯坦总统的《明式交椅》、2016年赠普京的《明式罗锅枨圆包脚方桌》等作品,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驻足明式圈椅前,轻抚扶手流畅弧度、细观榫接精妙细节,不禁叹服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精湛工艺,堪称西方造物体系中罕见的智慧结晶;漫步国礼展区,更能深切感受到这些红木家具早已超越器物本身,成为传递中华文化的“指尖名片”,值得向海外广泛传播。据博物馆讲解人员介绍,仙游红木家具高端产品已占据全国75%以上市场份额,“大师工作室+职业院校”培育的年轻匠人,正以现代审美重构古典美学,为传统工艺注入新活力。中国仙游沉香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集各大沉香产区产品于一体的民间综合博物馆,这里既是沉香文化的“收藏库”,也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体验场”。在沉香历史全息投影区,光影变幻间,全息技术生动还原了沉香从古代御用珍品、文人案头雅玩到走进寻常百姓生活的演变历程,更将沉香“因伤结香”的神奇过程具象化,让“木中钻石”的诞生故事直观呈现。在沉香形成展示区,图文解说、实物标本与多媒体互动装置相得益彰,顺着沉香树“种植—受伤—结香—采收”的生命周期脉络探寻,方能真正理解每一块沉香都是自然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珍宝,其“因伤而生”的特质,更藏着令人动容的自然智慧。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沉香不仅以香气承载文化,更兼具药用价值,作为古人防疫疗疾的佳品,其“香药同源”的特性,正是中国传统香文化“养命”理念的生动体现。此外,代表们还参观了“初识沉香”“沉香艺术”“香具荟萃”“沉香文玩”四大展区,系统梳理沉香的药用价值、分布知识与艺术魅力;步入香空间体验区,清雅香气萦绕鼻尖,瞬间缓解行程疲惫;在手作体验区亲手制作粉香,更将这份独特的“仙游记忆”具象化,留存于心。此次仙游探访,让丝路华媒代表们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希望更多海外受众透过这些文化载体,读懂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瓜州锁阳城:戈壁之上,丝路之间的千年坐标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戈壁中,一座黄土夯筑的古城静静矗立,它便是有着“丝路咽喉,中华锁钥”之称的锁阳城。这座始建于汉代、兴盛于唐代的古城,不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丝绸之路上留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遗址之一,藏着千年风沙也吹不散的文明印记。锁阳城的“锁”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它的战略地位。作为古代瓜州的治所,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军事重镇。漫步遗址,周长近10公里的城墙虽已斑驳,却仍能看出当年的雄伟——残高最高处达10米,夯土层清晰可辨,仿佛还能听见戍边将士的号角声在城垣间回荡。城内街道、官署、寺庙、民居的遗迹依稀可寻,尤其是西北角的“塔尔寺”遗址,残存的佛塔基座与壁画残片,印证着这里曾是丝路沿线的佛教文化中心,玄奘西行时也曾在此驻足。除了军事与宗教价值,锁阳城还藏着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城东南的“唐瓜州水利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完整的唐代农田水利系统之一。古人利用疏勒河支流,修建了干支斗渠,将戈壁改造成万亩良田,如今遗址内的渠道痕迹仍清晰可见。这种“因势利导”的水利技术,不仅支撑了锁阳城的繁荣,更成为丝路沿线农业文明的典范,难怪这里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锁阳城不再是金戈铁马的战场,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地标。夕阳下,黄土城墙被染成金红色,与远处的戈壁、雪山构成一幅苍凉而壮美的画卷。在这里,每一粒黄沙都在诉说着丝路商队的驼铃声,每一块城砖都记录着中原与西域的文明交融。它像一把“锁”,锁住了千年的历史;更像一把“钥匙”,让我们得以打开丝路文明的厚重篇章。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