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华风®️
搜罗网 -
湖滨步行街上,西子廊桥的机器人乐队与街上国风宋韵乐器联袂表演,科技音乐秀跨越古今;“西子魔盒”黑科技满满,吸引市民游客驻足体验……碰撞出了一幅数智与时尚消费深度融合的新图景。近日,购在中国·2025数字消费嘉年华暨杭州数字贸易时尚消费周启动仪式在上城区举行。本次活动是第四届数贸会重要配套活动之一。活动现场,商务部及相关部门解读“数字消费”政策文件,发布“杭州数字贸易时尚消费周”十大主题活动、十大数字消费主题场景,介绍数贸会专项消费券相关情况。上城区发布打造“数智时尚消费第一区”行动,湖滨步行街“黑科技首发街区+具身智能训练场”开街,首个“西子魔盒”揭晓神秘面纱。此外,群核科技作为企业代表分享数字消费杭州新实践案例。打造新品首发+黑科技买手店上城首个“西子魔盒”惊艳亮相位于湖滨步行街南口的西子魔盒,外观为10米×7米立方体结构,配备双面裸眼3D屏幕,内部集成黑科技产品展示与销售功能,重点展示国内外潮流科技产品,通过“1个首发+多款主力”模式,打造新品首发+黑科技买手店,形成“可看、可感、可购”的沉浸式科技消费示范场景。该魔盒首期展示联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新消费品牌“zpilot”,以“AI互动机器人”“AI AR眼镜”“黑科技乐队”“生活方式”四大板块产品,打造黑科技和潮流生活集合地。除了“西子魔盒”,街区还集结了“一键退税”、多语种AI透明屏、无人值守快闪店-银河太空舱、滨次元中心站、AI丝巾定制、AI试妆……当下的湖滨步行街已然升级为“黑科技首发街区+具身智能训练场”。据了解,上城区还将于国庆假期前,在采荷、来福士、凤凰里等点位陆续启动魔盒,以裸眼3D交互大屏、机器人无人值守快闪、黑科技产品展示等趣味性与科技感兼具的项目,构筑开放式、沉浸式科技体验空间,塑造商圈街区的科技消费潮流标签。其中,位于采荷的西子魔盒,依托“中国服装第一街”产业底蕴,集成虚拟数字人走秀、3D虚拟试穿、趋势AI分析、数字艺术品联名等功能,打造服装产业AI全链路沉浸式平台,推动传统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位于来福士的西子魔盒采取“人形机器人自动售卖+裸眼3D魔方”双核驱动模式,打造集机器人销售服务、品牌联名快闪、趣味交互于一体的“科技+零售”消费体验空间。位于凤凰里的西子魔盒依托凤凰里创意园区,聚焦文化IP,打造“AI+文化”数字文化体验空间,形成城市文化新地标。据上城区文商旅集团负责人表示,“西子魔盒”是落实“中央创新区”战略,提升“数智时尚消费第一区”品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四个魔盒各具特色,涵盖科技首发、时尚创意、智能零售与数字艺术等多个领域,既为企业提供展示空间,也为市民游客打造好玩有趣的互动体验平台,开启了城市未来新场景。花式促销精彩纷呈“时尚消费in上城”数字消费季火热来袭今年以来,上城区围绕“时尚消费in上城”主题,突出体验经济、IP经济等情绪消费,推动与商品消费融合,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上半年,全区国潮美妆、连锁餐饮等四大赛道销售额超600亿元,“三大商圈”营收增长1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9.6亿元、全省第三。本次“时尚消费in上城”数字消费季,紧抓国庆、中秋假期重要契机,围绕数字消费嘉年华、爱恋经济全体验、青年潮流聚能场、文旅消费深融合四大板块,推出各类活动,打造一场线上线下结合、多业态互动、消费能级跃升的金秋消费盛宴。其中,湖滨商圈,自9月底起推出“时尚杭州湖滨季2.0”活动,包括国际美妆节、六周年庆典、北段市集、“光屿剧场”街头艺术周等活动,打造街区艺术、时尚和科技感融合的焕新氛围;钱江新城商圈,杭州万象城联手时尚芭莎打造绿色时尚文化城市庆典“杭州绿波”万象城十五周年庆,举办亮灯仪式、音乐会等,来福士举办北岸市集;吴山商圈,推出德寿宫-清河坊宋韵文化周、“吴山雅集”国风市集、2025小红书马路生活节等;在凤凰里举办“咖享上城,啡尝时尚”2025年“味美浙江·饮在杭州”咖啡嘉年华。在皋亭山景区举办“秋日有信来”亲子嘉年华。10月,上城区推出“十一上城不白玩权益包”和“情定西湖”甜蜜权益包,游客购买39.9元权益包任意消费后,继续打卡湖滨西子廊桥、德寿宫红墙、晓霞弄、清河坊“杭州”大字墙、皋亭山自然中心的任意3个点,即可免费享西子廊桥“西湖大咔秀”的霸屏机会。此外,上城区还将发放咖啡消费券,以真金白银促进消费,区内各大商场、超市、餐饮、老字号、汽车4S店、酒店、景点等也将推出各类优惠促销,形成“千企万店促消费”的火热氛围。上城区商务局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政策驱动+活动带动”,通过最丰富有趣的活动,最大力度的优惠让利,打造最好的消费体验,持续激发假期消费活力。聚焦场景赋能 开辟新赛道全面建设“数智时尚消费第一区”今年7月底,上城区提出加快推动中央商务区(CBD)向中央创新区(CID)迈进。聚焦发展金融服务、时尚消费、大宗贸易、人文经济、都市工业,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具体到时尚消费领域,将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全面打造“数智时尚消费第一区”。以“三圈三街”为重点,推动国潮美妆、主理人美服、连锁餐饮、智能家居等四大赛道布局四大百亿品牌集群。推动大模型、智能体、机器人等科创成果在时尚消费领域的创新应用,发展文旅体演展、泛二次元消费、宠物经济等满足情绪价值的体验消费;深化首发经济,加快从商品首发向服务首发集聚地的建设;深耕“品牌+供应链”模式,构建智慧供应链体系,全面提升“首起上城”品牌影响力。“下一步,将聚焦场景赋能消费,加快打造引领消费转型升级新高地,持续激发时尚消费新质生产力。”上城区商务局负责人表示,诚邀全球数字科技企业,来上城解锁新消费场景。(通讯员:李凌婧 余慧芳 张丁懿 许立瑾 拍摄:王刚)
搜罗网 -
9月24日晚,2025年尧文化旅游节在临汾市尧都区九州广场开幕,诚邀四海宾朋相聚古都平阳,共赴一场跨越4300年的文明之约。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志川,山西省政协副主席闫晨曦,临汾市委书记李云峰,临汾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延峰,山西省政协秘书长毛益民,山西省侨联副主席、秘书长陈蕾,山西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李焕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吴雪陶,临汾市领导袁振旭、郝忠祥、张潞萍、王金珍、王云、任耀文、李俊平出席。临汾市委常委、秘书长张润泽主持开幕式并致辞。张润泽说,临汾古称平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形胜、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临汾5年成功申办了3个5A景区,12大古建筑群对外开放,临汾市博物馆、晋国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落成开馆,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挂牌。其间,临汾连续六年举办尧都文化旅游节,推动文化交流、赋能经济发展、传播临汾声音,这一活动已成为集中展示临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品质的“靓丽名片”。本届尧文化旅游节进一步统筹整合了全市尧文化资源,优势更集中、成本更节约、影响更加广泛,必将为四方嘉宾和临汾市民带来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继承与创新相得益彰的文化盛宴;必将为临汾搭建文化展示、产业对接、文旅融合的优质平台,吸引更多资源汇聚;必将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临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本届尧文化旅游节在巩固和延续前六届活动丰硕成果的基础上,首次由尧都区、蒲县、襄汾县三地联合主办,有效串联起帝尧“诞生之地”“访贤之地”“建都之地”的文化脉络,完整呈现尧文化从源起、发展到兴盛的全过程,既是一次文化节庆组织形式的创新,更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尧文化的时代价值。本届尧文化旅游节精心策划并推出了十大主题活动,分别由三个县(区)依托各自的文化定位具体组织,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尧王杯”围棋公开展演、尧文化进校园、2025年蒲剧艺术周、“尧风大讲堂”专家讲学、“尧之颂——让世界倾听临汾”经典诵读大会、“尧风传颂”、“击鼓寻根”特色锣鼓艺术展演、尧文化“鼓乐之源”交流会等活动,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节庆活动将持续至国庆中秋假期。开幕式上,与会嘉宾共同观看了文艺晚会。整场晚会以尧文化传承为核心,以“光被四表·德耀千秋”为主题,以“光”为灵魂主线,精心构建“光启八荒·鼓乐传响”“和光同尘·万物生长”“光织华梦·文明传承”“光照千秋·协和万邦”四大篇章,形成清晰、宏大、连贯的历史与精神叙事脉络,为观众打造了一场穿越五千年的文化之旅。
搜罗网 -
9月24日晚,金风送爽,桂魄流光,“山海共明月·驿路烟台情——第三届全球山东人云上看家乡蝶变”活动在烟台广电大厦启动。依托云端技术,跨越五洲四海,全球山东人与家乡亲友共赏一轮明月,同叙一方乡情,携手见证烟台发展的崭新篇章。 本次活动由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中共烟台市委网信办、烟台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烟台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主办,烟台市融媒体中心、烟台国际传播中心承办,胶东在线网站执行。主承办单位领导、全球山东人家乡驿站部分站长代表、外国友人代表、企业代表、新闻媒体代表等共计120余人参加活动,共绘一幅“山海同连心、五洲共此时”的团圆画卷。 驿路连山海,乡情跨越万里遥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更是北方重点侨乡,有近60万海外侨胞遍布全球,40万归侨侨眷扎根故土。从黄海之滨到五洲四海,“家乡驿站”以数字驿路搭建情感桥梁,让全球烟台人无论身在何方,都能实时见证家乡的开放与发展,奋进与蜕变。烟台国际传播中心与胶东在线网站发起的全球烟台人“家乡驿站”项目于2022年启动,在2024年升级成为全球“山东人”家乡驿站,目前已在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站点,聘任160余位站长,成为烟台乃至山东连接世界的“情感枢纽”“交流窗口”。 时近中秋,海外烟台人思乡之情更切。在活动现场,家乡驿站巴西圣保罗站站长吕学明连线主持人,表达了对家乡的美好祝愿和浓浓乡情。更有趣的是,俄罗斯站志愿者大卫与现场主持人雷特姆之间的连线。今年夏天来过烟台的大卫分享了将要在中秋活动中准备月饼和俄罗斯传统美食“皮羅格”,两种美食的舌尖碰撞,让来自俄罗斯的雷特姆感受到中俄文化在团圆时刻的温暖相拥。 云聚共此时,科技点亮团圆夜 一轮明月照五洲,万家屏幕共此时。本次活动以“云”为媒,用数字技术打通山海阻隔,让乡情在虚拟与现实之间自由流淌。开场环节,3位数字主持人以灵动虚拟的数字人形象惊艳亮相,带领观众“云游”烟台山海,品味家乡好物,科技感十足的呈现方式,瞬间拉近了世界的距离。随后,中外歌手共同唱响《我在烟台等你》,歌声中有熟悉的乡音,也有国际化的表达,线上线下情感同频,思念在旋律中交汇。 活动现场,10位新站长通过电子聘书正式加入驿站大家庭,10位外国友人受聘“城市推荐官”,这支跨文化传播队伍正以多元视角向世界讲述烟台故事。充满惊喜的“乡愁盲盒”抽取环节,更是将实物乡情寄往全球10位幸运站长手中,让祝福跨越山海,让牵挂瞬间抵达。“金秋乡情护照”的发布,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配合联票景区签约,让游子们能沉浸式感受家乡新貌。同步上线的“海外烟台人”小程序,打造了集资讯、服务、互动于一体的乡情服务平台,让海外乡亲一键链接家乡。 数字赋能,让相聚不再受限于时空;文化交融,让烟台故事传得更远。这场充满科技温度与人文关怀的云端相聚,真正实现了全球烟台人“天涯若比邻,万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好物通四海,实力书写烟台名片山海之间,不仅有明月寄情,更有城市拔节生长的声音。多年来,烟台聚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创新实施产业链生态培育计划,推动高端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不断向上生长,更被世界银行评为投资环境“金牌城市”。这座城市的底气,不仅来自山海,更来自一批批走向世界的“烟台好品”。正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除了遍布全球的驿站站长,还有一批以实力说话、以品质扬名的“烟台好品”正乘风破浪、走向世界。在即将迎来中秋团圆的美好时刻,来自老字号喜旺、美时嘉钟表和栖霞肖家夼村、牟平八甲村的4位品牌代表,从车间走向台前,从田间走进视野,既向全球乡亲展示了家乡好物的品质,又送上独特祝福,不愧“烟台好品”的硬核魅力。 此次活动不仅凝聚乡情,更搭建起产业出海的桥梁。“家乡驿站联盟”迎来首批企业签约,政企携手推动“烟台品牌”扬帆远航。同时,“走读家乡”采风行动正式启动,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全球山东人家乡驿站多伦多站站长陈林接过授旗,将深入探访烟台产业新貌与城市变迁,用第一视角向世界传递真实、立体的家乡形象。从文化传播到产业协作,从线上互动到线下走访,烟台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汇聚全球智慧与力量,共同绘制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品重烟台,好物出海——不仅是品牌的远征,更是一座城市与世界的深情对话。 乾坤万里远,共望一轮月。活动迎来温情满满的高潮时刻,一个重达50斤的大月饼被缓缓切开,现场嘉宾共同分享这份象征团圆的甜蜜。这份甜蜜,透过屏幕传向五洲烟台人,让家乡人与海外游子的心在云端紧紧相拥。 随后,一架载着祝福的无人机从活动现场轻盈起飞,飞越海岸线。镜头之下,山海之城灯火流转,宛如星河落人间。那一道道流光溢彩的光影,如同思念的丝线,跨越万水千山,连接起每一个牵挂故乡的心灵。驿路绵长,终有归期;山海不移,明月依旧。烟台热忱欢迎各位老乡常回家看看,亲身体验“仙境海岸·品重烟台”的独特韵味与发展热度,也期盼大家继续做好家乡发展的“建言人”“代言人”与“合伙人”,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胶东在线记者 王向荣 摄影 李刚)
搜罗网 -
23日,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在山西运城启动。来自海峡两岸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的关庙代表、关氏后裔、信众等齐聚“关公故里”,参加乙巳年社会各界民间团体祭拜关公大典。 运城是东汉末年名将关羽的故乡,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中国现存始建最早、占地面积最大的宫殿式关帝建筑群——解州关帝庙,它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的信徒和关氏后裔前来。关公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经过1800多年的传承发展,其“忠义仁勇”的核心理念影响极其深远,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成为增强全球华人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关公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精神符号。在海外华人社团中,关公文化是一种精神纽带,也能够凝聚乡情。”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表示,来到“关公故里”,体会到关公文化根源的厚重,也直观感受到其在民众心中的地位。西班牙《欧洲侨声报》记者贺乙凌表示,关公文化中的“忠义仁勇”既是海外华人立身处世、商场打拼的道德准则,也是守望相助的精神纽带。来到“关公故里”祭拜关公是一种文化寻根,希望通过讲述关公故事、解读关公精神,让更多海内外友人了解并认同这一文化瑰宝。(完)
搜罗网 -
9月23日,山西运城,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启动。来自海峡两岸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的关庙代表、关氏后裔、信众等齐聚“关公故里”,参加乙巳年社会各界民间团体祭拜关公大典。运城是东汉末年名将关羽的故乡,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关公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经过1800多年的传承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成为增强全球华人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记者 李庭耀 张立程)
“弘扬关公文化 聚力文商融合”山西运城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启动
搜罗网 -
【搜罗运城9月23日讯】山西运城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在运城解州关圣文化广场启动。 本届关公文化旅游节以“弘扬关公文化 聚力文商融合”为主题,于9月23日至25日举行。其间将举行“忠义千秋”海峡两岸关公文化书画摄影展、“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新质领航山西实践”专题活动、“忠义天下”关公文化网络国际传播活动、文旅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关公文化与民间信仰”讲议会等系列活动。 节庆前后,运城还推出“我有拿手戏”和文艺精品剧目展演、山西省第十二届跤坛争霸赛分站赛暨“武圣杯”第十五届跤王争霸赛、河东美食荟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 运城是武圣关公故里,是山西的人口大市、农业强市和新兴工业城市。这里孕育了黄河文化、根祖文化、关公文化、德孝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关公文化历经1800多年传承与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成为增强全球华人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 运城市委书记储祥好表示,运城全力打造全省文商旅游热点门户,把弘扬关公文化、做强关公文旅品牌作为重要切入点,在悉心保护中坚守历史文脉,在宣传阐释中彰显时代价值,在人文交流中构筑精神家园,为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届关公文化旅游节首次向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外宣纪录片《何以关公》,首次在关帝庙设立“关公文化展示中心”,首次发布歌曲《关圣神话》《好运之城好运来》,推动关公文化绽放出时代光芒。 “关公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精神符号。在海外华人社团中,关公文化是一种精神纽带,也能够凝聚乡情。”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表示,来到“关公故里”,体会到关公文化根源的厚重,也直观感受到其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西班牙《欧洲侨声报》记者贺乙凌表示,关公文化中的“忠义仁勇”既是海外华人立身处世、商场打拼的道德准则,也是守望相助的精神纽带。来到“关公故里”祭拜关公是一种文化寻根,希望通过讲述关公故事、解读关公精神,让更多海内外友人了解并认同这一文化瑰宝。(完)
搜罗网 -
9月9日至15日,由吉林省侨办联合中新社吉林分社举办的“五色吉林 四海传声”海外华文媒体吉林行活动,在长春、吉林、长白山等地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在七天的行程中,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位媒体代表不仅用脚步丈量吉林的土地,更以色彩为符号,解读这片沃野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交织的绚烂长卷。 金秋丰歌 金色,是丰收的颜色,是成熟与希望的象征。在永吉县一拉溪镇九月丰家庭农场,低空无人机与遥感卫星共同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监控网络。农场负责人演示了如何通过远程平台实时监测作物长势、土壤墒情与病虫害动态,引得华媒代表频频驻足。九月丰所在的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和黑土地核心区,近年来正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广泛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遥感监测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全链条的智能化管控。荷兰一网总裁兼总编辑黄锦鸿评价道:“没想到在中国东北的黑土地上,AI技术已经如此深入地重塑传统农业模式。这些实践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为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解决方案。” 银辉跃动 银色,是吉林冬季的灵魂,更是这片土地柔与力交织的生态名片。位于世界黄金粉雪带上的吉林市,凭借两大国际滑雪场、寒冬不冻的松花江和闻名遐迩的雾凇奇观,勾勒出一幅纯净而活力的冰雪画卷。海外华媒代表在松花湖畔共同见证了《乐享冰雪旅游——世界旅游城市吉林倡议》的发布,内容涵盖冰雪装备科技研发、国际粉雪城市联盟共建等务实方向,标志着吉林正在从“冷资源”中培育“热经济”。 在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这座由人防工程改造而成的亚洲首例室内专业滑雪场馆,代表团在-6℃的环境中体验了四季如冬的滑雪乐趣。而百米雾凇实验室中,通过精准控制温湿度与气流,成功实现人造雾凇的枝头“绽放”。 加拿大搜罗传媒社长陈林伸手轻触晶莹的冰晶,连连称赞:“这与天然雾凇几乎别无二致,是科学赋能自然的完美典范。” 红色血脉 “三地三摇篮”是红色血脉相传的吉林最鲜艳的标识。从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到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吉林拥有众多宝贵的红色资源。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是本次活动的重要一站。该展览总面积约4400平方米,以9大展区、28个单元的宏大连贯叙事,1200余张历史图片、70余个数据图表、1000余件(套)珍贵实物,浓缩了吉林省300余年的风云变幻。 展览讲述了巴海、吴大澂等英雄保疆守土的壮举,回顾了东北抗联将士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展现了吉林省“三地三摇篮”的历史作用。 《澳门月刊》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齐继革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曾多次来过吉林,但这次参观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从更多元的角度更深入地认识了吉林。“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创新蓝海 蓝色,是未来感,是科技之光,更是吉林工业转型升级的鲜明注脚。在一汽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无人操控的机械臂精准抓取轮胎,平稳安装至车体,整个流程在银光闪烁中行云流水地完成。“这里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感,”塞浦路斯《塞中时报》总经理温爱丽感叹,“不仅是自动化,更是整个生产系统的高度协同。” 吉林是科教大省,曾经,匡亚明、成仿吾等一批大师“先生向北”,使吉林成为全国人才纷至沓来的集聚地;如今,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和长春应化所、中国一汽、中车长客等大校大所大企在这里扎根,科教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创新动力。 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当得知一列动车组需经历364道装配工序,而完整装配周期仅需12天时,新西兰《中新时报》总编辑崔志珅表示:“如此高效与精密并举的生产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作为欧美同学会在全国布局的六个海创中心之一,欧美同学会东北海创中心是欧美同学会总会助力东北三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该中心以长新创谷为载体,定位为国际创新成果孵育新阵地与留学人才集聚新平台,通过整合国际先进科技、管理经验和资本要素,推动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了部分企业的最新研发成果。如,鹏耀科技与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等合作研发生产的硼10化合物、BNCT硼剂,已广泛应用于核电、硼药、防辐射材料等应用领域。 吉林老工业基地正以创新为引擎,在新世纪中持续释放“银色动能”。 绿色底蕴 绿色是吉林的底色。吉林的“长白林海”既是东北亚的生态屏障,又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源头”。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吉林行最后一站抵达长白山,在这片被誉为“物种基因库”的原始秘境中,感受自然之力的震撼与永恒。长白瀑布如白练垂空,是天池水外泄形成的壮观景象,其海拔2200米、落差68米的奔腾气势,令每位到访者叹为观止。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留地和全球环境监测点,长白山保有野生植物2540余种、野生动物364种,其生态价值远超风景观赏本身。新西兰《中新时报》总编辑崔志珅在受访时表示,长白山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东北地区的生命之源。它滋养黑土地、哺育万千人民,也为区域工农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水脉支撑。 白山松水间“五色交织”,熠熠生辉。海外华媒代表一路走来,见证了一个多维、立体、充满文化自信的吉林。而这五色交织的绚丽图景,也正通过他们的笔触与镜头,跨越山川,四海传声。(完)
搜罗网 -
吉林9月15日电 近日,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吉林市陨石博物馆,与“吉林一号”这颗“天外来客”展开近距离对话。在博物馆的辉光之下,黑褐色的“吉林一号”陨石静静陈列。作为1976年吉林陨石雨的“主角”,这颗重1770公斤的陨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当年陨石落地时产生的震波相当于1.7级地震,被地震台站记录在案,为天体演化研究提供了珍贵数据。此次陨石雨共回收较大陨石138块,成为科学界的重要发现。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陨石博物馆)馆长牛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陨石被视为“宇宙使者”,是全人类的科学遗产。建馆以来,馆方已与多家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深耕陨石研究领域。科研之外,吉林陨石更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据介绍,博物馆已先后接待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并收藏了阿根廷、乍得、墨西哥、俄罗斯等国的陨石标本,既丰富了馆藏资源,也为跨国研究奠定基础。“我们还承办国际陨石博览会,吸引各国专家与爱好者参与,构建起权威交流平台。”牛成透露,未来馆方将联合上海天文馆等专业机构推出专项展览,进一步推动跨文明科学对话。从科学实验室到公共展馆,从学术研讨到国际展会,吉林陨石突破地域与领域限制,既是研究天体演化的关键样本,更在跨文化交流中持续发挥着桥梁作用,让“宇宙使者”的故事跨越山海。(完)
搜罗网 -
斑驳机床静默矗立,泛黄图纸诉说过往,复刻蒸汽机仿佛仍有余温。在吉林机器制造局展览馆内,捷克《捷华通讯》总编辑陈学东的脚步不自觉放缓。当视线定格在1881年的工厂全景图上,他久久凝视——那幅画卷里,似乎藏着东北工业文明跨越百年的厚重呼吸。近日,陈学东与十余国及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于此,在这座工业文博场馆中,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工业溯源之旅。吉林市作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一员,工业底蕴深厚。而始建于1881年的吉林机器制造局,正是这片土地近代工业的起点——它是东北最早的近代工业机构,亦是洋务运动时期当地规模最大、设备最齐、技术最强的军火工厂,曾在抵御沙俄入侵、强化清军武备中扮演关键角色。“这种铣床,老一辈捷克工人再熟悉不过。”陈学东指着展陈设备介绍,这类机床在当时堪称世界领先,捷克同期的老工厂也曾广泛使用。从铣床到1890年制造的“快利枪”,这位捷克媒体人频频找到中捷工业发展的共鸣:“快利枪”外形借鉴欧洲风格,细节处却透着鲜明的本土化特色,堪称“杰作”。虽相隔万里,吉林市与捷克的工业轨迹却不乏交集——如今两地均在推进老工业区更新与产业升级。陈学东格外关注吉林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他提及,捷克曾有的“工业锈带”已蜕变为活力满满的艺术创意中心,这与吉林机器制造局“激活文物、传承历史、业态融合、文旅地标”的定位不谋而合。据吉林市官方透露,当地正规划将“一五”时期的工业遗址改造为集工业博物馆、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项目,以文化为笔,为老工业基地赋能。“工业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守护工业遗产,就是守护共同的记忆。”陈学东坦言,身为媒体人,能成为这段“新生”故事的传播者,他倍感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