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华风®️
搜罗网 -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戈壁中,一座黄土夯筑的古城静静矗立,它便是有着“丝路咽喉,中华锁钥”之称的锁阳城。这座始建于汉代、兴盛于唐代的古城,不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丝绸之路上留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遗址之一,藏着千年风沙也吹不散的文明印记。锁阳城的“锁”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它的战略地位。作为古代瓜州的治所,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军事重镇。漫步遗址,周长近10公里的城墙虽已斑驳,却仍能看出当年的雄伟——残高最高处达10米,夯土层清晰可辨,仿佛还能听见戍边将士的号角声在城垣间回荡。城内街道、官署、寺庙、民居的遗迹依稀可寻,尤其是西北角的“塔尔寺”遗址,残存的佛塔基座与壁画残片,印证着这里曾是丝路沿线的佛教文化中心,玄奘西行时也曾在此驻足。除了军事与宗教价值,锁阳城还藏着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城东南的“唐瓜州水利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完整的唐代农田水利系统之一。古人利用疏勒河支流,修建了干支斗渠,将戈壁改造成万亩良田,如今遗址内的渠道痕迹仍清晰可见。这种“因势利导”的水利技术,不仅支撑了锁阳城的繁荣,更成为丝路沿线农业文明的典范,难怪这里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锁阳城不再是金戈铁马的战场,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地标。夕阳下,黄土城墙被染成金红色,与远处的戈壁、雪山构成一幅苍凉而壮美的画卷。在这里,每一粒黄沙都在诉说着丝路商队的驼铃声,每一块城砖都记录着中原与西域的文明交融。它像一把“锁”,锁住了千年的历史;更像一把“钥匙”,让我们得以打开丝路文明的厚重篇章。
搜罗网 -
【搜罗网莆田10月15日讯 】从“鹅尾夕岸”的海岛景致品鉴,到非遗“打铁花”与抗倭主题场景剧的沉浸式体验,来自全球五大洲 28 个国家和地区的 56 家丝路华文媒体代表们深度感受湄洲岛的自然韵味与文化内核。在网红打卡点“鹅尾夕岸”,虽当日落日被云层轻掩,少了“熔金铺海”的璀璨盛况,却为这片海岸赋予别样朦胧诗意。米金色的石英砂沙滩踩上去松软如棉,海浪轻拍岸滩发出柔和声响,咸湿海风拂面而过;落日余晖透过云隙洒向海面,化作细碎银红斑驳的光影,远处礁石群在暮色中宛如水墨画般意境悠远,“云锁斜阳”的景致引得代表们纷纷驻足拍摄。大家或漫步沙滩、或交流见闻,用镜头记录这份独特的自然之美。随后,华媒代表们转场至《缘起湄洲》专属演出场馆,开启文化与历史的沉浸式体验。场馆中央熔炉率先燃起烈焰,非遗“打铁花”表演正式登场。非遗传承人手持工具,将千余摄氏度的铁水奋力击向夜空,高温铁水瞬间炸裂,化作漫天金红交织的火花,如星河倾泻、似烟花绽放,在夜色中勾勒出震撼人心的光影画卷。据介绍,“打铁花”起源于宋代,最初用于祭祀祈福,是中国北方民间传统非遗技艺,如今已成为展现中华民俗魅力的重要文化符号。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展现了中华匠人的勇气与智慧;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韧性与活力,对“传统如何在当代活起来”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场景剧《荡寇风云》以明代湄洲岛军民抗击倭寇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实景搭建的古战场、演员们饱含张力的演绎,配合灯光与音效的沉浸式渲染,生动还原了当年军民并肩御敌、浴血奋战的岁月——倭寇袭岛时的浓烟、渔民与士兵的呐喊、将领挥剑冲锋的坚毅身影,将现场观众瞬间带回数百年前的烽火时光。当剧情推进到军民齐心协力收复失地、守护家园的高潮时,现场响起自发的掌声。剧中中华儿女“宁死不丢一寸土”的坚定信念极具感染力,让人深刻理解了“家国情怀”的深厚内涵;这种将地方历史与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既真实又富有冲击力,比文字记载更易引发情感共鸣,也让自己明晰了妈祖文化中“护国庇民”精神的历史根源。此次湄洲岛专场参访,让丝路华媒代表们收获颇丰。代表们纷纷表示,不仅近距离感受到福建海岛的多元魅力,更深刻触摸到中华文化“守正创新”与“家国同心”的深层基因。
搜罗网 -
【搜罗网莆田10 月 15 日讯】 10 月 15 日,来自全球五大洲 28 个国家和地区的 56 家丝路华文媒体代表,来到莆田湄洲岛,探访妈祖文化的发源地,沉浸式感悟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天妃故里遗址公园是承载妈祖诞生记忆的重要场所,园内妈祖诞生地的复原场景,仿佛将时光拉回千年之前。工作人员向华媒代表们生动讲述了宋初女子林默扶危济困、救助海难的传奇故事,让众人清晰了解到这位平凡女子如何凭借高尚品德,逐步升格为万民敬仰的 “海上女神”。一场精彩的民俗演出,生动再现了妈祖信俗中的祈福仪式,灵动的舞姿、庄重的氛围,引得在场媒体代表纷纷举起相机、手机记录瞬间。而一碗热气腾腾的妈祖面,更让大家在味蕾的满足中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 面中蕴含平安寓意的配料,正是妈祖文化 “慈爱济世” 精神内核的生动体现。如果说天妃故里遗址公园让代表们触摸到了妈祖文化的起源,那么妈祖源流博物馆则为他们打开了理解这一文化的历史纵深。这座拥有 7 个主题展厅的博物馆,通过 400 余件珍贵文物、三维动画等多元展示形式,系统且完整地呈现了妈祖文化从 “诞降行善” 到 “四海共仰”...
搜罗网 -
乘车行驶在榆林大道上,戈壁瀚海间的雕塑群渐次铺展,这处2024年新晋的国家4A级景区,正以荒野艺术之名,诉说着丝路大地的千年故事。自2016年首座雕塑落成以来,这里年均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成为跨越古今的文化地标。被誉为“镇廊之宝”的《大地之子》最为动人。这尊由董书兵创作的红砂岩巨婴,以15米长的身躯蜷缩于戈壁,酣睡的面容与苍茫荒野形成强烈对比。它既是对“人法地,地法天”古老哲思的诠释,也暗含着对生命与自然共生的敬畏,让每一位驻足者心底涌起温情与感慨。不远处的《无界》则勾勒出虚实交织的梦境。60米长的白色钢管以榆林窟盛唐建筑为蓝本,搭建出漂浮于戈壁的宫殿轮廓,日出日落时光影流转,宛如海市蜃楼。它打破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恰似丝路文明跨越时空的延续与对话。风过之处,《风语者》便奏响自然的旋律。128组钢管构成外方内圆的空间,呼应“天圆地方”的智慧,风拂过时碰撞出的清脆声响,在旷野中久久回荡。这尊融合视觉与听觉的雕塑,让风成为历史的诉说者,娓娓道来丝路过往。《汉武雄风》则尽显豪迈气魄。汉武帝胸像以祁连为躯,目光如炬,脚下石块诉说着“列四郡据两关”的功绩,金戈铁马的历史风云仿佛在眼前展开。而《跨越祁连》的卡通造型活力满满,象征着张骞、霍去病等先辈开拓丝路的无畏精神。旷野深处,《戈壁方舟》宛如从时空裂隙中驶来的秘境载体。金属与混凝土构筑的船身线条粗粝,斑驳肌理似被风沙镌刻过千年痕迹,船头朝向丝路古道的远方,既像在承载着历史记忆破浪前行,又似在守护着戈壁的寂静与辽阔。它将“丝路即舟楫”的隐喻具象化,让旅人驻足时,仿佛能触摸到古代商队穿越沙漠的坚韧,也能感受到现代艺术对丝路精神的全新注解。如今,智慧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日渐完善,星空摄影、骆驼骑行等体验让艺术之旅更添乐趣。在这片丝路咽喉之地,雕塑与戈壁共生,历史与现代交融,每一尊作品都是跨越千年的对话,等待旅人聆听与共鸣。
搜罗网 -
阿克塞县南边近三十公里的戈壁深处,阿尔金山的风终年掠过3.2平方公里的"青色墩台"——这是"博罗转井"的原意,如今它以影视基地的身份重获新生。从热闹的自治县老城到废弃的废墟秘境,再到国家4A级景区,这座小镇藏着戈壁与时光的双重密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博罗转井因成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县城而兴起。居民在此建起学校、医院、俱乐部,红砖墙上的标语勾勒出戈壁新城的轮廓,鼎盛时被称作"戈壁小香港"。但高海拔的严寒终让这座城在1998年迎来整体搬迁,只留下空荡的街巷与沉默的建筑。2015年,电影《九层妖塔》的取景让废墟重获关注。如今踏入基地,锈蚀的钻井架仍保持着挺立姿态,输油管道上"石油工人一声吼"的褪色标语,依稀可见当年的热血。最惊艳的是那些"被风吻过的房子":含铜矿物氧化出的湖蓝墙面,风蚀成油画质感的红褐屋体,在戈壁背景下像打翻的调色盘。倒插的公交车、残破的坦克模型等影视道具,与原生废墟交织成奇幻场景。背靠雅丹地貌的小镇,有着天然的科幻滤镜。日落时分,夕阳将雅丹染成金红,钻井架的影子在地面拉成巨型十字架,宛如外星片场。夜晚无光污染的星空下,银河清晰地铺在废墟上空,让人恍惚置身"地球最后的废土"。入口处的石油食堂里,手擀面与羊肉垫卷子的香气,为苍凉增添了烟火气。从生存之地到影视秘境,博罗转井的每道裂痕都藏着故事。当无人机掠过"井"字形街巷,红砖墙与彩色废墟在戈壁上铺展,昔日的生活痕迹与今日的影视传奇在此重叠。这座阿尔金山下的废墟,早已超越了景点的意义,成为时光与风沙共同创作的永恒作品。
搜罗网 -
10月14日,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中国外文局副局长谢刚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肖华鑫主持。本次论坛是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的,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承办、华人头条执行。来自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56家丝路华媒代表等参加论坛。论坛以“数智赋能华媒 创新驱动变革”为主题,围绕如何在数智时代深化媒体融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面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行交流研讨。张彦在致辞中指出,海外华文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福建将深入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发挥海丝、华侨等优势,与广大华文媒体携手合作,强化互联网思维和数智赋能,鲜活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福建篇章,进一步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发掘福建容山纳海、会通中外的文化禀赋,深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进一步拓展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福建路径;凝侨心、汇侨智、聚侨力,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进一步搭设增进中国与世界友谊的桥梁。谢刚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蕴藏着丰富的叙事资源与思想智慧。华文媒体应从具体实践中提炼主题、用感人案例传递理念、以共情叙事打动人心,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主题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个体故事、发展故事与文明故事,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道路、认同中国理念、借鉴中国智慧。同时善用技术赋能,深化全球华文媒体协作机制,推动信息共享、渠道共建与行动协同,打破信息壁垒与地域隔阂,让真实、立体、全面的华文之声借助技术之翼,传得更远、扎得更深、影响更广。马来西亚世界华文媒体集团主席张聪在致辞中表示,海丝华文媒体应继承丝路精神,在数智时代积极转型,善用AI与数字技术提升内容质量与传播效率,推动内容共享与合作网络建设。她呼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是要讲述共商、共建、共享的精彩叙事,呈现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合作案例,促进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媒体力量。论坛开幕式上,菲律宾世界日报、澳大利亚澳视传媒、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韩国新华报4家华文媒体与福建国际传播中心签订共建“丝路华媒协作网资源数据共享库”战略合作框架,希望依托福建国际传播中心的丰富的资源,为全球华文媒体提供一个高效、智能、开放的媒体内容共享库,深度挖掘福建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优秀实践案例及成果,并通过自有渠道进行内容发布,为讲好福建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力量。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分别围绕数智时代华文媒体如何讲好“海丝”故事展开深度分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新以“增强国际传播共情力”为题,阐释如何以情感共鸣提升传播效能。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浩就“AIGC趋势与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展开论述,揭示技术赋能下媒体融合的前景。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董事长杨文田、欧洲侨报社长高进,分别从不同地域视角探讨“数智时代的华媒担当”,强调华媒在传递中国声音中的角色与责任。腾讯云传媒行业高级顾问姚庆辉则聚焦“海外传统媒体商业化路径和新技术方向”,分享传媒业态转型的实践思考。论坛期间还将展开文旅推介及主题分享和海丝华媒福建行活动,华媒代表将走访湄洲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莆田双福村等地,探寻妈祖根脉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近距离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城乡新貌,并深入了解科技创新如何为福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搜罗网 -
在阿克塞的沙海深处,多坝沟胡杨峡如一幅被时光雕琢的油画,将沙漠的苍茫与绿洲的灵动熔铸为西北大地的独特印记。这条西接库木塔格沙漠、北邻敦煌湿地的峡谷,7公里长的沟壑间藏着戈壁最动人的生命奇迹。秋日的胡杨峡是色彩的盛宴。野生胡杨沿峡谷错落分布,或扎根谷底溪流边,或挺立沙崖峭壁上,叶片由绿转黄再染金红,层层叠叠如燃烧的火焰。红柳的嫣红、芦苇的苍劲与梭梭的深绿点缀其间,与松软的沙丘、坚硬的戈壁构成鲜明对比,阳光穿透枝叶洒在溪流上,光影跳跃如碎金闪烁。登高望去,蜿蜒的峡谷如金色长廊,胡杨在秋风中摇曳,宛如守护绿洲的卫士。这片土地藏着岁月的密码。古丝绸之路的驼铃曾在此回荡,明清戍边的瞭望墩残垣依稀可辨,哈萨克族牧民的毡房与骏马为峡谷添了生机。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风吹石头跑"的荒芜之地,经二十余年治理,才演变为溪流、胡杨、沙山共存的生态系统。更令人唏嘘的是,峡谷曾见证过鸦片种植的黑暗,如今那些残垣断壁已成为历史的警钟。胡杨峡的魅力更在其反差之美。《东宫》等影视作品曾在此取景,丹蚩王帐的遗迹让这里成为影迷心中的"西洲故土"。驱车穿行峡谷,时而遇峭壁如削,时而见湖水如镜,骆驼在沙坡漫步,沙蜥在石缝穿梭,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景触手可及。溪水叮咚与叶声簌簌交织,奏响荒漠的生命乐章。暮色中的胡杨峡最是动人。夕阳为胡杨镀上金边,沙丘的阴影渐次拉长,湖面倒映着天空的霞光。这金黄的林海不仅是风景,更是精神的象征——生而不死千年,死而不倒千年,恰如这片土地上坚韧生长的希望。从丝路古道到生态秘境,多坝沟胡杨峡用三千年的守望,书写着西北大地的生命传奇。
搜罗网 -
走进阿克塞哈萨克民族文化体验中心,1100平方米的空间里,哈萨克族的非遗智慧在指尖流转、在舌尖绽放。这里设有6处非遗展区和1处非遗展台,6位非遗传承人常驻于此,将95项各级非遗项目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体验。指尖技艺是体验中心的核心风景。国家级非遗哈萨克族刺绣展台前,“陇原巧手”巴迪哈带领社员们飞针走线,羊角纹、鹰纹等源自自然的纹样在布帛上舒展,每平方厘米26针的细密走线,藏着草原美学的密码。这些刺绣作品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母辈对女儿的祝福——许多床帷、挂毯都是母亲为女儿准备的嫁妆。不远处,毡房制作传承人哈哈尔曼正讲解桦木顶圈的搭建技巧,网状木杆与芨芨草帘的组合,再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智慧,他带出的近10名徒弟,正让这项省级非遗技艺延续活力。金属加工台前,匠人錾刻的银器纹路清晰,皮革工艺展区的皮具光泽温润,每样作品都镌刻着时光的痕迹。舌尖上的非遗更具烟火气。奶制品加工区里,阿娜尔汉大姐手把手教游客制作酸奶疙瘩:将牛奶发酵成酸奶酪,切块晒干,过程中满是草原的记忆。游客们亲手参与的不仅是美食制作,更是对游牧生活“方便携带、营养充足”生存智慧的理解。一旁的文创区里,刺绣纹样转化为挂件,毡房元素融入文创杯,六大类百余件文创商品,让非遗从体验品变成了可带走的记忆。文化的传承更在互动中深化。小舞台上,哈萨克族青年的歌舞展演灵动热烈;研学课堂里,“遇见岩画”“阿克塞之鹰”等课程让青少年在实践中读懂非遗。从刺绣的针脚到毡房的结构,从酸奶疙瘩的酸甜到冬不拉的琴声,体验中心让非遗走出博物馆,成为可感知的生活文化。在这里,每一项体验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位传承人都是文化的桥梁。阿克塞的非遗正因这份沉浸式传承,在戈壁草原上永葆生机。
搜罗网 -
在祁连山南麓的阿克塞风情园内,一座兼具西域雄风与现代设计的建筑静静矗立,这便是集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于一体的阿克塞哈萨克族民族博物馆。这座建筑面积达4238平方米的展馆,以1700余件文物藏品为密钥,解锁着草原文明的千年密码。历史展厅是时光的长廊,三趾马下颚骨化石无言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远古记忆,而刻着狩猎痕迹的盘羊头骨,则见证了先民与自然的早期博弈。三个展陈单元层层递进,从哈萨克族的迁徙史诗到传统经济模式,从日常起居到节庆礼仪,全方位铺展民族发展长卷。复原毡房内,羊毛花毡的星月纹路暗合草原历法,包浆温润的马奶酒囊仿佛仍飘着发酵芬芳,缀满彩珠的“吐马克”帽上,每道刺绣都是部族图腾的基因图谱。非遗瑰宝在馆中绽放光彩。那张获基尼斯认证的巨型花毡堪称镇馆之宝,两名传承人耗时数月绣制的作品上,五十六只和平鸽与雪莲花环绕传统纹样,用红蓝绿等象征天地生命的色彩,诉说着民族团结的深意。配合“丝线传情 锦绣千年”特展展出的110余件刺绣珍品,从传统服饰到现代摆件,展现着这项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此外,雕花银马鞍的纹路、冬不拉的蟒皮琴箱,无不镌刻着游牧民族的审美与智慧。自然与人文在此共生。野生动物标本展厅内,雪豹、野骆驼、藏野驴等30多件珍稀标本栩栩如生,与历史展厅的游牧影像构成生态史诗的双行诗,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哲学。而“阿克塞县辉煌成就”单元则将叙事拉回当下,通过实物与影像展现着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当代图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博物馆不仅是静态展馆,更通过校园宣讲、巡展交流等活动让文化流动起来。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展馆穹顶,那些静默的文物仍在低语——从远古的迁徙到今日的繁荣,从草原的馈赠到民族的创造,阿克塞博物馆正以物证为笔,书写着文明延续的动人篇章。
搜罗网 -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在肃北草原的广袤天地间,这支成立于1974年的文艺队伍,已如顽强的嫩芽般扎根五十余载,成为甘肃省唯一一支乌兰牧骑,更化作草原上流动的文化灯塔。“群众在哪里,舞台就在哪里”是他们不变的信条。肃北县域辽阔,乡镇间动辄数百公里,一次下乡演出往往要耗时三四天,来回近千公里,队员们常吃住于演出单位宿舍。马鬃山明水边境派出所的演出令人动容:20多名演员面对5名常年驻守戈壁的民警,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让铁血男儿潸然泪下,最终众人满含泪花合唱的场景,定格成艺术与坚守的共鸣。这样的演出每年多达百余场,他们以蓝天为幕布,以草原为舞台,把文化美餐送到每个蒙古包。传统与创新在他们的作品中交融生长。团队深挖地域文化,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肃北雪山蒙古族婚礼”搬上舞台,舞蹈《秀木尔》等作品屡获大奖。马头琴的浑厚与托布秀尔的明快在《雪山宴歌》中碰撞,非遗舞蹈《扬戏格》让古老文化基因“活”起来,《书与乐》更以民族器乐诠释书香墨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跨界融合。他们的舞台早已超越草原。《灵动祁连》《萨吾尔登》等原创舞蹈走进上海、贵州等地,甚至跨越千里赴西乌旗演出,让“肃北味道”在文化对话中愈发璀璨。更打造“法治乌兰牧骑”品牌,以廉政晚会、普法演出等形式传递政策法规,让群众在欢笑中受教。数字时代里,他们又开辟云端舞台,每周直播展演歌舞、推介特产,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办公楼大厅的版画镌刻着初代队员的期许:“乌兰牧骑在我们这里诞生,成长壮大;在你们那里传承,成就辉煌。”从马背载琴到舞台大巴,从煤油灯到直播间,七代人的传承中,变的是演出形态,不变的是扎根人民的初心。这支祁连山下的“红色嫩芽”,正以歌声与舞姿,续写着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