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甘南7月9日讯】7月9日,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深入甘肃临潭,踏访特色村落,探寻自然胜景,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这片土地上,解码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实践,感受千年洮州的独特魅力。
走进庙沟村,白墙黛瓦的江淮风格建筑与古朴的高原民居相映成趣。作为临潭乡村旅游的示范窗口,该村依托毗邻冶力关景区的区位优势,将农耕文化体验与民俗展示有机融合。村民自营的农家乐里,热气腾腾的牛羊肉暖锅与精致的江淮面点同台亮相,原生态的山野食材经巧手烹制,成为“草原深处江淮人家”饮食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这种“民宿+民俗”的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乡村的本真风貌,又为村民开辟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展现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鲜活样本。

沿山路前行,牙扎村的生态产业画卷渐次展开。这座高寒半山村落立足丰富的草山和林地资源,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的机制,培育起当归、羌活等中药材种植基地与生态养殖示范区。标准化种植田里,连片的药材长势喜人;生态养殖区内,散养的牛羊膘肥体健。村干部介绍,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村民实现了“守护生态”与“促进增收”的双赢,昔日贫瘠的山地正蜕变为绿色产业的高地。

庙花山村的转型实践,堪称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这个与天池冶海及冶力关风景区相邻的村落,借助700万元对口支援资金实施旅游标杆村提升改造项目,创新推出“花庐”精品民宿集群。17户民宿以“一户一特色”的理念打造,传统院落中嵌入的木雕、刺绣等非遗元素,生动演绎着江淮遗风与高原文化的碰撞融合。数据显示,全村75户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旅游收入已成为村民增收的核心支柱,先后斩获的“省级旅游文明乡村”“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印证了其发展模式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来到冶海北岸,天池冶海的壮美风光令人沉醉。这片海拔2610米的高山堰塞湖,藏语名为“阿玛周措”,意为母亲圣湖,湖水澄澈如镜,水位大旱不减、大涝不溢,周边山峦叠翠,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生态画卷。作为冶力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景观,其冬季“冶海冰图”的奇观与夏季的倒影云海,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更彰显着临潭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

登上兰家山观景台,临潭文旅发展的立体格局尽收眼底。远眺可见冶力关景区的丹霞地貌与森林草甸交相辉映,近观能赏池沟村的错落民居与田园风光和谐共生,天池冶海如一块蓝宝石镶嵌其间,构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直观呈现。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一观景平台的打造,是临潭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的点睛之笔,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的有机串联。
池沟村,依托冶力关景区的辐射效应,培育起“旅游+生态农业”的特色产业体系。村内的青脚麻鸡养殖、土蜂蜜加工等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形成“观赏—体验—消费”的完整链条,昔日的脱贫村已蜕变为产业特色鲜明的和美乡村范本。

从村落的蝶变到生态的赋能,从文化的传承到产业的创新,海外华文媒体在临潭的走访中,清晰捕捉到这座千年古城以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的生动轨迹。作为“青藏之窗·甘南之眼”,临潭正以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创新实践,书写着高原地区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向世界展现着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独特魅力。(图文: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