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C
Toronto
星期五, 7 2 月, 2025

搜罗华风®️

广西南宁构建面向东南亚的跨境电商平台

搜罗网12月8日电“直播购物正逐渐成为泰国年轻人首选的消费方式。随着中国跨境电商产业拓展东南亚市场,令泰国消费者熟知更多中国货,未来希望泰中双方持续利用跨境电商合作实现共赢。”《曼谷邮报》高级记者孟孔·邦巴拉帕8日在广西南宁受访时说。当日,“南宁渠道 机遇无限”2024年境外媒体看南宁活动启动。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20余名境外媒体人,走进位于南宁五象新区的广西东盟跨境电商总部基地,过了把“带货瘾”,体验当主播,推介南宁老友粉、茉莉花等广西特产,实地感受广西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广西东盟跨境电商总部基地2024年1月挂牌开园,拥有Lazada跨境官方认证服务商、TikTok官方授权的东南亚 TAP等资质,服务企业数量超过300家。据广西东盟跨境电商总部基地总经理白冰介绍,该基地立足南宁链接东盟,将在东盟国家铺设跨境产业赋能中心,提供出海东盟的全落地服务。入驻基地的广西鲸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包三石介绍,他通过TikTok等平台将产自广西梧州的莫桑钻等珠宝类商品,销售到泰国和越南市场。得益于广西电商生态发展,从南宁发出的跨境包裹实现“朝发夕至”,让他的生意更红火。包三石认为,东南亚市场拥有年轻化、数字化的消费群体,是直播电商发展的最佳土壤。东南亚消费者倾向通过直播与卖家实时互动,了解产品细节和使用体验,增强买卖双方的信任感。谈及跨境电商趋势,包三石认为,东南亚消费者钟情“小而美”的中国商品。TikTok等软件的普及,让直播带货成为最受欢迎的购物形式之一。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区,依托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促进中国—东盟双方交流合作的“南宁渠道”效益凸显。据南宁市商务部门统计,今年前十月,南宁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83.6亿元人民币。(完)

跨越山海戏聚南宁 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开幕

美猴王齐天大圣从龙宫借宝归来,在花果山水帘洞中与众小猴嬉戏玩闹,与它们练习兵器和武艺,群猴兴高采烈,手舞足蹈……这是绍剧《美猴王》的演出片段。12月8日晚,在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开幕演出现场,杭州市萧山绍剧艺术中心展示了绍剧中最具代表性的猴戏,用精湛的演技将齐天大圣顽皮、勇猛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中外观众眼前,引来阵阵喝彩。粤剧《贵妃醉酒》、昆曲《夜奔》、晋剧《白蛇传·水斗》、彩调剧《刘三姐·定情盘歌》、东南亚戏剧联合展演……当晚,来自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艺术院团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同台演绎经典传统剧目,让一众戏迷大呼过瘾。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宣传部、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南宁市外事办公室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于12月8日至12日在南宁举行。这是2024面向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论坛、第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重要活动之一。本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以“跨越山海 戏聚南宁”为主题,齐聚40个中外艺术院团、集中展演22场中国和东盟国家优秀戏剧,以文化为纽带、以戏剧为桥梁,全方位展现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魅力。山海相约,共谱华章。本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有来自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7个东盟国家的12个文艺院团与来自中国各地的28个文艺院团相约南宁。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优秀剧目展演、“金色殿堂”中国—东盟优秀艺术家个人艺术专场、交流座谈会、“旅途有戏”之中国—东盟戏剧进景区展演等,让民众共享中国—东盟戏剧艺术发展的硕果。名家荟萃,各展芳华。本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汇聚了浙江、江苏、河南、河北、云南、山西、山东、安徽、陕西、广东及广西等中国多个省份的艺术院团和文化机构,涵盖了京剧、昆曲、秦腔、豫剧、曲剧、越调、晋剧、滇剧、婺剧、粤剧、庐剧、杭剧、绍剧、淮海戏等剧种。其中,多个参演剧团曾获得中国艺术节“文华奖”、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更有欧凯明、李东桥、琼霞、梁素梅、郝士超、哈丹等多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担纲主演,剧目水准高,演员阵容强大,值得期待。文旅融合,文化共享。本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活动坚持艺术为民的宗旨,以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为着力点,增强民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活动期间,广大市民游客既可以走进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南宁剧场、广西儿童剧院、邕州剧场等剧场观看剧目展演,也可以在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近距离、沉浸式观看生动丰富的戏剧表演,欣赏风情各异的东方戏剧,在游玩之余与传统戏剧之美不期而遇,穿上戏剧服装,参与互动,享受从“游客”变成“演员”的奇妙体验,感受绿城南宁的城市之美,品味文化的独特韵味。深化合作,互利共赢。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致力于搭建传播友谊、文化互鉴的交流平台。历年戏剧周上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们交流、互学、共享,展现出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戏剧文化艺术,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得到了生动彰显与诠释,让双方更深入了解彼此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拉近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民心距离,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为双方的交往与合作注入了内驱动力。尤其是共同发起建立的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目前已有国内外120家文艺单位加入,使得中国与东盟常态化的交流互鉴得以实现,为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走深走实奠定坚实基础。南宁市委常委张自英在开幕式上致辞称,作为中国距离东盟国家最近的省会城市,南宁市近年来倾力打造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举办戏剧周、音乐周、诗歌周、文化创意周、电影展映等系列活动,1600余位中外艺术家汇聚南宁,共叙友谊,共研合作,共话发展。南宁愿与东盟各国携手同行,持续深化戏剧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深化戏剧精品创作、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持续深入开展“文化走亲”活动,推动双方人民相知相亲相融,为加快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副秘书长拿督萨哈鲁丁称,戏剧是东盟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马来西亚期待利用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这一平台,汇聚更多的东盟和中国戏剧团体,分享艺术资源和经验,探索在戏剧领域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并扩大东盟和中国之间文化和民众交流的渠道。当晚,参加“南宁渠道 机遇无限”2024年境外媒体看南宁活动的20余家境外主流媒体、华文媒体的记者和正能量网络媒体达人观看了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开幕演出。大家纷纷表示,将通过外媒视角,讲好开放南宁故事,深度挖掘南宁文化,让“南宁渠道”因文化力量愈发宽广。(摄影:陈林)

“南宁渠道 机遇无限”2024年境外媒体看南宁活动启动

搜罗网12月8日电,12月8日,由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联合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联合举办的“南宁渠道机遇无限”2024年境外媒体看南宁活动启动。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20余名境外主流媒体、华文媒体代表和正能量网络媒体达人,将在广西南宁开展行进式采访报道,深入体验南宁开放发展的蓬勃活力。南宁是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素有“中国绿城”“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等美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等称号。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黎江在启动仪式上致辞介绍,南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一座活力之城。当前,南宁正紧紧围绕国家赋予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新定位新使命,紧抓平陆运河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和“向海图强”双向发力,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推动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铝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集群,加速建设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黎江表示,衷心希望境外媒体记者们在行进中亲近南宁、发现南宁、爱上南宁,并通过大家的文字、镜头真实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南宁的生动实践和现实图景,让更多海外受众在美丽南宁、壮美广西里读懂可爱中国。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社委、采编中心主任蒋雪林表示,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每年9月,中国和东盟十国的政要和客商都会云集南宁,携手开拓中国和东盟美好的未来。因中国—东盟博览会而形成的“南宁渠道”,正以其独特的商机展现着无限可能。蒋雪林称,冬日的南宁依旧满城繁花,处处生机盎然。境外主流媒体、华文媒体的朋友和正能量网络达人欢聚一堂,将通过外媒视角,讲好开放南宁故事,讲好绿色南宁故事,讲好活力南宁故事,让更多外国朋友了解一个生动、真实、立体的南宁。罗马尼亚《欧洲侨报》副总编姚轶华说,愿用敏锐视角、生花妙笔,如实记录南宁蜕变,深度挖掘南宁文化,让“南宁渠道”因文化力量愈发宽广。让我们把这里的创新举措、人文温度、合作诚意传递出去,将多彩南宁呈于世界眼前,让世界知晓,在中国—东盟合作版图里,南宁时刻敞开怀抱,“南宁渠道”畅通无阻,机遇俯拾皆是。据介绍,此次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中,媒体代表将前往中国5A级旅游景区南宁青秀山,领略林木苍翠、泉清石奇;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了解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深入南宁国际铁路港、南宁青秀创新中心以及捷佳润、美斯达等企业,了解南宁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发展情况;现场观看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开幕表演,到三街两巷领略邕州古城历史文化魅力等。(完)

海外华媒点赞漳州行:非常惊喜 收获满满

搜罗网漳州12月7日电 题:海外华媒点赞漳州行:非常惊喜 收获满满 “‘楼古千秋韵,山青万古春’,茶香飘四溢、韵味漫乾坤……此景此情,令人难忘。”结束了2024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的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辑杜冰玉,在返程后写了一篇感言文章。为期5天的“2024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主题采访活动6日圆满结束。其间,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阿根廷、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18个国家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漳州参访,触摸侨乡发展脉搏。漳州是一座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侨台文化、土楼文化、海丝文化等多元特色文化在这里交融。其间,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前往芗城、华安、南靖、平和等地参访,逛土楼品读土楼文化、进畲族村体验少数民族文化、徜语堂故里感受世界文学大师魅力。在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的交流分享会上,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新侨报》主编李庆则开心地分享了她在夜游古城时,拍摄发布的首条短视频仅一天就获得了两万多的阅读量,让她感到自己与漳州有种特殊的缘分。一路走来,澳大利亚《澳洲亿忆网》总编辑王冠仑随身带着两部单反相机,漳州之行路上抓拍了不少精美图片。他点赞,漳州土楼将当地生活和旅游交融得非常好!他还表示,作为海外华文媒体工作者,自己有责任,也有必要把这里真实的情况以及这样美好的画面传播出去。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和参访期间恰逢漳州市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中心揭牌。该展示中心选址于该县五寨乡埔坪村的思永楼,由雾峰林家迁台记忆馆和平和迁台记忆馆两个展馆组成,海外华文媒体亲身体验了当地土楼活动利用情况。“平和在土楼活化利用方面让我记忆深刻,我有一种过去和现在对话的感觉。”在《阿根廷华人网》总编辑崔明才看来,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中心不仅全面展示作为“福建迁台第一县”的平和县与台湾深厚的历史渊源,也通过对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赋予其新生命,为海内外游客提供全新体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了解到漳州对土楼的活化利用后,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记者刘兰玲称,漳州是座有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城,也是许多侨胞、台胞的祖籍地,土楼经过修缮和活化,可以在文化方面注入一些新的元素建立交流基地,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作家、学者来漳州交流。“不虚此行,非常惊喜,非常热情。”在华安县南阳楼参访时,美国《华盛顿中文电视台》副台长袁艳观看精彩的高山族婚礼荡秋千民俗展示及高山流水表演后表示,此次零距离感受华安少数民族文化,她非常喜欢当地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土楼旅游业态。“我们有个栏目,叫做《世界听我说》,我愿意用我的笔、我的相机,以专栏的形式,向海外分享所见所闻。”袁艳说。(完)

海外华文媒体福建漳州行:点赞土楼活化利用 领悟林语堂文化

搜罗网漳州12月6日电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阿根廷、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18个国家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5日齐聚世界文学大师林语堂的故乡福建漳州平和县,感悟林语堂文化、感受当地在土楼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效,一行人纷纷感叹“慕名而来,不虚此行”。“平和在土楼活化利用方面让我记忆深刻,我有一种过去和现在对话的感觉。”阿根廷华人网总编辑崔明才说。当天,一行人走进位于五寨乡埔坪村的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中心,参观中心内的雾峰林家迁台记忆馆和平和迁台记忆馆。展示中心正是由一座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土楼思永楼改造而成的。在崔明才看来,展示中心不仅全面展示作为“福建迁台第一县”的平和县与台湾深厚的历史渊源,也通过对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赋予其新生命,为海内外游客提供全新体验,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从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中心,到坂仔镇的林语堂故居、语堂文化核心区,再到五寨乡寨河旧楼活化利用项目等,一行人边走边拍,用手机、相机记录和传播所见所闻。当天,一行人沉浸式走访林语堂出生地和成长地坂仔镇,零距离感悟语堂文化及其精神内涵。在林语堂故居,尼日利亚《西非华声报》总编辑陈览月对林语堂的“高地人生观”印象深刻。他认为平和的高山奇景、深厚底蕴造就林语堂独特的人文气质,“这是一种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谦卑,我特别希望通过华文媒体平台传播这一理念。”在坂仔镇,一个“大烟斗”造型建筑深受海外华文媒体青睐。该建筑以林语堂哲学著作《生活的艺术》命名。讲解员介绍,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烟斗形建筑,长68米,高22米、宽22米,外观为铁皮制成。除关于林语堂的介绍外,建筑内设“文创咖啡厅”“闽台乡建乡创展厅”“青创基地”“休闲茶吧”四大主题,并融入乡村振兴、规划建设、闽台合作等文化内容,展示平和县闽台乡建乡创工作成果。在参观和体验后,一行人纷纷点赞其设计理念和内涵,并对当地在乡村振兴、文化创意方面的成效表示肯定。西班牙《欧洲侨声报》采访部主任黄美认为这场文化之旅收获丰盛,她将把林语堂对生活的态度和感悟,传播到海内外。当天下午,一行人还前往芗城区林语堂纪念馆、福建(漳州)土楼活化利用展示馆参访。(完)

漳州古城: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漳州古城地处九龙江西溪北岸,具有1330多年的历史,保护范围总面积约53公顷,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最有价值的核心部分(历史城区的唐宋子城)。图为12月2日晚,位于漳州古城内的漳州木偶艺术表演馆艺人正在为参观者表演。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戏表演和布袋木偶头雕刻,同时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城中心轴线、府衙轴线至今犹存,是福建省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唐宋城池之一,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12月2日晚,漳州古城夜色迷人,古城巷道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玩。近年来,漳州古城历经保护和开发,逐步成为集文化、旅游、生活与创业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特色愈发突显。2023年,漳州古城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年客流量超2500万人次。图为12月2日晚,漳州古城文庙泮池广场一角。12月2日晚,位于漳州古城内的漳州非遗展示馆展示的木偶作品。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戏表演和布袋木偶头雕刻,同时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月2日晚,游客在漳州古城内的漳州古城侨批馆参观。古城作为漳州核心区,华侨移居海外历史悠久,侨乡文化底蕴深厚。12月2日晚,游客在漳州古城内的漳州非遗展示馆了解漳州木版年画。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明清两代,漳州木版年画开始流行,漳州月港的兴起给木版年画的外销带来了有利条件。12月2日晚,游客在漳州古城内的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参观,该灯谜艺术博物馆被海内外谜友称为“中华灯谜第一馆”。12月2日晚,位于漳州古城内的漳州木偶艺术表演馆吸引参观者前来体验。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戏表演和布袋木偶头雕刻,同时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月2日晚,游客在漳州古城内的漳州古城侨批馆参观。古城作为漳州核心区,华侨移居海外历史悠久,侨乡文化底蕴深厚。12月2日晚,漳州古城夜色迷人,古城巷道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完)

(八闽千姿)闽南小山村的蜕变:“赊寨”变景区 村民变股东

搜罗网漳州12月4日电 题:闽南小山村的蜕变:“赊寨”变景区 村民变股东色彩斑斓的“瓢虫屋”民宿、畲族民风墙绘……这些景点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新圩镇东北部的官畲村,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昔日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小山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胜地。官畲村,是掩藏在华安县大山深处的一个有着350多年历史的畲族聚集地,也是闽南地区为数不多的仍保留自己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村落。“从前,官畲村是华安县最穷的村。”华安县新圩镇党委书记郑大勇说,由于交通闭塞、资源匮乏,官畲村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穷得叮当响,到山下去买大件物品、供小孩读书都要赊账,因此被戏称为‘赊寨’。自2003年开始,官畲村便响应华安县委、县政府“兴茶富民”发展战略的号召,家家户户开荒种茶。郑大勇笑称,凭借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官畲茶叶质优价高,这片“金叶子”让官畲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官畲村种植茶叶1658亩,村民仅茶叶收入每年人均可达1.5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赚了钱,官畲村村民们纷纷盖起新房。2018年,官畲村与漳州市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先后投入8000万元打造漳州官畲景区。郑大勇表示,自此,村庄变景区,村民变股东,民居变民宿,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2023年,官畲景区经营收入680万元,门票收入118.5万元,年接待游客量达8.2万人次。“阿哥阿哥,火一样的情;阿妹阿妹,火一样的爱……”随着音乐声响起,华安县高山族舞蹈队演员身着高山族服饰,与游客挽手合围、顿足踏歌,跳起了高山族舞蹈《竹竿舞》。而在这之前,他们已经表演了刚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技巧类“一等奖”的高山族舞蹈《福满高山陀螺飞》。为何在畲族村表演高山族舞蹈?华安县文化宫副馆长、县高山族舞蹈队编导张金梅表示,华安县是大陆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的县之一,高山族舞蹈在此绵延不绝。高山族舞蹈队更是活跃在土楼、官畲景区等华安的各个景区里。她认为,把文化和旅游融合在一起,让世界文化遗产“牵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扩大高山族舞蹈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如今在官畲村,畲家民歌传唱不绝,自编自导的七彩凤舞、竹竿舞、冼足娘、婚俗表演等特色舞蹈轮番上演。官畲村的蜕变,也引得在外务工的青年纷纷返乡就业、创业。导游雷彩凤是官畲村人,她提起家乡的变化滔滔不绝:“我很喜欢跟来自海内外的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也希望家乡的故事能让更多人知道。”(完)

福建南靖: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逛土楼感受“世遗”文化

12月4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福建省南靖县土楼,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2024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主题采访活动正在福建省漳州市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阿根廷、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18个国家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漳州参加“行走中国”系列活动。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田中赋土楼群体验舞龙。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裕昌楼内拍摄掌上木偶表演。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裕昌楼内体验拓印。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怀远楼参观。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田螺坑土楼群观景台上合影。(完)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福建漳州零距离感悟语堂文化

12月5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位于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的林语堂故居以及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的林语堂纪念馆,追寻林语堂的足迹,零距离感悟语堂文化。林语堂,福建漳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曾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的林语堂故居参观。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出生在坂仔,小名和乐。原名玉堂,在涉入文坛后,1925年才正式改名为语堂。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的林语堂故居参观。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的林语堂纪念馆参观。林语堂纪念馆于2001年10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林语堂纪念馆,由一座主展厅及两座附属圆楼组成。展厅采用现代陈列手段,以照片、实物、场景与模型、多媒体造型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示了林语堂先生生平及创作成就。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的林语堂纪念馆参观。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的林语堂纪念馆参观。(完)

(八闽千姿)在“土楼故里”遇见漳州木版年画

搜罗传媒漳州12月6日电 题:在“土楼故里”遇见漳州木版年画“在土楼里体验漳州木版年画拓印制作,古朴中又不失时尚感,别有一番韵味。”近日,哈萨克斯坦《今日丝路报》副总编辑安冉在有着“土楼故里”美誉的漳州市南靖县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道。4日,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18个国家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土楼——南靖县裕昌楼,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快闪表演于此上演。海内外嘉宾现场观赏漳州布袋戏表演,并亲身体验漳州木版年画的拓印制作。漳州木版年画历史悠久,融合了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浓郁的闽南传统文化特色,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和祝福,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安冉手持拓印好的年画说,她将把年画带回家,送给亲朋好友。作为一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她将透过其所在的媒体平台,向海外讲述漳州木版年画的传承故事以及春节的故事。宋代时期,福建的刻书业开始兴盛,带动了民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到明清两代,漳州木版年画开始流行起来。漳州月港的兴起为漳州木版年画的外销带来了有利条件。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以及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繁多的民间民俗活动是漳州木版年画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主要题材包括辟邪消灾、祈求吉祥、历史戏文故事及装饰图案等。漳州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阳等地的传统年画制作技艺共享“中国民间四大木版年画”的盛名。2006年,漳州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今,当地高度重视漳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在拥有1330多年历史的漳州古城内,设立漳州非遗展示馆,游客可在此了解漳州木版年画;同时,在各大景区及文化交流活动中,处处可见漳州木版年画的身影。在当天的漳州木版年画拓印制作体验现场,南靖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林燕细心地指导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如何操作:先是用刷子沾上金墨汁,刷在木版年画的雕版上;然后取一张红纸附在雕版上,用毡子按压;随后拿起红纸,着色便完成了。一幅与福建土楼相关的年画就这样诞生了。“我们时常在南靖的土楼里举办漳州木版年画拓印体验活动,希望让海内外的游客在互动中领略闽南传统民间技艺的魅力,同时也期望这项技艺能够得以延续和传承。”林燕说。美国华盛顿中文电视台副台长袁艳手持自己亲手拓印的年画反复端详。她说,在土楼里体验漳州木版年画的拓印制作,正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透过土楼这一旅游景点,让更多人了解漳州木版年画;而漳州木版年画的相关体验活动,又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我现在有个从心里往外涌的愿望,希望把那些热爱中国民俗活动、传统民间技艺的美国等国家的朋友带到中国来,让他们亲身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体验民间艺术的独特韵味。”袁艳感叹。听闻袁艳计划邀请海外的朋友到南靖土楼参观游玩,林燕也热情发出邀请:“目前,南靖有不少土楼已被活化利用为民宿。春节期间,当地都会在土楼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或民间传统技艺体验活动。我们诚挚欢迎全世界的朋友来到南靖土楼,感受土楼的魅力,体验浓郁的闽南风情。”(完)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