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华风®️
搜罗网 -
搜罗网漳州12月5日电(叶秋云)5日,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中心揭牌仪式在福建漳州平和县埔坪村举行。 作为福建省的重点侨乡和重要的台胞祖籍地之一,平和县与台湾地区血脉相连、渊源深厚。这里拥有众多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众多台湾名人志士的祖籍所在地。 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中心选址于埔坪村的思永楼,而埔坪村正是台湾望族“雾峰林家”的祖籍地。该展示中心由雾峰林家迁台记忆馆和平和迁台记忆馆两个展馆组成。 据史料记载,200多年前,林家后人从埔坪村迁居至台湾台中的雾峰地区。经过几代人的休养生息、垦殖拓荒,他们逐渐成了台湾当地有名望的家族。 台湾林氏宗亲、“雾峰林家”宫保第园区董事长林俊明看着自己捐赠的十余件“迁台记忆”档案在雾峰林家迁台记忆馆内展出,十分开心。他坦言,在祖籍地有一个迁台记忆展示中心,把“雾峰林家”迁台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助于促进两岸林氏宗亲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为台胞寻根谒祖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中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展陈空间达650平方米。通过珍贵历史文物的展示、生动场景的还原以及互动体验等方式,该中心全面展示了平和人从大陆移民到台湾的历史沿革、社会变迁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台湾林氏宗亲林铭聪也向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中心捐赠了族谱、书籍、图片等大量关于“迁台记忆”的档案资料。他表示,看到展示中心规模如此之大,他后续还将继续提供相关的档案资料。 “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中心的揭幕只是一个开始。”林铭聪说,两岸同胞会因为陌生而产生距离,也会因为熟悉而更加的亲近。这些展出的档案资料能够唤起两岸林氏宗亲的共同记忆,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了解和情谊。(完)
搜罗网 -
搜罗网福建南靖12月5日电 (廖珍妹)“这是‘五福南靖·吉祥如意’创意‘福’文化贴纸,希望把世界文化遗产地南靖的福气,送给远道而来的大家。”4日中午,福建漳州南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惠平宴请前来参访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时,特地向每人赠送一张根据“四菜一汤”——田螺坑土楼群创意设计的“五福中国结”贴纸。众人纷纷贴在手机背面,交口称赞“特别有意义,很喜欢”。当天,一行人在520福建土楼(南靖)文化旅游圈参访,走进神话般的山区建筑——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游览;前往小桥流水人家的奇妙景观——云水谣、塔下村参观;来到古朴宁静的梅林镇等领略南靖特色文化魅力。 “土楼内居民安居乐业,生活气息浓郁,得知他们因土楼旅游业发展而受益,有不俗收入,我非常高兴。”澳大利亚澳洲亿忆网总编辑王冠仑表示,南靖土楼传承与保护得当,他感受到宜居性和吸引力。在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中王冠仑还发现当地非遗传承人呈现年轻化趋势,“非常好的现象,将为传统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梅林镇,深入其中感觉实至名归。”马来西亚《亚洲时报》主任编辑江雪鸿一来到梅林古镇,便被一尊高约10米的妈祖雕像所震撼,并“沉浸式”了解古镇的历史底蕴。在她看来,作为漳州的著名侨乡,兼具闽南文化、妈祖文化、梅花文化、土楼文化的梅林镇,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未来发展前景很大,她发出邀请,希望世界各地游客一同来发现梅林之美,畅享文旅盛宴。 “土楼见证历史的传承,承载着文化的魅力。”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新侨报主编李庆表示,土楼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作为海外华文媒体有责任将其传播到海外,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巨大蝶变和发展潜力。“一天世遗地南靖土楼游,可谓多姿多彩”“一天不够,我们520福建土楼(南靖)文化旅游圈,可以游览3天不重样。”临别南靖,一行人感叹南靖之美时,南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简跃聪再次“广告”当地土楼文化旅游圈丰富的世遗文化、生态文化、海丝文化、侨台文化等,盛情邀请一行人明年再聚南靖。 据介绍,“520福建土楼(南靖)文化旅游圈”全长52公里,整合沿线20个“网红打卡点”。其中“5”涵盖南靖五个特色文化元素(世遗土楼文化、生态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侨台文化)以及五个特色产业元素(楼、兰、茶、窑、竹);“2”代表两个核心景点(田螺坑土楼群和云水谣古镇);“0”寓意串点成链、聚链成圈。近年来,南靖丰富的“农文旅”资源,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完)
搜罗网 -
福建土楼是由生土夯筑而成的大型围拢型建筑,主要分布在中国闽西南山区,建造形态独特,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图为12月4日拍摄的田中赋土楼群。土楼群倚靠狮尾山,傍临潭角河,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土楼的建筑天际线与地形地貌形成了一副壮美画卷,充满了诗情画意。有着“土楼故里”之称的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境内有各类土楼15000多座,大型土楼1300多座。图为12月4日拍摄的“四菜一汤”田螺坑土楼群。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版村,是福建土楼中最美的形体组合,是福建土楼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福建土楼的名片,俗称“四菜一汤”。依照《考工记图》中的“明堂五室”进行规划布局,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的一方三圆一椭圆的土楼群,是独具特色的建统形体组成的经典之作。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而闻名于世,其中有“两群两楼”(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共20座土楼于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12月4日,游客在裕昌楼内参观。裕昌楼建于1308年,是现存最古老的福建土楼。共有五层18.2米,房室269间。其最大的特点是柱子东倒西歪,最大的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七百多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成为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这些古朴雄奇的土楼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探访,领略土楼魅力,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图为12月4日,游客在裕昌楼内参观。裕昌楼建于1308年,是现存最古老的福建土楼。共有五层18.2米,房室269间。其最大的特点是柱子东倒西歪,最大的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七百多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成为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12月4日,艺人在裕昌楼内为游客表演掌上木偶。裕昌楼建于1308年,是现存最古老的福建土楼。共有五层18.2米,房室269间。其最大的特点是柱子东倒西歪,最大的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七百多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成为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12月4日,游客在顺裕楼内参观。南靖县石桥村顺裕楼于清朝末年开始筹建,历时20年建成,楼总高14.94米,外环直径73.9米,内环直径70.84米,占地面积4977.97平方米。圆楼共有五层,每层72间,计360间。再加上由于中间门厅房间面积大,建设之初一间隔分二间,一至五层合增5间,顺裕楼3个大门顶外围各有炮台,其中正大门楼顶外墙是两间炮台,单圈合计369个房间。12月4日拍摄的顺裕楼内景。凭借楼内拥有369间房间,被确认为“中国房间数最多的圆土楼(单圈)”,并获得由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12月4日拍摄的裕昌楼外观。裕昌楼建于1308年,是现存最古老的福建土楼。共有五层18.2米,房室269间。其最大的特点是柱子东倒西歪,最大的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七百多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成为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12月4日晚,夜色下的官洋村和贵楼。官洋村位于南靖土楼景区的核心区域,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村内有和贵楼与怀远楼等著名土楼建筑。土楼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在此地交融。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5日,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共有7个乡村入选,福建官洋村便是其中之一。(完)
搜罗网 -
搜罗网12月3日电“南阳楼为什么称为福建土楼博物馆呢?”3日,怀着对福建土楼的好奇,《菲律宾商报》文艺副刊编辑陈淳淳走进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南阳楼。当天,“2024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华安县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18个国家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加活动。陈淳淳随行参观南阳楼,品味土楼文化。南阳楼坐落于大地村狮形山下,周围生态环境极佳,山清水秀;大门边上有一方牌匾,上书“福建土楼博物馆”几个大字。 讲解员蒋春美表示,南阳楼是最讲究楼外周边景观环境的土楼,是福建圆形土楼中的精品。南阳楼前设有“日月池”,楼后建造后花园,以两棵古松挺立楼后作为屏障;背靠狮子山,形成“狮子踏球”之势。这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南阳楼成为福建土楼博物馆。 蒋春美出生于1988年,出生于大地村成长于大地村,从事导游工作已近十年,谈起南阳楼、东阳楼和二宜楼如数家珍。 蒋春美介绍道,南阳楼建造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为双环圆形土楼,坐东南朝西北,占地3100平方米,楼高13.25米,直径51.6米,设4个单元,每个单元均为7开间,共有房间96间。斗拱雕花刻草,装饰精细;石匾石刻,雕工精致。拾级步入南阳楼内,陈淳淳对土楼博物馆茶史教育基地十分感兴趣。该教育基地里,展示了采青、晒青、晾青、摇青、杀青等茶叶制作手法,还有摇茶青机、茶盒等旧物件。 “我祖籍是石狮的,是旅菲华人第三代。”陈淳淳告诉记者,她对闽南红砖古厝十分了解,但是福建土楼还是头一次见。“土楼,是非常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次来漳州,刚好补补课,深入了解土楼文化。” 土楼营造、土楼故事、土楼申遗……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跟随着蒋春美的步伐,细细品读了土楼所蕴含着的深厚的历史文明。 近年来,华安县以“农综改”为契机,投资5400多万元,主要是以“农创大地,乡约二宜”为主题,对古村落大同片区内的古厝、古民居、古建筑进行活化再利用,融入民宿、小酒吧、研学、茶叶加工等业态,着力打造乡约体验区、艺创聚集区、古风乡韵区等。 “透过此次参访,感受到了华安县人民内心和精神的富足。”在华安县走访一天,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辑杜冰玉坦言,当地人载歌载舞迎接海内外游客,不仅带着游客展开心扉融入其中,而且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非常热闹、有趣。(完)
搜罗网 -
搜罗网12月3日讯,“2024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主题采访活动在福建漳州华安县官畲村举行,18个国家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沉浸式走访华安,感受土楼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当天,美国华盛顿中文电视台副台长袁艳在“福建土楼博物馆”南阳楼前,观看精彩的高山族婚礼荡秋千民俗展示及高山流水表演后表示:“不虚此行,非常惊喜,非常热情。”此次零距离感受华安土楼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袁艳非常喜欢当地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土楼旅游业态。“我们有个栏目,叫做《世界听我说》,我愿意用我的笔、我的相机,以专栏的形式,向海外分享所见所闻。”她说。罗马尼亚《欧洲侨报》副总编王国立带着一颗好奇心而来,独具特色的华安土楼文化让他颇为惊喜。“土楼是时间的活化石,里面蕴含着中国人的‘和’文化。”王国立表示,聚族而居的土楼,凝结着团结、向上的力量。在他看来,闽商身上蕴含的敢拼会赢、团结一致的精神,与当地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关系密切。除了土楼文化,闽南地区仅有的三个畲族村之一——华安县官畲村的畲族文化也让海外华文媒体印象深刻。当天,村里的抛陀螺演出吸引众人眼球,引华文媒体代表争相体验。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畲族人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抛陀螺就是其中之一。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纷纷表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并对原汁原味的畲族风情、朝气蓬勃的畲族民众、多姿多彩的畲族文化赞不绝口,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我要用好海外华文媒体的平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阿联酋中东绿洲传媒记者吴军说。据悉,在为期5天的参访活动中,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将前往华安、南靖、平和、芗城等地探访漳州特色文化资源。(完)
搜罗网 -
12月3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官畲村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阿根廷、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18个国家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漳州参加“行走中国”系列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加快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以“田园都市 文化名城”为主题,由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漳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共同主办。 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中央重点外宣媒体,中国新闻社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持续深化同华文媒体的合作,创新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华文媒体始终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一直以来,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也始终在发展中创新求变。华文媒体借助多元中华文化符号,找到更多中外情感共融点和理念共通点,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漳州是千年古城、台胞主要祖籍地、闽南文化重要发祥地,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文化遗产丰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对台、对外文化资源优势。漳州与海外华文媒体一直保持紧密联系,积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在为期5天的参访活动中,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将前往华安、南靖、平和、芗城等地探访漳州特色文化资源,领略福建土楼这一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感受漳州坚守文化根脉、推动土楼活化利用的“闽人智慧”“中国智慧”。(完)
搜罗网 -
聆听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琅琅书声、与“东方睡美人”辛追来一场亲密“邂逅”、赴湖南第一师范“追寻文脉”、在天心阁下与“魁星”互动、乘坐游轮夜游湘江……10月28日-11月1日,“机遇中国‘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在长沙举行,16家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代表除深入了解长沙对非经贸合作的亮点与成效外,还通过实地走访体验深入感知湖湘文化魅力。“千年学府”孕育湖湘文脉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一座历经3000年城址不变、城心依旧的古城,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这里历史文化丰富,马王堆汉墓、走马楼三国简牍、岳麓书院、铜官窑等文化遗存闻名中外;名人辈出,凝练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兼收并蓄、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 湘江西岸,岳麓山下,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坐落在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的掩映之中。岳麓书院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又称“千年学府”。如今已成为湖南大学一部分的岳麓书院,或是国内唯一延续了传统书院之名的大学二级学院。 穿行于书院之中,院内书声依旧,同学少年三三两两不时从身边经过。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字迹斑驳的石碑石刻、悠久的学院历史等,都让人印象深刻。岳麓书院核心部分——讲堂,是讲学的主要场所,三面围墙,一面敞开,不设门,传递对外“开门办学”理念。讲堂外悬有“实事求是”匾,书院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人物,湖湘文化精髓也在此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长沙还有一座书院也孕育了湖湘文脉。它就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开启湖南现代师范教育先河,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前身是长沙城南书院,由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办。张栻是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在城南书院居家论道、著书立说、会友讲学前后共九个春秋。1903年,书院改为湖南师范馆,举办现代师范教育;后几经改名,2008年升格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继续书写湖湘大地的教育故事。建校百廿年来,湖南一师培养的优秀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成为湖南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学校还致力于为农村小学定向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优秀教师,近十余年培养了2万余名乡村公费师范生。 古今艺术彰显城市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近年来,长沙紧扣“建设国家创新创意中心、打造国际文化名城”目标,以文立城、创业兴文,先后跻身公共文化标准化示范、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扩大文化消费试点、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并获得“东亚文化之都”和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称号。 中国八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博物院是长沙一大文化地标,现有院藏文物57万余件(套),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为使这些文物瑰宝得到充分展示,湘博精心打造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和青铜、陶瓷、书画、工艺4个专题展馆,向外展示与传播湖湘文化。 如今,在湖南博物院,既可参观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想象奇特的T形帛画、商代青铜皿方罍等珍贵文物,还可穿汉服、食汉宴、享汉乐、购汉礼,沉浸式体验“汉生活”。 欣赏完古代艺术,可移步湖南湘江新区,逛一逛现代艺术场馆。在长沙湘府路大桥西侧,毗邻洋湖湿地公园的草地上,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李自健美术馆,2017年被英国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认证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家个人美术馆”,由著名画家李自健、丹慧夫妇个人出资建造,对公众免费开放。2017年11月,李自健夫妇将美术馆附义务赠予湖南湘江新区,其公益性质不变。 李自健美术馆长期陈列展出李自健油画常设展、星云大师书法展,开馆8年来还举办过超80场临时艺术展,如德国当代大师“基弗艺术大展”、齐白石真迹珍品展、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真迹展、中国水彩名家邀请展、俄罗斯功勋艺术家戈留塔油画展等。其中,2021年举行的“湖南省少儿美术作品双年展”创造了超百万人观展的纪录。 与李自健美术馆比邻而居的,是中国首个博物馆级的影像艺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该馆集影像收藏、展览、学术研究和交流等为一体,致力于成为传播中国影像艺术的重要窗口,推动中国影像艺术发展。其建筑用白色清水混凝土一次性浇筑而成,旨在通过建筑本身来感受影像艺术,回归建筑与艺术本质。如今,这两座长沙文化地标凭借高颜值的外观和丰富的艺术展览,成为海内外游客打卡看展的“网红”之地。周边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气息更是不少美术爱好者写生的首选。 璀璨“夜色”焕新文化活力 在光影变幻中赏湘剧名段、在光影隧道中“穿越光年”、漫步“萤光满园”的西厢公园……夜幕降临,刚刚“上新”不久的长沙天心阁光影公园流光溢彩,古城地标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让人惊叹。 位于长沙市中心的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与之相关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后重修于清乾隆时期,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建。主阁旧时曾为观测星象、祭祀天神之所,阁中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答天心”,天心阁一名由此而来。 今年恰逢天心阁景区建园一百周年,景区全新打造“夜游天心阁”项目,围绕“文化+科技”“文化+旅游”两个融合,重点建设天心阁光影公园,对园林景观、阁楼陈展、夜景光影、演绎节目等进行全方位改造,以“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为主线,讲述长沙三千年历史文化故事。夜游让百年公园恢复了人气,天心阁再次站上“C位”。长沙夜经济全国闻名。从夜游湘江看一江两岸的繁华,到感受酒吧一条街的绚丽霓虹,再到赴深夜食堂挑动味蕾、感受不一样的市井烟火……“夜游”“夜娱”“夜市”“夜宿”等夜间文旅生态日益丰富多元,活跃的夜经济元素,让长沙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璀璨“夜色”,成为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向往长沙的理由;频频上新的新“夜”态、新场景,也正不断释放长沙夜间消费的新动能。
搜罗网 -
今年6月,20台山河智能大型挖掘机整装列阵,通过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从长沙前往非洲。这些型号为SWE950E-3H的设备,是非洲客户上亿元矿挖成套装备采购订单中的首批产品,它们不仅在技术和性能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更是针对大型矿山定制化开发设计,能够高效应对矿产开采中的高难度任务。10月31日,参加“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的媒体代表走进山河智能,探寻这家长沙工程机械企业逐梦非洲的故事。近年来,长沙与非洲的经贸往来驶入快车道。凭借高性能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山河智能在非洲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各类产品销售额累计近8亿元(人民币,下同),累计有超千台设备在非洲大地奔忙作业,主要以矿用型大型挖掘机、矿山凿岩设备、矿用宽体车及桩工设备为主。非洲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基础设施薄弱,山河智能是钻、挖、运、选、冶成套设备供应商,为非洲开矿、采选、建厂、修路、造桥、筑坝等需求提供成套和差异化设备。早在2008年,山河智能就与中国海外工程承包企业走进非洲,为尼日利亚提供多套设备。目前,山河智能已在南非及尼日利亚相继成立了本地化运营的子公司,在非洲十多个重点国家开发了代理商渠道及行业标杆客户,提供全面的销售服务。“相比欧美品牌的工程机械产品,中国产品的性价比更高,质量和服务都很到位。”山河智能国际营销公司及挖掘机事业部业务负责人肖智海介绍,企业还在非洲做适应性的本地性开发,根据客户意愿改进产品,同时推出保姆式服务,提供人员培训、售后维修等。多年来,山河智能在非洲市场成果丰硕。其旋挖钻机、挖掘机等工程设备广泛参与了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项目、肯尼亚蒙内铁路和内马铁路、坦桑尼亚中央标轨铁路、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跨海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凿岩钻机等矿山设备也大量服役于南非、纳米比亚、刚果(金)等矿业国家。据了解,下一步,山河智能将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国家及重点产品,进一步加强非洲区本地化子公司建设、海外仓建设,加大服务保障网点前置及国际化人才投入,持续推进本地化深耕运营,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搜罗网 -
今年5月,2024年中非经贸博览会走进非洲首个专场活动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吸引200余家企业参展。位于长沙经开区的三一集团多款明星产品亮相,促成约2000万元人民币的成交额。三一是最早一批进入非洲市场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2002年,三一首批出口的液压平地机便是销往非洲的摩洛哥。截至今年7月,三一在非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200亿元人民币、设备保有量超过23000台,位列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产品出口非洲的首位。10月31日,参加“机遇中国‘非长’精彩——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的媒体代表走进三一,深入了解三一深耕非洲市场的故事。非洲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对工程机械的需求很大。但过去非洲市场主要是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的天下,中国企业只能在小型、低利润产品上分一杯羹。 最初,非洲市场对“中国制造”比较陌生,最担忧售后和配件供应问题。“大块头”闯非洲,需要“懂”非洲、拼服务。为此,三一开始在非洲市场建立庞大的服务营销网络,开展“服务万里行”巡检活动,推出“定制版”产品。非洲有的地方气温高,发动机容易“开锅”,于是更换大容量散热器;有的地方柴油品质较差,就增加滤芯配置。“比如,出口到南非的三一汽车起重机、正面吊等设备均需通过南非本地的载荷测试,在矿上使用的挖机也加装了自润滑系统。”三一集团海外经营总部副总监唐建国说。 过硬的产品品质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赢得客户信任。进入非洲市场后,三一设备遍及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非洲重大项目建设。“10年前,三一在非洲主要销售泵车和路面机械,现在很多产品均打开了市场。突围的方法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三一重工总裁助理、肯尼亚直营子公司总经理刘国胜说。他举例说,三一挖机相比一些国际品牌的能耗降低10%至12%,这意味着一台挖机每年节省的油费高达三四万美元,再加上品质可靠、效率更高,自然能赢得客户青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程机械累计出口额34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从企业公布的数据来看,海外市场的拓展是工程机械企业2023年业绩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业内人士称,工程机械本土化是海外市场上扬的关键因素,包括在各地建制造基地,设研发中心、创新实验,以及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和获取更多技术、人才。三一亦不例外。截至目前,三一在非洲拥有15家子公司,在30多个非洲国家设有常驻分支机构,员工本地化率超过50%,拥有13家优质代理商,设备遍及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本地化率已超过50%。2023年,三一南非总部基地在约翰内斯堡破土动工,项目投资3亿兰特(约合1.15亿元人民币),定位为区域制造中心、物流中心和人才中心,规划产能年生产3000台挖掘机和其他设备,服务整个非洲区域。“三一等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非洲投资建厂,帮助培养本地技术工人,提高非洲装备制造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刘国胜说,非洲大部分国家基础设施等建设方兴未艾,中非双边经贸合作持续向好,给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开拓非洲市场带来了很多机会。目前,三一集团正将非洲作为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市场。三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表示,三一过去的“国际化”战略是简单地将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到海外,现在的“全球化”战略则是将产品出口变成产业出口,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研发、制造等资源,进一步推动本土化,更好地满足全球客户需求。(完)
搜罗网 -
10月31日,一台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在湖南长沙下线,将应用于目前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施工。这是中国迄今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上述盾构机整机长约145米,总重量约5000吨,由中国铁建重工集团、中铁十四局集团联合打造。“江海号”是以海太长江隧道工程跨越长江、毗邻大海两个意向融合命名,其刀盘涂装有向前进击的蔚蓝色巨浪,寓意着盾构机将聚力潜行、通达江海。 海太长江隧道位于江苏省长江入海口区域,北起南通海门区,南至苏州太仓市。工程线路全长39.07公里,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其中盾构隧道段长9315米,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沿线需穿越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与粉细砂复合地层等复杂地质带,最大埋深约75米,最高水压达7.5巴,具有超长距离、超大直径、超高水压、超大埋深、复杂工况等特点。 “针对项目施工风险和难点,研制团队通过创新攻关,在刀盘刀具、主驱动等关键部件上采取针对性设计,配置具有常压换刀功能的软土刀盘和合金大、硬度高、覆盖广、耐磨强的切削刀具,主驱动配置伸缩功能,有效避免特殊情况下刀盘异常受力造成的主轴承过载,方便换刀作业、辅助刀盘脱困;并配置主驱动状态监测系统,对主驱动运行状态进行连续监控。”铁建重工掘进机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范瑞强介绍,同时,团队因地制宜设计盾体外形尺寸、结构厚度,增大油缸规格,优化泥浆环流系统和注浆系统等,强化整机性能,配置管片连接构件智能拼装系统,以满足工程施工需求。 据了解,业界通常把14米及以上直径盾构机称为超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是继直径16.07米“京华号”下线并应用后,中国企业自主研制的又一超大直径盾构机。它的成功下线,标志着中国在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研制和应用领域实现新跨越,已形成超大直径盾构机全产业链产业化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