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华风®️
搜罗网 -
7月30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系列活动之走进西藏顺利收官。在为期9天的活动中,来自五大洲18个国家近30家华文媒体中高层人士,走进自治区、市、区(县)媒体机构,探讨媒体融合,商讨交流合作;参加主题“记者沙龙”听取情况介绍,实地探访博物馆、生态保护区、美丽乡村、藏药公司、科技企业,深入了解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民生改善、产业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围绕共建全球华文媒体“记者之家”深入交流商讨,话共识,提举措,谈愿景,为下一步建立海外华文媒体常态化联络合作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海外华文媒体人士纷纷谈到,参加中国记协举办的这次西藏行活动很有意义、很有收获。通过交流互动、实地探访、亲身体验,看到了西藏“短短60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性进步和高质量发展,感受到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西藏篇章的丰硕成果和光明前景。看到伟大祖国发展进步、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内心感到由衷自信和自豪,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让全世界更加全面了解新时代的真实西藏。海外华文媒体人士一致表示,中国记协作为联系海内外新闻界的桥梁纽带,倡导建立海外华文媒体常态化联络合作机制,非常有必要,有助于提升各大洲华文媒体的被认同感,有助于团结推动海内外媒体加强交流合作,壮大声音力量,形成传播矩阵,携手同心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远;海外华文媒体将积极响应中国记协倡议,为中华民族新闻界“亲友圈”做出最大努力。来源: 中国记协网
搜罗网 -
【搜罗西藏7月28日讯】来自五大洲的华文媒体代表走进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岗乡自然保护区,在海拔近3000米的原始密林深处,实地考察中国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感受这座“天然基因库”的独特魅力。岗乡自然保护区位于扎木镇以西22公里,总面积46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是西藏温带湿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自1985年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以来,这里便作为国家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原始云杉林及羚牛、豹、白唇鹿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核心使命。据林芝市宣传部介绍,保护区内的云杉林以“全国之最”闻名:单株最高达80米,胸径超2米,单位林木蓄积量达每公顷3000立方米,是中国单位蓄积量最高的原始云杉林,被誉为“中国云杉之王”的栖息地。该生态系统在碳汇、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代表团在当地宣传部领导带领下,沿林间栈道进入核心缓冲区。漫步于参天古木间,地面厚厚的腐殖层与苔藓花草相映,林风轻拂中尽显原始生态的静谧。林中留存的羚牛足迹、豹的巡行痕迹及濒危鸟类巢穴,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让代表们直观感受到中国西南地区高标准生态保护的成效。值得关注的是,岗乡保护区并非封闭的“观光样板”,而是西藏生态共治共建理念的生动实践。周边村庄通过参与“森林巡护”“林下资源保护”等项目,借助“生态岗位补贴”政策,逐步从依赖砍伐转向参与保护,50%以上的生态岗位由本地居民担任,形成“保护促就业、生态惠民生”的良性循环。这一模式也折射出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的转型——从封闭静态保护向“科学分区、动态管理、全民参与”升级。此次探访不仅是一次对原始森林的考察,更成为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在全球气候变暖与物种灭绝的背景下,岗乡自然保护区以其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有效的治理模式,为世界高原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践参考。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8日讯】28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怀化洪江。刚踏进洪江古商城的服务大厅,目光便被一面墙的《洪江1915》牢牢吸住。这幅由怀化籍旅美画家周孜孜与钟诚老师等人数载研磨的油画,用9米长、4米高的恢弘尺幅,将清末民初的洪江盛景铺展得淋漓尽致。创作者们踏遍古街寻访老人回忆,埋首史料梳理商脉轨迹,再融入当年的建设规划细节,耗时3年才让这幅"会讲故事的油画"落地——画中1915个鲜活人物穿梭往来,比《清明上河图》还多出272个,每个人的眉眼、动作里都藏着考据的较真。推开服务大厅的木门,油画里的盛景便从画布走进了现实,青石板路被百年脚步磨得发亮。洪商文化博物馆的展柜里,一本泛黄的账簿,有毛笔写的收字,钢笔标着付款,两种笔迹在泛黄纸页上交错,恰似画中算盘与钢笔同框的画面。复原的商号内堂里,恍惚间能看见画中穿长袍的掌柜与着西装的商人,正围着这张桌子讨价还价。厘金局的税则碑前总围着不少人,汉文"桐油每担税银五分"旁的英文翻译,盛丰钱庄的铜锁与密码盘,守着"汇通天下"的承诺,兑换票上红印与钢印的重叠,恰似画中中外商人击掌的瞬间;忠义镖局的镖旗在风里猎猎,让人想起油画里镖师护送洋商队伍的画面,藏着"护货更护情"的担当。暮色漫上古街时,灯笼次第亮起,给油画里的故事镀上了暖光。站在十字街口回望,《洪江1915》的恢弘与门楣上的斑驳、博物馆的旧物、报馆的墨迹渐渐交融——原来这幅画从不是定格的历史,而是古商城的"基因图谱",那些画笔勾勒的商脉与人情,早已顺着青石板的纹路,流进了洪江的每一缕风里。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8日讯】28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怀化安江。在湖南怀化的安江镇,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安江农校纪念园。踏入这里,时光仿佛倒退回那个充满探索与希望的年代,袁隆平院士在这里埋下了一粒梦想的种子,而后它生根发芽,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参天大树,用满树的硕果诠释着湖南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的东方智慧。走进安江农校纪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袁隆平院士曾经居住过的旧居。这座朴素的房子,在岁月的洗礼下散发着宁静的气息。屋内陈设简单,木质的桌椅、陈旧的书架,每一件物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却又充满激情的科研岁月。从1964年到1983年,袁隆平院士一家在此生活,他的三个儿子先后诞生于此,而杂交水稻研究从立项到三系配套成功并推向全国的关键时期,也基本是在这座房子里度过。在这里,袁隆平院士无数次挑灯夜战,在书籍和资料中寻找灵感;在这里,他与家人分享着科研的点滴,在亲情的温暖中汲取力量。走出故居,不远处便是那片孕育奇迹的试验田。微风拂过,稻浪轻轻翻滚,每一株稻穗都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力量。1961年7月,31岁的袁隆平在这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它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仿佛是命运特意安排的一次邂逅,为袁隆平开启了杂交水稻科研的大门。此后,这片试验田便成了袁隆平的战场,他每日穿梭在稻田中,仔细观察每一株水稻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无数的数据。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都无法阻挡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在这里,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但也正是这些挫折,让他更加坚定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决心。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馆,是一座记录着杂交水稻发展历程的宝库。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震撼人心的数据:50多年来,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90亿亩,增产稻谷超8000亿公斤。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些数据背后,是袁隆平院士和无数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馆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资料。1966年,他发表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篇论文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科研条件艰苦的年代,袁隆平院士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在杂交水稻领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在馆内的一个角落里,还展示了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地推广的图片和资料。从亚洲到非洲,从美洲到欧洲,杂交水稻的身影遍布全球。它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上许多饱受饥饿困扰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希望。看着这些图片,仿佛能够看到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安江农校纪念园则用它独特的方式,将这段历史和精神传承下去。它是湖南的骄傲,更是世界的财富。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梦想,每一次收获都凝聚着智慧,而杂交水稻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全球粮食安全而努力奋斗。
搜罗网 -
7月27日,中国记协台港澳工作部在西藏波密举办共建全球华文媒体“记者之家”交流商讨活动,组织参加“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系列活动之走进西藏的五大洲18个国家近30家华文媒体中高层人士,共叙中华民族同胞亲情,共话加强团结合作模式路径,共商建设新时代全球华文媒体“记者之家”的思路举措。2025年7月27日,中国记协台港澳工作部在西藏波密举办共建全球华文媒体“记者之家”交流商讨活动。2025年7月27日,中国记协台港澳工作部在西藏波密举办共建全球华文媒体“记者之家”交流商讨活动。座谈中,海外华文媒体人士纷纷谈到,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记协组织全球海外华文媒体西藏行活动很有意义,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美丽幸福、生机勃勃的新时代西藏,海外华文媒体将通过各自平台向世界展示推介真实的西藏;让大家充分感受到祖国对海外华文媒体的重视和关心,感受到家的温情,海外华文媒体将发挥各自优势,携手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共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大家赞同中国记协倡导建立海外华文媒体常态化联络合作机制、壮大声音力量,并围绕机制名称、成员构成、目标导向、推进步骤等提出了意见建议。(文章来源;中国记协网)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7日讯】27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益阳安化县。在湖南益阳安化,有两处独特的地方,一处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安化羽毛球运动学校,另一处是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安化茶厂。这两个地方,一个代表着体育的热血与激情,一个象征着传统技艺与国际贸易的奇妙融合,共同谱写着幸福湖南的动人故事。踏入安化羽毛球运动学校,训练馆里的氛围热烈得如同燃烧的火焰。墙上,龚智超等冠军们的巨幅海报熠熠生辉,仿佛在向小球员们诉说着荣耀的故事,激励着他们追逐梦想。球场在灯光的照耀下格外敞亮,成为了孩子们逐梦的舞台。10分钟统一热身,不同的孩子同样的热身方法。热身结束不同年龄的孩子投入到不同项目的训练中,小小的身影充满着大大的能量。刚接触羽毛球不久的孩子,专注地进行着网前步伐、举拍等基础练习,每一个动作都认真而执着。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怀揣着对羽毛球的热爱,每一次挥拍、每一次击球,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梦想。尽管训练艰苦,固定技术练习枯燥,但孩子们依然坚持着,为了心中的冠军梦而努力拼搏。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憧憬,对胜利的渴望。离开羽毛球运动学校,走进安化茶厂,仿佛踏入了一个历史的长河。空气中弥漫着黑茶独特的香气,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在这里,千年黑茶从山间鲜叶蜕变为跨洋商品,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传奇的故事。安化黑茶的制作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采摘、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到干燥,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茶人的智慧与匠心。渥堆发酵是黑茶制作的关键环节,茶工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掌控着发酵的温度和湿度,让茶叶在时间的催化下发生奇妙的变化,形成黑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安化黑茶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魅力。我们从中国黑茶博物馆了解到,曾经,它沿着万里茶道,从资江出发,经洞庭入长江,再辗转到恰克图,最终抵达圣彼得堡,开启了丝绸之路后横跨亚欧的又一次商业传奇。如今,安化黑茶通过现代化的贸易渠道,远销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来自中国湖南的独特韵味。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文化的使者,传递着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安化羽毛球运动学校里孩子们的拼搏精神,与安化茶厂里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都是幸福湖南的生动写照。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体育与文化共融,共同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幸福画卷 ,向世人展示着湖南安化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活力。(图文:唐明涛)
搜罗网 -
【搜罗西藏7月27日讯】当大多数人对西藏的想象还停留在苍茫戈壁与雪域圣山时,林芝正以另一番姿态颠覆着这份认知。近日,“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走进这片被誉为“雪域江南”的土地,在嘎拉与鲁朗的行走中,触摸到西藏最温润的肌理。嘎拉:从桃花绚烂到四季长歌藏语里意为“美丽的地方”,嘎拉村的魅力从不止于三月。彼时万亩桃花漫山遍野,如绯云落满山谷,让这里赢得“中国最美春天起点”的美誉;而七月的嘎拉,褪去了花的喧嚣,露出了生活本真的模样——尼洋河支流穿村而过,藏式民居的飞檐在绿树间若隐若现,青稞田铺展成绿色的波浪,偶有野花点缀其间,构成一幅无需修饰的田园画。这份美早已转化为发展的动能。依托“桃花经济”,嘎拉村不再是季节性的打卡地:民宿里飘出藏餐的香气,手工作坊里传来纺锤转动的声响,游客可以跟着村民学织氆氇,也能在田间体验农耕。从“一时的流量”到“长久的留量”,这个小村庄用生态与文化的融合,书写着西藏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鲁朗:云端小镇的慢活哲学车行至鲁朗,画风骤变。海拔3700米的“龙王谷”被念青唐古拉山的余脉环抱,云杉与冷杉织就的林海直抵天际,雪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空气中弥漫着松脂与青草的混合气息——这里被称作“西藏小瑞士”,却比瑞士多了几分藏地的神秘。作为国家生态旅游标杆,鲁朗的智慧在于“不打扰”。小镇建筑沿用藏式石木架构,却配备着现代化的舒适设施;温泉理疗中心引入藏医药理念,让游客在放松中感受高原康养的独特;而那口用天然矿石打造的石锅,将走地鸡与藏药材慢火炖成的鲜美,成了味觉上的“高原记忆”。在这里,“慢”不是懒惰,而是与自然共生的哲学。从嘎拉的烟火气到鲁朗的仙境感,林芝用“生态优先”的坚持,证明了高原也能有“江南”的灵秀。这里的每寸土地都在说,西藏的故事,远比想象中丰富。(图文:陈林)
搜罗网 -
【搜罗西藏7月26日讯】“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代表团一行,从拉萨出发,历经五小时车程,跨越米拉山口后,抵达林芝市工布江达县的国家5A级景区——巴松措,开启了一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探访之旅。藏语中意为“绿色的水”的巴松措,素有“西藏的瑞士”“西藏的江南”之称。它坐落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的峡谷深处,海拔约3480米,湖面面积超27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20米。作为一座高山堰塞湖,其湖水澄澈如玉、温润如镜。车行至山路间,峰回路转处,阳光穿透云隙洒在湖面,翠绿清透的湖水与岸边的杉林构成一幅静谧的高原油画,清新的空气与适宜的气温,让这里宛如世外桃源。受林芝高原湿润气候影响,巴松措的美与拉萨截然不同,给人“误入江南”的错觉,成为中国自然地理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湖心的“扎西岛”是巴松措最引人向往之处。这座面积不足千平方米的小岛浮于湖心,形如莲花,故又称“湖中圣莲”。岛上的错宗工巴寺始建于唐朝晚期,相传由莲花生大师亲自选址,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重要道场之一。这座千年古寺虽规模不大,但结构古朴,香火绵延。殿内佛像庄严,壁画斑斓,尽显岁月的沧桑与安宁。绕寺一周仅需五分钟,却仿佛让人穿越千年时光。岛上古柏与湖边青松交相辉映,映衬着朝拜者宁静的面庞,令人不禁放慢脚步,沉淀心灵。游人可通过一座木桥步行上岛,登岛后360度无死角的视野令人震撼:四面雪峰环抱,湖水在脚下低语,完美融合了大自然的壮美与人文信仰的厚重。巴松措集雪山、森林、湖泊、宗教、历史于一体,是西藏少数兼具“自然奇观+人文古迹”的综合型旅游胜地。近年来,随着西藏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的推进,这里已成为国际游客向往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景区配套完善,设有生态木屋、湖边茶舍、藏式客栈,适合摄影、徒步、冥想、科考等多样化体验,是休闲度假与深度文化游的理想之选。站在扎西岛的木桥上,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媒体代表们纷纷表示,此次巴松措之行的意义已远超新闻报道本身,更像是一次身心的洗礼,一场文化认同的重塑,以及对自然与信仰的致敬。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6日讯】26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益阳,实地探访这座湘北名城的历史文脉与发展新貌。采访团首站来到益阳国基学校及张国基纪念馆。在资阳区新桥河镇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汤光华的讲解中,“华侨教育家”张国基的生平脉络清晰展现。这位从益阳走出的侨界先驱,秉持“教育救国”理念,海外奔波期间始终心系故土,晚年归乡后全力投身办学兴教。馆内珍藏的书信、教案等实物,见证着游子与家国的深厚联结,而校园内琅琅书声与活跃的教学场景,则生动诠释了“院士之乡”“文学之乡”文脉的传承延续。在被誉为“山乡巨变第一村”的清溪村,采访团感受到传统村落的现代蜕变。这里是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说的创作原型地,青瓦白墙的民居、生机盎然的田园仍保留着浓郁乡土气息。贾平凹清溪书屋、人民文学出版社清溪书屋的入驻,为古村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漫步村中,既有《山乡巨变》中乡村变革的历史回响,更能看到当代振兴图景:民宿里游客体验农耕文化,特色茶品营养解暑引得一众媒体记者赞不绝口。文学IP与乡村资源的融合,正让"山乡巨变"在新时代焕发新篇。从历史人文到自然生态,从传统底蕴到发展新貌,益阳以山水为纸、人文为墨,书写着"三高四新"蓝图下的新篇章,以“益山益水·益美益阳”的独特气质,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图文:唐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