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速:
专辑: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
搜罗网 -
【搜罗网10月23日讯】在“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期间,坐落于兰州新区的敦湖温泉度假酒店,成为展示西部城市宜居魅力的重要窗口。海内外嘉宾与媒体记者在此邂逅生态休闲与康养度假的融合之美,真切感受兰州新区在产业崛起与民生提质中书写的高质量发展答卷。作为甘肃丝绸之路文商旅集团倾力打造的康养度假标杆项目,敦湖温泉酒店将现代建筑美学与自然意境深度融合。简约大气的外观与新区现代化风貌相得益彰,大堂内镜面水景与绿植相映成趣,“有泉有湖”的雅致格局,让步入者瞬间脱离喧嚣,沉浸于静谧休憩之境。这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是兰州新区坚持“生态优先、宜居为要”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温泉是敦湖的核心底蕴。这处形成于两亿年前的侏罗系裂隙温泉,矿化度达4.3%,富含硒、锶、偏硅酸等20余种有益微量元素。其中,被誉为“抗癌之王”的硒元素含量达0.19mg/L,能有效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锶元素可助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偏硅酸则对皮肤养护、血管弹性改善颇具裨益。室内外功能各异的泡池各具特色,室外泡池可仰望苍穹、感受寒热交织的惬意,室内中药池、气泡按摩池等则兼顾私密养生需求,让温润泉水成为滋养身心的天然馈赠。除了核心的温泉体验,酒店配套的“瀚海明珠”水上乐园为度假增添了活力维度,实现“动静相宜”的全场景服务。家庭客群在此共享亲子时光,年轻游客尽情释放活力,多元化的休闲设施让康养度假不再局限于静谧休憩,更拓展了品质生活的丰富内涵。在传统认知中偏干旱的西北大地,兰州新区能孕育出如此高品质的康养度假胜地,背后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革新与实践。敦湖温泉的崛起,不仅填补了西北高端康养产业的空白,更印证了兰州新区在推进产业集聚、经济提速的同时,始终把民生福祉与生态宜居放在重要位置。这里的一泓汤泉,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城市发展温度的彰显——既追求发展速度,更注重生活品质,让现代化新区既有产业筋骨,更有人文温度。如今,敦湖温泉度假酒店已成为兰州新区的靓丽名片。它不仅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了洗去风尘、康养休憩的理想场所,更向世界展示了西部城市从“产业高地”到“宜居福地”的转型跨越,诠释了高质量发展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西部智慧。这方温润汤泉,正以独特魅力吸引着更多人走进兰州新区,感受西部热土的发展活力与宜居新貌,为西北文商旅融合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搜罗网 -
【搜罗网10月23日讯】“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中,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近距离见证中国重离子放疗装备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突破,深切感受科技强国战略在西北大地结出的丰硕成果。作为中国最早深耕重离子放疗装备研发的企业,兰州泰基历经多年攻关,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临床治疗的全产业链布局,核心产品碳离子治疗系统成功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在软硬件领域攻克多项“卡脖子”难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评“甘肃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如今,兰州泰基已成为中国唯一具备医用碳离子治疗系统全流程资质与能力的企业,跻身全球医用重离子治疗装备三大供应商,商业订单量和全球市场占有率均居世界首位。2020年3月,首台示范装置在武威肿瘤医院投入临床,开机率高达98%,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武威碳离子治疗系统,自2019年获批上市以来,已成功治疗超1500例患者,疗效显著、运行稳定;第四套武汉碳离子治疗系统获国家药监局注册认证,以4年短建设周期、先进技术配置,进一步提升肿瘤治疗的精准度与效率。面向未来,兰州泰基正联合科研机构攻关装备小型化技术,破解产业发展核心瓶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将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新一代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研发推广,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作为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的高端医疗装备,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大科学装置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兰州泰基的崛起,既彰显了中国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的自主创新硬实力,也为全球肿瘤治疗技术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用科技力量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书写了新时代科技报国的精彩答卷。
搜罗网 -
【搜罗网兰州10月23日讯】在兰州新区总投资20亿元的甘肃传祁甘味乳业智能化基地拔地而起,鲜奶经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变身奶酪、厚乳、乳粉等八大类百种产品,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餐饮门店与千家万户。作为西北乳业转型升级标杆,这家企业以全产业链布局打破区域产业瓶颈,用一杯奶重塑甘肃经济版图,奏响西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乐章。传祁甘味乳业是甘肃前进现代农业发展集团全资子公司,后者前身为2008年成立的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22年组建为综合性企业集团,业务涵盖奶牛养殖、饲草种植、乳制品生产销售等多个领域,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斩获“中国优质奶源基地”“全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等多项荣誉。2020年成立的传祁甘味乳业,作为国内首家综合性乳品深加工产品生产基地,分两期推进建设,一期日处理生鲜乳2400吨,二期建成后将达3500吨,100种细分产品精准对接四大渠道,让西北乳业走进广阔市场。甘肃坐拥北纬38度黄金奶源带,曾因本地深加工能力不足陷入“优质奶源外流”困境。传祁甘味乳业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共建研发中心,以数字化转型赋能生产,聚焦原制奶酪等高端产品,推动甘肃乳业从“输出奶源”向“输出价值”转变,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作为区域乳业链主企业,公司正构建“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体系,未来3-5年将形成年处理鲜奶50万吨的产业集群,带动牧民增收和配套企业聚集,强化“西北乳业走廊”竞争力。如今,传祁甘味乳业的控制中心实时监控生产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模式保障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其发展实践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产业链升级、强化科技创新,为西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承载着西北大地匠心与温度的乳制品,正走进更多消费者生活,这场以牛奶为媒的产业变革,正为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描绘出绚丽图景。
搜罗网 -
【搜罗网兰州10月23日讯】在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银色储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控制室内的技术人员紧盯屏幕上跳动的分子式——这里生产的有机过氧化物,正为下游石化企业巨型反应釜注入核心动力,决定着聚乙烯的生成效率。作为国内首家有机过氧化物专业工厂,兰州助剂厂股份有限公司(隶属甘肃科技集团)历经半个多世纪深耕,从破解“卡脖子”难题到引领产业链发展,用创新与改革书写了一部西部国企的突围史诗。临危受命,为国担当破解技术困局时间回溯至1966年,中国第一套大型引进乙烯项目——兰州石化高压聚乙烯装置即将上马,而关键催化剂却被国外“卡脖子”,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关键时刻,经国家科委立项、原化工部投资,兰州助剂厂应运而生,肩负起攻克核心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的历史使命。“没有有机过氧化物,聚乙烯生产就无从谈起。”厂内工程师回忆道。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化学试剂,是石化工业不可或缺的“芯片”,直接关系到国家石化产业的自主发展。面对无技术借鉴、无设备参考的困境,企业初创团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反复试验中摸索规律,最终成功实现关键引发剂的国产化,为中国石化产业挺直腰板提供了坚实支撑,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改革赋能,老牌国企焕发新生机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唯有改革者进,唯有创新者强。兰州助剂厂始终以改革为动力,在转型发展中不断突破:2017年完成脱钩改制,2019年股权划转至甘肃科技投资集团,2021年整体搬迁至兰州新区并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2022年底正式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搬迁不是简单的位置迁移,而是一次全方位的技术升级。”公司负责人表示,新厂区构建了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建成高标准“数字化车间”,生产效率较以往提升30%以上,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跨越。一系列改革举措破除了发展桎梏,让这家老牌国企在市场化浪潮中焕发勃勃生机,为后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新为魂,筑牢产业发展“压舱石”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兰州助剂厂1600平方米的工程实验楼内,49名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潜心攻关,形成了“研发-生产-市场”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多年来,企业主持编制3项行业标准,申请二十多项专利,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成为有机过氧化物领域的标杆企业。如今,兰州助剂厂已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选甘肃省战略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扛起了有机过氧化物产业链“链主”的重任。从单一产品生产到产业链协同发展,从技术追随者到行业引领者,企业用持续创新筑牢了国家石化助剂产业的“压舱石”。绿色转型,勇拓高质量发展新蓝海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兰州助剂厂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掀起一场关乎产业未来的“分子革命”。企业将环保属性纳入新产品研发核心考量,聚焦高效、低耗、环保的产品方向,部分产品成功通过严格的欧盟REACH注册,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实现了“国内领先”向“国际接轨”的跨越。从破解“卡脖子”难题到冲刺上市培育企业,从西部戈壁到国际舞台,兰州助剂厂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奋斗,完成了一场精彩的“关键分子”之战。如今,这家西部“小巨人”正以更昂扬的姿态,在有机过氧化物领域持续深耕,为中国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西部经济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书写着国产工业助剂的崭新篇章。(编辑:英敏)
搜罗网 -
10月22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期间,来自加拿大、爱尔兰、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融合采访团走进兰州市皋兰县,探访当地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百璐通瓜果专业合作社。在这里,一颗小小的软儿梨,经过全产业链的“精心打扮”,从黄河岸边的“土果子”,蜕变成捧回多项金奖的“甘味明星”,生动展现了皋兰特色农业的升级密码。走进合作社的生产区,1500吨容量的冷库整齐排列,500平方米的果品后熟车间里,工人们正细致把控温度,让软儿梨慢慢酝酿出最佳口感。很难想象,这家2013年成立的合作社,如今已串联起361名社员、3000亩优质软儿梨种植基地,从技术服务到包装贮藏,从运输销售到品牌打造,形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闭环,让曾经“养在深闺”的软儿梨,走出了皋兰,走向了更大市场。“要让软儿梨走得远,技术是底气。”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说,他们长期和科研院所“牵手”,不仅主持、参与完成多项省市科研项目,还组建了一支以市级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的研发团队。靠着这份钻研劲,合作社拿下2件国家发明专利,还在“活力金城”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二等奖。更关键的是,他们摸索出“基地生产-培训指导-后熟调控-变温冻藏-精品化包装-专业化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让软儿梨的品质有了稳定保障——不管是刚采摘的新鲜果,还是经过冻藏的“冰爽味”,都能保持一贯的好口感。有了好品质,更要有好品牌。合作社早早注册了“小魏哥”兰州软儿梨商标,让软儿梨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凭借过硬的品质,这颗小果子先后拿下甘肃省区域公用品牌、“特别特”甘味农产品等荣誉,还捧回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敦煌国际美食节特色食材金奖,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奖果”。为了让更多人认识软儿梨,合作社还频频“亮相”:去展会参展、上电视节目、拍短视频宣传,一步步打响知名度,连合作社所在的长坡村,都因此获评农业部第七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如今,在百璐通合作社的带动下,皋兰软儿梨早已不是单一的农产品。春天,3000亩梨园开花引客;秋天,新鲜果子挂满枝头;冬天,冻藏的软儿梨成了“冬日限定美味”。线上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线下客户源源不断,曾经靠天吃饭的果农,如今跟着合作社稳赚收益,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从3000亩基地到全产业链,从“小魏哥”商标到多项金奖,百璐通合作社用一颗软儿梨证明:只要找对路子、做精做细,地方特色农产品也能闯出大天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
搜罗网 -
10月22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期间,来自加拿大、爱尔兰、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融合采访团走进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陶园街。这条始于晚清的街巷,一边连着黄河的碧波,一边枕着千年的梨园,把“世界第一古梨园”的生态之美、农耕之韵与乡村之暖,酿成了一坛让人沉醉的“黄河风情酒”。什川的底气,藏在每一棵古梨树下。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里保存着9423棵百年古梨,其中2600多棵树龄超300年,最老的梨树已历经500载春秋,仍能年产千斤果实。漫步陶园街,脚下是黄河纤道的旧痕,眼前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民居与灌渠错落,古梨与水车相望,仿佛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据介绍,当地先民在漫长的梨园生产管理中,创造并世代传承了“天把式”高空作业和高杆吊枝等独特农作法,掸花震虫和烟汁杀虫等绿色植保措施,复合种养、以水带肥等生态庭院模式,以及土窖贮藏的传统保鲜方式。街巷里的每一处都藏着“故事密码”。明代嘉靖年间的古水车,曾为梨园灌溉效力300年,见证了旱地变良田的变迁;农耕文化博物馆里,年近古稀的魏周彦老人收藏的云梯戗杆、风车斗升,诉说着老辈人的耕种智慧;墙上的彩绘格外特别,本地艺人把魏氏文化、梨园四季画在砖上,连“文人墨客咏什川”的诗词都成了风景线。最热闹的当属“古梨树下说事情”的场地,村民们围坐在老梨树下,聊政策、谈发展、解矛盾,比会议室更自在,比邻里闲聊更实在。这里的“好玩”不止于看景。研学基地里,孩子们能体验户外拓展,读懂农耕知识;农家乐里,软儿梨、白凤桃的香甜能留住食客的胃,“兰州本土哈根达斯”软儿梨更是凭一口冰爽圈粉无数;果农们踩着“天把式”云梯修剪梨树,这门省级非遗技艺,至今仍是现代机械无法替代的“梨园功夫”。为了守护这份珍贵,什川有自己的“保护经”:每棵古梨都有“身份证”,扫码就能查编号、管护人;《兰州市什川古梨树保护条例》让保护有法可依,每年1760余份管护协议压实责任。如今,陶园街不仅是游客打卡地,更是村民的幸福家园——庭院经济让收入翻番,移风易俗宣传栏扮靓乡村,“梨韵什川”的画卷正越画越美。从百年梨园到全球农业遗产,从陶园街巷到农文旅融合,兰州什川用黄河水滋养的生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搜罗网 -
10月22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期间,加拿大、爱尔兰、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融合采访团走进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下泥湾村的绿旺科技服务专业合作社。在这里,一棚棚鲜嫩果蔬、一堂堂趣味农耕课、一条条便捷电商链,生动展现了县域农业如何靠科技与创新,从“种庄稼”升级为“造产业”。这家2012年成立的合作社,如今已是省级示范社。走进基地,5480平方米的智能化连栋玻璃温室里绿意盎然,6540平方米的PO薄膜大棚整齐排列,70座双杆四膜钢架大棚更是藏着“增收秘诀”——这项获国家专利的种植技术,能让早春晚秋多收两茬叶菜,全年最多种8茬,亩均增收1万元,500多亩推广面积让不少农户尝到甜头。“服务三农”是合作社的初心。作为全国第一批县级农民田间学校,它每年邀请农业专家开展10余场讲座,培训3000多人次,把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的技巧送到田间地头,服务覆盖1650余户农户。156户社员带着530亩耕地加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年销售额达1850万元,还带动235户脱贫户累计分红110万元。这里还是孩子们的“劳动课堂”。作为兰州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合作社设计了春播育苗、石碾滚滚等15门农耕课程,展示120余件种子和病虫害标本,每年接待30多个研学团队、8000多名师生。孩子们在这里耕地、摘菜,在体验中读懂农业文化。电商让好农货走得更远。合作社2016年成立兰州迈绿达农产品有限公司,抖音店铺、微信公众号“迈绿达”聚集了6000多粉丝,兰州人早上下单、晚上就能收到新鲜果蔬,年电商销售额430万元。12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认证、“甘味”品牌加持,让皋兰果蔬有了更高的市场身价。下一步,合作社还计划和高校合作推进技术研发,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基地,继续升级科普和研学服务。从“菜园子”到“研学地”,从“本地卖”到“全国送”,绿旺合作社正把小农业做成大产业,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据了解,近年来,皋兰县加大设施农业扶持,成效显著。面积上,年增超500亩,现达10406座亩,带动蔬、瓜种植及产量提升;技术上,推“双杆四膜”大棚,叶菜年种最高8茬,亩收入8000元;效益上,拓电商等模式,创31个优质农产品,助农增收。
搜罗网 -
10月22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期间,来自加拿大、爱尔兰、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融合采访团走进位于兰州市皋兰县的标杆企业甘肃泛植制药,实地探寻这家县域企业如何以甘草为媒、靠科技创新,从“小作坊”成长为全球甘草提取物领域“领头羊”的蜕变之路。甘肃泛植制药从1995年靠粗加工起步,到如今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甘草提取物加工出口基地,它用“一根甘草”的蜕变,书写了县域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故事。走进泛植制药的生产车间,10条符合GMP标准的生产线正有序运转,其中甘草酸单铵盐、甘草次酸生产线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很难想象,这家如今能把产品卖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营收超2.5亿元的企业,早期也曾面临“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困境。转折点始于2006年,企业跳出“原料粗加工”的传统路径,一头扎进产学研合作,不仅建成标准化实验室,还联合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等6家院校,组建起由7位博导专家带队的创新团队。最让人惊叹的,是它攻克光甘草定提取难题的过程。这种在光果甘草中含量仅0.1%-0.2%的成分,曾因传统工艺“1000公斤原料仅得1公斤产品”,被国外企业以15万元/公斤的高价垄断。泛植制药耗时3年攻关,靠定向纯化技术实现90%纯度量产,不仅把单产年产值做到1.5亿元,更让光甘草定全球市场占有率超70%,彻底打破国外垄断。如今,企业科研经费占比稳定在营收4%,累计投入超5000万元,手握12项国家发明专利,还拿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绿色工厂等荣誉。在皋兰县的支持下,泛植制药的“甘草版图”越做越大。上游,它在乌兹别克斯坦建加工基地、规划种植园,破解原料难题;下游,在上海、广州及中亚设子公司,让60%以上产品远销美、日、欧;就连提取剩余的甘草纤维,也被加工成育苗基质肥料,实现资源100%利用。70%的生产工人来自皋兰本地,既解决了就业,又让技术红利扎根县域。从“小作坊”到“全球标杆”,泛植制药的故事证明:县域企业无需盲目追逐新兴产业,立足本地资源、找准创新方向,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甘草,也能靠科创翅膀飞向全球大市场。
搜罗网 -
10月21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期间,来自加拿大、爱尔兰、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融合采访团走进兰州石化。这座有着六十七载历史的老国企,以银白炼塔与湛蓝管线交织的“工业美”、绿树花坛相映的“生态美”,让海外媒体人眼前一亮。在兰州推进强省会行动、重振“兰州制造”的进程中,作为“一五”时期诞生的工业“老兵”,兰州石化正以“奋进者”姿态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大局,成为“强工业”的核心支撑。面对市场挑战,企业锚定“一粒料、一块焦、一座厂”,凭借品质升级、价值挖掘、数智变革“三驾马车”实现逆市上扬。“一粒料”突围上,团队攻克高端茂金属产品技术难题,打造出医用聚烯烃、超高压电缆绝缘材料等多系列高端产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夯实“兰州制造”根基;“一块焦”蝶变中,通过技术攻关将炼油副产品石油焦升级为锂电池负极原料,打开传统石化产品向新能源领域延伸的空间,为兰州产业多元发展注入动能;“一座厂”进化里,榆林公司建成国内首个全要素智能化炼化工厂,以AI技术深度赋能生产,让数智化成为效能提升的“金钥匙”,呼应强科技发展导向。值得一提的是,兰州石化公用工程一部化工净化水区域1958年建设、1960年投产,主要承担乙烯等工业污水处理回用及缓冲池管理任务。其践行绿色责任,凝结水改造项目入选低碳案例,2024年淡水回用量增181万吨,2025年节水项目年减排49万吨,还制定控污方案。四季青缓冲站成生态区,候鸟聚集。采用“水解+A/O”工艺,2016年升级后出水优于国标,依托智能平台监控,守护黄河生态,助力企业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这家老国企不仅专注效益,更积极践行强省会使命。通过推进现场管理工程,曾经“傻大黑粗”的装置区如今整洁规范;新增绿地、打造厂前广场,让“工业风”与“田园风”交融,“花园式工厂”成为兰州北滨河路上的亮眼风景,既扮靓城市,也提升了周边居民生活品质。作为兰州“强工业”的核心支撑,兰州石化还凭借品质升级、价值挖掘、数智变革“三驾马车”逆市上扬,深度融入强省会行动,为兰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城市在强科技、强工业、强县域统筹推进中重塑产业优势,加速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
搜罗网 -
“叮!”无感支付完成,红烧鱼、蒜薹炒肉的香气从智能餐盘中喷涌而出——10月21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期间,来自加拿大、爱尔兰、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融合采访团走进西固区兰棉厂社区,立刻被这幅“养老不离家”的图景吸引。摄像机镜头追随着取餐的老人、忙碌的护工,记录下中国社区养老的鲜活实践。走进社区,1058平方米的西固城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内暖意融融,集成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配备专业护理团队与活动空间,辐射周边4个社区3700余名老年人。“吃饭难”曾是社区老人的共性困扰,如今“全链闭环”助餐体系给出了暖心答案。长者食堂按二十四节气定制52套菜单,从食材采购、机器加工到识别取餐、无感支付,全流程实现智慧化管理,简化用餐流程的同时保证菜品多样。系统还会依据老人取餐数据,自动生成个人健康日记录、周档案与月报告,提供科学饮食建议。针对行动不便群体,社区每日安排30-50份餐食配送,覆盖率超需求老人的90%。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社区更着力营造“精神共融”的养老生态。依托养老服务中心,社区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我们的节日”,常态化开展器乐演奏、书画创作、包粽子、茶话会等“守护朝夕美好”系列活动,年均组织20余场,让老人们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同时,社区构建“物质+精神”双轨关爱体系,节日期间为高龄、失能、困难独居老人送上生活物资与节日礼品,组织志愿者每周定期探访,推动邻里结对帮扶,并联动周边商户推出“老年专属优惠”,让关怀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节。科技赋能更让养老服务跑出“加速度”。社区联合企业搭建“佳家云服”数字化平台,打造“15分钟智慧养老服务圈”,将家政保洁、家电清洗、家庭维修等10余项高频生活服务纳入其中。老人通过电话或小程序即可在线预约,不仅能享受基础生活服务,还能定制专业护工上门照护、24小时应急响应、助浴助洁、护工陪珍等服务,真正实现“足不出户享一站式照护”。兰棉厂社区的实践,是西固区养老服务升级的缩影。近年来,根据省市为民办实事的安排部署,西固区政府积极开展老年助餐服务工作,2024年围绕福利东西路,西固东西路两条主线,依托新建小区移交配建养老设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国有企业移交社区用房等资源,综合考虑老年人口规模、助餐服务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选址建设、改造了11个养老助餐服务点,其中新建“社区养老+老年助餐”示范项目2个,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已有设施场所提升改造养老设施8个,利用社区闲置资源改建社区食堂1个,辐射全区80%城市社区,覆盖辖区老年人5.7万余人。2025年,结合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社区嵌入式养老助餐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的要求,组织民政、住建、市监等相关部门和相关街道实地查看确定8个老年助餐服务点,其中政府投资项目4个,社会投入项目4个,进一步扩展了全区老年助餐服务范围。建设改造内容主要为装修改造、设备购置、消防改造等方面。截至目前8个点已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夕阳下,采访团的镜头定格在长者食堂的笑脸墙上。从“安心”到“暖胃”再到“悦心”,兰棉厂社区的“嵌入式”养老模式,不仅让本地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安享晚年,更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镜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社区养老的温度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