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C
Toronto
星期日, 28 9 月, 2025

云南

德钦实地探访,见证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

【搜罗迪庆6月11日讯】海外华文媒体“高原行”迪庆采风团走进德钦县,围绕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及文旅融合等主题展开深度调研,探寻藏区发展新动能。在塔巴林寺,媒体团深入了解僧尼社会保障政策落实情况。当地政府通过完善医疗、养老保障体系,改善寺院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僧尼生活难题,让宗教界人士感受到国家的关怀。来到玉杰村,媒体团详细了解了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实践。近年来,玉杰村依托特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探索“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发展模式,实现集体经济壮大与村民增收。村内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民居,以及村民洋溢的笑容,展现出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巨变。在雾浓顶,媒体团聚焦文旅产业发展。当地依托梅里雪山等自然资源,打造观景平台、特色民宿,推动文旅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德钦县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正逐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邂逅香格里拉“宋慧乔”

踏入香格里拉,就像翻开了一本神秘的藏地史诗,每一页都写满了独特与惊喜。传说中在这里有一个女孩长得很像韩国明星“宋慧乔”,云南文旅曾经对其做过专访,而她也带动了很多人来到香格里拉。傍晚,余晖洒在古老的扎雅土司庄园,藏式建筑的轮廓被勾勒得愈发庄严。作为曾经电视剧《香格里拉》的取景地,这座庄园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如今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又焕发出全新的活力。步入庄园,热情的扎西小哥献上黄金色的哈达,一句真挚的“扎西德勒”,开启土司宴的揭秘之旅。找好位置坐下,桌上摆放的是一人一锅的牦牛小火锅,锅底有红汤和清汤可选。牦牛肉片纹理清晰、肉质紧实,在锅中翻滚片刻后入口,鲜嫩多汁;牦牛丸弹性十足,咬上一口,肉香四溢;搭配着高原特有的野菜,每一口都是自然的馈赠。酥油茶香气浓郁,咸香的口感与青稞饼堪称绝配,卓玛小姐姐会不时为你添上,让温暖在舌尖蔓延 。如果想尝试独特吃法,不妨试试糌粑蘸酸奶,酸甜奶香,瞬间打开味蕾新世界。用餐时,还能看到舞台上扎西与卓玛载歌载舞,长袖飞舞间,尽显藏族文化的魅力。扎西小哥甚至还会用藏语唱嘻哈,现代与传统的碰撞,让全场气氛瞬间沸腾。而“香格里拉宋慧乔”的登场,更是将宴会气氛推向高潮。这位藏族姑娘,凭借与韩国女星宋慧乔相似的甜美面容和卓越舞技,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她身着绚丽藏装,脸上洋溢着温暖笑容,热情地与游客打招呼、合影留念 。当她登台表演,举手投足间散发的独特气质,让台下的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美好的一刻,一位来自山西的游客坦言,他和妻子专门来香格里拉,就是为了能见到“香格里拉宋慧乔”。晚宴结束,便是热闹非凡的篝火晚会。大家手牵手,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跳起锅庄舞,舞步或生疏或熟练,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在这一刻,不分彼此,尽情享受着藏地的热情与欢乐 。晚风轻拂,空气中弥漫着青稞酒的香气和欢声笑语,让人沉醉在这独特的藏地风情之中。这场在香格里拉的土司宴,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深度体验,而“香格里拉宋慧乔”的出现,无疑为其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它让更多人了解到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这片神奇的土地,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人们的视野 。倘若你也渴望一场与众不同的旅行,不妨来香格里拉赴一场土司宴,邂逅那位美丽的“宋慧乔”,感受藏地的独特魅力。

探秘香格里拉,聚焦宗教中国化与生态保护

【搜罗迪庆6月10日讯】海外华文媒体“高原行”迪庆采风活动媒体团聚焦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与高原生态保护,探寻文化传承与生态守护的“香格里拉模式”。上午,媒体团走进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噶丹·松赞林寺。寺内,活佛与僧人详细介绍了寺院在教义阐释、僧才培养、宗教活动管理等方面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实践。近年来,松赞林寺通过开设爱国爱教课程、参与公益事业等方式,引导信教群众将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实现宗教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午后,媒体团踏入普达措国家公园,这片集原始森林、高山湖泊、湿地草甸于一体的高原净土,展现出香格里拉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卓越成果。作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普达措通过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发展生态旅游等举措,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随后,媒体团还走访扎雅土司庄园,领略当地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创新传承。从宗教圣地到生态秘境,媒体团深刻感受到香格里拉在文化保护与生态治理上的深度融合。未来,这些鲜活的故事将通过媒体视角,向世界展示中国在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领域的智慧与担当。

海外华文媒体“高原行”迪庆采风活动开启

【搜罗香格里拉6月9日讯 】当地时间6月9日,海外华文媒体“高原行”迪庆采风活动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正式拉开帷幕。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阿联酋、肯尼亚等14个国家的华文媒体代表,携手中央媒体代表齐聚香格里拉市,开启为期一周的深度采风活动,解码雪域高原上的民族共融与发展密码。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团一行踏入了建塘镇金龙社区,这座位于海拔3300米独克宗古城的社区,特色酒店独具藏式风情,民宿温馨宜人,唐卡等民族文化体验店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还有众多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店面,夜晚整个社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热闹非凡。社区党总支书记汪源热情地迎接了代表团,并以“古老金龙、奋进金龙、美好金龙、文明金龙、和谐金龙、团结金龙、祥和金龙”七大板块为切入点,细致入微地介绍了金龙社区的基本情况。从追溯社区古老的历史渊源,到展示在不同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变迁,汪源书记将金龙社区丰富的历史人文风貌,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生动地呈现在代表团成员眼前。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方面,为了处理好商铺经营者、从业人员和当地群众之间的关系,社区精心组织党员、业主、志愿者等成立了网格员队伍。网格员们不辞辛劳,穿梭在社区的大街小巷,通过逐户走访的方式,深入了解每一户居民的情况,收集大家的诉求。他们就像社区的“触角”,敏锐地感知着社区的每一处细微变化,做到对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古城非遗体验中心,媒体团见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承的奇妙碰撞。游客在非遗传承人及志愿者指导下,亲手调配矿物颜料、勾勒唐卡线条,沉浸式感受藏族宗教艺术与美学智慧。中心内,藏式家具、民族服饰与茶马古道文物错落陈列,通过“以物叙史”的独特视角,再现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长卷。尤为亮眼的是,这里已成为各族志愿者协作传习非遗的共享平台,技艺的传承与交流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生根发芽。本次采风活动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主办,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国际视角,向世界展现迪庆壮美自然生态、深厚民族文化底蕴与高质量发展成果。

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遇见多元和谐之美

由云南省侨办主办、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承办的“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近日走进昆明、楚雄、大理多地。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等17个国家的20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行走中追忆历史、触摸经济、感知文化,遇见多元和谐之美。在行走中追忆历史  云南虽地处中国西南一隅,但历史文化悠久。迄今为止发现的亚洲最早人类元谋人、世界著名航海家郑和、南方丝绸之路、抗战大动脉滇缅公路、南侨机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者聂耳……都与云南有关。  此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用脚步丈量历史。他们先到滇池东岸的郑和故里、滇文化发祥地晋宁,追寻郑和足迹、了解古滇文化;又前往昆明西山,向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聂耳墓敬献鲜花;随后,走进“东方人类故乡”元谋县、茶马古道上的著名侨村东莲花,触摸史前文明及马帮历史。在晋宁,人们以郑和公园、郑和纪念馆、郑和研究会、郑和文化旅游节等多种方式,传承着“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郑和精神。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坚持“共享太平之福”“敦睦邦交”“强不凌弱”的原则,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技术,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也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受到拥戴。这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联想到:郑和到访过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至今仍保有“三宝山”“三宝庙”“三宝井”等众多纪念郑和的文化遗迹。他们将这段古老历史的现代延续,写进报道里。在东莲花村,马帮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吸引八方游客。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和游客一道,走进古道古村,追寻马帮记忆,打卡古民居建筑群……村内最具代表性的马如骥大院里的“诚一不二”四个大字和《上海街景》彩绘,引起秘鲁《秘华商报》总编辑谢允亭的注意,他说“这彰显了马帮商人的诚信理念和开阔眼界。”在行走中触摸经济  云南有着“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等美誉,物产丰富。茶叶、鲜切花、野生食用菌、中药材、核桃、咖啡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前列。连日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走进有着“亚洲花都”之称的斗南花卉市场、“中国野生菌之乡”南华县、“冬早蔬菜之乡”元谋县等前沿市场,感受云南经济脉动。置身花的海洋——斗南花市,爱尔兰《华人报》副社长周瑞琮难掩激动之情。这里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鲜切花交易市场,聚集超8万花商,每天有数千万枝鲜花连夜发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鲜花拍卖、零售交易外,还有鲜花直播、鲜花快递业务等多种经济形态。“花海人潮涌动活力。”周瑞琮注意到,这活力的背后,有着众多支撑。先进的智慧农业,让鲜花花期精准可控;完善的冷链物流,让千里之外的消费者48小时内就能收到花束;不断提升的自主研发能力,让越来越多花卉新品种出现在斗南……在楚雄州南华、元谋等县,农业物联网技术、大数据、5G等信息化技术,也被运用到野生菌、蔬果等产业中。集农业大数据采集、数据交换、预处理、数据分析与应用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大数据平台,给产业发展带来助力,让菲律宾《商报》编辑陈埏卫忍不住点赞。陈埏卫表示,东南亚国家读者特别关注中国产业发展新动态。他将用自己的笔和镜头,将云南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故事,展现给读者。在行走中感知文化  云南,是中国世居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生活着26个世居民族。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此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体验火把狂欢,近距离感受彝族服饰、彝族歌舞、彝医彝药的魅力;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打卡大理古城、巍山古城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体验白族扎染,品尝“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和面片、牛干巴等众多民族美食;主打丰富多元。在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龙丽华看来,踏足云南,就像踏入一个多元文化宝库。其虽已多次到访云南,但“每次都有新发现”。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时,龙丽华走进中缅边境腾冲、瑞丽等地,感受景颇族、傣族、佤族风情。这一次,她又近距离了解彝族、白族、回族等民族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它们又在云南和谐共处。”龙丽华称,“云南的美,是多元的美,更是和谐的美。”此行,海外华文媒体已刊发多角度报道云南的文、图、视频、新媒体稿件百余篇。众多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还许下“N刷云南”的愿望。正如加拿大搜罗传媒总经理陈林所说,“云南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一次怎够?!”

云南大理:游客深度体验白族扎染 “非遗+旅游”成文旅热点

正值暑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迎来大批海内外游客。在一栋栋青瓦白墙的特色民居中,游客们饶有兴致地聆听白族扎染历史文化,亲身体验扎染技艺。“非遗+旅游”成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热点。白族扎染技艺是大理地区传统手工印染工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2006年,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周城村,目前有300多名扎染艺人,从事扎染加工的有16户,扎染销售的有286户,是远近闻名的“白族扎染之乡”。“鼎盛时期,周城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白族扎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树坤称,随着产业快速发展,白族扎染也面临着诸多困局,如扎花工人老龄化加剧,传统图案渐渐消失等。“要先确保核心技艺能够得到传承,再谋市场和产品的发展和创新。”近年来,段树坤和妻子段银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经常性地举办扎染技艺培训。截至目前,已培训来自省内外从业人员超6000人次。2015年,夫妻二人将家庭式扎染作坊升级为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并率先推出白族扎染活态体验项目。随着大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通过“非遗+旅游”的创新模式,打造了一个集扎染生产性保护、扎染文化展示教育、扎染技艺体验制作、扎染旅游商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走出了扎染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走进该博物馆,白族四合院在扎染的装饰点缀下,充满浓郁的扎染文化氛围,琳琅满目的展品散发着白族扎染的独特魅力。游客参观完博物馆后,可以在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的教学指导下,在制作体验区学习扎花染色,体验白族扎染的全流程。段树坤介绍,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目前每天接待旅游团队30个左右,最多可达60个,年接待游客约18万人次,初步走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文化是旅游的载体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展示方式和传播交流渠道。”段树坤认为,只有正确处理好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始终保持白族扎染的文化特质,才能让白族扎染一直具有生命力。

海外华文媒体云南楚雄寻访彝乡“红火密码”

恰逢火把节,有着“中国彝乡 滇中翡翠”美誉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一片火红景象。来自17个国家的20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汇入人海,体验火把狂欢;并近距离了解彝绣、野生菌等特色产业,寻访彝乡“红火密码”。  楚雄是中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拥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4张世界级名片。同时也是热情开放的“中国火城”、传承创新的“彝绣之都”、美美与共的“赛装圣地”,火把节、赛装节、野生菌美食节等节庆活动精彩纷呈。  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前来。刚刚举行的中国·楚雄2024年彝族火把节,设置祭火大典、万人左脚舞撒火把狂欢、非遗展示、彝绣动态展、拳王争霸赛、彝族摔跤表演、爬油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邀游客在“清凉一夏”中感受“火热”。单日最高接待游客量超34万人次。置身活动现场,加拿大搜罗传媒总经理陈林被火与舞的海洋所震撼。“熊熊燃烧的火把,打跳不断的人群,展现彝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陈林称。在楚雄,和火把一样夺目的还有当地的彝绣。楚雄彝绣拥有1700多年历史,具有文化深厚、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浓郁的独特风格。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楚雄彝绣实现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再到“指尖产业”的转变,成长为亿元级产业,登上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等国内、国际舞台。楚雄州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俣介绍,为助推彝绣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楚雄州成立工作专班,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政策体系,构建品牌化、产品化、标准化、数字化、普惠化、人才化的产业体系,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2023年,当地彝绣产业产值达10亿元;培育绣娘5.7万名,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菲律宾《商报》编辑陈埏卫注意到,和彝绣产业一样,楚雄野生菌产业、果蔬产业也实现产品线上交易、可视化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在有着“中国野生菌之乡”美誉的楚雄州南华县,野生菌产业大数据平台不仅能呈现主要菌类价格区间、成交量、交易额等数据,还实现重点产区环境监测等功能。2023年,该县菌产业综合产值已达61.7亿元,带动12万民众人均增收2800元。在“冬早蔬菜之乡”“南繁育种天堂”楚雄州元谋县,建有集农业大数据采集、数据交换、预处理、数据分析与应用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引领当地智慧农业发展。“大数据的运用,有效提升产业链的整体运营效果。”陈埏卫表示,乐见当地特色农业取得更好发展。(完)

神奇彝州云南楚雄:多彩民族文化吸引八方游客

近期正值火把节,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纷纷来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与当地民众一起点燃火把,共度佳节。与此同时,楚雄州绚丽的彝族服饰、动人的彝族歌舞、神奇的彝医彝药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吸引着八方游客在当地展开深度体验。楚雄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拥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4张世界级名片。楚雄还是热情开放的“中国火城”、传承创新的“彝绣之都”、美美与共的“赛装圣地”。彝人古镇唱响彝乡恋歌在充满彝族风情的彝人古镇,极具特色的建筑和风味独特的美食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在古镇中的云南鲜花会客厅,用鲜切花、永生花等做成的巨大鲜花景观引来不少游客驻足。彝人古镇景区是楚雄州十大文化旅游项目之一,集彝族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为一体,有彝乡恋歌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有集中展示彝族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彝族风情、彝族特色文化商品的主题街区和文化景观节点。彝人古镇通过举办火把节、彝族年等节庆活动,形成古镇“日日有活动,月月有节庆”的文化形象,成为游客体验彝族文化风情的首选地。据统计,2023年,彝人古镇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撬动上下游产业投资约100亿人民币,已成为依托文化旅游拉动楚雄当地产业发展、创造居民就业的重要引擎。千年彝绣展现最美民族风在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琳琅满目的彝绣产品和精彩的彝绣秀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观。楚雄彝绣拥有1700多年历史,是彝族民众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心灵花朵”,具有文化深厚、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浓郁的独特风格。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楚雄彝族绣娘“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用一针一剪一丝一线,赓续绵延不绝的传统技艺。2023年9月,继走进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舞台后,楚雄彝绣走进米兰时装周。这个发源于西南山区的古老技艺与国际时尚的碰撞、拥抱,成为推动彝绣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3年8月,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使用,是面向全国服务绣企、绣娘,连接生产端和市场端,集数据统计分析、交易、展示、严选为一体的数字赋能彝绣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该中心完成楚雄绣娘、残疾人绣工和彝绣传统纹样数据库建设。彝绣秀、绣艺学堂程序投入使用,实现彝绣产品线上交易、产品订单集中派送及回购、绣娘线上培训。完成全州10县市产品销售数据,企业、绣纺、车间、合作社、产业园区数量,12个楚雄彝绣团体标准及彝绣产品用工指导价、市场指导价等可视化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显示,2023年,楚雄州5.7万名绣娘人均年增收3570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6%,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2.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5%,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古老彝医药传承健康良方彝医药探源、古法制药展示区、特色诊疗体验……走进位于楚雄州楚雄市的中国彝医药博览馆,从矿物药、动植物药标本,到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滇南本草等珍贵医药书籍,一系列珍贵展品让游客们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彝医药博览馆是全国第一个系统展示彝医药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和发展成果的综合性展馆,集文化、科普与产业于一体,让游客感受彝族民众的智慧结晶。彝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雄州是彝医药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区。彝医药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以前的《支呷啊鲁》。楚雄州先后发掘整理了《老五斗彝医书》等彝医药典籍几十部,其中成书最早的《齐苏书》比《本草纲目》还早12年。目前,楚雄州已基本形成以中药、化学药为主导,以中彝医药为特色,集生物医药研发、生产、服务、流通、医药教育为一体的产业体系。2023年,全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87.23 亿元人民币、增长5.7%。 

海外华文媒体探访云南昆明 感受春城独特气质

7月28日至29日,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活动走进云南省省会昆明市。来自17个国家的20家华文媒体代表登西山、品云茶、访斗南,感受厚重、包容、奋进的春城气质。登西山 寻访华侨印迹昆明西山地处滇池西岸,是国内著名旅游风景名胜区,海内外游客长年不断。除拥有龙门、华亭寺、玉兰园等景点外,西山之中还矗立着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聂耳墓、聂耳纪念馆等抗战纪念标志。细雨中,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前往西山拜谒聂耳墓。聂耳出生、成长于昆明,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金蛇狂舞》等具有历史价值的不朽之作。他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参观聂耳纪念馆后,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龙丽华感慨良多。她介绍,1935年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海边不幸溺亡后,当地为他修建聂耳纪念碑,并每年举办纪念活动。“这样的纪念活动一直持续,这说明中日民间友好交流从未中断。”龙丽华说。随后,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前敬献鲜花,以此表达对南侨机工的追思缅怀。1939年,来自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的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远涉重洋回到中国,在滇缅公路投入抗日战争运输工作。从1939年到1945年,南侨机工共抢运约50万吨军需物资,他们中有1000余人献出了生命。“抗日战争期间,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段历史应该被铭记。”菲律宾《商报》编辑陈埏卫说。品云茶 感受云南包容开放走进云茶品鉴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下称“云茶品鉴院”),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立刻被品类丰富的云茶收藏、身着特色服饰的茶艺师、茶叶闻香系统等牢牢抓住目光。随后,茶艺师身着唐代、宋代服饰,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带来唐代煎茶、宋代点茶等古典茶艺表演。在品鉴布朗族烤茶时,云茶品鉴院院长刘莎介绍,自公元10世纪以来,世居云南普洱的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并与傣族等民族一起,探索“林下茶”种植,历经千年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她表示,云南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茶方式和茶文化。这些文化的交融使得云茶拥有多元化的特点,展现了云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近年来,作为茶的故乡、普洱茶的发源地和中国茶叶主产区的云南,积极以茶为媒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我们与世界共享茶文化,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各国的茶文化交流碰撞。”刘莎说。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没有饮茶习惯,但在参访云茶品鉴院后,她对云茶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比如烤茶就是布朗族人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智慧,体现在文化传承、实用技巧、健康理念等方面。”朱新娥认为,这样的茶文化就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动体现,值得传承和发扬。访斗南 见证昆明奋进发展夜幕降临,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有着“亚洲花都”之称的斗南花卉市场。夜晚的斗南花市依旧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批发商在此买花、赏花、品花、食花。夜游斗南成为昆明的旅游新热点。斗南花卉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宋柯樵介绍,历经40余年发展,斗南已拥有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和世界第二大的花卉拍卖中心。每天有117个大类、1600多个品种的鲜切花在这里完成交易,从昆明销往中国各地及新加坡、越南、泰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让鲜花香飘世界。据显示,2023年,斗南花市实现花卉交易量135.4亿枝、交易额135.7亿元,连续25年鲜切花交易量、交易额、现金量、交易人次和出口额居全国第一。“斗南花市如此之大的规模,和夜间的热闹程度让我非常吃惊。”爱尔兰《华人报》副社长周瑞琮说,他在斗南花市看到的是商机无限,是昆明的蓬勃发展。“我希望能够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的优势,让海外华侨华人看到一个美丽宜居、高速发展的昆明。”周瑞琮说。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活动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承办。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将走进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三地,探寻华侨历史、马帮印迹,触摸鲜切花、野生菌等特色经济脉络,体验彝族火把节、白族扎染、白族三道茶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完)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