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速:
新疆
Remon -
当塔克拉玛干的风裹着深秋的清冽掠过塔里木河,沙雅的胡杨便在荒原与流水间铺展成一幅壮阔的生态画卷——连片成海的金浪漫卷天地,千年孤树的风骨刺破苍穹,恰如“搜罗华风”专栏寻觅的华夏风采,既藏着自然造化的神奇,更刻着治沙护土的不朽传奇。连片成海:金浪织就生态屏障从沙雅哈德墩大桥远眺,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连片成林,470万亩天然胡杨林铺展成中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林带,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只有野生胡杨顺着河床自然铺展的野性张力。金箔似的叶片叠满枝桠,风过时掀起层层“浪涛”,簌簌声裹着干燥的草木香漫向天际,连空气都浸着暖黄的暖意。阳光斜切过树冠,细碎光斑砸在沙砾地上,远处的林带顺着河流蜿蜒,与天边淡蓝相融,仿佛整个荒原都在金色里轻轻起伏。这片“金海”正是沙雅治沙的核心力量。胡杨根系发达,能深入地下数十米汲取水分,盘结的根系如一张巨网,将松散的沙土牢牢锁住,有效遏制沙漠南移。每年可减少风沙危害面积超百万亩,使周边20余万亩农田免受沙侵,为棉花种植、苹果种植等特色产业筑牢了生态根基。行至月亮湾,连片胡杨浸着水的柔意:河流绕出新月形弯道,数公里胡杨织成金色绸带,树冠垂向水面,将蓝绿流水染成蜜色波纹。枯树斜倚滩涂的景致里,藏着胡杨“死而不倒”的治沙密码——即便枯死后,枝干仍能阻挡风沙流动,成为荒原上的天然沙障。孤树为王:千年风骨见证治沙奇迹往奥普坎艺术家村落深处探寻,那株被誉为“胡杨王”的古树孤挺于原始林区,堪称沙雅治沙的“活化石”。需五六人伸臂合抱的树干,皲裂皮层如老茧裹着岁月,基部盘结的根瘤像大地拱起的脉搏;近三十米的冠幅向四方撑开,一半枝桠坠满金叶,另一半枯干如苍龙探爪,戳向蓝天。树下木栅栏缠满朱红绸带,风一吹便如火焰绕树舞动——这株两千余年的古树,见证了塔里木河两岸从风沙肆虐到绿意渐浓的变迁,如今仍是周边胡杨林的“水源涵养核心”,其发达的根系能为周边幼树输送水分,助力沙区植被恢复。怪兽林深处,野生胡杨的“野性”与治沙韧劲尽显:有的树弯成拉满的弓,枝桠如兽角斜刺沙空;有的树干被风沙掏成空洞,却仍在顶端顶出一丛金叶;枯木卧沙处,枝干缠着新生藤蔓,枯褐与嫩黄缠成“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生命图腾。这些野生胡杨与人工种植的梭梭、红柳等植被形成立体治沙体系,让沙雅县沙漠化逆转率持续提升,近十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超30万亩,昔日的“沙窝子”如今已成为滋养民生的“金窝子”。人文相映:华风与生机共生沙雅的胡杨,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搜罗华风”所追寻的华夏风采具象。奥普坎艺术家村落里,胡杨的苍劲风骨与维吾尔族民俗风情相融,画家以金叶为墨、荒原为纸,勾勒胡杨治沙的壮阔;摄影家定格“金海锁沙”的瞬间,让这份生态奇迹成为华夏大地上的亮眼名片。村落里的特色民宿中,烤包子、手抓肉的烟火气与胡杨的草木香交织,游客在感受自然奇观的同时,也能读懂胡杨背后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非遗展厅里,胡杨元素融入传统技艺:维吾尔族剪纸艺人以胡杨为原型,剪出“金浪锁沙”的图景;沙雅小刀的刀柄上,雕刻着胡杨根系盘结的纹样,让治沙精神通过文化创作代代相传。夕阳西下,金浪被染成橘红,胡杨王的影子覆在红绸带上。沙雅的胡杨,是治沙的丰碑,是“搜罗华风”里最动人的生态篇章,更是华夏大地上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动见证。它们以千年风骨锁住风沙,以连片金海滋养民生,让荒原变绿洲的奇迹,在西域大地上生生不息。(图文:陈林 ©️REMONCHEN®️版权所有 谢绝转载,转载请申请后注明出处)
搜罗网 -
【搜罗网 沙雅 10月29日讯】“新疆有个阿克苏·物华民丰”主题采访团深耕沙雅县,循着文化赋能、产业兴农的发展脉络,深入乡村村落、非遗展厅、种植基地,聚焦乡村文旅深度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特色产业富民的生动实践,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沙雅县以文化铸魂凝聚发展合力、以产业赋能激活乡村活力的亮眼成效。奥普坎艺术家村落:文旅共生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沙雅县哈德墩镇奥普坎艺术家村落坐落于县城东南73公里处,既是哈德墩镇政府临时驻地,也是一个聚居着143户503人的民族村落,三个村民小组的村民们世代以棉花种植和畜牧业为主要生计,守着胡杨秘境过着质朴生活。如今,村落秉持“原生态保护、艺术化赋能”的发展理念,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情感纽带与发展根基,创新推动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与村民结对共建、深度交流——艺术家们扎根乡村汲取灵感,村民们在艺术熏陶中开阔眼界,双向奔赴让胡杨的苍劲风骨、维吾尔族的民俗风情与多元艺术创作实现深度交融。村落周边3公里处,吾守尔·欧勒迪古老原始胡杨林枝繁叶茂,千年古树见证岁月沧桑;4公里外的拜西普惠河潺潺流淌,滋养出两岸生机盎然;8公里处的老河湾风光旖旎,沙漠、河流与绿洲相映成画,加之独具特色的怪兽林、沙漠驼铃等景观,共同构成了一幅天然的艺术画卷。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知名导演、摄影家、画家等艺术从业者纷至沓来,在这里搭建起20余个艺术工作室与创作基地,常态化开展采风创作、艺术交流活动。与此同时,村落顺势打造了10余间特色民宿,村民们亲手制作的烤包子、手抓肉、缸子肉等民族美食香气扑鼻,艺术氛围与烟火气息相得益彰,让乡村旅游从“小众探访”变为“大众打卡”,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让沉寂的乡村焕发出蓬勃生机。非遗展厅:匠心传承 让文化瑰宝绽放时代光彩走进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展厅以“物阜民康 多彩沙雅”“妙笔生花 舞动沙雅”“节日庆典 和美沙雅”三大板块为核心,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了75项珍贵的非遗项目,涵盖服饰、饮食、歌舞、民间美术、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节日、民俗礼仪等8个门类,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维吾尔族叼羊》、自治区级项目《维吾尔族赛乃姆》《沙雅小刀制作技艺》等6项代表性项目尤为引人注目,7名非遗传承人通过现场演示、技艺讲解等方式,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这些非遗技艺是沙雅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色彩艳丽、刺绣精美的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承载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工序繁杂、风味独特的沙雅烤全羊制作技艺,蕴含着饮食文化的传承;旋律欢快、舞姿奔放的赛乃姆,传递着各族人民的喜悦之情;寓意吉祥的民间剪纸、巧夺天工的小刀制作,展现着工匠们的精湛手艺。从生产生活的实用技能到节庆仪式的情感表达,从民间文学的口耳相传到传统艺术的匠心演绎,这些非遗项目生动展现了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鲜活历程,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的保护与传承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苹果示范基地:绿色赋能 结出富民兴村“幸福果”在沙雅县红旗镇塔勒克努尔村3组的苹果示范基地,97亩果园里枝繁叶茂,红彤彤的冰糖心红富士挂满枝头,果香四溢。该基地始建于2010年,主栽市场认可度极高的冰糖心红富士品种,搭配新世纪苹果作为授粉品种,采用4×5米的科学株行距规划种植,经过15年的精心培育,果树已进入盛果期,预计2025年亩均产量可达2吨,总产量将突破140余吨,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产值有望超过700万元。基地依托沙雅县民乐林果专业合作社运营管理,以“全程质量控制、绿色生态种植”为核心,大力推行郁闭园疏密改造、简易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多项关键技术,从土壤改良到花期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果实采摘,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标准化种植规范。合作社还专门聘请农业技术专家驻场指导,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帮助种植户提升管理水平,确保苹果品质稳定优良。如今,基地生产的冰糖心红富士以其果肉细腻、含糖量高、口感清甜的特点,深受市场青睐,远销乌鲁木齐、西安、广州等多个城市。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基地常年带动20名当地村民稳定就业,从业人员年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让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地里头致富”,绿色果品真正成为带动乡村振兴、村民增收的“幸福果”。(图文:陈林©️REMONCHEN®️版权所有谢绝转载,转载需申请后并标明注明出处)
搜罗网 -
【搜罗网 新和·沙雅 10月28日讯】“新疆有个阿克苏·物华民丰”主题活动中,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循着历史脉络与田园风光,走进新和县与沙雅县。在斑驳古城中触摸多元文明的交融印记,在无垠棉田里感受现代农业的蓬勃脉动,亲身见证阿克苏从古代丝路军政要地,到如今产业兴旺、民生殷实的跨越式发展,读懂这片土地跨越千年的生机与蜕变。新和:古城遗珍 镌刻多元一体印记新和县通古斯巴西城址,这座始建于西晋、繁盛于唐代的古城,曾是安西大都护府及龟兹都督府的核心驻地,更是阿克苏地区保存最完整、形制最具代表性的古龟兹建筑遗址。古城呈规整长方形,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30米,周长960米,高大的城墙、巍峨的角楼、规整的马面与庄严的城门,共同勾勒出当年军政要地的恢弘格局。遗址内出土的大量汉代五铢钱、唐代文书、陶俑器皿等文物,无声诉说着丝路之上商旅往来、文化互鉴的往事,为研究古代西域历史、丝路文化传播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历程,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佐证。以该城址为核心辐射的10万亩“汉唐屯田遗址”,更是以规模之宏大获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见证着古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与农业开发的悠久历史。走进新和博物馆,1083件(套)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静静陈列,金、银、铜、玉、陶等各类藏品品类齐全、内涵丰富。其中,“汉归义羌长印”“李崇之印”等国家珍贵级文物,作为古代中央政权治理西域的直接物证,清晰印证了新和在历史上作为新疆军政中心的重要地位。博物馆创新采用传统展陈、场景复原、智慧导览平台等多元展示手段,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漫长历程具象化呈现,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凝聚力。开馆以来,这里已累计接待观众20万余人次,成功举办各类社会教育活动50余场次,成为传承历史文脉、深化“文化润疆”的重要阵地。沙雅:棉田焕新 铺就富民兴村坦途沙雅县古勒巴格镇尤库日库勒达西村,距镇政府3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14860亩。曾经,这里的农田多为1-5亩的“小块地”,田埂交错、渠系杂乱,严重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如今,通过高标准土地平整改造,这些零散地块被整合为100-300亩的“大条田”,斗农渠与田埂占地面积减少40%左右,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10%,全村高标准农田占比已达84%,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农业经营分散、生产效率偏低的发展难题。依托规模化农田优势,该村全面推行棉花生产规模化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与全过程质量管控模式。从播种、田间管理到采摘、加工,机械化设备贯穿始终,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4.58%,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每亩还能节约生产成本450元。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9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升至3.03万元。金秋时节,万亩棉田银浪翻滚,雪白的棉朵在阳光下闪耀,不仅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写照,更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绘就出产业兴旺、民生安康的乡村振兴图景。
Remon -
【搜罗网 拜城·库车 10月27日讯】 “新疆有个阿克苏·物华民丰”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拜城县与库车市,在跨越千年的文化遗存中探寻文明根脉,在古今交融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发展活力。拜城:克孜尔石窟——崖壁上的文明交响驱车穿行于天山南麓的绿洲之间,木扎提河北岸的断崖之上,克孜尔石窟如一串镶嵌在山体中的艺术明珠,在岁月长河中静静绽放光彩。据介绍作为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佛教石窟群,这座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自公元3世纪起便开始了持续千年的营造,269个编号洞窟沿崖壁绵延三公里,宛如一部刻在山石上的文明史诗。步入洞窟,色彩依旧鲜活的壁画扑面而来:飞天的飘带轻盈灵动,佛国的场景庄严神圣,农耕、狩猎、商旅的画面生动写实,既有印度佛教艺术的典雅,又融入了中原绘画的细腻,更留存着西域本土的审美特质。作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艺术宝库,这里保存的数万平方米壁画、数千尊造像,完整呈现了公元3世纪至13世纪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兴衰历程,更见证了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流盛况——梵文经卷与汉文题记同存,犍陀罗风格与中原技法交融,让每一幅壁画、每一尊造像都成为文明互鉴的鲜活例证。媒体团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历经千年仍不褪色的色彩,聆听着壁画背后跨越时空的故事。“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从构图精巧的“菱格画”到叙事完整的佛本生故事,从西域乐舞的生动再现到丝路商旅的真实刻画,克孜尔石窟用无声的艺术语言,诉说着古代龟兹作为丝路枢纽的繁荣过往,也彰显着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库车:遗址焕彩+古巷新生——古今交融的活力画卷如果说克孜尔石窟是凝固的历史,那么库车的魏晋遗址与龟兹小巷,则让古老文明在当代生活中焕发了新的生机。新疆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藏身于库车市城郊,依托晋十六国时期的地下古墓群遗址而建,9719.99平方米的场馆内,地下展厅与地面展区形成巧妙呼应。走进地下4259平方米的核心展区,15座保存完好的墓葬原貌呈现,棺木、陶器、钱币等文物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古人的丧葬观念与生活细节。而“魏晋·龟兹”“全息剧场”“葬俗葬式”等六大展区,则通过“考古+数字化”的创新手段,让千年历史“活”了起来:全息投影重现古龟兹人的日常起居,互动屏幕还原丝路商贸的繁忙景象,VR技术让观众“穿越”回魏晋时期的龟兹城邦,沉浸式感受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化氛围。离开遗址博物馆,步入库车老城的龟兹小巷,另一番热闹景象映入眼帘。作为晚清和民国初期街巷格局保存最完整的街区,这里的每一条小巷都蜿蜒曲折,每一座老宅都独具风情:土黄色的墙体承载着岁月痕迹,雕花的木门彰显着民族特色,葡萄架下的藤椅透着闲适安然。如今的龟兹小巷,早已不是单纯的历史街区,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的“网红打卡地”:老民居改造的特色民宿里,游客可以体验民族风情;手工酸奶店、非遗手工艺品店与时尚咖啡馆、文创小店相邻而居,传统技艺与现代潮流在此碰撞;每逢节庆,小巷里还会举办民族歌舞表演、手工技艺展示等活动,让游客在烟火气中感受库车的民族风情与发展活力。采访团成员穿行在古巷中,一边用镜头捕捉老宅与新铺的相映成趣,一边与当地商户、游客亲切交流。“以前只知道库车是丝路古城,没想到这里的古巷这么有味道,既有历史感,又很时尚。”龟兹小巷的新生,正是库车守护文化根脉、推动文旅融合的生动缩影,也让这座古城在坚守传统中,不断书写着新的发展篇章。从拜城的崖壁石窟到库车的古巷遗址,采访团的脚步跨越千年,却始终循着文明的脉络前行。在阿克苏这片土地上,千年文脉从未中断,而是在保护与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滋养当地发展的精神源泉,也向世界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蓬勃活力。(图/文:陈林 版权所有,转载请申请并注明来源)
搜罗网 -
搜罗网库车10月27日讯 金秋时节,天山南麓的阿克苏大地,瓜果飘香,棉田似雪,一片丰收景象。10月27日,以“物华民丰”为主题的海外华文媒体采访活动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正式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20余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于此,他们将通过实地探访,深入挖掘阿克苏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脉络,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故事。在欢迎仪式上,主办方代表对与会嘉宾及媒体朋友表示热烈欢迎。主办方代表指出,阿克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龟兹文化的发祥地,更是新时代新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这里既有克孜尔石窟这样的历史文化瑰宝,也有柯柯牙生态工程这样的自然奇迹,还有长绒棉、糖心苹果等享誉中外的特色产业。而库车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百强县”,更是集中展现了阿克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活力。自2018年阿克苏地区创新实施“一月一主题”宣传活动以来,通过系统性的主题策划和精准的传播,对外宣传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了解阿克苏、向往阿克苏。主办方在仪式上表示,阿克苏以“物华民丰”为发展底色,依托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坚实的产业基础,正在全力谱写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的新篇章。希望海外华文媒体能够以独特的国际视角,记录阿克苏的生态之美、发展之速、民生之暖,让世界看到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鲜活新疆。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对本次采访活动充满期待。加拿大《搜罗SOLO》杂志社社长陈林表示,这是他首次来到阿克苏,一踏上这片土地,就被这里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丰饶的物产所吸引。他将通过图文并茂的融媒体报道,让海外读者真正认识阿克苏、走进阿克苏,客观真实地呈现这座丝路古城的多维面貌,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架起桥梁。法国《法中网》副总编文化州则表示,海外华文媒体是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纽带,此次将用镜头定格阿克苏的发展瞬间,用文字讲述民生故事,全面展现阿克苏的发展成就和独特魅力,推动阿克苏特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增进国际社会对新疆发展的理解与认同,让阿克苏的精彩故事传遍世界。据了解,本次采访活动将深入阿克苏城乡一线,聚焦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治理、特色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海外媒体代表们将先后走访克孜尔石窟、优质棉田、精品果园等地,亲身感受阿克苏在文化传承、生态建设和经济创新方面的生动实践。
“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4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走进克州
搜罗网 -
6月26日,“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4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团一行来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采访团参访了克州润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克州安琪拉地毯厂、克州博物馆、阿孜汗村无花果景区和玛纳斯大剧院,记录克州在推动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生动实践,感知克州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生动故事。在克州润华纺织厂和安琪拉地毯厂,采访团走进厂区和工作间,实地了解企业运行和发展情况。很多人表示,在听完职工讲述自己和同事们的生活变化,看到他们如今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更加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在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群众增收致富方面取得的成就。克州是新疆无花果主要生产地之一,其中阿图什市的无花果最为出名,被誉为“无花果之乡”。在阿图什市松他克镇阿孜汗村无花果景区,采访团成员走进果园,近距离观察无花果、石榴等果树栽培管理情况,了解当地文旅融合发展,体验民俗风情。克州人文历史悠久,一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是闻名于世的中国三大少数民族史诗之一。在玛纳斯史诗大剧院里,伴随着铿锵的鼓点、悠扬的库姆孜乐曲,一场震撼人心的舞台剧拉开帷幕,演职人员用灵动的肢体语言生动演绎着英雄的史诗。瑞典北欧华人报主任编辑经利鸣看完表演后激动地表示,英雄玛纳斯及其家族保卫家园的故事让他更加深刻理解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本次活动是海外华文媒体采访行第四次走进新疆,共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家海外华文媒体参加,行程涵盖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喀什地区等地。加拿大搜罗传媒执行董事陈林说,这次采访活动让他们看到了新疆多民族一起生活的真实情况,见证了新时代新疆经济发展成就,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非常期待再到新疆来!
大美新疆探寻丝路风情——“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4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走进昌吉、喀什大美新疆
搜罗网 -
6月22日—25日,由中国侨联指导,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自治区侨联共同主办的“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4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活动走进昌吉、喀什。采访团团长、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采访团副团长、自治区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米海尔古丽·阿吉等参加有关活动。昌吉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连接中国西部与中亚各国的重要桥梁,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采访团来到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新疆农业博览园,了解不同时期新疆农业发展、农耕文化、风土民情、特色农产品以及国内国际现代农业成果。当看到采用集约化生产、精准水肥一体化灌溉等先进技术的“蔬菜工厂”,采访团成员、加拿大搜罗传媒执行董事陈林说:“近距离看到未来农业,让我感受到昌吉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大好发展前景,有效利用高科技、新技术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为当地经济带来可观的收益,我要把这些故事分享出去,让海外更多的人去了解真实的新疆”。“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喀什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支点,也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历史悠久、文化多元。采访团先后来到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等地,在传统和现代交织的体验中,用镜头探索积淀千年的人文底蕴,感受多元历史文化的交融之美。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中国最大的清真寺之一。采访团参观了信教群众的日常礼拜活动,了解到当地政府充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采访团成员、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表示:“能够完整保存古老宗教场所并不断发展现代化宗教学习设施,体现了政府依法保障信教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采访团一行参访了喀什古城、喀什博物馆、喀什市老城区保护综合治理纪念馆、东湖社区等地,深入社区、街巷,体验当地百姓日常生活,了解古城改造和建设历程。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主席续炳义感受颇深,他说:“新疆政府在短短几年时间把一个个老村落改造成幸福新村,这种一心为民的作风,对拉动当地经济和文化繁荣十分重要。各族群众友好生活在一起,对社会稳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喀什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保护、发展和传承各民族传统文化。采访团先后来到疏附县民族乐器村和英吉沙县土陶村、阿迪力达瓦孜艺术传承中心,体验少数民族乐器和陶器的制作工艺,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法国法中网副总编文化州感慨,“我看到政府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是真实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体现。”采访团还参访了疆果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喀什蔬菜产业示范园、英吉沙县小刀村等地,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喀什之行让他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喀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貌,并会将美丽真实的新疆介绍给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