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中国
搜罗网 -
【搜罗甘南7月9日讯】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今日走进华羚乳品集团,探访这家占据全国牦牛奶粉销量榜首的企业如何以科技创新激活高原资源,在产业链升级与乡村振兴中书写"高原传奇"。作为中国唯一拥有牦牛乳专业研究院的企业,华羚的科研投入令人瞩目:自2005年设立研发中心以来,累计投入超1亿元,斩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牦牛乳研究院聚焦两大方向:一方面深入提取牦牛乳中特有的共轭亚油酸(CLA)、A2-β酪蛋白等活性物质,应用于特殊医学食品;另一方面攻克脂肪球膜蛋白保留技术,使其"唯甄""菁锐"两款婴幼儿奶粉通过新国标注册,更贴近母乳营养结构。"牦牛乳蛋白质含量达5%-6%,是普通牛奶的1.5倍,免疫球蛋白含量高出3倍。" 甘肃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工宋礼向记者们说道,基于这些天然优势,华羚已开发出7大系列100余种产品,从婴幼儿配方奶粉到酥油茶,覆盖全年龄段需求。其中A2-β酪蛋白奶粉和双蛋白营养粉(吸收率提升40%)成为市场爆款,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欧盟、美国等高端市场。面对海外市场严苛的农残与微生物指标要求,华羚构建了"质量+技术+创新"的三维应对体系。集团将HACCP、GMP等国际管理体系融入全流程,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发的低GI功能性乳品,专门针对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已通过欧盟有机认证。"我们牵头制定了两项牦牛乳酪蛋白国家标准。"宋工表示,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三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华羚正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目前,其产品已进入2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原珍稀营养"的差异化定位在国际市场形成独特竞争力。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集团与8所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未来将重点研发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运动营养产品。"比如这款牦牛乳双蛋白营养粉,采用酶解技术将酪蛋白转化为小分子肽,很受健身人群欢迎。"工作人员指着展厅内的产品介绍。从雪域高原到世界舞台,华羚用30年时间证明:民族特色产业完全能凭借科技力量成为全球竞争中的"中国名片"。华羚的实践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更折射出中国高原特色经济的转型路径——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最终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共赢。
搜罗网 -
【搜罗甘南7月8日讯】由国务院侨务办主办的“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活动首站走进甘肃夏河,来自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的17名华文媒体代表,在凤岭山脚下的拉卜楞寺开启了藏地文化探索之旅。这座被誉为“世界藏学府”的藏传佛教圣地,以红墙金顶的壮阔建筑群、流淌三百年的信仰传承,以及新时代的文物保护实践,为海外媒体呈现了一幅立体的藏文化画卷。红墙金顶间的“世界藏学府”阴转晴后的天气,让拉卜楞寺的鎏金铜瓦顶在阳光下折射出庄严的光芒。这座始建于1709年的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藏语意为“活佛的府邸”,历经三百年发展,已形成包含6大学院、108属寺的庞大体系。1000多亩的建筑群依山而建,经堂的姜黄墙体与48座佛殿的鎏金装饰交相辉映,500多院白色僧舍如云朵般环绕四周,构成层次分明的藏式建筑奇观。“这里的每一座经堂都是一所学校。”陪同僧人指着闻思学院介绍。作为藏传佛教最高学府,拉卜楞寺的显密二宗教学体系涵盖医学、时轮、喜金刚等领域,鼎盛时期僧侣达4000人。在印经院,记者们见到了正在拓印的藏文经卷,木刻雕版上的字迹历经百年仍清晰如新。而6.8万余册古籍善本的藏经楼更令人惊叹——其中4万余册已完成整理,实木书架整齐排列,古籍修复师正用传统技法修补虫蛀的经页,四十载坚守让千年智慧得以延续。转经廊里,信徒转动经轮的吱呀声与轻声祈福交织。信仰在这里不是展品,而是活着的传统。古寺新生:传统与科技的守护在当地僧人的带领下,媒体代表们参观了工匠们如何用矿物颜料修复壁画,老艺人手把手传授着“堆绣”技法。这是拉卜楞寺最大规模修缮工程的日常场景。2012年启动的这项工程总投资3.05亿元,涵盖16座佛殿主体修缮、壁画修复、消防安防升级等8大类项目。“金顶修缮用的还是‘鎏金汞齐法’,但我们加了现代防腐蚀涂层。”工程负责人指着屋顶介绍。传统工艺与科技的结合,让古老建筑既保留原貌又增强耐久性。如今,闻思学院的智能照明系统柔和照亮壁画,辩经活动在更安全的环境中开展;防雷系统与消防管网隐蔽铺设,既守护文物又不破坏景观。“修缮不仅保护了建筑,更方便了我们的修行学习。”一位年轻僧人说。这项工程赢得了僧俗群众一致认可,也让海外媒体看到中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用心。文化之窗:向世界讲述藏地故事在拉卜楞寺,身着袈裟的僧侣潜心研读,也看到各族游客聆听讲解。作为国家4A级景区,拉卜楞寺自1980年开放以来,已成为展示藏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医学学院,传统藏药炮制技艺与现代药理研究并存;时轮学院的天文历法成果,仍指导着藏地农耕节庆。拉卜楞寺的故事,恰是中华文明包容共生的缩影——红墙内,传统在坚守中延续;蓝天下,保护让文明走向更远的未来。这里的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值得世界倾听的中国故事。(图文:陈林)
搜罗网 -
【搜罗甘南7月8日讯】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走进夏河县桑科镇,探访这座总面积1192.8平方公里的草原小镇如何以“牧文旅融合”为笔,在157.43万亩草场上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画卷。从传统牧区到多元业态:草原经济的华丽转身桑科镇位于夏河县南部,平均海拔3200米,6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散布在辽阔草原上。曾经的桑科面临“思想落后、基础薄弱、产业低端”的困境,如今通过“多元融合”发展战略,已蜕变为“生态宜居、特色鲜明、文旅崛起”的示范镇。在天境营地,“95后”藏族青年贡去乎才旦打造的25顶特色帐篷成为转型缩影。帐篷内地暖与干湿分离卫生间俱全,唐卡临摹、藏药浴等体验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藏地文化。“旺季周末房源提前两周售罄,”贡去乎才旦说,这种“慢体验”模式正是桑科“业态升级”的生动实践。营地管家尕藏才旦的“四季工作法”更显灵活:旺季驻场服务,淡季回县城经营民宿,全年无缝衔接旅游服务。畜牧筑基 文旅赋能:产业链上的增收密码桑科镇将草场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现代畜牧业与文旅产业间找到平衡点。依托现代畜牧产业园和种羊场,当地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牧户”机制,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中养殖转型,同时延伸出畜产品加工、销售全链条。“既要养好羊,也要唱好牧歌。”夏河县文旅局局长贡曲才让介绍,桑科深入挖掘畜牧文化、草原风光等资源,开发出“一日牧民”“马背踏绿”等特色项目。在拉卜楞风情街,唐卡绘制、藏饰制作等非遗展示与虫草、藏香等特产销售相得益彰,形成“生产+加工+旅游+服务”的多元增收体系。从香浪节到全域游:民俗IP激活发展动能农历六月的桑科草原,帐篷星罗棋布,锅庄舞与牧歌交织——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浪节”的热闹场景。如今,这个起源于“采薪游山”的传统节日,已升级为持续两月的“香浪旅游季”,成为撬动全域旅游的支点。“香浪节不是简单的聚会,而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桑科镇干部介绍,当地在保护节日原真性的同时,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等设施,培育出天境营地、诺尔丹营地等高端项目,让“季节性庆典”变为“常态化体验”。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草原永续的桑科答案“层峦雪山如玉叠,无垠草色骏马翔”的美景背后,是桑科“生态立镇”的坚守。当地严格执行“不破坏草场、不干扰牧民”原则,拆除乱搭乱建,实施生态修复,让湿地、草原保持原始风貌。在此基础上,以桑科小镇、湿地为中心,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生态旅游框架。夏河县文旅局数据显示,桑科镇近百家营地全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5%,农牧民人均旅游收入占比超40%。“我们没改变草原,只是用对了打开方式。”贡去乎才旦的话,道出桑科发展的核心逻辑——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搜罗网 -
【搜罗甘南7月8日讯】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主办的“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活动正式开启,来自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7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甘南。首站来到有“世界藏学府”美誉的拉卜楞寺。该寺位于甘肃甘南夏河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始建于1709年,建筑规模宏大,拥有六大学院等众多景点,保留着优秀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据了解,寺内古籍整理工作历经四十余载,已基本完成4万余册古籍善本的整理,为后续数字化工程奠定基础。拉卜楞寺藏经楼藏有6.8万余册古籍善本,涵盖多领域珍贵典籍。目前,藏经楼一层古籍已分类上架,书架更换为实木材质,存藏环境显著改善,二三层今年将继续修缮。此次媒体行将用一周时间走遍甘南7县1市,深度探索涉藏州县发展情况,用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向世界展现真实的甘南!(图文视频:陈林)
搜罗网 -
漫步山西晋城司徒小镇,打卡文创集市、品尝特色小吃、观看民俗表演,感受六尺巷活色生香的烟火气。夜幕降临时,欣赏非遗绝技“打铁花”,铁树银花与古建筑交相辉映,恍若穿越盛世。“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期间,来自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司徒小镇,解码这里的共富密码。司徒小镇是司徒村集体斥资10亿元打造的一个集农业观光、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体验教育、文化创意、演绎传媒、康养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园区。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废矿井和垃圾山。曾经的司徒村因“地下无资源”陷入发展困境,如何带领全村发展,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难题。“把有限的土地流转起来,盘活农村经济之水,打造一个集农业观光、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生态产业园区”,在不断地学习考察中,该村找到答案。近年来,司徒小镇探索出一条农、林、文、旅、康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路径,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创新链的形成。多年来,“无中生有”的司徒小镇已建成三座山西民俗体验馆,同时还建有六尺巷、驿后古街、非遗民俗街等文化特色街区,以及动物园、儿童乐园等休闲娱乐设施,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全产业链,闻名三晋大地。同时,2020年初,司徒小镇正式启动《乡村文旅项目与乡村振兴标杆投资计划》,以司徒小镇品牌输出、乡村文旅产业盘活、乡村文旅托管运营的模式,与全国其他市县洽谈合作,共创乡村振兴。而真正让司徒小镇“出圈”的,是非遗绝技“打铁花”。“打铁花”是流传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2017年,司徒铁花技艺入选第五批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出中,1600多摄氏度的铁水在匠人们的手中,被千锤百炼的技艺挥洒向夜空,刹那间,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滚烫的铁水在空中迸散成璀璨光雨,如星河倾泻,似火凤翔舞,让人为之震撼。据介绍,2015年,该村召集36名村民,开始在司徒小镇表演打铁花。2017年春节,司徒小镇打铁花以《千年铁魂》大型山水实景剧呈现,而在之后的每一年,不断加入神话传说、民间童谣、舞台特效等新元素。2024年4月20日,司徒小镇108位打铁匠人成功创造“最大规模的打铁花表演”吉尼斯世界纪录。今年4月19日,司徒小镇再创“最大规模打铁花实景剧表演”世界纪录。从旭日东升时的民俗表演,到夜幕降临时的光影盛宴;从古街古巷的欢笑连连,到《千年铁魂》的“火树银花”,司徒小镇正以它最绚烂的姿态打造一个非遗活化、文旅融合、村民参与的共富模式。(摄影:陈林)
搜罗网 -
古城堡依山面水、古城墙绵延起伏、古建筑鳞次栉比、藏兵洞一字排开、古院落中西合璧……一座完整的北方民居古建筑群落,沉淀岁月的时光,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便是“固若金汤”400余年的湘峪古堡。“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27日正在举行。来自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秘“中国北方明代第一古城堡”。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是明代后期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居,是孙氏家族为抵御流寇土匪所建。古堡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历时20年修建完成。湘峪古堡景区负责人赵东东介绍,湘峪古堡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其总占地面积约3.25万平方米,采用中国古典城池的“内城外郭”模式建造,内部街道、巷道分布有序,明代建筑遗留34处,清代建筑遗留8处。湘峪古堡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和高层建筑以及军事防御体系为特色,被誉为“中国北方明代第一古城堡”。同时,千余米长的城墙,将村落包裹得严严实实,城墙与城内房屋上的拱形窗孔,密密麻麻,犹如蜂窝,被当地人称为“蜂窝城”。湘峪古堡既有门楼高耸、厅堂奢丽的深宅大院,也有屋舍古朴的农家小院。“双插花院”是最独特的一处,其外形不仅与欧洲中世纪的教堂相似,也与中国古代两端插花的官帽相似,这种中西合璧的“双插花院”全国罕见。湘峪古堡最为玄妙的,是其军事防御功能。古堡的南城墙上,蜂窝状的藏兵洞面向护城河一字排开。洞内设计精巧,宛若迷宫,集“串珠式”和“走廊式”于一体,平时屯粮、战时驻兵,拱形窗口能瞭望防御,向城外望去,周遭风貌尽收眼底。古建筑专家表示,藏兵洞在中国古建筑中独一无二,极富创造力的设计与优良的建筑质量,使其成为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更是民间军事工程的巅峰之作。据介绍,曾经有900多口人居住在古堡内,多年前,为发展旅游,湘峪村对古堡房屋进行产权置换,村民迁出古堡,为湘峪古堡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奠定基础。2013年,湘峪古堡被国家文物局选取为“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在中央资金支持下,当地修缮了古堡内官宅、帅府、延秀院、天绘图院等重要院落。 近年来,随着当地加强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和康养业的发展,这座沉睡400余年的古堡焕发勃勃生机。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让湘峪古堡的文化游览价值不断被挖掘。如今,随着湘皇旅游公路的贯通以及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和太行一号示范带的推进,古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当地通过企地合作,深挖文化底蕴,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旅游体验,联合开发湘峪古堡景区。(摄影:陈林)
搜罗网 -
“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期间,30余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砥洎城,倾听这“铜墙铁壁”御敌于外的历史故事,感受这“坩埚城堡”护佑下的岁月静好。砥洎城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三面环水,宛如一只俯卧在磐石之上的金龟。这座古城以沁河为天然屏障,整体呈椭圆缓坡形,就像沁河中的一块中流砥柱,沁河古称洎水,故名曰“砥洎城”。城内街巷纵横,多呈“丁”字或“7”字布局,院院暗门相通,巷巷过街楼相连。地下暗道蜿蜒如脉,与地上街巷、空中楼阁相互交织,构筑起地下、地上、空中三维一体的立体防御网络。同时,城内亭台楼阁,庙观府院罗列,既有宋金元痕迹,更显明代特色,极具有江南水乡风格。砥洎城景区负责人上官向东介绍,最令人称奇的当属坩埚城墙,它熔铸金元遗韵与明代风骨于一体,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孤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砥洎城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人文景观,被游客盛赞为 “东方最美的古堡”,被古建筑专家鉴定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墙。进入城门后,左手边看到城墙高处的蜂窝状东西就是坩埚(即炼铁时铁水熔化倒出后废弃的铁筒)。古代,当地冶铁铸造业非常发达,仅在阳城、泽州出产的铁就占全国百分之七八十。上官向东说,砥洎城坚如磐石,固若金汤,四道防线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这铁壁蜂窝城墙就是其中一道,尽显古人智慧。小小一座砥洎城历史上走出5位进士和17位举人,尤其是清代数学家张敦仁,可见砥洎城真是自古文风鼎盛,历代人才辈出。砥洎城从形体规格、建筑用料到实用价值等方面十分讲究。民居摆布井然有序,高低错落,巷深墙高,道路显得尤为狭窄。民居大多为单进式二进院,每坊之中院与院连为一体,相互连接,四通八达。近年来,当地对古堡周边环境和部分院落进行整治和修缮,将古堡活化与文化旅游相结合,逐渐形成古堡旅游经济新燃点。同时,砥洎城景区还建了润湖公园,集自然河道、古堡景区、湖面景观等为一体,是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先行区核心地块、阳城生态综合治理和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窗口。“目前,润湖公园全新升级,打造多元文旅新业态。”上官向东说,多元玩法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需求,为古堡注入满满活力。此外,砥洎城景区推出大型沉浸式古堡实景剧《砥洎风华》,跨越砥洎城的千年历史时空,以沉浸式互动展现方式,将民众拉入时空幻境当中,深刻且立体地感受砥洎城的魅力。(摄影:陈林)
搜罗网 -
黄墙黛瓦、依山而建,走进由外城和内城组成的皇城相府,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明代建筑与清代建筑巧妙结合,形成了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院宗祠、书院学堂、防御工事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27日,“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正在进行。来自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访皇城相府。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地处太行山南麓。300多年前,这里走出了清朝重臣陈廷敬。作为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名相,陈廷敬居住的家宅皇城相府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内城系明代遗构,外城系清代所建,为依山而建的双城堡建筑群。独特建筑风格加之典雅别致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装饰和大量皇家御赐牌匾、物件之遗存,使其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皇城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也是“中国十佳小康村”,全村370多户、970多人。20世纪80年代开始,拥有优质煤矿资源的皇城村以煤炭立村,兴办村级煤矿企业,从穷山沟变为“金窝窝”。1997年,因煤而富的皇城村,将目光锁定在一代名相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实施“旅游兴村”,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从挖煤炭到挖文化,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转变。皇城相府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介绍,2024年,皇城相府景区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亿多元。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带动皇城村及周边村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及商户300多个,解决村民就业3000余人,并带动蜂蜜酒、小米、核桃、老陈醋等农副产品、土特产的销售。近年来,皇城相府景区打造了大型开城仪式《迎圣驾》演出、全国首部明清院落实景融入演出《再回相府》,还推出非遗展示、研学等新项目,使皇城村这座古村焕发新的光彩,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摄影:陈林)
【视频】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中国非遗打铁花大型实景表演—《千年铁魂》
搜罗网 -
山西晋城司徒小镇打造的《千年铁魂》是中国首个打铁花大型室外实景表演,以山西千年铁文化为主题,融合晋东南民俗、民间艺术、现代歌舞表演等内容。演出以国家级非遗打铁花技艺为核心,108位匠人同时击打,将炽热铁水击向天空,铁花在空中飞溅,近看如天女散花,遥望似金蛇狂舞。同时运用3D立体成像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以及炫彩灯光,营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视听盛宴,带领观众穿越千年煤铁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磅礴力量。2024年4月20日,司徒小镇打铁花表演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点位最多、用铁量最多的打铁花表演。打铁花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当时的冶炼工业同步兴起,最初是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的祭祀活动。北宋时期,成为祭祀天地神灵、祖宗及太上老君、火神的仪式,后随人口迁移在全国流传,明清达到鼎盛。
搜罗网 -
26日,“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活动采访团登上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王莽岭,一片清凉,犹如巨大的天然氧吧。悬崖峭壁间,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新生代“四世同堂”的地质遗迹,实属罕见。王莽岭景区位于太行山南端主峰部位,自然风光雄奇险秀,因西汉王莽追赶刘秀到此地安营扎寨而得名。其地处太行山脉与中州平原断裂带之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500多个山峰组成,最高海拔1700余米,最低处跌落至河南辉县境内,海拔仅300米左右。王莽岭景区工作人员介绍,王莽岭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挂壁公路、红岩大峡谷、立体瀑布,形成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素有“太行至尊”“清凉胜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之美誉。堪称挂壁公路“鼻祖”的锡崖沟挂壁公路是王莽岭景区的重要景观。这条挂壁公路是南太行山区开工时间最早、方法最原始、工具最简陋、施工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挂壁公路。工作人员介绍,锡崖沟挂壁公路是锡崖沟村民三代人历经30年,用钢钎、铁锤等落后工具在头上壁立千仞、脚下万丈深渊的绝壁上凿出的一条高差达600米、长7.5公里的挂壁公路,这条呈“之”字形攀上山顶的路也创造了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一大奇迹。翻过王莽岭,经行悬崖之上的挂壁公路,采访团走进紧邻王莽岭景区的太行锡崖沟旅游度假区,透过公路一侧一个个“崖眼眼”,俯瞰“太行水镇”锡崖沟,一幅江南水乡图景映入眼帘。该旅游度假区是集避暑度假、四季康养、户外运动、原址体验、主题研学、住宿餐饮、会议团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多年来,这里一直秉承着守“生态线”、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同时,当地推出悬崖水镇、太行一号公路自驾、南太行生态徒步、高品质民宿集群等旅游度假项目,建成锡崖沟精神展厅、乡村书屋、地质博物馆和非遗展馆等公共文化产品,创造性建设挂壁奇迹研学探索、悬崖酒店、山泉药浴等特色度假产品。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不断提升,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大幅提升,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作用日益显现,有效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让村民挣上“文化钱”、吃上“旅游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高度融合。截至目前,旅游度假区累计解决就业290余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1300余人,有效拉动景区内村集体年增收近500万元,带动周边农家乐年收入8000余万元。特别是锡崖沟村,村民通过租赁经营性住房,年均增收近600万元,户均增收近7万元。(摄影: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