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C
Toronto
星期二, 14 10 月, 2025
Home甘肃专辑:酒泉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体验中心里的非遗盛宴:阿克塞的活态文化课堂

体验中心里的非遗盛宴:阿克塞的活态文化课堂

走进阿克塞哈萨克民族文化体验中心,1100平方米的空间里,哈萨克族的非遗智慧在指尖流转、在舌尖绽放。这里设有6处非遗展区和1处非遗展台,6位非遗传承人常驻于此,将95项各级非遗项目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体验。

指尖技艺是体验中心的核心风景。国家级非遗哈萨克族刺绣展台前,“陇原巧手”巴迪哈带领社员们飞针走线,羊角纹、鹰纹等源自自然的纹样在布帛上舒展,每平方厘米26针的细密走线,藏着草原美学的密码。这些刺绣作品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母辈对女儿的祝福——许多床帷、挂毯都是母亲为女儿准备的嫁妆。不远处,毡房制作传承人哈哈尔曼正讲解桦木顶圈的搭建技巧,网状木杆与芨芨草帘的组合,再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智慧,他带出的近10名徒弟,正让这项省级非遗技艺延续活力。金属加工台前,匠人錾刻的银器纹路清晰,皮革工艺展区的皮具光泽温润,每样作品都镌刻着时光的痕迹。

舌尖上的非遗更具烟火气。奶制品加工区里,阿娜尔汉大姐手把手教游客制作酸奶疙瘩:将牛奶发酵成酸奶酪,切块晒干,过程中满是草原的记忆。游客们亲手参与的不仅是美食制作,更是对游牧生活“方便携带、营养充足”生存智慧的理解。一旁的文创区里,刺绣纹样转化为挂件,毡房元素融入文创杯,六大类百余件文创商品,让非遗从体验品变成了可带走的记忆。

文化的传承更在互动中深化。小舞台上,哈萨克族青年的歌舞展演灵动热烈;研学课堂里,“遇见岩画”“阿克塞之鹰”等课程让青少年在实践中读懂非遗。从刺绣的针脚到毡房的结构,从酸奶疙瘩的酸甜到冬不拉的琴声,体验中心让非遗走出博物馆,成为可感知的生活文化。

在这里,每一项体验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位传承人都是文化的桥梁。阿克塞的非遗正因这份沉浸式传承,在戈壁草原上永葆生机。

- 阅读在线杂志 -

spot_img

更多好文推荐

- A word from SOLO -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