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在肃北草原的广袤天地间,这支成立于1974年的文艺队伍,已如顽强的嫩芽般扎根五十余载,成为甘肃省唯一一支乌兰牧骑,更化作草原上流动的文化灯塔。
“群众在哪里,舞台就在哪里”是他们不变的信条。肃北县域辽阔,乡镇间动辄数百公里,一次下乡演出往往要耗时三四天,来回近千公里,队员们常吃住于演出单位宿舍。马鬃山明水边境派出所的演出令人动容:20多名演员面对5名常年驻守戈壁的民警,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让铁血男儿潸然泪下,最终众人满含泪花合唱的场景,定格成艺术与坚守的共鸣。这样的演出每年多达百余场,他们以蓝天为幕布,以草原为舞台,把文化美餐送到每个蒙古包。

传统与创新在他们的作品中交融生长。团队深挖地域文化,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肃北雪山蒙古族婚礼”搬上舞台,舞蹈《秀木尔》等作品屡获大奖。马头琴的浑厚与托布秀尔的明快在《雪山宴歌》中碰撞,非遗舞蹈《扬戏格》让古老文化基因“活”起来,《书与乐》更以民族器乐诠释书香墨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跨界融合。
他们的舞台早已超越草原。《灵动祁连》《萨吾尔登》等原创舞蹈走进上海、贵州等地,甚至跨越千里赴西乌旗演出,让“肃北味道”在文化对话中愈发璀璨。更打造“法治乌兰牧骑”品牌,以廉政晚会、普法演出等形式传递政策法规,让群众在欢笑中受教。数字时代里,他们又开辟云端舞台,每周直播展演歌舞、推介特产,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办公楼大厅的版画镌刻着初代队员的期许:“乌兰牧骑在我们这里诞生,成长壮大;在你们那里传承,成就辉煌。”从马背载琴到舞台大巴,从煤油灯到直播间,七代人的传承中,变的是演出形态,不变的是扎根人民的初心。这支祁连山下的“红色嫩芽”,正以歌声与舞姿,续写着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