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C
Toronto
星期一, 13 10 月, 2025

专辑:酒泉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

非遗焕新、跨省传韵!肃北这支乌兰牧骑为何动人?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在肃北草原的广袤天地间,这支成立于1974年的文艺队伍,已如顽强的嫩芽般扎根五十余载,成为甘肃省唯一一支乌兰牧骑,更化作草原上流动的文化灯塔。“群众在哪里,舞台就在哪里”是他们不变的信条。肃北县域辽阔,乡镇间动辄数百公里,一次下乡演出往往要耗时三四天,来回近千公里,队员们常吃住于演出单位宿舍。马鬃山明水边境派出所的演出令人动容:20多名演员面对5名常年驻守戈壁的民警,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让铁血男儿潸然泪下,最终众人满含泪花合唱的场景,定格成艺术与坚守的共鸣。这样的演出每年多达百余场,他们以蓝天为幕布,以草原为舞台,把文化美餐送到每个蒙古包。传统与创新在他们的作品中交融生长。团队深挖地域文化,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肃北雪山蒙古族婚礼”搬上舞台,舞蹈《秀木尔》等作品屡获大奖。马头琴的浑厚与托布秀尔的明快在《雪山宴歌》中碰撞,非遗舞蹈《扬戏格》让古老文化基因“活”起来,《书与乐》更以民族器乐诠释书香墨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跨界融合。他们的舞台早已超越草原。《灵动祁连》《萨吾尔登》等原创舞蹈走进上海、贵州等地,甚至跨越千里赴西乌旗演出,让“肃北味道”在文化对话中愈发璀璨。更打造“法治乌兰牧骑”品牌,以廉政晚会、普法演出等形式传递政策法规,让群众在欢笑中受教。数字时代里,他们又开辟云端舞台,每周直播展演歌舞、推介特产,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办公楼大厅的版画镌刻着初代队员的期许:“乌兰牧骑在我们这里诞生,成长壮大;在你们那里传承,成就辉煌。”从马背载琴到舞台大巴,从煤油灯到直播间,七代人的传承中,变的是演出形态,不变的是扎根人民的初心。这支祁连山下的“红色嫩芽”,正以歌声与舞姿,续写着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

雪山下的文化枢纽!肃北博物馆续写文物与时光的故事

“这些岩画里的牦牛,已经奔跑了六千年。”肃北县博物馆馆长赛依吉尔格力站在复制岩画前,指尖拂过拓印纹路,眼中满是敬畏。从2000年投身文物保护至今,这位土生土长的肃北人已守护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二十余载。肃北县博物馆藏着草原丝路的密码:1000多件藏品中,既有新石器时代的石锤,也有见证文明交融的卧马玻璃来通杯,4件国家二级文物静静诉说着农牧文明的碰撞。作为馆长,赛依吉尔格力深知保护是第一要务。他推动完成全国第一次石窟寺专项调查与岩刻画抢救性记录,带领团队在海拔3400米的祁连山深处徒步巡查,用“一到二看三查四照”的准则守护着110处文物保护单位。赛依吉尔格力说,“我不是文物专家,我是一名文物守护者,保护文物是我的红线,但是让文物“活起来”更执着的追求。”在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中,他亲手制作复制岩画,为学员示范拓印技艺,带大家趟过党河峡谷探寻石窟壁画的奥秘。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他走进校园开设讲座,用岩画中的“三交”故事点燃青少年的文化热情,让博物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地。从敦煌“石榴花开”特展上的10件精选展品,到那达慕节上的文创科普,赛依吉尔格力搭建起文化沟通的桥梁。他推动建立的县、乡、村三级保护联动机制,让每处岩画、每座石窟都有人守护;博物馆4480平方米的展厅里,现代展陈技术让千年文物与当代观众对话。“文物不是沉睡的碎片,是会说话的历史。”赛依吉尔格力的话语掷地有声。在他的坚守下,肃北的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修复走向预防性保护,从馆内收藏延伸到全民参与。雪山环抱中,这座博物馆正成为文化传承的枢纽,而他依然在路上,做文物最忠诚的守护者,让肃北的文化根脉代代相传。

保护+传承+利用!肃北让千年非遗从文献“走”进生活

“针脚要藏在纹样里,就像传统藏在生活里。”肃北县非遗馆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娜仁其其格正示范蒙古族服饰刺绣技艺,丝线在绸缎上流转出雪山纹样。在这片草原上,祝赞词的吟诵、马头琴的弦音、服饰的针脚共同编织出非遗传承的鲜活图景。截至2025年,肃北已构建起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拥有非遗项目104项、代表性传承人292人,其中蒙古族服饰、祝赞词两项跻身国家级名录,马头琴音乐、呼麦等13项入选省级名录。这些非遗项目如同“草原生活的百科全书”,涵盖历史传说、民俗礼仪等方方面面,是“雪山蒙古人”文化品牌的核心载体。专业场馆为非遗安了“家”。建成4781.96平方米的全省最大县级非遗馆,集展示、培训、文创销售于一体,年均接待研学及游客超5万人次,更获评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馆内,银饰的光泽与奶制品的香气交织,多媒体展陈让观众直观感受搏克摔跤的力量与萨吾尔登舞蹈的灵动。传承人的坚守让文脉延续。国家级祝赞词传承人山西深耕传承25年,不仅在那达慕盛会吟诵《吉祥年》开篇,更带着即兴创作的诗体语言走进校园,培养青少年传承群体。像他这样的传承人,还通过服饰大赛、器乐展演等百场群众活动,让非遗融入日常。“非遗+”融合激活发展动能。肃北推出“旅游+非遗”精品线路,将服饰展示、祝赞词表演嵌入草原观光中,非遗手作体验成为研学热门项目。从《中国新闻》报“非遗里的肃北”专刊亮相全国两会,到抖音上“针尖上的舞蹈”收获万千点赞,古老非遗正突破地域界限。雪山见证传承,草原孕育新生。肃北用“保护+传承+利用”的协同模式,让非遗从文献记载变为可感可触的生活场景。当马头琴音掠过党河,当刺绣纹样装点日常,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根脉正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坚韧。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