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岩画里的牦牛,已经奔跑了六千年。”肃北县博物馆馆长赛依吉尔格力站在复制岩画前,指尖拂过拓印纹路,眼中满是敬畏。从2000年投身文物保护至今,这位土生土长的肃北人已守护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二十余载。

肃北县博物馆藏着草原丝路的密码:1000多件藏品中,既有新石器时代的石锤,也有见证文明交融的卧马玻璃来通杯,4件国家二级文物静静诉说着农牧文明的碰撞。作为馆长,赛依吉尔格力深知保护是第一要务。他推动完成全国第一次石窟寺专项调查与岩刻画抢救性记录,带领团队在海拔3400米的祁连山深处徒步巡查,用“一到二看三查四照”的准则守护着110处文物保护单位。

赛依吉尔格力说,“我不是文物专家,我是一名文物守护者,保护文物是我的红线,但是让文物“活起来”更执着的追求。”在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中,他亲手制作复制岩画,为学员示范拓印技艺,带大家趟过党河峡谷探寻石窟壁画的奥秘。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他走进校园开设讲座,用岩画中的“三交”故事点燃青少年的文化热情,让博物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地。

从敦煌“石榴花开”特展上的10件精选展品,到那达慕节上的文创科普,赛依吉尔格力搭建起文化沟通的桥梁。他推动建立的县、乡、村三级保护联动机制,让每处岩画、每座石窟都有人守护;博物馆4480平方米的展厅里,现代展陈技术让千年文物与当代观众对话。

“文物不是沉睡的碎片,是会说话的历史。”赛依吉尔格力的话语掷地有声。在他的坚守下,肃北的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修复走向预防性保护,从馆内收藏延伸到全民参与。雪山环抱中,这座博物馆正成为文化传承的枢纽,而他依然在路上,做文物最忠诚的守护者,让肃北的文化根脉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