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Featured
搜罗网 -
漫步于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大阳古镇,城池寨堡、官宅商居、楼阁津梁、寺庙祠庵比比皆是,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散发着沧桑韵味。“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活动采访团25日走进这座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镇,倾听永不褪色的华夏故事。大阳古镇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古称“阳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明清古建筑群规模宏大保存完好,被称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明清时因手工制针业发达,又被誉为“九州针都”。 世界文化报社总编辑张亮表示,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大阳古镇,这里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座活着的明清市井生活博物馆,古镇街道保存完整,官宅庙宇错落分布,砖雕木雕工艺精美,还有古法制铁技艺,很有吸引力。“我相信,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一定会很喜欢这座千年古镇。”大阳镇到村工作大学生李鹏鹏介绍,古镇的结构十分精巧,以老街为中轴线,向南北延伸出72条街巷。穿过城门,便是一条狭长的街道,两侧是一座挨一座的砖木结构古店铺,密密匝匝自东向西一直延绵5里多长,老街两边的石阶、石墩、板铺式店门大多保持着明清时的样子,瓦檐勾连的古朴模样静静诉说着大阳曾经的兴盛与繁荣。 沉淀了千年的繁华,大阳古镇再次迎来新的生机。近年来,当地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在不改变地域风貌的基础上,大阳古镇以古镇保护活化利用为主线,保留城墙、街巷、店铺、寺庙、民居等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同时注入新的文化和商业活力,既维护原有古镇肌理,展现大阳古镇的历史记忆,又设计农村生态景观布局,打造具有典型北方特色的康养民宿村落。走进“阳阿清居”民宿,游客既能欣赏明清大宅的精美雕花,又可在现代水榭书吧静享时光。“阳阿清居”民宿分管经理冯姗姗介绍,民宿由老宅改造,是晋城市康养产业“百村百院”工程的示范项目。青砖灰瓦掩映,院落古朴典雅,别出新意的景观小品与周边景致浑然一体,食宿、酒吧、娱乐、游玩应有尽有,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度假养生,享受慢节奏的乡村生活。文旅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还拉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大阳美食馔面、凉粉、石子干饼、米面煎饼等备受游客青睐。这座“活着的古镇”,以独特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遗存及创新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成为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完)
搜罗网 -
栩栩如生的二十八星宿彩塑前,海外华文媒体人屏息凝神,仿佛听见了古代雕塑艺术穿越千年的呼吸。在山西晋城泽州县府城村北的卧龙山岗上,一座始建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的古建筑静静矗立。6月25日,“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活动采访团走进玉皇庙,被这里珍藏的284尊历代彩塑震撼。 晋城玉皇庙,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现遗存各代彩塑284尊、壁画120平方米,其雕塑技术精湛,是中国雕塑艺术的宝贵遗产。其中,后院西庑内元代二十八星宿彩塑,更是海内孤品的珍贵文物。步入后院西庑的二十八宿殿,采访团成员的目光立刻被一组组栩栩如生的彩塑吸引。“亢金龙”威严中带着神秘,“虚日鼠”则显机敏灵动,每尊塑像都融合了人物与动物特征——慈祥的老者、端庄的妇女、稳重的文官、威猛的武士。“这些彩塑被视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对当今雕塑艺术研究仍具深远意义。”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讲解员张嵘介绍。随着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火爆出圈,游戏中“亢金龙”“虚日鼠”等藏于玉皇庙里的二十八星宿彩塑被复刻得栩栩如生。玉皇庙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打卡,成为文化新地标。在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文创展厅内,一件件以二十八星宿文化为灵感设计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从精致的丝巾到厚重的书籍,从古朴的铁壶到细腻的泥皮画,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晋城,这次在玉皇庙看到了文创商店,我希望把这些有意思的文创产品向海外传播。”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说。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馆长尹振兴介绍,高清晰扫描、720度全景摄影、三维数据采集等新技术,为彩塑壁画建立了完整的数字档案。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也做出了积极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玉皇庙的保护与活化是晋城市文化遗产工作的缩影。这座被誉为“古建博物馆”的城市,拥有7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宋金以前木结构建筑58处,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亚太通讯社副社长陈红玲表示,在晋城看到以玉皇庙为代表的古代建筑、彩塑艺术、壁画遗存等,都是中国千年古代文化智慧的结晶,“希望通过镜头与笔触,让这些文化瑰宝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呈现在全球读者面前”。(摄影:陈林)
山西晋城:光机电产业“光彩蝶变” 资源型城市焕发“高精尖”活力
搜罗网 -
一分钟200只精微光学镜头下线、一天10万手机部件出厂、一个月90亿颗LED灯珠产出……山西晋城,这座曾经的“煤城”在光机电车间里找到了新未来。6月25日,“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采访活动正在举行。来自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记者编辑走进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探寻晋城从“煤铁之乡”到“光机电之城”的转型密码。晋城,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曾经“靠煤吃煤”,“一煤独大”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晋城抢抓产业转移机遇,把发展光机电产业作为加快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这是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辑杜冰玉第二次到晋城。“我这次来,印象比较深刻是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城近年来一直向着科技化、现代化发展,尤其是从这些引进的高科技企业,可以看出当地光机电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92年成立至今,已形成开发区主区、金匠工业园、北留周村工业园、巴公工业园和北石店工业园的“一区四园”格局。在山西英特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SMT产线上的贴片机正以每秒数颗的速度精准放置元器件。该公司是一家研发制造通讯、家电、电脑、汽车、医疗等行业领域印刷电路板组件集成块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晋城布局光机电产业集群的企业之一,也是山西目前产能最大的充电桩制造商。山西英特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辛钱俊介绍,企业从2023年开始布局新能源充电桩业务,现有5条充电桩组装线,已和多家大型国企签订合作协议。今年公司充电桩业务预计年产值达到1.3亿元,业务总产值达到3.6亿元。清洁机器人、医院物流机器人、农业植保无人机、机器狗、仿生机器猫……在山西智绘沧穹科技有限公司,这些高科技产品让海外华文媒体深入了解了晋城的光机电产业发展。山西智绘沧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山介绍,企业专注于智能无人导航系统、智能商用机器人、边缘计算模块、核心算法芯片、数字孪生、遥感测绘、特种机器人等技术应用,致力于打造行业领先的一站式全场景、一体化智能化服务平台。目前,企业拥有各项核心专利近100项,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可实现年产光学模组50万件、机器人10万件。英特丽和智绘沧穹只是晋城发展光机电产业的缩影。晋城以富士康为起点,推动光机电产业从单一企业向集群化发展。目前,晋城通过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三条特色产业链”汇聚起130多个企业项目,“1+130”光机电产业集群蔚然成型。2024年,晋城光机电产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增速在晋城新兴产业中独占鳌头。如今,晋城以“建设光机电产业集聚城市”为目标,从依赖煤炭到深耕科技,加速向全球光机电产业创新高地转型。这一产业转型实践,正是中国资源型城市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生动实践。(完)
搜罗网 -
6月25日,“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活动在山西省晋城市正式启动。来自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记者及编辑齐聚于此,将展开为期三天的晋城探访之旅。晋城地处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交界,史称“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晋城还荣膺联合国老龄所授予的“世界康养示范城市”称号,素有“凤凰之城”“太行明珠”之美誉。晋城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晋楚在启动仪式上表示:“晋城不仅是历史厚重的文化高地,更是转型强劲的活力之城。”他强调,值此“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本次活动对宣传展示晋城发展成就、宣介传播晋城美好形象正逢其时,意义重大。希望媒体朋友们用精彩的镜头、生动的笔触,记录时代浪潮下的晋城发展活力与律动,分享您眼中的“晋善•晋美•晋城”。“每一次行走晋城,我们都能真切触摸到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强劲脉动。”中新社山西分社社长高小奇表示,将充分发挥媒体平台优势,精心策划、创新表达,把晋城的独特魅力、无限机遇和开放胸襟,精准、生动、广泛地传递到五洲四海,“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晋城、读懂晋城、向往晋城”。海外华文媒体是中华文化远播的“信使”,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欧洲时报》的马林说:“我们将用手中的笔触描绘晋城新貌,将晋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绿水青山的画卷,真实、立体、全面地呈现给世界,让国际社会感知一个充满魅力的晋城。”启动仪式上,晋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新闻中心主任、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宋喜俊与晋城市融媒体中心主任李甫安共同为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颁发了“晋城海外宣传推广使者”聘书。晋城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石云峰为采访团代表授旗,并宣布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晋城故事 世界聆听”2025海外华文媒体晋城行活动由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山西分公司主办,晋城市委新闻中心(太行国际传播中心)承办。(完)
搜罗网 -
故园旧景常入梦、最难割舍是乡愁,故乡是海外侨胞记忆中永不褪色的山水画卷。我们诚挚邀请广大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妈妈的故乡”创意作品大赛活动。 1、活动时间 2025年6月至12月 2、主办单位 湖南省海外联谊会 3、大赛主题 妈妈的故乡 4、参赛对象 6岁至18岁,具备华侨华人身份的个人,或组成的团队(不超过3人)。 5、比赛项目 征文类:以个人形式参赛,2000字以内。可结合家书、口述历史等形式投稿,需用手写中文(简体或繁体字均可)的形式投稿。投稿需提供个人与作品的合影照片,并提供作品扫描件(PDF或JPG格式)。 绘画类(限中国画,包括剪纸):以个人形式参赛。单幅,中国画作品尺寸不超过四尺对开。投稿需提供个人与作品的合影照片,并提供作品扫描件(PDF或JPG格式)。 短视频类:以个人或团体形式参赛,时长不超过3分钟。视频采用MP4或MOV格式,分辨率为1920×1080,画面比例为16:9,横屏。配音及字幕需使用中文。 参赛作品通过父母亲的口述或围绕祖辈留下来的家乡物品,展开创作投稿,重现祖辈、父母记忆中的关于故乡的美好故事。所有参赛作品需用中文呈现,视频类作品可运用deepseek等AI技术进行创作投稿。 6、年龄组别 少儿组:6周岁至12周岁,即在2013年6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之间出生; 青少组:13周岁至18周岁,即在2007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之间出生; 7、报名参赛 即日起,参赛者通过大赛指定邮箱mmdgxzpzj@163.com 进行报名,并按照要求提交作品。参赛投稿需注明参赛者姓名、年龄(备注出生年月)、联系方式、所在国别、父母或祖辈故乡所在地。每个参赛者只能选择一个项目。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为:2025年10月20日 8、比赛要求 参赛者必须保证参赛作品为本人创作,如发现由他人创作或他人代笔,组委会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参赛者应保证其提交的作品不侵犯第三人或第三方机构的权益(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凡因作品或参赛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均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参赛作品版权归属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所有;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有权保留作品且在相关活动中使用(包括展出、宣传、出版、制作衍生品等),不另付稿酬;作者享有署名权。 最终获奖的纸质作品(征文及绘画类),需提交原件(由赛区组织方负责收集)。原件原则上不退还作者。 9、评审 大赛评选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所有作品符合比赛相关规定,有独特的创作思路和符合相应年龄段的表现形式,鼓励作品表达真情实感,追求创新创意。 大赛成立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评审,评出获奖名单。 10、奖项设置 优秀作品奖(个人奖和团体奖):征文类、绘画类、短视频类按照类别评出优秀作品奖,其中短视频类按照个人奖和团体奖分开评奖。 优秀组织奖:组织100名以上参赛者(3赛项相加且均有作品参赛)的机构获该奖。 所有获奖者均颁发获奖证书及活动专属奖牌。视情组织优秀获奖者参加“寻根之旅”活动。 11、联系方式大赛组委会联系人:李慧 +8618008459261鄢静怡 +8615367898535
搜罗网 -
6月12日电 (记者 张茜翼)步入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仿佛一脚踏进了时空隧道:1942街的复古砖墙诉说着民国往事,南洋街的骑楼风情再现“下南洋”的繁华,老北京街的市井烟火勾勒出旧日生活图景。这里不仅是电影拍摄地,更是一个让游客“走进电影”的文旅综合体。 6月12日,参加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的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博主走进电影公社,沉浸式感受“影视+旅游”融合的独特魅力。电影公社以冯小刚导演的经典电影为蓝本,1:1还原了多部影视作品中的标志性场景。1942街以电影《一九四二》中的重庆为原型,91栋建筑融合上海、南京等长江流域城市的民国风貌,尧庐、国泰戏院等25栋建筑更是按历史照片原貌重建。游客身着民国服饰漫步街头,随手一拍便是“电影级”画面。 南洋街则依托“下南洋”的历史背景,矗立着70余幢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药铺、武馆、钟楼等场景还原南洋市井的繁华,配合全天候的沉浸式演出,生动展现中国近代移民文化的缩影。芳华景区复刻电影《芳华》中文工团的排练厅、泳池、篮球场等场景,瞬间将人拉回20世纪70年代。 爱尔兰博主卢克(Luke O’Farrell)漫步在《芳华》景区,看着斑驳的标语和老式录音机,不禁感叹:“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电影。”电影公社不仅是游客的打卡地,更是影视剧组的“天然摄影棚”。《芳华》《功勋》《红毯先生》等50余部影视作品,以及《奔跑吧兄弟》《披荆斩棘的哥哥》等综艺节目曾在此取景。之后,《小娘惹》《南洋女儿情》等剧组也纷至沓来。截至目前,电影公社已吸引超过1200万客流,成为琼北旅游的热门打卡之地。 景区负责人介绍,电影公社已形成影视拍摄、文创衍生、主题餐饮等多元业态,并联动火山岩高尔夫球场、足球训练基地等周边资源,构建“影视+体育+旅游”的产业链。未来,景区计划推出虚拟拍摄、剧本杀等互动项目,进一步拉近游客与电影的距离。 阿联酋绿洲报记者吴军表示,在电影公社感受到电影与现实的奇妙共振。景区通过场景叙事,将海口的城市魅力与光影艺术结合,让文化传播更具感染力。 如今,电影公社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游客前来探索。在这里,电影不再只是银幕上的光影,而是一场可触摸、可体验的现实之旅。(完)
何以中国·行走海南 | 海外华媒海口骑楼老街品味“南国食品”
搜罗网 -
6月12日电(陈雷)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Travel活动走进海口骑楼老街,1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主播参观南国食品骑楼直营店,亲身感受海南特色食品文化与自贸港商业活力的交融。参观过程中,华文媒体人士、外籍主播品尝了店内的特色产品,对其独特的口感赞不绝口。嘉宾们对南国纯椰子粉、生椰拿铁、特浓椰子糖、能量椰棒等以椰子为主要原料的特色食品兴趣浓厚,详细了解产品的原料来源、制作工艺及市场销售情况。椰子制品仅是海南美食的代表,更是海南特色农业与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的生动体现。南国商贸公司运营总监王昕博介绍,南国食品作为海南的老字号企业,一直致力于海南特色食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深受欢迎,还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南国食品借助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不断拓展业务版图,提升品牌影响力。 据悉,南国将依托海南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投身大健康产业,研发生产出包括南国1号活性多维营养素和活性多肽营养素在内的一系列功能性营养产品,结合现代生物科技和传统养生智慧,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
搜罗网 -
6月12日电 (记者 张茜翼)当粗粝的火山岩墙邂逅跳跃的动漫涂鸦,当百年祠堂变身为漫画展厅,海口市龙华区昌学村正上演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这座曾因土地贫瘠而沉寂的羊山古村,如今已蜕变为数字创意产业高地。 6月12日,参加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的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博主走进昌学村,探寻这个传统村落通过数字创意产业实现华丽转身的密码。 走进昌学村,火山岩砌筑的古厝与新潮的动漫元素相映成趣。多巴胺色系的创意工坊点缀其间,闲置农宅摇身变为创意工作室,百年祠堂则成为展示动漫周边衍生品的展厅。这种独特的“动漫+古村”模式,让这座静谧的火山岩村落焕发出生机。昌学村的蜕变始于2021年。当地抓住海南自贸港建设机遇,引入专业团队打造“燚界·漫创社”创作基地。短短三年间,这里已形成动漫创作、游戏开发、漫剧制作等多元创作形态。41家工作室、127名创作者在此集结,年产出漫画作品40余部,在国内各大网络平台发行,并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 2023年3月,龙华区以昌学村“燚界·漫创社”创作基地为核心,联动周边四村分本期打造“龙华动漫产业园”,并成立合资平台公司强化运营。数据显示,该园区总营收已达3.5亿元,一期带动村民增收超1000万元;二期保明数字创意街区自2024年5月招商以来,新引入69家企业,新增村民年均收入200余万元。 在“燚界·漫创社”创作基地,漫画家正专注创作。二期DOPAMINE数字游民社区,配备了共享办公区、共享直播楼、共享会议楼、跨境实训楼、AIGC培训楼、共享健身房、共享餐厅等空间,专为数字创意工作者打造。 “这里既有静谧的创作环境,又有活跃的行业社群,是理想的创意孵化器。”漫画作者彭聪聪在此创作三年后深有感触。 当前,龙华动漫产业园已吸引60余家开展海外业务的企业入驻;逾40名创作者正式落户于此,更多国际数字游民将此视为“旅居共创”的目的地。 不久前,海南省国际数据综合服务中心(龙华动漫产业园节点)在这里揭牌,今后将重点围绕“文化出海”相关领域,打造专业化、场景化数据跨境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合规咨询、路径规划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同时,园区还创新采用“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模式,组建AIGC训练师与跨境电商运营师师资团队,搭建跨境数字加工贸易场景。海南漫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易慧表示,通过融合海外业务经验与地方政策支持,园区可为入驻企业提供全链条跨境服务。 菲律宾《联合日报》记者龚亚莉认为,昌学村及周边的发展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既完整保留了火山岩古村的原始风貌,又通过数字创意产业的导入实现传统村落的价值重塑。 台湾两岸时报总社记者彭可则表示,昌学村及周边的成功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 龙华动漫产业园四期连片发展的蓝图已然铺开。从昌学村的动漫创作源头,到保明村的游戏、短剧、自媒体等业态延伸,这条既留存火山石古村肌理、又跃动数字产业脉搏的新路径,正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完)
搜罗网 -
6月12日电 (张月和)从一艘南宋沉船窥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海之光,自黄花梨和沉香感知海南这片热土上的物华天宝,以传统手工技艺和饮食文化领略琼岛人民的生存智慧……6月11日,参加“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的境外华媒人士和外籍博主参观海南省博物馆,深入了解琼岛历史文化,遇见多彩海南。据古籍记载,海南岛东部远洋渔民最早发现南海诸岛礁,并予以命名,世代以此作为传统作业渔场,成为中国开发南海的重要见证。而于1998年发现的南宋沉船“华光礁Ⅰ号”,更是再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海之光,追溯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之源远流长。 “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展厅,展陈着从“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中发掘的瓷器,其中包括福建德化窑青白系产品、仿建窑的黑釉器物、景德镇窑青白系产品等,还有少量青铜残片、铁器、铜钱等,展示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繁华盛景。被誉为“木中皇后”的黄花梨,是海南特有的乔木树种。其性耐干旱、耐贫瘠,以温润、内敛、沉静的自然秉性,和质朴、典雅、华美的独特纹饰,成为高档家具的首选木材。风格简洁、自然的明式家具与古代文人超凡脱俗的意趣气质相合,与黄花梨的结合赢得了世人赞赏。 传统四大名香中的沉香亦出自海南。苏轼描述海南沉香“金坚玉润,鹤骨龙筋,膏液内足”。不难想象,以沉香文化为基点,营造出以古代家具、书画、古琴、品香为核心元素的中国传统文化空间,将让人们慢下来、细品香,涵养精神、修身养性。椰雕、“大安”剪纸、黎族竹木器乐……非遗活态展示引得境外华媒人士和外籍博主驻足。“中国非遗是海外网友非常感兴趣的短视频内容。”坐拥近三十万粉丝的印尼新媒体博主阿齐兹说,海南与印尼自然条件类似,传统手工技艺却别具一格,是很好的拍摄素材。海南人“无鸡不成宴”的待客之道,融合了南洋茶文化和本地饮食习惯的海南老爸茶,炎炎夏日下为人们送来清凉的清补凉……海南特色的饮食文化和美味佳肴赢得境外华媒人士点赞。体验过老爸茶的马来西亚星洲日报高级记者温国鑫说,海南与马来西亚在饮食上的相同,佐证了下南洋的华侨华人与海南人之间同根同源,会是两地人文交流很好的载体。(骆云飞 摄)
搜罗网 -
6月12日电(记者 张茜翼)漫步海口骑楼老街,南洋风情的拱廊间飘来鹧鸪茶的清香,百年灰塑窗花与现代咖啡馆默然相守。这条始建于十九世纪的老街,至今依然跳动着城市鲜活的脉搏,历史与现代在此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6月11日,参加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的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博主,循着骑楼老街的南洋印记,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这条百年老街的独特魅力。 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骑楼老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闯南洋的海南人回到故乡,在德胜沙路、中山路等街区,建起融合中西与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群。形态各异的女儿墙、悠然闲适的露台、精雕细琢的木窗棂……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这些骑楼既是遮风避雨的物理空间,更是守护文化的精神家园。”日本《东方新报》记者陈颖凝视着百年骑楼,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立体的南洋画卷。“当年琼籍华侨带回的不仅是咖啡,还有独特的建筑风情,这种文化的双向交流滋养了骑楼独特的风貌。”穿行其间,热闹集市与时尚潮流扑面而来——花梨沉香工艺品与咖啡、鸡屎藤、清补凉等特色小吃相映成趣;天后宫、非遗艺术馆悄然点缀,编织出独特的文化氛围。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高级记者温国鑫漫步于此,恍若回到马来西亚槟城。“虽称‘老街’,这里却处处焕发新活力。”他说,青春气息与文创元素的注入,为这条历史街道赋予了崭新面貌,不仅吸引更多年轻人,更让深厚的历史文脉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如今,百年骑楼正被赋予全新生命:博物馆酒店将历史空间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古建筑改造的文创空间里,游客在雕花梁柱下品味手冲咖啡,时空在此刻奇妙重叠。一家伴手礼店内,以黎锦纹样重新包装的鹧鸪茶、热带水果与老爸茶点的创新礼盒吸引年轻人驻足。 从斑驳砖墙到霓虹闪烁,骑楼老街的活化密码在于对“旧”的敬畏与对“新”的包容。清晨的阳光掠过灰塑牡丹,夜晚的灯光又在廊柱间点亮创意市集。这座没有围墙的“城市会客厅”,正以日均万人的客流印证:真正的保护从不是将历史封存,而是让它在市井烟火中持续生长。站在老街的十字路口,南洋风韵与现代气息交织,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召唤。这里也是海口的故事——一座城市如何以开放的姿态拥抱过去,又以创新的精神走向未来。(骆云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