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C
Toronto
星期日, 12 10 月, 2025

专题 | Featured

从“看热闹”到“懂门道”:吉林澳门共传京剧薪火

吉林9月12日电 (记者 苍雁 石洪宇)12日,在吉林京剧出科博物馆,一件绣工精美的蟒袍吸引人们驻足。“这是京剧大师周信芳演出穿过的戏服,每一道金线都是手工刺绣而成。”讲解员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拍照留念,定格这份跨越时空的梨园匠心。“五色吉林 四海传声”海外华文媒体吉林行近日启动,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当天继续新的行程。  吉林市是京剧艺术重镇,有“京剧第二故乡”之称。近些年,为推动京剧艺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当地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浸润校园的新路径,让古老艺术在课堂上焕发生机。  “我们不仅仅提供表演,更在讲述文化。”吉林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章巍介绍,新成立的京剧传承保护中心,精选《卖水》《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通过展演、服装体验、化妆互动等环节,让学生们从“看热闹”转向“懂门道”。  在吉林市丰满区东山实验学校,京剧已被纳入校本课程。孩子们学习唱念做打、体验水袖翩跹,从最初的好奇观望到如今的主动参与,京剧种子逐渐生根发芽。“这是国粹与校园的双向奔赴。”吉林市京剧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张昭君介绍。她正是学生们的京剧教师。  吉林京剧出科博物馆负责人霍星竹表示:“京剧是活的艺术,我们正运用数字化技术和互动体验,让馆藏文物‘开口说话’,以此让更多人了解京剧、爱上京剧。”而在南海之滨的澳门,京剧热也在校园兴起。《澳门月刊》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齐继革介绍,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正以创新姿态传承国粹。培正中学、澳门演艺学院等学校通过工作坊、专业演出、跨界体验等形式,让年轻一代亲近京剧。  “一些京剧团曾来澳门开展书法与国粹融合体验活动,孩子们反响热烈。”齐继革说,澳门注重将传统艺术与本地文化创造性结合,使京剧传播更接地气、更深入人心。  在齐继革看来,京剧传播需传统与现代兼顾、专业与普及并重。  吉林、澳门两地一北一南,虽相隔遥远,但对京剧教育的探索却遥相呼应。章巍表示,期待未来与澳门开展京剧艺术方面的深入合作,携手推动国粹传承。(完)

吉林人参以文化为媒走向国际舞台

吉林9月11日电 (记者 苍雁 石洪宇)11日,在吉林官参局的文化展馆,哈萨克斯坦《今日丝路报》主编陈志杰手持复原的铜制秤具,仔细称量着一株人参。  “七两为参,八两为宝。”馆内工作人员向他解释着传统计量文化的精髓。这个沉浸式体验场景,正是吉林人参走向国际舞台的最新注脚。  当天,“五色吉林 四海传声”海外华文媒体吉林行活动来到吉林市。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吉林官参局,追踪长白山人参的“前世今生”,共话促进人参产业合作。  “以人参为代表的中药材,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新纽带。”陈志杰在体验后表示。作为国际媒体人,他特别关注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人参产业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机遇。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进口来源国,两国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政策便利化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有着广泛合作。  展馆设置的动态亮化系统每晚都会上演独特的光影秀,通过现代科技呈现人参成长的全过程。这种古今交融的展示方式,是吉林人参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该馆开放以来,日均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次,预计年接待量将突破100万人次。  中国与韩国在人参产业的交流同样频繁。两国都是人参生产、出口大国,也是人参消费大国。韩国《新华报》副社长李希江认为,两国人民不仅了解产品,更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这种跨文化传播的思路,恰好契合当前吉林人参产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吉林市参业协会介绍,当地依托人参特色产业,正在积极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深度合作。近年来,当地人参企业频繁奔赴东南亚、东北亚等地区,与当地合作开发多元化人参产品。“人参产业的标准化经验特别值得借鉴。”陈志杰指出,“七年根”技艺标准体现的质量控制理念,可推动中亚地区中药材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这种产业标准的输出,将成为合作的新亮点。  除了传统的商品贸易,吉林还着力打造了多个促进人参文化交流的平台。吉林官参局文化展馆不定期举办的人参文化讲座和国际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外参观者。  “我们正在探索建立线上博物馆,让更多国际友人能够在云端体验人参文化。”展馆负责人介绍道。这种创新传播方式,使得人参文化的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扩大。  “吉林人参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特殊使者。”陈志杰评价说。(完)

海外华媒走进中车长客 赞中国制造“硬实力”

长春9月11日电 (李钊 金乔)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人士近日来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长春,开启为期一周的“五色吉林 四海传声”海外华文媒体吉林行。其间,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车长客”),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硬实力”。中车长客是中国地铁、动车组和磁浮列车的摇篮,原长春客车厂始建于1954年,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轨道客车车辆制造工厂,也是中国唯一以客车命名的铁路装备制造企业。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中车长客已构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地铁列车、动车组、磁浮列车等9大产品平台30个主型产品,形成全类型、全品种轨道交通产品研制能力,以高端产品为代表的国际业务合作已遍布全球六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20米的装配车间,是中车长客体量最大的车间,这里布置了63个装配工作台位,最多可保证60多辆动车组同时进行装配生产。  在听到讲解员介绍“一列动车需要历经364道装配工序,一个完整的装配周期只需要12天”时,众人纷纷发出惊叹。他们认为,随着智能化装备制造技术的不断迭代,中车长客将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海外华文媒体人士走上一列车身涂装外文的列车,这是中车长客研发生产的匈塞铁路高速动车组原型车。  该车是中国首个出口欧洲的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动车组项目。列车内部,包括用玻璃隔开的独立空间、不同排列组合的座椅分布等,设计巧思更符合欧洲人的乘坐习惯。“在中车长客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硬实力’,如此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全世界都少见,这次参观很有意义。”新西兰《中新时报》总编辑崔志珅说。(完)

海外华媒走进吉林:触摸历史见证新貌

长春9月10日电 (李钊)“五色吉林 四海传声”海外华文媒体吉林行10日在吉林长春启动,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在长春,感受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之美,沉浸式体验当地的厚重文化。  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是长春首个建成运营的历史文化街区,4.5万平方米范围内完整保留了百年折中主义建筑风貌,通过“修缮17栋+新建9栋”的活化模式,既守护了城市记忆,又注入了现代活力。  位于其中的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是本次活动的重要一站。该展览总面积约4400平方米,以9大展区、28个单元的宏大连贯叙事,1200余张历史图片、70余个数据图表、1000余件(套)珍贵实物,浓缩了吉林省300余年的风云变幻。  海外华文媒体人士步入展厅,首先看到一幅吉林历史发展时间轴。讲解员从吉林的远古先民讲起,以时间顺序,通过图片、文字以及真实物件,配合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还原了吉林人民建设家园的奋斗过程。展览讲述了巴海、吴大澂等英雄保疆守土的壮举,回顾了东北抗联将士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展现了吉林省作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以及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的历史作用。  《澳门月刊》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齐继革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曾多次来过吉林,但这次参观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从更多元的角度更深入地认识了吉林。“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上次来长春是2017年,再次来到这里感觉变化很大,整座城市散发着蓬勃向上的活力,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智利南美新闻网执行总编王雪琰表示,此行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实力的日益强大,作为华文媒体从业者无比自豪。(完)

华侨华人代表讲述抗战记忆与传承:让历史照亮和平未来

【搜罗北京9月1日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二场记者见面会,林文猛、杨博耀、方志伟、徐松华、余俊武五位华侨华人代表,生动讲述了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开展的纪念活动,以及华侨华人对抗战作出的贡献,带人们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传递传承历史、守护和平的信念。抗日战争时期,3200余名华侨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奔赴国内支援抗战。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主席杨博耀表示,1947年,世界首座“南侨机工”纪念碑在吉隆坡广东义山落成,70余年来,这座纪念碑持续得到维护、维修与提升。“南侨机工当年的牺牲精神,值得被好好讲述、弘扬,尤其是要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缅甸中华总商会会长林文猛介绍,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超14万名战士长眠异国。为安葬与缅怀英烈,缅甸多地建起中国远征军纪念碑,缅甸侨界长期捐资对其进行修缮维护。“抗战历史充分证明,海外华人华侨的命运始终与祖(籍)国休戚与共。”举办各类纪念活动,是缅怀先辈、铭记历史的重要途径。澳大利亚悉尼华星艺术团团长余俊武作为海外华侨华人艺术家,深感有责任以文化为桥梁,传递和平理念。今年,该艺术团举办“悉尼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和平与未来》”,包含大型交响史诗音乐会与二战图片展,于8月9日在悉尼市政厅剧场精彩呈现。西班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徐松华称,西班牙侨界从5月初就着手筹备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活动呈现两大特点:一是范围广,截至目前已举办19场;二是内容丰富,涵盖座谈会、演出、朗诵、图片展、书画展等多种形式,这在以往是没有的。“西班牙侨界参与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斐济华人文化艺术经济联合会荣誉会长方志伟的爷爷方作标是爱国华人,上世纪20年代,方作标与兄弟从广东中山沙溪镇远渡斐济谋生,从白手起家到创业成功,成为爱国商人。方志伟表示:“爷爷的家国情怀如今传承到我们这一代,我会继续传承家风,送孩子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再带回斐济发扬光大。”余俊武强调,回望抗战史,海外侨胞以“万里同心”的家国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不朽功勋,这种精神超越国界。在当下,“万里同心”精神仍意义重大,它能助力弘扬家国情怀、深化国际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摄影:月月 文字:陈林)

走进五指山感受笔墨绘雨林,丹心话振兴

【搜罗海南8月28日讯】28日当晨雾为五指山的群峰披上轻纱,当黎家的山歌随着山风在山谷间回荡,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踏上了这片被誉为“海南屋脊”的热土。从云雾缭绕的热带雨林到瓜果飘香的黎族村寨,从传承千年的织锦技艺到茶香四溢的侨资茶园,他们用镜头捕捉山水灵韵,用文字记录发展脉动,在五指山的青山绿水间,探寻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魅力,见证这座山城在新时代的振兴之路。位于五指山脚下的毛纳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一座座黎族风格的船型屋错落有致,屋前屋后的三角梅开得热烈,村口的古榕树枝繁叶茂,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这个仅有34户135人的黎族村落,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五椰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先后摘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按照“一心、两轴、三区、多点”的规划,毛纳村打造了综合服务区、雨林漫步区、船屋民俗体验区等五大功能区,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黎族织锦、学唱黎歌、参与采茶炒茶,沉浸式感受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村民阿姨的织机上,彩色的棉线在往复的穿梭,一幅描绘雨林风光的织锦即将完工。这门手艺传了几百年,现在不仅能自己做自己用,还可以卖给游客。在村中的文化广场上,一场热闹的黎族歌舞表演正在进行。身着传统服饰的黎族姑娘小伙们跳起了《竹竿舞》,清脆的竹竿敲击声与欢快的歌声相映成趣,采访团成员也忍不住加入其中,在欢声笑语中感受黎族同胞的热情与淳朴。采访团的脚步停在了“和茹茶坊”前,这里正是总书记曾考察过的地方。茶坊主人王柏和与妻子王菊茹热情地迎接大家,回忆起当时总书记参与炒茶、买下两袋茶叶,并勉励他们“把茶叶经营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的场景,夫妻俩依然难掩激动。“现在我们的茶叶不仅卖给游客,还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各地!”炒茶技艺,铁锅与茶叶碰撞的沙沙声中,茶香四溢。海外记者们围在灶台旁,仔细记录着炒茶的每一个步骤,纷纷表示要把毛纳村的故事传播到海外,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离开毛纳村,采访团来到了五指山椰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茶园基地。站在海拔800多米的茶园里,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茶树顺着山坡铺展开来,与远处的五指山遥相呼应。作为五指山市重点侨资企业,这家公司的背后,是一段跨越国界的家国情怀故事。“我母亲1953年从马来西亚回到祖国,一辈子都在为农业发展奔波。”公司总经理郑丽娟向采访团讲述道。她的母亲肖玉芳,当年放弃了海外的生活,落户万宁兴隆农场,投身胡椒、橡胶、咖啡种植;1974年来到五指山后,又在退休后创办企业,于2001年投资400万元建立野生水满茶基地。如今,在郑丽娟的带领下,公司已发展成为集茶种选育、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不仅带动了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还将五指山茶叶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作为国家级茶叶审评师,郑丽娟现场为大家冲泡了一杯水满茶,茶汤清澈明亮,入口醇厚回甘。“五指山的海拔、气候、土壤,孕育了水满茶的独特品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山的味道’传承下去。”郑丽娟说,公司还打造了茶园观光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自采茶、制茶,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采访团成员们纷纷带上采茶装备奔向茶园,亲身体验茶农的平常工作,虽是第一次采茶,但大家都非常认真的去学习体验,忙的不亦乐乎。刚踏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抬头望去,主峰如巨人手指般刺破云霄,终年不散的祥云缠绕其间,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作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这里不仅是海南岛的象征,更是全球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岛屿型热带雨林核心区。沿着雨林栈道深入,参天古木的枝干在空中交错,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向导指着一棵有着百年树龄的鸡毛松介绍:“这片21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雨林里,藏着3万多种生物,从珍稀的海南长臂猿到极小种群的海南黄花梨,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基因库’。”采访团成员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附生植物在树干上绽放的奇特花朵,捕捉林间鸟儿掠过的灵动身影。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7000-8000个/m³,最高时更是突破120000个/m³,每一次呼吸都是与自然的深度对话。“五指山不仅有颜值,更有‘担当’。”公园负责人向采访团详解道,作为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江河的发源地,五指山的生态状况直接关系着海南岛的水系稳定与生态安全。如今,通过生态修复、巡护监测等一系列举措,这片雨林的生态系统愈发完整,植被垂直带谱清晰可见,从山脚的热带季雨林到山顶的灌丛草甸,一步一景间尽显生物多样性的神奇。海外记者们纷纷表示,要把这片“海南岛之肺”的生态故事讲给世界,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在生态保护上的坚定决心与显著成效。当采访团即将离开时,五指山的云雾再次升起,仿佛为他们送别。这场跨越山海的探访,不仅是一次文化与情感的交流,更是一次对发展与传承的记录。而五指山,这座承载着自然馈赠与人文底蕴的城市,也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书写着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等待着更多人前来探寻它的美好。

海南保亭嬉水节“七夕”开幕 各地游客现场“浇”朋友

海南保亭8月29日电 (记者 王晓斌)8月29日农历七夕佳节,2025年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隆重开幕。虽然清晨一场阵雨不期而至,但现场气氛依旧火热,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涌入主会场,在水花四溅中欢笑嬉戏。他们以水为媒,以“浇”会友,共同体验这场别开生面的七夕盛宴。  上午十时许,随着嬉水狂欢活动正式开始,整个保亭县城变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人们手持水枪、水盆等各式工具,不分彼此地互相泼水祝福。许多结伴而来的朋友团队在水中追逐嬉闹,而更多原本素不相识的游客,也通过一场突如其来的“水战”迅速拉近距离。  “刚走进会场就被泼了个透心凉,回头一看是个陌生朋友笑着对我招手,我就立马‘反击’回去了。”来自广东湛江的李女士笑着说,她特意为这次活动升级了装备,购买了储水量更多的背袋式水枪,“对视一眼就能成为‘浇友’,我要大‘浇’四方”。  今年的嬉水节恰逢七夕,赋予了“浇朋友”特殊的意义。组织者巧妙地将传统七夕文化融入现代节庆活动中,现场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年轻人,通过泼水互动相识。一个自发组织的“保亭搭子朋友群”早在活动前就吸引了超过200人加入,大家相约在嬉水节中一起尽情玩耍。  来自台湾的何慧玲是第一次参加嬉水节,她兴奋地表示,接到邀请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现场大家互相泼水祝福,在炎炎夏日感到特别凉爽。“很多人都说来保亭‘浇’个朋友,我觉得这个创意特别好,通过泼水相识的方式既特别又难忘。”  据悉,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成为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之一。本届嬉水节在传承经典活动的基础上,新增了“河灯祈福”、“仙女下凡”夜间巡游等特色项目。此外,保亭还设计了“嬉水+欢乐”主题旅游专线,让来访游客乐享嬉水狂欢·沁爽奇遇之旅、黎苗风情·非遗研学之旅、雨林谧境·消夏避暑之旅。(完)

望城大学生创业者:用科技让沙漠变绿洲

“你看,喷上我们这个材料后,就在这堆沙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膜,水滴来回滚动,根本不会渗透下去。”在长沙望城经开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创业者彭文罡向华媒采访团一行热情地介绍自己的产品,这位“90后”湖南大学在读博士生,就是长沙青鹏材料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顺着他指的方向,这种“能让沙堆不渗水”的防疏水材料装在一个普通的塑料喷壶里,被喷过的砖头、布料表面,都形成了一层无色无味的防水薄膜。“这项研发是我们看到荷叶上的露珠后产生的思路,只要简单地喷涂,就能让物体表面像荷叶一样防水、防尘。”彭文罡和团队除了开发分子级防疏水材料,还在材料的吸水固沙上下了功夫。“在沙漠和荒漠地区,吸水固沙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广泛。未来我们想用产品成为为荒漠披上绿装的‘新力量’,助力沙漠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今年1月,彭文罡和团队决定落户长沙望城区。“初次创业,我对公司组建、手续办理等流程并不熟悉,望城经开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彭文罡向华媒记者介绍,基地不仅为入驻企业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和生产车间,还派专人对接,帮忙完成了工商注册、企业入驻等各项手续,人才公寓申请也是当天就拿到了钥匙。为了给创业青年“答疑解惑”,望城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设置了“双肩包”创客服务专员,给“双肩包”创客提供全流程服务。同时,还设立“双肩包”创客服务专窗,打造一条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无感审批政策兑现的“绿色通道”。“我们为入驻的企业提供了2400平方米独栋厂房,只要有需求就可以申请生产车间,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落地。”望城经开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里,企业不仅有创业支持,还能通过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缩短创业过程,增加创新创业经验。“现在主动过来咨询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我们将以最佳服务竭诚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人员表示。(大公文汇网记者 姚进)

海外华媒走进湖南“最强大脑” 体验超算改变生活

28日上午,2025全球华媒高层湖南采访团一行来到被岳麓山环抱的国家超算长沙中心,这是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三家、中西部第一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媒体团一行随工作人员来到了“天河一号”的机房,一行行整齐排列的机柜,外观并不出奇,但从蓝光的闪烁、细微的风机声中,可以想象数据与算力正在昼夜不停的奔腾。这是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已经服役十多年,现仍发挥重要作用。而与之相对的机房里,“天河新一代”正在将算力全面升级。“2022年10月,‘天河新一代’主机系统正式启动运行。这套系统峰值计算性能达200P Flops(64位精度),可提供1000P Flops人工智能算力(16位精度),较之前提升150倍。”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们介绍天河计算集群的技术优势。在随后的采访中,湖南大学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副主任肖晟向记者介绍,算力作为新型生产力,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底座”,是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驱动产业蝶变、升级的关键。“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让现代汽车制造业的设计成本降低了90%,汽车设计师再也不用天天趴在大桌子上画图,或者到车间里做模型了,而是通过空气动力学仿真计算,不仅缩短了设计周期,也节约了成本。”肖晟说,现在的新款家用车,普遍比10年前降低了10%~20%的风阻系数,换算到续航上,一箱油能多开近100公里。比如在先进制造领域,长沙中心支撑湖南本土企业山河星航“阿若拉SA60L”轻型运动飞机气动设计,一套全工况气动模拟时间从几周缩短至数个小时,确保飞机在各类条件下的最佳表现,相关机型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超算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超算早已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已走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肖晟举例说,20多年前,美国的一家薯片生产商,就利用IBM的超级计算机计算空气动力,将薯片设计成马鞍型,使得薯片不易碎,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也提高了烘干效率。肖晟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还以一个身边的例子来证明:他的一位学工业设计的学生,用自己学到的工业仿真知识,通过服务器计算、超级计算验证,设计出了全世界体积最小、声强最大的户外口哨,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这位学生自主创业,日前通过了众筹,成功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人生。肖晟承认,目前中国企业对计算的应用还是偏保守、偏原始,比例也不高,超算服务的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希望,能更好地发挥长沙超算中心作为湖南“最强大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其在支撑基础科学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大公文汇网记者 姚进 长沙报道)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