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中华系列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8日讯】28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怀化洪江。刚踏进洪江古商城的服务大厅,目光便被一面墙的《洪江1915》牢牢吸住。这幅由怀化籍旅美画家周孜孜与钟诚老师等人数载研磨的油画,用9米长、4米高的恢弘尺幅,将清末民初的洪江盛景铺展得淋漓尽致。创作者们踏遍古街寻访老人回忆,埋首史料梳理商脉轨迹,再融入当年的建设规划细节,耗时3年才让这幅"会讲故事的油画"落地——画中1915个鲜活人物穿梭往来,比《清明上河图》还多出272个,每个人的眉眼、动作里都藏着考据的较真。推开服务大厅的木门,油画里的盛景便从画布走进了现实,青石板路被百年脚步磨得发亮。洪商文化博物馆的展柜里,一本泛黄的账簿,有毛笔写的收字,钢笔标着付款,两种笔迹在泛黄纸页上交错,恰似画中算盘与钢笔同框的画面。复原的商号内堂里,恍惚间能看见画中穿长袍的掌柜与着西装的商人,正围着这张桌子讨价还价。厘金局的税则碑前总围着不少人,汉文"桐油每担税银五分"旁的英文翻译,盛丰钱庄的铜锁与密码盘,守着"汇通天下"的承诺,兑换票上红印与钢印的重叠,恰似画中中外商人击掌的瞬间;忠义镖局的镖旗在风里猎猎,让人想起油画里镖师护送洋商队伍的画面,藏着"护货更护情"的担当。暮色漫上古街时,灯笼次第亮起,给油画里的故事镀上了暖光。站在十字街口回望,《洪江1915》的恢弘与门楣上的斑驳、博物馆的旧物、报馆的墨迹渐渐交融——原来这幅画从不是定格的历史,而是古商城的"基因图谱",那些画笔勾勒的商脉与人情,早已顺着青石板的纹路,流进了洪江的每一缕风里。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8日讯】28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怀化安江。在湖南怀化的安江镇,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安江农校纪念园。踏入这里,时光仿佛倒退回那个充满探索与希望的年代,袁隆平院士在这里埋下了一粒梦想的种子,而后它生根发芽,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参天大树,用满树的硕果诠释着湖南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的东方智慧。走进安江农校纪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袁隆平院士曾经居住过的旧居。这座朴素的房子,在岁月的洗礼下散发着宁静的气息。屋内陈设简单,木质的桌椅、陈旧的书架,每一件物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却又充满激情的科研岁月。从1964年到1983年,袁隆平院士一家在此生活,他的三个儿子先后诞生于此,而杂交水稻研究从立项到三系配套成功并推向全国的关键时期,也基本是在这座房子里度过。在这里,袁隆平院士无数次挑灯夜战,在书籍和资料中寻找灵感;在这里,他与家人分享着科研的点滴,在亲情的温暖中汲取力量。走出故居,不远处便是那片孕育奇迹的试验田。微风拂过,稻浪轻轻翻滚,每一株稻穗都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力量。1961年7月,31岁的袁隆平在这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它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仿佛是命运特意安排的一次邂逅,为袁隆平开启了杂交水稻科研的大门。此后,这片试验田便成了袁隆平的战场,他每日穿梭在稻田中,仔细观察每一株水稻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无数的数据。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都无法阻挡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在这里,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但也正是这些挫折,让他更加坚定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决心。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馆,是一座记录着杂交水稻发展历程的宝库。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震撼人心的数据:50多年来,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90亿亩,增产稻谷超8000亿公斤。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些数据背后,是袁隆平院士和无数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馆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资料。1966年,他发表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篇论文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科研条件艰苦的年代,袁隆平院士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在杂交水稻领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在馆内的一个角落里,还展示了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地推广的图片和资料。从亚洲到非洲,从美洲到欧洲,杂交水稻的身影遍布全球。它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上许多饱受饥饿困扰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希望。看着这些图片,仿佛能够看到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安江农校纪念园则用它独特的方式,将这段历史和精神传承下去。它是湖南的骄傲,更是世界的财富。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梦想,每一次收获都凝聚着智慧,而杂交水稻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全球粮食安全而努力奋斗。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7日讯】27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益阳安化县。在湖南益阳安化,有两处独特的地方,一处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安化羽毛球运动学校,另一处是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安化茶厂。这两个地方,一个代表着体育的热血与激情,一个象征着传统技艺与国际贸易的奇妙融合,共同谱写着幸福湖南的动人故事。踏入安化羽毛球运动学校,训练馆里的氛围热烈得如同燃烧的火焰。墙上,龚智超等冠军们的巨幅海报熠熠生辉,仿佛在向小球员们诉说着荣耀的故事,激励着他们追逐梦想。球场在灯光的照耀下格外敞亮,成为了孩子们逐梦的舞台。10分钟统一热身,不同的孩子同样的热身方法。热身结束不同年龄的孩子投入到不同项目的训练中,小小的身影充满着大大的能量。刚接触羽毛球不久的孩子,专注地进行着网前步伐、举拍等基础练习,每一个动作都认真而执着。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怀揣着对羽毛球的热爱,每一次挥拍、每一次击球,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梦想。尽管训练艰苦,固定技术练习枯燥,但孩子们依然坚持着,为了心中的冠军梦而努力拼搏。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憧憬,对胜利的渴望。离开羽毛球运动学校,走进安化茶厂,仿佛踏入了一个历史的长河。空气中弥漫着黑茶独特的香气,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在这里,千年黑茶从山间鲜叶蜕变为跨洋商品,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传奇的故事。安化黑茶的制作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采摘、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到干燥,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茶人的智慧与匠心。渥堆发酵是黑茶制作的关键环节,茶工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掌控着发酵的温度和湿度,让茶叶在时间的催化下发生奇妙的变化,形成黑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安化黑茶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魅力。我们从中国黑茶博物馆了解到,曾经,它沿着万里茶道,从资江出发,经洞庭入长江,再辗转到恰克图,最终抵达圣彼得堡,开启了丝绸之路后横跨亚欧的又一次商业传奇。如今,安化黑茶通过现代化的贸易渠道,远销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来自中国湖南的独特韵味。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文化的使者,传递着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安化羽毛球运动学校里孩子们的拼搏精神,与安化茶厂里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都是幸福湖南的生动写照。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体育与文化共融,共同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幸福画卷 ,向世人展示着湖南安化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活力。(图文:唐明涛)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6日讯】26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益阳,实地探访这座湘北名城的历史文脉与发展新貌。采访团首站来到益阳国基学校及张国基纪念馆。在资阳区新桥河镇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汤光华的讲解中,“华侨教育家”张国基的生平脉络清晰展现。这位从益阳走出的侨界先驱,秉持“教育救国”理念,海外奔波期间始终心系故土,晚年归乡后全力投身办学兴教。馆内珍藏的书信、教案等实物,见证着游子与家国的深厚联结,而校园内琅琅书声与活跃的教学场景,则生动诠释了“院士之乡”“文学之乡”文脉的传承延续。在被誉为“山乡巨变第一村”的清溪村,采访团感受到传统村落的现代蜕变。这里是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说的创作原型地,青瓦白墙的民居、生机盎然的田园仍保留着浓郁乡土气息。贾平凹清溪书屋、人民文学出版社清溪书屋的入驻,为古村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漫步村中,既有《山乡巨变》中乡村变革的历史回响,更能看到当代振兴图景:民宿里游客体验农耕文化,特色茶品营养解暑引得一众媒体记者赞不绝口。文学IP与乡村资源的融合,正让"山乡巨变"在新时代焕发新篇。从历史人文到自然生态,从传统底蕴到发展新貌,益阳以山水为纸、人文为墨,书写着"三高四新"蓝图下的新篇章,以“益山益水·益美益阳”的独特气质,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图文:唐明涛)
搜罗网 -
湖南日报7月25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晗 见习记者 张爔文 通讯员 刘为)25日,由中国侨联指导、湖南省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5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行在长沙启动。来自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记者参加启动仪式。26日至29日,采访行将走进益阳、怀化,深入学校、村庄、纪念馆、博物馆、古商城等地,开展采访采风活动。“海外华文媒体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孙民生致欢迎辞时表示,长期以来,大家扎根海外、心系桑梓,用独特的视角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讲述湖南的动人故事,为增进中外理解、促进侨胞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此次采访行,希望大家多走走、多看看,亲身感受湖南的发展活力、文化魅力和生态美丽。期待大家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把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湖南呈现给世界,让更多海外朋友了解湖南、关注湖南、投资湖南。“海外华媒是湖南故事的世界信使。”印尼《鹿见寰宇》新媒体社长章维佳表示,湖南所蕴藏的文化瑰宝,是湘江奔涌的千年文脉,是群山巍峨的坚韧风骨,更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炽热表达。此次参加2025“追梦中华·幸福湖南”海外华文媒体湖南行活动,将围绕湖南新发展阶段的新定位,讲好湖南新故事,让世界真正听懂这方水土的壮阔交响。加拿大搜罗传媒副总经理唐明涛说,作为海外华文媒体,要做的是用好立体化传播的“组合拳”,结合所在国的特点,用图片定格细节、用文字深挖内涵、用短视频传递鲜活,让湖南故事通过多维度的表达触及更多人,让世界看见一个真实、立体、温暖的“幸福湖南”!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搜罗网 -
近日,由中国侨联指导、四川省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感知四川”2025海外华文媒体采访行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加拿大、俄罗斯、西班牙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历时7天深入成都、内江、自贡、泸州等地,全方位探寻四川发展脉搏。采访团聚焦四川乡村振兴新貌、文化传承创新、生物科技突破、低空经济崛起等亮点,走访沃飞长空,见证低空经济的无限潜力;走进内江资中文庙,触摸千年儒家文化脉络;探秘自贡航空产业园,感受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蓬勃动能;在泸州领略白酒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的独特魅力。活动中,海外华文媒体充分发挥融通中外的桥梁作用,以多元视角、生动笔触和丰富影像,记录四川在新时代的奋进足迹,向世界讲好四川故事、中国故事,为增进中外文化交流、深化国际合作搭建起坚实的传播纽带。
搜罗网 -
【搜罗泸州5月23日讯】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聚焦赤水河左岸,探访由澳门百力集团斥资55亿元建设的四川力酱酒业集团。作为赤水河流域首个港澳资本主导的大型纯外资酱酒企业,这座位于古蔺县太平镇的"力酱庄园",正以国际化视野重塑全球酱酒产业版图。黄金产区构筑世界级产能矩阵庄园落址酿酒黄金三角区(东经105.8度、北纬28.2度),规划千亩用地分三期开发。项目一期已建成1200口生态窖池、48座配备微气候调控系统的智能车间,未来将实现年酿酱酒2万吨、制曲5万吨的产能规模,8万吨恒温陶坛库更创下行业储能新纪录。科技赋能传统酿造工艺澳门资本基因与川南古法酿造深度融合:区块链技术全程追溯窖池微生物活性,AI品控系统实时优化"12987"传统工艺参数。企业同步布局生物科技研发中心,从酒糟中提取多肽成分开发健康食品;文创板块联合故宫文创团队,将敦煌飞天元素与澳门大三巴牌坊融入生肖酒器设计,推动传统文化IP跨界融合。打造全球首个酱酒超维综合体在建的"时空酿造长廊"通过全息投影披露战略规划:未来三年将建成嵌入山体120米的地心酒库、悬浮于万吨储酒罐群之上的星空观景台,非遗工坊与跨境电商体验中心通过5G物联网无缝衔接。独创的"庄园护照"系统让游客参与全流程酿造体验,借助NFT技术实现数字酒藏的跨国流转,构建"酿造-文旅-金融"一体化生态。夜幕降临时,澳门莲花标志与川酒金樽在全息幕墙上交相辉映。这座跨境资本与在地文化融合的产业地标,正以"一瓶酒的全球旅程"为叙事主线,从赤水河谷的微生物秘境走向RCEP市场,成为新时代"丝路酒韵"的文化使节,重新定义世界对中国酱酒的价值认知。
搜罗网 -
【搜罗泸州5月23日讯】“追梦中华・感知四川”2025 海外华文媒体四川采访行活动走进泸州港。来自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等 15 家海外华文媒体及 2 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齐聚于此,深入探寻这座长江上游重要港口的发展密码。泸州港,地处长江、沱江、赤水河等干支流交汇处,作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的重要构成,是国家二类水运口岸,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国 28 个内河主要港和四川第一大港。其港区布局合理,涵盖纳溪、中心、泸县、合江、古蔺 5 个港区,全港拥有 174 个生产性泊位,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达 34 个,年综合通过能力约 1000 万吨,展现出强大的货物吞吐实力。在智能化变革方面,泸州港成果显著。智能闸口系统极大缩短了集卡车进港时间,司机通过微信小程序提前报备,进港最快仅需 20 秒。调度指挥中心的智慧大屏借助 “泸州港可视化” 系统,能实时呈现港口情况,230 多个摄像点位具备区域入侵自动报警功能。数字孪生系统更是让港口设施设备实现联网,实现智能化调度与监测。此外,泸州港还引入新能源无人驾驶集卡,成为四川首个应用此类技术的智慧港口,大幅提升作业效率,降低能耗与事故率。在航线拓展上,泸州港已开通 “泸州 —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