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C
Toronto
星期三, 23 4 月, 2025

追梦中华系列

海外华媒齐聚黄鹤楼 共赏荆楚文化古今交响

4 月 13 日晚,夜色如水,华灯似星,千年历史的黄鹤楼于蛇山之巅熠熠生辉,迎来一群特殊的访客。参加 “‘追梦中华・知音湖北’2025 海外华文媒体荆楚采访行” 活动的 20 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登上这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标建筑,开启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奇妙之旅。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始建于公元 223 年的东吴军事要塞时期。从最初的军事瞭望台,历经唐宋明清各朝更迭,其建筑形制不断演变,逐步升华成中华文化的诗意象征。如今的黄鹤楼以清代 “同治楼” 为蓝本重建,高 51.4 米,72 根立柱稳稳撑起层层飞檐,金色琉璃瓦在灯光映照下,仿若黄鹤振翅欲飞,完美呼应古老传说。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漫步楼前,目光被廊柱上镌刻的楹联诗词吸引。一位代表感叹:“儿时诵读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便对黄鹤楼心驰神往,今日终于得见,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唐代崔颢的千古名句,让黄鹤楼成为文人墨客灵感的源泉,更蕴含着中华民族 “天人合一” 的哲学智慧。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两江交汇处灯火辉煌,武汉三镇的夜景如同一幅绚丽画卷在眼前铺展。而此时的黄鹤楼,化身一座 “光影剧院”。激光投影在墙壁上绘出唐宋诗人挥毫泼墨的场景,声光电技术重现 “黄鹤归来” 的奇幻景象。游客伸手触碰墙壁,诗句如灵动的水流在指尖流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互动展项 “诗壁寻踪” 前惊叹:“这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穿越千年的文化共鸣。”...

“追梦中华・知音湖北”2025海外华文媒体荆楚采访行活动启动

4月13日下午,“‘追梦中华・知音湖北’2025海外华文媒体荆楚采访行”活动在武汉正式启动。此次活动由中国侨联指导,湖北省侨联主办,武汉、襄阳、宜昌、荆门等市侨联承办,吸引了来自全球20家海外华文媒体以及2家中央媒体、2家省内主要媒体参与。湖北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侯继文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慧萍主持会议。侯继文对出席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和媒体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介绍说,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山河壮美、产业发达、交通便利,是中国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省份之一,以长江文明、荆楚文化享誉世界。湖北文旅资源丰富,“一幅美丽的画”“一本厚重的书”“一首激昂的诗”“一座丰饶的园”“一架通达的桥”,“诗意湖北五韵天成”,“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湖北更是一片奋发向上、锐意创新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1月再次考察湖北时,赋予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新任务,当前,全省上下正按照“一年开新局,五年大变化、十年结硕果”的步骤,大力实施“七大战略”,整体提升“七个能力”推动各项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发力,着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他说,湖北是长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富集地、革命文化的策源地,荆楚文化中包含的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大象无形的开放胸怀、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上善若水的和谐思想、一诺千金的诚信品德和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共同构成了荆楚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了荆楚文化鲜明的精神标识,具有鲜明的精神特质。他说,省侨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湖北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部署,在全省侨界开展“聚侨建支点”行动,发挥侨智优势、汇聚侨资侨力、加强文化传播,加强侨务资源协作,增强“五侨”协同力,形成“聚侨建支点”的强大合力,在支点建设中发挥侨联优势、展现侨界担当。他说,海外华文媒体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通过大家的镜头和笔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湖北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支点建设”和汉襄宜“金三角”大空间协同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启动仪式上,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科特迪瓦《西非华声》主编金浩代表海外媒体发言。他们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生动的笔触、精彩的镜头,把湖北的发展成就、文化魅力展现给全球的读者和观众。他们期待通过此次采访行活动,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湖北、了解中国,为促进湖北与世界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力量。“追梦中华”海外华文媒体采访行活动,旨在借助海外华文媒体的力量,生动传播中国的真实形象和发展成就,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增进中外民间友谊。他对本次荆楚采访行活动寄予厚望,希望媒体朋友们深入挖掘湖北的发展亮点,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湖北。本次采访行活动为期7天,采访团深入武汉、襄阳、宜昌、荆门等地,通过走访调研、参观考察、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湖北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情况。行程涵盖湖北广播电视台、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武汉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襄阳比亚迪产业园、三峡大坝工程等多个重点项目和文化遗址。启动仪式前,活动代表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馆内丰富的文物藏品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深刻感受到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他们后续的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次“追梦中华・知音湖北”2025海外华文媒体荆楚采访行活动,不仅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了深入了解湖北的机会,也进一步搭建了湖北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中国侨联“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第四届华侨华人短视频大赛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3月18日,中国侨联“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第四届华侨华人短视频大赛颁奖仪式在京举行。中国侨联党组书记、主席万立骏出席活动并讲话,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海外版总编辑陈贽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侨联副主席程红,党组成员、副主席连小敏,副主席高峰,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闪伟强,中国侨联兼职副主席、广东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李丰,中国侨联兼职副主席、福建省侨联副主席齐志,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网总经理徐蕾等出席活动并为获奖单位颁奖。有关省级侨联负责同志、获奖单位代表等近100人参加颁奖仪式。万立骏首先代表中国侨联,对各级侨联组织、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海外华文媒体积极参与本次活动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陈嘉庚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侨联首任主席,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重要回信精神,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中国侨联于2024年举办了“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第四届华侨华人短视频大赛,广泛征集反映广大侨胞在新时代积极投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生动实践的短视频,在海内外形成了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的浓厚氛围。万立骏指出,短视频的镜头下记录了很多感动,每一帧画面都饱含深情,每一段故事都凝结力量。他希望各级侨联组织以“嘉庚精神”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引导广大侨胞向陈嘉庚先生等前辈学习,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谱写侨界新篇章;希望广大侨胞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持续讲好新时代嘉庚故事,让嘉庚精神“活”起来、“潮”起来,激励更多侨界新生代成为“嘉庚精神”的传承者,助力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走向世界。万立骏强调,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各级侨联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不断开创侨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一是要以“新思想”展现“大时代”。要向国际社会广泛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共产党、认识新时代的中国。要讲好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故事,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二是要以“新技术”赋能“老传统”。要树牢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意识,利用短视频等新技术,推出一批新颖、生动、言之有物的互联网内容精品。要持续建强用好侨联信息传播工作队伍,发挥海外华文媒体作用,让记录中国、传播中国成为潮流。三是要以“侨力量”共筑“中国梦”。要发挥广大侨胞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要广泛开展“追梦中华”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画好侨界最大同心圆,形成同圆共享中国梦的强大力量。陈贽在致辞中向大赛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他表示,新时代的“嘉庚精神”,不仅是广大侨胞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坚守,更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懈追求。近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与中国侨联深度合作,连续举办华侨华人短视频大赛、寻年等网络主题活动,去年拍摄的纪录片《陈嘉庚》在海内外侨界取得了广泛影响。希望与中国侨联继续携手,发挥好侨的优势,以文化为纽带、以平台为基础、以青年为对象,进一步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第四届华侨华人短视频大赛由中国侨联主办,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中国侨商联合会承办,人民日报海外网、集友银行支持。大赛启动以来,海内外侨界积极参与,共收到约73.8万个短视频投稿,综合浏览量约40.7亿次。从中评选出一等奖5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10个、优秀作品奖15个、优秀组织奖10个。颁奖仪式上,中国侨联启动“追梦中华·侨与中国式现代化”第五届华侨华人短视频大赛。

瑞丽姐告口岸:中缅贸易的陆路枢纽

【搜罗网10月14日云南讯】多家国内外华文媒体来到云南省,参观了位于瑞丽市的姐告口岸。这一重要的边贸口岸不仅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对缅贸易通道,还见证了中缅两国长期的商贸往来与合作。姐告口岸的历史与发展姐告口岸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的东南部,紧邻瑞丽江,与缅甸的多个城市接壤。作为历史上重要的贸易通道,姐告的名字源于傣语,意为“古城”,相传这里曾是“麓川思南王”的建都之地。尽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仍是一片荒芜之地,但随着中缅两国经济交流的日益密切,姐告逐渐发展为如今繁荣的口岸。1978年,第一代国门在中缅边境建成,象征着两国的边贸合作正式启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姐告口岸经历了多次升级,从一座茅草屋到如今现代化的第三代国门,见证了中缅贸易的迅速增长。2000年,姐告成为全国唯一实施“境内关外”政策的边贸区,进一步推动了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到2019年,德宏片区被纳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提升了姐告口岸的战略地位。中缅贸易的繁荣枢纽姐告口岸占地1.92平方公里,拥有4公里长的国境线,设有9座界碑。口岸内设有三个主要通道,分别供公务、商务、旅游人员及货物运输使用。作为云南最大的对缅贸易口岸,姐告承担了云南边贸进出口商品总额的一半左右。这里不仅是国家级边贸口岸,也是中缅边境出入境流量最大的通道。周边的中缅商贸街充满民族特色,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类免税品牌,以及姐告大桥和天涯地角碑等景点,使这里成为贸易和旅游双重发展的一片繁荣之地。姐告口岸的历史变迁与今日的繁荣,充分展现了中缅两国之间紧密的贸易联系,以及边境口岸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出冬瓜村:德昂酸茶带动乡村振兴之路

【搜罗网10月14日云南讯】近日,多家海外华文媒体齐聚云南,参加了“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采访活动。期间,媒体代表们前往德宏芒市的三台山乡出冬瓜村,深入了解该村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德昂酸茶带动的乡村振兴之路。德昂酸茶与文化旅游的结合出冬瓜村隶属于中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三台山德昂族乡,位于芒市东南,村落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作为村内特色产业之一,德昂酸茶的制作技艺已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这一古老技艺。出冬瓜村通过茶叶协会和文旅发展公司,将酸茶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侨胞之家+特色+农业文旅”的发展模式。该村依托德昂酸茶文化,建立了以“德昂故事长廊、水鼓广场、非遗学院、圣水大榕树、青昂阁”为主线的旅游环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德昂族文化和酸茶魅力。产业振兴的动力与成果出冬瓜村在发展过程中,依托侨联组织的支持,成立了多项合作平台,推动酸茶产业的技术提升与创新发展。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村内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还推出了酸茶相关的文创产品,丰富了村民的收入来源。此外,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汇聚各方力量,确保产业发展中的难题能够及时解决。通过这种组织优势的转化,出冬瓜村逐渐走出了一条以德昂酸茶和文旅产业为核心的振兴之路,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遇。出冬瓜村如今已成为德昂族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典范,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将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展示给了世界。

一寨两国,瑞丽银井

【搜罗网10月13日云南讯】在中国云南省瑞丽市的中缅边境线上,有一个独特的通道——银井通道。这条通道不仅是两国边民往来和经贸合作的重要枢纽,更是文化交流和旅游的热门地点。在由中国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2024海外华文媒体云南采访活动中,来自全球的30家媒体走访了这个独特的边境地带,探访了银井通道的风采。银井通道位于中国的银井村与缅甸的芒秀村之间,两村的交界地带构成了一个“一寨两国”的景观。这里的边界线常常由简单的竹篱、村道、水沟或土埂组成,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两国边民世代相依,和睦共处。银井通道不仅是中缅边境上的一条重要通道,更是一个展示两国友好往来的生动例证。两地的居民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两国边民共同在市场交易、友好互动的场景,体现了深厚的胞波情谊。功能与影响经济贸易往来银井通道作为中缅边境贸易的重要枢纽,两国居民通过这里开展小额贸易,交换农产品、手工艺品及日常生活用品。通过这种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两国的经济都得到了促进。人员交流频繁该通道也方便了两国居民的探亲访友、务工及就学,特别是许多缅甸孩子每天通过银井通道到中国一侧上学,放学后再返回家中,这种跨境的日常生活使得两国关系更加紧密。旅游吸引力银井通道及其周边独特的“一寨两国”景观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客们在此不仅能领略中缅边境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两国文化交融的特殊魅力。中缅边境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点也为该地区增添了更多的旅游吸引力。发展与管理边境安全与管理为确保边境的安全和稳定,当地相关部门对银井通道实施严格的管理措施,确保人员和货物的合法通行,并防止非法出入境及走私等违法行为。旅游发展前景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大对银井通道及周边区域的旅游开发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也进一步促进了两国文化和经济的深入交流。银井通道是中国与邻国之间连接的桥梁,既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继续推动着中缅两国的友谊与合作。

畹町桥:一座历史的见证者

【搜罗网10月13日云南讯】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有一座充满历史意义的桥梁,不仅在抗日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还见证了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在中国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2024海外华文媒体云南采访活动中,来自世界各地的30家海外华文媒体和涉侨中央媒体走进了瑞丽,探访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畹町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畹町桥,位于中国与邻国的边界,跨越畹町河,连接了两地。它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畹町桥是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的重要枢纽,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成为了国际援助中国的重要通道。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绝大部分与外界的陆海通道被封锁,滇缅公路的开通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得以维持,而畹町桥也因此成为了连接外界的唯一桥梁。大量抗战物资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战场,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这段历史中,南洋华侨工人们的无私奉献尤为令人铭记,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大批援助物资运送至前线。在二战期间,日军曾试图切断这条关键的运输线,中国远征军挺身而出,誓死捍卫畹町桥的畅通。虽然战争的硝烟一度笼罩了这里,但最终中国军队在抗战胜利后重建了这座桥梁。畹町桥也成为了中国与国际社会重新建立联系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畹町桥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成为了外交舞台的重要场所。1956年,时任中国总理与外方领导人从这里步行入境,象征着两国友好关系的新篇章。此后,这座桥梁见证了无数重要的外交时刻,成为了中国对外友谊的象征。今天的畹町桥虽小,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不仅记录了中国抗战的艰苦历程,也见证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畹町桥,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丰碑,也是一段伟大外交故事的见证者。

“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2024海外华文媒体云南采访行走进保山 共绘侨乡发展新篇章

10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侨联主办、云南省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2024海外华文媒体云南采访团走进云南省保山市,采访团团长、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采访团副团长、中国侨联办公厅副主任刘红,云南省侨联党组成员、秘书长陈英姿等参加了此次活动,保山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赵碧原会见采访团一行。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26家海外华文媒体和4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开启了一段探寻历史足迹、见证侨乡发展的文化之旅,共同感受侨乡保山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的独特魅力。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南侨机工回国抗战85周年,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中国侨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重要回信精神,重走滇缅路保山段,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镜头和笔触,向世界展示保山作为云南重点侨乡的悠久历史、丰富侨情以及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蓬勃发展态势。采访团先行前往国立华侨中学纪实展馆,深入了解保山在近代华侨教育史上的重要贡献,感受华侨先辈们对家国情怀的坚守与传承。“国立华侨中学纪实展馆的开馆,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致敬。我们相信,它的开放将成为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华侨文化的重要窗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前。”采访团记者深切的说到。随后,采访团参观了梁金山故居,感受爱国侨领风范。故居以实的质朴和史的严谨,形象的展示着梁金山先生奉献祖国、伟大而光辉的传奇一生。“东有陈嘉庚,西有梁金山”这是国人对他的怀念,也是国人对他的赞誉,他捐资抗战,毁家纾难,他的一生是爱国爱乡、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激励着每一位到访者。如今这里不仅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9月27日,还成功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惠通桥及龙陵松山抗战遗址的探访,则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保山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保山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惠通桥是中国境内第一座横跨怒江的汽车桥,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抗战输血管”。松山抗战遗址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二战战场遗址之一。“我在参观雕塑群时,巧遇一名穿着粉色衣服的女孩穿梭于娃娃兵方阵里,给塑像手里塞糖果。我看到在庞大的方阵里,塑像的手里、脚下,甚至是‘枪托’里,都塞满了五颜六色的糖果和零食。我想,这包含的不仅是人们对抗战英雄们的缅怀,更多的是心疼,他们用最直接和最质朴的行动在诉说着和平年代的人们对这些先烈们的感激之情。”采访团记者感动的说到。最后,采访团一行零距离接触享誉全球的优质咖啡——保山小粒咖啡。媒体代表们在怒江边、峡谷旁,端起一杯杯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的保山小粒咖啡,赞不绝口。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为保山咖啡走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出一份力。保山地处云南西部,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67.78公里,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各国的必经之地,这里不仅是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中缅油气管道的重要节点,更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及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关键一环。保山是云南的重点侨乡,保山籍的海外华侨华人有50.4万,分布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归侨侨眷10.6万,是云南省在海外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这里生态环境优良,物产资源丰富,素有“滇西粮仓”之称,是云南省重要的蔗糖、烟草、畜牧、林果、咖啡、茶叶生产基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此次“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活动的重要一站。通过此次采访行活动,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纷纷表示,保山不仅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新时代侨乡。他们将把在保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通过媒体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海外华人华侨了解保山、关注保山,共同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2024海外华文媒体云南采访行保山站活动圆满落幕,但保山故事、侨乡风采的传播才刚刚开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保山人民正携手海外侨胞,共同书写着新时代侨乡发展的新篇章。文章来源:保山侨联组  编:张玲校  对:杨光萍审  核:李正苏

 “东有陈嘉庚,西有梁金山”

【搜罗网10月12日讯】在云南保山,一位名叫梁金山的爱国华侨受到广泛赞誉,被称为“东有陈嘉庚,西有梁金山”。他以其卓越的贡献和奉献精神,成为了当地人心中的楷模。在“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2024海外华文媒体云南采访行活动中,来自多个国家的30家媒体参观了梁金山故居,深入了解他的传奇故事。梁金山(1882-1977年),原名梁钢,出生于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早年赴缅甸工作,并凭借出色的冶炼技艺和艰苦奋斗,成为东南亚的一位成功华侨。抗日战争期间,梁金山捐资支持抗战,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祖国建设。他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曾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及多项地方政协职务。2009年,他被评选为云南省60位为解放云南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之一。梁金山故居建于1938年,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是云南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和侨乡文化地标。故居内展出74件珍贵展品,包括生活用品、信件、书刊和照片,生动再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生平。2012年,故居被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向公众开放后,梁金山故居吸引了众多参观者。2020年,它更被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称号,成为展示侨乡文化与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

云南保山:小粒咖啡产业蓬勃发展,国际声誉日益提升

【搜罗网10月12日云南讯】云南省保山市位于中国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区位优势明显,是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近年来,保山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逐渐成为中国咖啡产业的核心地区之一,尤其以“小粒咖啡”闻名于世。自然环境成就优质咖啡保山的独特地理和气候条件为咖啡种植提供了理想环境。高黎贡山的庇护和怒江大峡谷的丰沛水源,使保山拥有丰富的日照、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降雨量。保山的昼夜温差大,有效提升了咖啡豆的风味,使得保山出产的小粒咖啡具有“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的独特口感,成为市场上备受推崇的精品咖啡。历史传承与全球认可保山的咖啡种植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早在1930年代,侨领梁金山先生将咖啡引入保山,至今已发展近百年。1958年,保山潞江农场出产的咖啡在伦敦国际品鉴会上被评为一等品,奠定了保山在全球咖啡产业中的地位。随后,保山小粒咖啡屡次在国际展会上获奖,成为唯一获得过世界金奖的中国咖啡品牌。近年来,保山小粒咖啡被纳入中国与欧盟地理标志产品互认清单,进一步提升了其国际知名度。2023年,“保山小粒咖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成为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对象,巩固了其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保山的咖啡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年产量超过2.3万吨,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达75.95亿元。保山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了当地超过5万名农户参与咖啡种植,极大提高了农户收入。保山还通过规模化种植和庄园管理,打造了集农业、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咖啡庄园。目前,全市已有17个咖啡庄园,其中多个庄园被评为云南省精品咖啡庄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咖啡文化,推动了保山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科技助力与品牌打造保山咖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当地建立了咖啡研究中心和国家咖啡检测重点实验室,并制定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质量标准,确保了保山小粒咖啡的高品质。同时,保山还培养了大量咖啡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了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在品牌打造方面,保山形成了“中咖”“比顿”“高晟庄园”等多个知名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成功,也逐渐走向国际。保山小粒咖啡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全媒体平台得到了广泛传播,央视等媒体的多次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其美誉度。未来展望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先进的科技支撑,保山小粒咖啡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保山将继续扩大咖啡种植规模,提升产品质量,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力争成为世界级的精品咖啡产区。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