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海南8月28日讯】28日当晨雾为五指山的群峰披上轻纱,当黎家的山歌随着山风在山谷间回荡,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踏上了这片被誉为“海南屋脊”的热土。从云雾缭绕的热带雨林到瓜果飘香的黎族村寨,从传承千年的织锦技艺到茶香四溢的侨资茶园,他们用镜头捕捉山水灵韵,用文字记录发展脉动,在五指山的青山绿水间,探寻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魅力,见证这座山城在新时代的振兴之路。
位于五指山脚下的毛纳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一座座黎族风格的船型屋错落有致,屋前屋后的三角梅开得热烈,村口的古榕树枝繁叶茂,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这个仅有34户135人的黎族村落,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五椰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先后摘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
按照“一心、两轴、三区、多点”的规划,毛纳村打造了综合服务区、雨林漫步区、船屋民俗体验区等五大功能区,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黎族织锦、学唱黎歌、参与采茶炒茶,沉浸式感受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村民阿姨的织机上,彩色的棉线在往复的穿梭,一幅描绘雨林风光的织锦即将完工。这门手艺传了几百年,现在不仅能自己做自己用,还可以卖给游客。
在村中的文化广场上,一场热闹的黎族歌舞表演正在进行。身着传统服饰的黎族姑娘小伙们跳起了《竹竿舞》,清脆的竹竿敲击声与欢快的歌声相映成趣,采访团成员也忍不住加入其中,在欢声笑语中感受黎族同胞的热情与淳朴。

采访团的脚步停在了“和茹茶坊”前,这里正是总书记曾考察过的地方。茶坊主人王柏和与妻子王菊茹热情地迎接大家,回忆起当时总书记参与炒茶、买下两袋茶叶,并勉励他们“把茶叶经营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的场景,夫妻俩依然难掩激动。“现在我们的茶叶不仅卖给游客,还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各地!”炒茶技艺,铁锅与茶叶碰撞的沙沙声中,茶香四溢。海外记者们围在灶台旁,仔细记录着炒茶的每一个步骤,纷纷表示要把毛纳村的故事传播到海外,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离开毛纳村,采访团来到了五指山椰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茶园基地。站在海拔800多米的茶园里,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茶树顺着山坡铺展开来,与远处的五指山遥相呼应。作为五指山市重点侨资企业,这家公司的背后,是一段跨越国界的家国情怀故事。
“我母亲1953年从马来西亚回到祖国,一辈子都在为农业发展奔波。”公司总经理郑丽娟向采访团讲述道。她的母亲肖玉芳,当年放弃了海外的生活,落户万宁兴隆农场,投身胡椒、橡胶、咖啡种植;1974年来到五指山后,又在退休后创办企业,于2001年投资400万元建立野生水满茶基地。如今,在郑丽娟的带领下,公司已发展成为集茶种选育、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不仅带动了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还将五指山茶叶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作为国家级茶叶审评师,郑丽娟现场为大家冲泡了一杯水满茶,茶汤清澈明亮,入口醇厚回甘。“五指山的海拔、气候、土壤,孕育了水满茶的独特品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山的味道’传承下去。”郑丽娟说,公司还打造了茶园观光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自采茶、制茶,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采访团成员们纷纷带上采茶装备奔向茶园,亲身体验茶农的平常工作,虽是第一次采茶,但大家都非常认真的去学习体验,忙的不亦乐乎。
刚踏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抬头望去,主峰如巨人手指般刺破云霄,终年不散的祥云缠绕其间,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作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这里不仅是海南岛的象征,更是全球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岛屿型热带雨林核心区。
沿着雨林栈道深入,参天古木的枝干在空中交错,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向导指着一棵有着百年树龄的鸡毛松介绍:“这片21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雨林里,藏着3万多种生物,从珍稀的海南长臂猿到极小种群的海南黄花梨,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基因库’。”采访团成员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附生植物在树干上绽放的奇特花朵,捕捉林间鸟儿掠过的灵动身影。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7000-8000个/m³,最高时更是突破120000个/m³,每一次呼吸都是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五指山不仅有颜值,更有‘担当’。”公园负责人向采访团详解道,作为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江河的发源地,五指山的生态状况直接关系着海南岛的水系稳定与生态安全。如今,通过生态修复、巡护监测等一系列举措,这片雨林的生态系统愈发完整,植被垂直带谱清晰可见,从山脚的热带季雨林到山顶的灌丛草甸,一步一景间尽显生物多样性的神奇。海外记者们纷纷表示,要把这片“海南岛之肺”的生态故事讲给世界,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在生态保护上的坚定决心与显著成效。
当采访团即将离开时,五指山的云雾再次升起,仿佛为他们送别。这场跨越山海的探访,不仅是一次文化与情感的交流,更是一次对发展与传承的记录。而五指山,这座承载着自然馈赠与人文底蕴的城市,也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书写着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等待着更多人前来探寻它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