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C
Toronto
星期日, 8 9 月, 2024

旅游 | Tourism

2023“华文媒体侨行贵州”首站走进黔西市化屋村

图为位于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乌江源百里画廊”美景。周瑞琮摄图为在黔西市化屋村观景台上,2023“华文媒体侨行贵州”媒体团一行全方位多角度感受“乌江源百里画廊”美景。易康宁 摄图为“华文媒体侨行贵州”媒体团一行详细了解化屋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历程。易康宁 摄  化屋村是黔西市最具代表的苗族聚居村落,全村人口中96.7%是苗族。当地通过建立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专项基金等措施,大力发展苗族刺绣、草编、蜡染等传统工艺产业发展,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与技艺传承。图为2023“华文媒体侨行贵州”媒体团一行详细了解当地非遗蜡染工艺与蜡染文创产品。易康宁 摄图为2023“华文媒体侨行贵州”媒体团一行乘船感受乌江美景。周瑞琮摄图为2023“华文媒体侨行贵州”媒体团一行在化屋村合影留念。陈菊 摄  由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和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共贵州省委网信办共同指导的2023“华文媒体侨行贵州”活动19日在贵阳启动,吸引了20个国家的20位华文媒体代表参加,共赴“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体验贵州声音和贵州故事。  2023“华文媒体侨行贵州”的首站来到了位于乌江源百里画廊北岸的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先后参访了化屋村露营基地、观景台、苗绣车间,观赏苗族多声部民歌和打鼓芦笙舞,随后乘船游览乌江。

守护乡愁 秘境沅陵探寻古为今用新模式

这里,是“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典出地,拥有历史文化遗存百余处,其中4个国保单位、2项国家级非遗、19个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被授予“中华传统龙舟之乡”,传统龙舟竞渡千年,苗族“跳香”原始古朴,土家“斗鸟”喝彩震天,一盘晒兰回味久远……  这是岁月慢行留给湖南沅陵的瑰宝。如何为历史续上时代的生命之弦,在沿袭传统与创新传承中找到古为今用的发展路径,沅陵已经找到答案。古街修复,让遗存活在烟火里沅陵,古称辰州,素有“西南要塞”“湘西门户”之称,历史在此留下繁华的古码头、群立的吊角楼,以及热闹的古街巷和不同时代的门楼、山墙及名人故居。如何用好这些文化遗产,在守护与新生中找到平衡点,直接决定着传承的可持续性和城市的新活力。历史就是财富。为此,沅陵重点修缮了中国最古老的佛学院——龙兴讲寺,修复了为纪念王阳明讲学而建的明代虎溪书院以及秦朝“藏书馆”二酉山。同时,为营造更为丰富的古城文化体验,沅陵选择同期修复约6公顷的历史古街。该街区留存有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以及众多历史建筑20多处,一个以民俗文化、西洋文化、抗战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呼之欲出。文物和街区的保护性开发在细节上不容忽视。沅陵经过多方考察、学习与探讨后,选择与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手,对现存的传统建筑设施修旧如旧,避免二次破坏;街巷则维持原有的主体格局与空间维度,不随意侵扰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商业的烟火气同样是古街新生的“魂”。业态上,沅陵将古街建筑进行分类开发,抗战旧址作为教育基地,海牧师楼改为研学基地,一些故居用作创意工坊、高端民宿或咖啡厅等。同时,沅陵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维度对遗址遗迹、传统街巷、老宅院、传统家具装饰、传统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生活方式等进行保护性开发。解决单体建筑的保护性方案后,沅陵从文化氛围、商业氛围及生活氛围等维度考量,设计出红色文化学习游线、夜间民俗体验游线和民国沅陵场景游线,保证主题文化与娱乐体验的互动,现代商业与历史遗存的共融。9月下旬,这条历史古街将与修复后的龙兴讲寺、虎溪书院等一同“换装”亮相,用古城古韵吸引海内外游客,用创意商业活化传统非遗,以兼容并蓄、相生相长的方式实现古为今用,在烟火中重生。新旧对接,传统产业变革中发掘新商机要留住乡愁,更为重要的是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找到与时代同步的发展路径。以林业资源和水资源为特色的沅陵,过去重要的传统产业是茶叶、渔业、中药材等。为此,沅陵将传统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打造精品茶园20个,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提升产品品质和产业规模;加快中药材开发步伐,新开发黄柏2000亩、黄精1000亩生态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不断提高企业和大户的带农益农能力。在碣滩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后,沅陵便将这片普通的茶叶变为产业衍生的“金种子”,推动碣滩茶产业园、辰龙关茶庄园、贡茶园、碣滩茶博物馆、县城茶文化一条街、50家茶庄园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促进茶旅融合发展,培育茶旅新业态,推进茶旅小镇、茶旅民宿、茶庄园康养、茶产业研学、茶事体验活动等产品开发,让“文旅+茶叶”模式成为传统产业谋求新发展的范本。走进官庄镇辰龙关景区茶园,茶叶种植面积达5.2万亩,占沅陵县茶叶总面积40%以上,年产量近5000吨、产值近1.5亿元,从事与茶产业相关的人员近万人,其中带动脱贫户从事茶叶种植近2000人。升级为国家AAA级景区的辰龙关茶旅融合产业园,已成为沅陵乡村游的“新宠”。“文旅+茶叶”模式成效显现后,沅陵将此模式复制到其它传统行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当地将生态文旅产业与品牌茶酒打造、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推动文旅、茶旅、渔旅、工旅、康旅融合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沅陵持续性举办全国传统龙舟赛、新办大型筏钓赛事,开展丰收节、稻花鱼节、农博会等节会,让游客在体验中与沅陵茶油、晒兰、酥糖、借母溪蜂蜜等特色旅游商品产生情感联结,增强游客与这座城市的共情力。抢抓历史机遇,沅陵还在全力打通交通“经脉”:加快沅辰、张官、官新三条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张沅旅游高速、长吉高速和秀益铁路启动建设,加快建设怀化沅陵港和临港物流园、通用航空机场,主动融入怀化国际陆港建设。2022年,沅陵依托怀化国际陆港出口东盟200吨碣滩茶,价值6000万元。这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国内走向国际的开端。借助怀化国际陆港平台,沅陵规划打造电子信息制造、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水电风电扩能增效、生态文旅融合、品牌茶酒打造、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等“六大临港产业链”,实现城市与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古村保护,乡村旅游“轻”助力乡村,是乡愁的栖居地。如何让古村既得到保护,又同时带动乡村振兴?沅陵因地制宜,在旅游开发中选择了“轻”助力。县城之北的土家村落胡家溪村因偏居一隅,一直保持着古色古韵,二十七座碾坊遗址及上千年的大叶女贞树陪伴着几十栋土家吊脚楼。但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乡愁越来越远。2017年,胡家溪村尝试在村寨周边进行适度古村游开发,既保存原来古建筑,又合理规划一定对外开放范围和项目。如今,游客一到胡家溪村的大门口,便能看到大片的花海,马鞭草、紫薇、荷花、栀子花……四季交替绽放。胡家溪村还利用现有的35亩稻田,开发了抓稻花鱼等项目,让游客体验田野之趣。得益于这种“轻”开发模式,大片的果园、茶园以及保护完好的古村寨让人仿佛“穿越”到过去。胡家溪村吊角楼除了少量保护性修缮,基本维持着原貌,近百户村民依然像过去一样居住在里面,养着鸡鸭,燃着炊烟。“我们正在推进污水净化、电线入地等古村改造,让村民居住更舒适。”胡家溪村的负责人介绍,原汁原味的村寨具有独特吸引力,周末游客可达上千人。胡家溪村的保护性开发并不是个案。沅陵正在积极推进非遗村镇建设,既守护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较完整地呈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又利用周边自然环境维系生产活动,呈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背景。寻找一个特色支点,给予多重赋能,是沅陵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沅陵梳理出产业增收六大类、92项到户惠农帮扶政策,支持各个乡村寻找振兴之路。如借母溪打造了《狃子花开》实景剧,形成了以“看农家戏、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胡家溪村的土家族传统古村寨、梓木坪村的高山有机蔬菜、明溪口村的网红鱼鳞坝打卡地等都成为美丽乡村的招牌。沅陵县委书记刘向阳表示,沅陵在探索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正在高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大行动,持续开展治垃圾、治水、治厕、治房、治乡风等“五治”工作,创新“百村万户”美丽示范载体。“张家界看山,沅陵玩水”,沅陵正以承办第二届怀化市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努力打造大湘西旅游必经必看之地,持续推动“生态文旅+美丽乡村”融合发展、“中药材+美丽乡村”同步发展、“四好农村路+美丽乡村”带动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让历史留存,让城乡更美,让乡愁回归,这是沅陵谋求发展的初心,也是沅陵乡村振兴的未来。

从龙兴讲寺到中华书山 湖南沅陵激活千年古城文化底蕴

位于中国湖南西北部的沅陵,旧称辰州,是一座千年古城,为五溪山水交汇之所、荆南要冲雄峙之地,“上扼川黔,下蔽湖湘”,素有“西南要塞”“湘西门户”之称。  9月,沅陵正忙着修缮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学院——龙兴讲寺,修复王阳明辰州讲学地——虎溪书院,以及准备秦朝最大“藏书馆”二酉山的开山盛典。从古建筑的修复到文化的弘扬,沅陵以期最大限度激活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 龙兴讲寺:让建筑可听见历史的心跳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千里沅江与八百里酉水交汇的沅陵县城,竟然“藏”有建筑面积达4100多平方米的大型木构古建筑群,它们集唐、宋、元、明、清建筑文化于一体,气势之恢宏,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独特,堪称江南古建筑一绝。这便是当地有名的龙兴讲寺,始建于公元628年,即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称帝第二年。据载,当时李世民心念苍生,一面赈灾安民大赦天下,一面下诏在沅陵虎溪山麓敕建龙兴讲寺,以讲授佛学感化西南群蛮,稳定一方。龙兴讲寺在历史更迭中经历扩建、损毁、火灾、修复等,形成了今天的火神庙、黔王宫、头山门、大雄宝殿、弥陀阁、虎溪书院等14座主体建筑,占地面积达1.7万平方米,集唐、宋、元、明、清各代建筑风貌之大成,是少有的一站式考察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活标本。“这次龙兴讲寺的修复主要是门口的火神庙与黔王宫。黔王宫的戏台为清朝乾隆年间建筑,这样的古戏台在湖南仅存三座。”介绍修缮情况时,沅陵县博物馆原馆长陈勇的语气中透露着自豪。陈勇介绍,复建遵从当时的建筑文化特征来设计与修建,现代技艺在这场修缮中表现出谦逊与低调,实现了古与今的相互交融。潜心研究沅陵历史文化数十年、参与了修缮相关论证工作的张远文表示,大雄宝殿的雕花及用色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唐代建筑的仪轨与范式。八根硕大的楠木内柱,直径达60多厘米,高8.65米,其中四根柱极部与础石之间嵌鼓状木技,石础为覆盆莲花状,屋顶则为歇山与硬山结合的特殊形制,整个建筑无钉无铆,却撑起了391平方米的大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在沅陵龙兴讲寺发现这些唐代木𬃊时直呼“国宝”,强调一定要好好保护。陈勇从事龙兴讲寺的保护工作已经40余年。他们将这些国宝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也亲眼见证龙兴讲寺从曾经的被忽视到如今的被重视,让古建筑群重新散发活力。建筑的修缮只是“复活”龙兴讲寺的一部分。“我们现在不仅是做建筑的修缮,还要将这座‘活’的建筑博物馆利用起来,通过办文物展、非遗展、开展文化研学等多元化形式,将它真正的文化脉动延续下去。”陈勇如是说。 虎溪书院:打造阳明心学文化的新中心古沅陵的文化力量曾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重要的文化场所还有与龙兴讲寺相邻的虎溪书院。  相传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自贵州龙场谪归,道过辰州,在龙兴讲寺讲学约一个月。有学者如此评价王阳明虎溪讲学在历史上的地位:阳明之学,悟于龙场,发端于辰州,倡行于天下。  谈起王阳明虎溪讲学的历史,张远文难掩激动之情。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三年时间,并没有真正的知己和理解其学说的学子,直到辰州讲学才遇见,于是王阳明题笔写下《与辰中诸生论收放心书》,鼓励虎溪弟子坚定信念,静坐放心,相互激励,注重方法,省察克己,事上磨炼,光大“心学”。王阳明离开沅陵三十余年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他的门人亦同乡徐珊出任辰州同知,筑虎溪精舍于龙兴讲寺之北,并在精舍里建“修道堂”,内供王阳明像以示纪念。从此,精舍辟为讲堂及学舍,延名师以教,每日诵读之声不绝于耳,一时称楚南盛事,虎溪精舍也被称为楚南第一学府,后改名为“虎溪书院”。众人皆知王阳明龙场悟道,却很少有人了解“虎溪布道”,这或许正是虎溪书院隐逸数百年的原因。如今,沅陵县委、县政府不仅要还原明代风格的虎溪书院,还将打造一系列的阳明文化讲学、论坛活动,以重塑沅陵“致良知”的策源地、中国“第五大书院”的历史地位。中华书山:不应被忽视的文化启蒙圣地历代文人中,总有人甘冒生命的危险来延续文化的火种,秦朝的博士官伏胜便是。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朝廷博士官伏胜从咸阳偷运出书简千余卷,辗转跋涉,藏于沅陵乌宿村的二酉洞中,使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便出于此。后汉高祖刘邦在获得伏胜所献秦前书简时大喜,亲自将二酉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将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此后,二酉山、二酉洞便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朝圣地,在此留下大量的诗词文章,山上一度建院立阁,修堂造亭,香火旺盛。明朝时,两位进士先后在山上建立翠山与妙华两座私人书院,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才俊。民国时期,山下的乌宿村又成为远近闻名的“教授村”,这里的文脉生生不息。沅陵希望借即将举办的第二届怀化市旅游发展大会之契机,将历史上这一重要的文化火种形成燎原之势。9月下旬,一场盛大的“开山大典”将拉开帷幕,二酉山以“中华书山”的定位开启新的文化旅程。负责二酉山提质改造工程的肖伟介绍,沅陵县将突出“中华书山”主题,围绕“发蒙启智、勤学笃行、朝圣祈福”三重境界全面打造相关业态,以二酉展览馆与二酉藏书馆为串联,体验饮发蒙泉、登书天门、观黄永玉老先生“中华书山”绝笔崖壁石刻,把这里打造成中国研学教育实践高地。  同时,沅陵力争启动中华图书馆二酉藏书分馆建设,重点维修黄帝藏书阁,修复善卷堂、伏胜藏书的古藏书处遗址,开发“书山登顶”“酉水摆渡”“二酉寨”“教授村”等项目,让慕名而来的莘莘学子、文人墨客住下来,沉浸式体验中华书山的灵气和才气。  与旅游硬件提质改造同步推进的是文化氛围的再造。沅陵县拟举办“二酉高峰论坛”,邀请名人学者“煮茶论酒”,打响“北孔庙、南二酉”文化品牌,不断扩大中华书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沅陵还将高起点、高规格策划组织与王阳明、沈从文等历史名人相关联的活动,深挖历史名人IP,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常态化开讲“二酉大讲堂”,与龙兴讲寺、虎溪书院的文化论坛活动交相辉映。曾经,千里沅江之上的沅陵,在林则徐眼里是“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在文学大师沈从文心里,沅陵是美得令人心痛的第二故乡;在国画大师黄永玉笔下,沅陵是一座东方的金字塔;在史学家林河的典藏里,沅陵,是一部中国通史。而如今,这部通史正在沅陵官方和各界的努力下,续写复兴前行的新篇章。

解码“全国绿化模范县”湖南沅陵的点绿成金之路

这是一个林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79.2%、森林覆盖率高达76.19%的“全国绿化模范县”;这是一个国土总面积在湖南省排名第一的县;这是一个至今没有通铁路的县。它的名字叫沅陵。为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经过艰难的探索,沅陵县终于找到了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密钥”。一片茶叶,化为一粒金种子沅陵县官庄镇一个并不大打眼的门店里,碣滩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近七旬的张干发泡上一杯翠绿透亮的碣滩绿茶细细品味。对面装饰柜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奖状、奖杯,以及与国际友人的合影。“我八岁开始跟着父亲炒茶,到今年已是60年。小时候,我父母一清早就去摘茶,天黑了才回。我搭着板凳学炒茶,父亲则揉茶,通常忙到凌晨一两点,第二天又要走上15里的路去卖茶,每年手都会脱掉两三层皮。”正是这份坚守,让张干发找到了让碣滩茶汤色清翠、回甘绵长的秘密,将茶业越做越大。官庄镇是碣滩茶的重要产区,产茶历史上千年,曾年产万担通过茶马古道运往大西南,并实现“出海”。只是,曾是有名贡品的碣滩绿茶也遭遇过鲜有人知的困境。重振碣滩茶,沅陵走出的第一步是,整合资源打造“碣滩茶”,按照“种植有机化、加工标准化、传播故事化、管理数字化、企业集团化”的思路,不断提升“千年贡茶”的品牌价值。如今,沅陵已获评“中国有机茶之乡”“全国茶叶百强县”等称号,成功远销东盟、欧盟国家,而张干发也成为国家非遗传承人,荣誉等身,茶园由过去的4000多亩迅速扩大至几万亩。从皇家贡品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茶马古道走向国际专列,碣滩茶目前综合产值已达23亿元。按照规划,到2025年,沅陵县茶园总面积将达20万亩,年产量3万吨,力争实现综合产值50亿元。官庄镇的辰龙关正在探索“茶园+”模式的无限可能,并已尝到甜头。辰龙关曾是茶马古道的一处驿站,如今成为“茶园+果园+亲子游”的休闲度假区,大片示范茶园的路旁停着一列小火车,小火车将带着孩子们领略七座不同风格的风雨桥,再往景区里面走便是500多亩的果园,有樱桃、桃子、黄金贡柚、红伊豆葡萄、梨子、脆柿子等等,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可供采摘。“我们镇的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林地占比达80%,其中包括8公顷的天然鹅掌楸纯林珍稀植物,这在全国都不多见。”官庄镇党委委员向琦介绍,“我们已从过去的采伐年代走了出来,开始呈现林下经济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包括种植中药材、发展养殖业,以及拓展水果基地,开发主题旅游等。”向琦介绍,辰龙关的水果基地最初只有五六十亩,政府通过推动村里入股合作,快速实现规模化种植及专业技术引进,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来采摘,也实现了村里剩余劳动力、包括残疾人的就业与创收。沅陵的一片茶叶不仅变成了“黄金叶”,还化为一粒金种子,催生着更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创收。立体生态种植,充分挖掘中药材的潜力官庄镇的茶业只是沅陵县茶叶经济的一部分。官庄坐拥全国金矿行业排名第十、锑品产量世界第一的上市公司辰州矿业,捧着“金饭碗”却还在狠抓中药材的种植。据初步统计,官庄镇现已种植的中药材约有3万亩,其中今年新增中药材近6000亩,而隔壁的清浪乡则是整个县的种植“大户”。上世纪80年代,清浪乡便开始人工种植黄柏、黄精、厚朴等,曾建有木兰山药场,专门种植黄柏等药材,面积万余亩。虽盛名一时,但中药材的产量及其深加工缺乏,曾严重制约着经济效益的提升。清浪乡开始调整发展策略:首先是实行一村一策,因地制宜,采用“药+药”“林+药”“药+草”等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套种中药材,实现“以短养长”,提高土地产出率;其次是通过1-20亩不等地块的“见缝插针式”的开发,让家家户户都有种药材的基础,凡是能种植的地方都可以入伙合作社,大大提升了农户积极性。产量提升起来了,规模化转化为应有的效益。政府认定“清浪木兰山”商标,创建“木兰山”生态黄柏品牌,并且建成高坪中药材产业加工园1处,联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8家,一条从种植到加工的中药材产业链初步形成。拥有良好基础的沅陵县有了新目标:打造中药材百亿产业链。为此,该县力抓“黄柏之乡”的品牌建设,每年整合4000万元用于黄柏等“两黄一石”产业,按800-1200元/亩进行奖补,激励农民种植,并通过“村村有基地,乡乡有示范”带动农民科学化、专业化种植。2022年12月16日,沅陵成功荣获“中国黄柏之乡”之誉。产业化路径铺好以后,产业化效益便水到渠成。截至2023年8月,沅陵县中药材种植实有面积已达18.92万亩。2023年上半年,全县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约3.35万亩,完成中药材综合产值13.6亿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60%。据统计,沅陵县目前从事中药材产业种植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有50多家,经销商30多家,初加工企业10多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与此同时,沅陵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考察了亳州市中药材交易市场,并和当地三家药企签订了来沅投资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意向协议。沅陵县正全力打造全县中药材生产基地规模化、产业链企业市场化、道地中药材产品品牌化的一条高规格产业链,将普通的中药材“提炼”成农民心中的小金矿。从绿色经济到新时代下的绿色能源在沅陵县尝试做大做强多种林业特色产业项目时,也嗅到了新的时代机遇——绿色能源。2017年时,光伏发电开始走进官庄镇的一个村,那种奇特的“平板”第二年便为村里创收好几万。现在,官庄进一步推进光伏发电项目,新能源公司与村民签约合作,将光伏板装进农户的屋顶,按平方进行补贴。这样,对于村民来说,闲置的屋顶摇身变为生财地;而对于沅陵县来说,这意味着新能源经济迈进了新的发展里程。今年以来,沅陵县着力培育新能源及装备产业链发展,积极推进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新能源项目开发利用,创建“国家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据介绍,沅陵县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项目总投资24亿元,装机10.2万千瓦。沅陵县的风电项目更是进入起风腾飞的时代,多个项目齐头并进,例如圣人山风力发电建设项目,设计安装风机30台,装机10.1万千瓦,2022年11月30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2023年1-7月实现产值4853.7万元。其他风电项目也将陆续建成。“沅陵水能蕴藏量居全省首位,水电开发,三级利用。”沅陵县委副书记、县长易中华介绍,沅陵境内有凤滩、高滩、五强溪三座大型水电站,奠定了沅陵“全国十大水电基地”的稳固地位,再加上县域内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项目,沅陵的清洁能源开发正“风生水起”。沅陵县在多种新能源并肩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一度不能变现的森林资源即将变成新的绿矿,那就是碳中和时代下的碳交易市场。2021年7月,中国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上线交易。林业碳汇在碳中和愿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沅陵作为林业大县,无疑迎来新的风口。紧抓时代机遇,沅陵积极探索林业碳汇开发和储备林收储工作,全面推行林长制责任、制度、协作、转化、激励“五大体系”,并率先创新公益林收益权质押贷款,率先尝试林权快速担保模式,率先采用“林长+链长”,“林长+检察长”及设立护林大队,加快国家储备林基地和国家碳汇试点县建设。目前,沅陵县政府已成立林业碳汇工作专班,加大国有林场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推进力度,着力加强林业碳汇市场主体培育,推进国有林场储备林收储试点工作,完成了县域内三大国有林场62119亩林权证回收,并完成了相关实施方案草案的编制工作。易中华表示,沅陵作为湖南省唯一(全国10个)的县申报国家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目前已与中国电建集团港航建设有限公司等央企签订29亿元EOD合作框架协议,县域经济发展重心将向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转变,将绿色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已在沅陵县成为一种有力的实证,成为一座林业县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清凉经济作引擎 湖南沅陵玩转水“魔方”

你能想象,一个县境内有911条溪河是怎样的场景?溪水潺潺,河水如碧,沈从文曾描述此地“美得让人心痛”。它就是湖南沅陵,拥有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沅陵国家森林公园三张“国字号”绿色名片。曾经,这里因水路繁盛千年,成为整个湘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这座未通铁路的县城充分挖掘水的潜在价值,再次因水而兴。护好天然之水,借清凉经济吸引游客近几年,户外旅行呈火热趋势,曾经被遗忘在角落的自然宝藏逐渐成为户外达人眼中的新网红,湖南沅陵的借母溪便是其中之一。初到借母溪的户外驴友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山水保持着原生态的美,自然植被多种多样,人在溪中溯,如在画里游,这里很快便有了“湖南九寨沟”的美誉。在户外达人眼中,借母溪是一个集徒步、溯溪、探洞、攀岩、速降、漂流等多种户外活动为一体的天然运动场。沅陵通过考察发现,借母溪是个不可多得的动植物基因库,堪称自然宝藏。区内有国内海拔最低的常绿阔叶林,有国内分布海拔最低且面积最大的桂花群落,有国内分布海拔最低的伯乐树群落,聚集着近2368种不同的植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表示,每年的四月中旬,借母溪成片的珙桐花便会如约绽放,就像一群群鸽子在空中飞翔。除了珍稀植物,区内有脊椎动物242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颈长尾雉、林麝、白冠长尾雉、豺、大灵猫、小灵猫和穿山甲等7种,其中白颈长尾雉为湖南首次发现,且数量在国内为最多。沅陵对于这样的天然馈赠,选择了保护性开发,从护水到护林,都严格执行生态保护主体责任制。当地建设巡护步道,实行精准分区管控,并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世界环境日”、“环境教育公众开放日”“生态保护日”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大众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保护区居民保护意识。通过多年的环境资源保护,借母溪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89%提升至93%以上。沅陵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的同时,将借母溪国家级保护区成功创建为“湖南省环境教育基地”和“湖南省科普基地”。这种以自然科普带动户外旅行的模式达到了自然保护、科普教育与旅游创收的三赢。建好游乐之水,鱼鳞坝打开村民的创收之阀保护水,便是保护沅陵的自然之本。沅陵为守护境内911条溪河,多次开展“清河净滩”专项行动,自2022年以来,共组织河道保洁员、民间河长、河小青、志愿者等开展“清河净滩”行动123次,清理河面及河岸垃圾1110吨。与此同时,沅陵全面推动河长制,创新推出“官方河长+民间河长+女性河长”“双河长”体系。目前,全县设有民间河长280多人,通过河长领治、部门联治、流域同治、全民共治,一河一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常态化守护好一江碧水,使全县真正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小目标,才有下一步的资源变现。对于有着独特自然优势的溪湖河流,沅陵县选择保护性开发;而对于其他河流,沅陵县沿线村镇则尝试游乐性开发。2022年6月,在距离沅陵县城30多千米、通往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明溪口村,怀化市第一大亲子涉水互动网红鱼鳞坝建成营业,迅速成为全县夏季最火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市内外15万多人次游客前来打卡,明溪口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8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52.6万余元,同比增长558%。鱼鳞坝建成后,明溪口村进一步引进外地资本,完善涉水体验露营基地、烧烤野炊长廊、房车休闲基地、经营性农家乐山庄等,开辟3公里徒步穿越体验区和13亩亲子体验农耕研学基地,还与邻村合作,共建漂流项目,实现互惠共赢。游客来到鱼鳞坝,不仅可以玩水,还可以体验露营、野奢帐篷酒店、农家乐等等,让水上娱乐变得更为丰富有趣。据介绍,明溪口村项目完全建成后,村集体经济产业年经营性收益可达200万元。同时,水上娱乐项目的开发带动了周边5个村的餐饮服务业发展,有机蔬菜基地也迎来发展之势,解决了当地100多名农村群众就近创业就业。清凉之水,正在成为沅陵乡村的一个创业支点,撬动乡村游的多个产业发展。 开发文旅之水,串起古城文化之精魂沅陵911条溪河中,以酉水为美景之最。酉水,作为沅水最大支流,发源于武陵山区,流至沅陵段的河水四季绿如宝石,清如碧空,美得如诗如画。酉水两岸则有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学院——龙兴讲寺、王阳明辰州讲学的虎溪书院,以及秦朝闻名的“藏书馆”二酉山,还有传统龙舟赛、辰州傩戏、沅陵山歌等许多民间习俗记录着人间烟火。从自然到人文,沅陵可以说是手捧文化珍宝,只是过去这些珍宝“散落民间”,游客很难一一发现。如何让这些珍宝集体亮相,推介给全世界,沅陵想到了水。9月22日至23日,第二届怀化市旅游发展大会将在沅陵县拉开帷幕。沅陵在对各个重点景区提质改造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画舫船,隆重推出水上旅游线路。游客通过坐船便能轻松抵达县城的龙兴讲寺与虎溪书院、二酉山、借母溪三大景点,体验“心学悟道”“书山朝圣”“清溪山居”的文旅魅力,这也将构成沅陵文化旅游发展的“金三角”。在龙兴讲寺,游客可以看到黔王宫辰河高腔表演;在酉水画廊,游客可以体验辰河女人演艺、从文码头演艺、排工号子演艺、十排楼九子励志演艺、乌篷船鸬鹚演艺、龙舟闹江演艺、借母溪千塘湾山歌号子等多种民俗演艺。通过一条船,沅陵便可以“景区+旅游+文化演艺”的方式,实现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让游客更为深切的感受沅陵自然及文化的多重魅力。夜晚,静静的河水将变为巨大的水幕,用声、光、电讲述“盘古开天”“二酉藏书”“二龙戏珠”“马援征蛮”“碣滩贡茶”“龙舟竞渡”等沅陵经典的历史文化故事。水,不再只是自然之水,水可以是音乐、是文化、是艺术、是故事。为做活“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沅陵计划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体验精品线路、山水休闲度假精品线路、研学游精品路线,并利用借母溪周边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毗邻张家界的地理优势,建设借母溪五星级旅游温泉酒店、借母溪森林水世界。林则徐曾在沅陵留下诗句“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曾经的酉水正在激活沅陵的文旅资源,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渐入佳境。据介绍,沅陵现有湖南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沅陵国家森林公园、沃溪国家矿山公园、明中村国家历史文化名村5张国字号品牌,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辰州傩戏”“沅陵传统龙舟赛”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个中国传统村落,借母溪生态旅游示范区、五溪湖风景名胜区等省级名片,1个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接下来,沅陵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举办大型筏钓赛事,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旅游、探险旅游、徒步穿越、极限运动、民族体育等体育运动项目,争取2023年打造2至3个精品赛事,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这些文旅资源是沅陵发展的底气,也是县城旅游开发的引擎,而“两江三岸十里画廊”滨江风光带的建设,成功将县城旅游资源融合,形成“底色是古色、主色是绿色、红色是点缀”的发展格局。自然之水,摇身一变,成了湖南沅陵高质量发展的水“魔方”。

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开幕

9月16日晚,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暨文化旅游推介会在郴州市举行。会上,发布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发展《东江湖宣言》,郴州市作了文化旅游推介。2022年,湖南在张家界举办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擦亮了“江山如此多娇”的闪亮名片,形成了“众志成城绘蓝图”的共识共为,开展了“潮涌三湘风正劲”的生动实践。湖南的影响更加出众、形象更加出彩,文旅持续赋能经济增长、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带动人气旺起来、消费火起来、经济活起来、百姓钱包鼓起来。  开幕式上,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出席并宣布大会开幕。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世界旅游联盟主席张旭出席并致辞。“人间天地皆春色,惟有郴州最婉约。”毛伟明说,“半条被子 温暖中国”的郴州以项目促融合,以品质优环境,以服务兴全域,郴州的山水之美更加靓丽,城市之韵更加灵动,发展之景更加火热。未来,湖南将持续发力、四色辉映,以办好旅发大会为契机,壮大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将红色锻造得更炽热,将古色涵养得更厚重,将绿色培育得更鲜艳,将金色打造得更耀眼。  张旭在致辞中说,世界旅游联盟愿依托自身优势,助力湖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国际合作,特别是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提升湖南旅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为将湖南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贡献力量。“以天为幕 踏水而歌。”随后的开幕式文艺演出依据郴州的山水美景为基底,提炼出“画卷”这一中式意象,分展现山水奇韵与人文瑰丽的“郴之水”、展现青春旋律与浪漫诗篇的“郴之恋”、展现山川壮志与家国情怀的“郴之颂”等三个篇章,用歌舞、戏曲、情景演绎、器乐协奏等多元艺术形式让观众沉醉其中。据悉,本次大会包括文旅项目观摩、开幕式暨文化旅游推介会、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会议3个主体活动,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国际)论坛、2023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第二届湖南非遗博览会等配套活动。

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深度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中新网长沙9月16日电 (记者 白祖偕 傅煜)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是题中应有之义。拥有全球第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享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智能制造之城”等美誉的湖南省会长沙,正致力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力争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塑造发展新优势。  “双向奔赴”背后的长沙底气  在2023互联网岳麓峰会开幕式上,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宣布,湖南正谋划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今年8月,《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正式发布,亮出长沙奔跑新征程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制胜法宝”,相较北上广深等科创实力雄厚的城市,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有何优势?底气在哪?  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长沙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七大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蜚声海内外,成为创新发展的主阵地。与此同时,超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炭/炭复合新材料等一批世界级科研成果,“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全球最长臂架泵车、“京华号”盾构机等一批“国之重器”在此密集诞生。长沙已形成梯度分明、目标明确、衔接紧密的技术攻关体系,近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323项,其中领跑全球的技术(产品)24项,产业链自主可控技术(产品)40项。  产业实力与研发能力“双向奔赴”的背后,是澎湃不息的创新活水。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8所高等院校,中电四十八所等99家独立科研机构,成为驱动产业跃升的“创新之源”;藏身于这座城市的2300多家各类创新平台,成为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而今,瞄准世界一流的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四大平台,种业、制造业、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精准医学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正加快培育,将为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其中,湘江实验室首批已入驻19个院士专家团队,布局了50个科研攻关项目;岳麓山实验室已在水稻、油菜、生猪等多领域取得一批领先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数据显示,2022年长沙常住人口增量高达18.13万人,居全国之首。“全国主要大城市最低房价收入比”“全国名列前茅的基础教育、医疗水平”等成为许多年轻人留下的理由。在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郭四军看来,除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房价低、教育优、配套好等均是长沙加快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优势所在。  七大工程助力“无缝链接”全球资源  对于“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这个全新命题,被赋予更高层次期待的长沙将如何“作答”?  最新出台的《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着眼“功能布局基于全球、研发任务源自全球、研发资源来自全球、研发成果用于全球”,提出将重点实施研发企业(中心)集聚、战略平台支撑、创新能级提升、产业集群赋能、成果转化增效等“七大工程”,以及20条“真金白银”的配套政策措施。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长沙市商务局局长郑平表示,长沙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宽阔的视野和务实的举措,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地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以更高水平的开放融通,加快推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  在链接全球研发项目方面,对于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在长落地,长沙将按“一事一议”给予最高10亿元支持,并按每年研发投入增量部分的10%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对于新建外资研发中心和保税研发中心,按投资的10%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200万元支持,并按每年研发投入增量部分的10%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等。  与此同时,长沙将从加大引进高端海外人才力度、持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广泛链接国际人才资源。如对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和院士等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资助。大力引进境内外高端教育、医疗资源,加快推进海归小镇、外国人来华“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等,营造海外人才近悦远来的引才环境;通过积极引进国际高端智库、先进检验检测平台、技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交易机构来长设立分支机构,每年给予经费支持等,深度链接世界创新生态。  郑平透露,下阶段将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吸引外商在长依法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开放创新平台等,支持其吸引国际化人才和资源,开展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等活动。同时,对目前已有的外资企业加强走访,做到以存量拓增量,支持在长外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能升级,吸引国际化人才和资源。  营商“软”环境赋能科创“硬”实力  全球新能源巨头巴斯夫将锂电材料亚洲研发总部、正极材料中国区行政总部设立在长沙;索恩格、万兴科技等在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舍弗勒在长沙设立大中华区第二研发中心;松井新材料、湘北威尔曼、威胜集团、维胜科技、广汽三菱、博世汽车等在长沙成立外资研发中心……而今,大批研发中心在长沙相继落地已然成势。  “长沙速度”“环境优越”,这是许多落户长沙的企业代表和高端人才口中的高频词。索恩格汽车部件(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孙国忠坦言,索恩格之所以选择深耕长沙,不仅是看中了长沙快捷的交通路网、蓬勃的经济增长潜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人才储备,也源于各级政府针对战略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精准施策。  去年底,投资超过2.5亿元的万兴创意科技大厦投入运营,公司全球运营总部暨创意软件全球研发中心正式落户。长沙万兴科技董事长吴太兵表示,长沙互联网发展的良好氛围和支持政策,是他下定决心开启“拓长沙、谋全球”战略布局的根本原因。  一句句真诚的评价,折射出长沙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努力与成效。“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最好的风景留给科研人员。”长沙的决策层多次在公开场合作出类似“硬核”承诺,以最优环境、最大诚意招引和对待人才。  发展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继入围“中国十佳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连续三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之最具潜力城市”后,今年,长沙又收获“2023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市”的殊荣。不断优化的营商“软”环境,正为长沙的科创“硬”实力持续赋能。  “力争到2025年,长沙各类创新平台达到2600家,整体创新能力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到2030年,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初步建成。”随着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号角吹响,一江两岸创新潮涌的长沙正朝着这一目标阔步前行,用实干与革新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探访郴州711时光小镇 “重启”功勋铀矿工业小镇生活

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红砖外墙,平坦的沥青路面,错落有致的绿植……9月16日,参加“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郴州行”活动的海外华媒代表,走进开园不久的湖南郴州苏仙区711时光小镇,实地感受“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711矿的光荣历史,以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湘南小镇的怀旧风情。  711矿是中国第一座大型铀矿,始建于1958年,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升空、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作出了巨大贡献。2004年,711矿因政策性原因关闭,大量矿工异地安置,昔日繁华热闹的矿区渐失活力,原本的办公楼和宿舍区也日渐破败。  711矿的历史使命虽已完成,但“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历久弥新。乘着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在郴州举办的“东风”,当地政府联合中核集团等企业和部门,立足“国家工业历史文化街区、国家工业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目标定位,对矿区进行提质改造。“改造的宗旨是‘修旧如旧’,让游客一走进这个环境,瞬间就能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感觉。”711时光小镇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曹志军表示,希望通过时光小镇的建设,使711矿区再现当年的繁华,促进矿区居民生活的改善。漫步711时光小镇,只见“国营七一一矿”的红色大字挂在具有年代感的大门上,院落两旁布局着理发店、照相馆、时光邮局、供销社等商铺,装修极具年代感。进店的游客络绎不绝,消费的同时不忘拿着手机四处拍照。专家楼、科技图书馆、矿区食堂、俱乐部等建筑也“修旧如旧”,吸引不少老矿工来此追寻曾经的激情岁月。不远处的“七一一矿全国工业文化实践教学基地”,采用声光电技术、仿真假山等形式,再现了矿工们在恶劣环境下艰苦开采矿石的工作场景。“当时坑道内涌入了大量的温泉水,坑壁内的温度能达到四五十摄氏度,矿工们只能将衣服脱下,不断地在后面用冷水冲洗身子,才能继续干活……”沉浸式展厅里,不少老矿工和研学团队跟着讲解员的脚步,细细聆听711矿工们奋勇拼搏的故事。郴州市一中学生罗昊参观后表示,了解到矿工们艰苦奋斗的事迹后,更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学习前辈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接好上一辈的接力棒,做好接班人。“矿区大变样,现在好漂亮!”除居住环境变美外,更让老矿工刘龙明欣慰的是,看到矿工们当年的付出和拼搏,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熟悉,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湖南郴州:点亮夜经济 享受“烟火气”

9月15日晚,参加“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郴州行”活动的海外华媒代表,前往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重点观摩项目“北湖不夜天”和裕后街历史文化街区参观,实地感受郴州强势崛起的夜游经济。位于郴州市中心城区的北湖不夜天文旅消费集聚区,总面积约 1.42 平方公里,集聚区内有中国女排五连冠训练基地、湘昆剧团、兴隆步行街、和平夜市、书香青葱屋等环北湖商圈文旅融合项目。2022年10月,北湖不夜天消费街区被列为国家级文旅消费集聚区重点培育名单。今年初以来,当地通过对北湖不夜天周边基础设施和建筑外立面提质改造,推动环北湖公园商圈亮起来、动起来、热起来、火起来。市民游客足不出“湖”,即可体验文旅消费新场景,畅享吃喝玩乐购的一站式网红打卡游玩体验。郴州古八景之一的北湖水月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特色的北湖水幕光影秀以“月”为主题,将女排精神、湘昆戏曲、韩愈文化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投射于水幕上,月影交错、炫彩耀眼,“水月北湖不夜天”,成为郴州夜间文旅的最强流量密码。随后观摩的裕后街是郴州现存最古老的一条街,地处古城郴州“九街十八巷”的中心位置,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它是最能代表湘南文化与郴州特色的地方。近年来,当地立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切实盘活闲置资源,将裕后街打造成展示郴州历史文脉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夜间消费聚集区。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干净整洁的石板路、灯火璀璨的郴江畔……走进提质改造后的郴州裕后街历史文化街区,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人间烟火味,访古者、探幽客、美食家络绎不绝。漫步在风雨廊桥,行走在郴江河畔,欣赏古街的夜间美景,悠闲惬意,仿若置身画中。夜间经济让老街焕发出新活力。如今,裕后街已建成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滨水商旅文街区,形成了“食、游、购、娱、体、展、演”的多元消费市场,2022年游客量达270万人次,营业额约2.7亿元。据悉,“三湘四水 相约湖南;山水画卷 郴州相见”为主题的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将于9月16日晚在郴州飞天山拉开帷幕。

探访“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红色旅游带动多元发展

9月14日下午,参加“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郴州行”活动的海外华媒代表,走进长征故事“半条被子”发生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红色与绿意交相辉映,成为这里最深厚的底色和最亮眼的风景。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卫生部驻扎在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她留下了。徐解秀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随着“半条被子”故事广为人知,沙洲村从2017年开始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民俗广场、红军广场、田园综合体……大批景点和配套设施纷纷建成,沙洲村变得更美了,乡亲们也因此吃上了“旅游饭”。  年逾五旬的朱小红是“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孙子,也是沙洲村第一个开土菜馆的人。“餐馆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接待了20多桌客人,加上我在村里担任保安队长拿的工资,去年家庭总收入达30多万元。”朱小红说。但在几年前,因没有“一技之长”,朱小红只能靠微薄的收入养家。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他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厨师技能培训,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并利用自家房子开办村中第一家土菜馆。“过去是红军给我奶奶留下了半条被子,现在是共产党给我家带来了幸福的好日子。”近年来,沙洲村依托红色旅游发展餐饮、民宿、土特产销售、研学等产业,让昔日偏远落后的小山村变成火热的红色旅游打卡地,创造了“红色牵引,农旅融合,多元产业拓宽致富路”的沙洲模式。2022年,沙洲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9万元,比2020年增加约4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以‘半条被子’故事为主线,当地深入挖掘红军长征途中在汝城发生的历史故事,建成‘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生动展现了红色汝城各族英烈的光荣历史。”郴州市委派驻沙洲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谭诗华介绍,依托陈列馆、民俗广场、徐解秀故居等红色沙洲景区,村民种果子、摆摊子、开店子,发展农旅经济,日子越过越红火。沙洲村革命遗迹星罗棋布,红色底蕴深厚;古祠堂、古民居历久弥新、熠熠生辉;瑶族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极富特色;果园菜园四季葱郁、瓜果飘香,这些都是助民增收的“富矿”。谭诗华介绍,村里组织规划新建了135个摊子,供村民售卖土特产;发动群众种植水晶梨、柰李等780亩;引导村民发展民宿、餐馆、特产、电商、文创等店子48家,丰富旅游服务产品,打开了致富之门。  走进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这里种植了柰李、小黄姜、水稻以及各类蔬菜,一碧千里,欣欣向荣。该基地负责人张有发介绍,通过土地流转,沙洲打造了“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村民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同时还能借助土地入股,拿到分红。  同时,通过上引下联,沙洲村邀请到各级农技专家等技术人才,开展送课上门、集中培训等活动。2021年以来,全村共举办厨师、电商、刺绣、旅游讲解、糕点制作等各类培训班50多场,培训1000多人。如今,不仅400多名群众家门口创业就业,沙洲村还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纷纷返村创业,并且带动周边村落共同致富。目前,沙洲村正在建设“幸福新村”,办理“幸福食堂”,打造“幸福节会”。为让群众住上新房,该村在后山上辟出一块约32亩的平地,统一规划建设48栋民居,首期动工的26栋有望今年底竣工;为照顾村里几十位年满70岁的老人,该村请来厨师,免费为他们和五保户提供一日三餐,并提供一个月一体检服务。沙洲村还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组建篮球队、开展春节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焕发内生动力。  “通过这几年的改造和治理,沙洲村旅游火了,产业旺了,百姓富了,村民们脸上时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民风愈发纯朴。”谭诗华表示,沙洲村将不断丰富“半条被子”故事的时代内涵,持续巩固提升沙洲红色名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群众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完)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