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经碳十四测定,距今5300—4300年。1936年施昕更先生在良渚首次考古发现,并出版《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初步报告》一书。1959年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将这支文化命名为“良渚文化”。
考古发掘证实,良渚文化是由7000年前马家浜文化、6000年前崧泽文化演变而来。良渚时期有发达的稻作农业,先进的手工业,统一的宗教信仰,宏大的宫殿与古城遗迹,以及世界上最早的水利系统等种种迹象,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区域面积约36500平方公里)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区域性早期国家——良渚文明。它是迄今发现的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国家文明,也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文明遗迹,良渚古城是这个早期国家的政治中心。
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证实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极为广泛,涉及中国的浙江、江苏、上海等二省一市。从地理概念上,主要以太湖流域为心分布。东临大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宜溧山地与天目山为界,北越长江,面积约三万六千余平方公里。其中,又以杭州市北郊的良渚古城遗址为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域,突出展现了良渚文化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就,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圣地。
【良渚遗址:中华文明的圣地】
良渚遗址,又称良渚遗址群。它位于中国南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北郊,距离世界遗产西湖18公里,距离国际大都市上海190公里。考古发掘资料证实,良渚遗址是由300多个遗址点构成的一个大遗址,有城墙、宫殿、水坝、祭坛、村落、墓葬、河道等各种类型的遗迹,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是一处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密集,等级最高的大遗址。也是中国目前保护、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史前遗址群。良渚遗址现有6项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项成为“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突出普遍的价值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知、所接受。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被国际社会所公认
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都城,是良渚遗址的中心。它由宫殿、内城、外郭城和水利系统组成,四重结构形制的都邑城址。在当时的中国属于首次完整的发现。良渚古城的内城由四面城墙围合而成,面积约3平方公里,莫角山宫殿区矗立在内城的正中心,展现着中国早期的一种政权模式。外郭城是在内城之外,面积约6.3平方公里。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发现的11条堤坝,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水利系统。在古城周边,还发现了宗教祭祀的遗迹;以及不同大小、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聚落。以上种种,展现了史前社会的城市与乡村的政治格局,说明良渚社会已步入国家形态。
【玉礼器:文明的表征】
玉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情结。8000年前,人们已开始以玉为美。5000年前的良渚时期,玉已成为权力与身份的标志。玉器工艺达到史前社会的高峰期。良渚玉器种类已发现有40余种,主要有琮、璧、钺、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玉璜等器型。尤其是玉器上神秘的纹饰——神徽像,蕴含着复杂的宗教思想。良渚文化以玉为礼,构建了独特的玉礼制体系,为良渚社会政权的建立了强大的保护壁垒。充分体现良渚文明“政教合一”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