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丨3.6最后的抢票机会
2018年2月27日Remon拍摄于AGO安省美术馆
看了视频和图片是不是更期待去看一看草间弥生的镜像世界了?让我们在看展前了解一下草间弥生,这位日本国宝级艺术大师,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她的作品吧!
被神钟爱的灵魂
草间弥生,日本四位国宝级艺术大师之一,她自称是「偏执狂的艺术家」,作品受到全世界的喜爱和推崇。受精神疾病的影响,草间在人生大部分时间里被痛苦所缠绕,这种感受来自于她的一种与生具来的气质。
泰尔戈曾说世界吻我以痛,要我报之以歌。这句话用来形容草间弥生再合适不过。
她被上帝所偏爱,灵魂被痛苦深吻,1939 年 10 岁的草间弥由于罹患神经性视听障碍,时常看见幻觉,她眼中的世界如同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
忙于经营家族企业的母亲认为草间的幻觉是胡说八道,并罚她与工人一起干活,时常将她关起来。年幼的草间也因此频繁萌生自杀意图,惨淡的家庭生活中,草间发现只有画出幻觉中的斑点才能令自己平静。
在艺术的许多领域里,痛苦会转化成灵感,缺陷会演变成天赋,精神层面上的减法,往往更能触及灵魂深处。
草间眼中的斑点,变成了细胞,种族,分子,生命这些最基本的元素。草间将斑点看成来自宇宙与自然的信号,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
1954 年,草间在绘画作品《花(D.S.P.S)》中曾有下列的表达「某日我观看着红色桌布上的花纹,并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有同样的花纹,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是我的身体、宇宙。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磨灭、被无限大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感不停旋转着,我变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
草间的病症越来越严重,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1957 年草间弥生前往美国,在纽约创作。
在日后的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中,草间弥生通过描写一名日本女孩在纽约的遭遇展现自己在纽约的早年经历: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不懂英语,卖掉每一张作品都异常困难;在租住的公寓里,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在街边的垃圾中拾起烂菜叶,并为自己熬一碗热汤。
草间弥生与男友约瑟夫·康纳尔
即使过着这样的生活,草间也并未打算回到日本。她开始展露才华,通过使用斑点一改以往的传统表达方式——
草间善用高彩度对比的圆点花纹加上镜子,大量包覆各种物体的表面,如墙壁、地板、画布、家里会出现的物品,在事物之间通过刻意地制造连续性,来营造一种有限但不收敛的空间。置身其中的观众无法确定真实世界与幻境之间的边界。
1962 年, 草间在纽约市的绿艺廊参加了七人联展, 展出作品是软雕塑,参展艺术家包括了安迪·沃霍尔、克勒斯·欧登柏格。
1964 年草间弥生的《千船会》轰动纽约艺坛。
1965 年草间的 《无限镜屋》 系列在纽约展出时, 就受到相当大的关注,这一年她开始了行为表演艺术。
1966 年的《无限的爱》,用许多小圆灯泡和大面镜子制作出无限反射的空间装置,是草间弥生当年的成名之作。
1973 年草间弥生回到日本。1977 年她自愿住进了精神疗养院,但仍持续创作,她的工作室就在疗养院的附近。
草间从不关心别人的艺术,也从不学习艺术史,她只会做她自己,而且总是做足自己,完全无视世人的观感。
每天准时到工作室,认真看报纸,这个习惯她已经保持几十年。每天连续 8 小时的工作,如今已完成了数以千计的作品。
草间弥生的创作被评论家归类到相当多的艺术派别,包含了女性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波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
但草间对自己的描述中,她仅是一位偏执的「精神病艺术家」。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图呈现的是一种自传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内容;草间所用的创作手法则有绘画、软雕塑、行动艺术与装置艺术等。
尽管许多人喜爱她的作品,但是很少有人认为她过的是一种幸福生活,草间特立独行的气质中掺杂着痛苦,然而她仍旧用自己的方式生活,或许在画出第一斑点时她就已经明白,她从不需要成为任何人。
北美第二大时装周TOM&TW官方合作媒体
中国国务院侨务办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受邀媒体
市场部邮箱: marketing@canadasolo.com
地址: 800 Denison St,Unit 15,Markham,ON, L3R5M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