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德州市全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中国食品名市、特色体育名城、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南融北接,主动服务融入重大发展战略
10月16日,山东有研艾斯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产业化项目通线量产仪式在德州天衢新区举行。该项目一期投资25亿元,达产后可实现12英寸抛光片月产10万片,是中国有研布局的重点项目,也是山东省内第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生产线。
有研集团连续落子德州,为德州集成电路特别是该领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增添了重重砝码。这也成为德州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全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德州主动服务融入,全力打造全省对接融入京津冀桥头堡。今年5月,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明确提出“推动山东德州与京津冀交通、能源等重要设施互联互通”。农业农村部也明确提出“鼓励德州市与雄安新区加强合作,共同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4月14日,德州党政考察团赴雄安新区对接交流,达成9个方面合作协议。同时,扎实开展对接央企强企、科研院所攻坚行动,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已有33个项目入驻。9月22日,成功举办第八届(夏季)央企投资发展会议暨“融入京津冀 国企德州行”活动,42个项目集中签约。
全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德州抢抓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机遇,统筹推进水安全、水生态、水民生、水经济,加快实施全域水系连通工程,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1至9月,51项重点水利项目完成投资53.7亿元,投资额居全省第3位。加快实施130公里的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牵手工程,打造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的重要展示地,沿线同步建设的马拉松、自行车赛道9月已竣工。
与此同时,德州深化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以更大力度对接省会,齐河、禹城、临邑全域纳入济南都市圈规划,新开工省会经济圈项目43个,传化“公路港”城市智慧物流中心等5个项目建成投用。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西环全线通车,二环线北环加速推进,齐州黄河大桥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打开我市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快速通道。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支点城市
放眼全球,德州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往来,倾力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支点城市。
强化顶层设计,成立德州市对接东盟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德州市对接东盟五年行动计划,细化对接东盟工作任务目标,在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等12个方面推出精准务实的措施。今年5月中旬,市政府率领26家企业组成的代表团,赴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开展经贸对接活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52项,意向金额超10亿美元。
走出去,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迎进来,打开德州经济接轨国际的窗口。5月18日,“东盟投资推介会——走进德州”活动举行,12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8月4日,2023中国(山东)-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大会在我市成功举办,中国-东盟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德州)、百仕达地标之都-东盟馆揭牌,德州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
据统计,目前已有28家东盟企业在德州投资,我市在东盟也设有8家境外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德州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96.5亿元,同比增长53.5%,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8.2个百分点,东盟成为我市第一大贸易伙伴。
聚势聚力,全面推进“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
前不久,在各地开展的实打现场,“玉米亩产900余公斤”的捷报频传。“遇上了好年景,玉米生长关键期风调雨顺,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好。”夏津县东李镇种粮大户张庆海笑着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德州作为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扛牢粮食安全的责任义不容辞。为提升粮食增产潜力,在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经国家、省知名专家多次论证,德州率先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创建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带动粮食绿色高质高产高效发展。
坚持“书记抓粮”,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意见,划定“吨半粮”核心区、辐射区、带动区,确定30个重点镇,将创建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构建起部、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工作格局。同时,建立四级“书记抓粮”工作机制,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指挥田”,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切实把“指挥田”抓成“责任田”。
坚持科技种粮,实施“六大工程”。德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绘制“吨半粮”创建地块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努力把“吨半粮”示范区打造成全国样板。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紧扣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684万亩,占粮田面积的85%。齐河县、禹城市成功创建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试点县。实施地力提升工程,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核心区深耕技术覆盖率、配方肥利用率均达到100%。
坚持全链兴粮,实现融合发展。围绕粮食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推动粮食产业拓链展链延链,努力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培植壮大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4435家,建成集生产服务、仓储、烘干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民服务中心68处,形成全托管、半托管、菜单托管等服务模式,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吨半粮”服务体系,全市800多万亩粮田,80%以上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坚持“本地育”与“外地引”并重,形成以发达、五得利、粮全其美等为代表的面制品加工产业链,以保龄宝、百龙创园、福洋生物等为代表的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全市粮食年加工能力达1000万吨。实施“食品名市”战略,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市级规划建设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县级按照“一县一园”分类推进特色创建,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方阵。同步整建制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打造“德州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面向京津冀鲁的“中央厨房”。
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全市夏粮总产76.97亿斤,比去年增加0.73亿斤;120万亩核心区超九成地块亩产650公斤。中国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4月9日正式开园,同福、航天食品等一批知名农业龙头企业落户。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家、省级74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100亿元。
步步为营,推进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
“制造业是立市强市之基、高质量发展之本、共同富裕之源。市委、市政府态度很鲜明,就是把先进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各县市区都要作为最优选项。”在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暨优化营商环境、“双招双引”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田卫东发出攻坚“动员令”,要把先进制造业和优化营商环境、“双招双引”统筹起来一起抓,实施“十大行动”,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
2022年,市第十六次党代会、十九届人代会提出,以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积极打造中国食品名市、特色体育名城、现代物流枢纽城市。
对标省“十强产业”部署,德州抓重点、抓关键,将原本的33条产业链优化调整为11条产业链。认真落实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在大抓技改、“种子”企业培育等10个方面加力提速,重点培育电子信息、高端化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和12个标志性产业链。目前,2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3个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德州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实行“揭榜挂帅”,用市场竞争来激发创新活力。通过公开征集龙头骨干企业重大技术需求,组织高校和科研单位等社会力量进行揭榜攻关,攻克制约重点产业领域提升发展的技术难题,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每个项目最高支持500万元。今年,德州确定了“OLED蒸镀用复合陶瓷点型蒸发源”等10个项目为年度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项目。
数字经济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关键增量和战略支撑,是赢得新一轮发展竞争的历史性机遇。德州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新基建三大提升行动,增加值增速182%,规模、GDP占比实现“双倍增”。在全省首发工业用云量指标体系,上云企业超过2万家。
做“火”赛事,建设特色体育名城
11月5日上午,2023德州运河马拉松鸣枪开跑,吸引了来自各地的8000名跑友参加。
这是德州举办的首场马拉松赛事,也是德州深入推进特色体育名城建设的有力举措。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特色体育名城的目标要求,明确了聚焦聚力建设高端体育装备智造基地、打造中国体育装备创新谷、数字赋能体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打造全民智能健身新场景、打造“运动365”全民健身品牌、打造体育赛事新主场、开展竞技体育争光行动、实施体教深度融合发展工程、促进体育消费“十项重点任务”,努力将德州建设成为体育产业发达、体育赛事丰富、特色项目突出、群众体育活跃的体育名城。
今年,《德州市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制定出台,以建设特色体育名城为目标,提升体育产业质量,提高体育竞技水平,打造全民健身品牌,力争将德州打造成为体育科技创新名城、体教深度融合名城、体育赛事名城、全民体育消费名城、大运河体育文化名城、高端体育制造名城。
群众体育方面。德州以全民健身运动会为主线,以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活动为引领,通过打造品牌赛事、推广特色项目,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了群众体育生活,市教体局获评山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市“三个一”和“两个一”全民健身工程和乡村社区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体育产业方面。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体育产业企业2000余家、总规模4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家、规模261亿元。拥有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3个,中国商用健身器材生产基地1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1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5个;全市体育用品制造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中国名牌产品4件,国家免检产品1件,通过国体认证的体育企业4家,120多种竞技体育器材通过国家奥委会及其他专项专业认证。
下一步,德州将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组织建设力度,补齐体育设施短板,激发基层体育组织活力,形成‘大体育’工作格局。同时,释放品牌红利,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完善企业发展政策、大力招商引资、激励企业扩大规模,引导企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由单纯制造向服务延伸转型,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在此基础上,培育如本次陵城区举办的全国钓鱼大赛这种赛事品牌,用市场的方法,把体育做“火”,把产业带“活”,走出一条以赛事为引领,体育、教育、文化、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德州体育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