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周活动期间,来自加拿大、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融合采访团走进兰州榆中青城古镇,用镜头与笔触捕捉这座千年古镇在“文化+农业”融合发展下的振兴活力 。
秋日的青城古镇,黄河水波轻漾,罗家大院的木雕在阳光下流转光泽,稻田里蟹肥稻香,非遗展馆内笑语盈盈。这座因狄青筑城得名的千年古镇,正以“文化为魂、农业为基”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振兴故事。

青城的文脉从未褪色。清道光年间建成的青城书院,曾培养出1位翰林、10位进士,占同期兰州地区进士总数的20%以上,如今前院辟为科举史展馆,书香延续两百年。2023年开馆的青城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通过10栋场馆系统呈现水烟制作、道台狮子等非遗项目,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达200人次,剪纸、面塑等非遗体验让传统文化可触可感。而《青城往事》实景剧的上演,更让狄青筑城、水烟贸易的历史场景鲜活重现。

农业创新为古镇注入新活力。国家级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场里,98.76亩鱼塘养育着十余个水产品种,旁边的螺丝菜亩产达2000-3000公斤,产值约1.6万元。更令人称道的是300亩黄河流域盐碱地稻蟹共生基地,通过“一水两用”模式,每亩收获河蟹200斤、有机大米1300斤,亩均效益达1.5万元,实现了生态改良与效益提升的双赢。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景点销售”的模式让红利共享。全镇3339.6亩蔬菜基地年产总值7194万元,生猪养殖总产值突破1.02亿元。2025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298.68万元,村均收入21.34万元。五良养殖场每年吸纳120余人就业,螺丝菜采收季更让村民十天能挣3000多元。

从青城书院的琅琅书声到非遗展馆的匠心传承,从稻蟹共生的生态田到规模化养殖的产业园,千年青城正走出一条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共生共荣的道路。这座黄河岸边的古镇,既留存着历史的厚重,更涌动着振兴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