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何以中国·行走海南
何以中国·行走海南 | 天成美景方诺寨:雨林生态与黎苗文化和谐共生
搜罗网 -
6月10日电 (张月和)清晨,热带雨林环抱的民族村寨苏醒了,湖光山色扑面而来……在海南五指山方诺寨热带雨林景区(简称“方诺寨”),一幅雨林生态与黎苗文化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正于此间参加“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的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和外籍主播,走进五指山方诺寨,感受雨林生态与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 “走进五指山热带雨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自然的壮美和生态的原始,让人舍不得离开。”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参观方诺寨后感叹道,景区周边有黎族苗族村寨,浓厚的民族文化赋予这片雨林人文之根,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种文化的连结。方诺寨四面环山,山下有湖、湖畔有寨、寨中有河,原始森林覆盖率达96.56%,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万多个。黎族母亲河水满河自东向西贯穿整个景区,沿途分布着黎哥岭、苗妹湖、兰花谷、山盟梯田等众多景点,风光秀丽,一步一景。 站在观山台,脚下是延绵不绝的热带雨林,眼前是挺拔的五指山主峰,山风见证,定格永恒的记忆。俯瞰山盟梯田,稻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宛如大地的脉络。漫步溪边栈道,穿行参天古木间,聆听鸟鸣、虫语与流水回响交织的“交响乐”,雨林的幽静与神秘烙印脑海中。 一路走来,沿途的美景让手持相机的英国新媒体主播卢克(Luke)应接不暇。“太漂亮了,我都要拍不过来了。”他说。方诺寨是黎族千年古村水满峒的旧址。从前,这里有漫山遍野的荔枝树,黎语中称其为“番哦赛”(意为“荔枝村”),方诺寨即取“番哦赛”的音译,以沿袭当地黎族文化。 依托气候、生态、民族文化等优势资源,方诺寨将农文旅相融合,构建“农业+旅游+康养+度假+文创+研学”的产业体系,打造“宜农、宜游、宜养、宜学、宜业”五位一体的热带雨林景区。 方诺寨旅游的兴起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方诺寨负责人蔡文胜告诉中新网记者,景区开业以来已吸纳26名村民就业,每年也临时吸收劳务用工6000多人次,再加上土地流转支付的资金,大大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此外,方诺寨与当地村寨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共同发展水满红茶、山寨民宿、雨林康养度假等特色产业,实现共享共富。 如今,景区的服务员、厨师、演艺人员、园艺师等大多是周边村民。“景区建设给附近村寨带来了很多变化。”景区餐厅厨师王苾有说,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当地的旅游环境,不少村民选择返乡发展,或开办农家乐,或种植有机蔬菜、茶叶等,一举多得。(完)
搜罗网 -
6月10日电(张月和)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英国主播亚历克斯(Alex)眺望苍翠欲滴的植物覆盖着起伏山峦,倾听潺潺流水声与蝉鸣鸟叫声相互应和,呼吸浸润肺腑的清新空气,直呼:“太舒服了!我要醉氧了!”五指山位于海南岛中部,是海南第一高山,素有“海南屋脊”之称。其峰峦起伏呈锯齿状,形似人的五指,故得名“五指山”。6月9日,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走进五指山,亚历克斯等外籍主播和境外华文媒体人士一同解锁热带雨林生态密码。 包括五指山在内的海南热带雨林是中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是岛屿型热带雨林的代表、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 2021年10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坡垒、卷萼兜兰、海南长臂猿、海南坡鹿、海南山鹧鸪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在此安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全球唯一分布地,目前该物种仅存7群42只。在登山步道两旁,空中花园、根抱石、老茎生花、绞杀等雨林奇观随处可见,海外华媒人士纷纷举起相机拍下难得一见的景象。 “提到五指山,就会让人联想到孙悟空,今天实地探访孙悟空的‘家’,我要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人。”俄罗斯主播丽娜(Lina)说。 探秘海南热带雨林,还能窥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面。海南当地黎族人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热带雨林中形成了山、林、草、田镶嵌的多样化生态环境,为一些特有物种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栖息地,形成了海南岛传统人居环境下特殊的生命共同体。 基于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于2022年4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次年,海南启动“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申报工作。 “五指山的生态环境太棒了,在这里可以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必须保护好它。”加拿大《搜罗SOLO》杂志社副社长陈英敏感慨道,这些难得的自然和文化景观理应让更多人来亲眼见证,让国内外的游客知道海南不仅有海,还有更加独特的热带雨林。(完)
搜罗网 -
6月10日电(记者 郎朗)站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无限接近“天涯海角”的边缘,时间庞大的流逝在这里只是薄薄的一瞬。 海浪将生活的具体和沉重拍碎,绵延数万米海岸线的潮汐牵引着,人不由得轻盈起来。遥望岛上偏北的方向,清凉的风睡在五指山的雨林山谷,行走其间,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十万年前的云,雨后一阵微风吹来,忍不住和那些侏罗纪时代的桫椤树一起轻轻地摇。海南带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你不想拥有海,你想要变成海,一种忍不住奔赴山谷、大海和自由的冲动,不休不止。 爱到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在浩渺的历史想象中,这是比遥远更远的地方,存放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人生希冀。 人们企盼“情定天涯海角,相爱白头到老” 的相守,慨叹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相遇,守望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知,更期待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相惜。 千百年历史文化荡涤,“天涯海角”早已是深深锚定在海内外华人心中的心理地标。三亚湾和红塘湾之间的岬角处,这份文化情结被固定下来,可知可感。清雍正年崖州知州程哲题刻的“天涯”石边,涛声依旧,人已不似当年模样。谪居逐客曾茫然受挫的礁石海岸,今天被更丰富充沛的情感拍打着:摇摇晃晃的孩童在岸边提着小桶挖沙捡贝壳,年轻人开着“超跑”快艇在风浪中感受速度与激情,耄耋老人站在“天涯”石边感慨世事变迁…… 跟随“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马来西亚星洲日报高级记者温国鑫第一次来到传说中的“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天涯共此时’这样的成语一直在用,但我不知道真的有这样的地方,风景还这么美,和那些成语表达的意境真的非常贴切,很神奇的感觉。” 情侣们走在海边,手心贴着手心,温国鑫记忆中用“天涯海角”、“海枯石烂”来形容的爱情,得到了片刻具象化。 “世界上七千个地方,我们定居哪?告诉我,答案是什么。你喜欢去哪?青海或三亚……”歌曲《我喜欢上你时的内心活动》中那份对共同未来的憧憬,有一份就放在了三亚。距离“天涯海角”约23公里外的三亚市区,讲述黎族青年猎手与鹿仙女爱情传说的雕塑“鹿回头”下,街头歌手的萨克斯《月亮代表我的心》情意绵绵,来自各个国家的情侣们坐在台阶上,看看雕塑,看看身边人,彼此相视一笑,爱成为两个灵魂之间波澜起伏的大海。 “这里不仅有浪漫的爱情故事赋予的灵魂,还有山、海、城交融的独特美景。”日本《东方新报》记者陈颖第一次听说“鹿回头”的故事,它与“刘三姐”“阿诗玛”并称为中国三大少数民族爱情经典,三亚也因此得名“鹿城”。 “花好月圆”、“一见钟情”、“一鹿有你”……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鹿回头”雕塑附近挂在百年树木上的灯牌渐次亮起,这样的时刻,你不会怀疑,在生活的某个角落,有一段悬而未了的爱情正在继续。 在热带雨林与自我邂逅 北纬18度的海南,不只有爱情的浪漫,五指山丛林深处,风如绿色波浪般涌动,鼓励游人邂逅未知。 兰花附生、榕树绞杀,蝉鸣不止,隐秘着,喧闹着,原始的生命力蓬勃释放。这里的山,是时间的具象,是河湖的源起,更是生灵的巢穴。 来自海外的视频博主Luke去过很多丛林,但五指山还是让他眼前一亮:“这里自然环境保护得很好,原始风景真的很美。”方诺寨热带雨林景区里,古树名木、云气山雾、流泉飞瀑,置身其间,一步一景一陶然。黎哥岭、母亲岭、苗妹湖、雨林茶谷、桫椤谷、山泉梯田等景点闪烁于崇山峻岭间,位于湖畔、梯田边、山巅树尖的民宿,透过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将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晨听风,夜听雨,令人迷醉。如果喜欢高处,山腰上搭建在几十米处的树屋可以俯瞰山路蜿蜒;倘若够胆大,不妨试试躺在悬空吊床上,天与地之间,只听得到自己的心跳声。 茶树丛丛,依山傍水,山水林田村,既有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也拥有黎族聚集村落,方诺寨将农文旅相融合,打造“宜农、宜游、宜养、宜学、宜业”五位一体的热带雨林景区。在世界的这一边,无限靠近“天涯海角”的山海之间,身处雨林深处,似乎能减弱一点人生的深浅。 来不及想明天,昨天已经太远。生活就在此刻,请深呼吸。 万物与你都是自由诗。(完)
搜罗网 -
6月10日电(记者 张茜翼)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内,自然山水为幕,黎苗民居作台,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打柴舞等轮番上演,一幅鲜活的黎苗先民生活图景在此徐徐展开。参加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的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主播,6月9日走进槟榔谷,感受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是中国首家民族文化型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黎苗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主题。景区内设有黎族民俗馆、无纺馆、麻纺馆等9个非遗主题展馆,集中展示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去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文化瑰宝。 “波隆!”一踏入景区,热情的黎族阿哥阿妹用黎语迎接游客。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主播走进黎族船型屋,体验“品茶、吃槟榔、喝山栏酒”黎家待客“三步曲”;深入园区,欣赏黎族竹木器乐演奏、陀螺特技表演等黎族原生态体验项目。景区内,藤编传承人手指翻飞,椰壳与竹条化为精巧器具。展馆中陈列的“龙被”和树皮布制品,更是让游人惊叹不已。 多位纹面的黎族阿婆专注织锦,指尖翻飞间,黎锦的经纬交织成绚丽图案。“十年前我还在村里种田织锦,如今在景区工作吃上‘旅游饭’。”年过七旬的黎族阿婆刘拜命告诉中新网记者,她不仅在当地展示传统技艺,还多次赴湖南、上海等地参加非遗展演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黎族文化。 大型原生态黎苗文化实景演出《槟榔·古韵》是槟榔谷的招牌项目。顶棚的船形屋、舞台两侧的图腾柱,展现着古朴的黎乡特色。黎族青年通过《种山栏》《打柴舞》等舞蹈,还原先民劳作与生活的场景。耕牛、田鸭等元素也被艺术化融入演出,游客还可即兴加入互动,让剧场化为立体黎村。 马来西亚《光华日报》记者许志威表示,黎族文化在这里保存得非常完整,从婚俗、服饰到歌舞艺术都独具特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打柴舞,舞者们节奏明快、配合默契,生动展现了黎族人民的团结精神与生活情趣。”槟榔谷不仅是非遗保护的典范,也是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本。景区在原有黎族村落基础上建设,让当地居民既能获得收入,又能延续传统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黎族年轻人回到家乡,学习祖辈的技艺,成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我在槟榔谷学习传统银器制作技艺,我在,祖先的图腾就在。”“我在槟榔谷学习黎族纺染织绣技艺,我在,黎锦就在。”“我在槟榔谷学习黎族山栏酒酿造技艺,我在,祖先的味道就在。”“只要展示还在,这一段民族记忆就在。”演出中,黎族年轻人的这段表达,让现场观众动容。 从织锦的纹面阿婆到学习传统技艺的年轻人,从非遗展馆的静态陈列到实景演出的动态呈现,黎苗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这正如黎族青年所言:“我在,黎族的未来就在。”在委内瑞拉《委国侨报》副社长郑海燕看来,非遗传承人精湛的技艺展示、热带雨林与原生态村寨的和谐相融,共同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她将借助其所在的媒体平台,让更多国际友人感受到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完)
搜罗网 -
【搜罗保亭6月9日讯 】在海南保亭,一场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盛宴正在上演。在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以活态展示、民俗表演为载体,游客们得以沉浸式感受海南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见证文旅融合的全新精彩。活动现场,极具代表性的黎族龙被成为焦点。其中,《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尤为引人注目,作为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黎族龙被,其精美的工艺、繁复的图案,让参观者纷纷驻足赞叹。同时,黎族传统女子服饰、树皮衣等展品也陈列其中,生动展现了黎族悠久的历史与精湛的技艺。除了静态的文化展示,互动体验项目更是将氛围推向高潮。游客们沉浸式参与黎族婚礼,亲身感受当地独特的婚俗文化;来自俄罗斯、英国等地的游客与身着黎族服饰的工作人员热情互动,或合影留念,或牵手共舞,现场一片欢乐祥和。还有不少游客拿起手机,记录下《福禄图龙被》等展品的精美细节,想要将这份独特的民族文化记忆留存。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此次活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不仅让游客近距离领略到传统非遗技艺之美,更为海南文旅融合绘就了崭新图景,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闪耀的光彩。
探秘海南陵水南湾猴岛:600余只猕猴“当家”,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乐园
搜罗网 -
【搜罗陵水6月8日讯】烈日当空,椰影婆娑。今日,踏入海南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一只毛色油亮的猕猴灵巧地从树梢跃下,在距游客仅两米处驻足打量,瞬间点燃了众人的好奇与热情。作为热带海岛型猕猴自然保护区,猴岛公园内600多只野生猕猴以“主人”之姿,悠然自得地迎接八方来客。当日,参与“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的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主播走进南湾猴岛,沉浸式感受这座生态乐园的独特魅力。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为国家4A级景区,岛上林木葱茏,三面环海。细浪轻拍海岸,渔排随波荡漾,山海交融,构成一幅绝美画卷。园内的猕猴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穿梭椰林、跳跃嬉戏,于步道觅食时神态自若,对往来游客毫不畏惧。区别于普通动物园,猴岛秉持“猴自由、人限制”的保护理念。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品牌运营副总监邢福海介绍,景区恪守“三人”原则——猕猴是主人,游客是客人,工作人员则是仆人和管家。“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全力守护生态环境,为游客呈上最原生态的旅游体验。”如今,猴岛森林覆盖率超95%,凭借独特的生态保护模式与丰富旅游资源,每年吸引超100万人次慕名而来。“首次来到猴岛,看到猴子在自然环境中无拘无束地生活,太新奇有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俄罗斯主播丽娜(PANOVKINA VITALINA)感慨道。活动现场,境外华文媒体人士与外籍主播目睹猕猴跳水、游泳的矫健身姿,纷纷赞叹不已。猕猴们或结伴在草地追逐,或于林间打闹,惬意十足。多元体验是南湾猴岛的一大亮点。游客乘坐长达2138米的跨海观光索道,可将蔚蓝海湾与疍家渔排的壮美风光尽收眼底;搭乘游船穿梭于疍家海上村落,沿途野生猕猴攀爬跳跃,与粼粼波光相映成趣。此外,“呆呆岛”凭借海南“醉”美沿海公路与网红打卡点,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小众旅行地。近年来,景区还推出生态研学、猕猴行为观察等特色项目,并打造《猴岛传奇》全息穹顶天幕秀,以沉浸式观影体验,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游玩选择。“平日很少有机会如此近距离观察野生动物。这里猴子自在生活,游客也自觉遵守规则互不打扰,这种彼此尊重的相处模式,特别打动我。”英国主播亚历克斯(ALEXANDER CHARLES DOUGLAS)边说,边用镜头定格下小猕猴林间嬉戏的欢乐瞬间。
搜罗网 -
【搜罗陵水6月8日讯】在海南陵水,有这样一个族群——疍家人,他们曾"以船为家、逐海而居",如今正书写着水上生活的全新篇章。6月8日,"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活动邀请境外华文媒体及外籍主播,探访海南疍家博物馆与陵水疍家渔排,解锁这一独特水上文化的现代转型密码。水上族群的历史印记作为"视水为陆、浮游江海"的特殊群体,疍家文化可追溯至明代,史料记载其足迹已遍布海南沿海。海南疍家博物馆内,360件(套)文物勾勒出他们的生存图景:从传统造船工具、海上捕捞器具,到婚庆服饰、特色美食模型,甚至复原的水上婚礼场景,全方位展现了"以渔为业"的生产生活脉络。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随着时代变迁,疍民从单一捕捞逐步拓展至养殖、造船、盐业等多元产业,见证着海洋经济的迭代升级。渔排转型:从养殖网箱到"海上村庄"陵水新村港内,400多户渔排相连成"海上村庄",曾是疍民养殖作业的基地,如今已蜕变为文旅新地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疍民率先在此搭建渔排发展网箱养殖,随着伏季休渔制度推行,更多人转向规模化养殖。近年来,渔排功能进一步拓展:海上餐厅飘来鲜香,民宿客房迎来八方来客,快艇穿梭于连片渔排间,构成"水上居住+旅游体验"的独特景观。疍家美食的破圈之路"蓝湾碧波"海上餐厅负责人郭玉东家族,正是疍家文化创新传承的缩影。其祖父于上世纪90年代开创海上餐饮,从最初三四桌的渔家小馆,发展成可容纳300人同时就餐的网红打卡地。气鼓鱼粥、椰香鱿鱼等改良疍家菜肴,吸引食客"打飞的"尝鲜。郭玉东说:"美食是文化最好的媒介,我们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融入现代烹饪理念,让更多人通过舌尖记住疍家故事。"文旅融合激活文化生命力如今的陵水新村港,已形成"岸上民宿+海上体验"的水岸联动模式。当地依托疍家文化推出主题旅游区,通过文化秀、美食节等多元形式,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渔歌号子、海上婚礼等民俗。曾经"海上漂"的疍家人,如今在家门口端起"旅游饭碗",疍家渔排从生产单元转身为文化窗口,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海洋文明的鲜活故事。从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到渔排的烟火人间,疍家文化正以"文化+旅游"的创新姿态,在时代浪潮中绽放新生机。这个古老的水上族群,正用智慧与勇气,在蓝海上续写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
搜罗网 -
三亚6月9日电(张月和)海南省三亚市育才生态区的优旗大嘴鸟榴莲一号基地里,榴莲树已批量挂果。海南省鸿翔农业集团优旗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郎海波告诉记者,三亚榴莲6月底、7月初将陆续上市。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正在此间举行。6月8日,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主播实地探访三亚榴莲基地,品尝树上熟榴莲,解锁味蕾新体验。 近年来,榴莲产业正成为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亮点。据海南省榴莲协会透露,2025年海南全省榴莲种植面积约为40000亩。 郎海波说,今年该公司在海南的榴莲种植面积约为14000亩,其中超4000亩榴莲树挂果,产量预计可达近2000吨。 “树上熟榴莲能达到充分的熟度,瓜熟蒂落的东西必然是好吃的。”郎海波向海外华媒和外籍主播们介绍,三亚的无雨期正逢榴莲的挂果发育期,由于没有过多雨水侵扰,榴莲是干包果肉,品质更好。“三亚榴莲的味道很清甜,口感软糯,我要把它分享给更多网友。”泰国主播雅菲(Siriyakorn)现场出镜,通过网络直播带中外网友“云逛”三亚榴莲园,品尝树上熟榴莲。 随机打开一个树上熟榴莲,每房果肉都金黄饱满,清香四溢。好品质源于农业科技的全方位应用。智能巡检无人机、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太阳能虫情测报仪、孢子捕捉仪、人工雨喷洒等一体化智能设备在基地里随处可见,全要素精准感知模式的构建,让技术人员能按照榴莲的生长习性和状态及时调整养护策略。 来自泰国、有近30年榴莲种植经验的批农(Papomrat Nuysom),现为海南省鸿翔农业集团优旗投资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他表示,三亚榴莲种植在山上,养护技术虽然有些复杂,但效果很好,三亚榴莲的果品大小、颜色、口味和泰国榴莲一样。台湾东森电视资深记者黄圆媛说,台湾也有尝试种植榴莲,因受气候、台风等因素影响,规模不大。三亚榴莲的长势却很喜人,她表示,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为新品种的引种提供了更多可能,三亚榴莲能够发展成产业非常难得。(完)
搜罗网 -
【搜罗三亚6月8日讯 】6月8日世界海洋日当天,三亚天涯海角游览区迎来大批游客。蔚蓝海域上游船穿梭,金色沙滩上人群熙攘,游客们通过多元体验项目,沉浸式感受海南海洋生态之美。活动现场,中外游客或在天涯石旁合影留念,定格“天涯海角”的浪漫意象;或在细腻沙滩上嬉戏、拍摄婚纱照,记录滨海度假的惬意时光。值得关注的是,景区推出的“超跑”快艇、摩托艇等水上运动项目备受青睐,游客们驾乘设备在海面疾驰,感受海风拂面的刺激与畅快。据了解,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天涯海角等滨海景区通过丰富业态、优化服务,持续提升游客体验感。此次世界海洋日主题活动,不仅展现了海南对海洋生态的保护成果,也为全球游客提供了亲近海洋、了解海洋的窗口,助力海南“蓝色旅游”品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