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五色吉林 四海传声
搜罗网 -
吉林9月13日电:尽管已经入秋,但九月份的吉林依然有着近30摄氏度的高温。而在“雪洞”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滑雪、赏凇,这里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季节。 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近日走进吉林省吉林市,在零下6摄氏度的吉林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内感受秋日戏雪的乐趣。在这个由人防工程改扩建而成的亚洲首例室内四季越野滑雪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亲眼见证了吉林如何打破季节界限,将“冰天雪地”融入文旅、运动产业的。该滑雪场宣传部部长于淼介绍,这里总建筑面积25244平方米,室内雪道1308米,可以全天候提供标准化越野滑雪专业训练。 地处“世界黄金粉雪带”的吉林市,坐拥不冻松花江、雾凇核心区等稀缺生态资源,是著名的“雾凇之都”。 吉林雾凇可遇不可求,被称为中国“四大气象奇观”。为让雾凇成为随时可赏的四季景观,吉林市在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内建设了百米雾凇实验室,实现人工精准控制生成雾凇。吉林市气象局业务科技处处长庞培林解释说,通过前期大量的野外观测、数据搜集和研究,当地从成雾方式、雾滴粒径大小、温湿风压等环境要素中选取最贴近自然状态的方式,模拟本地冬季气候环境自然生成雾凇。 访问当天,正逢年轻的专业运动员在雪场训练。“加拿大是冰雪运动强国,中国在冰雪运动领域的进步非常快,双方都在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陈林说。 据了解,该滑雪场自2019年1月投入使用以来,一直作为国家队、各省市地方队专用训练场地使用。如今,它已经向公众开放,实现了专业训练与大众体验的完美结合。吉林市官方介绍,近年来当地加快打造冰雪文旅新场景,不断丰富市场供给,助推吉林文旅产业实现全季、全域发展。这座“雾凇之都”、滑雪天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文章:苍雁 石洪宇 摄影:陈林)
搜罗网 -
吉林9月13日电 (谭伟旗 李彦国)“世界旅游城市代表吉林市行”活动13日启幕,来自拉脱维亚、希腊、喀麦隆等国家的驻华使节、政府官员、城市代表等齐聚吉林省吉林市,推动与吉林在冰雪旅游产业方面的深入合作。 地处“世界黄金粉雪带”的吉林市是中国著名的冰雪旅游城市,坐拥不冻松花江、雾凇核心区等稀缺生态资源。当地拥有9家雪场154条雪道,上个雪季域内北大湖、松花湖两大滑雪场接待游客双双突破百万人次。 拉脱维亚驻华大使埃亨包姆斯对这座“雾凇之城”赞不绝口。“吉林能够将冰雪资源与文化创意相结合,推出像室内雾凇实验室这样的创新项目,打破冰雪的季节限制这一理念为与世界各国在旅游业方面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亚太旅游协会主席施明德亦肯定了吉林市在国际化服务上的努力。“多语言导视覆盖主要公共场所、全域银行可办理外币兑换、国际赛事与文化活动频繁举办,这些不仅让境外游客感受到便利,更搭建起亚太地区文化互鉴的桥梁。” 当天,与会各方共同发布了“乐享冰雪旅游——世界旅游城市吉林倡议”。内容包括筹建冰雪装备科技创新中心,突破极寒环境装备技术壁垒,推动“中国雪具”品牌国际化;共建国际粉雪城市联盟,推动客源互送、品牌共推等。 吉林市副市长刘大蔚表示,该市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发力,未来将持续深化国际合作,设计更多精品旅行线路,开发更具文化内涵的国际旅游产品,让吉林市成为国际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完)
搜罗网 -
长春9月12日电 (李钊 金乔)在近日启动的“五色吉林 四海传声”海外华文媒体吉林行活动中,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长春新区北湖未来科学城,在长春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心、欧美同学会东北海创中心及优秀企业中,深入了解科技创新情况。 长春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心位于北湖未来科学城的核心区域,一场融入声光电技术的数字沙盘演示拉开了参观帷幕,一行人的四周、脚下都被银幕包围,720度全景立体展示这里的运营情况及研发成果。关于未来产业的猜想、颠覆认知的技术突破、改写规则的商业逻辑……在这都看得见、摸得着。 该中心还通过相关展示,集中推介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光电信息、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的创新成果和产品,并为企业提供展示、对接、交易的线下—线上双通道平台。 吉林省是世界闻名的人参核心产区。看到人参及其产品时,海外华文媒体人士颇感兴趣,认真倾听讲解。现场展出的黑参酒、人参酵素饮等人参产品和人参科技成果,在精深加工技术上具备领先优势,引来大家点赞。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作为欧美同学会在全国布局的六个海创中心之一,欧美同学会东北海创中心是欧美同学会总会助力东北三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该中心以长新创谷为载体,定位为国际创新成果孵育新阵地与留学人才集聚新平台,通过整合国际先进科技、管理经验和资本要素,推动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了部分企业的最新研发成果。如,鹏耀科技与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等合作研发生产的硼10化合物、BNCT硼剂,已广泛应用于核电、硼药、防辐射材料等应用领域。在北湖未来科学城,科技创新无处不在。小白智能科技(长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智能机器人研发、生产和应用为一体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型企业,海外华文媒体人士通过与机器人对话、互动,感受长春在AI智能赛道的创新活力。 “此行深刻感受到长春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加拿大加国传媒集团联合创始人朱远晨感慨说,长春正以转型创新的姿态,搭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交流平台。作为海外华文媒体人,有责任把这里的科技活力传播出去。(完)
搜罗网 -
金黄稻浪随风轻拂,稻香阵阵。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位华文媒体代表在大屏幕前,看到无人机巡查传回的清晰影像,每一粒稻穗都那么饱满。 在吉林永吉县一拉溪镇新兴村,九月丰家庭农场正值秋收季节。农机手轻点按钮,收割机上的“机械臂”自动移至运粮车上方,几分钟时间,黄澄澄的稻谷就完成了装车。 这座家庭农场不仅是国家粳稻吉林试验基地,更是吉林省第一家卫星遥感智慧农业示范家庭农场,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华媒代表们目睹了这样一个场景:低空无人机和外太空遥感卫星构建的多层立体管控平台,可以对耕种、田间管理、收割入库和运输等全流程实施远程监控。 农场负责人肖建波是个地道的农民,但他对科技的热情令人惊讶。目前农场依托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家科研单位,每年试验示范水稻品系、品种达1700多个。“天上的无人机洞悉稻田里的一切,灌溉井的大小、水流等数据都会输入‘AI大脑’,指挥这里的生产。” 九月丰所在的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和黑土地核心区,近年来正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广泛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遥感监测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全链条的智能化管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大批依托高新技术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九月丰农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引起了华媒代表的关注,新加坡、韩国和北京、上海等地的销量已经占农场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荷兰一网总裁兼总编辑黄锦鸿尤为关注东北黑土地上的变化。“荷兰农业同样是智慧农业,我在中国东北的农场也看到了AI正重塑黑土地农业生态。”黄锦鸿认为,卫星遥感、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改变了传统耕种方式,如今农民种地更多的是靠智慧。面对海外华文媒体的镜头,肖建波描绘了农场的未来蓝图:依托智慧农业,结合稻田、稻鱼、稻蟹文化,形成稻米种植、加工、销售、观光、研学的线下线上完整三产融合产业链。(记者:苍雁 石洪宇)
搜罗网 -
长春9月12日电 (李钊 金乔)地面是可自动避让的机器人运输车,空中是精准作业的机械臂。如此智能化的生产车间,让人不由得感慨科技进步的力量。“五色吉林 四海传声”海外华文媒体吉林行活动近日在长春启动,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人士走进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汽”),展开一场汽车文化体验之旅。 长春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被誉为“汽车城”。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这里奠基;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这里下线,结束了新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无人操控的情况下,橙色的机械臂快速将轮胎抓起,准确安装至车体……在一汽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满满的科技感扑面而来。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依托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最新数字技术,该智能工厂在全球商用车行业首创机器人与AGV协同随行、全程无人化、智能化的轮胎装配技术。工业机械臂在程序控制下,可以做出翻腾旋转等高难度动作,大到一个轮胎,小到一个螺丝,都能精准安装到位。 参观临结束前,众人还登上一汽解放J7牵引车,体验驾驶这款“大块头”的感觉。“这里给人一种史无前例的冲击感。”塞浦路斯《塞中时报》总经理温爱丽在参观后发出感叹,车在动态过程中完成装配,让人们看到了领先的工业技术。“我希望以笔为媒,让更多海外民众看到中国制造的进步和品质。”在中国一汽NBD总部,集中展示的红旗“天辇1号”飞行汽车、红旗智能生态舱等,成为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合影留念的对象,从这些产品中可以窥见中国“未来出行”的图景。据介绍,红旗“天辇1号”飞行汽车采用分体式设计,飞行模块与陆行底盘结合,搭载复合机翼,可实现垂直起降,无需滑道助跑,飞行汽车翱翔时,驾驶舱可召唤陆行底盘,降落时完成合体动作。红旗智能生态舱融合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前沿技术,采用对开门设计、一体式车窗及会议式座椅布局,强调智能交互与舒适体验。 一行人还参观了红旗文化展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讲解,多维度了解中国一汽的奋斗历程和民族汽车品牌红旗的成长史。 “实地看到中国一汽先进的汽车制造能力和多元化的产品,感触很深。我相信,这家有着无限创新潜力、实力雄厚的企业一定能够开拓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加拿大搜罗传媒社长陈林说。(完)
搜罗网 -
吉林9月12日电 (记者 苍雁 石洪宇)12日,在吉林京剧出科博物馆,一件绣工精美的蟒袍吸引人们驻足。“这是京剧大师周信芳演出穿过的戏服,每一道金线都是手工刺绣而成。”讲解员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拍照留念,定格这份跨越时空的梨园匠心。“五色吉林 四海传声”海外华文媒体吉林行近日启动,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当天继续新的行程。 吉林市是京剧艺术重镇,有“京剧第二故乡”之称。近些年,为推动京剧艺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当地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浸润校园的新路径,让古老艺术在课堂上焕发生机。 “我们不仅仅提供表演,更在讲述文化。”吉林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章巍介绍,新成立的京剧传承保护中心,精选《卖水》《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通过展演、服装体验、化妆互动等环节,让学生们从“看热闹”转向“懂门道”。 在吉林市丰满区东山实验学校,京剧已被纳入校本课程。孩子们学习唱念做打、体验水袖翩跹,从最初的好奇观望到如今的主动参与,京剧种子逐渐生根发芽。“这是国粹与校园的双向奔赴。”吉林市京剧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张昭君介绍。她正是学生们的京剧教师。 吉林京剧出科博物馆负责人霍星竹表示:“京剧是活的艺术,我们正运用数字化技术和互动体验,让馆藏文物‘开口说话’,以此让更多人了解京剧、爱上京剧。”而在南海之滨的澳门,京剧热也在校园兴起。《澳门月刊》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齐继革介绍,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正以创新姿态传承国粹。培正中学、澳门演艺学院等学校通过工作坊、专业演出、跨界体验等形式,让年轻一代亲近京剧。 “一些京剧团曾来澳门开展书法与国粹融合体验活动,孩子们反响热烈。”齐继革说,澳门注重将传统艺术与本地文化创造性结合,使京剧传播更接地气、更深入人心。 在齐继革看来,京剧传播需传统与现代兼顾、专业与普及并重。 吉林、澳门两地一北一南,虽相隔遥远,但对京剧教育的探索却遥相呼应。章巍表示,期待未来与澳门开展京剧艺术方面的深入合作,携手推动国粹传承。(完)
搜罗网 -
吉林9月11日电 (记者 苍雁 石洪宇)11日,在吉林官参局的文化展馆,哈萨克斯坦《今日丝路报》主编陈志杰手持复原的铜制秤具,仔细称量着一株人参。 “七两为参,八两为宝。”馆内工作人员向他解释着传统计量文化的精髓。这个沉浸式体验场景,正是吉林人参走向国际舞台的最新注脚。 当天,“五色吉林 四海传声”海外华文媒体吉林行活动来到吉林市。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吉林官参局,追踪长白山人参的“前世今生”,共话促进人参产业合作。 “以人参为代表的中药材,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新纽带。”陈志杰在体验后表示。作为国际媒体人,他特别关注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人参产业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机遇。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进口来源国,两国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政策便利化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有着广泛合作。 展馆设置的动态亮化系统每晚都会上演独特的光影秀,通过现代科技呈现人参成长的全过程。这种古今交融的展示方式,是吉林人参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该馆开放以来,日均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次,预计年接待量将突破100万人次。 中国与韩国在人参产业的交流同样频繁。两国都是人参生产、出口大国,也是人参消费大国。韩国《新华报》副社长李希江认为,两国人民不仅了解产品,更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这种跨文化传播的思路,恰好契合当前吉林人参产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吉林市参业协会介绍,当地依托人参特色产业,正在积极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深度合作。近年来,当地人参企业频繁奔赴东南亚、东北亚等地区,与当地合作开发多元化人参产品。“人参产业的标准化经验特别值得借鉴。”陈志杰指出,“七年根”技艺标准体现的质量控制理念,可推动中亚地区中药材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这种产业标准的输出,将成为合作的新亮点。 除了传统的商品贸易,吉林还着力打造了多个促进人参文化交流的平台。吉林官参局文化展馆不定期举办的人参文化讲座和国际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外参观者。 “我们正在探索建立线上博物馆,让更多国际友人能够在云端体验人参文化。”展馆负责人介绍道。这种创新传播方式,使得人参文化的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扩大。 “吉林人参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特殊使者。”陈志杰评价说。(完)
搜罗网 -
长春9月11日电 (李钊 金乔)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人士近日来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长春,开启为期一周的“五色吉林 四海传声”海外华文媒体吉林行。其间,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车长客”),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硬实力”。中车长客是中国地铁、动车组和磁浮列车的摇篮,原长春客车厂始建于1954年,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轨道客车车辆制造工厂,也是中国唯一以客车命名的铁路装备制造企业。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中车长客已构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地铁列车、动车组、磁浮列车等9大产品平台30个主型产品,形成全类型、全品种轨道交通产品研制能力,以高端产品为代表的国际业务合作已遍布全球六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20米的装配车间,是中车长客体量最大的车间,这里布置了63个装配工作台位,最多可保证60多辆动车组同时进行装配生产。 在听到讲解员介绍“一列动车需要历经364道装配工序,一个完整的装配周期只需要12天”时,众人纷纷发出惊叹。他们认为,随着智能化装备制造技术的不断迭代,中车长客将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海外华文媒体人士走上一列车身涂装外文的列车,这是中车长客研发生产的匈塞铁路高速动车组原型车。 该车是中国首个出口欧洲的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动车组项目。列车内部,包括用玻璃隔开的独立空间、不同排列组合的座椅分布等,设计巧思更符合欧洲人的乘坐习惯。“在中车长客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硬实力’,如此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全世界都少见,这次参观很有意义。”新西兰《中新时报》总编辑崔志珅说。(完)
搜罗网 -
长春9月10日电 (李钊)“五色吉林 四海传声”海外华文媒体吉林行10日在吉林长春启动,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在长春,感受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之美,沉浸式体验当地的厚重文化。 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是长春首个建成运营的历史文化街区,4.5万平方米范围内完整保留了百年折中主义建筑风貌,通过“修缮17栋+新建9栋”的活化模式,既守护了城市记忆,又注入了现代活力。 位于其中的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是本次活动的重要一站。该展览总面积约4400平方米,以9大展区、28个单元的宏大连贯叙事,1200余张历史图片、70余个数据图表、1000余件(套)珍贵实物,浓缩了吉林省300余年的风云变幻。 海外华文媒体人士步入展厅,首先看到一幅吉林历史发展时间轴。讲解员从吉林的远古先民讲起,以时间顺序,通过图片、文字以及真实物件,配合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还原了吉林人民建设家园的奋斗过程。展览讲述了巴海、吴大澂等英雄保疆守土的壮举,回顾了东北抗联将士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展现了吉林省作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以及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的历史作用。 《澳门月刊》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齐继革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曾多次来过吉林,但这次参观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从更多元的角度更深入地认识了吉林。“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上次来长春是2017年,再次来到这里感觉变化很大,整座城市散发着蓬勃向上的活力,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智利南美新闻网执行总编王雪琰表示,此行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实力的日益强大,作为华文媒体从业者无比自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