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C
Toronto
星期日, 19 10 月, 2025

甘肃

全球媒体聚焦甘南藏族唐卡:从雪域高原到世界舞台

6月11日电(王牧雨)“圣境甘南·心灵之旅”2025甘南文旅全球媒体发布活动的采风之旅10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深入展开。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士、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外记者、网络达人走进致力于唐卡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唐卡小镇。  该镇聚集着十多家唐卡工作室,是当地重要的文化传承基地和文旅融合示范点。唐卡藏语意为“能摊开观赏的布绢卷轴画”,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雪域高原旳文化瑰宝,被誉为藏族历史的“百科全书”。以拉卜楞唐卡为代表的“甘南藏族唐卡”,2008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外媒体的镜头和话筒纷纷对准了夏河县唐卡艺术与文化协会会长兰加板。兰加板向记者们介绍了唐卡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兰加板说:“唐卡学习周期非常长,至少需要七八年甚至十年才能出师独立作画。现在生活节奏快,年轻人追求经济效益,愿意沉下心来长期学习的确实比以前少了。”他坦言这是传承面临的主要瓶颈。  谈及应对之道,兰加板强调创新与普及的重要性。“我们正在尝试突破传统方式,让唐卡更贴近大众生活。”他介绍说,除了保持传统宗教题材的精湛技艺,协会和画室也在积极开发大众化、装饰性更强的文创产品和体验课程。“唐卡本质上是绘画艺术,题材可以更丰富。我们设计了一些包含藏族文化符号的小型作品和短期体验项目,让普通游客,包括外国朋友,能在短时间内参与创作,感受这门艺术的魅力。”他表示,这是目前适应市场需求、吸引更多人关注唐卡的有效途径。  对于国际市场,兰加板透露,已有少量作品出口至俄罗斯等地,以传统风格为主,大幅小幅均有需求,但整体规模尚待提升。  在唐卡小镇,采风团一行不仅聆听讲解,更亲身体验了唐卡绘画的部分环节。新西兰佳讯传媒新媒体中心总编辑罗健饶有兴致地尝试描绘一幅简单的吉祥图案。“这比我预想的要精细得多,虽然只是画一个小符号,但能感受到每一笔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罗健说。  罗健分享道:“甘南唐卡小镇努力通过体验,让普通人触摸、理解这份传统,这种平衡很值得借鉴。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更容易打动海外游客。”《欧洲侨报》副总编胡曙光则被一位年轻学员专注临摹的画面所吸引。他说,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持,本身就很有感染力。近年来,夏河县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唐卡小镇正是其中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为专业画师和学员提供了创作交流的平台,也通过旅游体验为这项古老艺术的传播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正如兰加板所期待的,让唐卡艺术“真正进入到老百姓生活当中”,是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方向。

肃北乌兰牧骑:奔走在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

成立于1974年的肃北乌兰牧骑,是甘肃省唯一一支乌兰牧骑,他们被外界誉为“中国文艺轻骑兵”,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作为活跃在肃北广大农村牧区的红色文化工作队,50年来,他们以蓝天为幕布,以草地为舞台,用情用力讲好肃北故事,创作了很多极具肃北民族特征“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如今,肃北乌兰牧骑已成为肃北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将继续秉承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为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传统服饰刺绣到蒙古医药 探访蒙古族民俗文化之窗

作为生活在雪山之下的蒙古族,肃北蒙古族又被称为雪山蒙古族,这里民族风情浓郁,非遗文化精彩纷呈。从民间文学到传统音乐,从传统技艺到传统蒙古医药,肃北县拥有9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这些项目与草原共生,被雪山滋养,在一代代草原儿女的传承中成为民族共有的记忆。  酒泉市肃北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是游客了解肃北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一扇窗口。  5日,由中国新闻社甘肃分社发起的“中新观陇·酒泉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团一行来到肃北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观采访。肃北蒙古族服饰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娜仁其其格作为肃北蒙古族服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从八岁就跟着奶奶学习蒙古族刺绣,如今已研习制作肃北蒙古族服饰57年。  “比如女士服装装饰彩虹就是想让生活更多彩,还有一些羊肠一样的纹案刺绣也是表达草原人期望畜牧兴旺的寓意。”娜仁其其格介绍说。  肃北蒙古族服饰又称为雪山蒙古族服饰,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审美,衣服作为人们日常穿搭,最能体现民族风情和文化。裁缝的蒙古服饰主要是手工缝制,将雪山蒙古族的文化融入到衣服的细节中。“甘肃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文化遗产众多。此行我们将以海外华文媒体的角度记录酒泉,向海外‘华二代’讲述这里的故事。”德国欧洲新侨网总编辑高翔说。据了解,肃北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由非遗项目展示中心、非遗传习所、非遗长廊组成,集中展示了肃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承脉络、印证历史,通过非遗项目展示、非遗项目宣传,使人们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参与意识。(作者:王牧雨 刘潇)

肃北雪山蒙古族里飞出来个“百灵鸟”

“每当我穿着家乡传统民族服饰站在国内国外的舞台上,演唱蒙古族长调时,内心都无比自豪和激动。”  近日,乌兰牧骑歌手道玛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雪山蒙古族民族文化艺术。  在不久前刚刚落下帷幕的2024年甘肃省民歌大赛中,道玛曹荣获专业组“十佳民歌歌手”奖以及网络人气奖。此前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民族歌手比赛中,她也斩获多项大奖。  由于表现突出,道玛曹曾荣获俄罗斯联邦哈卡斯共和国政府颁发《最佳原生态歌手奖》,哈卡斯共和国文化部颁发《国际文化功勋奖》《火之歌》国际民歌大赛优秀奖等三项国际大奖。  成立于1974年的肃北乌兰牧骑,是甘肃省唯一一支乌兰牧骑,也是甘肃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县文艺团体。自成立以来,他们扎根肃北草原,像一个流动的“喇叭”、移动的“舞台”,载歌载舞将欢乐带给民众。  现任副团长乌力吉介绍说:“每年演出都能达到100场以上,肃北县总面积近6.7万平方公里,乡镇之间距离很远,下乡演出经常要三天左右,来回有一千多公里。”  生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盐池湾乡,从小爱唱歌的道玛曹,总想在高原上对着天空歌唱、起舞。在她的印象里,奶奶和父母都能歌善舞,每到逢年过节,家人和亲戚们都会在蒙古包里聚会,又唱又跳,气氛非常热闹。  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道玛曹性格活泼,爱唱爱跳。她跟奶奶学的第一首蒙古族长调《枣红马》在肃北县第四届“百灵鸟雪山歌手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奖。1999年至2002年,道玛曹前往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习舞蹈,毕业后进入肃北县乌兰牧骑担任舞蹈演员,但与生俱来的唱歌天赋注定她终究不会只走舞蹈这一条路,其间,她多次外出学习进修,在多位名家的教导下,演唱技巧日趋成熟,艺术感染力得到提高,开始在省内外的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对于今后的发展,道玛曹有自己新的期许。“我有责任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目前开设了蒙古族长调学习班,向爱好长调的年轻人授课,这更让我坚信蒙古族长调会更好地传唱下去。”道玛曹说(作者:王牧雨 刘潇)

甘肃敦煌:热度不减 高人气夜市持续点亮“夜经济”

暑期旅游高峰已过,9月5日晚,在甘肃省敦煌夜市仍游人如织,被誉为敦煌“夜景图”的敦煌夜市日均客流量达3万人次以上,游客在这里赏景游览休闲,品尝地方名优小吃,选购敦煌特色文创产品,感受敦煌文化魅力,夜经济活力四射。

阿克塞骆驼入选中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近日,中国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示了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阿克塞骆驼”入选。阿克塞骆驼产于河西走廊西端,柴达木盆地北缘,境内以当金山口为界,西部有阿尔金山山脉横贯,东部有祁连山西端的党河南山,南接吐尔根达坂山,塞什腾山等山脉,独特的地形成为了阿克塞骆驼防疫的天然屏障。境内高光合的骆驼刺等灌木以及雪莲、麻黄、锁阳、甘草等30多种的天然药材为阿克塞骆驼养殖提供了丰富的食草资源,造就了阿克塞骆驼肉色鲜红富有光泽、肌肉紧密有弹性的独特风味,驼肉蛋白质含量为19.95g/100g,苯丙氨酸0.81g/100g,多不饱和脂肪酸16.29%,亚油酸9.18%,花生四烯酸5.18%,上述指标高于同类产品参考值。驼肉益气血,壮筋骨,润肌肤,主治恶疮,具有润燥、祛风、活血、消肿的功效。近年来,阿克塞县紧紧围绕“特色牌”做文章,立足本地“特”“优”资源禀赋,深入实施牧农业“特”“优”精细化工程,高点谋划、高位推进,让土特产变身“金招牌”,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逐步形成“区域公用品牌+知名企业品牌+特色产品品牌”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县域特色现代牧农业发展提质升级。

航拍玉门魔山:揭秘祁连山中的地质奇观

9月4日,航拍视角下的玉门魔山国家地质公园。玉门魔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镇西南的祁连山中,于2004年在石油勘探过程中被发现。茫茫戈壁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里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丹霞地貌,沉淀出许多造型奇特的地质奇观,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据了解,玉门魔山国家地质公园是集齐了火山口、丹霞地貌、波浪谷、硅化木群、古生物化石群等于一体,堪称一座露天的地质博物馆。在这广袤的地貌中,还发现有“蛋儿鸟”化石、蛋儿蝴蝶化石、多布凯鱼、龟、鱼类、介形虫、叶肢介和藻类化石等40多种中生代古生物化石。(九美旦增 摄)

探访酒泉市博物馆里的“四象”画像砖

近日,记者走进酒泉市博物馆,看到在该馆内陈列着的集齐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画像砖。画像砖是古代人们装饰墓室、祠堂的一种表面模印、雕刻或彩绘图像的建筑用砖。它起源于战国晚期,盛行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隋唐之后逐渐衰落,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也用在汉族宫殿建筑上。曾经深埋在地下的画像砖就像一本生动的画册,向人们展示了河西走廊地区的社会人文风情和人们的衣食住行,许多生活方式,许多思维理念甚至穿越了千年至今仍在传承。(作者:王牧雨 刘潇 )

这座西北小城里有个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来到位于酒泉玉门老市区的化工工业园,走进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罗生物”)办公大楼,一面琳琅满目的专利墙引人注目。墙上展示的80多项发明专利展现了企业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研发、生产、销售的持续创新,成就了普罗生物的佳绩。”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马金勇介绍说,公司致力科技研发,在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改造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公司将甘肃河西牧区废弃物“酪蛋子”加工成高端食品添加剂“酪蛋白”,远销至欧美等地。  普罗生物原本是一家只有一条酪蛋白生产线、一条酪蛋白酸钠生产线和一条葵花农副产品生产线的小型企业。近年来,通过持续创新,公司产品远销至欧美、中东、中非及东南亚等地区。2023年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994万元,上缴税金897万元。通过研发驱动,普罗生物不断拓展市场份额,生产的酪蛋白系列产品销售收入连续4年居国内同行业第一,连续7年进出口额居国内同行业第一,并成立了酒泉地区第一家国际贸易服务公共平台,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者:王牧雨 刘潇)

新风机试验场引领风电创新,融合旅游展新颜

近日,由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瓜州8万千瓦新风机试验场项目完成首台风机吊装作业。该风电场单机容量达7.7兆瓦—8.34兆瓦,是目前甘肃省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瓜州8万千瓦新风机试验场项目总装机容量80兆瓦,采用5台单机容量7.7兆瓦和5台单机容量8.34兆瓦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并配套容量为12兆瓦/48兆瓦时储能电站。该项目是酒泉市“十四五”第二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项目风电机组设备由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甘肃省云风智慧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供应,实现了叶片、齿轮箱、主轴承、发电机、变流器、变桨系统、偏航系统等整机系统的100%国产化。项目投用后,将促进新能源与高载能项目深度耦合,进一步促进新能源产业投资与开发。此外,风电场机组外观还结合当地文化进行了艺术设计,将打造网红打卡景观,实现风电与旅游融合发展,丰富瓜州工业旅游新内涵。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