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中国
搜罗网 -
10月14日,由山东省侨办主办,枣庄市侨办承办的“2024海外华文媒体山东行”活动在枣庄启动。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侨办主任冯尚伟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市政府副市长左文致辞,省委统战部侨务事务处处长刘彬华主持。省委统战部侨务事务处二级调研员刘伟,市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虎,市政府副秘书长杨会锋,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台办、港澳办、侨办主任黄雯雯参加。冯尚伟在讲话中指出,山东是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希望海外华文媒体发挥联结中外、沟通世界的优势,通过采访考察,亲身感受山东“经济实力强、人民群众富、文明程度高、治理效能优、生态环境美”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成就。希望海外华文媒体宣传好山东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文化优势,宣传好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新成效,宣传好山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让世界充分了解全面真实立体的山东。左文对活动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枣庄是一片饱含深情、充满希望的沃土,是一方投资兴业、创新圆梦的福地。期盼海外华文媒体朋友们能够在枣庄多走走多看看,领略枣庄的温度和底蕴;期盼大家广泛宣传枣庄、推介枣庄,让更多的海外朋友了解枣庄、走进枣庄、融入枣庄。来自加拿大、韩国、爱尔兰、意大利、法国等9个国家的11家海外主流华文媒体负责人及骨干记者介绍了各自情况,并表示将充分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的独特优势,让世界了解枣庄、让枣庄走向世界。本次活动是“2024海外华文媒体山东行”首次走进枣庄。活动期间,采访团一行将赴枣庄各区(市)采访报道,围绕历史底蕴、红色文化、绿色转型、乡村振兴和华文教育基地建设等进行采访和考察,向世界展示枣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搜罗网 -
10月14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走进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感受大汉文化魅力。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由紫金城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及墓葬群等组成。其中,海昏侯刘贺墓园是迄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最多、种类最丰富、工艺水平最高的汉代列侯墓葬,也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海昏侯墓主是汉武帝之孙、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他曾当过27天皇帝后遭废黜,史称“汉废帝”。
搜罗网 -
10月14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在南昌启动。来自世界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22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骨干记者、编辑参加此次采访活动,他们将前往南昌、九江、吉安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联合采访。本次采访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江西国际传播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承办。 当天,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郭力根,江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徐波出席。江西日报社社长,江西报业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万林,中国新闻社编委、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分别致辞。 黄万林表示,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的美称,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也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希望参加采访活动的记者朋友们以开阔的新闻视野和敏锐的洞察目光,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与发现江西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让更多的人知道江西、了解江西、爱上江西,把江西的好山好水好文化推向全世界。 吴庆才表示,江西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秀丽的山水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红色是江西最闪亮的标识,绿色是江西最宝贵的优势,古色是江西最厚重的底蕴,红与绿相得益彰、古与今交相辉映。期待参与采访活动的华文媒体能够充分发挥国际传播优势,用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将江西的故事传递给世界。据了解,此次活动的举办,不仅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江西的宝贵机会,也为推动江西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图/文:吴鹏泉 刘力鑫 吴敏)
搜罗网 -
这个“十一”假期,索菲亚和同伴第一次从俄罗斯来到海南三亚,在沙滩上晒太阳,在大海中畅游,玩得不亦乐乎。 由于拥有中国独享的区域性免签政策——59国人员免签入境政策,利用免签入境成为外国人来海南的主要方式。索菲亚不需申请签证,去海南旅行说走就走,“入境过程非常丝滑,在海南消费支付也很便捷”。 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一直处于中国对外开放前沿。2018年,海南开始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实施以“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主框架的开放措施,外向型经济活力迸发。 据海南省商务厅透露,2018年至2023年,海南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建省办经济特区前30年实际使用外资的总和。今年前8个月,海南货物贸易进出口1846.3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1.6%;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370.6亿元,同比增长29.6%。 从国内最便捷的免签政策,到境外高校独立办学;从拥有最短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到实施首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海南加快与国际接轨,打造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8月26日,越南越捷航空公司空客A330客机正在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进行检修。中新社记者 王子谦 摄 在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维修工程师孙树成检修完一架越南越捷航空公司的空客A330客机,马上又投入下一架飞机的检修工作。孙树成告诉中新社记者,他的维修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凑,“境外航空公司的飞机排着队飞来”。 到海南修飞机,成为诸多境外航空公司的选择。今年,中国在海南自贸港开展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实施暂时进境修理政策——对自境外暂时准许进入试点地区进行修理的货物,复运出境的,免征关税。 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飞机维修工程师姜坤说,在此维修的进境飞机能享受维修免缴保证金、暂时进境维修允许内销、维修航材保税等海南自贸港优惠政策,节省约10%到15%的维修成本。“国际知名的飞机租赁厂商也看到商机,在海南开展飞机退租以及转租业务。” 当前,中国逐渐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重心在于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中心主任于涛认为,海南对标全球最高水平开放形态,是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领域探索新路。 2019年以来,海南先后推出17批146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从优化知识产权管理、放宽游艇审批登记、引进国外药械先行先试等方面,全力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在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新近成立的跨境数据服务产业基地吸引多家企业入驻。 “此前面对海内外不同客户,我们要在‘.com’和‘.cn’两套域名上同时部署数据,现在只需要在海南部署一套IDC(数据中心)大数据,降低了游戏出海的备份和数据传输成本。”海南星宙之形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彭程看好海南发展机遇,让公司在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设立了跨境数据中心。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批准在海口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数据中心发展规定》也即将出台。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产业副总经理姚志国表示,海南的数据跨境流动和国际数据产业将迎来大发展。海南自贸港正全力推进封关运作,制度型开放稳步提速。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匡贤明认为,海南有条件通过制度型开放,成为中国主动参与和引领全球经贸规则重构的新前沿。
搜罗网 -
“崖州古城的城址地面要比周围高出四米至五米,使其虽临河近海,却能在雨季免受洪涝的困扰,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9月26日,在向到访的17国20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士介绍崖州古城时,三亚市崖州区崖城村村委会主任陆卫平娓娓道来。走进崖州古城仅存的城门——文明门,充满古韵的少司徒牌坊映入眼帘,穿过牌坊后的古城街道,就到了始建于宋朝的崖城学宫。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隋朝谯国冼太夫人、唐朝大和尚鉴真……耳熟能详的名字和脍炙人口的故事静静展陈在崖城学宫内,向来客无声地讲述穿越千年的历史。走上崖州古城街头,挑篮叫卖槟榔的阿姐、街边闲聊喝老爸茶的阿公、卖汤粉的小店……古城与今人融合,透出人间烟火气。三亚古称崖州,早在西汉时期就序列于中国版图。崖州古城位于现今的三亚市崖州区崖城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是中国最南端的古城,至今保存有南宋时期修建的古城墙。古城周边,还有历史文化深厚的水南村、保存着明清古建筑群的保平村、充满南洋风情的近代骑楼街等,清晰的历史脉络让人很容易理解崖州古城“两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治所”的由来。崖州古城“讲述”着三亚的历史,三亚的未来则蕴藏在古城近旁的一座科技新城里。伴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发展浪潮,三亚利用独有的气候和临海区位优势,在离崖州古城不远的崖州湾谋划打造以南繁种业、深海科技为重点的科技新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当海外华文媒体人士26日走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作物表型团队科研骨干李艺超,在小型试验田里现场操作,向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展示如何通过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工作。中国南繁始于上世纪50年代。李艺超说,三亚地处热带,具备给夏季作物加代育种的天然优势。水稻、玉米、大豆、瓜果等作物的育种材料,在秋季收获后拿到海南来进行南繁加代育种,也因此,南繁基地被称为新品种选育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在中国已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中,有七成以上经过了南繁的培育。”她说。如今的南繁更具科技含量。李艺超介绍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时说,这一平台可搭载高光谱传感器、三维激光等多种传感器,十分钟左右时间就可以快速获得植物的高度、叶子的形态等表型特征并进行基础分析,从成千上万的试验植株中,挑选出综合指数最好的几株,再由科研人员开展进一步育种工作,大大节省了育种时间。南繁育种成果丰硕,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深海科研成果也不断涌现。上海交通大学海南研究院工程师翁启旺就向海外华文媒体人士们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深蓝号”波浪滑翔机。“别看它个头不大,其貌不扬,发挥的作用可不小。”翁启旺说,这是一种完全依靠波浪能驱动的水面无人自主航行器,可连续海上作业一年以上。通过搭载不同的设备,“深蓝号”波浪滑翔机可以应用在海洋水文气象监测、海洋生态环境调查、水下目标探测等多种场景中,目前该设备已实现批量生产。据介绍,自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筹备建设以来,吸引了大批科研院所和相关的科技企业前来扎堆。截至今年8月底,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共集聚国家级科研平台3家,省部级科研平台30余家,院士工作站10家,累计登记在册企业上万家,产业集聚效应已显。
搜罗网 -
一座故城山海黎乡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是海南岛建置最早郡县之一有历经两千多年的昌化故城有始建于唐代的双溪书院、治平寺等名胜古迹元符三年苏轼打卡昌江峻灵王庙如今的这里光影点点勾绘石碑人影绰绰轻颂祈福图为昌江峻灵王庙。图片来源海南日报李梦楠摄穿越雾霭和雨林进入王下乡在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皇帝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处处彰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南尧河十里画廊奇秀壮美的喀斯特地貌宛如印象派画卷图为王下乡“皇帝洞”附近的天然石壁。王晓斌摄在洪水村金字型的茅草屋错落有致听鸟叫,闻蛙声,看稻田……遇见诗意栖居的黎族人民图为洪水村茅草屋。凌楠摄纺丝、染彩、织布、绣花……这项传承了千年的黎族织锦技艺是古今对话的密码“非遗”与“时尚”结合后的黎锦一股国际潮流范儿扑面而来左图为一位面部有文身的黎族阿婆正在绣黎锦。右图为海南黎族龙被亮相消博会。骆云飞摄(拼图)挖陶、挑土、和泥、制坯……另一项传承了千年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亦是文化与历史的“活化石”泥与火的碰撞黎族元素的花纹与图案让每个黎陶成为独一无二的限量版用得越久淬火纹饰的梦幻感和层次感越强烈图为9月24日,在海南昌江,海外华文媒体人士体验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骆云飞摄在昌江人文历史、山水物华可以遇见海南几乎所有的旅游元素春赏木棉红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湾冬登霸王岭……一朵花木棉花每年1月至3月在昌江,邂逅开往春天的木棉火车走在田埂之上低头是新绿,抬头是火红若有雾气缭绕在山间,宛如置身仙境这一刻关于春天的美好都浓缩在这里图为昌江排岸村。昌江融媒体中心供图一棵树芒果树在昌江淋一场百年果树的“芒果雨”这种熟透了的黄,真的不要太诱人咬一口,甜到拥有爱情或是蘸一下当地最正点的辣椒盐酸辣甜咸,别有一番滋味图为剥皮后的芒果。尹海明摄一个湾棋子湾棋子湾是最美日落观赏点之一是一个可以欣赏热带沙漠景观的地方大角、中角、小角,海岸风光各异海水碧绿,清澈见底或沙细质软,或怪石嶙峋,或林木茂密移步换景,奇妙无比图为昌江棋子湾。昌江融媒体中心供图等待那一抹夕阳沉入海平线五彩斑斓的小石子散落一地美到窒息,捡到手软退潮了赶海捞鱼捉虾、挖生蚝、抓寄居蟹……累了就在海边躺着,椰子喝着放空发呆,自由又自在向往的生活味儿出来了图为霸王岭景观。昌江融媒体中心供图一片雨林霸王岭在霸王岭来一场ForestWalk吧桫椤翠影纷纷,石上青苔幽幽古藤盘根错节,孤树亦可成林瀑布奔腾,溪流涓涓蝴蝶翩跹,花香鸟鸣在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中,左图为树龄1130年的红花天料木。右图为“根抱石”现象。骆云飞摄(拼图)在海南长臂猿唯一栖息地与热带雨林对话感受天然氧吧带来的无限能量图为海南长臂猿。昌江融媒体中心供图一座山石碌铁矿这里被誉为“亚洲第一富铁矿”拥有20多种矿产资源正在打造石碌铁矿国家级地质公园壮观的工业梯田,庞大的采矿机器斑驳的痕迹承载着矿山记忆也将人拉回上个世纪追忆先辈们轰轰烈烈的采矿场景图为海南石碌铁矿。昌江融媒体中心供图(拼图)如今“百年矿城”绿色重生“清洁能源城”加速崛起昌江已成为海南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并正在着力打造海南(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2024年2月6日,全球首个陆上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外穹顶在海南昌江吊装完成。骆云飞摄一块湿地海尾湿地海南环岛旅游公路蜿蜒穿梭在这片内陆淡水沼泽热带湿地彩鹮、黑鹳、紫水鸡、棉凫……众多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翱翔、嬉戏觅食、繁衍生息构成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图为昌江海尾湿地公园的黑脸琵鹭。薛美丽摄在昌化江,泛舟而上那些新奇的,美丽的,壮阔的,浪漫的风景与事物,都一一经历过关于大海,关于山林,关于湿地,关于美食,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图为昌江宝山梯田。昌江融媒体中心供图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平静而美好微风不燥,阳光正好在昌江,给心安一个家来源:海南头条NEWS(李奥迪)编辑:李奥迪
搜罗网 -
9月25日,参加2024海外华文媒体行活动的17国20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士,走进海南省东方市有名的“鳄鱼小镇”三家镇,深入了解当地蓬勃发展的鳄鱼养殖产业。据介绍,目前“鳄鱼小镇”养殖鳄鱼近40万条,市场供不应求。在中国,自2003年起,暹罗鳄、尼罗鳄和湾鳄被列入可商业经营利用的野生动物名录,并于2019年进一步被纳入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根据相关法规,上述三种鳄鱼在获得适当许可和遵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合法养殖和商业利用。三家镇鳄鱼养殖企业海南鳄珍鳄鱼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胡蕴介绍,作为冷血动物,鳄鱼偏爱晒太阳,相较福建和两广地区,海南省东方市日照时间长,更适合养殖鳄鱼,且能将鳄鱼苗养成商品鳄的时间缩短半年。鳄鱼产业发展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介绍,养殖鳄鱼有多种方式实现经济效益。活体鳄鱼方面,可出售鳄鱼苗,以及体重30斤到50斤之间的商品鳄,各养殖场之间还交易种鱼,“单条五百斤重的种鱼,价格超万元(人民币,下同)”。此外,鳄鱼皮也是养殖场的重要收入来源。三家镇红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符振立介绍,鳄鱼产业2015年刚起步时,村里的楼房数量屈指可数,如今已有183栋两层以上的楼房,它们被村民亲切地称为“鳄鱼楼”。鳄鱼养殖产业发展还培养出一批鳄鱼养殖能手。村民张师办就是其中之一,他家有鳄鱼养殖池40亩。“2023年养了将近8000条小鳄鱼,成本100多万元,赚了200多万元。”张师办说,现在的问题是养殖规模不够大,“鳄鱼数量达不到买家的需求”。海南鳄珍鳄鱼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鳄鱼小镇”建设了鳄鱼观光园,集中展现鳄鱼及鳄鱼相关产品的魅力。这种多元化的产品开发和旅游资源利用,正推动“鳄鱼小镇”向全产业链方向发展。现在游客来到“鳄鱼小镇”,不仅可以参观养殖基地,购买各种鳄鱼相关产品,还能品尝独特的鳄鱼美食。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惊讶于一个小镇居然养殖有近40万条鳄鱼,在品尝过鳄鱼美食、参观过鳄鱼观光园后,他立刻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发表自己在鳄鱼小镇的所见所闻,“海外朋友们都觉得很震撼,留言说下次到海南一定要来鳄鱼小镇看一看”。目前,“鳄鱼小镇”的鳄鱼种鱼超3万条。近两年,从“鳄鱼小镇”每年产出的鳄鱼种苗数占全国市场的大半份额。2023年,小镇产值已突破3亿元,预计2024年将攀升至4亿元。(完)
搜罗网 -
9月25日,17国20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士走进海南乐东莺歌海盐场,深入了解当地盐文化。除了老盐柠檬水,他们还兴致勃勃地讨论,用老盐烹饪海南四大名菜之首“文昌鸡”,或许别有风味。如何从海水中提取海盐?“依靠阳光和流动的空气,使水分蒸发最终成盐,在莺歌海盐场至少要经历29天,引导卤水流淌23公里。”海盐文化馆的讲解员杨美娟说,赶上连续三个多月不下雨的年头,盐场就能产出晒足100天的海盐,再经五年静置,就成为莺歌海盐场特有的海盐品种——老盐。莺歌海盐场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盐场。如今,这里不仅仅出产海盐,还是许多游客感受盐文化的热门目的地。制盐的工厂,晒盐的盐田,运输海盐的绿皮火车,成堆的白色“盐山”,都变成了旅游打卡点,游客争相体验老盐制晒技艺、品尝老盐产品、在盐田留下“天空之境”的美照……2023年年底建成的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为游客们来到莺歌海盐场提供了便利。当地还在盐场附近精心设计建造了一座以“盐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驿站,取名“莺歌踏浪”,充满诗情画意,引得游人纷至沓来。“今天驿站的民宿已经满房,傍晚时分,夜市开市,高峰期驿站一晚可接待两千余人,热闹非常。”驿站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莺歌踏浪驿站融合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多种业态。目前,该驿站的游客服务中心、能源补给中心、房车营地均已开业运营,未来还将规划引入酒店、游乐场等业态,更好满足游客需求。(完)
搜罗网 -
近日,在海南参加2024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的海外华媒人士走进位于万宁的M1咖啡奇幻工场。在这里,咖啡被“玩”出了更多新潮花样。M1咖啡奇幻工场是一家以咖啡为主要介质,以"家庭互动"和"亲子体验"为核心的大型主题沉浸式咖啡体验工场。工场内主要普及咖啡的趣味知识,还原兴隆咖啡的文化背景,并提供多样化的体验游戏,通过融合场景空间互动的多媒体数字手段,从多媒体声光咖啡盛宴可触、烘焙咖啡香味可闻、咖啡场景娱乐设备可玩、咖啡衍生品类手工制作可DIY的创作,给亲子互动全新的感官体验,旨在激发人们对咖啡的妤奇心,从而更好的传播咖啡文化。近年来,万宁将咖啡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培育打造,出台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促进咖啡全产业链发展。目前,万宁咖啡也走上了品牌化发展之路,兴隆咖啡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当地浓厚的咖啡文化氛围,每年都吸引众多咖啡爱好者专程前来品尝。(记者 林士杰)
搜罗网 -
9月24日,来自17个国家的20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士走进海南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深入了解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感受海南民族特色文化的魅力。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省级传承人刘梅珍介绍,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是一种采用泥条盘筑、无轮成型、露天低温烧制的原始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制陶过程由挖陶、挑陶土、和泥、制坯等12个步骤组成。器型主要有釜、甑、瓮、碗、罐、蒸酒器、蒸饭器等,外观比例均匀、器面光滑、结构紧实,上面还会镶刻具有黎族元素的花纹和图案。“一看到黎陶制品,我就想把它们带回意大利罗马,用它们做中国菜,向意大利朋友介绍海南黎陶。”意大利新华时报社社长朱玉华看到一排排风格古朴、用途各异的黎陶制品时,她立即买下了一只黎陶制成的锅。朱玉华说,意大利的手工艺品非常有名,她在意大利工作生活近四十年,也爱上了收集世界各地的手工艺品,黎陶锅是她收藏的第一个来自海南的手工艺品,“我愿意做中意两国之间的文化桥梁,用实际行动把海南黎陶推介出去,让更多意大利友人欣赏中国的传统工艺。”澳大利亚壹本传媒首席执行官张萌更是撸起袖子,亲自体验黎陶制品的制坯过程。先用掌心把泥片拍打平整做罐底,再将其修整成正圆形,另取泥巴搓成粗细一致的泥条,沿罐底边缘盘筑捏合。“看着容易,上手实操才知有难度,力道不一致,陶罐就不成器了。”张萌笑说。传统的大件黎陶制品受青睐,茶杯、摆件等改良后的黎陶文创产品也受到访客喜爱。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多国的海外华文媒体人士纷纷挑选心仪的产品带走。离开前,朱玉华又下单了一只黎陶锅,“我准备送给意大利朋友,他们一定会非常喜欢”。刘梅珍开心地说,希望未来有更多黎陶制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摄影: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