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中国
榜样的力量!“国家卓越工程师”徐先英:奋战40载誓把沙海变绿洲
搜罗网 -
“想离开沙漠,但沙漠又选择了我。”从小在甘肃武威市民勤县沙漠边缘村庄长大的国家卓越工程师、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科技人员徐先英,对沙漠有着复杂的情愫。1983年,他被一所大学治沙专业录取,毕业后返回家乡,投身于治沙科研工作,与沙“再续前缘”近40年。2024年6月,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三北精神”“八步沙精神”,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开展全省林草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活动,徐先英受邀讲述自己奋战在风沙前沿从事荒漠化防治研究工作,把论文写在沙区的大地上,用科技之翼阻挡风沙的侵袭,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沙区变绿洲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民勤风大沙多,我家门口四五百米就横亘着一个叫大红柳岭子的沙带,每年春天,裹挟沙尘的黑风遮天蔽日。”徐先英回忆道,那时觉得沙子可亲更可恨,沙窝是他们玩耍场所,沙梁上红红的沙枣、甜甜的酸胖(沙棘果)是儿时的回忆,但沙子又会掩埋农田道路、打断庄稼。 徐先英的工作单位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当时名为“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在民勤西沙窝沙丘连绵的旷野上,扎起了几间简陋的帐篷。一支支考察队伍从这里出发,开赴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河西走廊戈壁,摸清了沙漠、戈壁的面积,风沙危害的特点、规律以及沙区资源状况。 “盛夏沙漠,骄阳似火;荒漠严冬,寒风刺骨。”徐先英说,从河西走廊沙区到甘南高原沙化草场,再到毛乌素沙地西南缘;从甘肃到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从沙区农田防护林建设、风沙口治理到铁路、公路防沙治沙……凡是有风沙活动的地方,都留下了治沙科研人的脚印。 为了观测沙波纹的形成与演化,在沙尘天气下趴在沙窝几个小时;为了测定沙丘土壤水分,一个两米深的观测坑常常挖了塌,塌了再挖;为了测定固沙植物根系,在八九米深坑里冒着塌方危险,一干就是几个月…… “几十年来,我们筛选出了梭梭、柠条、花棒、沙拐枣、沙木蓼、沙枣、樟子松等十几种优良防风固沙植物,并在广大沙区得到推广。”徐先英说,还创造发明了“梭梭沙丘造林”“固身消顶”等固沙造林技术;引进、研发了黏土沙障、草方格沙障等各类沙障20多种;提出并示范“黏土沙障+梭梭”等综合治沙模式17项。 被誉为“中国治沙魔方”的草方格沙障是目前常用的工程压沙手段,过去普遍采用“人拉肩扛”的压沙模式,劳动强度大,治沙效率相对低下,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沙漠破碎的地形,一度成为治沙压沙“卡脖子”的难题。 徐先英带领团队经过反复改进、实践,当研发到第四代沙障机时,机器爬坡能力、轧槽深度、操作规范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并取名“小型手扶式沙障机”。在四处寻找代工企业时屡次吃了“闭门羹”,徐先英便和团队成员在民勤的风沙前沿自己制造,不久后生产出第一批小型手扶式沙障机。 这批小巧实用的手扶式沙障机能够适应沙区不同地形条件,工作效率是人工的6倍,每亩节约压沙成本250多元,很快就在甘肃河西地区和内蒙古、青海等沙区治理工程区大受欢迎。目前,徐先英团队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型铺草压沙机已更新到第五代。 21世纪初,受多种因素影响,被誉为“黄河水塔”的甘南州玛曲县高寒草地沙化严重,对牧民生产生活和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临危受命的徐先英带领技术团队赶赴玛曲,用40多天时间,详细考察了玛曲草原每一片草场,每一块区域。 “经过综合科考,我们成功研发出高寒草地沙化防治技术,有效解决了黄河首曲地区高寒草地沙化防治的关键问题。”徐先英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研发的治理技术不仅使草原植被盖度增加了30%以上,还使草场生产力提高了近30%,为玛曲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几十年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已完成20余次沙漠科学考察,为科学治沙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一项项科研成果支撑了甘肃乃至全国的防沙治沙工作。今年初,徐先英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是全国林草行业唯一的获奖个人。 “知沙、学沙、干沙、爱沙,我从未中断过与沙的关系。春天顶着漫天黄沙,夏日冒着炎炎烈日,治沙科研是一项苦差事,需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徐先英表示,为了完成科研项目,几十年来常常出野外、跑沙区,沙漠是他人生的起点,也是事业的起点。
榜样的力量!“林草英雄”郭万刚:用一生实现父辈们“绿色的承诺”
搜罗网 -
“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这处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昔日里曾风沙肆虐,沙子慢慢埋掉了田地,一些人相继逃离家园。经过三代人40多年的接力治理,成为享誉甘肃省内外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研学、观光旅游的打卡地。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林业英雄”等诸多荣誉的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是八步沙“六老汉”第二代治沙人。年逾古稀的他,用一生兑现了父辈们“绿色的承诺”。2024年6月,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三北精神”“八步沙精神”,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开展全省林草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活动,郭万刚受邀讲述自己接过父辈的重托,用一生实现老一辈治沙人梦想的历程。 “随着气候干旱和过度开荒放牧,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7.5万亩的八步沙已是寸草不生、黄沙漫地。”郭万刚回忆道,八步沙所在的古浪县土门镇,当时人均耕地仅为1亩左右,三五场风沙过去,一年的粮食就没了希望。 “不与风沙抗争,迟早会被风沙吞没。”1981年,古浪县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政策,把八步沙作为试点向社会公开承包。“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谈何容易?多少年后才会有收益?”政策出台后,基本无人响应。 “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想办法把沙治住!”当时在土门公社漪泉大队当村主任的石满老人率先站了出来。随后,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和贺发林、张润元等社队干部也相继响应。 年近半百的“六老汉”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当年秋天,他们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拉开了治沙造林的序幕。刚开始没有资金,也没有经验,就用“一锨沙、一棵树”的土办法造林。不料几场大风刮过,近多半树苗被黄沙埋掉。 “老人们约定,如果这辈子治不住沙,就让后人们去治。不管多苦多累,每家都要有一个继承人,一直要把八步沙管下去!”郭万刚说,经过反复摸索,老人们总结出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 “春秋时节,是压沙栽树的黄金期。为了赶进度,我们全家老少齐上阵,还雇了不少邻居来帮工,卷起铺盖住进沙窝里。没有炉子生火做饭,就用三块石头支口锅,开水泡馍当饭吃。大风一起,沙子刮到锅碗里,吃到嘴里把牙齿咯得吱吱响。”郭万刚回忆说。 转眼到了第四个年头,那一年春天雨水多,地里墒情好,老人们种下的大部分树苗成活了。望着一棵棵亲手栽种的花棒、梭梭长出了芽,老人们高兴地笑了,受的苦总算有了回报。 “过了几年,63岁的父亲生病进不了沙漠,要我接替他去治沙。当时31岁的我正在土门供销社上班,是个让人羡慕的国家职工。”郭万刚说,自己很不愿意丢掉这个“铁饭碗”,到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去治沙。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沙和枯燥而艰苦的造林生活,他苦闷过,也后悔过。 真正让郭万刚坚定治沙信念的,是1993年那场刻骨铭心的“5·5”沙尘暴。这场13级以上的黑风暴夺走了当地多人的生命,“经历了这场灾害,就算是豁了命,也要把沙给治住,再不能让它吞噬我们的土地和生命!” 随着“六老汉”中的大多数人相继离世,郭万刚和其他几个兄弟接过父辈手中的铁锨,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三北”防护林政策调整,加上连年干旱少雨,八步沙林场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林场附近按照政策打一眼机井,开上些荒地,发展集体经济,补贴造林费用。”郭万刚这一大胆的提议,获得大伙支持。经过艰难跑贷款和发动六家人集资,终于凑齐打井所需的30万元。当一口156米深的机井历时4个月终于打成时,大家忍不住抱头痛哭。 从此,八步沙林场走上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综合发展的新路子。在完成八步沙的治理后,继续向周边更远的风沙口和荒漠发起挑战。近年,八步沙三代治沙人被授予“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郭万刚表示,把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变成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六老汉”只有一位老人在世,今天的“六兄弟”也在一天天变老,第三代人也陆续加入治沙队伍。
搜罗网 -
五六十年前,在甘肃定西市通渭县一个几乎看不见树木的贫困山村,一场露天电影荧幕中“南方山绿水清、草木浓密”的画面,深深刺激了20岁的许志刚和许志强这对双胞胎兄弟。面对困扰村子几代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兄弟俩开启长达56年的“栽树人生”。2024年6月,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三北精神”“八步沙精神”,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开展全省林草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活动,“刚强兄弟”受邀讲述他们用半个世纪誓把荒山变绿洲的故事,无数人深受所动,感受榜样的力量。 56年来,“刚强兄弟”义务种树8万余株,400亩荒山变成了绿地,家乡的房前屋后和山坡上都绿树成荫,他们实现了少年时梦想中的“绿水青山”,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对村里水土流失治理也起了很好的作用,他们所在的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如今已是通渭县最美乡村之一。 “经常有人问我们,当初为啥想着种树,那个年代生活那么困难,肚子都吃不饱,还想着种树?也有很多人问我们,种一辈子树,是咋坚持过来的?”今年76岁的许志刚回忆道,那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种树不仅能固土,还能有柴火烧,能建房子,一根椽也能卖两三元钱,“要想发展,只能栽树、必须栽树”。 儿时的乡村很少见到一棵树,一场电影引发植绿梦 “我小时候的许堡社很少见到一棵树,都是荒山、黄土,风一吹,刮起的黄沙里看不到人影。遇上下雨天,黄土坡上淌起了黄泥汤,冲毁房屋,常常留下没过膝盖的烂泥。”今年76岁的许志刚回忆道,那时候是真的很穷,没有柴火烧,修房子也没有木头。 许志刚说,到了冬天,风沙特别大,穿的单棉裤,锥心刺骨的冷,再遇上个极端天气,既怕村口的甜河涨水,院落塌陷,又怕村后的黄土坡失陷,淤泥冲下来淹了村子。每次雨水冲刷过的地面,是一个个被称为“窟圈”的暗坑,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他们曾目睹家人跌进“窟圈”差点丧命的场景,更加胆战心惊。 20世纪60年代,在一次张川村放映集体电影时,20岁的“刚强兄弟”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南方的山绿、水清,树长得那么茂密,就开始想“下多大的苦,才能赶上人家的生活”。他们意识到要想改变环境、改变生活,只有种树。“我们想过种一些南方的树种,让村里一年四季都有绿意,当时村里的老人跟我们说,南方的树种在北方活不了,但我们觉得事在人为,总要干一干,试一试。”许志刚说。 从牙缝里一分一厘“抠”钱买苗,在黄土塬为树活找水 种树,没有树苗怎么办?当时通渭县最常见的树种是白杨和榆树,价格便宜,也容易生长,但“刚强兄弟”想种的松柏、云杉、棕榈这些树都需要从外地买,一棵树苗要3元钱,在那个年代能买10斤白面。 “我们种地靠天吃饭,没啥收入,家里也没啥值钱的东西,就养猪养鸡,拿去卖点钱,鸡蛋也能换点钱。”许志刚说,那时别人家一年到头能吃上口肉,他们兄弟俩家里一年四季养猪,却没吃上过一口肉,都卖了换钱买树苗。一家4口人分到的12斤油也卖了钱去买树苗。卖了马驹的700元钱原本打算用来盖房,也买了树苗…… 就这样一分一厘,“刚强兄弟”从牙缝里“抠”出来买树苗的钱。村里没有树,他们挑着担子,走遍陇西、岷县等周边县区,却从未舍得在买树的集市上吃一顿饭。 “记得那时候,夜晚的月亮格外亮堂,我们兄弟俩担着树苗子,走过一个又一个山岗,走回家,天就亮了。”“刚强兄弟”节衣缩食购买树苗,坚持义务植树,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喝上几口罐罐茶,扛着铲子、锄头上山,给树松土、除草、修剪枝叶。 树种上之后,浇水又成了大问题。在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水是个稀罕物。那时候许堡社吃水都靠村里的一个泉眼,水量不大,取水的时候要等在泉眼边,一般两三个小时才能装满一桶水。在那个人吃水都很困难的年代,极少有人把水拿去种树。为了不影响别人用水,“刚强兄弟”就在夜里担水,再把水一桶桶运上山,一个来回要20多分钟。除了担水,雨水是另一个水源。黄土高原的雨大多数时候下在晚上,兄弟俩经常在凌晨一两点冒着暴雨出门,用土在树边围上一圈,这样能给树存点水,让它们活下来。 尝试五十多种树苗,50载让荒坡满目绿色 “云杉、侧柏、油牡丹……只要是在黄土地上能成活的树种,我们都要试一试。头几年种的树,活下来的很少,树苗不是旱死、被水冲走,就是因为水土不服难以成活。”许志刚说,一个树种不行,就换另一种,来来回回尝试了五十多种树;树苗的成活率不高,就自己育苗,保持树木活力。 “好不容易长的干壮叶密,一场大暴雨过后,湿陷性黄土裹挟着树苗冲走了。好不容易把淤泥清理掉后,树从泥潭里露出小树梢,又一场暴雨彻底冲没了。”时至今日,每当听到打雷下暴雨,“刚强兄弟”还是很害怕,他们说这是种树落下的心病。 在一次次尝试中,“刚强兄弟”慢慢种出了经验。后来,他们狠了狠心把家里的10亩良田换成30亩荒坡。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松柏、云杉、棕榈逐渐爬满了家乡的山头,各种野生动物也开始变多了。 “我们村对面的山坡上,儿时没有一棵树。我和弟弟一人一块地,从荒坡两边开始种树,用了整整五十年,两片地连成了一块树林。”许志刚表示,通渭县山大沟深,陡坡地多,能种树的地方还有很多,只要活一天就一直种下去,“只有满目的绿色,才让我们心里踏实、心里高兴”。
搜罗网 -
“我以前只知道3000年看陕西,5000年看山西,这回知道8000年要看甘肃。”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杜冰玉告诉记者,甘肃的文化底蕴以及地貌的多样化令她印象深刻,她期待吸引更多华侨华人关注、了解甘肃。 6月29日,在甘肃进行研修和采风10天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兰州,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何效祖、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兆寿,围绕《甘肃文旅整合营销与创新实践》《数字赋能下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大家分享甘肃文化和旅游的故事。 当日,何效祖为海外华文媒体人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他从“自然奇观的博物馆”“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民族风情的大观园”“品质旅游的目的地”这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甘肃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旅资源。 同时,何效祖以今年大火的甘肃文旅典型成功案例,如甘肃社火、敦煌大姐等为切入点,从事件营销、服务保障、麻辣烫火爆的思考与启示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甘肃文旅“引流”“出圈”的背后故事。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兆寿以自身开设视频号、抖音号传播西北文化为切入点,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深厚历史底蕴,并以甘肃特色伏羲文化等为例,解析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性。 “何厅长的讲课不仅有深度还有广度,通过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讲述方式,为我们完整地呈现了位于中国几何版图上的这柄‘玉如意’的形象。”加拿大七天传媒编辑部副主任陈汝燕在听完课后如是说。 陈汝燕表示,此次授课,让她了解到甘肃除了人们所熟悉的河西之外,还有四季常青的陇南,以及伏羲文化发源地的天水。“甘肃过去太低调了,此次第一次走进甘肃我觉得耳目一新。”她说。 《菲律宾商报》总编辑蔡有铭表示,音乐、文化、艺术,对于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全球民众来说是共通的,大家都对遥远的大西北及其蕴含的文化非常感兴趣。此次华媒代表们用多篇报道深入展现甘肃的风土人情,让更多人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认识甘肃蕴藏的大文化。
搜罗网 -
“我们不仅目睹了僧侣们的修行生活,还参观了诸多经堂,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28日,参观享誉“世界藏学府”的拉卜楞寺时,海外华媒代表唐明涛不时用手机记录下参观时的感受。他说:“华侨华人虽身居海外,对中华文化仍有浓厚兴趣和认同感。” 28日,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走进拉卜楞寺、唐卡小镇等地采访,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讲述民族文化故事。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709年创建至今,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学院、佛教艺术、藏经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教学府之一。 “多次听闻拉卜楞寺,今天一睹真容,比想象中震撼。”参观后,海外华媒代表姚风明感叹,底蕴深厚的藏传佛教,以及僧人们所制工艺精湛的酥油花,让他对藏族宗教文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华媒代表们的笔触和镜头,会成为向世界传播甘肃独特魅力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上的璀璨文化和历史传承。 随后,华媒记者来到拉卜楞寺旁的唐卡小镇,该地是由当地政府于2018年打造的唐卡文化长廊,集聚以拉卜楞唐卡为代表的甘南藏族唐卡,入驻数十家企业及画室。 唐卡被誉为藏族“百科全书”,具有鲜明民族特点、浓郁宗教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其传承史与拉卜楞寺密不可分,吸引众多学徒慕名而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南藏族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交巴加布表示,随着时代变迁,唐卡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有了经济保障,更多年轻人主动加入到唐卡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他说,唐卡小镇不仅是唐卡的体验与展示基地、创作与销售基地,更是传承与培训基地。 “我们期待未来,夏河唐卡能够继续传承创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表示,通过与画师们交流,了解唐卡的绘制技艺和背后的文化故事,选材、研磨颜料、勾勒线条到填充色彩等,唐卡绘制是一个极其严谨和复杂的过程,这让他感受到唐卡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搜罗网 -
甘加景区,这里不仅景色优美,文化旅游资源更是丰富,被誉为“甘加秘境”。走进这片秘境,你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历史的厚重。甘加草原水草丰美,这里的草原仿佛是大地的绿色绒毯。八角古城,一处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却深藏不露,充满了神秘感。千年古刹作海苯教寺和白石崖寺,千年古刹见证了岁月的沧桑,白石崖寺则坐落在悬崖峭壁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白石崖溶洞、达里加翠湖等景点的加入,更增添了甘加秘境的魅力这里的“秘”,不仅是因为这里是拉卜楞寺创建者第一世嘉木样大师的诞生地,他的学养、德行和一些神奇的事迹至今仍在广袤的草原上传颂,更因为独特的甘加八角古城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这座古城的建造年代、用途以及曾发生过什么,都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谜团。这样的神秘感,让人更想一探究竟。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草原的辽阔、古刹的庄严、溶洞的神秘、湖泊的秀美……这是一处融合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秘境,等待着你的探索和发现。甘加秘境,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地方,等待着你的到来。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快来甘加秘境,让我们一起揭开这里的神秘面纱吧!以下是针对这个内容的一些自媒体笔记标题以及它们的引申方向:
搜罗网 -
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装秀表演现场。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尕秀村帐篷城景区。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尕秀村村貌。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锅庄舞表演现场。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族拉伊(山歌)表演。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族拉伊(山歌)表演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装秀表演现场。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装秀表演现场。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装秀表演。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族扎宁(弹唱)表演。
搜罗网 -
深入甘肃腹地,我们来到了这个美丽的藏族村落——俄合拉。俄合拉,藏语意为“白顶子山”,也被誉为“神的留白地”,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是“高美佐盖”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一个缩影。昔日的俄合拉,是一个以畜牧业、种植业为主的传统藏族村落。农牧民群众沿袭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人畜混居的积弊根深蒂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随处可见,脏乱差引发的“破窗效应”愈演愈烈。然而,这一切都在悄然改变。近年来,俄合拉村在保留藏式建筑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将原生态的高山峡谷、草原溪流等自然景色与浓郁的藏族民俗文化、游牧文化相结合。现在的俄合拉,已建成集住宿餐饮、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体验。这种改变,为当地农牧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看着眼前这个焕然一新的俄合拉,不禁让人感叹: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也能够改变一个村落的面貌。如今,俄合拉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这片神奇的土地。总之,俄合拉村的成功转型,不仅保留了传统藏式建筑文化特色,还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实现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俄合拉村将会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的理想目的地。
搜罗网 -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作为海外华文媒体踏足这片神秘的土地,亲身感受藏传佛教的独特魅力。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为活佛的府邸。自1709年创建至今,经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俗教民的开发,已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轮及喜金刚6大学院,108属寺和八大教区的大型寺院,在其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学院、法会、佛教艺术、藏经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教学府之一漫步在拉卜楞寺的古老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酥油香。寺庙建筑气势恢宏,壁画、唐卡、法器等藏传佛教文物琳琅满目。我们不仅亲眼目睹了僧侣们的修行生活,还参观了诸多经堂,了解藏传佛教的教义和历史。拉卜楞寺是藏族文化和宗教艺术的瑰宝,更是甘南地区的精神象征。这里的佛教信仰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使他们对人生、道德、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尊重和传承的。站在拉卜楞寺的高处,放眼望去,绿水青山之间,这座千年古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它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精神的寄托。海外华媒的我们,将把拉卜楞寺的所见所闻带回海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搜罗网 -
当周草原景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附近,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了无数游客。景区距离合作市仅2.5公里,这里的过渡性地形是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自然特征。随着地势的逐渐升高,草原向高山过渡,海拔也达到了3000多米。这里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当周草原景区内,林中乔木、灌木、野生菌类品种繁多。主要的乔木有冷杉、云杉、高山杨等,这些树木为这片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氧气和遮荫。灌木有沙棘、野杜鹃、蔷薇等,它们为草原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生机。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水草丰美、牛羊追逐……这些词语描绘的正是当周草原景区的美丽画卷。这里的大自然纯净如画,让人流连忘返。值得一提的是,当周草原景区将敞开怀抱,迎接八方宾客。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等待你去探索。当周草原帐篷城位于海拔2980米的国家4A级当周生态文化旅游区内。这个独特的住宿选择由1个礼宴中心和19个小帐篷组成,每个帐篷都配有现代化的设施,可以容纳100人住宿。这里夏季每晚都有本土民族文化演艺,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帐篷城的配置高端,设施完善,游客可以充分体验幽静的自然生态,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享受大自然恬静的生活。当周林卡高端民宿是当周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新兴住宿选择。民宿于2023年8月1日正式开业,由甘南州当周林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管理。民宿致力于打造具有甘南本土化的建筑风格,同时集聚现代化的优质经营模式。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同时享受到现代化的服务设施。民宿的开业无疑为合作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总的来说,当周草原景区是一个集自然风光、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高端民宿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近大自然,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体验现代化的服务设施。期待着更多海外友人,华人华侨来这里感受这片纯净的大自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