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中国
搜罗网 -
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造访了当时亚洲和非洲东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来海上丝绸之路最为繁盛的时代。600多年后的今天,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来自17个国家20家媒体的代表们,走进郑和故里云南晋宁,追寻郑和精神,共话丝路传承。郑和,原名马和,回族,1371年生于今昆明市晋宁区。后被明军虏至北京,受到朱棣赏识赐姓为“郑”,率队完成了当时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不仅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也为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友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昆明南去约60公里就到了位于滇池南岸的郑和故里晋宁。这里辟有郑和公园、郑和纪念馆,成立郑和研究会,每年举办昆明郑和文化旅游节,以多种方式传承着“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郑和精神。同时,这里也是滇文化的发祥地,出土"滇王之印"等重要文物。郑和公园内矗立着高8.5米的郑和全身像,对望烟波浩渺的滇池;且设有三宝楼、郑和碑林、马哈只墓等纪念设施。其中,郑和父亲马哈只墓的墓志铭,明确郑和家世出身等重要信息,是研究郑和生平的珍贵文物。占地7.19亩的郑和纪念馆也位于园内,通过大量实物、史料和声光场景,充分展示晋宁从远古恐龙时代到滇国灿烂的青铜文化,再现郑和波澜壮阔的远航壮举。纪念馆展示的郑和率队七下西洋的历程尤为引人注目。从1405年的初次开洋,到1433年最后返国,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远涉印度洋,跨过波斯湾,穿越红海,最远曾抵达赤道以南的东非沿岸各国。海域之辽远,航程之漫长,船队之壮观,在那个时代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壮举。更引人注目的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坚持“共享太平之福”“敦睦邦交”“强不凌弱”的原则,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技术,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也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受到了拥戴。参访现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热议:郑和到访过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仍保有“三宝山”“三宝庙”“三宝井”等众多纪念郑和的文化遗迹。当地人至今仍亲切地唤郑和为“三宝公”。
搜罗网 -
7月28日22时,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斗南花卉市场依旧人声鼎沸,花海和人海交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批发商在此买花、赏花、品花、食花,繁荣的夜经济,让这座“亚洲花都”在深夜同样魅力非凡。斗南是中国花卉产业发源地之一,历经40余年发展,已成为云南一张靓丽的产业“名片”,拥有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和世界第二大的花卉拍卖中心。每天有117个大类、1600多个品种的鲜切花在这里完成交易,从昆明销往中国各地及新加坡、越南、泰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让鲜花香飘世界。斗南花卉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宋柯樵介绍,20世纪80年代起,斗南大部分村民依靠双手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把菜地改为花田,开启了鲜切花商品化种植和交易的道路。当时,在斗南的主路上,成捆、成筐的鲜花摆在街边售卖,形成了“以路为市”的斗南花街。经过40余年发展,斗南的“花街”发展为“花都”,形成了全国花卉交易中心、花卉旅游会展中心、花卉物流中心、花卉金融中心、花卉大数据信息中心五大花卉产业中心,成为全国乃至亚洲鲜切花交易的核心。“目前,云南省80%以上的鲜切花和来自周边省份、东南亚国家的花卉在斗南进行交易。”宋柯樵说,2023年,斗南花市实现花卉交易量135.4亿枝、交易额135.7亿元,连续25年鲜切花交易量、交易额、现金量、交易人次和出口额居全国第一。据了解,斗南花市的交易盛况从每天8时持续至深夜,以夜间为主的交易时间能有效缩短中间环节,确保鲜花的品质。近年来,斗南花市依托夜间交易及人流量的特点,大力发展以花卉消费体验、旅游体验、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夜间经济,衍生出了鲜花直播间、鲜花特色产品店、鲜花快递业务等多种经济形态。夜幕降临,斗南花市灯火通明。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发商、零售商在此询价交易,游客们头戴花环在此拍照打卡,选购花卉及其衍生产品。随着夜间经济不断发展,夜游斗南逐渐成为昆明的旅游新热点。“未来,斗南会不断培育花卉新品种,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力争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宋柯樵说。(完)
搜罗网 -
7月28日,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活动在昆明启动。来自17个国家的20家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彩云之南”,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本次活动由云南省侨务办公室主办,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承办。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将走进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三地,探寻华侨历史、马帮印迹,触摸鲜切花、野生菌等特色经济脉络,体验彝族火把节、白族扎染、白族三道茶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云南省侨务办公室主任何长松在启动仪式上致辞称,云南是中国第五大侨乡省,是中国世居民族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旅游大省”“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和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门户。希望海外华文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客观全面地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工作成效和发展前景。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作为此行华文媒体代表在致辞中表示:云南不仅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且是多民族聚居区和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值得深入挖掘。海外华文媒体拥有自己的平台,对所在区域了解,应发挥自身特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当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世界著名航海家郑和的故里——昆明市晋宁区,参观郑和纪念馆、晋宁博物馆,了解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和古滇文明,开启云南之旅。
搜罗网 -
萌态可掬的“大地湾小祖宗”今年火遍全网,它就是于1973年出土于甘肃天水市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现馆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甘肃是史前文化的发祥地,已发现7000余处史前文化遗址,类型多样、规模宏大,包含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不仅见证了甘肃地区古代社会的发展,还对理解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进程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马家窑文化是典型代表之一,尤其是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彩陶,以其独特的图案设计,如漩涡纹、蛙纹、鸟纹等展示了史前先民的审美和创造力。近日,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组织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活动在甘肃举行,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踏访甘肃多个县市。甘肃省文旅厅厅长何效祖为华文媒体人带来《甘肃文旅整合营销与创新实践》精彩课程。甘肃的史前文化、始祖文化、农耕文化、先秦文化、中医药文化、简牍文化、黄河文化、五凉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该省独特的旅游资源。甘肃有始祖文化,是炎黄子孙的寻根地。相传,伏羲、女娲、黄帝诞生于甘肃天水一带。伏羲创立八卦,开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钻木保火,创造烤、灸、蒸、煮等熟食之法。至今,天水民众保留着祭祀伏羲的传统。每年6月,甘肃还举办公祭伏羲大典,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该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甘肃是中医药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甘肃是岐黄故里、皇甫谧故里,传承有《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该省也是中国重要的药源基地和黄芪、当归、党参等道地药材主产地,现有中药材资源2540种,建立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仓储、流通、加工、科创、使用全过程的产业链发展体系,被誉为“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甘肃是中国汉简大省。北方共出土汉简7.36万余枚,甘肃6万余枚,占全国的82%以上。甘肃简牍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简述中国”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甘肃是黄河文化重要的承载地。大禹治水导河积石,导弱水,导黑水,均为在甘肃完成的水利工程。黄河上的璀璨明珠,引领现代水利建设诸多第一的刘家峡水电站在甘肃。该省沿黄河打造的风情线,集黄河母亲雕像、百年中山桥、黄河水车等景点于一线,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旅游纳凉的好去处。此外,甘肃是中华农耕文明,是周礼秦制的策源地,是魏晋以降赓续中华文脉的承载地、开启隋唐盛世的出发地,以及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到达部队最多、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
搜罗网 -
甘肃拥有除海洋和岛礁以外我国所有的地形地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然奇观博物馆。甘肃陇南之地山水灵秀,陇东地区千沟万壑,甘南草原碧绿无垠,七彩丹霞色如渥丹,河西走廊大漠孤烟,祁连山麓冰川逶迤,敦煌雅丹鬼斧神工……外界疑惑,是什么造就了甘肃多样地形地貌。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形成了河西干旱气候区、东部季风气侯区、青藏高原气候区三大气候区,加之地处内陆河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交汇处,孕育了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形成河西走廊、北山山地、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祁连山地、甘南高原六大地形区域。近日,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组织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活动在甘肃举行,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踏访甘肃多个县市。甘肃省文旅厅厅长何效祖为华文媒体人带来《甘肃文旅整合营销与创新实践》精彩课程。在自然奇观的博物馆如何打卡?不妨来看看这些“宝藏景点”。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享誉中外,酒泉祁连苇海是城市里的乌托邦,嘉峪关关城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天水麦积山的“麦积烟雨”别错过,武都万象洞溶洞音乐节你可能第一次见,还有甘南秘境迭部扎尕那……都已“梳妆打扮”等您来。值得一提的是,甘肃还有敦煌雅丹世界地质公园、张掖丹霞世界地质公园、临夏世界地质公园三大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敦煌雅丹世界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多样,雅丹体超过5500个,是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这个夏日来甘肃,这些自然奇观不能错过!
搜罗网 -
“一年一场风,由春刮到冬”“大风一起不见家,一茬庄稼种三遍”……30多年前,逐年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甘肃武威市民勤县人家门口的好日子,被一场场风沙越刮越穷。面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绝望,当地很多民众被迫远走他乡,十几岁的姜莉玲同样在心中嘀咕“想搬走”。2024年6月,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三北精神”“八步沙精神”,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开展全省林草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活动,姜莉玲受邀讲述自己用青春和生命在民勤沙海守护家园的故事。 时光荏苒,彼时想要逃离的姜莉玲不仅没有走,而是自称“梭梭苗”扎根沙海25载。多年来,她同千千万万治沙人一道,在沙海里栽下一棵棵梭梭苗(一棵苗木可固沙10平方米),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相比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家乡的环境越来越绿、越来越美,在一年又一年风沙中摸爬滚打,姜莉玲的脸和手变得黝黑、粗糙。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民勤县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但生态区位极其重要,这片小小的绿洲,以一己之力阻挡着两大沙漠的合拢。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民勤,湖水清澈、水草丰美,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富庶之地。但随着人口增长,开荒打井,石羊河上游来水减少,民勤生态环境曾经逐年恶化,最严重时荒漠化面积超过90%。“我清晰记得,14岁那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道黑色的风墙,打破原本晴朗的天空,从远处呼啸而来。我们拼命往家跑,但风沙速度比我们更快,转眼黑色风暴淹没了我们。”现为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的姜莉玲回忆说,后来才知道,1993年5月5日那场特大强沙尘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当地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 “那时我也问过父亲,我们家啥时也搬走?抽着旱烟的父亲过了许久低声说,‘还能搬到哪里去,这就是我们的家呀!’”父亲的话就像一根沙枣刺,扎在姜莉玲心上生疼。中考时经过深思熟虑,姜莉玲报考了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主动申请到乡镇上的林业站工作,成为一名治沙人。 翻地、施肥、育苗、浇水......治沙看似和农活没什么两样,但要求更精细,费心又费力,过敏体质的姜莉玲不得不经常接触化肥农药、林木花粉,三天两头就出现浮肿、布满红斑、奇痒无比,严重时还曾住院治疗。 姜莉玲说,每年压沙造林时节,吃住在沙窝,一住就是30多天,每天要徒步行走20多公里巡回作业,天气好的时候还能吃口热乎饭,遇上风沙天,只能凉水泡馒头,半夜经常被冻醒,满头满脸都是沙子,还得提防帐篷被大风吹翻。时不时还有小猫一样大的沙鼠,钻进帐篷“串门”,湿漉漉的令人毛骨悚然。 退耕还林是林草工作的“重头戏”,也是难啃的“硬骨头”。姜莉玲说,在推进过程中,时有个别村民不理解不支持,需要反复进村入社、走门串户,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有的村子没被列入退耕还林范围,村民又焦急万分,需要通过一次次调研不断向上反映民众呼声,争取项目补助。 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需要不断探索新技术,姜莉玲和同事们建起了500亩试验示范基地。依靠科技进步,他们把防沙治沙变为治沙用沙。通过观摩学习和反复请教专家,他们指导村民学习接种技术,建成沙产业基地4600多亩。 姜莉玲说,这项技术给沙漠前沿的村子每户年均增收6000多元,沙产业基地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带动民勤县发展肉苁蓉产业6万多亩。 “孩子年幼时,我常常一头扎在沙漠里,三四十天回不了家。但看到栽下的梭梭苗茁壮成长,觉得那也是我的孩子,能让包括我的孩子在内的下一代生活得更好,让家乡变得更美!”姜莉玲说。 如今的民勤,昔日沙海的“老虎口”绿树成林、郁郁葱葱;曾经干涸的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啾啾……正如姜莉玲一样,一代代治沙人,像成片的梭梭林傲然挺立,守护着家园。
搜罗网 -
2024年6月24日-29日,甘肃林草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活动赴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进行巡讲,由甘肃省林草系统先进代表“国家卓越工程师”徐先英,“时代楷模”“林业英雄”“全国防沙治沙英雄群体”代表郭万刚,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姜莉玲,“感动甘肃·陇人骄子”“刚强兄弟”,讲述各自工作成长经历和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激励全省林草工作者全力打赢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甘肃境内自西至东分布的库姆塔格、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该省由此也成为遏制风沙危害的战略前沿阵地。“小小一粒沙并不起眼,但对我而言,治沙就是我的事业。”在风沙一线已坚守近40年的徐先英向大家分享了3个他与治沙的故事:为治沙研发设备,使甘肃治沙装备走在全国前列;与沙漠抢良田,有效解决了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等绿洲边缘流沙埋压农田的问题;为黄河生态助力,解决黄河首曲地区高寒草地沙化防治的关键问题。“如今的民勤,绿树成林、郁郁葱葱;曾经干涸的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啾啾……我的家乡,一棵棵梭梭傲然挺立,宛如守护绿色的‘卫士’。”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姜莉玲分享了自己坚持治沙防沙的故事。来自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的“刚强兄弟”,从20岁开始义务植树,他们用半个世纪为家乡添绿。他们说:“我们只要活一天,就干一天,一直种下去。只有满目的绿色,才让我们心里踏实、高兴。”72岁的郭万刚讲述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故事。他说:“我坚信,只要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治,就一定会有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的那一天。”包含“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三北精神”“八步沙精神”的5名林草先进人物的事迹感动人心。报告会现场很多人潸然泪下,“尤其,刚强爷爷的故事令我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是普通的农民,居然用了50多年义务植树造林,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那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呢?我们这些年轻人呢?我们该怎么做?这场报告会给我很多思考和震撼”,一位在嘉峪关现场聆听宣讲的林草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此次甘肃省林草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活动将历时约1个月,由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甘肃省“三北”工程区各市(州)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