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华风®️
搜罗网 -
一段平缓的坡道、一截应手的扶杆、一处暖心的提示牌……9月15日,虽然下着小雨,参加“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郴州行”活动的海外华媒代表,却在湖南郴州莽山五指峰景区感受到满满的温情与暖意。莽山位于宜章县境内、横卧于南岭北麓。景区总面积近30万亩,境内山岭耸峙、怪石嶙峋,拥有“奇松、怪石、云海、雾凇、杜鹃、温泉”等高品质资源,兼具“泰山之雄、华山之险”,是集观光、休闲、康养、研学资源为一体的山岳型景区。“为将莽山优质旅游资源和美景呈现给世人共享。宜章县与中景信集团合力打造了莽山五指峰景区,以无障碍旅游为主题,精心设计,最终成为国内首个可实现无障碍游览的山岳型景区。”宜章县文旅广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成丽霞介绍。何为“无障碍山岳型景区”?在莽山五指峰景区,海拔1400米以上处,一个扶梯、两个电梯将三条不同海拔的游步道连接起来,架设而成8公里游步栈道。景区还采用户外斜挂式轮椅提升机、垂直轮椅提升机及爬楼机代步,让轮椅无障碍通行,肢残人士也可“坐登”山顶,登高望远。莽山因此被誉为一座“不用爬的山”。2020年,中国肢残人协会、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分别授予莽山“全国首家无障碍山岳型景区”“全国首家无障碍山岳型旅游景区”称号。凭借“无障碍”的温情,莽山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攀升。今年1月至8月,莽山景区接待游客280.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25亿元。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不时可见“轮椅游客”漫步悬空栈道、观莽山云海。莽山的温情还体现在景区的每一个细微处。在游客服务中心、索道站房、餐厅、公共厕所等地,入口处均设置有无障碍通道,方便出行障碍人士自由进出;景区旅游公厕均设置第三卫生间和残疾人专用厕位、专用洗手台,解决出行障碍人士如厕难问题。为守护好莽山生态风光,景区建设严格规避了具有森林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尽可能选择对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破坏较少的线路。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环保、林业、国土、建设、旅游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完善行政审批手续。在游客中心、停车场、缆车基站等规划选址时,充分利用荒地、滩涂等,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宜章县发挥莽山无障碍旅游集聚效应,带动景区周边群众大力发展民宿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既实现了当地群众“家门口”就业,也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如今,整个莽山景区已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旅游产业体系,能够日接待游客20000人以上,提供住宿床位约5000张,旅游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
搜罗网 -
9月13日,“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郴州行”活动在湖南郴州启动。郴州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江西接壤,是湖南的“南大门”、中部地区对接粤港澳的“桥头堡”。郴州红色底蕴深厚,是“湘南起义”策源地、“第一军规”颁布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山水风光奇秀,是华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46%,居湖南第三位。近年来,该市涌现出乡村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业态,全面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本次活动由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中共郴州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承办。华媒代表将走进郴州北湖、汝城、苏仙等地,深度体验水资源可持续与利用与绿色发展成果,见证红色文化与农旅融合带来的民生之变,感受非传统旅游城市与旅游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当天,华媒代表来到高椅岭、郴州水世界参观采访,实地体验郴州“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的成效。走进高椅岭,连绵起伏的赤红色山丘映入眼帘,这是罕见的丹霞地貌。据介绍,高椅岭曾是一家发电厂尾渣排放处理的中型灰坝,土地损毁,植被破坏,生态退化严重。近年来,当地开展生态治理、国土绿化和景观修复等工作,加大特色景区建设,使高椅岭蜕变成“碧水丹霞”的天然画卷,已接待海内外游客180万人次。造型形似汉字“水”的郴州水世界,是首个展示中国城市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展览馆。该展馆利用东江湖冷水和东江湖大数据中心机房余热,集成冷热联供、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等技术,满足场馆日常用水、制冷供暖需求;利用场地的高差和变化,展示出涌泉、瀑布、水雾等多样的水形态;通过5G、三维建筑投影、AI智能、体感互动等新媒体技术,营造360度沉浸式、互动性观展体验。据悉,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将于9月16日晚在郴州开幕,华媒代表将探访莽山五指峰、七一一时光小镇、郴州文化艺术中心等旅发大会重点观摩项目,领略郴州生态与文旅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之美。
搜罗网 -
9月13日,参加“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郴州行”主题采访活动的海外华媒代表,驱车前往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高椅岭风景区参观,一览郴州的好山好水。随着车子逐渐驶近高椅岭景区,连绵起伏的赤红色山丘映入眼帘,这是中国南方罕见的丹霞地貌。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家发电厂尾渣排放处理的中型灰坝,煤灰飞扬,土地损毁,植被破坏,生态退化严重,安全隐患突出。近年来,当地开展生态治理、国土绿化和景观修复等工作,加大特色景区建设力度,使高椅岭蜕变成“碧水丹霞”的天然画卷。据了解,高椅岭丹霞地貌具有不可再生性,每万年以0.8米的速度被雨水消磨,表面绿植、水土流失较快。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郴州市对高椅岭实施地貌恢复、加盖覆土、植被移栽等工程,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99.84%,裸露地植被恢复率达99.64%。高椅岭景区以山林为主,风景宜人,山、水、泉、洞、寨、崖、坦俱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丹霞地貌周边有漂亮的水洼点缀,红岩绿水、险寨奇涧,生态自然,美不胜收。依托独特的丹霞山水地貌,目前高椅岭已经打造了叠瀑广场、连椅桥、巨石阵等旅游体验项目,成为网红打卡地。借着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的东风,高椅岭景区对生态景观、游客接待中心、大型停车场等进行提质升级,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游玩,是节假日热门旅游景区榜单的常客。目前,高椅岭抖音点击量突破16亿人次,接待海内外游客180万人次,位列大湾区游客最喜欢的湖南20大景区第2名,成为湖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的典型案例。在郴州,不少像高椅岭这样的生态景区,正在通过一项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探索将“偏远山区”打造为“网红景区”,将“广阔水面”推广成“打卡画面”,把“凉爽天气”转化为“火热人气”,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的新路子。为全面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郴州近年来还系统打造了“天下莽山、温泉之都、碧水丹霞、红色经典、东方水城、避暑康养、历史文脉、夜空闪亮”八张文旅名片,精心推出“红色经典之旅、诗意生态之旅、休闲康养之旅、民俗文化之旅、活力研学之旅”五条精品线路,推动红色与绿色相映成画、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跑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搜罗网 -
“滴-滴-滴......”一辆城乡公交车甫一抵达湖南岳阳汨罗市白水镇客货邮服务站点,投递员李靖立马上车取件。“汨罗的公交不仅搭载乘客,还成为快递包裹的‘顺风车’。”李靖一边说,一边把包裹整齐摆放在站点货架上。9月12日,参加“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岳阳行”的12国华媒代表走进湖南汨罗,实地感受汨罗客货邮融合发展的成效。据介绍,因农村村庄较分散,快递配送路途远、成本高,很多快递公司只把快递包裹送至乡镇集散点。以前,第三方配送公司向快递公司承包汨罗市从镇上到村里的配送业务,实现了快递进村,但乡亲们却需为此“二次付费”;配送也不及时,包裹量少时就两三天送一次。 得益于汨罗“客货邮”的融合发展,这种现状得以改变。2022年,湖南省首批客货邮融合发展示范创建县市汨罗市开始试运行农村客运班车捎带快递进村模式,整合农村客货运和邮政快递运送,打通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破解农村物流配送难题,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蹚出新路子。 “我们的农村客货邮系统包含两大块,一是市级分拣中心,二是每天80台次城乡巴士、30条融合专线、镇村全覆盖形成的配送体系。通过市镇村三级物流网络,农村客运、货运、快递100%通达行政村,下行快件当日到、当日达,上行快件当日寄、当日送,40%村民可以步行5分钟收寄件,初步实现‘人在家中坐、快递到门口’和‘不出村里头、产品就运走’。”汨罗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杨帅说,每个客货邮还能为群众提供邮政揽储、报刊订阅、便民交费、助农取款、农财险办理等“一站式”服务。想让乡村快递“快”起来,还需要一整套支撑体系。“为此,我们整合多部门资源,通过共建共享,建设高效农村物流体系。”汨罗市委书记朱平波介绍,汨罗建成市级客货邮融合发展运营中心和电商物流园,构成集统一协调、集中揽收、智能分拣、冷链仓储、信息调度、网红直播等功能于一体的核心枢纽,同时结合实际自主开发客货邮信息调度系统,连通公交运行系统、智能分拣系统等信息接口,建好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社会快递包裹数据信息与邮政配送系统和公交运行系统无缝交互,破除信息共享障碍,精准匹配人、车、货、站、线,实现快递包裹全程可追溯、到站有提示,服务网点在线集中监管。 在汨罗市客货邮融合发展服务中心,自动分拣设备正高速运转。大大小小的包裹经过机器扫描,根据编号显示地址信息,被精准投送至同一目的地货物汇集卡口。 汨罗市邮政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黄峰介绍,汨罗市客货邮融合发展服务中心、分拣中心就建在汨罗市客运总站,快递包裹刚下分拣线,就上公交车,实现了“无缝衔接”。汨罗市客货邮融合发展服务中心分展示、直播、分拣、办公、配载和信息中心六个功能区域,整合了5家快递公司。“全市平均每天下行快递3万多件、上行1万多件。” 目前,汨罗市有164个村客货邮服务站,客货邮成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自客货邮运行以来,汨罗市客货邮村级站点包裹上行件日均从初期的约260件,增至现在的近1000余件,增幅达到285%,累计带动农产品上行增加销售产值3000万元,为农民创收近500万元。 汨罗市屈子祠镇新义村的周正科负责经营村客货邮服务站。他算了一笔账,站点老板1单可获得派送费0.4元,按目前站点日均下行件50个、上行件6个计算,站点额外增收平均每月1000元左右。“除了快递业务,站点还有邮政银行揽储、保险购买、党报党刊订阅等业务,都可以得到邮政的返利。”“我们还自主开发汨罗市客货邮助农电商平台,实现一村一网店,发挥域外乡友力量让‘汨罗人吃汨罗产品,汨罗人推销汨罗产品’,带动产业振兴和老百姓家门口就业,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形式,带动长乐甜酒、马复胜、红薯粉、富硒米、鸡蛋、蜂蜜、腊制品等特产走红。”朱平波说,汨罗市客货邮的实施,提供了167个(163个站点人员+四个片区经理)就业岗位,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帮助近3000名农民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全市电商从业人数从运行前的19000人增加到21000余人。
搜罗网 -
9月10日,参加“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岳阳行”的12国华媒代表走进湖南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六门闸社区,探访当地退捕渔民上岸后的新生活。穿梭于六门闸社区“晒鱼长廊”,只见一排排正在晾晒的风干鱼摆放整齐,空气里也弥漫着洞庭湖鲜特有的香味。 六门闸社区地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华容河口上一座名为六门闸的水利枢纽命名。过去,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六门闸闸口附近形成了一个码头。渔船停靠于此,渔民上岸卖鱼,带动周边的鱼市繁荣。渔民因此成为六门闸社区的主要群体之一。 然而,过度捕捞等活动,给长江生态带来严重破坏。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 六门闸社区76户152名渔民于2019年底全部退捕上岸。岳阳市统筹资金4800万元,在六门闸社区为以船为家的渔民修建了占地面积120亩的生态渔村。 “除了捕鱼,啥都不会。上岸后干什么呢?”今年49岁、靠捕鱼谋生了20多年的叶立新说,刚上岸时,渔民都担心未来生计。 政府不仅发放转岗补贴,还通过技能培训转业、助力创业就业、公益岗位助业、企业吸纳就业四项就业帮扶有效措施,帮助渔民转型转产。上岸渔民有的从事稻虾轮作养殖、有的开起餐饮民宿、有的办起家政公司,不再迷茫。叶立新参加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后,投入37万元包了10亩水塘养鲈鱼,2022年养了3万多尾鲈鱼收入不错,今年增加到4万尾。“利好很多,比如技术指导、低息贷款等,我们可以放心谋发展。” 政府引入的电商平台也为当地资源产业化提供了渠道。位于六门闸社区的国家地理标志君山电商平台,扶持了一批当地“网红”,鼓励他们直播带货,形成生态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月销售实现近4000单,年交易额达2000多万元,更多村民迈入互联网销售的门槛。 “人工去内脏,少盐低温腌制,鱼肉会更紧实,风干以后,鱼刺都可以吃。”新生代“渔民”刘静正在线上直播,向天南海北的网友展示洞庭湖特色美食风干鱼的风味。 屋外,她的爸爸刘平忙着处理生态养殖的翘嘴鱼,先刮掉鱼鳞,沿背部切开,除腮破肚,再摊平抹盐,渍出水分,洗刷浸泡,最后将处理好的翘嘴鱼倒入网筛,挨个将它们摆开晾晒。 “以前靠湖吃湖起早贪黑‘水上漂’,一网撒出‘望天收’,逢刮风下雨天,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如今换个‘吃法’,心里踏实多了,幸福日子万年长。”做了大半辈子渔民的刘平很满意上岸后的新生活。 退捕上岸渔民居有定所、生活有保障、转产就业有路径,六门闸社区生态渔村跻身岳阳市第一批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行列。 2020年,“钱粮湖六门闸风干鱼(翘嘴鱼干鱼)”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六门闸风干鱼销售额超2亿元。钱粮湖镇上岸渔民户均收入由2019年的2.5万元增至2022年的6.2万元。“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与前几年相比,如今的洞庭湖越来越美了。”刘静说,变美的不只是洞庭湖,还有退捕渔民的新生活。(完)
搜罗网 -
这方吹拉弹唱,那方棋牌益智;身体疲惫的互相推拿按摩;中午有免费午餐,傍晚结伴去打理菜地……9月10日,走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三封寺镇华一村,正在湖南参加“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岳阳行”的12国华媒代表便看见这些热闹又安心的互助养老场面。岳阳市华一村因境内的华一水库而得名。全村现有12个村民小组1600多人,5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四分之一。随着青壮年大量流向城镇,村内居民日趋老龄化,农村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留守老人谁来养、怎么养的问题日益突出。 2020年,华一村村支两委倡导成立了老年人自助互助养老协会,带领村里老人互帮互助“抱团取暖”。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自愿申请为正式会员,55岁以下的可申请为志愿者。目前,协会已有200多名会员。 该养老协会主要围绕组织会员以自助互助形式为困难、失能老人提供相关帮助,组织会员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科普活动,创办会员食堂和生产基地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可以理解为老年人的‘抱团取暖’,即通过相对低龄、身体好的老人发挥余热,服务高龄和身体较差的老人,以老帮老良性循环。”华一村村委委员谢辉介绍,这样既缓解了养老压力,也让老年人找到了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华一村自助互助养老协会以宜康中心为载体,引入“时间银行”概念,会员参与自助互助志愿服务,或由亲属代劳及向协会捐资赠物,均可获取“时间银行”积分。老年人可使用积分在协会兑换生病照料、日常用品、免费午餐等各种服务。 “我们还会不定时为老人家举办一些稍微丰富的文化活动。”谢辉说,明显可以感觉到,村上老人家比以前开朗、高兴很多,身体也比以前要好了。 “年轻人都不在家里,老人家难免孤单。有了这个活动的地方,我们有时候打点牌、搞点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今年74岁的村民唐文楷每天上午在家打扫完卫生后,就会到村里的宜康中心聊天、娱乐。 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或者居住偏远的老人,协会志愿者则进行上门服务,通过叫早、帮忙打扫卫生、购置生活用品以及倾听陪伴等方式,解决老人生活和心灵所需。 三封寺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杜虎介绍,为让协会持续长效运行,华一村宜康中心前方的菜地和鱼塘均划给了协会,协会还承担了华一水库的日常保洁工作,各项收益足以满足日常开支。同时,一些老人子女也会不定时购置生活用品或者捐资到宜康中心,为老年人尽一份孝心。 自助互助养老协会运行两年来,华一村老年人生活困难有效解决,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幸福指数极大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日渐融洽。华一村自助互助养老模式成效已显现。据了解,面对席卷而来的“银发浪潮”,岳阳市还在积极探索五保联建、“1+N”养联体、一键帮、寄居式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
搜罗网 -
夜幕降临,灯光璀璨的湖南岳阳楼旅游区开始展现另一番景致:飞檐翘角的岳阳楼被华灯勾勒得格外醒目,景区内古乐袅袅,手持花灯的舞者衣袂飘飘。景区外,俯卧洞庭湖岸的夜市“长龙”烟火升腾;汴河街、工业遗址公园等网红打卡地人潮涌动……9月9日晚,来自12国的华媒代表走进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岳阳,在传统与现代间感受巴陵古城的烟火气。 岳阳历来是文人墨客钟爱之地。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震古烁今,让岳阳楼成为海内外华人心驰神往的文化圣殿。“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仙李白更是六次前来,留下20多首吟咏岳阳的诗篇,字里行间就有对洞庭夜色烟火的沉迷。 步入岳阳楼景区,映入眼帘的是灯光映衬下的“五朝楼观”,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岳阳楼以青铜微缩的形式,错落有致地布局在蜿蜒的小溪边。临水起舞的舞者,沿途不时可见与游客吟诗作赋、表演情景剧的演员,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沿着一条清代麻石街行至岳阳楼主楼下,文人墨客笔下的千古名楼便真实还原在眼前,大家纷纷驻足用手机拍照留影。 据悉,自今年5月夜间延长开放以来,前来打卡岳阳楼夜景的游客络绎不绝。围绕做活“夜经济”,景区以情景交融的艺术演绎诠释岳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以“国潮文化+休闲夜游”的形式推出全新节目。在欣赏各类音乐歌舞节目的同时,游客还能和演员拍照互动,在此体验穿越时空的奇妙夜游之旅。岳阳楼旅游区濒临洞庭湖畔,涵盖岳阳楼景区、汴河街、巴陵广场、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岳阳港遗址公园,是岳阳核心旅游资源的聚集地。2022年8月,岳阳楼旅游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而今,不断丰富的“夜经济”消费业态,让充满历史韵味与潮流活力的巴陵古城尽显“烟火气”和高人气。依托洞庭湖和千古名楼的响亮名片,岳阳临湖临楼打造新夜市引流促消费,力塑集旅游、餐饮、音乐、烧烤等融合发展的“老街区、新网红”特色名片;周边的一些老厂房、旧仓库、工业遗址等闲置资产也被“激活”,成为城市新的网红打卡点。离岳阳楼景区不远的岳阳港工业遗址公园,原是湘、资、沅、澧四水由洞庭湖进长江的主要港口。在系统解决污水直排、防洪排涝、功能缺失等问题,将塔吊、混凝土桁架等工业遗址保留形成景观后,当地悠久的城市码头文化,以全新的滨水休闲体验式公园形式得以延续。 湖面盘旋的沙鸥展着“金翅”,不时驶过的巨轮甲板耀着金辉……夕阳西下,这里成为欣赏洞庭夕照美景的绝佳场所。灯火渐明,以高大桁架为背景的主舞台变身夺目的光海,延伸四季的“洞庭渔火季”系列文艺节目及非遗项目在此轮番上演。目前,岳阳楼旅游区80余项夜间开放文化旅游项目串珠成链。通过不断培育“夜游”“夜赏”“夜读”“夜食”等夜间文旅经济和网红景点、互动式体验项目,今年以来,岳阳楼旅游区累计吸引游客和市民超650万人次,最大日流量超过20万人次,有力地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演绎等文娱消费。
搜罗网 -
9月9日晚,“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岳阳行”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加拿大、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罗马尼亚、阿根廷、印度尼西亚等12个国家的16位华媒代表,将深入岳阳各地,解锁文旅赋能下的岳阳乡村振兴“密码”。本次活动由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中共岳阳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承办。岳阳地处“湘北门户”,怀抱洞庭,北依长江,资源禀赋独特,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于一体,是湖南第二大经济体,是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湖湘文化、忧乐精神的重要始源地之一。近年来,岳阳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是聚焦产业强劲,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产业园区10个,规模工业企业1974家。二是聚焦开放领跑,北融南接形成新格局。2022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36.5亿元,同比增长20.3%。三是聚焦绿色示范,生态保护取得新成效。“候鸟的欢歌”“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成为崭新名片。四是聚焦人民共富,民生改善谱写新篇章。今年上半年岳阳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40元,同比增长6.4%,居湖南第三。活动期间,海外华媒代表将走进岳阳楼、华容、君山、临湘、汨罗等地,深度体验江湖之胜交织山川之美的湖山气概,深刻领略古韵人文焕发时代新风的别样精彩,深入见证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共岳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刘启峰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海外华媒代表们能感受岳阳的发展、发现岳阳的美好、体会岳阳的热情,并记录下岳阳的秀丽风光、悠久历史、民俗风情、建设亮点,向海内外展现千年古城、现代岳阳的文化之根、城市之魂、奋进之态。当晚,海外华媒代表游览体验了岳阳楼景区夜景,绚丽的灯光、幽雅的景致、古韵的演出不时激起大家阵阵惊叹。临湖而起的岳阳楼,飞檐四起、檐牙高啄,在灯光的照射下,尽展“千古名楼”的独特魅力。矗立在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的岳阳楼,肇自汉晋,是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址古貌的纯木古建筑。其前身是东吴将领鲁肃建造的阅兵楼,唐代起逐步成为历代文人雅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至北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岳阳楼自此名动天下。在当晚的欢迎晚宴上,中共岳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刘启峰发表的讲话全文如下:海外华文媒体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洞庭湖畔,隆重开启“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岳阳行”主题采访活动。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岳阳市委向不辞劳苦、远道而来的各位媒体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岳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外华文媒体表示真诚的感谢。岳阳地处“湘北门户”,怀抱洞庭,北依长江,南纳三湘四水,资源禀赋独特,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于一体,是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湖湘文化、忧乐精神的重要始源地之一。现辖2市4县3区和4个非行政区,常住人口505万、户籍人口568万,总面积14858平方公里。近年来,岳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是聚焦产业强劲,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产业园区10个,规模工业企业1974家。二是聚焦开放领跑,北融南接形成新格局。2022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36.5亿元,同比增长20.3%。三是聚焦绿色示范,生态保护取得新成效。“候鸟的欢歌”“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成为崭新名片。四是聚焦人民共富,民生改善谱写新篇章。今年上半年岳阳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40元,同比增长6.4%,居全省第三。本次主题采访活动中,我们将带领各位媒体老师们走进岳阳楼、华容、君山、临湘、汨罗等地,深度体验江湖之胜交织山川之美的湖山气概,深刻领略古韵人文焕发时代新风的别样精彩,深入见证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让“诗和远方”走进现实。希望通过此次调研采访活动,大家能感受岳阳的发展、发现岳阳的美好、体会岳阳的热情,并记录下岳阳的秀丽风光、悠久历史、民俗风情、城市亮点,向海内外展现千年古城、现代岳阳的文化之根、城市之魂、奋进之态。最后预祝本次调研采访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搜罗网 -
新华社兰州8月26日电(记者朱昊晨)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甘肃“高原行”采风活动25日圆满落幕,参与活动的媒体代表高度赞叹甘肃省的自然人文风光和发展新貌。自22日活动启动以来,海内外20余家华文媒体代表先后深入走访兰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多地,饱览黄河、草原、高山等风光名胜,参观博物馆、寺庙等历史人文景点,了解甘肃省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体验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独特风情。8月22日,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代表在甘肃兰州参观《读者》博物馆。新华社记者 朱昊晨 摄媒体代表们且行且叹,纷纷表示甘肃自然风光之雄奇壮美、历史人文底蕴之深厚、多民族之团结和谐、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之迅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们对西部地区有了更为直观、具体和崭新的认识,也对甘肃及西部地区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在甘南访问藏族居民家庭后,台湾《海峡两岸》杂志社总编辑冯涵瑛告诉新华社记者:“这是我第三次来到甘肃省,看到藏族同胞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愈来愈安康富足,我感到由衷的开心,也深觉中华民族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圆‘中国梦’的美好与宝贵。”“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西北,我对此行所看到的甘肃省发展状况感到十分欣喜。”斐济《斐济日报》翻译部主管孙卓文对新华社记者说,“甘肃省在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多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这里的发展和进步,显示出中国坚持不懈地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上所作的努力。”8月23日,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代表与游客们游览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新华社记者 朱昊晨 摄加拿大“搜罗传媒”总编辑陈林也是首次造访甘肃。他说:“山川锦绣、文化深邃、民风淳朴的中国西部给了我许多惊喜。我看到在基础设施、教育、经济等各方面,国家给予了当地很大的投入和扶持,各种实质性政策帮助当地民众提高了生活品质、促进了区域发展。我将在公司的媒介平台上全方位地向读者们讲述甘肃故事。”来自宝岛台湾的自媒体人邱庆龄说,一路走来,在甘肃大地参访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身为台湾青年,亲身体会到祖国悠久璀璨的文明,甚感骄傲。在兰州,繁华发达的城市面貌、人山人海的观光客颠覆了我对这座城市的想象。步入少数民族同胞的家中,看到他们幸福安乐的生活,了解到政府对他们的关爱和帮扶,更加明白“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的分量。邱庆龄每参访一处,便会打开手机向自媒体平台“粉丝”们进行直播,让他们“无时差”地感受甘肃的美食美景、社会风貌,了解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我来祖国大陆十年多了,大陆给了我许多的机遇,我想把大陆的真实面貌分享给台湾的亲朋好友,也许他们能在其中邂逅到属于自己的机遇。”8月24日,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代表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尕海镇尕秀村参观。新华社记者 朱昊晨 摄媒体代表们且叹且书,在第一时间将采风途中所见所闻传递给读者,助海外受众更全面、真实、客观地了解中国。尼日利亚《西非统一商报》责任主编王淑华在25日发表的报道中写道:藏区百姓的生活和乐幸福,大街小巷多民族和谐友好。不管是城市还是乡镇,街道干净整洁,秩序井然。走进藏族民众家中,也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安居乐业、勤劳朴实。《台湾新报》25日发表的报道中说:“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甘肃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继续发挥关键作用,必将成为多民族融合繁荣的典范。”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采风活动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多年来坚持举办的品牌活动,旨在邀请相关媒体实地深入走访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建设与发展成就,从而真实、客观、立体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今年,该活动再次来到甘肃省,来自阿联酋、加拿大、日本、欧洲、非洲、东南亚及海峡两岸的20余家华文媒体受邀参与。新闻来源:新华社
搜罗网 -
文:中新社陈建新 图:搜罗传媒陈林“在这次‘高原行’活动中,我们所看到、听到和接触到的,无论是寺庙、市场,还是景区,社会氛围都很安定祥和。”结束完采风活动,菲律宾《联合日报》总编辑董拔萃在兰州如是表示。 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甘肃“高原行”采风活动25日在兰州落下帷幕。来自两岸及法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逾20位华媒代表,连日来走进兰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 在兰州,华媒代表们参观了读者出版集团,了解集团发展历程、出版发行及转型情况,品味“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并探访了甘肃省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古丝绸之路历史和甘肃彩陶文化;在甘南,华媒代表们走进拉卜楞寺、郎木寺、乡村民宿和藏族民众家中参访,并考察了宗教工作、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 曾赴西藏参加“高原行”采风的董拔萃表示,在这些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从农牧民特别是搬迁户的居住环境中,就可看到这不仅仅是脱贫,也是实实在在地奔向小康。未来将加强报道藏族地区经济发展、藏族同胞幸福生活等真实情况。 来自台湾高雄的吴一昌,是《海峡两岸》杂志发行人。已是第三次来到甘肃的他表示,此前曾带台商赴临夏广河县开展扶贫工作,活动因疫情暂停,非常高兴听到广河县已从扶贫名单中退出。《海峡两岸》杂志不仅在两岸发行,也覆盖泰国、澳大利亚等地,希望进一步深入报道甘肃的风俗、民情、宗教等。 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高原行”采风活动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组织发起,首次举办于2011年。十余年来足迹遍布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为世界了解中国西部提供了重要窗口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