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C
Toronto
星期三, 23 4 月, 2025

纪念陈嘉庚诞辰150周年专题

“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微课堂”在昆明举行

10月10日,由中国侨联主办,云南省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微课堂”在昆明侨光小学举行。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云南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主持工作)徐盛兴出席并讲话。中国侨联办公厅副主任刘红参加活动,云南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夏玉清授课,云南省侨联副主席、昆明市侨联主席尹朝晖主持。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印尼、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尼日利亚、阿根廷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26家海外华文媒体和4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参加此次活动。左志强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85周年。滇缅公路是一个民族存续和崛起的脊梁,是“一条连着华侨华人和祖国的路”。3200多名南侨机工响应嘉庚先生的号召,舍生忘死、回国效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惧艰险、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伟大精神。这次微课堂邀请南侨机工历史的研究专家介绍情况,增加学生对南侨机工经历的演绎,生动讲述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嘉庚精神。左志强指出,中国侨联和各级侨联组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重要回信精神,通过开展系列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活动,团结引导广大侨胞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主旋律。广大侨胞要相信自己、相信祖国、相信未来,在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事业发展、合作共赢。海外华文媒体要深刻体会传承和弘扬“嘉庚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立足当地、融入当地、回馈当地,传承嘉庚精神,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在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深化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流、加强双边发展战略对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展现新担当、彰显新作为、作出新贡献。徐盛兴表示,嘉庚精神和南侨机工的事迹在云南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省侨联将继续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嘉庚精神和南侨机工精神,加强与海外侨胞的联系与交流,共同推动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希望海外媒体朋友们借此机会,深入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将嘉庚精神和南侨机工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关注云南。夏玉清从南侨机工的概念及其构成、机工书信中的家国情怀、南侨机工的回国动因、南侨机工精神及意义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南侨机工回国效力的经过,以丰富详实的史料立体刻画了南侨机工的饱满形象,深刻阐释了南侨机工作为华侨华人共同历史记忆的重要价值。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董事长任传功、英国欧华第一时间总编辑陈希、新加坡眼智库主席孙侠等作为媒体代表进行交流发言。大家表示,陈嘉庚先生是海内外华侨华人心中的一面精神旗帜,南侨机工是中华儿女不应忘却的一段刻骨记忆。海外华文媒体要以嘉庚先生为榜样,发挥优势,讲好南侨机工故事、讲好嘉庚故事,为广泛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微课堂活动前,采访团一行观看了由侨光小学学生演绎的以南侨机工为原型改编的《老爷爷的大卡车》故事。据悉,侨光小学由陈嘉庚先生倡导,南侨机工白清泉等爱国华侨于1943年在昆明福建会馆筹建,旨在收留南侨机工子女和华侨儿童,建校以来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此次微课堂是中国侨联开展的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视频拍摄制作:搜罗传媒 陈林 李林文章来源:中国侨联

“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2024海外华文媒体云南采访行在昆明启动

10月9日,由中国侨联主办,云南省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2024海外华文媒体云南采访行在昆明启动。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印尼、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尼日利亚、阿根廷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26家海外华文媒体和4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参加此次活动。采访团团长、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云南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主持工作)徐盛兴出席仪式并致辞。采访团副团长、中国侨联办公厅副主任刘红出席启动仪式,云南省侨联副主席、昆明市侨联主席尹朝晖主持。左志强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李希同志在代表党中央的致辞中,对广大侨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进中外民众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等提出了殷切期望。近年来,中国侨联以“追梦中华”品牌为总抓手,用侨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追梦中华·海外华文媒体采访行”作为“追梦中华”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独特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各地开展采访报道,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采访行已成功举办42期,此次是第43期,也是采访行活动首次走进云南。希望大家加强自身建设,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海外华文媒体影响力,紧贴时代发展,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做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使者。左志强指出,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重要回信精神,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中国侨联围绕传承弘扬嘉庚精神开展了系列纪念和宣传活动。其中结合陈嘉庚先生的重要人生轨迹,组织海外华文媒体采访行走进福建、重庆、陕西、云南,充分了解嘉庚精神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希望海外华文媒体朋友们多走多看、多思多写,为在新时代传承弘扬嘉庚精神,画好侨界最大同心圆贡献力量。一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广大侨胞传承中华民族血脉之根。通过近距离了解和感受南侨机工回国效力的感人历史,深刻理解爱国的真谛和团结的力量,引导广大侨胞牢记中华民族之根,提升广大侨胞对祖(籍)国的认同感和服务祖(籍)国发展的参与度。二是发挥精通住在国语言、熟悉住在国文化的独特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之魂。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促进中华文化与住在国文化的交流互动,让住在国的民众更多地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传承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为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要以陈嘉庚先生为榜样,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中,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徐盛兴对采访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云南自然风光壮丽、民族文化丰富、历史底蕴深厚。希望海外华文媒体朋友们通过实地采访,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云南的美丽风光、民族文化和发展成就,把云南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关注云南、投资云南。滇缅公路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忆,梁金山等爱国华侨捐款捐物修筑公路,3200多名南侨机工响应陈嘉庚先生和南侨总会号召回国效力。此次重走滇缅路,不仅是为了缅怀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海外侨胞的爱国精神。希望大家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和宣传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继承和发扬嘉庚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采访团成员、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代表海外华文媒体发言。他表示,云南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主要活动地,与陈嘉庚先生渊源深厚。海外华文媒体将用脚步丈量云南的多姿多彩、用相机记录滇缅公路的艰险、用手中的笔书写爱国华侨救亡图存的感人故事,讲好云南故事,讲好南侨机工的故事,弘扬好嘉庚精神。活动期间,采访团一行将赴昆明、保山、德宏等地采访报道,开展“追梦中华·重走滇缅路——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微课堂”、寻访南侨机工相关历史等,进一步弘扬嘉庚精神,同时参观采访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讲好中国故事的云南篇章。(责编:皮博、张雯 摄影:李林)

“追梦中华·弘扬嘉庚精神启新篇”2024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圆满结束

7月11日,“追梦中华·弘扬嘉庚精神启新篇”2024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圆满结束。在为期7天的行程中,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14家海外华文媒体和3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走进陕西,沿着陈嘉庚先生的足迹,回望延安红色历史画卷,感受榆林苍劲雄厚的黄土文明,记录和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嘉庚精神”。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陕西省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尚小红,延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市长袁家富,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惠德存等参加有关活动。侨界同心 延安故事忆嘉庚“追梦中华·弘扬嘉庚精神启新篇——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微课堂”活动在延安举办。生动的“微课堂”让学员们受益匪浅。“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实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延安精神和‘嘉庚精神’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这种讲述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和启示。”华盛顿中文电视台副台长袁艳表示。“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在参观宝塔山途中,采访团一行与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的学生们不期而遇,他们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正是“重走嘉庚之路,奋进青春征程”,通过组织实践队伍前往福建、云南、陕西等地探寻嘉庚足迹、弘扬“嘉庚精神”、讲好嘉庚故事。学生们表示,延安是“嘉庚精神”的重要孕育地之一,通过将“嘉庚精神”带到延安,再将延安精神带回集美,对校主陈嘉庚先生的心路历程、爱国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走近嘉庚、宣传嘉庚而偶遇,让采访团一行兴奋和感慨不已。大家纷纷表示,此次相遇是缘分也是志同道合,传承和弘扬“嘉庚精神”的意义在此刻充分体现。采访团来到宝塔山下的双创街区,在琳琅的商品展示和忙碌的直播间前感受欣欣向荣的电商经济发展。在此前举办的延安文旅推介会上,延安市文旅局、黄河壶口瀑布、黄帝陵等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通过视频、宣讲等形式全面展示了延安丰富的文旅资源,让采访团对延安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有了深入了解。继承发展 榆林光景启新篇在榆林招商文旅宣介会上,榆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姿的自然景观、强劲的经济发展新动能,让采访团对榆林之行充满期待。在石峁博物馆,馆中基本陈列以“中华古国·文明王都”为主题,通过“巍巍石峁”“王者之城”“都邑生活”“赫赫之名”四大板块,全面展示了石峁遗址考古成果和遗产价值,让采访团一行加深了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来到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了解到女子治沙连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下,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漠变为绿洲,采访团一行无不感慨这正是嘉庚精神中“艰苦创业”与“自强不息”优良品质的生动写照。走进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采访团一行“隔空”见到了煤炭转化为聚烯烃颗粒的全过程。面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环境压力,榆林人没有退缩,积极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路径,在煤化工产业上实现了“黑金”到“白金”的华丽转身。在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采访团了解到秦创原(榆林)采取“一原两地多区”功能布局,通过在西咸新区建设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主中心,以此为榆林全面融入秦创原的总窗口、总平台,并在榆林高新区秦创原大厦建设副中心,作为各县市区、产业园区、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对接秦创原需求、成果、项目、人才、资金的平台基地,再从市中心发散,进而辐射至榆林市区县全覆盖。来到位于园区的颐高榆林高新科技创新基地,总经理曹一杰向大家详细介绍基地在孵化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打造综合性众创空间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果。“我们只有走过嘉庚先生曾走过的路、去过的地方,才能更好地讲好嘉庚故事、宣扬好‘嘉庚精神’。”《德国侨报》编辑部主任刘畅说道,“我将把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多个平台报道出来,让世界各地的人了解陕西、走进陕西,让更多的中华儿女知道嘉庚、认识嘉庚、弘扬‘嘉庚精神’。”内容来源:人民政协报、陕西日报、华商报

走进榆林,领略陕北民歌,探秘秦创原创促中心

【搜罗网榆林7月10日讯】14家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以及3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采访团一行走进陕北民歌博物馆,欣赏了陕北民歌,了解了陕北秧歌,还走进了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了解科技创新孵化新兴企业。陕北民歌博物馆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建筑,馆内收藏了大量有关陕北民歌的历史文物和资料。在这里,采访团成员欣赏到了陕北民歌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陕北民歌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民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参观陕北秧歌的过程中,采访团了解到了陕北秧歌的历史渊源和表演形式。陕北秧歌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以其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舞姿吸引了众多观众。通过解读陕北秧歌,不仅了解了当地的文化传统,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孵化器,这里汇聚了众多新兴企业和创新团队。在这里,采访团成员看到了科技创新基地的配置全面,环境优雅。通过与这些新兴企业和创新团队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了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无穷魅力,以及基地对企业的全力扶持。此次榆林采访行活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弘扬嘉庚精神的重要性。嘉庚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当今世界,弘扬嘉庚精神更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还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榆林煤化工“黑金”变“白金”:高效利用与环保并重

【搜罗网陕西榆林7月9日讯】14家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以及3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采访团参观了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据悉,该公司2012年成立,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该公司,强调要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为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心控制室,一台台电脑监控着厂内各设备的运行情况,采访团一行也在这里“隔空”见到了煤炭转化为聚烯烃颗粒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能源高效利用的智慧,更象征着榆林市在煤化工产业上实现的“黑金”到“白金”的华丽转身。其中,洁白的聚丙烯颗粒作为下游塑料制品生产的关键原料,被广泛应用薄膜、纤维、管板材、注塑料、挤出和热成型等领域。S1005均聚扁丝料、K4940无规透明料、K7735H高熔融指数注塑料等等,这些新研发的聚丙烯新产品充分展现出煤化工产业正阔步迈向高端化、多元化和低碳化发展方向,践行着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榆林靖边波浪谷:一幅充满异域色彩的旅游画卷

【搜罗网陕西榆林7月8日讯】14家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以及3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来到榆林靖边波浪谷景区,这里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打造,是一处集摄影、写生、探险、研学、观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波浪谷景区自然风光景色壮美独特,是中国最著名的丹霞地貌之一。其自然景观以红色砂岩和砾岩为主。靖边波浪谷岩石叫红砂岩,学术上被称为"砒砂岩",成于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间。这是地球历史中地质最活跃、生物最繁茂、动物最庞大的时代。经过亿万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了奇特的地貌和壮观的峡谷。波浪谷四季美景如画,春赏桃花黄柳迎丹霞、夏看碧水丹霞风微凉、秋观晨雾袅袅芦苇黄、冬览冰河白雪映丹霞。波浪谷展示的是由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岩石的复杂层面,是由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纪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沙丘不断地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波浪谷风光独特,兼具山水奇观。拥有地平线以下的“地心丹霞”,地平线以上的“火焰丹霞”,以及依湖而立的“水上丹霞”,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多样。新推出的波浪谷景区丹霞奇境,就是依据以上三个区域特色打造:分别是火焰丹霞火星秘境通关游戏;赤壁丹霞江湖梦境美拍打卡;地心丹霞时光幻境心灵之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各种不同的旅游体验,景区内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

“追梦中华·弘扬嘉庚精神启新篇”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青春热血书写绿色奇迹 嘉庚精神续写生态华章

7月9日下午,由中国侨联指导,陕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延安市侨联、榆林市侨联、《华商报》社、陕西华商国际传播中心承办的“追梦中华·弘扬嘉庚精神启新篇”陕西行采访团一行前往位于榆林市榆阳区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深入了解巾帼英雄建设绿洲传奇的故事。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成立于1974年,当年连内女民兵的平均年龄仅18岁,她们以青春之名,扛起治理沙漠、绿化家园的重任。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她们凭借着简陋的工具和双手,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一锹一镐地开辟出了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洲。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原本寸草不生的荒漠地带,如今已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榆林市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典范。采访团一行在基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女子民兵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聆听了她们与沙漠抗争的故事。在治沙连荣誉室里,一面面锦旗、一张张奖状记录着这支队伍的辉煌历程;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外,采访团一行见到的一片片绿色,都是女子民兵们当时种下的希望和承诺,是她们永不磨灭的功勋。《德国侨报》编辑部主任刘畅表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不仅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坚强与勇敢,更让他对嘉庚精神有了新的感悟。精神继往开来,环保再续华章。据悉,近年来,榆阳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紧盯“双碳”目标,蓝天白云常相伴,绿水青山入画来。目前榆阳区林木保存面积达482.2万亩,预计每年可实现碳减排约70万吨。返程途中,采访团成员纷纷表示,他们将以此次采访为契机,通过各自的媒体平台,向全球华人讲述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传递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道路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梦想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是一次新闻采风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嘉庚精神的拓展和传承。据悉,“追梦中华·弘扬嘉庚精神启新篇”2024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将于7月10日走进榆林市周边区县,向世界讲好榆林故事、传播好陕西的声音。文章来源: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王煜鑫 实习生 张钰檬 李冉

重走嘉庚之路,弘扬嘉庚精神——中国侨联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在陕西与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学生不期而遇

7月7日,在延安宝塔山参观采访途中,中国侨联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团一行偶遇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学生,双方就传承弘扬“嘉庚精神”进行了交流。#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

“追梦中华·弘扬嘉庚精神启新篇”——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微课堂在陕西延安举行(视频)

7月6日,由中国侨联指导,陕西省侨联主办,延安市侨联、《华商报》社、陕西华商国际传播中心承办的“追梦中华·弘扬嘉庚精神启新篇”——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微课堂在陕西延安举行。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