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中国
搜罗网 -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打铁花”始于北宋,是中国古代匠人们在铸造器皿时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10月22日晚,古都开封万岁山武侠城上演非遗技艺“打铁花”,吸引游客观看。表演现场,“打铁花”匠人将生铁烧成铁水,由一人舀起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人用力击打铁水,一时间火光四溅,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在夜空中绽放,如流星般漫天划过。
搜罗网 -
10月22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开封博物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跟随讲解员脚步,了解馆内展出的精品陶器、瓷器、书画、雕刻、石刻等作品。据了解,开封市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8万余件,其中亲身体验制作木版年画令远道而来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印象深刻。
搜罗网 -
刻刀起落,一印一刷,朱仙镇木版年画蕴含着中国木版年画千年的发展历史,也承载着中原地区内涵丰富的年味记忆。10月22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河南省开封博物馆,能看又能体验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吸引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纷纷驻足体验。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所开创兴起的木版门神年画,其历史悠久,画样多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和人们所喜爱与敬仰的英雄豪杰。画面饱满紧凑,对象明显,色彩鲜艳。宋人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有“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的相关记载,反映了当时东京及周边木版年画印制和销售的情况。“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作为中原地区的年味代表符号,千年来,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一代代传承人手起刀落间传承不息。如今,朱仙镇木版年画更是在开封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搜罗网 -
10月22日,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河南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中国(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切身感受“郑商瓷”之美。“郑商瓷”以“郑州”、“商都”、“瓷之精粹”首字为名,继承了中国商代厚重的青瓷文化基因,吸收了宋代“五大名瓷”的精华,是对商代青瓷和宋代“五大名瓷”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在器型上,其“无缝烧制、高温立体釉、微观意境”等技术提升了瓷器烧制的艺术工艺;在釉色上,打破了传统钧瓷釉色“红为贵、紫为最”的常规,创造了以春天为主基调的绿色釉面,与其器型上的金色纹路形成完美搭配,其整体表现出的明丽祥和的气质与创新环保的和谐理念完美交融,彰显着时代蓬勃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极具艺术感染力。中国(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是中原地区首座艺术品保税仓,也是中国首座集艺术品仓储、保税展示、拍卖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品保税仓。自开仓以来,该保税仓举办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百余场,累计接待参观达10万余人次。此外,该保税仓常态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业务范围已扩展至法国、瑞士、德国和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搜罗网 -
10月22日,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河南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河南省开封博物馆,作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开封府题名记》碑吸引了众人驻足观看。开封博物馆于1962年成立,馆藏文物8万余件,是一座集文物收藏、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2017年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开封府题名记》碑作为该馆的镇馆之宝,是目前中国发现时间较早、规格最高、记载人名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被称为北宋开封的“市长名单”。此碑记载了北宋146年间,183任开封府尹的姓名、职衔和上任年月等,保存了该时期最完整的有关开封府长官的资料。细细观察,这通石碑上为何不见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呢?据开封市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包拯是《开封府题名记》碑中的第九十三任知府,他在一年零三个月的“任期”内,因大力改革诉讼制度,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形象深入人心。因此后人在观看此碑时,常常抚摸包拯的名字,久而久之,此处被磨出半指深的指痕,其名讳难以辨认,只留下了“嘉祐二年三月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字样。
搜罗网 -
10月21日晚,“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媒体团走进开封大宋御河,对这座宋代桥梁“博物馆”进行深入探访。开封被誉为“北方水城”的城市,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占全城总面积的15%。而大宋御河,全长约2.5公里,宛如一条碧绿绸带,贯穿着龙亭湖与包公湖。御河之上,桥梁横跨,共有11座桥梁点缀其间。其中,5座为市政桥梁,6座为精心打造的景观桥梁。这些桥梁均仿照宋代名桥原型而建,每一座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故事,堪称中国唯一的宋代桥梁“博物馆”。在设计、建设之初,大宋御河充分吸纳借鉴了国内知名水系的优点,巧妙地将开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河道两岸,多样化的植物点缀其间,自然的叠石、趣味的小品、市井的文化与掩映相透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两岸叠翠、角楼映秀”的绝美景观。此外,大宋御河还按照河道流动空间由北至南分为集锦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五大园林景观。这些景观均按照宋代营造法式精心建造而成,各具特色。其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更是以宋代民俗文化为主题,再现了宋代东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繁荣景象。
搜罗网 -
10月21日晚,“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八朝古都开封启动,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加。“河南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世界华人宗祖之根、华夏历史文明之源。这里文化底蕴厚重,地理位置优越,综合实力突出,发展势头强劲。”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平萍在启动仪式上致辞时表示,希望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能够通过此次活动深入感受、体验并书写河南的人文之盛、山河之美、气象之新。平萍现场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进行了授旗。 此次活动的首站开封,是拥有41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开封市政府副市长肖文兴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开封市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以文旅文创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兴盛,自贸区、海关、综保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开放平台先后落地,城市面貌大幅提升。此次活动选择开封,将为开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建立渠道、搭建桥梁。 中国新闻社编委黄耀柏在致辞时表示,长期以来,中国新闻社与海外华文媒体联系密切、互动良好,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沟通中外关系、促进文明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期待海外华文媒体在此行中充分发挥国际传播优势,打造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新闻信息产品,向海内外充分展示河南厚重的文化积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促进河南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互鉴,扩大河南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未来一周时间里,海外华文媒体将参访开封、郑州两座古城,在探源中华文明、打卡文旅地标的同时,探访“大国重器”、感知新质生产力、领略城市高质量发展,体验河南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就,见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 “海外华文媒体行”活动是中国新闻社重点打造的海外主流华文媒体在华系列采访活动之一。自2008年启动以来,该活动已持续举办16年,海外华文媒体人的足迹遍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展示各地形象、扩大各地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次“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开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完)
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收官 记录“红古绿”秀美江西
搜罗网 -
“行走中国·报道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19日收官。在为期一周的联合采访中,来自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加拿大、巴西、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尼、埃及等世界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22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在江西寻历史、品文化、观生态、看发展,记录“红、古、绿”三色交相辉映的秀美江西。 触摸红色历史记忆:向海外华侨华人讲述不可忘却的历史 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的美称,更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这里拥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和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红色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就的江西革命老区底色。 庐山,是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的重要一站。这座让历代文人墨客络绎载道、不绝于世的“人文圣山”,也是一座曾遭受战火洗礼的中国名山,承载着厚重的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历史。 山上600多栋中外建筑见证了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其中,已成为庐山抗战博物馆的原庐山图书馆就是《抗战宣言》的见证地。 参访完庐山抗战博物馆,意大利《新华时报》社长朱玉华颇为感慨。“庐山在中国抗战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说,当时国难当头,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争,“作为媒体人,要发挥所在的平台优势,向海外华侨华人讲述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 感悟古色厚重文化:融媒体手段传播千年历史文化 江西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秀丽的山水风光,更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如细雨,悄无声息地滋养着江西。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陶渊明、欧阳修、文天祥、八大山人等江西人才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 走进南昌市青云谱区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八大山人纪念馆,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记者潘小娴用手机记录下一幅幅八大山人的画作真迹,“八大山人的作品很有自然美态,让我们看了身心愉悦,能感受到其作品的意趣。” 位于南昌市新建区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展出的各类精美和珍贵文物,让巴西巴中通讯社副社长严佳叹为观止。她说,出土的文物涵盖海昏侯的衣食住行,完整展现了汉代文化,很多文物体现出古人精湛的工艺和审美情趣。 同样给严佳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吉安是古代进士的‘高产地’。”她说,文化园里的中国进士博物馆,系统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希望通过融媒体传播手段,向巴西民众传播沉淀千年的庐陵文化。” 记录绿色秀美生态:将绿色生态江西推介给海外受众 江西以绿水青山著称,绿色生态是当地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千古绝唱都是对江西自然美景的真实写照。 邂逅云雾庐山,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直呼:“置身庐山的云雾美景中,更能真切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 曾数次登上庐山的朱新娥说,庐山一年四季风景如画、风景秀丽,“希望能将美丽的庐山推介给海外受众。” 走进江西九江西南部的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烟雨朦胧中湖光山色,令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辑杜冰玉流连忘返。 在亲身感受“水天相映成一色,人船穿游翡翠里”的美妙意境后,杜冰玉说,她将持续报道庐山西海,让柬埔寨民众知道中国有个这么美的地方。 见证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红与绿相得益彰 古与今交相辉映 红色是江西最闪亮的标识,绿色是江西最宝贵的优势,古色是江西最厚重的底蕴。近年来,江西充分发挥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和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这次采访活动,2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人一行先后走进英雄城南昌、港口城市九江、江南望郡吉安等地参访。大家一致认为,如今的江西,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多次前来江西参访的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见证了江西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步伐,采访途中连连感叹“变化很大”。在他看来,江西红与绿相得益彰、古与今交相辉映,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昂首阔步,不断向前。 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江西国际传播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承办,活动旨在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独特视角和生动笔触,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与发现江西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把江西的好山好水好文化推向全世界。(完)
搜罗网 -
临沂莒南以其独特的产业魅力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2024年10月18日来自韩国、爱尔兰、德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埃及等九个国家的十一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了这里。莒南,作为中国花生之乡,孕育出了金胜粮油集团这样的龙头企业。金胜粮油集团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行列,成绩斐然。在响应全县“富联网”计划的征程中,金胜展现出强大的担当与作为。建基地带农户,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合作发展兴农之路越走越宽。抓科研促创新,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惠农,让传统的粮油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优服务拓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从生产到销售,从初加工到深加工,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打磨,为农民带来更多的财富机遇,真正实现富农目标。同时,金胜粮油集团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强担当,通过结对共建助农,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临沂豌青茶叶有限公司同样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在“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行动中,豌青茶叶积极践行“以茶绿山、以茶富农”的宗旨,大力推进莒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崭新的路径。依托茶文化服务中心,豌青茶叶大胆创新,引进青少年拓展中心、水上乐园、国际路亚基地等文旅项目,成功打造出集茶文化展示体验、餐饮购物、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茶旅文化。这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旅游资源,更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游客们在这里可以品味茶香,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尽情享受休闲娱乐的美好时光。海外华文媒体见证了这里产业兴旺、乡村繁荣的生动景象。金胜粮油集团和临沂豌青茶叶有限公司,以其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成为莒南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它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为莒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搜罗网 -
2024年10月19日,来自韩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埃及等九个国家的十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一行来到临沂临沭县。临沭以其独特的柳编产业,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绚丽图景。欧拉柳编博览产业园:产业生态的璀璨明珠。步入欧拉柳编博览产业园,仿佛进入了一个柳编艺术的殿堂。这里不仅承载着农业种植的绿色希望,更是柳编产品生产的现代化车间,以及柳编产业全面展示的窗口。从原材料的精心培育,到产品的匠心制作,再到远销海外的辉煌成就,每一步都彰显了临沭柳编产业的深厚底蕴与强劲实力。其产品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美欧市场,更是与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成为国际市场上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马庄“好日子”村振兴示范区:柳编引领的幸福田园。这里,柳编产业不仅是经济的支柱,更是乡村振兴的引擎。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柳编产业优势,马庄村巧妙盘活了村内闲置宅基地,打造出12处充满现代科技感的数字幸福小院,让“好日子乡福里”成为村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中央电视台《山水间的家》《记住乡愁》等栏目的取景拍摄,更是让这片土地声名远播,成为乡村旅游的新热点。朱村中国柳编非遗文化馆: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乐章。文化馆里2000余件柳编作品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传承与变迁。七大展区错落有致,从文化传承到技艺展示,从生活体验到家居设计,再到儿童教育,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柳编艺术的尊重与热爱。临沭,这个被誉为“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都”的地方,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而2024年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世界柳编工艺之都”的殊荣,更是对其在柳编艺术领域卓越贡献的肯定。临沭的柳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典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农业与工业的完美融合,感受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和谐共生。临沭柳编,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绘就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