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中国
搜罗网 -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爱武介绍,本次大会主题为“以文塑旅,擦亮湖南历史文化名片”,宣传口号为“三湘四水 相约湖南;寿比南山 雁鸣衡阳”。“三湘四水 相约湖南”是湖南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寿比南山”是寓意有中华寿岳美名的南岳衡山,代表湖南人民对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发出诚挚的邀约和美好的祝福。“雁鸣衡阳”是因为衡阳雅称“雁城”,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我们希望衡阳能通过承办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一鸣惊人,吸引更多企业来衡阳投资、更多人才来衡阳兴业、更多游客来衡阳观光。”李爱武表示。本届大会旅游形象标识(LOGO)以“山”为抽象造型,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山、水、雁、庙等元素,展现衡阳山水相依的美丽景象和历史文化底蕴;吉祥物为“火出圈”,将时尚、潮流的设计理念与祝融火神、民俗风情、南岳古建筑、衡阳八景等元素进行了完美融合。据悉,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组织筹划了“3+6”活动,即三个主体活动和六个配套活动。三个主体活动分别为:一是文旅项目观摩,大会期间将对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重点文旅项目进行观摩考察,精彩呈现大会项目建设成果和衡阳城乡面貌的新变化;二是开幕式晚会及推介会,将在衡阳市珠晖区酃湖公园举行,充分展示湖湘历史文化独特魅力,推介文旅资源,共话文旅品牌建设之道;三是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会议,以“处处有旅游”“行行搞旅游”的理念推动全域旅游建设,构建以融合推动创新的文旅发展新格局。本次大会吉祥物为“火出圈”,六个配套活动也是火系列。分别为:璀璨星火——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群文专场,文旅热火——2024湖南文旅产业投融资大会,湘传薪火——第三届湖南省非遗博览会,文化“峰”火——“船山先生”系列活动,人间烟火——2024中国美食旅游大会暨“人间烟火 衡阳味道”厨神汇,五岳圣火——“五岳联盟 笑傲江湖”五省历史文化游系列活动。来源:央广网
搜罗网 -
【搜罗网7月18日讯】由中国侨联指导,湖南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4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行走进浏阳市。来自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奥地利、马来西亚、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等12个国家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16名华文媒体代表及3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来到湖南金阳烯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九典制药、盐津铺子、浏阳国际花炮商贸城、杨花书院等地采风采访。#追梦中华 #搜罗中国
“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4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行在长沙启动
搜罗网 -
7月17日,“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4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行在长沙启动,湖南省侨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孙民生,中国侨联信息中心副主任张献锋出席并讲话,湖南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彭迪主持。张献锋表示,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湖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坐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是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这次中国侨联“追梦中华·海外华文媒体采访行”活动来到湖南,将深入了解三湘大地的历史文化故事、红色资源、生态文明建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情况,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独特的桥梁纽带作用,向世界展现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劲动力。希望媒体朋友们记录下在湖南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宣传好湖南蓬勃向上的干事氛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积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全面展现湖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担当新作为。孙民生简要介绍了湖南省情及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他指出,当前的湖南,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开放包容,“朋友圈”达235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企业有211个项目和企业落户湖南。他希望各位媒体朋友深入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充分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中国故事、湖南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美国中美邮报社长总编辑屠新时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到湖南,时隔二十年再次踏入这片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感觉幸福湖南在这里得到了具象化。宣传好湖南是海外华文媒体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将从湖南汲取奋进力量,向世界推介湖南。7月18日至22日,来自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奥地利、马来西亚、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等12个国家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16名华文媒体代表及3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将走进浏阳、衡阳、永州进行实地采访,品味湖湘山水之韵、人文之盛,感受湖南发展的澎湃动能。(文章来源:中国侨联)
搜罗网 -
7月15日,2024“侨心杯”全国少年足球邀请赛在邵阳隆回拉下帷幕。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郑晓辉,省政协原副主席、省文联原主席谭仲池,省侨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孙民生,中共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华学健,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彭迪等领导出席闭幕式,并为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奖。赛程历时6天,历经5轮60场定级赛和3轮36场排位赛,全面展示了新时代少年的青春活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决赛现场,少年们身姿矫健,每一次传球、射门都竭尽全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瞬间,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声喝彩。经过激烈角逐,广东省侨联代表队荣获比赛第一名,湖南省侨联(天马俱乐部德馨园校区三年级足球队)荣获比赛第二名,江苏省侨联(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紫狼足球队)荣获比赛第三名。本次比赛还从24支代表队中评选了表现突出的7名运动员,组成“最佳阵容”,于年底派往西班牙参加西班牙青少年冬令营。至此,第五届“侨心杯”全国少年足球邀请赛在团结、和谐、热烈的氛围中顺利结束。 赛事期间,还举办了“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和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行等多个侨界品牌活动,邀请了一批海外华裔青少年和海外华文媒体朋友观赛,不仅扩大了赛事的影响力,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少年风采。参考来源:红网
搜罗网 -
7月15日上午,由湖南省侨联主办的“弘扬嘉庚精神·侨助教育事业”侨界爱心人士捐赠活动在邵阳市新邵县小塘镇言栗中学举行。 9名来自法国、波兰、西班牙、尼日尼亚、缅甸、乌干达、毛里求斯的海外侨社团和湖南省湘锋国际航空代理服务有限公司、江西中侨宏瑞置业有限公司等侨企的爱心侨胞为言栗中学捐赠了现金和书包,言栗中学为侨界爱心嘉宾赠送了锦旗。据悉,该批爱心物资后续将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我是土生土长的邵东人,从农村走出国门来到非洲,再从非洲回到家乡投资发展,一路走来深知农村孩子的不易,未来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多参加此类活动。”尼日尼亚湖南总商会会长、湖南逸谭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拥政说。 近年来,在市侨联的牵线搭桥下,我市广大侨胞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赈灾抗疫、扶贫济困、修桥筑路等民生和慈善事业,充分彰显了侨界的时代价值,涌现了一批爱国、爱乡、爱亲人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侨界优秀企业家。据初步统计,近三年来,各类侨捐款物已达2.578亿元人民币,为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我市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来源:云邵阳客户端
“湘”聚隆回 共赴大山里的足球之约——2024年“侨心杯”全国少年足球邀请赛即将开赛
搜罗网 -
仲夏时分,湖南省隆回县向家村的翠绿荷塘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荷叶随风轻舞,荷花竞相怒放,以最绚烂的姿态迎接着一场关于足球的青春盛宴。2024年7月9日至16日,万众瞩目的2024年“侨心杯”全国少年足球邀请赛将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向家村激情上演。本次赛事在中国侨联的精心指导下,由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湖南省侨联及湖南省邵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24支代表队,近300名少年运动员将在海拔700多米的乡村绿茵场上挥洒汗水,追逐他们的足球梦想,向世界展示中国足球少年的风采与力量。“侨心杯”全国少年足球邀请赛是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为响应国家体育强国战略而举办的公益赛事,旨在汇聚侨心侨力侨智,通过公益的形式推动少年足球运动的交流和推广。该赛事自2012年创办以来,已先后在四川、江苏、云南、福建举办了四届。本届赛事首次将比赛放在乡村举办。对于邵阳、隆回和向家村而言,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种认可、一份荣光,一次城市形象的全面展示,一次体育精神的传递。充分发挥体育事业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共同富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推进足球运动和文旅深入融合,是本届“侨心杯”全国少年足球邀请赛的办赛宗旨,也是地方政府的期望与努力方向。据悉,2024年“侨心杯”全国少年足球邀请赛将于7月9日揭幕,7月10日的开幕式将带来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紧随其后的定级赛和排位赛将展开为期五天的激烈角逐,7月15日的决赛和闭幕式将为赛事画上圆满句号。作为本次赛事的官方媒体合作伙伴,湖南国际频道将对赛事展开全程报道,包括电视转播、新媒体报道等,捕捉并分享赛事的精彩瞬间,为电视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观赛体验,还将通过官方微博、微信视频号等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发布赛事热点、精彩片段、专访等,让观众紧跟赛事脉动,感受绿茵少年们的激情。为迎接这场全国少年足球盛会,作为赛事举办地的向家村,几个月来一直在赛事场馆建设及相关配套设施的提供上积极筹备,目前足球场、住宿等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向家村,是一个从偏远山村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典范的生动案例。2014年以前的向家村,曾是隆回县的一个特困村。近十年来,湖南华兴公司积极响应“万企兴万村”的号召,对口帮扶向家村,无偿投资近2亿元进行援建。向家村不仅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更在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昔日的贫困山村,如今已蝶变为人气超旺的乡村旅游景点和网红打卡地,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旅游扶贫示范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2020年8月,向家牛天岭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自2019年5月作为景区迎客以来,已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举办本次赛事的足球场就建在向家牛天岭景区内。景区海拔700多米,森林覆盖率接近95%,负离子含量高,年相对湿度85%以上,享有“乡村公园”“天然氧吧”“游乐大本营”之雅称,是名副其实的乡村旅游胜地。少年们奔跑在绿茵场上,远处是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的山峦,与和美乡村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风光旖旎,令人心旷神怡,说是最美“云上球场”也不为过,而这片大山里的足球场,也将成为无数人足球梦想启航的地方。比赛期间,赛场外还将举办非遗节目展演、非遗产品展示、农产品展销活动,为观众展示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吸引全国各地的足球爱好者、旅游爱好者打卡向家村,不断增强全域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从邵阳旅发大会的圆满落幕,到《早安隆回》的网红效应成功转化为旅游发展的强劲动力,邵阳,这座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城市,正以足球为媒,迎接来自全国各地怀揣梦想的足球少年,向世界展现其热情与开放。湖南国际频道邀您共襄这场夏日里的体育盛会,为年轻的足球小将们加油助威,期待他们在绿茵场上播种梦想,绽放光芒!文章来源:湖南国际频道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刘与晗
搜罗网 -
——记“追梦中华追梦中华・改革开放创新的广东侨乡”采风行之见闻感想图文: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我是山东人,定居海外20余年居然让我有了颗广东胃,每周至少要吃到一次广式早茶,不然总觉得生活缺了点什么。而且我觉得广东人是非常真实的,也是能吃苦的,跟广东人交流会觉得思维开阔,中华民族的特点在广东人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广东以其自有的风格影响着世界,中国在世界很“行”,与广东华侨华人的奋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走进广东侨乡,更能一探究竟。广东侨文化,世界瞧中国我在2002年为了更高的艺术追求,放弃国内一流大学跑到法国求学,然而初到异国的兴奋很快就被中国胃和中国习惯打败,无比思念中国美食,以及可以交通无阻的中国字、中国话。法语弥漫的世界里,法棍包围的早餐中,我开始寻觅,哪里有中国城,哪里有中国饭,哪里能找到中国的痕迹,心中那份安全感急需与中国相关的因素出现。 Tang Frères(陈氏商场)应该在巴黎生活过的华侨华人都不陌生,这就是在巴黎与中国相关食品、用品最多的地方,我们喜欢叫这里是“中超”(中国超市),这个超市创办人陈氏兄弟祖籍就是广东普宁,在这里正宗的广式叉烧、虎皮肉都能找到,还能买到我祖籍地的烟台龙口粉丝!别提多亲切了,虽然大部分食材和我本身的饮食习惯略有不同,但中国味道,足以激活我的每一个细胞,更不要说在异国他乡看到亲切的中文。...
搜罗网 -
萌态可掬的“大地湾小祖宗”今年火遍全网,它就是于1973年出土于甘肃天水市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现馆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甘肃是史前文化的发祥地,已发现7000余处史前文化遗址,类型多样、规模宏大,包含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不仅见证了甘肃地区古代社会的发展,还对理解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进程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马家窑文化是典型代表之一,尤其是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彩陶,以其独特的图案设计,如漩涡纹、蛙纹、鸟纹等展示了史前先民的审美和创造力。近日,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组织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活动在甘肃举行,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踏访甘肃多个县市。甘肃省文旅厅厅长何效祖为华文媒体人带来《甘肃文旅整合营销与创新实践》精彩课程。甘肃的史前文化、始祖文化、农耕文化、先秦文化、中医药文化、简牍文化、黄河文化、五凉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该省独特的旅游资源。甘肃有始祖文化,是炎黄子孙的寻根地。相传,伏羲、女娲、黄帝诞生于甘肃天水一带。伏羲创立八卦,开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钻木保火,创造烤、灸、蒸、煮等熟食之法。至今,天水民众保留着祭祀伏羲的传统。每年6月,甘肃还举办公祭伏羲大典,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该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甘肃是中医药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甘肃是岐黄故里、皇甫谧故里,传承有《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该省也是中国重要的药源基地和黄芪、当归、党参等道地药材主产地,现有中药材资源2540种,建立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仓储、流通、加工、科创、使用全过程的产业链发展体系,被誉为“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甘肃是中国汉简大省。北方共出土汉简7.36万余枚,甘肃6万余枚,占全国的82%以上。甘肃简牍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简述中国”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甘肃是黄河文化重要的承载地。大禹治水导河积石,导弱水,导黑水,均为在甘肃完成的水利工程。黄河上的璀璨明珠,引领现代水利建设诸多第一的刘家峡水电站在甘肃。该省沿黄河打造的风情线,集黄河母亲雕像、百年中山桥、黄河水车等景点于一线,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旅游纳凉的好去处。此外,甘肃是中华农耕文明,是周礼秦制的策源地,是魏晋以降赓续中华文脉的承载地、开启隋唐盛世的出发地,以及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到达部队最多、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
搜罗网 -
甘肃拥有除海洋和岛礁以外我国所有的地形地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然奇观博物馆。甘肃陇南之地山水灵秀,陇东地区千沟万壑,甘南草原碧绿无垠,七彩丹霞色如渥丹,河西走廊大漠孤烟,祁连山麓冰川逶迤,敦煌雅丹鬼斧神工……外界疑惑,是什么造就了甘肃多样地形地貌。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形成了河西干旱气候区、东部季风气侯区、青藏高原气候区三大气候区,加之地处内陆河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交汇处,孕育了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形成河西走廊、北山山地、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祁连山地、甘南高原六大地形区域。近日,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组织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活动在甘肃举行,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踏访甘肃多个县市。甘肃省文旅厅厅长何效祖为华文媒体人带来《甘肃文旅整合营销与创新实践》精彩课程。在自然奇观的博物馆如何打卡?不妨来看看这些“宝藏景点”。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享誉中外,酒泉祁连苇海是城市里的乌托邦,嘉峪关关城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天水麦积山的“麦积烟雨”别错过,武都万象洞溶洞音乐节你可能第一次见,还有甘南秘境迭部扎尕那……都已“梳妆打扮”等您来。值得一提的是,甘肃还有敦煌雅丹世界地质公园、张掖丹霞世界地质公园、临夏世界地质公园三大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敦煌雅丹世界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多样,雅丹体超过5500个,是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这个夏日来甘肃,这些自然奇观不能错过!
搜罗网 -
“一年一场风,由春刮到冬”“大风一起不见家,一茬庄稼种三遍”……30多年前,逐年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甘肃武威市民勤县人家门口的好日子,被一场场风沙越刮越穷。面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绝望,当地很多民众被迫远走他乡,十几岁的姜莉玲同样在心中嘀咕“想搬走”。2024年6月,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三北精神”“八步沙精神”,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开展全省林草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活动,姜莉玲受邀讲述自己用青春和生命在民勤沙海守护家园的故事。 时光荏苒,彼时想要逃离的姜莉玲不仅没有走,而是自称“梭梭苗”扎根沙海25载。多年来,她同千千万万治沙人一道,在沙海里栽下一棵棵梭梭苗(一棵苗木可固沙10平方米),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相比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家乡的环境越来越绿、越来越美,在一年又一年风沙中摸爬滚打,姜莉玲的脸和手变得黝黑、粗糙。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民勤县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但生态区位极其重要,这片小小的绿洲,以一己之力阻挡着两大沙漠的合拢。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民勤,湖水清澈、水草丰美,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富庶之地。但随着人口增长,开荒打井,石羊河上游来水减少,民勤生态环境曾经逐年恶化,最严重时荒漠化面积超过90%。“我清晰记得,14岁那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道黑色的风墙,打破原本晴朗的天空,从远处呼啸而来。我们拼命往家跑,但风沙速度比我们更快,转眼黑色风暴淹没了我们。”现为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的姜莉玲回忆说,后来才知道,1993年5月5日那场特大强沙尘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当地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 “那时我也问过父亲,我们家啥时也搬走?抽着旱烟的父亲过了许久低声说,‘还能搬到哪里去,这就是我们的家呀!’”父亲的话就像一根沙枣刺,扎在姜莉玲心上生疼。中考时经过深思熟虑,姜莉玲报考了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主动申请到乡镇上的林业站工作,成为一名治沙人。 翻地、施肥、育苗、浇水......治沙看似和农活没什么两样,但要求更精细,费心又费力,过敏体质的姜莉玲不得不经常接触化肥农药、林木花粉,三天两头就出现浮肿、布满红斑、奇痒无比,严重时还曾住院治疗。 姜莉玲说,每年压沙造林时节,吃住在沙窝,一住就是30多天,每天要徒步行走20多公里巡回作业,天气好的时候还能吃口热乎饭,遇上风沙天,只能凉水泡馒头,半夜经常被冻醒,满头满脸都是沙子,还得提防帐篷被大风吹翻。时不时还有小猫一样大的沙鼠,钻进帐篷“串门”,湿漉漉的令人毛骨悚然。 退耕还林是林草工作的“重头戏”,也是难啃的“硬骨头”。姜莉玲说,在推进过程中,时有个别村民不理解不支持,需要反复进村入社、走门串户,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有的村子没被列入退耕还林范围,村民又焦急万分,需要通过一次次调研不断向上反映民众呼声,争取项目补助。 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需要不断探索新技术,姜莉玲和同事们建起了500亩试验示范基地。依靠科技进步,他们把防沙治沙变为治沙用沙。通过观摩学习和反复请教专家,他们指导村民学习接种技术,建成沙产业基地4600多亩。 姜莉玲说,这项技术给沙漠前沿的村子每户年均增收6000多元,沙产业基地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带动民勤县发展肉苁蓉产业6万多亩。 “孩子年幼时,我常常一头扎在沙漠里,三四十天回不了家。但看到栽下的梭梭苗茁壮成长,觉得那也是我的孩子,能让包括我的孩子在内的下一代生活得更好,让家乡变得更美!”姜莉玲说。 如今的民勤,昔日沙海的“老虎口”绿树成林、郁郁葱葱;曾经干涸的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啾啾……正如姜莉玲一样,一代代治沙人,像成片的梭梭林傲然挺立,守护着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