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中国
搜罗网 -
【搜罗海南8月25日讯】25日,来自加拿大、法国、尼日利亚、瑞典、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的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海口,开启了一场兼具历史缅怀与发展观察的采访之旅,在追忆侨界先辈峥嵘岁月的同时,实地感受椰城高质量发展的蓬勃脉动。采访活动伊始,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便与省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省侨联、海口市侨联全体党员干部,以及部分南侨机工后人一道,来到南侨机工和琼侨归国服务团雕像前,共同向雕像敬献鲜花。洁白的鲜花寄托着对侨界先烈的深切缅怀,也传递着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敬意。雕像创作者——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学博老师,为在场人员深情讲述了南侨机工与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的抗战事迹。在他的讲述中,当年华侨子弟跨越重洋、投身祖国抗战,或驾驶军车运送物资,或深入琼崖参与抗日服务的场景仿佛重现,让采访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侨胞“为国纾难、舍家奉献”的赤子情怀。此外,南侨机工后人也结合家族记忆,向记者轻声口述先辈们的历史细节,朴实的话语中满是对先辈的崇敬,更让这段历史显得鲜活而厚重。缅怀历史之后,采访团将目光转向海口的发展新篇,首先走进江东新区展示中心,近距离了解这一“海口未来城市新中心”的建设图景。据介绍,海口江东新区位于海口东海岸区域,东起东寨港,西至南渡江,北临东海岸线,南至绕城高速二期和212省道,总面积达298平方公里。新区规划清晰,整体划分为两大功能区:东部生态功能区,面积约106平方公里,其中包含33平方公里的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凸显“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西部产城融合区,面积约192平方公里,规划构建“一港双心四组团”格局——以美兰国际空港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搭配滨海生态总部聚集中心、滨江国际活力中心,以及文化交往、综合服务、离岸创新创业、高教科研四大组团,全面打造多功能、高品质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在展示中心,富德集团总经理陈捷先生还向采访团介绍了企业在海南的产业布局情况,以及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当地政府招商政策的落实成效。他表示,海南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诚挚欢迎全球华人华侨前来投资兴业,共享发展机遇。离开江东新区,采访团一行又来到海口金棕榈热带植物种质资源科技产业园。这里聚焦热带水果“新奇特优”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各类造型独特、风味鲜美的水果让采访团成员眼前一亮。海南金棕榈控股负责人张少华先生,以“如数家珍”的热情向大家逐一介绍水果的品种、外观特征、产地环境及口感特点。黄晶果、木鳖果、巧克力果、杨桃南瓜、花生奶油果、牛奶木瓜等等从形态别致的小众品种到风味浓郁的改良新品,每一款水果都引发成员们的浓厚兴趣。在现场品尝环节,清甜多汁的口感更是获得一致好评,不少成员忍不住询问“这些水果何时能上市”,足见其受欢迎程度。此次海口之行,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既触摸到了侨界先烈的精神丰碑,也见证了海口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亮眼成果。采访团成员纷纷表示,将通过海外华文媒体平台,把海口的历史故事与发展活力传递给更多海外华人华侨,为海口与全球侨界的交流合作搭建桥梁。
搜罗网 -
8月25日电 (张茜翼 刘益伶 潘越韩)“追梦中华·扬帆自贸港”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采访行活动25日在海口启动。来自法国、尼日利亚、瑞典、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的华文媒体代表将在海南开展为期6天的实地参访,以多元视角深度感知海南自贸港的发展脉动。 中国侨联副主席,海南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梁谋在启动仪式上致辞时说,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将于今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这不仅是海南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里程碑,更是海内外侨胞共同参与国家发展、共享发展红利的重大机遇。 海外华文媒体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友谊的促进者。梁谋表示,希望媒体代表通过此行,深入理解海南自贸港封关后的税收、金融、贸易等核心政策,通过报道让更多海外侨胞看清机遇、找准方向;用国际化的视野与人文情怀,记录侨企扎根海南的奋斗历程,展现自贸港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取得的平衡;借助各自的传播平台,引导侨界资本、技术、人才向自贸港汇聚,推动海南与世界各国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深度交融。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表示,海南自贸港建设对吸引国际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华文媒体将用镜头记录自贸港建设的美好图景,用笔墨书写自贸港发展过程中的感人故事,积极向海外传播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成就、优秀传统文化和生动实践。 启动仪式后,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信息宣传部部长段勇兵开展自贸港政策专题宣介,就封关运作、政策红利、投资机遇等媒体关切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当天上午,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还来到海南青少年科技公园广场,瞻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和《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雕像,深切缅怀侨界先辈回国支持抗战。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会长陈学博现场动情讲述南侨机工投身抗战的峥嵘岁月和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的感人往事,带领大家重温那段热血澎湃的历史记忆。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将赴海口、琼海、万宁、陵水、五指山、三亚等地,实地探访海口江东新区、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万宁正大咖啡产业园、陵水海归小镇等,深入报道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进展与发展新貌。(完)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9日讯】29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怀化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的青石板路泛着白光,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气息。80年前,正是在这样的时节,这片土地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时刻——中国与盟国并肩作战的成果在此凝结,和平的曙光穿透硝烟,照亮了东方。受降堂内,长桌两侧的席位静默矗立,仿佛仍在等候那场决定历史走向的会面。展柜中,泛黄的《受降备忘录》字迹清晰,“无条件投降”的条款不仅是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见证,更印刻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意志。当年,来自美国等盟国的代表与中国军民一道,在此见证侵略者低头的瞬间,不同语言的宣告声交织成和平的序曲,跨越国界的信念在这一刻达成共鸣。后院的纪念坊在烈日下透着青灰色的庄严,“克敌受降威加万里”的石刻历经风雨依旧苍劲。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丰碑,更是世界正义力量携手前行的见证——那些远道而来的盟国战士,与中国军民在战壕里共饮一瓢水,在阵地上同守一寸土,用鲜血浇灌出的和平之花,早已超越了地域与种族的界限。沿舞水河向西,飞虎队纪念馆的蓝白屋顶如展翅的和平之翼。P-40机头上的鲨鱼嘴纹路里,藏着中美将士协同作战的故事。墙上的老照片里,美国飞行员与中国地勤人员在战机旁比划着手势交流战术,中国村民用担架护送受伤的美国飞行员穿越山林,机场跑道上,中外士兵合力检修战机的身影被阳光拉得很长。这些画面无声诉说着:当和平成为共同目标,语言的隔阂便挡不住并肩前行的脚步。展柜中的物件承载着跨越国界的情谊:陈纳德将军的飞行日志里,夹着中国农民手绘的日军据点地图,笔触虽简却藏着守护家园的赤诚;中国士兵的铜制烟盒上,“FRIEND”的英文字样被摩挲得发亮,见证着战火中结下的战友情。夕阳为天际镀上金边,芷江机场的民用客机掠过天际,与当年飞虎队战机翱翔的轨迹在时空里交汇。受降纪念坊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在无声诉说:和平从不是孤军奋战的成果,而是世界各国心手相牵的结晶。那些中外军民并肩守护和平的故事,早已刻进芷江的山河,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图文:唐明淘)
走进怀化:陆港引擎+非遗DNA:怀化箱包如何缝制世界级产业蓝图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9日讯】29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怀化鹤城。踏入怀化国际陆港,仿佛进入了一个繁忙而有序的物流世界。这里,是怀化走向世界的起点,一列列满载货物的班列从这里出发,沿着纵横交错的铁路线,驶向东南亚、欧洲等地。怀化国际陆港的建设,让这座原本地处内陆的城市,拥有了连接世界的便捷通道。它整合了公路、铁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实现了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曾经,从怀化运输货物到沿海港口,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如今,借助国际陆港,货物可以直接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运输时间大幅缩短,成本也显著降低。在五溪非遗园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踏入园区,裸眼3D大屏率先展开五溪文明的瑰丽画卷:侗族织锦的几何纹样如星河般流淌,苗族银饰的錾刻纹路在光影中闪烁,辰河高腔的婉转曲调化作流动的音浪,瞬间将我带入虚实交织的文化场域。五溪非遗园以“非遗 + 科技”为核心,通过42个沉浸式互动展项,让侗族大歌、苗族银饰、辰河高腔等740项非遗瑰宝穿越时空,在现代都市中绽放独特魅力。数字化体验区内,科技与非遗的互动充满趣味——“电子织布机”前,指尖轻点屏幕,靛蓝与绛红的侗锦纹样便在虚拟织机上穿梭成型,传统女红的智慧化作可触摸的数字肌理;“电子泥巴”装置中,记者们揉捏的土陶罐轮廓被实时投射,泥土的质朴与数字的灵动在掌心完美共生。园区还突破传统展陈模式,借助动态捕捉、VR技术等构建“可触摸、可体验”的交互空间。在VR弓弩竞技区,我佩戴设备化身“古代猎手”,在虚拟山林中体验苗族狩猎文化;体感空间内,“赛博龙舟”竞技让传统民俗与现代运动激情碰撞。五溪非遗园内,花瑶挑花AR体验、沅州石雕数字展厅、芷江白蜡互动装置等展项,全方位展示着五溪文化的独特魅力。暮色渐浓,非遗园内灯火璀璨,全息投影中的侗族大歌仍在袅袅回荡,AR技术构建的古寨场景里,游客们流连忘返。这座“可触摸的非遗博物馆”,正让五溪大地的传统文化走出历史典籍,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刻进城市肌理的文化基因,向世界展示着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怀化样本”。离开五溪非遗园,我来到了怀化国际箱包皮具展示厅,怀化箱包皮具产业正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也在持续完善。当地政府还积极推动箱包产业与电商、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箱包展示交易中心、研发设计中心、检测认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平台,不断增强产业辐射力与影响力。怀化,正以它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搜罗网 -
7月30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系列活动之走进西藏顺利收官。在为期9天的活动中,来自五大洲18个国家近30家华文媒体中高层人士,走进自治区、市、区(县)媒体机构,探讨媒体融合,商讨交流合作;参加主题“记者沙龙”听取情况介绍,实地探访博物馆、生态保护区、美丽乡村、藏药公司、科技企业,深入了解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民生改善、产业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围绕共建全球华文媒体“记者之家”深入交流商讨,话共识,提举措,谈愿景,为下一步建立海外华文媒体常态化联络合作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海外华文媒体人士纷纷谈到,参加中国记协举办的这次西藏行活动很有意义、很有收获。通过交流互动、实地探访、亲身体验,看到了西藏“短短60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性进步和高质量发展,感受到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西藏篇章的丰硕成果和光明前景。看到伟大祖国发展进步、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内心感到由衷自信和自豪,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让全世界更加全面了解新时代的真实西藏。海外华文媒体人士一致表示,中国记协作为联系海内外新闻界的桥梁纽带,倡导建立海外华文媒体常态化联络合作机制,非常有必要,有助于提升各大洲华文媒体的被认同感,有助于团结推动海内外媒体加强交流合作,壮大声音力量,形成传播矩阵,携手同心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远;海外华文媒体将积极响应中国记协倡议,为中华民族新闻界“亲友圈”做出最大努力。来源: 中国记协网
搜罗网 -
【搜罗西藏7月28日讯】来自五大洲的华文媒体代表走进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岗乡自然保护区,在海拔近3000米的原始密林深处,实地考察中国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感受这座“天然基因库”的独特魅力。岗乡自然保护区位于扎木镇以西22公里,总面积46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是西藏温带湿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自1985年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以来,这里便作为国家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原始云杉林及羚牛、豹、白唇鹿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核心使命。据林芝市宣传部介绍,保护区内的云杉林以“全国之最”闻名:单株最高达80米,胸径超2米,单位林木蓄积量达每公顷3000立方米,是中国单位蓄积量最高的原始云杉林,被誉为“中国云杉之王”的栖息地。该生态系统在碳汇、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代表团在当地宣传部领导带领下,沿林间栈道进入核心缓冲区。漫步于参天古木间,地面厚厚的腐殖层与苔藓花草相映,林风轻拂中尽显原始生态的静谧。林中留存的羚牛足迹、豹的巡行痕迹及濒危鸟类巢穴,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让代表们直观感受到中国西南地区高标准生态保护的成效。值得关注的是,岗乡保护区并非封闭的“观光样板”,而是西藏生态共治共建理念的生动实践。周边村庄通过参与“森林巡护”“林下资源保护”等项目,借助“生态岗位补贴”政策,逐步从依赖砍伐转向参与保护,50%以上的生态岗位由本地居民担任,形成“保护促就业、生态惠民生”的良性循环。这一模式也折射出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的转型——从封闭静态保护向“科学分区、动态管理、全民参与”升级。此次探访不仅是一次对原始森林的考察,更成为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在全球气候变暖与物种灭绝的背景下,岗乡自然保护区以其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有效的治理模式,为世界高原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践参考。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8日讯】28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怀化洪江。刚踏进洪江古商城的服务大厅,目光便被一面墙的《洪江1915》牢牢吸住。这幅由怀化籍旅美画家周孜孜与钟诚老师等人数载研磨的油画,用9米长、4米高的恢弘尺幅,将清末民初的洪江盛景铺展得淋漓尽致。创作者们踏遍古街寻访老人回忆,埋首史料梳理商脉轨迹,再融入当年的建设规划细节,耗时3年才让这幅"会讲故事的油画"落地——画中1915个鲜活人物穿梭往来,比《清明上河图》还多出272个,每个人的眉眼、动作里都藏着考据的较真。推开服务大厅的木门,油画里的盛景便从画布走进了现实,青石板路被百年脚步磨得发亮。洪商文化博物馆的展柜里,一本泛黄的账簿,有毛笔写的收字,钢笔标着付款,两种笔迹在泛黄纸页上交错,恰似画中算盘与钢笔同框的画面。复原的商号内堂里,恍惚间能看见画中穿长袍的掌柜与着西装的商人,正围着这张桌子讨价还价。厘金局的税则碑前总围着不少人,汉文"桐油每担税银五分"旁的英文翻译,盛丰钱庄的铜锁与密码盘,守着"汇通天下"的承诺,兑换票上红印与钢印的重叠,恰似画中中外商人击掌的瞬间;忠义镖局的镖旗在风里猎猎,让人想起油画里镖师护送洋商队伍的画面,藏着"护货更护情"的担当。暮色漫上古街时,灯笼次第亮起,给油画里的故事镀上了暖光。站在十字街口回望,《洪江1915》的恢弘与门楣上的斑驳、博物馆的旧物、报馆的墨迹渐渐交融——原来这幅画从不是定格的历史,而是古商城的"基因图谱",那些画笔勾勒的商脉与人情,早已顺着青石板的纹路,流进了洪江的每一缕风里。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8日讯】28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怀化安江。在湖南怀化的安江镇,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安江农校纪念园。踏入这里,时光仿佛倒退回那个充满探索与希望的年代,袁隆平院士在这里埋下了一粒梦想的种子,而后它生根发芽,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参天大树,用满树的硕果诠释着湖南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的东方智慧。走进安江农校纪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袁隆平院士曾经居住过的旧居。这座朴素的房子,在岁月的洗礼下散发着宁静的气息。屋内陈设简单,木质的桌椅、陈旧的书架,每一件物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却又充满激情的科研岁月。从1964年到1983年,袁隆平院士一家在此生活,他的三个儿子先后诞生于此,而杂交水稻研究从立项到三系配套成功并推向全国的关键时期,也基本是在这座房子里度过。在这里,袁隆平院士无数次挑灯夜战,在书籍和资料中寻找灵感;在这里,他与家人分享着科研的点滴,在亲情的温暖中汲取力量。走出故居,不远处便是那片孕育奇迹的试验田。微风拂过,稻浪轻轻翻滚,每一株稻穗都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力量。1961年7月,31岁的袁隆平在这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它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仿佛是命运特意安排的一次邂逅,为袁隆平开启了杂交水稻科研的大门。此后,这片试验田便成了袁隆平的战场,他每日穿梭在稻田中,仔细观察每一株水稻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无数的数据。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都无法阻挡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在这里,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但也正是这些挫折,让他更加坚定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决心。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馆,是一座记录着杂交水稻发展历程的宝库。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震撼人心的数据:50多年来,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90亿亩,增产稻谷超8000亿公斤。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些数据背后,是袁隆平院士和无数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馆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资料。1966年,他发表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篇论文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科研条件艰苦的年代,袁隆平院士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在杂交水稻领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在馆内的一个角落里,还展示了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地推广的图片和资料。从亚洲到非洲,从美洲到欧洲,杂交水稻的身影遍布全球。它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上许多饱受饥饿困扰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希望。看着这些图片,仿佛能够看到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安江农校纪念园则用它独特的方式,将这段历史和精神传承下去。它是湖南的骄傲,更是世界的财富。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梦想,每一次收获都凝聚着智慧,而杂交水稻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全球粮食安全而努力奋斗。
搜罗网 -
7月27日,中国记协台港澳工作部在西藏波密举办共建全球华文媒体“记者之家”交流商讨活动,组织参加“共鉴华夏·同传五洲”全球华文媒体联盟中国行系列活动之走进西藏的五大洲18个国家近30家华文媒体中高层人士,共叙中华民族同胞亲情,共话加强团结合作模式路径,共商建设新时代全球华文媒体“记者之家”的思路举措。2025年7月27日,中国记协台港澳工作部在西藏波密举办共建全球华文媒体“记者之家”交流商讨活动。2025年7月27日,中国记协台港澳工作部在西藏波密举办共建全球华文媒体“记者之家”交流商讨活动。座谈中,海外华文媒体人士纷纷谈到,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记协组织全球海外华文媒体西藏行活动很有意义,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美丽幸福、生机勃勃的新时代西藏,海外华文媒体将通过各自平台向世界展示推介真实的西藏;让大家充分感受到祖国对海外华文媒体的重视和关心,感受到家的温情,海外华文媒体将发挥各自优势,携手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共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大家赞同中国记协倡导建立海外华文媒体常态化联络合作机制、壮大声音力量,并围绕机制名称、成员构成、目标导向、推进步骤等提出了意见建议。(文章来源;中国记协网)
搜罗网 -
【搜罗湖南7月27日讯】27日,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湖南益阳安化县。在湖南益阳安化,有两处独特的地方,一处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安化羽毛球运动学校,另一处是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安化茶厂。这两个地方,一个代表着体育的热血与激情,一个象征着传统技艺与国际贸易的奇妙融合,共同谱写着幸福湖南的动人故事。踏入安化羽毛球运动学校,训练馆里的氛围热烈得如同燃烧的火焰。墙上,龚智超等冠军们的巨幅海报熠熠生辉,仿佛在向小球员们诉说着荣耀的故事,激励着他们追逐梦想。球场在灯光的照耀下格外敞亮,成为了孩子们逐梦的舞台。10分钟统一热身,不同的孩子同样的热身方法。热身结束不同年龄的孩子投入到不同项目的训练中,小小的身影充满着大大的能量。刚接触羽毛球不久的孩子,专注地进行着网前步伐、举拍等基础练习,每一个动作都认真而执着。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怀揣着对羽毛球的热爱,每一次挥拍、每一次击球,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梦想。尽管训练艰苦,固定技术练习枯燥,但孩子们依然坚持着,为了心中的冠军梦而努力拼搏。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憧憬,对胜利的渴望。离开羽毛球运动学校,走进安化茶厂,仿佛踏入了一个历史的长河。空气中弥漫着黑茶独特的香气,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在这里,千年黑茶从山间鲜叶蜕变为跨洋商品,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传奇的故事。安化黑茶的制作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采摘、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到干燥,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茶人的智慧与匠心。渥堆发酵是黑茶制作的关键环节,茶工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掌控着发酵的温度和湿度,让茶叶在时间的催化下发生奇妙的变化,形成黑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安化黑茶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魅力。我们从中国黑茶博物馆了解到,曾经,它沿着万里茶道,从资江出发,经洞庭入长江,再辗转到恰克图,最终抵达圣彼得堡,开启了丝绸之路后横跨亚欧的又一次商业传奇。如今,安化黑茶通过现代化的贸易渠道,远销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来自中国湖南的独特韵味。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文化的使者,传递着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安化羽毛球运动学校里孩子们的拼搏精神,与安化茶厂里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都是幸福湖南的生动写照。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体育与文化共融,共同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幸福画卷 ,向世人展示着湖南安化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活力。(图文:唐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