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 C
Toronto
星期日, 28 9 月, 2025

陕西

“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活动启动

     由陕西省委网信办主办,西部网承办的“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活动在渭南市白水县仓颉庙启动。    活动吸引了28家海外华文媒体、10余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30余家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网络达人及留学生代表等参加启动仪式。    本次主题采访活动将重点围绕“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等话题,沿着“触摸历史、丈量文化、回望根脉”主线展开。来自国内外的50余家媒体记者齐聚三秦大地,前往延安市黄陵县参加2025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多语种、全渠道报道典礼,讲好“黄帝故事”,传承弘扬黄帝文化。    媒体团还将深入西安、渭南、延安、商洛等地,聚焦各地区自然保护、文脉传承、产业发展、百姓致富成果,积极展现陕西新形象、新风貌。    此外,在产品制作方面,活动将积极借助AI、VR、无人机航拍、数字建模等技术推出系列融媒产品。在活动宣推方面,联动中省市三级主流媒体外宣平台、高校国际传播中心海外账号等开展多语种对外传播。(吴蓓蓓 李一璠)

产业协奏,奏响白水乡村振兴强音

【搜罗渭南4月2日讯】2025 年“同根祭初祖,同心筑梦圆”境外媒体采访团奔赴白水县,探寻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文明传承的创新范例。苹果产业:科技驱动,迈向国际舞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一排排规划有序的矮化密植果园里,新品种“瑞雪”“瑞阳”“瑞香红”生机勃勃,新芽正奋力生长。自2005 年试验站成立以来,站长高华带领团队持续进行栽培技术革新,积极开展品种选育工作,成功打破国外苹果品种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赵政阳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怀揣着对苹果育种事业的执着,历经数十年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5 个省级审定、3 个国家级审定的“三瑞”系列新品种。如今,“瑞雪”凭借优良品质打入香港高端市场,“瑞香红”更是跨越重洋,远销美国,成为中国苹果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科技赋能农业,在白水县的田间地头结出累累硕果。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秋芳介绍,借助“肥水一体化”灌溉和“智慧果园”管理系统,合作社大力推广“三瑞”品种,种植面积达9000 余亩,周边4 万余亩果园也受其辐射带动。新农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以“果子碎了”品牌为依托,搭建“线上 + 线下”全方位销售网络,让白水苹果迅速从黄土高原走向全国各地的餐桌。杜康酒业:传承古法,融合现代科技在距离苹果试验站不远处,陕西白水杜康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散发着浓郁酒香,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作为杜康造酒术的发源地,这家现代化酒厂肩负着“复兴杜康,为国争光”的重大使命。酒厂负责人介绍,从粮食粉碎,到长达三年的窖藏,酒厂始终坚持纯粮固态发酵工艺。近年来,企业引入航天科技改良酒曲窖泥,不仅让优质酒率提升了8%,酒的口感也愈发醇厚。以“十三朝”系列为代表的文化酒品,巧妙将中华五千年文明与酒文化深度融合,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市场新宠。在酒厂展厅,“太空酒”展品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批搭载航天器返回的酒曲与窖泥,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让古老的传统酿酒技艺重新焕发生机。目前,杜康酒已在陕西白酒市场占据15%的份额,年销售额突破5 亿元。如今的白水县,正凭借产业协同发展,描绘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从苹果产业的科技革新,到杜康酒业的历史传承与创新,白水县将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踏上通向未来的光明之路。“同根同梦”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一个白水县奋斗者的真实写照。当“三瑞”苹果在异国他乡的货架上绽放光芒,当“太空酒”的醇香飘向远方,白水县正用产业融合的独特模式,解答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在科技与文化的有力支撑下,白水县打造的产业协同“白水样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一抹质朴而绚丽的色彩。正如当地民谣所唱:“杜康酿酒敬苍穹,瑞雪映枝照归鸿——古塬新生处,正是梦圆时。”白水县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视频】“树载千秋 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行的记者们陆续报到

#树载千秋 同根同祖#4月2日,参加“树载千秋 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们陆续报到。据悉,2025年4月3日-4月6日,采访团记者们将陆续走进仓颉庙、黄帝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地,开展为期四天的采访活动

华文媒体聚焦澄城:非遗美食与乡村振兴的深度探寻

【搜罗渭南4月2日讯】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近日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交流活动。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以及陕西省祭陵办联合主办的 “同根祭初祖,同心筑梦圆” 境外媒体陕西行集中采访活动,在澄城县盛大开启。来自埃及、罗马尼亚、南非、韩国、加拿大、美国、阿根廷、德国、印尼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记者,携手涉外中央媒体及陕西省内媒体同行,深入澄城,挖掘这里独特的美食文化、蓬勃发展的农业以及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澄城水盆羊肉:非遗美食的传承与蜕变活动伊始,记者们便被澄城最具标志性的美食 —— 澄城水盆羊肉所吸引。这道拥有千年历史的小吃,起源于商周时期,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如今已然成为澄城响亮的 “美食名片”。其制作工艺繁杂,精选本地优质的 “同羊” 作为食材,烹饪出的水盆羊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汤汁鲜美,还具备益气补虚、温中暖下的功效。近年来,澄城县委、县政府大力推动水盆羊肉产业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行业规范引导以及品牌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促使这一传统美食朝着规模化、标准化迈进。目前,澄城水盆羊肉在全省已开设 500 多家门店,年销售额突破 4 亿元,带动 2000 户群众年均增收 3 万元以上。澄城县还制定了宏伟规划,计划到 2027 年,将该产业年销售额提升至 10 亿元,打造 1000 家以上的旗舰店、示范店和连锁店,助力升级版的澄城水盆羊肉走出陕西,迈向全国市场。明康汇果业:科技驱动农业现代化在明康汇澄城海澄果业有限公司,记者们真切感受到了澄城农业现代化的蓬勃活力。作为海亮集团在西北的唯一基地,该公司主要从事苹果和樱桃种植,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及数字化管理系统,成功实现了高效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发展。公司积极引入免套袋苹果新品种,如红斯尼克等,引领果业发展新潮流。通过与周边农户紧密合作,每年带动就业 2 万人次,支付地租...

渭南大荔:农业与文化双轮驱动,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搜罗渭南4月1日讯】 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和陕西省祭陵办联合举办的 “同根祭初祖,同心筑梦圆”2025 境外媒体陕西行活动中,渭南大荔县成为焦点,其在农业现代化与文化传承方面的卓越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样本。智慧农业引领新变革新颖现代农业园作为大荔县农业现代化的先锋,前身为羌白远信果业专业合作社。如今,这里已构建起全程设施机械化与智慧农业自动化体系,冬枣、温室大棚瓜果和蔬菜种植蓬勃发展。每年 15000 余人次在此就业,创造经济效益高达 5000 多万元。园区三期项目投资 1.2 亿元,建成工厂化育苗中心、科技创新馆、万吨冷库和仓储物流中心,全力打造集生产、示范、育苗、培训、销售、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与陕西省科学院合作建立的生物农业研发基地,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通过 “支部 + 企业 + 基地 + 农户 + 农超” 的 “5+” 经营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搭建 “新颖 4.0...

乙巳(2025)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4月4日举行

3月25日上午,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陕西省黄帝陵文化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省黄帝陵文化园区管委会(省祭陵办)副主任冯浩斌在会上详细介绍了乙巳(2025)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筹备情况。此次典礼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共同主办,将于4月4日(清明节)9时50分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盛大举行。黄帝,作为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结束了战乱纷争,带领先民发展农业、制造工具、创立制度,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被尊为“人文始祖”。祭祀轩辕黄帝的传统由来已久,自汉武帝起,唐、宋、元、明、清历代皆将其奉为国家祭祀。在民族危亡时刻,国共两党也曾多次共祭黄帝,凝聚民族力量。如今,祭祀黄帝已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活动。冯浩斌介绍,今年公祭典礼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共有九项仪程:第一项,全体肃立、击鼓鸣钟;第二项,唱《黄帝颂》;第三项,敬献花篮;第四项,恭读祭文;第五项,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第六项,乐舞告祭;第七项,龙飞中华;第八项,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第九项,种植桥山柏。来自兄弟省区市、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等350余名代表将再次齐聚轩辕殿前,以最虔诚的心态,向肇启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致以跨越时空的敬意。冯浩斌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举办此次公祭活动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结合时代精神的创新实践。相关部门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全力办好此次典礼。值得关注的是,《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将于2025年4月1日正式施行,这标志着黄帝陵保护进入法治化新阶段。陕西省祭陵办将协同各方,从多个方面落实条例。在宣传培训上,通过主流媒体、政务平台等渠道发布条例内容,组织普法宣讲,增强全民保护意识;制度建设方面,加快推进《黄帝陵保护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古柏养护、文物巡查等配套细则,建立多部门联审和联合执法机制;活化利用层面,统筹陵区生态保护与景观提升,培育相关产业生态,对接国家战略,深化两岸文化交流,让黄帝陵这一千年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为民族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来源: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

“追梦中华·同心筑梦圆”2024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圆满收官

4月7日,由中国侨联指导,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侨联主办,铜川市侨联、《华商报》社协办的“追梦中华·同心筑梦圆”2024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活动圆满收官。在为期5天的行程中,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1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和3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先后赴延安市、铜川市等地参观采访,在“追梦中华”之旅中,向世界展现陕西魅力,讲好陕西故事,传播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筑梦”的故事。四海同心 追梦中华“不愧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拜谒黄帝的圣地和精神家园。”置身于桥山古柏树群,第一次参加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采访团成员、加拿大搜罗集团执行董事陈林感慨道。4月4日上午,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上,56面龙旗浩浩飘扬,钟鼓共鸣,四海归宗。在盛大乐舞告祭中,身长56米的“金色飞龙”腾飞而起,表达龙腾盛世、福佑中华的美好祈愿。在随后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纪念植树活动暨“侨心林”门槛石揭牌仪式中,采访团一行种下了象征同文同宗、血脉相连的柏树。连续两次参加黄帝陵植树活动的采访团成员、俄罗斯中国电视台联合创始人刘佩鑫说,“把树种在这里,把根留在这里。海内外中华儿女种下的新柏树将与山上八万多棵古柏共生共荣,就如中华民族正不断增长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在如今国内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的耀瓷基地陈炉古镇,采访团一行在高低错落的古镇中穿行,在一砖一瓦中感受“渭北瓷都”对传承古老技艺的坚守。印尼《国际日报》新媒体社长章维佳一路走访,一路感叹,“喜出望外”是她最大的感受。她说:“一方面看到唐朝的制瓷工艺能够被传承下来,感觉很有历史的厚重感。另一方面,不同瓷器有不同的寓意、不同的典故,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能够通过科普视频、研学交流等方式,把这里的文化艺术带到海外去,让更多人了解这里。”在非遗文化展示中心——铜川花月荟,游客围炉跳舞、打铁花化作繁星……一幕幕演出、一声声惊叹装满了海外华文媒体的镜头。采访团成员、美国《中美邮报》副社长魏炯才说,“我第一次来铜川,没想到这里打造了这样美轮美奂的文化展示中心,我要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美。”红色热土 薪火相传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铜川创建了中国北方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此诞生的照金精神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采访团成员、南非《非洲时报》副总编辑孙想录的家乡在甘肃省,他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里的一件件老物件看了又看:“我是一名党员,来到陕西这片革命热土,我深刻地感受到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这激励我更好地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在挽救陕甘边革命的重要会议——陈家坡会议旧址,土生土长的义务讲解员杜天祥打着快板,用地道的陕西方言,向远道而来的采访团一行,讲述着陈家坡那段光辉的革命岁月。筑梦铜川 情系陕西曾经,铜川是路遥笔下挖煤的“铜城”,占据陕西煤炭产业的“半壁江山”。如今,铜川正围绕建设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定位,迈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新步伐。在宜君县,中药材产业链让采访团一行领略到传统医疗与现代科技的交融;在陕西秦酒酒业有限公司,大家感受到“秦人厚重,秦酒甘洌”;在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采访团成员走访陕西日月芯半导体有限公司、宇腾(铜川)半导体有限公司、隽美经纬电路有限公司,看到铜川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推进器”。采访团成员、澳洲南半球传媒董事长王光德表示,会用好自己的媒体资源和海外商业资源,将陕西的优质资源链接至海外,助力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助力陕“耀”出海。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陈炉古镇

4月6日,“行走中国·同心筑梦圆”2024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一行走进陈炉古镇,看炉火生生不息,古老技艺闪耀光芒。“黄堡陈炉星月逝,华光青釉熠辉生。”“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人们善用词句描绘耀州窑的辉煌,而今,一件件瓷器珍品遗世独立,诉说着悠悠千年历史。“耀州窑创烧于唐,北宋鼎盛,金元续烧,明代以后,烧瓷中心由黄堡镇转移至陈炉镇一带。”在铜川市陈炉古镇,耀州窑的历史与变迁被娓娓道来。作为耀州窑的继承和延续,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的炉火生生不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代代相传,让这份古老技艺散发出新的光芒。漫步陈炉古镇景区,陶瓷元素随处可见——罐罐垒墙,瓷片铺路,独具匠心的窑洞别有一番风味。20余家陶瓷传习所,形成集非遗展演、互动体验、创意研发、交易交流、传承保护于一体的非遗文化聚集区。印尼《国际日报》新媒体社长章维佳一路走访,一路感叹,“喜出望外”是她最大的感受。她说:“一方面看到唐朝的制瓷工艺能够被传承下来,感觉很有历史的厚重感。另一方面,不同瓷器有不同的寓意、不同的典故,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能够通过科普视频、研学、出海的文化项目等方式,把这里的文化艺术带到海外去,让更多人了解这里。”作者:李羽佳

走访“药王”孙思邈纪念馆

4月5日,由中国侨联指导,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侨联主办,铜川市侨联、《华商报》社承办的“追梦中华·同心筑梦圆”2024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来到了“药王”孙思邈纪念馆。孙思邈纪念馆位于药王山文化景区山门以西,处于景区东西轴线核心位置,作为景区标志性建筑,是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传承展示的重要窗口和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的重要举办地。孙思邈纪念馆总占地面积45亩,总建筑面积153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7700平方米,主要展览药王孙思邈的生平事迹、医药著作、学术贡献及我国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孙思邈纪念馆(药王山博物馆)基本陈列是以金、元、明、清古建为主体的古建筑群,以北魏《姚伯多兄弟造像碑》为首的珍贵碑石陈列和展示佛教文化艺术的宝贵遗存摩崖造像,以及展示元代《朝元图》的地面宫殿式壁画等文物。其中药王山摩崖造像开凿于隋唐时期,现存大小佛龛23个,造像45尊,12处题记和两通碑石。碑林收藏着历代珍贵碑石,尤以北魏的《姚伯多兄弟造像碑》、《魏文朗造像碑》等最为著名。总体布局采取唐代建筑群落前阙后殿的格局,并充分运用多种展陈方式,将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和中医药文化进行专属性、显著性的建构与展示,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文化工程。

海外华媒走进陕西铜川药王山

4月5日,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1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组成的由中国侨联指导,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侨联主办的“行走中国•同心筑梦圆”2024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来到陕西铜川的药王山。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本名五台山,因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山区山岭奇瑰、森林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历代修建的宫观庙宇,使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药王山有南庵、北洞、碑林、摩崖造像四大景区50余个景点,现存金、元、明、清古建筑165间,北朝以来摩崖造像45尊,历代碑刻及石塔300余座,明清石、木牌坊13座 。石刻遍布全山,丰富多彩,是中国保存北朝和隋唐造像碑最多的地方。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 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书法家及诗人于右任、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来到药王庙,对药王山建筑、石刻艺术给予肯定。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