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华风®️
搜罗网 -
三亚6月9日电(张月和)海南省三亚市育才生态区的优旗大嘴鸟榴莲一号基地里,榴莲树已批量挂果。海南省鸿翔农业集团优旗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郎海波告诉记者,三亚榴莲6月底、7月初将陆续上市。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正在此间举行。6月8日,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主播实地探访三亚榴莲基地,品尝树上熟榴莲,解锁味蕾新体验。 近年来,榴莲产业正成为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亮点。据海南省榴莲协会透露,2025年海南全省榴莲种植面积约为40000亩。 郎海波说,今年该公司在海南的榴莲种植面积约为14000亩,其中超4000亩榴莲树挂果,产量预计可达近2000吨。 “树上熟榴莲能达到充分的熟度,瓜熟蒂落的东西必然是好吃的。”郎海波向海外华媒和外籍主播们介绍,三亚的无雨期正逢榴莲的挂果发育期,由于没有过多雨水侵扰,榴莲是干包果肉,品质更好。“三亚榴莲的味道很清甜,口感软糯,我要把它分享给更多网友。”泰国主播雅菲(Siriyakorn)现场出镜,通过网络直播带中外网友“云逛”三亚榴莲园,品尝树上熟榴莲。 随机打开一个树上熟榴莲,每房果肉都金黄饱满,清香四溢。好品质源于农业科技的全方位应用。智能巡检无人机、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太阳能虫情测报仪、孢子捕捉仪、人工雨喷洒等一体化智能设备在基地里随处可见,全要素精准感知模式的构建,让技术人员能按照榴莲的生长习性和状态及时调整养护策略。 来自泰国、有近30年榴莲种植经验的批农(Papomrat Nuysom),现为海南省鸿翔农业集团优旗投资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他表示,三亚榴莲种植在山上,养护技术虽然有些复杂,但效果很好,三亚榴莲的果品大小、颜色、口味和泰国榴莲一样。台湾东森电视资深记者黄圆媛说,台湾也有尝试种植榴莲,因受气候、台风等因素影响,规模不大。三亚榴莲的长势却很喜人,她表示,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为新品种的引种提供了更多可能,三亚榴莲能够发展成产业非常难得。(完)
搜罗网 -
【搜罗三亚6月8日讯 】6月8日世界海洋日当天,三亚天涯海角游览区迎来大批游客。蔚蓝海域上游船穿梭,金色沙滩上人群熙攘,游客们通过多元体验项目,沉浸式感受海南海洋生态之美。活动现场,中外游客或在天涯石旁合影留念,定格“天涯海角”的浪漫意象;或在细腻沙滩上嬉戏、拍摄婚纱照,记录滨海度假的惬意时光。值得关注的是,景区推出的“超跑”快艇、摩托艇等水上运动项目备受青睐,游客们驾乘设备在海面疾驰,感受海风拂面的刺激与畅快。据了解,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天涯海角等滨海景区通过丰富业态、优化服务,持续提升游客体验感。此次世界海洋日主题活动,不仅展现了海南对海洋生态的保护成果,也为全球游客提供了亲近海洋、了解海洋的窗口,助力海南“蓝色旅游”品牌走向世界。
搜罗网 -
今年海南榴莲种植面积约达4万亩,榴莲产业成为海南农业新亮点。三亚是国内唯一成功试种榴莲的地方,产业已上市2年,口味很好,目前仍继续实验,聘用5名泰国专家,已投资七亿人民币,多样化榴莲制品打开了良好局面,泰国“洋网红”厦门华侨大学雅菲赞不绝口
海南旅游热度飙升:85国人员可免签入境,自贸港魅力吸引全球游客
搜罗网 -
【搜罗三亚6月8日讯】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相关负责人透露,截至6月9日,共有85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可免签入境海南,海南正凭借不断升级的免签政策,成为境外游客青睐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免签政策持续升级,客流量显著增长自2018年实施59国人员免签入境政策以来,海南便不断优化免签措施。2024年,政策迎来多项重大升级,不仅扩大了免签事由,港澳地区外国旅游团也能享受144小时免签政策,过境免签外国人的停留时间更是延长至240小时。到了今年6月,中国进一步扩大免签范围,叠加全国适用的双边及单方面免签政策,最终形成如今85国免签入境的全新格局。政策的持续优化,带来了客流量的显著增长。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免签入境海南的旅客占入境外国旅客总数的81%。仅今年一季度,海南入出境人员就达到6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4%,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同比增长69.3%,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89.9% 。自贸港建设助力,多元业态吸引国际游客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稳步推进,外国人来琼旅游、开展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今年以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以会展、体育、经商等事由入境的外国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近95%。海南还在不断提升国际旅游便利化水平,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持续升级,国际航线网络日益加密。环岛旅游公路更是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主题乐园、文化遗址、雨林秘境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满足全球游客的差异化需求。海南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旅游推广,与全球社交平台及网红达人合作,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全方位展现海南的独特魅力。如今,海南正以开放之姿,加速打造集消费吸引力、文化感染力和服务竞争力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何以中国·行走海南 | 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启动
搜罗网 -
【搜罗三亚6月7日讯】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6月7日在三亚启动。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主播,来到海南展开为期6天的深度探访,以国际化视角展现海南自贸港新风貌。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当前,海南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国际和港澳台市场推广处四级调研员宋实在启动仪式上表示,海南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持续升级、国际航线网络快速加密、入境旅游免签政策便利境外游客;环岛旅游公路串起山海奇观,主题乐园、文化遗址、雨林秘境、康养胜地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他期待华媒代表和外籍主播成为海南魅力的“发现者”、自贸港建设的“见证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者”。近年来,海南在东南亚、东北亚、欧洲等重点客源地举办“海南热浪”巡回推介,联动海外机构设立旅游推广中心;打造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IP活动,开发冲浪、潜水、高尔夫等高端产品,推出黎苗文化、东坡遗韵等主题线路,满足全球游客差异化需求。 活动主办方代表、海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李庚俊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参访活动,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主播深入了解海南,向国际社会展现当下的中国、活力的海南。 近年来,海南发展日新月异,展现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魅力,日益成为中外驰名的南海明珠。当前,海南正通过加快构建自贸港法治体系、加强制度集成创新、调优产业结构、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高质量抓好生态保护、大规模引进高端人才,加快推动自贸港建设。 三亚市旅游发展局高级总监马南表示,三亚将搭建更多的国际交流平台,提升服务水平,创新产品供给,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她特别向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和外籍主播发出邀请,期待大家通过镜头和文字,将三亚的阳光、沙滩、碧海、蓝天以及城市发展活力呈现给海内外受众,创作出更多展现三亚魅力的佳作。 “从离岛免税购物到封关运作,从单一滨海旅游到‘旅游+’多元业态……海南的‘国际范’,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现实。”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感慨道,从业十余年亲眼见证海南蜕变。他倡议海外华媒做海南旅游的“深度解锁者”,用文图、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Hainan Travel”成为海内外网友“云体验”爆款。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参访团将从三亚出发,走访三亚鹿回头、陵水南湾猴岛疍家渔排、五指山热带雨林、文昌国际航天城、海口骑楼老街等地,深度体验海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魅力。
山西运城:“四南四北”重塑农业版图 新质生产力激活“三晋粮仓”
搜罗网 -
5月的河东大地麦浪翻滚,盐碱地里对虾游弋,荒山坡地茶香四溢,旱塬田间菜心青翠……在山西省运城市,一场以“南粮北植、南菜北种、南茶北栽、南鱼北养”为核心的“四南四北”农业产业转型,正以科技为犁、创新为种,打破传统农业地理边界,重塑“三晋粮仓”的现代农业新格局。近日,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运城,亲身感受“农耕之源、天富运城”的独特魅力,探寻河东大地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从“南橘北枳”到“橘生晋南”运城地处黄河之畔,曾因盐碱滩涂、旱塬贫瘠制约农业发展。近年来,运城市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优”农业,积极探索盐碱地高效利用新路径,在盐碱地里掘出了“金银滩”,逐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2018年,永济市西开张村在盐碱水中发现与海水成分相似的契机,引入“海鲜陆养”模式,建成千亩对虾养殖基地,亩产值飙升至6万元,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在夏县厚民茶场,听到负责人陈晓园介绍其“南茶北栽”的创新探索后,南非《非洲时报》新媒体中心编辑邓昕辰表示,“没想到南方的茶叶能在这里种植!”她告诉记者,在“山西不产茶”的普遍认知下,厚民茶场颠覆了一切,经过改良的龙井茶树竟然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多盐碱地的运城扎了根。陈晓园介绍,厚民茶场700余亩茶田已形成绿茶、红茶、白茶、药茶四个产业品种,年产13500斤,总产值2000万元。作为北方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运城的种植结构一直是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近年来,运城市在保证小麦、玉米种植面积不缩、产量不降的前提下,聚焦水稻种植,积极探索“南粮北植”,让山西“粮袋子”越发充盈。如今,“南橘北枳”的传统种养方式已经成为历史。南粮北植、南菜北种、南茶北栽、南鱼北养……一幅生产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色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河东大地徐徐展开。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根据作物的用水、用肥规律以及土壤养分含量情况和环境状况,通过电脑或手机下达指令,即可完成浇水、施肥等管护作业,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在田间,盐湖区解州镇曲村种粮大户董会龙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介绍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董会龙和妻子两人种植了800亩小麦。在科技赋能农业的时代浪潮下,高效的智能化设备让董会龙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现在种田,实现了‘傻瓜式’操作,种‘聪明田’。”董会龙说,随着大型机械、智能化田间管理系统、无人机的全面应用,让种田有了新模式,不仅成本大幅降低,还实现了粮食增产。香港新闻社总编辑刘林表示,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化生产,以科技赋能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绿色方向转型,这里的多年实践,破解了农业发展在农机使用、种植品类、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传统桎梏,提升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是现代农业的典范。作为夏县蔬菜产业迈向现代化的典型代表,夏鲜蔬菜智慧产业园通过机器播种、水肥一体化、自动控温等全程机械化操作加人工辅助进行育苗,为当地农民提供优质的幼苗和技术支持,助推乡村振兴。夏鲜蔬菜智慧产业园负责人崔丽娟介绍,产业园引进的全自动化播种机可以实现精量点种、精准点种,1小时可点种300盘,是一般人工的四倍到五倍,这种集约高效的工厂化育苗技术能够帮助菜农选好种、育好苗。智慧科学育苗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直言,这就是科技的农业优势。从田间到全球的“运城名片”作为山西省的农业大市,运城实施“特”“优”战略,现代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市小麦占到山西省的56%,苹果占到山西省的70%,蔬菜占到山西省的27%,渔业占到山西省的55%,是山西省的“粮屯子”“果盘子”和“菜篮子”。“没想到临猗苹果这么有名,其名誉之高、规模之大、品质之优,离不开当地农民勤勤恳恳的劳作。这么精致的苹果,远销海内外,很厉害。”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辑杜冰玉如是感慨道。在临猗,运城市万华果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换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介绍苹果如何“扬帆出海”。她说,“我们要确保销售出去的每一颗苹果品质,因为每一颗苹果都是‘运城苹果’的代表。”事实上,运城的水果多达169种,出口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76个国家和地区。“夏县西瓜”“稷山板枣”“万荣三白瓜”“闻喜煮饼”“绛县维之王”等一批优秀农业品牌成为“运城名片”。当农民只需轻点手机就能完成田间管理,当智慧滴灌系统让果农足不出户实现精准种植,当乡村网红通过电商将农产品销往全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量和效益的提升,更是中国农业的升级。”亚太通讯社副社长陈红玲说,科技赋能的农业变革,既传承了精耕细作的传统智慧,又培育了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从“南橘北枳”到“橘生晋南”,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面朝黄土”到“指尖种地”……运城“四南四北”的经验,不仅让南方的特色产业在黄土地上生根结果,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典范。(完)
搜罗网 -
从地处山脚下的小山村到各地游客打卡的“网红村”,山西省运城市河津樊村镇西磑村完成华丽蝶变。“侨媒连五洲·粮安系民心——共话运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进运城活动期间,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西磑村解锁“蝶变密码”。绿树成荫的村庄、干净整洁的道路、白墙青瓦的院落,这座宝藏村落让海外华文媒体眼前一亮。迪拜新闻网副总编辑杨志宏不禁感叹,“村里环境优美,房屋整齐,街道干净,在这里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变化。”走进“印象西磑”村史馆,“镇磑堡”匾额距今已有1500多年。深入其中,独具特色的西磑小曲,宁静质朴的古老庭院,麦镰、三股叉、风车等传统农具,以及织布机、手工布鞋、黑白电视机等老物件,诉说着西磑村的悠远历史与深厚文化。西磑小曲是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始于元末、盛于明清,是当地村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创作流传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目前流传下来的曲目《锄田》《打酸枣》《收草帽》等,表达了村民在生产劳动中的真实感情。西磑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朋珍介绍,近年来,该村依托深厚的文化传承与散落在村里的古建筑,保护性开发十余座明清老宅,在做好传承和保护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引进更多业态,让古村落真正“活”起来。同时,西磑村通过“集体搭台+个人经营”的方式,打造特色小馆、胡同小院、汉服旅拍等一系列产业项目,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游客体验,壮大乡村旅游经济。如今,当地以其独特的文化体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到了西磑村,手工酵子馒头不可错过。当地村民采用传统制作方法蒸出来的馒头,个个色泽光亮,凑近一闻,浓浓的麦香味扑面而来,一口下去,松软可口有嚼劲。张朋珍说,村里建有面粉加工厂及手工酵子馒头铺,带动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共富。游走于村中,小游园里花草葱茏,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乡村茶咖屋时尚精致,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日间照料中心饭菜可口,棋牌室、休息室、公共浴室等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张朋珍表示,这都是西磑村基层治理的成果。自2019年开始,该村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一体推进村庄“五化三改”,补足农村设施短板,实现“农村生活城市化”。同时,高标准打造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其间,张朋珍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展示了“村级服务平台”小程序。“村民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反映各种诉求,村干部看到后及时沟通解决,在村级事物管理中让村民唱主角,解决‘没人管事’的问题。”如今,西磑村借助村级服务平台赋能基层治理,通过“村民说事”、线上“三务”公开、积分制等调动村民基层治理积极性,构筑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目前,累计已有1566名村民注册认证,解决办理各类诉求事项448件。未来,西磑村将用好“线上百姓说事”和“线下干部办事”两条渠道,发挥先锋队、网格员、志愿者三支队伍的服务村民作用,做优做强“土特产”文章,真正让村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努力建设村庄好、村民好、风气好、环境好、光景好的“五好西磑”。(完)
搜罗网 -
“没想到临猗苹果这么有名,其名誉之高、规模之大、品质之优,离不开当地农民勤勤恳恳的劳作。一双粗手能够种出这么精致的苹果,远销海内外,很厉害。”参观结束后,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辑杜冰玉如是感慨道。26日,“侨媒连五洲·粮安系民心——共话运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进运城活动正在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泰国、柬埔寨、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临猗探寻苹果如何“扬帆出海”。走进运城市万华果品股份有限公司,从冷库中取出的苹果被放在果品分拣设备上,经过一系列仪器设备,对苹果的重量、颜色、糖度、残次等进行量化分析、精准分级,层层筛选后分往不同轨道,一颗颗红彤彤的苹果通过人工的再次查验后才被装箱。该公司董事长王玉换介绍,这批苹果装车后将通过冷链运输前往青岛港,后经海运发往澳大利亚。“我们要确保销售出去的每一颗苹果品质,因为每一颗苹果都是‘运城苹果’的代表。”临猗是山西的果业大县,全县果品种植面积达140万亩,年产各类果品达25亿公斤。上述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临猗乃至运城果品的销售业务,累计为果农增收26亿元。目前,公司共有收购网点120个,遍布运城市5县区60个乡镇386个村庄。凭借卓越的果品质量和专业的技术服务,该公司销售市场遍布中国28个省(市、区),出口迪拜、马来西亚、俄罗斯等13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果品4万吨,销售额1.2亿多元,其中,出口达1万吨。近年来,临猗把发展壮大跨境电商作为“互联网+外贸”带动优进优出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外贸发展环境,加快培育跨境电商企业。目前,该县有6家企业上线跨境电商平台,有效推动临猗果品、纺织品等优势产品利用跨境电商B2B等模式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通过持续完善电商体系建设,当地形成“前店后仓+基地”的临猗电商特色模式。经过不断探索、扶持培育和大力推广,该县涌现出御品一园等一批以生鲜水果为主的电商市场主体,助力苹果销往多地。泰亚传媒(泰国)副总编彭余江表示,如果说万华果品是传统果业的升级版,那么御品一园则是农业电商的“破局者”。“在万华果品的车间里,在御品一园的直播间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果品的流通与电商的繁荣,更是农业从‘传统生产’向‘智慧产业’的跃迁。”(完)
搜罗网 -
26日,“侨媒连五洲·黄河寻麦香——共话运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进运城活动正在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果业大县山西万荣,看一颗颗小水果如何串联大产业,感受农文旅融合新图景。万荣县位于黄河与汾河交汇处,生产水果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20世纪80年代起,当地就开始种植水果。全县耕地面积102万亩,水果面积50万亩。万荣水果品质优良,是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苹果出口澳大利亚、美国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万荣县闫景村“未来果园”,跟随村民在田间地头辨别瑞雪、秦月、鸡心果等不同品种苹果果树。闫景村村委会主任宁培齐介绍,该村种植苹果约4000亩,年产值约6800万元。“未来果园”立足培育苹果新质生产力,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带动全镇发展“三新”果园3000亩。“在本地试种新优品种,让周边果农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带动大家种植更有市场前景的新品种,运用更加科学的种植技术。”宁培齐说。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的李家大院坐落于闫景村。依托这一优势,万荣县将闫景村闲置校舍资源盘活,打造集住宿、餐饮、团建、婚礼、晋南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民宿,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同时,有8个村根据入股比例分红,增加集体收入。如今,闫景村发展民宿、餐饮、旅拍等业态73家,150多名村民成为旅游从业人员。走进距离闫景村不远的乌停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流连于美丽乡村风貌,纷纷打卡拍照。登上该村联硕果园观景平台,大家共同欣赏一望无际的果树。乌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闫永生介绍,苹果是该村的主导产业,全村共有耕地7000亩,其中苹果种植5100亩。联硕果园正是该村从2021年至今建设的“三新”果园,通过“非土地流转基础上的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模式,探索出“以株定亩、以地入股、统分结合、联产联营、多元增收”的成果。“当农民只需轻点手机就能完成田间管理,当智慧滴灌系统让果农足不出户实现精准种植,当乡村网红通过电商将农产品销往全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量和效益的提升,更是中国农业的升级。”亚太通讯社副社长陈红玲说,科技赋能的农业变革,既传承了精耕细作的传统智慧,又培育了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完)
搜罗网 -
“侨媒连五洲·黄河寻麦香——共话运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进运城活动25日正在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华夏第一都”夏县,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夏县古称“安邑”,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被誉为“华夏第一都”。近年来,当地坚持走“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之路,加快构建“特色成块、基地成片、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农业新发展格局,努力打造运城市中心城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其间,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山西晋星食品有限公司,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厚重的企业文化令人印象深刻。爱尔兰《华人报》社长周瑞琮表示,在这里感受到了晋商的经商之道,以“德”经商,踏实做事,正如该企业“一生一事”的理念,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山西晋星集团董事长李建平介绍,这是集团旗下的一家食品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夏县十宝”之“肉大郎”五香土杂鸡,将传统卤制和现代化生产工艺流水线相结合,生产手撕椒麻鸡、卤鸡肫、鸡心、红油脆肚等丰富的卤鸡系列产品。山西晋星集团成立于2004年,从创业初期的单一饲料生产企业,逐渐延伸产业链,形成集畜禽饲料研发生产、三黄鸡养殖、屠宰加工、休闲食品及预制菜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多年来,企业带动帮扶66个村、318户农户脱贫增收。李建平表示,企业将继续延长产业链,完成有机肥企业、有机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实现三产融合,打造“畜牧小镇”,助力乡村振兴。夏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蔬菜是当地的特色产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是运城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2024年,全县蔬菜播种总面积17.51万亩,排名全省第一,总产量64万吨。作为夏县蔬菜产业迈向现代化的典型代表,夏鲜蔬菜智慧产业园为当地农民提供优质的幼苗和技术支持,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园里,玻璃温室育苗棚、育苗温室大棚、连栋育苗棚整齐排列,三种类型育苗棚形成一年四季不间断的育苗体系。夏县夏鲜蔬菜智慧产业园主要通过机器播种、水肥一体化、自动控温等全程机械化操作加人工辅助进行育苗,实现规划、智慧、科研、育苗、种植和物流六位一体的同步推进,并依托科学培育技术和悉心管护,所育菜苗在当地及周边多个地区供不应求。走进玻璃温室育苗棚,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映入眼帘,菜苗整齐地摆放在育苗盘上,长势喜人。棚中央,穴盘播种机不停运转,几名工人分工作业有条不紊。夏鲜蔬菜智慧产业园负责人崔丽娟介绍,引进的全自动化播种机可以实现精量点种、精准点种,1小时可点种300盘,是一般人工的四倍到五倍,这种集约高效的工厂化育苗技术能够帮助菜农选好种、育好苗。智慧科学育苗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颇有感触。南非《非洲时报》新媒体中心编辑邓昕辰直言,这就是科技的农业优势。南非林波波省的经济结构高度依赖农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利用科技也许能帮助林波波省解决难题,为南非农业找到新出路。厚民茶场的创新探索同样让邓昕辰深受启发,“没想到南方的茶叶能在这里种植,在‘山西不产茶’的普遍认知下,厚民茶场颠覆了一切,经过改良的龙井茶树竟然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多盐碱地的运城扎了根。”2009年,厚民茶场负责人陈晓园和父亲陈厚珉利用泗交镇王家河村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适合北方地区抗寒抗旱的茶叶种子。陈晓园介绍,目前,700余亩茶田形成绿茶、红茶、白茶、药茶四个产业品种,年产13500斤,总产值2000万元。近年来,公司创新推出“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租金、劳务用工、分红等多种方式,每年为农户提供各类收入300余万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