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C
Toronto
星期一, 29 9 月, 2025

搜罗华风®️

海外华文媒体探访美丽乡村 农文旅融合展现振兴风貌

25日,“侨媒连五洲·黄河寻麦香——共话运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进运城活动正在举行。其间,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山西运城永济东开张村,感受农文旅融合展现出的乡村振兴风貌。涑水河从东开张村蜿蜒而过,20多年前,村民们面对盐碱地无计可施,种植粮棉,但收入却不高。村干部多次外出考察试验,开始试种冬枣,探索出大棚种植冬枣的增收模式,并成立冬枣专业合作社,带领引导村民建大棚、种冬枣。站在大棚中,东开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艳平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介绍:“1亩地能产3000斤冬枣,每斤卖30元左右,每亩就能收入90000元。”东开张村生产的冬枣皮薄、个大,受到市场认可,发展到如今6000余亩的种植面积,成为当地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村民逐渐过上富裕日子。在东开张村惠畅土布文化旅游产业园内,10余名“织娘”正赶制订单,一只只梭子在千百根彩线间来回穿梭,伴随着织布机吱呀作响,五颜六色的土布慢慢成形。这吸引了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纷纷上前拍照或录制视频,并体验织布。永济是中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当地的惠畅土布制作技艺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5年,为帮助东开张村妇女和手艺人“再就业”,余艳平找到织布手艺人,传承土布制作技艺。同时收购织布机、纺线机等设备,成立公司。依靠传统手艺,一年后,村里60余名妇女联合成立合作社,开展老粗布设计研发。如今,这些产品远销海内外,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在冬枣产业和粗布产业发展成熟后,东开张村开始发展鲜食果蔬产业。2021年至今,东开张村流转500亩土地,并投资建设100个高标准地坑暖棚和日光温室,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通过公开招租的形式,将村集体投资建设的地坑暖棚对外租赁,用来种植甜瓜、西红柿等富硒农产品,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为周边村民提供约200个就业岗位。“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跨越转型发展,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文旅融合为主的发展道路。”余艳平介绍,该村将纺织文化、特色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有机整合,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学游;扩大绿色水果种植规模,发展体验游;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游;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休闲游。法国《法中网》副总编文化州表示,通过传承非遗,“织娘”们在晚年生活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与敬仰,他得以在东开张村窥见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织的动人图景。(完)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关公故里”:品“关公大宴” 寻饮食文化

“侨媒连五洲·黄河寻麦香——共话运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进运城活动24日正在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关公故里”山西运城品“关公大宴”,寻饮食文化。其间,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运城市三馨食品有限公司,参访这家现代化速冻食品企业。据介绍,该企业拥有3条生产线,涵盖饺子、馄饨、油条等产品。企业的发展可追溯至1986年,任永和开办永和饭店,经营刀削面、包子等传统小吃。其子任光孟继承家业,1998年创办冷饮批发部,2003年尝试手工汤圆制作,2006年正式成立三馨食品有限公司,将家族美食产业化。2010年,为解决餐饮用工难题,企业转型生产速冻水饺,并创立“关公大宴”品牌。目前,企业拥有专业研发团队和高标准实验室,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出八大类70种产品。同时,企业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建立80多家直营店,并与10余家农业合作社合作,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带动2000余农户增收,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  经过多年发展,企业屡获殊荣。任光孟也于2012年获评“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未来,企业将聚焦健康食品,成立科研工作站,推动杂粮食品产业化,致力打造“关公大宴”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完)

海外华文媒体行走“三夏” 看“新农人”如何逐梦沃野

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第一季,夏粮已经由南向北陆续开镰。随着麦收展开,“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各项工作将全面推进。作为山西小麦的最大产区,运城430余万亩小麦陆续成熟。24日,“侨媒连五洲·黄河寻麦香——共话运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进运城活动正在举行,其间,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盐湖区“吨半粮田”试验示范基地,和“新农人”一起赏“风吹麦浪”,闻“丰收味道”。盐湖区解州镇曲村种粮大户董会龙便是一名“新农人”,他和妻子两人种植了800亩小麦。在科技赋能农业的时代浪潮下,高效的智能化设备让董会龙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多年来,董会龙通过流转土地,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他给出的土地流转费远远超过农民自家小地块耕种的效益,加之种植效益好,现在都是农民追着董会龙流转土地。近年还引进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并修建蓄水池,实现高效种粮的良性循环。在地头旁的一间小屋,董会龙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介绍了他所提到的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根据作物的用水、用肥规律以及土壤养分含量情况和环境状况,通过电脑或手机下达指令,即可完成浇水、施肥等管护作业,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800亩小麦共铺设渗灌带80万米,埋在田地1厘米左右,与每块地头控制开闭的电磁阀进行连接。”董会龙说,只需要轻点屏幕,电磁阀就开,800亩地11天就能浇完,每亩地用水25立方米至30立方米。而过去大水漫灌浇地40亩需要40天,每亩地大约需用水80立方米。董会龙介绍,原来施肥是满田撒施固体肥料,撒施不均匀,不仅浪费肥料,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现在系统可以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求施不同的肥料,随水施入,科学精准,每一季种完后,都可以把施进去的肥用得干干净净,不仅省钱,还能让土地更干净。除了这套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无人机也是董会龙的新农具。喷洒量小的时候,选择用无人机精准喷洒,实现降本增效。同时,还可以开展除草作业,并对麦田进行精密飞行“观测”,实时传回高清图像与数据,为小麦健康生长“把脉问诊”。“现在种田,实现了‘傻瓜式’操作,种‘聪明田’。”董会龙说,随着大型机械、智能化田间管理系统、无人机的全面应用,让种田有了新模式,不仅成本大幅降低,还实现了粮食增产。多年的种植经验不仅让董会龙成为一名种粮大户,而且在高科技农业设备的帮助下,他还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发明家”。他在小麦和玉米的播种器上加装滴灌带铺设器,实现播种铺设滴灌带一次完成,减少了铺设滴灌带的费用。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加持下,董会龙领办的金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拥有先进大型主机具35台、植保无人机12架、其他各类农具170余台(件),与500多户农户签订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新农人”的故事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频频点赞。香港新闻社总编辑刘林表示,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化生产,以科技赋能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绿色方向转型,这里的多年实践,破解了农业发展在农机使用、种植品类、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传统桎梏,提升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是现代农业的典范。

“追梦中华·感知四川”2025海外华文媒体采访行圆满收官

近日,由中国侨联指导、四川省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感知四川”2025海外华文媒体采访行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加拿大、俄罗斯、西班牙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历时7天深入成都、内江、自贡、泸州等地,全方位探寻四川发展脉搏。采访团聚焦四川乡村振兴新貌、文化传承创新、生物科技突破、低空经济崛起等亮点,走访沃飞长空,见证低空经济的无限潜力;走进内江资中文庙,触摸千年儒家文化脉络;探秘自贡航空产业园,感受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蓬勃动能;在泸州领略白酒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的独特魅力。活动中,海外华文媒体充分发挥融通中外的桥梁作用,以多元视角、生动笔触和丰富影像,记录四川在新时代的奋进足迹,向世界讲好四川故事、中国故事,为增进中外文化交流、深化国际合作搭建起坚实的传播纽带。

海外华文媒体探访“晋南粮仓” 感受农业“芯”成就

【搜罗运城5月23日讯】走进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优质旱作小麦育种试验基地,放眼望去,金黄的麦浪层层铺开,饱满的麦穗随风起伏,引得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拍照记录。在这片60余亩的麦田里,种植了近200个品种的小麦。“侨媒连五洲·黄河寻麦香——共话运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进运城活动启动。其间,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晋南粮仓”山西运城,探寻“农业芯片”密码。香港新闻社总编辑刘林表示,在这里深刻感受到了运城在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积极探索与推动,这种高效的实践,为黄淮麦区的农业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运城经验”“运城样本”。山西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平均年降水量在400毫米至650毫米,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区。小麦是该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余万亩,其中旱地小麦占到近一半。旱地小麦受自然降水影响,年际间产量差异较大,其丰歉直接影响着全省粮食总产的提升。正因如此,抗旱小麦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就显得极为重要。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优质旱作小麦育种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共育成20个抗旱小麦品种,其中国审品种8个、省审品种12个。当日,穿梭在麦田间,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优质旱作小麦育种课题组副研究员毕红园介绍着不同品种的小麦。“这是‘晋麦47号’,于20世纪90年代选育出来的旱地小麦品种,在山西乃至黄淮麦区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中国旱地小麦的典型代表。”该品种的育成,推动黄淮麦区实现1949年以来旱地小麦品种的第五次大面积更换,其作为国家黄淮麦区旱薄组区域试验对照品种20多年,目前仍然是山西、陕西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小麦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优质旱作小麦育种团队的育种目标也进行相应调整,在“晋麦47号”的基础上,以抗旱优质强筋为主要目标,先后成功选育出以“运旱20410”“运旱618”为代表的国审抗旱优质小麦品种。毕红园说,这些品种实现了中国黄淮麦区旱地强筋小麦“零”的突破,显著提升旱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累计示范推广面积5000多万亩。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旱地面积逐年减少以及适应机械化的需求等现实条件,该团队的育种目标再一次进行微调,在以抗旱为核心的基础上,提高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先后选育出以“运旱1512”“运旱1392”“运旱1818”等为代表的国审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都具备抗旱抗倒、高产稳产、节水广适等特性。“‘运旱1818’从2006年开始杂交配组,用了18年的时间,经过反复鉴定和筛选,才培育出这个抗旱节水、高产广适的旱地小麦新品种。”毕红园说,该品种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形势下降低了株高,但丝毫不影响它的抗旱性。这是旱地小麦育种工作取得的又一项突破。种子是“农业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毕红园表示,今后在常规抗旱小麦育种的基础上,加强生物育种,开创新方法,结合加代技术、生理及分子方法开展育种工作,缩短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为提高旱地小麦生产效益,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港澳资本55亿布局赤水河 力酱庄园打造全球酱酒产业新标杆

【搜罗泸州5月23日讯】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聚焦赤水河左岸,探访由澳门百力集团斥资55亿元建设的四川力酱酒业集团。作为赤水河流域首个港澳资本主导的大型纯外资酱酒企业,这座位于古蔺县太平镇的"力酱庄园",正以国际化视野重塑全球酱酒产业版图。黄金产区构筑世界级产能矩阵庄园落址酿酒黄金三角区(东经105.8度、北纬28.2度),规划千亩用地分三期开发。项目一期已建成1200口生态窖池、48座配备微气候调控系统的智能车间,未来将实现年酿酱酒2万吨、制曲5万吨的产能规模,8万吨恒温陶坛库更创下行业储能新纪录。科技赋能传统酿造工艺澳门资本基因与川南古法酿造深度融合:区块链技术全程追溯窖池微生物活性,AI品控系统实时优化"12987"传统工艺参数。企业同步布局生物科技研发中心,从酒糟中提取多肽成分开发健康食品;文创板块联合故宫文创团队,将敦煌飞天元素与澳门大三巴牌坊融入生肖酒器设计,推动传统文化IP跨界融合。打造全球首个酱酒超维综合体在建的"时空酿造长廊"通过全息投影披露战略规划:未来三年将建成嵌入山体120米的地心酒库、悬浮于万吨储酒罐群之上的星空观景台,非遗工坊与跨境电商体验中心通过5G物联网无缝衔接。独创的"庄园护照"系统让游客参与全流程酿造体验,借助NFT技术实现数字酒藏的跨国流转,构建"酿造-文旅-金融"一体化生态。夜幕降临时,澳门莲花标志与川酒金樽在全息幕墙上交相辉映。这座跨境资本与在地文化融合的产业地标,正以"一瓶酒的全球旅程"为叙事主线,从赤水河谷的微生物秘境走向RCEP市场,成为新时代"丝路酒韵"的文化使节,重新定义世界对中国酱酒的价值认知。

海外华文媒体人黄河寻麦香 共话运城乡村振兴

【搜罗运城5月23日讯】正值麦浪滚滚的夏收时节,“侨媒连五洲·黄河寻麦香——共话运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进运城活动启动。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山西运城,以期向海内外展示运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与成果。当日,山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王进仁宣布活动启动,并为媒体采风团授旗。运城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张胜涛主持启动仪式。山西运城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何伟表示,希望海外华文媒体梳理运城市乡村振兴发展历程,挖掘乡村产业发展特色,弘扬乡村振兴奋斗精神,瞻望乡村建设美好未来,努力让有温度、有深度的河东故事与世界“共情共振”,让全球华侨华人更加全面了解运城,拥抱运城。 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苏丽红介绍,运城是山西省的农业大市,该市粮食总产量58亿斤,其中小麦占到全省的56%,169种水果出口美国、俄罗斯等76个国家和地区,是山西省名副其实的“粮屯子”“果盘子”和“菜篮子”。 中新社山西分社社长高小奇表示,运城是生机勃勃的振兴之地,农文旅融合发展,让这里的乡村焕发别样魅力。如今,这里的瓜果、蔬菜和特产地理标志产品走向世界餐桌,好景、好物、好生活,受到来自世界游客的追捧。希望创作更多沾泥土、有温度的新闻作品,为运城的乡村振兴凝心聚力。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爱尔兰《华人报》社长周瑞琮表示,运城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海外华文媒体是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在此次活动中也将坚守这一初心,运用新技术、新表达、新传播,展现运城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蓬勃姿态和盎然生机。作为农业大市,运城小麦种植历史悠久,形成了厚重的小麦文化。为配合此次活动,当地举办了第五个运城小麦文化节“麦浪千重韵 丹青庆丰年”主题农民画原创作品比赛活动,通过民间艺术家的画笔,以独特的视角和绚丽的色彩,描绘运城农业的新气象、乡村的新风貌、农民的新生活。“侨媒连五洲·黄河寻麦香——共话运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进运城活动由山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共运城市委、中共运城市委统战部指导,运城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运城市农业农村局主办,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山西分公司承办。

海外华文媒体聚焦泸州港发展新貌

【搜罗泸州5月23日讯】“追梦中华・感知四川”2025 海外华文媒体四川采访行活动走进泸州港。来自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等 15 家海外华文媒体及 2 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齐聚于此,深入探寻这座长江上游重要港口的发展密码。泸州港,地处长江、沱江、赤水河等干支流交汇处,作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的重要构成,是国家二类水运口岸,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国 28 个内河主要港和四川第一大港。其港区布局合理,涵盖纳溪、中心、泸县、合江、古蔺 5 个港区,全港拥有 174 个生产性泊位,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达 34 个,年综合通过能力约 1000 万吨,展现出强大的货物吞吐实力。在智能化变革方面,泸州港成果显著。智能闸口系统极大缩短了集卡车进港时间,司机通过微信小程序提前报备,进港最快仅需 20 秒。调度指挥中心的智慧大屏借助 “泸州港可视化” 系统,能实时呈现港口情况,230 多个摄像点位具备区域入侵自动报警功能。数字孪生系统更是让港口设施设备实现联网,实现智能化调度与监测。此外,泸州港还引入新能源无人驾驶集卡,成为四川首个应用此类技术的智慧港口,大幅提升作业效率,降低能耗与事故率。在航线拓展上,泸州港已开通 “泸州 — 南京...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泸州老窖博物馆 沉浸式领略川酒文化魅力

【搜罗泸州5月23日讯】由 “追梦中华・感知四川”2025 海外华文媒体四川采访行活动组织的参访团抵达酒城泸州,来自埃及、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等 15 家海外华文媒体及 2 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共同走进泸州老窖博物馆,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白酒文化探秘之旅。作为 “文旅”“酒旅” 融合的标杆项目,泸州老窖博物馆以 “展品为王” 的策展理念,系统呈现了泸州酒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泸州老窖的发展传奇。馆内珍藏的千年文物、古老酿酒器具及历史文献,全景式展现了泸州三千多年酒史 —— 从商周时期的酿酒雏形到明清作坊群的兴盛,再到现代工业化酿造的革新,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这片土地与酒文化的深厚渊源。参访的核心环节聚焦于泸州老窖的传统酿造工艺。讲解员详细阐释了 “泥窖固态发酵”“续糟配料” 等传承数百年的技艺精髓,而被誉为 “白酒活文物” 的 1573 国宝窖池群尤为震撼:自明万历年间沿用至今的 452 年连续酿造窖池,孕育出独特的微生物菌群,其散发出的浓郁酒香成为泸州老窖 “浓香鼻祖” 地位的最佳注脚。俄罗斯中国电视台联合创始人刘佩鑫在参观时感叹:“这些老窖池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活体见证,每一滴酒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在陈列区,媒体代表们还深入了解了泸州老窖的品牌创新实践。除了经典酒体,馆内展示的生肖酒、酒心巧克力、酒糟面膜等跨界文创产品,展现了传统酒企如何通过年轻化、多元化策略激活文化生命力。而专业品酒师现场演示的 “观色、闻香、品味”...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