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C
Toronto
星期一, 29 9 月, 2025

搜罗华风®️

海外华文媒体:非遗文化是海外了解中国的窗口

中新网德州11月13日电 (吕妍)2023海外华文媒体山东行11月12日至17日举行,17家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及记者走访德州、聊城、菏泽3市,考察山东高质量发展成果,体验非遗文化之美,推动中华文化“出海”。  “非遗文化是中国非常闪亮的一张名片,也是促进东西方交流的瑰宝之一。”加拿大《天时周刊》社长谢琰表示,非遗是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很好的一个例子,像此次参访过程中看到的德州黑陶、德州窑红绿彩瓷器等,其中所蕴含的瓷器文化、工艺文化,正是让海外去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窗口。  在谢琰看来,中国非遗文化应“抱团出海”。“作为华文媒体,我们有责任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落地,东西方文化就如同茶和咖啡,不是要强迫用喝茶去取代喝咖啡的习惯,而是让海外受众通过品味茶来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  “山东可以‘走出去’,传播非遗文化,也可以‘请进来’,让海外受众通过旅游、研学、考察等亲身体验宣传山东。”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执行社长张春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报社今后将组织一批华侨华人返乡寻根,感受祖(籍)国的发展变化,尤其要让华裔新生代回到祖籍国,通过实地体验向海外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我们也将用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文化‘出海’,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图为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及记者参观德州窑红绿彩瓷器。吕妍 摄  “现在很多华侨华人回住在国时都喜欢带些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伴手礼,这些礼品如果本身带有非遗文化故事,就能很好地向海外受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拿大视传媒主编李艳彬表示,随着非遗文化日渐受到中国各地的重视,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到传承队伍中,这些青年会把代表时尚潮流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传统技艺中,形成许许多多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蕴含着非遗文化,代表着“中国制造”,是中国向世界传播文化的载体之一。  《爱尔兰华人报》副社长周瑞琮表示,非遗文化可以促进文化间的互鉴共享,例如中国的剪纸、陶瓷等非遗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应该充分利用非遗文化这一桥梁,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增强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非遗文化是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应该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侨办主任冯尚伟介绍说,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寓意国泰民安的泰山文化,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之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各大华文媒体能用丰富的事例、鲜明的视角、生动的语言,让世界充分了解全面、真实、立体的山东。”(完)

德州市全力建设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年以来,德州市全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中国食品名市、特色体育名城、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南融北接,主动服务融入重大发展战略10月16日,山东有研艾斯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产业化项目通线量产仪式在德州天衢新区举行。该项目一期投资25亿元,达产后可实现12英寸抛光片月产10万片,是中国有研布局的重点项目,也是山东省内第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生产线。有研集团连续落子德州,为德州集成电路特别是该领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增添了重重砝码。这也成为德州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全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德州主动服务融入,全力打造全省对接融入京津冀桥头堡。今年5月,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明确提出“推动山东德州与京津冀交通、能源等重要设施互联互通”。农业农村部也明确提出“鼓励德州市与雄安新区加强合作,共同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4月14日,德州党政考察团赴雄安新区对接交流,达成9个方面合作协议。同时,扎实开展对接央企强企、科研院所攻坚行动,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已有33个项目入驻。9月22日,成功举办第八届(夏季)央企投资发展会议暨“融入京津冀 国企德州行”活动,42个项目集中签约。全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德州抢抓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机遇,统筹推进水安全、水生态、水民生、水经济,加快实施全域水系连通工程,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1至9月,51项重点水利项目完成投资53.7亿元,投资额居全省第3位。加快实施130公里的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牵手工程,打造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的重要展示地,沿线同步建设的马拉松、自行车赛道9月已竣工。与此同时,德州深化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以更大力度对接省会,齐河、禹城、临邑全域纳入济南都市圈规划,新开工省会经济圈项目43个,传化“公路港”城市智慧物流中心等5个项目建成投用。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西环全线通车,二环线北环加速推进,齐州黄河大桥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打开我市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快速通道。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支点城市放眼全球,德州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往来,倾力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支点城市。强化顶层设计,成立德州市对接东盟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德州市对接东盟五年行动计划,细化对接东盟工作任务目标,在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等12个方面推出精准务实的措施。今年5月中旬,市政府率领26家企业组成的代表团,赴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开展经贸对接活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52项,意向金额超10亿美元。走出去,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迎进来,打开德州经济接轨国际的窗口。5月18日,“东盟投资推介会——走进德州”活动举行,12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8月4日,2023中国(山东)-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大会在我市成功举办,中国-东盟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德州)、百仕达地标之都-东盟馆揭牌,德州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据统计,目前已有28家东盟企业在德州投资,我市在东盟也设有8家境外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德州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96.5亿元,同比增长53.5%,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8.2个百分点,东盟成为我市第一大贸易伙伴。聚势聚力,全面推进“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前不久,在各地开展的实打现场,“玉米亩产900余公斤”的捷报频传。“遇上了好年景,玉米生长关键期风调雨顺,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好。”夏津县东李镇种粮大户张庆海笑着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德州作为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扛牢粮食安全的责任义不容辞。为提升粮食增产潜力,在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经国家、省知名专家多次论证,德州率先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创建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带动粮食绿色高质高产高效发展。坚持“书记抓粮”,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意见,划定“吨半粮”核心区、辐射区、带动区,确定30个重点镇,将创建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构建起部、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工作格局。同时,建立四级“书记抓粮”工作机制,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指挥田”,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切实把“指挥田”抓成“责任田”。坚持科技种粮,实施“六大工程”。德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绘制“吨半粮”创建地块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努力把“吨半粮”示范区打造成全国样板。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紧扣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684万亩,占粮田面积的85%。齐河县、禹城市成功创建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试点县。实施地力提升工程,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核心区深耕技术覆盖率、配方肥利用率均达到100%。坚持全链兴粮,实现融合发展。围绕粮食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推动粮食产业拓链展链延链,努力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培植壮大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4435家,建成集生产服务、仓储、烘干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民服务中心68处,形成全托管、半托管、菜单托管等服务模式,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吨半粮”服务体系,全市800多万亩粮田,80%以上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坚持“本地育”与“外地引”并重,形成以发达、五得利、粮全其美等为代表的面制品加工产业链,以保龄宝、百龙创园、福洋生物等为代表的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全市粮食年加工能力达1000万吨。实施“食品名市”战略,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市级规划建设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县级按照“一县一园”分类推进特色创建,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方阵。同步整建制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打造“德州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面向京津冀鲁的“中央厨房”。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全市夏粮总产76.97亿斤,比去年增加0.73亿斤;120万亩核心区超九成地块亩产650公斤。中国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4月9日正式开园,同福、航天食品等一批知名农业龙头企业落户。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家、省级74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100亿元。步步为营,推进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制造业是立市强市之基、高质量发展之本、共同富裕之源。市委、市政府态度很鲜明,就是把先进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各县市区都要作为最优选项。”在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暨优化营商环境、“双招双引”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田卫东发出攻坚“动员令”,要把先进制造业和优化营商环境、“双招双引”统筹起来一起抓,实施“十大行动”,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2022年,市第十六次党代会、十九届人代会提出,以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积极打造中国食品名市、特色体育名城、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对标省“十强产业”部署,德州抓重点、抓关键,将原本的33条产业链优化调整为11条产业链。认真落实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在大抓技改、“种子”企业培育等10个方面加力提速,重点培育电子信息、高端化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和12个标志性产业链。目前,2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3个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德州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实行“揭榜挂帅”,用市场竞争来激发创新活力。通过公开征集龙头骨干企业重大技术需求,组织高校和科研单位等社会力量进行揭榜攻关,攻克制约重点产业领域提升发展的技术难题,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每个项目最高支持500万元。今年,德州确定了“OLED蒸镀用复合陶瓷点型蒸发源”等10个项目为年度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项目。数字经济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关键增量和战略支撑,是赢得新一轮发展竞争的历史性机遇。德州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新基建三大提升行动,增加值增速182%,规模、GDP占比实现“双倍增”。在全省首发工业用云量指标体系,上云企业超过2万家。做“火”赛事,建设特色体育名城11月5日上午,2023德州运河马拉松鸣枪开跑,吸引了来自各地的8000名跑友参加。这是德州举办的首场马拉松赛事,也是德州深入推进特色体育名城建设的有力举措。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特色体育名城的目标要求,明确了聚焦聚力建设高端体育装备智造基地、打造中国体育装备创新谷、数字赋能体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打造全民智能健身新场景、打造“运动365”全民健身品牌、打造体育赛事新主场、开展竞技体育争光行动、实施体教深度融合发展工程、促进体育消费“十项重点任务”,努力将德州建设成为体育产业发达、体育赛事丰富、特色项目突出、群众体育活跃的体育名城。今年,《德州市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制定出台,以建设特色体育名城为目标,提升体育产业质量,提高体育竞技水平,打造全民健身品牌,力争将德州打造成为体育科技创新名城、体教深度融合名城、体育赛事名城、全民体育消费名城、大运河体育文化名城、高端体育制造名城。群众体育方面。德州以全民健身运动会为主线,以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活动为引领,通过打造品牌赛事、推广特色项目,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了群众体育生活,市教体局获评山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市“三个一”和“两个一”全民健身工程和乡村社区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体育产业方面。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体育产业企业2000余家、总规模4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家、规模261亿元。拥有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3个,中国商用健身器材生产基地1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1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5个;全市体育用品制造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中国名牌产品4件,国家免检产品1件,通过国体认证的体育企业4家,120多种竞技体育器材通过国家奥委会及其他专项专业认证。下一步,德州将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组织建设力度,补齐体育设施短板,激发基层体育组织活力,形成‘大体育’工作格局。同时,释放品牌红利,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完善企业发展政策、大力招商引资、激励企业扩大规模,引导企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由单纯制造向服务延伸转型,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在此基础上,培育如本次陵城区举办的全国钓鱼大赛这种赛事品牌,用市场的方法,把体育做“火”,把产业带“活”,走出一条以赛事为引领,体育、教育、文化、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德州体育发展新路子。

张宇燕:以新动力不断冲破世界开放险阻

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启幕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撰写的旗舰报告《世界开放报告2023》同步亮相。作为该报告的牵头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张宇燕表示,首发于2021年11月的《世界开放报告》3年来不断完善开放理论研究,受到海内外各界关注。今年的《世界开放报告》继续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使命,将“科学性、国际性、权威性”贯穿始终,围绕后疫情时代出现的各种新变化,展开全球共同开放的大叙事。张宇燕指出,世界开放事业进程近年艰险曲折,“寒意”犹浓。根据《世界开放报告2023》,2022年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2,较2021年下降0.4%,为2008年以来第二低的水平,连续7年介于0.75和0.76之间,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均在收紧,回升基础仍不稳固。“从多个视角看,全球开放近期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2022年,有78个经济体对世界开放的贡献同比增加,有51个经济体对世界开放的贡献同比减少。在构成开放指标的3项分指标中,2022年世界文化开放指数和世界经济开放指数同比分别降低2.9%和0.4%,而世界社会开放指数上升0.46%。分地域看,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组,全球七大地区中,北美、欧洲等5个地区的开放度均有所下降,仅南亚地区以及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开放度有所上升。从收入分组看,高收入经济体、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中等偏下收入经济体的开放指数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下降,仅低收入经济体略微上升。”张宇燕说。对此,张宇燕认为,这一状态是收紧开放力量与扩大开放力量相互交织的结果。与2021年相比,2022年世界开放的推动力量来自国际贸易扩张、国际游客和留学生增加、出入境政策开放力度加大、国际投资新协定的签订,而阻碍开放的掣肘力量主要来自非关税措施增加、跨境直接投资下降、国际科技交流减少和金融开放政策收紧。值得注意的是,收紧开放的逆风比扩大开放的顺风刮得更猛。近年来,国际贸易相关限制措施出台数量更多、形式更多样、限制性更隐蔽,部分国家对外商投资的安全审查更严苛,对国际科技交流的限制持续加码,这一切不仅导致全球开放政策指数下滑,拖累世界开放当期绩效,而且使世界开放未来绩效承受压力,进而加剧了世界开放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当前世界开放能否驱寒回暖?张宇燕坦言,2022年世界开放指数比2008年低5.4%,延续了近15年来总体下降走势,但也蕴含着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希望。在此期间,世界社会开放水平上升15.2%,金砖五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水平分别上升7.4%和5.3%,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中等偏下收入经济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等均有4.6%以上的提升。张宇燕表示:“虽然阻力不减,但开放新动力在不断冲破障碍。科技进步、数字智能进一步减少了货物、服务、信息等要素流动的阻力,提升着开放绩效。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相关国际合作正在深化,以环境产品为代表的绿色贸易投资逐渐成为世界发展新赛道,有望在维护和提高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韧性中发挥更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政策领域不乏进展,如签证开放指数从0.76稳步提升至1.07。今年以来的国际航班客运量已恢复到2019年的90%以上。”张宇燕认为,《世界开放报告》对开放规律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对人类开放实践的梳理都揭示,开放确实可能使一国面临的风险因素增加,但也会使其在同外界的贸易、投资、信息等交流中壮大实力,提高化解风险和维护安全的能力,并通过与外界增进互信、深化互利合作,获得更为稳定的外部环境。国家安全和世界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在开放与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而不是只强调开放的安全性、偏废安全的开放性和发展性。张宇燕表示,开放能力是决定国家开放度的基础性力量,这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中培育而成,进博会“年年办,年年精彩”就是一个印证。一国应最大化利用自己的开放能力,追求在其保证下的合意开放度,即最优开放度,以获取更多的开放净收益。在最优开放度下,一个经济体越开放就越发展、越发展就越安全。其中开放能力位居前列者,即使达到甚至超过最优开放度,仍应充分利用自己强大的开放能力,提高世界开放均衡水平,推动自身和其他国家实现各自的最优开放度,在更高开放水平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记者 邱海峰整理)

闽南文化的民俗信仰和民俗传统文化

在“闽南文化海外传播(漳州)交流会”上的发言稿(全文)作者:加拿大《搜罗SOLO》杂志社社长:陈林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很开心有这个机会在本次“闽南文化海外传播(漳州)交流会”分享我对闽南文化的一些见解,我是来自加拿大搜罗传媒集团的负责人陈林,耳东陈,双木林,陈林在闽南可是非常有名气的,因为在福建有一种说法是“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而在台湾一般是说“陈林半天下,黄张排成山”,这个说法的原因是因为在闽南十大姓中,陈、林一直稳居前2位,是闽南姓氏中的大姓,子孙繁茂。不过,我是山东人,但我的名字”林“是取自我母亲的姓氏,根据我母亲那边不完整族谱追溯,祖辈正是来自于福建莆田的九牧林氏,而这个望族中最有名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妈祖“,也就是俗称海神娘娘,是被官方认可的中国海洋之神,她的原名就叫林默;妈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是妈祖信俗文化的核心,包括祭典仪式、口头传说等文化艺术以及民间习俗,遍布台海两岸乃至世界各地,我们加拿大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都建有妈祖庙。海外华人祭祀妈祖,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不忘记祖先,不忘记根本。妈祖庙一般叫做天妃宫、天后宫、朝天宫等,比如在我的老家山东烟台,也有一座天后宫,我小时候就住在那附近,常去玩,海神是我知道的第一个俗神,同时天后宫也是烟台的福建会馆,其作用与漳州上街天后宫一样,每年的妈祖圣诞日和寺庙庆典都会有众多信徒来参稥求拜,祈求平安。妈祖在清末国家祭祀大典的俗神中,位居第三,第一位是孔子,而这第二位,和我们漳州就很有渊源了,那就是关帝,也就是我们闽南文化中的男神,主管内地的神。2019年我参加了中新社组织的“行走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活动,被咱们漳州的东山关帝庙大为震撼,关帝庙那燕尾式飞檐,弯月起翘,鸟兽凌空。显得轻巧灵动。屋脊上雕有八仙过海和唐宋120个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种瓷料剪贴镶嵌而成,长年风吹日晒,色彩鲜艳不变。这种剪瓷、嵌瓷工艺,都是闽南古建筑的传统技艺。在世界华人的民俗信仰发展中,关帝信仰和妈祖信仰都是世界性的,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表征。今年东山关帝庙还被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设立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同时上榜的还有云霄开漳圣王文化祖地关公信仰盛行,是闽南的特色文化,在拥有2300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在台湾,随便走进哪个家庭,几乎都可看到厅堂正中的“头条”位置都是让关帝像、关帝联给占据着。像我住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台湾朋友们的家里,都有一座关帝象。在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兵器展览馆里,不仅摆放着现代化战车、战机、原子弹及反导弹系统等先进武器,而且还摆放着关公的青龙偃月刀,这说明美国的军事家们既敬奉关公的威武,又信服中国人的勇猛。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竞选总统时,其夫人专程赶到旧金山和洛杉矶的关帝庙,按照中国传统的礼节,向关公烧香磕头,虔诚地向关公祈求保佑竞选成功。在美国夏威夷最繁华的国王大街上,雕塑有关公头像,头像下面刻着“深仁大义”四个大字,便于国民聚集活动、朝拜敬奉。在海外,只要提到关公,人们就会想到中国,想到龙的传人。关公又似乎成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信仰的华人的民族代表,成了炎黄子孙凝聚在一起的纽带。东山关帝信俗,可以结合当今形式多样的新媒体表现手段,我们可以把关帝文化拍成有剧情的短视频、不同的语言版本,在tiktok、youtube、Twitter、Instagram、Facebook上向海外有步骤,有内容,有意思的传播出去,让海外通过共同的信仰价值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听取真正的中国故事。丰富多彩的漳州故事十分值得我们深挖,除了信仰文化还有很多民俗文化,比如上一次来漳州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民间艺人信手拈来的漳州木偶戏,非常具备地方特色,是闽南地区的代表性传统艺术形式,木偶都是由木头精心雕刻而成,故事情节生动,非常有地方特色,歌仔戏,是闽南文化中的主要戏曲形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生活哲学,在海峡两岸特别受欢迎;这些闽南文化,在漳州古城展现的淋漓尽致,不管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热情,还是喜欢中国传统古建筑,在漳州古城都可以看到。漳州人现在的名人也通过自身努力,用产品打响了闽南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深刻记得2019年和咱们台企天仁集团、天福集团创办人李瑞河先生喝茶交流的场景,李瑞河先生祖籍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他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继续发展,他有一句回归祖国创业后的名言叫做:“不是我爱台湾太少,而是我爱整个中国更多。”参观和了解后,让我这个当时对茶一窍不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了茶文化,做为海外华人,尤其生活在加拿大的人,可能没有没去过天仁茗茶的,在多伦多,天仁茗茶几乎是大部分华人聊天、聚会、谈事的首选之处。天仁茗茶的茶文化,让我们在加拿大的华人,对闽南文化多了一份切身体验,更是让海外的华人多了一个聚集交流的地方。闽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民俗特点,我们愿意为闽南文化在加拿大的发展推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海外华文媒体,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闽南故事,讲好漳州故事,让世界为闽南喝彩,让世界了解漳州。相关参考新闻:http://www.zhangzhou.gov.cn/cms/html/zzsrmzfbgsgfxwjk/2023-11-04/1218812581.html

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落幕

中新网漳州11月7日电 (廖珍妹)7日,“滨海漳州牵手世界”——行走中国·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主题采访活动圆满落幕。  来自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埃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17个国家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6天活动中零距离感受了福建漳州的闽南文化底蕴和滨海城市魅力。  6日下午,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交流分享会在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海外华媒代表围坐一起,畅谈此次漳州之行的收获和感触。  “漳州和菲律宾港口发达,两地距离近,语言和文化相通,我对两地经贸文化领域深入合作充满期待。”菲律宾《商报》编辑陈淳淳建议,发挥闽南文化海外影响力,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推进漳州和菲律宾的经贸合作。  今年1月1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漳州市设立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该示范园区建设以诏安工业园区、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山经济开发区和古雷港经济开发区5个园区为依托,构建“一园、五片区、多基地(中心)”的空间布局,总规划面积266.73平方公里。促进中菲经贸合作,成为此次漳州行海外华媒聚焦的话题。图为6日下午,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访并合影。中新网记者吕明摄  漳州是千年古城、闽南文化重要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连日来的参访,让《法国侨报》副总编王萍对于“爱拼才会赢”“的闽南人认识更加全面,“再次感受了漳州发展速度和深厚文化底蕴”。  参加漳州行的海外华媒代表也纷纷表示,要发挥华媒作用,推动闽南文化更好“出圈”海外。  “要发挥侨心侨力,让海外华侨华人常回来看看。”巴西华人网总经理邵园园说。加拿大搜罗传媒总经理陈林则认为,既要走出去,也要带回来,形式多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讲好闽南故事、讲好漳州故事。(完)

海外华媒看见福建漳州“另一面”:工业加速发展

中新网泉州11月7日电 (吴冠标)6日,参与“行走中国·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活动的17个国家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福建漳州古雷开发区与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实地感受漳州工业发展及中菲“两国双园”园区建设的高速步伐。  当天,海外华媒代表走进古雷规划展示馆、中沙古雷乙烯项目、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文化厅,了解古雷开发区的发展成就;在漳州开发区的威驰腾新能源汽车项目中,参观新能源汽车的“黑科技”。  “在我的印象里,漳州是花果之乡,是闽南文化发祥地,却没想到它还是一座有创新力、竞争力的工业城市。”《阿根廷华人网》总编辑崔明才在参访中看到了漳州的“另一面”,古雷开发区的石化产业、漳州开发区的高科技企业都令他感到意外。  工业,是近年来漳州发展的“关键词”。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漳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2%,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3%;“9+5”产业中的9个工业产业产值增长8.4%,新能源、绿色纸业、石油化工三个产业增速分别达到64.5%、46.0%、25.3%。  作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大陆唯一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古雷开发区当下正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推动闽台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生态石化基地,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谈及石化产业,可能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粗犷、不环保,但今天我们走到古雷开发区,发现它是绿色的,不仅植被丰茂,风景优美,生产线也很洁净,这很难得。”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副总编杨军表示,他要将这样的漳州宣介给更多海外华侨华人,促进更多海外企业和漳州合作。  加拿大视传媒主编李艳彬也看好古雷石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中菲‘两国双园’园区建设的推进,古雷开发区还有很大发展前景”。李艳彬认为,漳州营商环境好,企业家有创新、拼搏精神,为漳州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完)

海外华媒走进中菲“两国双园”园区:合作会带来双赢

  中新网漳州11月6日电 (吴冠标)“经过这些天的实地参访,我认为中菲‘两国双园’园区非常有发展前景。”5日下午参观福建漳州东山县旗滨码头后,菲律宾《商报》编辑陈淳淳表示,中菲两国的合作带来的会是双赢。  今年1月1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漳州市设立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目前,该园区诏安片区、东山片区等片区的建设正不断提速,菲律宾已有两个园区与漳州园区开展合作,为中菲经贸合作搭建新平台、开辟新赛道、增添新动能。  5日当天,参与“行走中国·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活动的17个国家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漳州市东山县,通过实地参访重点项目,感受园区建设速度。  “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我此行最关注的内容。”陈淳淳每走过一个片区,就会向当地负责人了解片区特色。“以东山片区为例,该片区以水果、水产闻名,这些都可以和菲律宾的食品加工、渔业等产业进行合作。”  旗滨码头是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东山片区的重点项目,目前拥有3万吨级通用泊位1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一个,年吞吐量可达230万吨。该码头与东山县的港兴码头、对台码头正共同申请水果、肉类、冰鲜指定监管场地,为将来中菲经贸合作提供更通畅便捷的交通、通关服务。旗滨码头是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东山片区的重点项目。 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在菲律宾《世界日报》主编吴朝晖眼中,当下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的建设非常迅速,但还处于初期阶段。具体要如何落实该合作,需要两国政府、商人的进一步沟通、了解。  吴朝晖表示,该合作的落实,将带动两地经济发展、促进两地民间交流进一步深入。“作为华文媒体,我们也会结合实地探访感受与漳州当地的政策,向菲律宾华侨华人做第一手的宣传和解读,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共享发展红利。”  “在参访中,我发现漳州有许多先进产业,在印尼市场极具发展空间。”印尼《国际日报》执行社长张春梅则认为,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的模式是可复制的,漳州和印尼经贸联系紧密,希望未来两地也能以这种形式实现互惠互利,交流互鉴。

赏剧观“光” 海外华媒踏访开漳圣王文化祖地

中新网福建云霄11月6日电 (廖珍妹)在福建省漳州市参与“行走中国·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活动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4日至5日走进开漳圣王文化祖地云霄县参访,感受当地深厚人文底蕴和经济发展成果。  此次活动从2日持续至7日,海外华媒一行已在芗城区、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诏安县实地参访,并出席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海外媒体推介会和闽南文化海外传播(漳州)交流会。  在云霄,他们欣赏潮剧,感受非遗魅力;观摩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感受当地的发展新风貌;参观向东渠事迹展示馆,感受云霄、东山两县民众艰苦奋斗的建渠历程。图为参访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 摄  在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现场,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蔚为壮观。陈岱镇党委书记周金汉介绍,该项目是福建2022年集中式光伏电站首批试点项目之一,是云霄县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举措,全部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可达到7590万度电。  “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进行鱼虾养殖,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  “在我看来,这是当地政府在提前筹谋,好比要‘致富先修路’。”此行参访,巴西华人网总编辑邵园园每到一处,便积极向企业主、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深入了解,点赞渔光互补项目等相关发展新模式。“绿色电能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高新技术企业所青睐的,在该领域的提前布局,将有助于在招商引资中获得更多优势,为当地经济发展加持。”图为欣赏潮剧,感受非遗魅力。中新网记者吕明 摄  在她看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漳州优势众多,尤其在东南亚国家,闽南文化是漳州扩大国际“朋友圈”的法宝。她建议,作为著名侨乡的漳州充分发挥侨心侨力作用,多“请进来”,让海外华侨华人回来亲眼看、亲耳听家乡发展。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执行社长张春梅观看完潮剧,还上台体验了一把。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闽南语系剧种之一,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流传于闽南、粤东及东南亚国家华人聚集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参访向东渠事迹展示馆,感受,云霄、东山两县民众艰苦奋斗的建渠历程。中新网记者吕明 摄  张春梅认为,不仅要把人请进来,也要多走出去,加大文化“出海”,尤其发挥海外华文媒体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中国企业、中国产品更好走向世界。  南非《非洲时报》记者孙想录,与在南非打拼的闽南人交往密切。他说,不少闽南人在南非闯一片天地,为中南、中非的经贸往来做出贡献。“此次漳州行,我更深刻感受到闽南人身上‘爱拼才会赢’精神文化内涵,未来希望为推动闽南文化走向世界尽一份力。”(完)

探访福建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

11月5日,参与“行走中国·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位于福建漳州云霄县的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该项目是福建2022年集中式光伏电站首批试点项目之一,“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图为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摄图为华文媒体代表参访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摄图为航拍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摄图为航拍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摄图为航拍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摄图为航拍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摄图为航拍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摄

遇见福建:品潮剧感受“非遗”魅力

11月4日晚,参与“行走中国·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位于福建漳州云霄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并观看、体验潮剧表演。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闽南语系剧种之一,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流传于闽南粤东及东南亚国家地区华人集聚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图为演员吴建生(左)与方珠凤在剧目《苏六娘·桃花搭渡》中表演。中新网记者 张金川 摄图为华文媒体代表在观看表演。中新网记者 张金川 摄图为华文媒体代表体验潮剧表演。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图为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执行社长张春梅(右)体验潮剧表演。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图为开场节目表演。中新网记者 张金川 摄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