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华风®️
搜罗网 -
“在手机上刷到那么多少林寺的图片,终于在这里见到实物了!”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位于河南郑州的中国嵩山少林寺,切身感受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在少林功夫展演现场,少林八段锦、硬气功、兵器等招式行云流水,武僧们刚柔并济,展示了中国少林功夫的独特魅力,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受触动。中国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禅武合一理念,孕育了多种独特的武术形式,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符号。据不完全统计,少林寺共有少林弟子、少林文化爱好者、习练少林功夫者约1亿人,仅海外就约有6000万人。
搜罗网 -
中国唯一的十二边形塔、南北朝唯一现存古塔、中国现存最早的塔……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古都郑州,探访位于嵩山南麓的千年古塔——嵩岳寺塔。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该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塔身中空,呈筒状,外为十二边形密檐式塔,内为八边形阁楼式塔。其塔高约40米,周长33.28米,壁厚2.50米,塔室底层东、西、南、北四面均辟有入口,直接进入塔心内室。各塔层之间均有壸门、棂窗、雕兽等。登封市文物局工作人员李志强介绍,该塔因其“外十二边形、内八边形”的独特建筑布局以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被誉为“华夏第一塔”。2010年8月1日,包含嵩岳寺塔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搜罗网 -
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河南登封嵩山,探访“中岳汉三阙”之一的少室阙,感受这座历经千年的古代建筑瑰宝所蕴含的历史韵味。少室阙,坐落于登封市区西6公里的少室山下,始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是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它与太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是中国地面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阙”类建筑之一。据工作人员介绍,少室阙以青石垒砌,保存较为完整,建筑构造和太室阙大致相同。其东西两阙间距7.60米,相对而立,宛如一扇象征性的大门,引领着人们进入少室山庙的神秘世界。阙身前后的石块上,图案丰富多样,包括赛马、蹴鞠、斗鸡、马戏等60余幅图案,这些图案生动地再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其中,马戏图上两匹骏马腾空飞驰,前一匹马鞍上有一名挽双丫髻的少女,身着紧身衣裤,倒立在马背上;后一匹马上则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飘扬,人体自然后倾,这些表现手法充分展示了骏马飞奔时的壮观景象和马戏的高超技艺。少室阙作为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见证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宗教信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1961年,少室阙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搜罗传媒王睿琳)
搜罗网 -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嵩山少林寺,切身感受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在少林寺内,武僧们身姿矫健,一招一式行云流水,拳脚交错间刚柔并济,充满力量与美感,展示了中国功夫的独特魅力,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受触动。少林寺武僧团,其前身是威名赫赫的少林寺僧兵。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到明代抗倭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少林僧兵以其精湛武艺赢得广泛赞誉。1987年,少林寺成立少林武术队,并于1989年正式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一直以来,少林功夫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而风靡世界。截至目前,少林寺武僧团已先后出访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搜罗网 -
中国现存最早的塔、中国唯一的十二边形塔、南北朝唯一现存古塔、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古都郑州,探访位于嵩山南麓的“塔王”——嵩岳寺塔。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该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上下浑砖砌就,塔身中空,呈筒状,外为十二边形密檐式塔,内为八边形阁楼式塔。其塔高约40米,周长33.28米,壁厚2.50米,塔室底层东、西、南、北四面均辟有入口,直接进入塔心内室。各塔层之间均有壸门、棂窗、雕兽等,外形刚健而秀丽。作为北魏佛教鼎盛时期的遗物,嵩岳寺塔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从建筑布局到整体造型,再到细部雕饰,嵩岳寺塔具有极大的开创性,西安唐代小雁塔、陕西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塔。因其独树一帜的建筑结构、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嵩岳寺塔被誉为“华夏第一塔”。2010年8月1日,包含嵩岳寺塔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图片:搜罗传媒王睿琳)
搜罗网 -
10月24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采访团走进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探秘开封的“城下之谜”。据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霍蕾介绍,州桥修建于唐朝,历史上因战乱和黄河泛滥,多次被泥沙掩埋。如今,开封城下埋藏着自战国以来的6座古城,形成了“城摞城、桥摞桥、路摞路、河摞河、年代摞年代”的立体叠压型城市奇观。
搜罗网 -
在黄土之上探寻根脉传承,在《天子驾六遗址坑》剧场与帝王相遇,在《幻城》剧场听先贤低语……10月24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位于郑州中牟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感知中原厚重文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中国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之一,内有21个大小不一的剧场、近千名演员,不重复剧目总时长近700分钟。作为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之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中原文化为基调、以科技为基石,通过“声”“光”“电”“画”等形式,为参观者提供极具感染力的观剧旅游新体验。其中,《天子驾六遗址坑》剧场以洛阳“天子驾六”车马坑为故事发生场地,通过不同时代人物的灵魂相遇,讲述王朝更迭与文明不息的故事,虽然只有两个演员却让参观者体会到了千军万马的震撼;《幻城》剧场通过演绎中原大地王朝的更迭和中原人杰地灵的风采,展现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历史变迁。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行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每面夯土、每个棋局、每个大院……不只是入戏的道具,更是故事里的演员,而穿行其中的参观者代表扮演的也不只是看客,而是中原厚重文化的传承者。这种时间和空间的碰撞,古今文明的绵延,让参观者深受触动,这也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故事讲述的意义。据了解,“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仅2023年全年超1200万观剧人次,其中85后游客占比85%,省外游客占比超七成,国外游客已超50国。
搜罗网 -
黄河、黄土、麦子……这是代代中原人千百年来对脚下这片土地难以割舍的情谊。10月24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21个剧场星罗棋布,各有不同。15米高的夯土墙,留住5000年的时光;百亩麦田里,上演着四季流转、生生不息的悲欢离合……每个大院、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步梯,都体现了厚重的艺术形式,还有对历史、文化、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时间和空间仿佛相互折叠,置身其中能“看到、听到、闻到、触到”厚重的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灿烂的华夏文明。
搜罗网 -
仙鹤振翅、海马腾云、祥云缭绕……10月24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位于开封的州桥及附近的汴河遗址,实探北宋繁华。州桥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因在州之南门故名州桥,五代称汴桥,宋代改称天汉桥。《东京梦华录》里有“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大内御街……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的描述。州桥是东京城中轴线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见证过北宋水运的繁华。《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卖刀的地方即在州桥。王安石也曾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的诗句回忆自己在州桥之上追光踏月的岁月。北宋之后,州桥历经重修改建。“州桥明月”也曾成为明清时期的“汴京八景”之一。然而,随着黄河泛滥导致汴河淤塞日渐严重,明朝崇祯十五年,一场洪水过后,州桥被淤埋于地下。州桥及汴河遗址,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开封“桥摞桥,路摞路”现象。作为大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其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华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2023年3月28日,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入选“202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搜罗网 -
一夜之间,为何开封城面价离奇飞涨?官府几十架磨面盘车为何同时损坏?面商囤积的货源又从何而来?10月24日,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开封府全息沉浸互动剧场,与“包大人”一起破解“闸口盘车案”。《闸口盘车案》是开封府全息剧场推出的首个沉浸式全息侦探剧目,依托全息立体成像、裸眼3D视效、虚拟现实交互等科技,使观众在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双重时空中,体验东京梦华的繁华盛世,经历刀剑往来的惊险对战,也见证青天明月的公正公义。台上,真人演员与数字“包大人”同台竞技,探案过程充满未来感与科幻色彩;台下,华文媒体人士化身“大宋官员”,与“包拯”一起亲历案件始末,抽丝剥茧寻找线索,层层解谜揭开真相,最终一起同签决断案件。“不游开封府,枉来汴梁城。”开封府作为北宋时期的“天下首府”,曾有三位皇帝在此担任开封府尹,还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沈括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在此任职。他们执法严明,清正廉洁,不畏权贵,行政有方,呈现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气,开封府也因此深入民心,成为四海闻名的中国古代官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