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华风®️
搜罗网 -
2024年10月23日晚,在古都开封清明上河园内,非遗技艺火壶、打铁花同台表演,呈现出“双倍震撼”的“火树银花”场面,寓意驱疾避祸和百家安宁,亦展现出中国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火壶展演,表演者需身着防火服,将烧好的木炭放入两边的铁网,通过上下抖动铁网产生火花,热烈的火光与灵动的壶影交相辉映。打铁花始于北宋,是中国古代匠人们在铸造器皿时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匠人需将生铁烧成铁水,由一人舀起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人用力击打铁水,炽热的铁水被打向高空,使其在瞬间绽放成万朵绚丽“铁花”,化作“满天繁星”,宛如星河倾泻。
搜罗网 -
“开封城,城摞城,城下埋有几座城”,这是早年流传于古都开封的一句民谣。那么,开封城下究竟埋了几座城?10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河南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开封城墙景区进行实地探访。开封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千百年来,这座古城兴也黄河、衰也黄河。在位于开封城墙景区的古马道遗址博物馆,该馆通过裸眼的3D动画将城墙楼阁、黄河水患影像投射在遗址立面和古迹地面,生动讲述了开封多次在黄河水患中坍圮又重生的历史。马道,即古代行人和车马登上城墙的斜坡通道。2000年,在开封大梁门城楼北侧一段城墙地下,考古人员发现一层保存较为完好的早期古马道遗址。通过发掘,又发现了埋藏深度和时代早晚各不相同的三层古马道。据讲解人员介绍,现今露天保留的清代城墙马道为第一层马道,即清道光年间(1842年)所建,至今仍供行人登上开封古城墙。其下叠压的第二层马道,始建于1840年,建成一年后开封遭遇特大洪水围城,毁于一旦。最下面的第三层古马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9年),使用年限近百年。“城摞城”“墙摞墙”“马道摞马道”是开封城多次被淹重建的生动注解。因处于黄河“豆腐腰”最脆弱的位置,有记载以来黄河开封段决口338次,开封城先后7次被淹没在滚滚黄河、泥沙之中。同时,大量考古证明,开封城墙之下叠压着唐宋明清多个时期的城垣建筑,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成为城市发展史上罕见的特例。(摄影:搜罗传媒王睿琳)
搜罗网 -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好时节,很多人会在这一天去赏菊花。10月23日,时值霜降,“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位于开封的中国翰园碑林、龙亭、清明上河园等景区赏菊、拍菊花。绚丽盛放的菊花、美轮美奂的造景艺术与空气中弥漫的菊香相互晕染,让海外华文媒体团一行如徜徉在菊花海洋。开封是著名的八朝古都,也是中国菊花名城,其菊花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到了北宋时期,这里对菊花的普及达到新高度。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宫廷内外争插菊花枝、挂菊花灯、开菊花会、饮菊花酒”。由此可见,在当时,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开封的菊花节会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东京汴梁的重阳菊会,堪称中国最早的菊花花会。从1983年起,开封每年秋天举办菊花节会,邀请海内外游客共赏菊花。如今,开封菊花文化节的节会影响力日益提升,国际知名度日益扩大,已成为展示开封形象的鲜亮名片,吸引海内外游客漫步开封,感受“汴”地黄花的独特韵味。(摄影:搜罗传媒王睿琳)
搜罗网 -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古都开封拥有十分耀眼的光芒。在这里,“六河连五湖”,编织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水乡画卷。大宋御河,全长约2.5公里,贯通龙亭湖、包公湖两大风景区。御河之上,共有11座桥梁横跨,均仿照宋代名桥原型而建,每一座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故事,堪称宋代桥梁“博物馆”。据了解,在设计、建设之初,大宋御河充分吸纳借鉴了国内知名水系的优点,巧妙地将开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按照河道流动空间由北至南分为集锦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五大园林景观。其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是以宋代民俗文化为主题,再现了宋代东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繁荣景象。在这里,“六河连五湖”的水系如同灵动的血脉,而桥梁则是连接古今的纽带。它们串联起大宋文化的点点滴滴,让人们领略到大宋文化的博大精深。
搜罗网 -
10月23日,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持续在河南开封举行,来自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中国翰园碑林,亲身体验了历史悠久的传拓技艺。中国翰园碑林,将书法碑刻艺术与山水园林景致完美融合,于2009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园”。园区北部,4000余方精心镌刻的艺术碑石,汇聚了历代书法名家的精品力作,犹如一部生动的中国书法发展史画卷。传拓,这项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技艺,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记录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它利用宣纸与墨汁(或特定颜料),精妙地将碑刻、器皿上的书法文字或精美图案复制下来,为金石文字的永久保存、远程传播及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正是得益于传拓技艺,众多已损毁或遗失的碑刻风貌得以重现,让现代人能够真切感受到原碑刻的神韵与风采。诸如汉代的《西岳华山庙碑》、北魏的《张玄墓志》、东吴的《天发神谶碑》,以及唐代柳公权的《宋拓神策军碑》等孤本珍品,若无拓片流传,其真面目或将永远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成为无法解开的“迷局”。当日,在传拓老师的指导下,一张张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拓片逐一诞生。从选纸、铺纸,到用力敲打、上墨拓印,每一个步骤都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切体会到这项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与翰墨情怀。(摄影:搜罗传媒王睿琳)
搜罗网 -
10月22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采访团走进位于开封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双创园与中国(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了解中国古都文化如何出海?据介绍,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双创园面积8000平方米,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联合的集聚地,围绕“文创+科创”运营理念,形成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复合型文化产业集群,探索文化产业出口路径,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据了解,中国(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自开仓以来,组织线上、线下同步拍卖会7场,拍卖总成交额223.7万元(人民币),2022年至2023年文化进出口累计突破12亿元(人民币)。
搜罗网 -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打铁花”始于北宋,是中国古代匠人们在铸造器皿时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10月22日晚,古都开封万岁山武侠城上演非遗技艺“打铁花”,吸引游客观看。表演现场,“打铁花”匠人将生铁烧成铁水,由一人舀起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人用力击打铁水,一时间火光四溅,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在夜空中绽放,如流星般漫天划过。
搜罗网 -
10月22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开封博物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跟随讲解员脚步,了解馆内展出的精品陶器、瓷器、书画、雕刻、石刻等作品。据了解,开封市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8万余件,其中亲身体验制作木版年画令远道而来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印象深刻。
搜罗网 -
刻刀起落,一印一刷,朱仙镇木版年画蕴含着中国木版年画千年的发展历史,也承载着中原地区内涵丰富的年味记忆。10月22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河南省开封博物馆,能看又能体验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吸引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纷纷驻足体验。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所开创兴起的木版门神年画,其历史悠久,画样多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和人们所喜爱与敬仰的英雄豪杰。画面饱满紧凑,对象明显,色彩鲜艳。宋人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有“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的相关记载,反映了当时东京及周边木版年画印制和销售的情况。“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作为中原地区的年味代表符号,千年来,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一代代传承人手起刀落间传承不息。如今,朱仙镇木版年画更是在开封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搜罗网 -
10月22日,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河南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中国(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切身感受“郑商瓷”之美。“郑商瓷”以“郑州”、“商都”、“瓷之精粹”首字为名,继承了中国商代厚重的青瓷文化基因,吸收了宋代“五大名瓷”的精华,是对商代青瓷和宋代“五大名瓷”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在器型上,其“无缝烧制、高温立体釉、微观意境”等技术提升了瓷器烧制的艺术工艺;在釉色上,打破了传统钧瓷釉色“红为贵、紫为最”的常规,创造了以春天为主基调的绿色釉面,与其器型上的金色纹路形成完美搭配,其整体表现出的明丽祥和的气质与创新环保的和谐理念完美交融,彰显着时代蓬勃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极具艺术感染力。中国(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是中原地区首座艺术品保税仓,也是中国首座集艺术品仓储、保税展示、拍卖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品保税仓。自开仓以来,该保税仓举办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百余场,累计接待参观达10万余人次。此外,该保税仓常态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业务范围已扩展至法国、瑞士、德国和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