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C
Toronto
星期五, 7 2 月, 2025

搜罗华风®️

探访开封博物馆:揭秘这通北宋“市长名单”石碑为何不见包拯?

10月22日,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河南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河南省开封博物馆,作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开封府题名记》碑吸引了众人驻足观看。开封博物馆于1962年成立,馆藏文物8万余件,是一座集文物收藏、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2017年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开封府题名记》碑作为该馆的镇馆之宝,是目前中国发现时间较早、规格最高、记载人名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被称为北宋开封的“市长名单”。此碑记载了北宋146年间,183任开封府尹的姓名、职衔和上任年月等,保存了该时期最完整的有关开封府长官的资料。细细观察,这通石碑上为何不见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呢?据开封市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包拯是《开封府题名记》碑中的第九十三任知府,他在一年零三个月的“任期”内,因大力改革诉讼制度,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形象深入人心。因此后人在观看此碑时,常常抚摸包拯的名字,久而久之,此处被磨出半指深的指痕,其名讳难以辨认,只留下了“嘉祐二年三月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字样。

探访开封大宋御河:中国唯一的宋代桥梁“博物馆”

10月21日晚,“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媒体团走进开封大宋御河,对这座宋代桥梁“博物馆”进行深入探访。开封被誉为“北方水城”的城市,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占全城总面积的15%。而大宋御河,全长约2.5公里,宛如一条碧绿绸带,贯穿着龙亭湖与包公湖。御河之上,桥梁横跨,共有11座桥梁点缀其间。其中,5座为市政桥梁,6座为精心打造的景观桥梁。这些桥梁均仿照宋代名桥原型而建,每一座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故事,堪称中国唯一的宋代桥梁“博物馆”。在设计、建设之初,大宋御河充分吸纳借鉴了国内知名水系的优点,巧妙地将开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河道两岸,多样化的植物点缀其间,自然的叠石、趣味的小品、市井的文化与掩映相透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两岸叠翠、角楼映秀”的绝美景观。此外,大宋御河还按照河道流动空间由北至南分为集锦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五大园林景观。这些景观均按照宋代营造法式精心建造而成,各具特色。其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更是以宋代民俗文化为主题,再现了宋代东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繁荣景象。

“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开封启动

10月21日晚,“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八朝古都开封启动,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加。“河南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世界华人宗祖之根、华夏历史文明之源。这里文化底蕴厚重,地理位置优越,综合实力突出,发展势头强劲。”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平萍在启动仪式上致辞时表示,希望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能够通过此次活动深入感受、体验并书写河南的人文之盛、山河之美、气象之新。平萍现场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进行了授旗。 此次活动的首站开封,是拥有41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开封市政府副市长肖文兴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开封市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以文旅文创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兴盛,自贸区、海关、综保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开放平台先后落地,城市面貌大幅提升。此次活动选择开封,将为开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建立渠道、搭建桥梁。  中国新闻社编委黄耀柏在致辞时表示,长期以来,中国新闻社与海外华文媒体联系密切、互动良好,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沟通中外关系、促进文明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期待海外华文媒体在此行中充分发挥国际传播优势,打造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新闻信息产品,向海内外充分展示河南厚重的文化积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促进河南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互鉴,扩大河南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未来一周时间里,海外华文媒体将参访开封、郑州两座古城,在探源中华文明、打卡文旅地标的同时,探访“大国重器”、感知新质生产力、领略城市高质量发展,体验河南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就,见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  “海外华文媒体行”活动是中国新闻社重点打造的海外主流华文媒体在华系列采访活动之一。自2008年启动以来,该活动已持续举办16年,海外华文媒体人的足迹遍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展示各地形象、扩大各地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次“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开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完)

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收官 记录“红古绿”秀美江西

“行走中国·报道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19日收官。在为期一周的联合采访中,来自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加拿大、巴西、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尼、埃及等世界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22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在江西寻历史、品文化、观生态、看发展,记录“红、古、绿”三色交相辉映的秀美江西。  触摸红色历史记忆:向海外华侨华人讲述不可忘却的历史  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的美称,更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这里拥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和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红色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就的江西革命老区底色。  庐山,是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的重要一站。这座让历代文人墨客络绎载道、不绝于世的“人文圣山”,也是一座曾遭受战火洗礼的中国名山,承载着厚重的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历史。  山上600多栋中外建筑见证了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其中,已成为庐山抗战博物馆的原庐山图书馆就是《抗战宣言》的见证地。  参访完庐山抗战博物馆,意大利《新华时报》社长朱玉华颇为感慨。“庐山在中国抗战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说,当时国难当头,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争,“作为媒体人,要发挥所在的平台优势,向海外华侨华人讲述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  感悟古色厚重文化:融媒体手段传播千年历史文化  江西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秀丽的山水风光,更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如细雨,悄无声息地滋养着江西。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陶渊明、欧阳修、文天祥、八大山人等江西人才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  走进南昌市青云谱区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八大山人纪念馆,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记者潘小娴用手机记录下一幅幅八大山人的画作真迹,“八大山人的作品很有自然美态,让我们看了身心愉悦,能感受到其作品的意趣。”  位于南昌市新建区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展出的各类精美和珍贵文物,让巴西巴中通讯社副社长严佳叹为观止。她说,出土的文物涵盖海昏侯的衣食住行,完整展现了汉代文化,很多文物体现出古人精湛的工艺和审美情趣。  同样给严佳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吉安是古代进士的‘高产地’。”她说,文化园里的中国进士博物馆,系统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希望通过融媒体传播手段,向巴西民众传播沉淀千年的庐陵文化。”  记录绿色秀美生态:将绿色生态江西推介给海外受众  江西以绿水青山著称,绿色生态是当地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千古绝唱都是对江西自然美景的真实写照。  邂逅云雾庐山,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直呼:“置身庐山的云雾美景中,更能真切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  曾数次登上庐山的朱新娥说,庐山一年四季风景如画、风景秀丽,“希望能将美丽的庐山推介给海外受众。”  走进江西九江西南部的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烟雨朦胧中湖光山色,令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辑杜冰玉流连忘返。  在亲身感受“水天相映成一色,人船穿游翡翠里”的美妙意境后,杜冰玉说,她将持续报道庐山西海,让柬埔寨民众知道中国有个这么美的地方。  见证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红与绿相得益彰 古与今交相辉映  红色是江西最闪亮的标识,绿色是江西最宝贵的优势,古色是江西最厚重的底蕴。近年来,江西充分发挥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和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这次采访活动,2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人一行先后走进英雄城南昌、港口城市九江、江南望郡吉安等地参访。大家一致认为,如今的江西,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多次前来江西参访的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见证了江西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步伐,采访途中连连感叹“变化很大”。在他看来,江西红与绿相得益彰、古与今交相辉映,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昂首阔步,不断向前。  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江西国际传播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承办,活动旨在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独特视角和生动笔触,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与发现江西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把江西的好山好水好文化推向全世界。(完)

临沂莒南:花生+茶叶,双绝引领乡村振兴潮

临沂莒南以其独特的产业魅力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2024年10月18日来自韩国、爱尔兰、德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埃及等九个国家的十一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了这里。莒南,作为中国花生之乡,孕育出了金胜粮油集团这样的龙头企业。金胜粮油集团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行列,成绩斐然。在响应全县“富联网”计划的征程中,金胜展现出强大的担当与作为。建基地带农户,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合作发展兴农之路越走越宽。抓科研促创新,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惠农,让传统的粮油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优服务拓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从生产到销售,从初加工到深加工,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打磨,为农民带来更多的财富机遇,真正实现富农目标。同时,金胜粮油集团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强担当,通过结对共建助农,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临沂豌青茶叶有限公司同样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在“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行动中,豌青茶叶积极践行“以茶绿山、以茶富农”的宗旨,大力推进莒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崭新的路径。依托茶文化服务中心,豌青茶叶大胆创新,引进青少年拓展中心、水上乐园、国际路亚基地等文旅项目,成功打造出集茶文化展示体验、餐饮购物、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茶旅文化。这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旅游资源,更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游客们在这里可以品味茶香,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尽情享受休闲娱乐的美好时光。海外华文媒体见证了这里产业兴旺、乡村繁荣的生动景象。金胜粮油集团和临沂豌青茶叶有限公司,以其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成为莒南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它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为莒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探秘临沂临沭:柳编艺术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4年10月19日,来自韩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埃及等九个国家的十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一行来到临沂临沭县。临沭以其独特的柳编产业,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绚丽图景。欧拉柳编博览产业园:产业生态的璀璨明珠。步入欧拉柳编博览产业园,仿佛进入了一个柳编艺术的殿堂。这里不仅承载着农业种植的绿色希望,更是柳编产品生产的现代化车间,以及柳编产业全面展示的窗口。从原材料的精心培育,到产品的匠心制作,再到远销海外的辉煌成就,每一步都彰显了临沭柳编产业的深厚底蕴与强劲实力。其产品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美欧市场,更是与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成为国际市场上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马庄“好日子”村振兴示范区:柳编引领的幸福田园。这里,柳编产业不仅是经济的支柱,更是乡村振兴的引擎。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柳编产业优势,马庄村巧妙盘活了村内闲置宅基地,打造出12处充满现代科技感的数字幸福小院,让“好日子乡福里”成为村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中央电视台《山水间的家》《记住乡愁》等栏目的取景拍摄,更是让这片土地声名远播,成为乡村旅游的新热点。朱村中国柳编非遗文化馆: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乐章。文化馆里2000余件柳编作品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传承与变迁。七大展区错落有致,从文化传承到技艺展示,从生活体验到家居设计,再到儿童教育,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柳编艺术的尊重与热爱。临沭,这个被誉为“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都”的地方,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而2024年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世界柳编工艺之都”的殊荣,更是对其在柳编艺术领域卓越贡献的肯定。临沭的柳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典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农业与工业的完美融合,感受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和谐共生。临沭柳编,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绘就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走进江西吉州窑:目前中国保留规模最大最集中古窑遗址群

10月18日,由18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骨干记者、编辑组成的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走进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西吉安永和镇的吉州窑遗址公园,参观吉州窑博物馆,体验传统制瓷拉坯技艺。中国历史十大名窑之一的吉州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古代江南地区一座综合性民间窑场,创烧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现保存了从晚唐至宋元时期的古窑遗址24处,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好、保留规模最大且最集中的古窑遗址群。吉州窑的釉下彩绘技艺,对景德镇青花瓷的产生,影响极大。吉州窑产品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发现120多种,以黑釉瓷(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等)和彩绘瓷(釉下彩绘)最负盛名,是吉州窑瓷器的典型代表。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白鹭洲书院 触摸吉安书院文化脉搏

10月18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走进位于江西吉安市内赣江江心的白鹭洲之头的白鹭洲书院,穿过古色古香的廊桥,在传来的朗朗书声里,探寻白鹭洲书院的前世今生,触摸吉安书院文化之脉搏。白鹭洲书院是南宋吉州知军江万里创建于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它和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齐名,合称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白鹭洲既以白鹭为名,所以宋代在洲上创建书院时,也就依洲名而称之为“白鹭洲书院”。江西书院跨越千年,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白鹭洲书院历经600年的历史兴衰,也曾影响一时,在江西书院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在书院原址,是江西省的一所重点中学——白鹭洲中学。白鹭洲书院修缮复原建设秉承文化延续性、自然生态性、景观全景性的改造设计原则,以“白鹭洲古书院—近代学堂制—现代学校制”为主线,着力对白鹭洲进行综合改造,把白鹭洲打造成一个以书院文化为主体的,集办学、游览、休闲、文化、生态为一体的亦学亦游绿岛。

视频 |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吉安:探访中国进士博物馆 感受千年进士文化

10月18日,来自世界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骨干记者、编辑,走进江西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内的中国进士博物馆,感受千年进士文化。巴西巴中通讯社副社长严佳在参观时发现,明清时期,江西通过科举考取的人才非常多,可以说朝士半江山。在这里,她感受到了深厚古老的进士文化,同时也被吉安美好的风景所吸引。她希望除了用文字、图片等传统方式,也要用现代3D等融媒体技术,把这里的庐陵文化古老的色彩以及精彩部分介绍给巴西民众,让他们能够了解江西,并且爱上江西。(吴敏 刘力鑫)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